陈晶_2011010949_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碳酸盐岩成因和碳酸盐岩化学组成
碳酸盐岩成因和碳酸盐岩化学组成1、碳酸盐岩成因:◆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组成的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方解石含量>50%)和白云岩(白云石>50%)。
◆绝大部分碳酸盐岩都是在海洋中形成的,而且主要是在浅海环境中的产物,是重碳酸钙溶液过饱和从水体中沉淀形成的。
◆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地带无河流注入的清澈而温暖的浅海陆鹏环境及滨岸地区。
这是因为碳酸盐过饱和沉淀需要排除CO2,海水温度升高和水体变浅均有利于水中CO2分压降低,促进重碳酸钙过饱和沉淀。
此外,温暖浅海环境生物发育,藻类光合作用需吸收CO2,也促进CaC03过饱和沉淀,底栖和浮游生物通过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作用,直接建造钙质骨骼,形成生物碳酸盐岩(生物礁滩)。
◆有陆源输入的浅海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受到排斥和干扰,会形成不纯的泥质和砂质碳酸盐岩。
在有障壁岛的泻湖和海湾,常因海水中的Mg2+浓度增加,形成高镁碳酸盐岩和白云岩。
在大陆淡水环境,碳酸盐过饱和时常形成各种结壳状碳酸盐岩---钙结岩。
◆古生代及前寒武纪深海沉积物中普遍缺乏碳酸钙,可能是因为当时分泌石灰质的浮游生物和自游生物很少所致,。
白垩纪以后,海水地球化学条件改变,远洋灰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深海碳酸盐堆积大面积分布。
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碳素钙沉积物约占32.2%,主要是抱球虫、翼族软泥,也有珊瑚泥和砂。
2、碳酸盐岩化学组成:主要化学成分,CaO、MgO、CO2,其余由有SiO2、TiO2、Ai2O3及FeO、K2O、Na2OH2O等。
石灰岩:CaO占比42.61%、MgO占比7.9%、CO2占比41.58%、SiO2、占比5.19%;白云岩:CaO占比30.4%、MgO占比21.8%、CO2占比47.8%;石灰岩矿物成分:。
碳酸盐岩储层
四、裂缝渗透率、基块渗透率的计算
单走向垂直缝或水平缝: 多走向垂直裂缝: 网状裂缝: 基块渗透率:
K f 0.85 2f
K f 0.424 2f
K f 0.566 2f
Kb
0.136
4.4 b
S w2b
五、饱和度的计算
用阿尔奇方程求基块饱和度,方程中系数:
mb、nb:岩电实验
裂缝饱和度认为是常数。
– 识别储层类型和发育程度 – 判别储层的有效性 – 使有效厚度的确定更为准确 – 定量计算裂缝和孔洞参数
FMI极板:
电扣之间 0.2in(5.2mm)
两排之间间距 0.3in
ARI电极阵列和电流路径示意图
电阻率成象原理
地层中不同的岩石(泥岩、砂岩、石 灰岩)、流体,其电阻率是不一样的,通 过测量井壁各点的电阻率值,然后把电阻 率值的相对高低用灰度(黑白图)或色度 (彩色图)来表示,那么,井壁就可表示 成一张黑白图象或彩色图象。
161井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对比图
溶孔 基质孔
45井地层组分分析程序处理成果图
45井一井段ARI和FMI图像
24井地层组分分析程序处理成果图
收 获 率 7 3
.
16井地层组分分析程序处理成果图
4248.5 ~ 4268m, 未酸化 日产原 油15.45 方
第四节 储层参数的计算
一、孔隙度的计算
0.5
0.4
d=0.3
d=0.5
0.3
0.4
d=0.3 d=0.5
0.3
导电效率 导电效率
0.2
0.2
0.1
0.1
0.0 0.000
0.005
裂缝宽度
0.010
陈晶-2011010949-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晶班级:地质11-7 学号:2011010949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受到岩相、成岩、构造、流体等多方面的控制,根据储层成因机理、主要储渗空间类型和岩石特征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种类型:礁滩型储集层、岩溶型储集层、裂缝性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
1 礁滩型储集层1.1 成因礁型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礁滩体的成岩早期暴露,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
礁丘在纵向上营建,形成隆起,礁丘顶部及礁前发育礁坪及中高能的生屑砂砾屑滩,向两翼逐渐相变为礁翼和棘屑滩,横向上过渡为礁后低能带、中低能砂屑滩和滩间海。
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礁丘营建的共同作用下,礁丘的顶部间歇性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中,受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在纵向上区别为大气淡水渗流岩溶带和大气淡水潜流岩溶带。
在暴露期间由礁型地貌转化而成的岩溶地貌,已形成岩溶发育规模。
礁滩复合体核部形成岩溶高地,礁翼形成岩溶斜坡,礁后低能带、礁滩间海形成岩溶洼地、洼坑。
储层在侧向上主要发育礁滩复合体核部和翼部,核部以好—中等储层为主,翼部以好储层为主,礁后低能滩和低能泥晶灰岩沉积区储层变薄变差。
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孔渗性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多期油气运聚和埋藏溶蚀作用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能力。
多期构造破裂作用所形成的裂缝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增加了储层和微观孔隙结构的连通性。
1.2 特征1.2.1 礁滩型储集层岩石类型塔中礁滩体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礁滩相礁灰岩类和颗粒灰岩类,其中生屑粘结岩、生屑灰岩、生物砂砾屑灰岩是发育孔洞型储层的岩石类型,而砂屑灰岩、砂砾屑灰岩、鲕粒灰岩是孔隙型储层潜在储集岩类型。
以塔中82井区为例,在剖面上一般以碎屑灰岩和隐藻泥晶灰岩为主,一般占地层厚度的25% 以上;生屑灰岩、生物礁灰岩和泥晶灰岩相对少一些,一般占地层厚度的10%~15%。
1.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礁滩体储层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粒及粒间孔、裂缝为主。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解析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解析碳酸盐岩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它由碳酸盐矿物主要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方解石和白云石。
