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先养水关于水产氨氮的知识,氨中毒的辨别和急救
鱼类氨氮中毒、药害及泛塘的差别及解救方法
鱼类氨氮中毒、药害及泛塘的差别及解救方法一、鱼类氨氮中毒1.1 概述氨氮中毒是指水体中游泳生物(如鱼、虾、蟹等)体内以及周围环境中的高浓度氨氮对其造成的毒害作用。
氨氮是饲料、排泄物等在水体中降解后的产物,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养殖池塘、养殖闸坝、城市污水处理厂等。
氨氮中毒的主要表现是鱼类表皮光泽度降低、鱼体变黑、鳃丝血红或浅白、悬浮浑浊等。
1.2 中毒原因(1)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密度过高时,鱼类的代谢物释放速率过快,而水体中氨氮的转化速度跟不上,从而导致氨氮浓度升高。
(2)饵料不当饵料不当会影响鱼类的消化吸收能力,而不易消化的饵料会降低鱼体免疫力,从而导致鱼类易受氨氮中毒。
1.3 防治方法(1)合理养殖密度养殖密度应该与鱼类的生长发育相适应,合理分配养殖面积,保证水体中氨氮的转化速率跟上鱼类代谢物释放速率。
(2)适宜饵料选择适宜的饵料,根据不同鱼种的需求,选用高质量的饵料,以减少鱼类体内氨氮的生成。
二、药害2.1 概述药害是指使用药物处理鱼病时,药物过量使用或者药物选择不当造成的对鱼类和水环境的毒害作用。
药害主要是因为药物的毒性、药物使用不当、药物因素与环境要素的作用等因素造成。
2.2 中毒原因(1)药物使用过量药物使用过量会直接影响药物的毒性,同时也会造成药物残留。
(2)药物选择不当药物选择不当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不当使用会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状况。
2.3 防治方法(1)合理使用药物药物的选择应考虑鱼种、水体环境等因素,并根据药物的毒性和使用要求合理使用。
(2)定期检测定期检测药物使用后的水体和鱼类的生长情况,对药物的使用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泛塘3.1 概述泛塘是指由于降雨量大等因素导致池塘或河流洪水涨水,泛滥到附近的田地或村庄的现象。
在鱼塘养殖中,泛塘会导致池塘中高浓度的淤泥、污水、毒素等与淡水混合,造成环境的恶化,从而对养殖鱼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3.2 危害原因(1)淤泥泛塘会使溃堤的淤泥混淆在水中,致使水体混浊,令鱼儿感觉不适,感染疾病的机会更大。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
水产养殖—池塘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相关专题:水产养殖时间:2012-03-13 15:25阿里巴巴农业频道【阿里巴巴农业】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下面,我们就池塘中氨氮的形成、氨氮的危害、氨氮的消除途径以及氨氮的控制方法一一加以阐述。
一、池塘中氨氮的形成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
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
水生动物的粪便及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步分解成氨氮。
二、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1.氨氮的中毒机理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
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
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
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2.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问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
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1.硝化和脱氮铵(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
鱼类氨氮中毒、药害及泛塘的区别及解救
鱼类氨氮中毒、药害及泛塘的区别及解救有些养殖户对鱼类氨氮中毒、药害和泛塘死鱼现象辨别不清,常把氨氮中毒误以为投毒,泛塘死鱼怀疑为药害。
其实,鱼类氨氮中毒是因水体中氨含量过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药害是鱼类误食有毒物质或是有毒污水进入鱼池,使鱼类中毒死亡,泛塘则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氧量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上述三种情形的区分与解救方法如下:一、发生时间不同氨氮中毒多发生在连续晴天的午后至傍晚。
池鱼药害多与农田施药有关,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病虫害流行期间和鱼病流行期间较为严重,死鱼现象不分白天、夜晚都可发生。