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碳酸盐岩具有三个主要的地球化学特征:高含碳酸盐、平均元素组成和特有的稳定同位素比值。
首先,碳酸盐岩的高含碳酸盐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碳酸盐岩通常含有50%以上的碳酸钙或碳酸镁。
这是因为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古代海洋环境中,通过生物作用和化学沉淀堆积而成。
海洋中丰富的溶解性离子,如钙离子和镁离子,与大量的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碳酸盐,沉积为碳酸盐岩。
其次,碳酸盐岩的平均元素组成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根据岩石学家的研究,碳酸盐岩的主要元素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平均值特征。
相比于其他沉积岩,碳酸盐岩富含镁元素,并且其钙镁比值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碳酸盐岩形成时,镁元素更容易沉积,而钙元素则更容易溶解于海水中,导致碳酸盐岩富含镁元素。
最后,碳酸盐岩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也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稳定同位素是指同位素中存在的质量数相同,但是原子核内中子和质子数目不同的同位素。
碳酸盐岩中的稳定同位素有碳同位素、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
通过分析这些稳定同位素的比值,可以揭示岩石的形成环境和成因。
例如,碳同位素比值可以用来判断岩石的生物起源和沉积环境,氧同位素比值可以用来研究古气候变化和水体来源,锶同位素比值可以用来追踪岩石的源区和形成时期。
那么,碳酸盐岩的成因是怎样的呢?碳酸盐岩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类型:生物作用、化学沉淀和再结晶。
首先,生物作用是碳酸盐岩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海洋中的生物,特别是珊瑚、贝类和藻类等,通过吸收和利用海水中的溶解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形成自身的骨骼或壳体。
随着这些生物的死亡和沉积,它们的骨骼或壳体逐渐堆积起来,形成了碳酸盐岩。
这种生物作用的碳酸盐岩被称为生物碳酸盐岩,如珊瑚礁和贝古丈岩等。
其次,化学沉淀也是碳酸盐岩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地下水在地壳中运动时,常常带走了大量的溶解性离子,如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研究进展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研究进展碳酸盐岩是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具有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储量。
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特征和评价储层的方法,以指导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
本文将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及其勘探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碳酸盐岩储层特征1. 孔隙类型与特征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溶蚀孔、裂缝孔和压实孔。
其中,溶蚀孔是碳酸盐岩储层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形成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裂缝孔是由于地壳运动等造成的岩石破裂而形成的,其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较好。
压实孔则是由于地层沉积作用造成的岩石压实而形成的孔隙。
2. 储集特征与分布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特征与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常见的碳酸盐岩有浅海生物礁、海底碳酸盐堆积和碳酸盐碎屑岩。
浅海生物礁常常是优质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类型,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
海底碳酸盐堆积则以物理碎屑和胶结物为主,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孔隙和颗粒间隙。
碳酸盐碎屑岩则以颗粒间隙为主要储集空间。
二、勘探技术研究进展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在碳酸盐岩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难以有效地解决碳酸盐岩多孔介质的复杂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的发展,如反射地震、正演地震、岩石物理模型等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碳酸盐岩勘探的精度和效率。
2. 岩心取样与分析技术岩心取样是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获取岩心样品,并针对样品进行岩相分析、孔隙结构特征描述、物性测试等,可以深入了解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和储集规律。
同时,还可以进行物性-相态关系研究,为储层评价和油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岩石物理勘探技术碳酸盐岩具有复杂的物性特征,通常需要借助岩石物理勘探技术进行综合研究。
岩石物理勘探技术包括密度测井、声波测井、电测井等方法,可以获取储层的物理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弹性参数等,为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4. 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开发过程涉及到多重物理、化学过程。
碳酸盐岩的成因
碳酸盐岩的成因
碳酸盐岩是指由碳酸盐类矿物质组成的岩石。
碳酸盐岩的成因可分为生物成因、沉积
成因和变质成因三种类型。
生物成因
生物成因指的是由生物体遗骸、碳酸盐分泌和生活作用引起的沉积作用,是碳酸盐岩
中最主要的成因类型。
生物成因碳酸盐岩包括珊瑚岩、藻礁岩、贝壳岩等。
这些岩石中含
有大量的有机物,通常呈现出灰色、白色甚至粉红色等颜色,岩石结构较均匀。
生物成因
碳酸盐岩的沉积速度很慢,沉积层厚度一般在几千至几万米之间。