而泛塘死鱼则多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尤其是在连续低气压、闷热天气、连绵阴雨天气最容易发生,并多发生在半夜到清晨这段时间里。
二、鱼类表现不同发生氨氮中毒的池塘,鱼先是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有时浮上水面,继而呼吸减慢,鱼体仰浮,不久即死亡。
池鱼药害:鱼类浮头现象不太明显,症状表现也因毒物的不同而不同,有的表现为行动迟缓、麻痹、体色慢慢变黑,丧失活动能力而死,有的表现为窜游、颤抖、跳跃、挣扎至昏迷而死。
而泛塘则表现为池鱼分散于全塘浮头,嘴一张一合,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严重时在池浅水处浮头的鳊、草鱼的肚皮往上翻,又挣扎着保持平衡,如此反复数次就肚皮朝上死亡。
三、死鱼的种类不同氨氮中毒的鱼类,不分鱼种大小和种类,都可引起部分死亡。
药害鱼类,不分鱼种大小和种类,全部死光。
而泛池死鱼以鳊、鲢、鳙鱼为常见,鲤、鲫鱼很少死亡,泥鳅、黄鳝毫无影响。
四、防治及解救方法1、发生氨氮中毒的鱼池,应立即注换新水、开动增氧机,同时施用光合细菌或氨氮净等改善底质。
2、发生药害的鱼池,应切断污染水源,大量更换新水,以缓解中毒症状。
由菊酯类农药造成的中毒,初期可用硫酸阿托品片剂(0.3毫克/片)全池泼洒,按鱼每公斤体重0.15~0.3毫克施用,施药后鱼类中毒症状减轻即停药,未见好转时每30分钟~90分钟重复1次,二三天后如情况不见好转可逐渐增加用量,至情况好转后减量或停药;对于轻度中毒,每亩水体可用15公斤~25公斤生石灰乳或30公斤草木灰水溶液全池泼洒。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而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鱼类养殖中适宜的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方法,以确保鱼类的良好生长环境。
一、氨氮对鱼类养殖的影响氨氮主要由鱼类的代谢产物、鱼饵残留物和鱼粪尿等无机氮化合物生成。
当氨氮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鱼类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鱼类呼吸困难、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等严重问题,甚至造成死亡。
二、适宜养殖水体氨氮的控制方法1. 水质管理合理的水质管理是控制鱼类养殖水体氨氮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水体的循环,增加溶解氧含量,促进氨氮的氧化和转化。
其次,定期抽排底泥,避免底泥中过多的氨氮污染水质。
最后,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多的氨氮产生。
2. 生物过滤系统生物过滤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利用硝化菌降解氨氮,将其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有毒氨氮浓度。
这种方式需要在养殖池中增加适量的生物过滤器,提供良好的生物附着面积,为硝化菌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
3. 水体曝气处理水体曝气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加强水体中的氧气供应,促进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可以使用曝气装置或喷嘴等设备,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并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加强氮气转化的效果。
三、高氨氮水体的处理方法当鱼类养殖水体中出现高浓度的氨氮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避免对鱼类造成更大的伤害。
1. 增加水体循环对于高氨氮水体,首要的处理方法是增加水体的循环,提高氧气供应量,加速氨氮的氧化转化。
可以通过增加水泵或水循环设备来实现。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饲喂,减少氨氮的产生。
2. 水质调节剂的使用适量使用水质调节剂是处理高氨氮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良好的水质调节剂可以中和水体中过高的氨氮浓度,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在选择水质调节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避免使用对鱼类有毒性或副作用的产品。
氨氮对养鱼的危害、预防、解决方案
解读水中杀手“氨”养鱼要先养水,而养水的核心是培养硝化菌来分解水中的毒素。
水中毒素一般是指氨和亚硝酸盐,它们都属于剧毒,可以造成鱼的慢性中毒或者急性死亡。
这两种毒素被称为水中的第一杀手,只需要极少量就会造成鱼的暴毙。
鱼是病从鳃入,氨和亚硝酸盐的慢性中毒会破坏鱼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