沉积成因
沉积成因指的是由于化学作用、物理作用和生命作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沉积作用。
沉
积成因碳酸盐岩的典型代表有石灰岩、白垩土、硬质灰岩、钙化硅土等。
这些岩石主要是
由于地表水体中的钙、镁等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溶解,然后沉淀下来形成的。
沉积成因碳酸
盐岩通常为灰色、白色、粉色等颜色,质地一般较坚硬,结构不太均匀,含有洞穴和裂
隙。
变质成因
变质成因指的是原沉积岩在高温、高压、地壳的变形等环境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其中
包括热液改造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成因碳酸盐岩通常为大理岩、云石、脉理石、大包石等,这些岩石通常呈现出青灰色、褐色和黑色等颜色,质地坚硬且有条纹结构。
总之,碳酸盐岩的成因相当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具有不同
的特点,如颜色、结构、质地等。
通过对碳酸盐岩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岩石学及地
质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油气储量约占全世界油气总储量的50%,油气产量达全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以上。
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的油气田常常储量大、单井产量高,容易形成大型油气田,世界上共有九口日产量曾达万吨以上的高产井,其中八口属碳酸盐岩储集层。
世界许多重要产油气区的储层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在我国,碳酸盐岩储层分布也极为广泛。
[1]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通常分为原生孔隙、溶洞和裂缝三类。
与砂岩储集层相比,碳酸盐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砂岩与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比较(据Choquette和Pray,1970 修改)(一)原生孔隙1、粒间孔隙多存在于粒屑灰岩,特征与砂岩的相似,不同之处是,易受成岩后生作用的改变,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
另外,有的由较大的生物壳体、碎片或其它颗粒遮蔽之下形成的孔隙,称遮蔽孔隙,也属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是颗粒内部的孔隙,沉积前颗粒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有两种:生物体腔孔隙:生物死亡之后生物体内的软体腐烂分解,体腔内未被灰泥充填或部分充填而保留下来的空间。
多存在于生物灰岩,孔隙度很高,但必须有粒间或其它孔隙使它相通才有效。
鲕内孔隙:原始鲕的核心为气泡而形成。
3、生物骨架孔隙4、生物钻空孔隙5、鸟眼孔隙(二)次生孔隙1、晶间孔隙2、角砾孔隙3、溶蚀孔隙根据成因和大小,包括以下几种: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由于选择性溶解作用而部分被溶解掉所形成的孔隙,称粒内溶孔。
整个颗粒被溶掉而保留原颗粒形态的孔隙称溶模孔。
粒间溶孔:胶结物或杂基被溶解而形成。
晶间溶孔:碳酸盐晶体间的物质选择性溶解而形成。
岩溶溶孔洞:上述溶蚀进一步扩大或与不整合面淋滤溶解有关的岩溶带所形成的较大或大规模溶洞。
孔径<5mm或1cm为溶孔;>5mm或1cm为溶洞。
4、裂缝依成因可分为:①构造裂缝:边缘平直,延伸远,成组出现,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穿层。
②非构造裂缝:包括:成岩裂缝:压实、失水收缩、重结晶而形成。
碳酸盐岩基本特征与分类命名
四、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
6、泥晶(微晶)灰岩
泥晶(微晶)灰岩中的颗粒含量较低,一般小于 10%,
还含有少量陆源碎屑。泥晶(微晶)灰岩外观致密、均一。 水平层理或微波状层理发育。 化学沉淀的微晶灰岩一般为微晶结构,呈稳定的层状分 布,具有均匀块状或水平层理。具水平纹理的化学成因的 微晶灰岩与发育水平层理的机械或生物成因的泥屑(晶) 灰岩难以区分。
Ba(SO4)、天青石Sr(SO4)、K,Na,Mg卤化物、及蛋白石、自生石英、 黄铁矿( FeS2 ,等轴晶系)、白铁矿( FeS2 ,斜方晶系,同质多相)、海 绿石(K,Fe,Mg的铝硅酸盐矿物)、鲕绿泥石( Fe,Mg的铝硅酸盐矿 物)、磷酸盐矿物和有机质。
碳酸盐岩最主要的矿物成分是碳酸盐矿物,有少量的陆源 混入物和自生非碳酸盐矿物。
石灰岩 (或白云岩)
泥岩
三、碳酸盐岩的分类
根据方解石、白云石、粘土(或砂)相对含量划分的岩石类型
岩类
石灰岩
方解石 (%)
白云石 (%)
粘土(砂) %
岩石名称 含泥(砂)含云石灰岩 含云泥(砂)质灰岩 含泥(砂)云质灰岩 含泥(砂)含灰白云岩 含灰(砂)泥质云岩 含泥(砂)灰质云岩
含灰含云泥(砂)岩 含云灰质泥(砂)岩 含灰云质泥(砂)岩
注意:粒屑结构的填隙物与碎屑结构填隙物的异同
悬挂式胶结物(针状方解石)(视域直径为2.5mm ) (路凤香等,2002)
三、碳酸盐岩的分类
矿物成分分类和结构成因分类
矿物成分分类(方解石或白云石)
>50%为基本名 50-25% ××质 (白云质灰岩) 25-10% 含××质(含白云质灰岩) <10% 不参加命名
二、碳酸盐岩的结构特征
(二)碳酸盐岩结构特征分述
碳酸盐岩的成因及其储层研究
碳酸盐岩的成因及其储层研究碳酸盐岩是一种由碳酸钙及其相关矿物质组成的岩石,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一类岩石之一。
碳酸盐岩的成因与地质历史、地球化学和生物作用密切相关,同时其储层特性也对能源勘探、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碳酸盐岩的形成碳酸盐岩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机制,即沉积作用和溶蚀作用。
1. 沉积作用碳酸盐岩主要来自于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物和碱土金属离子的沉积。
在现代海洋中,海水中的有机物和离子在逐渐富集和沉积过程中,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碳酸盐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不断沉积、压实,经历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碳酸盐岩。
2. 溶蚀作用溶蚀是指水中溶解了物质,并将其从固体岩石中溶出的过程。
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时,会与含有碳酸盐的固体岩石发生反应,产生溶蚀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溶蚀作用导致岩石表面产生溶洞、溶蚀通道等特征,形成独特的溶蚀地貌。
溶蚀作用还可以使碳酸盐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重新沉积,形成新的岩石。
二、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储层预测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碳酸盐岩储层的一些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储层特征研究通过岩心分析、岩石薄片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孔喉尺寸、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评价储层的物性、储层储油能力和储层渗透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岩石物理特性研究通过测井数据分析、声波图像测井和地震资料处理等手段,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密度、声波速度、弹性参数、泊松比和抗压强度等岩石物理特性。
这些特性对于刻画岩石储层的物理状态、波动传播规律和流体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3.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通过油气地质学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探索碳酸盐岩储层中油气的成藏规律、演化历史和主控因素。
在理解碳酸盐岩中油气的来源、演化和运移过程中,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探索方向。
4. 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对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渗流、扩散和溶解等过程进行研究。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主要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如石灰石、白垩、大理岩等。
这些岩石通常具有高含量的钙、镁、铁等元素,因此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耐磨性。
此外,碳酸盐岩储层还包括一些非碳酸盐岩,如黏土、砂岩等,这些非碳酸盐岩的存在会对储层特征产生影响。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碳酸盐岩通常具有多种多样的孔隙类型,包括晶间孔隙、颗粒孔隙、裂隙等。
晶间孔隙是由于岩石内部的碳酸盐类矿物互相之间的溶解形成的,其大小较小、分布较均匀。
颗粒孔隙是由岩石的颗粒之间的空隙形成的,通常大小较大、数量较少。
裂隙则是由于岩石变形和压力变化等因素造成的,其大小和形态各异,对储层的渗透性和储集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性是另一个重要的特征。
渗透性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和裂隙对流体流动的能力。
碳酸盐岩储层通常具有较低的渗透性,其主要原因是孔隙结构复杂、尺度小等。
然而,由于碳酸盐岩中晶间孔隙和裂隙的存在,它们仍然可以形成连通的渗流通道,使得储层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综上所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特殊的岩性、孔隙结构、渗透性、韧性和脆性等特征。
深入了解和研究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对于有效开发和利用该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碳酸盐岩是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其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储层形成机制。
本文将介绍碳酸盐岩储层的四大特征,并探讨相关的勘探技术。
一、碳酸盐岩储层特征1. 孔隙度高:碳酸盐岩中普遍存在着丰富的溶蚀孔洞和裂缝系统,使得其孔隙度相对较高。
这些孔洞和裂缝是物理储集空间的重要来源,对储层的储集和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2. 渗透性差:虽然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但其渗透性却相对较差。
这是由于碳酸盐岩的溶蚀孔洞具有不连通性、细小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使得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受到一定的限制。
3. 孔隙类型多样:碳酸盐岩中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海绵孔、缝状孔、溶蚀孔、溶洞和裂缝等。
这些孔隙种类的存在使得碳酸盐岩具备了多元的物理性质和流体储集方式,对勘探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储层非均质性强:碳酸盐岩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质储层,储集空间的分布和连通性较复杂。
因此,在勘探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储层描述和预测,以避免勘探风险和开发难度。
二、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技术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碳酸盐岩储层勘探的主要技术手段。
通过地震波在不同层位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强度,可以识别碳酸盐岩储层的存在与分布,并获得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信息。
2.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是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详细的地质描述和解释的技术手段。
包括野外地质观察、岩心描述、层序地层分析等方法,可以帮助更全面地了解储层特征和分布规律。
3. 流体检测技术:流体检测技术是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储集能力和勘探潜力的重要手段。
包括测井、石油地质化学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性、流体类型、含气饱和度等参数。
4. 工程地质技术:碳酸盐岩储层开发过程中,由于其非均质性强,需要进行开发过程的综合研究和监测。
包括岩石力学测试、封隔技术和水驱技术等方法,可有效解决碳酸盐岩储层的工程问题。
综上所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孔隙度高、渗透性差、孔隙类型多样和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征。