第一节“氨”一、氨的产生途径:1、鱼的呼吸:鱼通过腮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2、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这是氨的主要来源。
二、氨的危害: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在很低的浓度下即可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大致情况如下:在较低浓度下: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此以往会慢性中毒。
氨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
鱼类慢性中毒症状表现有: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低浓度下:氨会和其他疾病一同加速鱼类死亡。
在略高浓度下: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鱼类会因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三、氨的中毒机理: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会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四、氨中毒的症状: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五、氨的存在形式: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子形态存在的“氨”(NH3);另一种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铵”(NH4+)。
氨有剧毒,铵无毒。
一般氨测试所测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这是因为水中铵的比例大,而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很小的原因。
氨氮、药物中毒和泛池三类死鱼情况的判别
氨氮、药物中毒和泛池三类死鱼情况的判别氨氮中毒、药物中毒和泛池是养殖塘多发死鱼事件,往往能造成较大的损失,判别准情况才好防治。
一、判别方法1、从发生死鱼的时间上判别①氨氮中毒死鱼多发生在连续晴好天气的午后2:00-6:00。
②药物中毒多与农田施药、鱼池施药及工厂排污等有关,死鱼不分白天还是黑夜。
③泛池多发生在温差大、特别是连续低气压闷热天突降大雨造成上下水层急剧对流或连绵阴雨天,死鱼多从后半夜开始至翌晨日出后止,泛池与水质太肥、池鱼太多直接有关。
2、从鱼类的表观症状上判别①发生氨氮中毒的鱼塘,池鱼呼吸急促、乱窜乱游,继而仰浮水面,不久即死。
②发生药物中毒的鱼塘,鱼浮头现象一般不大明显,症状的表现也与毒物种类有关,有的出现行动迟缓、麻木、体色变黑、下沉水底而死,有的则会窜游、颤抖、抽搐、挣扎、直至昏迷而亡。
③而泛池的表现是:池鱼分散在全塘水面张大嘴巴呼吸空气,惊动它们也不下沉逃跑,严重时小杂鱼已死、小虾跳上岸,池边的鲂、草鱼逐渐翻肚,挣扎几次便死,接着鲢鳙鱼开始死亡,鲤、鲫鱼一般是最后才死的。
3、从死鱼的种类上判别①氨氮中毒的鱼池,不分种类和个体大小,均部分死亡。
②药物中毒的鱼池,一般均全塘死光或基本死光。
③泛池死鱼以鲂、草鱼、鲢、鳙为常见,鲤鲫鱼很少死亡,泥鳅、黄鳝几乎不受影响。
二、防治方法高温季节控制施用氮肥,炎热天气要经常加注新水,并定期用铁链等搅动底泥,经常开动增氧机等改善水质,同时宜选用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和追肥,这些措施能有效防治鱼池氨氮中毒症;药物中毒多是突发性出现的,很难预防。
一旦发生,只能采取彻底换水或大量加注新水以冲淡毒害物质的浓度,或立即采样化验找到毒物成分后对症施药使之发生化学反应来补救。
泛池的防治方法较多,最有效的是大量冲注新水和泼洒化学增氧剂等(如过氧化钙),其它方法不赘述。
鱼缸氨氮超标的处理方法
鱼缸氨氮超标的处理方法
鱼缸是许多人喜欢养鱼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养鱼的过程中,饲养者经常会遇到鱼缸水质出现问题的情况。
其中,氨氮超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鱼儿的健康造成影响。
那么,当鱼缸水中氨氮超标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氨氮。
氨氮是鱼缸水中的一种有害物质,它来自于鱼儿的排泄物、残饵和植物的腐烂等。
当氨氮超标时,会对鱼儿的生长和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处理。
处理氨氮超标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水质检测,首先,当我们怀疑鱼缸水中氨氮超标时,需要使用水质检测仪器来检测水质情况。
只有明确了水质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2. 换水,当鱼缸水中氨氮超标时,第一步是进行换水。
将部分鱼缸水抽出,然后用新的水进行补充,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中氨氮的浓度。
3. 增加植物,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氨氮,因此可以在鱼缸中增加一些水草或者浮游植物,帮助净化水质。