碳酸盐岩地质演化与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地质演化与储层特征碳酸盐岩是一种由碳酸钙及其它成分组成的岩石,广泛分布于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中。
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经过了多种地质过程的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储层特征。
一、碳酸盐岩地质演化过程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沉积、压实、溶解、重结晶和再沉积等多个阶段。
首先是沉积阶段,碳酸盐岩在浅海环境中大量沉积形成。
这些浅海环境包括温暖的海湾、礁湖和浅海隆起。
随后是压实阶段,随着沉积物的堆积和压力的增大,碳酸盐岩中的孔隙被逐渐压缩,岩石变得更加致密。
然后是溶解阶段,碳酸盐岩中的钙质成分容易溶解与腐蚀,形成洞穴和溶洞等地貌。
接着是重结晶阶段,由于地壳运动和地热作用,碳酸盐岩经历了再结晶和重晶粒的形成,使岩石发生变质,产生新的储层特征。
最后是再沉积阶段,碳酸盐岩在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再次沉积,形成新的碳酸盐岩层。
二、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碳酸盐岩具有多种独特的储层特征,包括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性和储层构建等方面。
首先是孔隙类型,碳酸盐岩中主要存在溶洞孔隙、间隙孔隙和晶间孔隙。
其中,溶洞孔隙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由于钙质成分溶解而形成。
其次是孔隙度,碳酸盐岩中的孔隙度一般较低,常常在1%-10%之间。
碳酸盐岩的孔隙度与成岩作用、沉积环境以及现今地壳运动有关。
再次是渗透性,碳酸盐岩的渗透性较低,常常需要利用溶洞型孔隙进行油气的富集。
溶洞型孔隙的连通性和渗透性强,能够储存较大量的油气。
最后是储层构建,碳酸盐岩具有层理性和层序性的特点。
层理性意味着碳酸盐岩层具有一定的水平层面,方便油气的运移。
而层序性则暗示了碳酸盐岩在地层演化过程中存在着逐渐改变的特点。
总之,碳酸盐岩经历了多个地质过程的作用,形成了多样化的储层特征。
这些特征是否适合油气的富集和储存,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现今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通过对碳酸盐岩地质演化和储层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碳酸盐岩的形成和特性
碳酸盐岩的形成和特性碳酸盐岩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的沉积岩,它由碳酸盐类物质在地质历程中形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构造特征。
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和特性因地质环境以及化学特性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就碳酸盐岩的形成和特性进行较详细的阐述。
一、碳酸盐岩的形成碳酸盐岩主要是由碳酸盐类物质在各种海陆环境中逐步沉积形成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生物沉积,例如珊瑚礁、蓝藻池、海洋有孔虫等;另一种是非生物沉积,在海平面上升或萎缩、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气温等自然因素影响下沉积形成。
碳酸盐岩形成的地理条件主要包括低纬度和浅水沉积,而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1、原地沉积:碳酸盐岩是由最初的碎屑岩、红泥岩等沉积岩类物质,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沉积在低纬度浅海海底上,形成初始碳酸盐物质。
2、变成碳酸盐:在海洋流水的作用下,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经过化学作用结合形成碳酸盐,例如方解石(CaCO3)或白云石(CaMg(CO3)2),这是产生碳酸盐矿物的依据。
3、成岩作用:经过上述两个过程后,碳酸盐岩同样会经历基质硬化过程。
例如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物质和温度压力的变化、水、液体和气体等供体的作用下,基质可形成各种构造特点的碳酸盐岩。
二、碳酸盐岩的特性1、特殊化学组成:碳酸盐岩中的化学组成主要是碳酸盐类,包括方解石、白云石、蜡石、菱镁石等。
碳酸盐岩的化学分子式为CaCO3或CaMg(CO3)2,是由钙离子或镁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而成。
2、矿物特性: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和白云石,在不同的环境和化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矿物特征和纹理,如晶灰石、莫龙斯粘土、灰泥等。
3、岩石纹理:碳酸盐岩的生成过程中,由于现代岩体的化学和物质特性不同,因此在形成后多种不同的岩石纹理。
例如在海洋环境下,具有不同的沉积结构,包括泥灰岩、生物碎屑岩、鸟粪岩等。
在陆地环境下,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岩石纹理,包括坑道结构、溶洞系统、角砾岩等。
碳酸盐岩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单纯的重结晶作用是指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的
晶体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而主要矿物成分不改
变的作用。
碳酸盐岩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 特征
• 一般情况下趋向于出现晶体长大的现象, 福克称之为“进变新生变形”作用。 • 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晶体的缩小,或称 之为“退变新生变形”作用。 这两种重结晶类型主要有微亮晶与微泥晶。
用,交代完全时可形成交代石灰岩。 去白云化主要是在近地表、含石膏的白云
岩或有石膏夹层的白云岩地区发生的,其过程 是在富含硫酸盐的地下水的作用下进行的:
CaMg(CO3)2+CaSO碳酸4·盐2岩H主要2成O岩→作用类2型C及a其特C征O3+MgSO4+2H2O
• (2) 石膏化和硬石膏化作用 石膏和硬石膏交代碳酸盐矿物或组分的现 象叫石膏化和硬石膏化。
• (3) 去石膏化作用 石膏和硬石膏晶体被碳酸盐矿物交代的现 象叫去石膏化。
• 去石膏化常与地表淡水和细菌的作用有关。
• 在地下,还原硫细菌与硫酸盐产生下列反 应:
6CaSO4+4H2O+6CO2→6CaCO3+4H2S+11O2+2S
5.压实和压溶作用 (Compaction and Pressure Dissolution)
·
谢谢大家!
碳酸盐岩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 特征