4. 增加过滤器,过滤器是鱼缸中的重要设备,可以帮助过滤水质并去除有害物质,因此可以考虑增加过滤器的使用量。
5. 减少喂食量,饲养者在发现鱼缸水质出现问题时,可以适当减少鱼儿的喂食量,避免过多的残饵导致水质恶化。
6. 定期清洁鱼缸,定期清洁鱼缸可以有效地清除废弃物和残饵,有助于维持水质清洁。
总的来说,处理鱼缸水中氨氮超标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
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
饲养者在日常养鱼过程中也应该定期检测水质,保持鱼缸水质的清洁和稳定,这样才能让鱼儿健康成长。
希望以上方法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简述鱼类氨中毒的症状及预防解救措施
简述鱼类氨中毒的症状及预防解救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鱼类氨中毒:症状、预防与解救措施1. 引言在鱼类养殖中,氨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又十分严重的问题。
养殖鱼的氨氮中毒现象、危害和防治方法
5.使用水质改良剂。精养塘氨氮中毒后风险高、损失大,最好能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6.氨氮中毒的救治。先可用盐酸或醋酸调节水体pH值,pH值低于7.0时可解除氨氮毒性,后使用沸石粉、麦饭石、膨润土、活性炭等都具有吸附作用的矿物质、减少或去除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每亩200~300kg/1.5米水深),进行底层水体置换,抽去底层老水加注新水。
2.遇到阴雨天,上层鱼,如鲢鱼浮头,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底栖鱼,如鲤鱼吃食逐渐减少。
溶氧下降,富营养化,PH值、温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如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的精养塘,本来水体中氮含量就很高,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浮游植物大面积死亡,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将会突然升高。
氨氮中毒需要综合防治,主要有:
预防优于救治,养殖人员要加强巡塘,密切观察水质、浮游植物、鱼类活动的变化,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处置,就能切实控制和鱼的氮排泄量。
2.严格防控生活、工业下游的“富氮”水体侵入养殖塘,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控制和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3.改善水质,增加底层溶氧
合理使用增氧机,加强上下对流;经常清淤、换水、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数量都增加水体溶氧;使用化学增氧剂,精养塘选用在水中分解缓慢的过氧化钙和过硫酸铵,对改善水质尤其是底层水质效果更加良好。水体溶氧尤其是塘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被消除,保持水质的pH值稳定。
科技工作者经研究指出,氨氮中毒主要危害主要为:一是氨氮增高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二是氨氮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三是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鱼类养殖中常见中毒症状的诊断及防治
鱼类养殖中常见中毒症状的诊断及防治鱼类养殖中的中毒问题经常出现。
中毒种类多样,其中包括水质污染、化学物质污染和食物中毒。
为了避免和减少中毒事故的发生,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十分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鱼类养殖中毒的症状,诊断以及防治方法。
1.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鱼类养殖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它的直接影响会导致鱼类生长缓慢、疾病交叉、死亡率增加等情况。
水质污染主要分为有机质污染和无机质污染两种类型。
(1)有机质污染有机质污染主要是由于饲料残留物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有机物质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鱼类呼吸困难、生长缓慢,并增加鱼类患病的风险。
诊断:水中氧气含量下降,鱼类游动缓慢,尾部呈现青黑色,并且鱼类表现出气短、跳跃等不正常表现,可以通过检测水质和使用检测工具来进行诊断。
防治:加强水域通风,利用曝气装置增加水面的气体交换,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及时更换水体。