• 碳酸盐沉积物在上覆层的负荷压力下,发生孔 隙流体的减少、孔隙度降低、沉积物密度增加 、体积减小、颗粒变形破裂、甚至引起颗粒和 岩石局部溶解的作用。
(1)物理压实作用(Compaction)
物理压实作用是指碳酸盐沉积物在上覆岩层的 负荷压力下,发生水分减少、孔隙度降低、体 积缩小、晶体和颗粒趋向紧密排列的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doc
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储层对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
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
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储层非均质程度高。
1.沉积相标志(1)岩性标志岩性标志包括颜色、自生矿物、沉积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等五方面。
①岩石颜色:岩石的颜色反映沉积古环境、古气候。
②自生矿物:a.海绿石:形成于水深10~50m,温度25~27℃。
鲕绿泥石:形成于水深25~125m,温度10~15℃。
二者均为海相矿物。
b.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磷矿):海相矿物。
c.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开放的大洋底。
d.天青石、重晶石、萤石:咸化泻湖沉积。
e.黄铁矿:还原环境。
f.石膏、硬石膏:潮坪特别是潮上、潮间环境。
③沉积结构。
碳酸盐岩的结构分为粒屑(颗粒),礁岩和晶粒三种。
不同的沉积结构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
粒屑结构;粒屑结构由粒屑、灰泥、胶结物和孔隙四部分组成。
粒屑结构代表台地边缘浅滩相环境。
根据颗粒类型、分选、磨圆、排列方向性、填充物胶结进一步确定微相。
a.内碎屑、生屑反映强水动力条件。
b.鲕粒、核形石、球团粒、凝块石反映化学加积、凝聚环境,水动力中高能。
鲕粒包壳代表中等能量,持续搅动,碳酸钙过饱和的环境,核形石(藻包壳)、泥晶套反映浅水环境。
c.分选好,反映持续稳定的水动力条件,反之则反映强水动力条件。
d.磨圆度高反映强水动力环境,反之反映弱水动力环境。
e.颗粒、生屑化石平行排列,尖端方向交错,长轴平行海岸,反映振荡水流。
尖端指向一个方向,长轴仍平行海岸线,则为单向水流。
f.用胶结物和灰泥的相对含量反映水动力强弱。
胶结物/(胶结物+灰泥)在0~1之间,越接近0,水动力越弱,反之越强。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以下是常用的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
1. 储集类型:根据储集空间的不同,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
孔隙型、裂缝型和溶蚀型。
孔隙型储层指的是岩石中存在天然孔隙的
储层,如溶洞、河流沉积物和堆积孔隙等;裂缝型储层指的是岩石中
存在裂缝的储层,如断层、节理和构造破碎带等;溶蚀型储层指的是
岩石中由于水溶作用形成的储层,如岩溶洞穴和岩溶孔隙。
2. 成岩作用:根据不同的成岩作用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碳
酸盐岩侵蚀裂缝型、碳酸盐岩溶蚀裂缝型、碳酸盐岩胶结高孔隙型、
碳酸盐岩胶结低孔隙型、碳酸盐岩溶蚀孔隙型等。
不同的成岩作用会
对岩石的孔隙度、孔隙结构和孔隙连通性等储集性质产生影响,因此
可以通过成岩作用的不同来划分储层。
3. 成岩时期:根据成岩时期的不同,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
早期成岩储层、中期成岩储层和晚期成岩储层。
不同成岩时期的储层
形成机制和储集特征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成岩时期的划分来区分储层。
4. 构造类型:根据构造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
隆起型、下凹型和胀缩型。
隆起型储层指的是由构造隆起形成的储层,如构造圈闭;下凹型储层指的是由构造下凹形成的储层,如构造坳陷;胀缩型储层指的是由结构胀缩形成的储层,如构造胀缩带。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标准,这些分类标准可以根
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碳酸盐岩储层讲义(精品)
孔隙性溶孔
沿孔隙溶蚀扩大所成
洞
裂缝性溶孔
沿裂缝局部溶蚀扩大所成
膏盐性溶孔
石膏、盐岩的结核、斑块被溶蚀所成
塌陷砾间孔
石膏、岩石被溶所成大洞穴顶塌落砾石间的洞
穴
构造砾间孔
构造角砾之间的洞
溶沟、暗河
溶缝、溶洞被溶蚀扩大为长串状洞穴,小为溶沟、大为暗河
成岩缝
由干裂或脱水收缩所成
裂
风化缝
表生风化时期由机械破坏作用而产生
石都可能形成储层。
石灰岩在总量上多于白云岩,在时代上主要 分布于古生代,其次是中生代,新生代几乎没有。
碳酸盐岩中方解石与白云石的比率随时代变 老而降低(白垩纪为80:1,早古生代3:1,前 寒武纪1:3)。因此,早古生代主要是白云岩, 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主要是石灰岩。
主要岩石类型:粒屑(鲕粒/生屑/内碎屑)灰岩
针孔粉—细晶球粒白云岩-好的储层,针孔为球粒选择性溶蚀作用的产物。 普光6井,9(70/121),5×10,(-)
储层类型表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构架
迈杰鲍尔(1980)将具有孔、洞、缝的储集层中 被裂缝分割的岩块称为”基质“
(二)、喉道类型(注意裂缝沟通孔洞的作用)
① 构造裂缝型 ② 晶间隙型 ③ 孔隙缩小型
长庆油气田(o ) 气2909亿方
川东北普光、龙岗等、川中磨溪、 川东~川东南、川西南~川南。普光 探明1143亿方。层位 J(大安寨)、 T(嘉陵江、雷口坡、飞仙关)、 P(阳新统)、C(川东)、震旦 系(威远)
我国主要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
二、储层岩石类型
储层岩石类型:石灰岩与白云岩以及过渡类型岩
④ 管状喉道
⑤ 解理缝型
碳酸盐岩储层 ppt课件
偶极声源
井眼的 “挠曲 ”
偶极横波测井基本原理
• 偶极子发射器能产生沿井壁传播的挠曲波 • 挠曲波是一种频散界面波,在低频时,它以横波
速度传播,在高频时,它以低于横波的速度传播 • DSI是通过对挠曲波的测量来计算地层横波速度
0.1
0.0
0.2
0.3
0.4
0.5
0.6
0.7
孔洞大小(d)
二、用岩石导电效率识别碳酸盐岩储层类型
判别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好坏
高 E、高φ 孔隙、裂缝或裂缝、溶洞发育;好储层 高 E、低φ 裂缝发育,溶孔或溶洞不发育;中等储层 低 E、高φ 溶孔或溶洞发育,裂缝不发育;中等储层 低 E、低φ 裂缝、孔洞均不发育;差储层
在相同电势差下,岩石耗散的平均功率与跟岩石具 有相同长度和含水体积的一根全含水直毛管(称“标准毛 管”)耗散的功率之比。
定义式 E R w
R t w
局部导电效率与全局导电效率的关系
1 N
E N ( i 1 i )
导电效率是岩石中导电相分布的几何特征参数,导 电路径的曲折程度、孔喉大小的分布特征、孔隙的连通 性、非导电相(油)的分布特征都考虑在该参数中.
0.10
0.00 0.000
0.020
0.040 0.060
孔喉直径
0.080
0.100
二、用岩石导电效率识别碳酸盐岩储层类型
导电效率理论关系图
存在裂缝和孔洞时,导电效 率与裂缝宽度的关系
0.5
存在孔洞和孔喉时,导电效 率与孔喉直径的关系
0.5
0.4
d=0.3
沉积岩之碳酸盐岩的形成、分类、结构及鉴别
沉积岩之碳酸盐岩碳酸盐岩是沉积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
主要在海洋中形成,少数在陆地环境中形成。
古代广阔海洋中形成的碳酸盐岩,约占地表沉积岩分布面积的20%。
那么碳酸盐岩有哪些种类?又具有什么特征?与碎屑岩相比,碳酸盐岩颜色以灰色、灰黑色为主,也含有白色、灰绿色、黄褐色、紫红色等。
碳酸盐岩基本组分主要由颗粒、泥、胶结物、晶粒、生物格架等五类结构类型组成。
此外,还有一些次要的结构组分,如陆源物质、其他化学沉淀物质、有机质等;也有一些派生的结构,如孔隙等。
颗粒:碳酸盐岩中的颗粒,按其是否在沉积盆地中形成,可分内颗粒和外颗粒两类。
外颗粒指来自沉积地区以外的较老的碳酸盐岩碎屑,是陆源碎屑颗粒。
内颗粒指在沉积盆地或沉积环境内形成的碳酸盐颗粒。
这种颗粒可以是化学沉积作用、机械破碎作用或生物作用形成的,也可以是这些作用的综合产物。
内颗粒的类型主要包括内碎屑、鲕粒、藻粒等。
内碎屑主要是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各种碳酸盐沉积物,受波浪等的作用,破碎、搬运、磨蚀、再沉积而成的。
鲕粒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通常由核心和同心层组成。
核心可以是内碎屑、化石、球粒、陆源碎屑颗粒等;同心层主要由泥晶方解石组成。
藻粒是与藻类有成因联系的颗粒,包括藻鲕、藻灰结核以及藻团块。
泥:泥是指泥级的碳酸盐质点,是与颗粒相对应的另一种结构组分。
根据其成分,可分为灰泥和云泥。
灰泥是方解石成分的泥,也称微晶方解石泥;云泥是白云石成分的泥。
在现代碳酸盐沉积物中,灰泥大都由针状文石组成。
这种针状文石晶体的平均长度接近0.003mm,宽度约为长度的1/10。
灰泥存在3种成因类型:化学沉淀作用生成的灰泥;机械破碎、磨蚀作用生成的灰泥;生物作用生成的灰泥。
胶结物:胶结物主要是指沉淀于颗粒之间的结晶方解石或其他矿物,与砂岩中胶结物相似。
方解石胶结物晶体较清洁明亮,因此常被称为亮晶方解石、亮晶方解石胶结物或亮晶。
而泥晶级胶结物较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
及其基本特征
姓名:陈晶班级:地质11-7 学号:2011010949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受到岩相、成岩、构造、流体等多方面的控制,根据储层成因机理、主要储渗空间类型和岩石特征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4种类型:礁滩型储集层、岩溶型储集层、裂缝性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
1 礁滩型储集层
1.1 成因
礁型地貌隆起和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礁滩体的成岩早期暴露, 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台缘礁滩体优质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
礁丘在纵向上营建,形成隆起,礁丘顶部及礁前发育礁坪及中高能的生屑砂砾屑滩,向两翼逐渐相变为礁翼和棘屑滩,横向上过渡为礁后低能带、中低能砂屑滩和滩间海。
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礁丘营建的共同作用下,礁丘的顶部间歇性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中,受大气淡水溶蚀淋滤作用,在纵向上区别为大气淡水渗流岩溶带和大气淡水潜流岩溶带。
在暴露期间由礁型地貌转化而成的岩溶地貌,已形成岩溶发育规模。
礁滩复合体核部形成岩溶高地,礁翼形成岩溶斜坡,礁后低能带、礁滩间海形成岩溶洼地、洼坑。
储层在侧向上主要发育礁滩复合体核部和翼部,核部以好—中等储层为主,翼部以好储层为主,礁后低能滩和低能泥晶灰岩沉积区储层变薄变差。
碳酸盐岩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提高储层孔渗性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多期油气运聚和埋藏溶蚀作用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能力。
多期构造破裂作用所形成的裂缝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增加了储层和微观孔隙结构的连通性。
1.2 特征
1.2.1 礁滩型储集层岩石类型
塔中礁滩体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礁滩相礁灰岩类和颗粒灰岩类,其中生屑粘结岩、生屑灰岩、生物砂砾屑灰岩是发育孔洞型储层的岩石类型,而砂屑灰岩、砂砾屑灰岩、鲕粒灰岩是孔隙型储层潜在储集岩类型。
以塔中82井区为例,在剖面上一般以内碎屑灰岩和隐藻泥晶灰岩为主,一般占地层厚度的25% 以上;生屑灰岩、生物礁灰岩和泥晶灰岩相对少一些,一般占地层厚度的10%~15%。
1.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礁滩体储层储集空间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粒内及粒间孔、裂缝为主。
溶蚀孔洞一般为肉眼可见的小洞、大孔,岩心显示礁滩体储层溶蚀洞比较发育,孔洞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孔洞发育段岩石呈蜂窝状。
粒内溶孔主要见于砂屑内,少数见于生屑和鲕粒内,是同生期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所致。
粒间溶孔指粒间方解石胶结物被溶蚀形成的孔隙,主要溶蚀粒间中细晶粒状方解石,溶蚀强烈时,可溶蚀纤维状方解石甚至颗粒边缘,使颗粒边缘呈港湾状或锯齿状。
裂缝是碳酸盐岩重要储集空间,也是主要的渗流通道之一,从成因来分主要有3种类型,即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
1.2.3 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
礁滩体储层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控制因素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沉积微相控制了岩石的岩性和结构,从而控制了岩石原生孔隙的发育。
生屑滩、粒屑滩由于颗粒支撑作用形成大量的粒间孔,虽然大部分孔洞为灰泥、生物碎屑和多期方解石充填、半充填,但仍有1%~3%残余孔隙被保存,同时为组构的选择溶蚀奠定了基础。
二是早期暴露蜂窝状溶蚀是形成优质孔洞层的重要因素。
中—晚奥陶世构造与海平面振荡变化频繁,造成沉积的多旋回叠加,海平面的相对下降可能造成短暂的同生期大气淡水岩溶成岩环境,使礁滩复合体形成的古地貌高部位露出海面。
在潮湿多雨的气候下,受到富CO2 的大气淡水的淋滤,选择性地溶蚀了准稳定矿物组成的颗粒或第一期方解石胶结物,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又可沿着裂缝、残留原生孔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溶缝和溶蚀孔洞,从而形成优质孔洞层。
三是构造作用是改善礁滩体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走滑断裂活动的断裂和裂
缝系统不仅沟通了孔洞层,为埋藏岩溶提供了条件,从而形成了好的缝洞体系,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2 岩溶型储集层
2.1 成因
岩溶指未饱和的、含CO2 的溶液溶解了碳酸盐岩,形成溶孔、溶洞和洞穴。
碳酸盐岩形成两个构造控制的暴露面,在表生成岩作用下,大气降水与地下水和混合水构成循环体系,形成地质历史中的溶蚀系统,溶解碳酸盐岩地层。
溶蚀最直接的结果是暴露的碳酸盐岩溶解、溶蚀、孔隙度的增加,渗透性增大,组构了面状分布的表生岩溶带。
沉积物暴露后,大气降水接触碳酸盐岩表面,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流动,另一部分则沿岩石裂缝及原生孔隙形成渗流带。
当大气降水渗流到潜水面以下后,水头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由垂向渗流变成横向流动为主,形成潜流。
经过一定时期的大气降水淋滤溶蚀以后,碳酸盐岩的表面及浅部的原生孔隙扩溶形成早期岩溶带。
继之,早期岩溶带形成连通性较好的孔、洞、缝系统,促进了岩石的进一步溶蚀成为后期成熟岩溶带,在纵向上形成地表残积带、渗流带和潜流带。
在遮挡和封盖层优良条件下,岩溶斜坡和台缘区均有工业油气藏。
2.2 特征
不同岩溶地貌区,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各异,成藏组合也不同:岩溶高地溶蚀空洞发育,但遮挡不足;岩溶高地边缘和斜坡区,是有利的储集成藏带;岩溶洼地区,孔洞多被充填、连通性差。
岩心上表现为:(1)岩溶岩性通常有角砾岩和碎屑岩;(2)中小型溶蚀孔洞多被泥质充填或半充填,孔洞通常呈瓶颈状、葫芦状或串珠状;(3)高角度溶蚀缝被红色、灰绿色泥质充填。
在测井上表现为“三高两低”,即声波时差、电磁波传播时间、中子孔隙度增高,双侧向电阻率和密度降低,井径扩大,中型、大型溶洞自然伽马增高。
在成像测井上由于溶蚀孔洞及充填物电阻率低,故静态电成像测井图像一般表现为黑色-棕色高导特征,而围岩因电阻率高,电成像测井图像颜色较浅,多呈浅棕-亮黄色。
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弱振幅或暗点,强振幅或亮点,杂乱反射,平点等,频率降低,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增大,溶蚀缝洞表现为“强串珠”。
在微观薄片中常见未被亮晶方解石充填的溶孔、溶洞
和溶缝,或见由于构造抬升形成的裂缝导致岩石角砾岩化,以及形成几期构造裂缝及其中充填的常温包裹体的亮晶方解石。
3 裂缝性储集层
3.1 成因
各时代碳酸盐岩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暴露地表,经过很长时间的风化剥蚀、渗滤作用使碳酸盐岩形成非常发育的缝洞型储集空间,一般厚度为10~300m。
裂缝按成因可分为构造裂缝、风化裂缝两种。
构造裂隙发育最为普遍和重要,其发育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
在地层褶曲等应力集中部位构造裂缝较为发育。
岩石暴露于地表或近地表,因机械、化学、生物、剥蚀卸载、重力拉张或坍塌等形成风化裂隙。
风化裂隙储渗空间在塔河油田较为普遍,主要分布于风化壳附近及洞穴层的顶面。
3.2 特征
此类储集层主要是在致密、性脆、质纯的碳酸盐岩中发育各种构造裂缝。
这些裂缝既可以作为油气储集空间,也可以成为渗滤通道,油气是在纵横交错构成裂缝网时,更是良好的储集空间。
4 白云岩储集层
4.1 成因
白云岩储集体是不整合面以下非古岩溶表生溶蚀作用所致, 发生于台(陆)地上富含CO2大气水的渗滤—淋滤表生岩溶。
块状巨厚层的白云岩早期是含泥的泥晶灰岩、泥灰岩在渗透回流作用下形成的,此后随着埋深的增加,部分没有经过白云岩化作用的灰岩,在温度和压力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深埋藏高温成因的白云岩。
粘土矿物的转化及孔隙中封存的大量海水以及区域循环的高温卤水为该种成因的白云岩提供了Mg2 + 来源。
此后,随着构造运动产生的大断层逐渐活动,为白云岩化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
富硅高温流体包括深部热(盐) 水和地层中区域循环的热(盐) 水以及孔隙—孔洞、
断裂带—裂缝中的埋藏海水沿活动深断裂带上升,在古地貌的显著分异带(如古潜山,台缘斜坡相,层序界面及岩性接触面) 顺层改造此前形成的白云岩优质储层,并且随着埋深的增加,地层温度和压力都增大,导致区域热液循环加速,顺层白云岩化作用加强。
因此,此类优质储层的形成离不开同沉积、沉积期后深断裂的活动和古地貌的分异带。
4.2 特征
以晶间孔、晶洞溶孔为埋藏溶蚀或热水溶蚀的产物及裂隙为主的白云岩储集体,储集性能好。
储层类型包括晶间孔、结构选择性的晶间溶孔、无结构选择性的溶蚀孔洞、高角度与水平溶缝等,与有利的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油气进入储层活有机酸的埋藏溶蚀作用有关,断裂机器伴生的裂缝对酸性流体的通导和溶蚀作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云岩储层大部分具有埋藏成因特征,其均一温度没有超过目前埋深的温度,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一般不超过150摄氏度,主要受埋藏有机质热演化酸性流体溶蚀控制。
白云岩的储集性能较古岩溶白云岩储集体要差,储集空间类型较为单调,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及裂隙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不如古岩溶型白云岩多样化,因而限制了白云岩储集体的储集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