无机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在农药和人工饲料生产过程中废弃的化学物质、污水和废弃物等的导致的水质污染。
这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健康并打乱鱼类的基本生理活动。
诊断:鱼类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例如摔跤、转圈、浮水不运动等不正常表现情况。
同时,水域的水质会发生重大变化。
防治:加强污染源的治理,避免产生废物和化学物质等造成的污染等问题。
同时,及时更换水体,并加强底泥处理。
2.化学物质的中毒(1)氨中毒氨中毒通常是因为利用过程中使用过多的饲料,导致水域中的氨含量过高,进而导致鱼类中毒甚至死亡。
诊断:鱼类进食减少,活动不正常,喘不过气,悬浮在水面上,或者特别活跃,尾部呈现红色。
防治:加强水域通风,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加强水质监测,防止氨的过度积累。
(2)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中毒一般是由于水域中不稳定性氮的含量过高,使水中的亚硝酸盐失控并导致鱼类中毒死亡。
诊断:鱼类进食不良,表现出呼吸困难,咳嗽,悬浮在水面上等不正常表现。
防治:定期监测亚硝酸盐的水平。
同时保持水质清洁和良好的环境。
【养鱼】正确理解水产养殖池塘中的氨
【养鱼】正确理解水产养殖池塘中的氨理解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氨并进行控制是很关键的。
如果氨积累了,对鱼类是有毒的,并可能有损于任何鱼类生产系统。
氨浓度一旦达到毒性水平,鱼类就不能从其饲料中获取所需的能量。
如果氨浓度达到足够高的水平,鱼类将会变得迟钝,昏昏沉沉,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养鱼:鱼粉,养殖业最好的饲料原料在合理管理的水产养殖池塘环境中,氨很少积累到致死浓度。
然而,虽然不会导致死亡,但会有负面影响:生长速度降低、饲料转换率差,抗病能力下降等。
所以,即使鱼类没有死于直接的氨中毒,但会以其他方式影响生产系统,最终影响整体养殖效果。
一、氨的动力学单一的一次测量只能提供测量样品那一瞬间的氨浓度。
氨的生产、清除和转化过程是很复杂的,一整年的养殖过程中都在不断变化。
只有在不同时间采样和记录的数据才能反映氨影响水产养殖系统过程更详细、更准确的信息。
氨主要来源于鱼类的排泄。
其排泄率直接与投饵率以及所使用的饲料蛋白质水平直接有关。
随着饲料蛋白在鱼体内分解,一些饲料蛋白用于形成鱼体蛋白(肌肉),另一些饲料蛋白作为能源,所产生的氨通过鳃排出。
饲料中的蛋白质是投喂饲料的池塘中大多数氨的首要来源。
氨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从池塘底泥扩散出来的。
大量的有机物质或由藻类所产生或作为饲料投入到池塘中。
粪便固体和死亡藻类沉淀到池塘底部并开始分解。
这一过程会产生氨,并从底部淤泥扩散到水体中。
二、氨的汇集幸运的是,有几个过程可以导致氨的流失或转化。
最重要的过程是氨通过藻类和其他植物的吸收而流失。
植物以氮作为一种营养物质用于生长。
光合作用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氨,所以池塘中整体植物或藻类的生长可以帮助氨的利用。
当然,植物生长过多对溶解氧水平的昼夜变化有影响,会导致夜间溶解氧非常低。
氨的另一个清除过程是氨的转化,即通过硝化。
在水产养殖环境中有两种主要类型的细菌,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通过两步过程有效地氧化氨。
第一步是将氨转化为亚硝酸(NO2-),再转化为硝酸(NO3-)。
鱼类养殖中常见中毒症状的诊断及防治
鱼类养殖中常见中毒症状的诊断及防治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渔业产业,但在养殖过程中,鱼类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中毒症状,给养殖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了解鱼类养殖中常见的中毒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鱼类养殖中常见的中毒症状、诊断及防治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 水质中毒水质中毒是指鱼类在养殖水域内,由于水体中溶解氧不足、pH值偏高或偏低、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的超标而引起的中毒症状。
中毒的鱼类会出现呼吸急促、体表发红、粘液分泌增加、食欲不振等症状。
2. 饲料中毒饲料中毒是指因饲料中添加的药物残留超标或者添加了有毒物质而引起的中毒症状。
中毒的鱼类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症状。
3. 放养密度过大中毒放养密度过大会造成水域内氧气供应不足,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出现中毒症状。
中毒的鱼类会出现鳃呼吸急促、游动不灵活、食欲不振等症状。
1. 观察行为养殖者应经常观察鱼类的行为,如果发现鱼类出现异常的游动、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诊断。
2. 观察鱼类体表通过观察鱼类的体表是否有红斑、白点、病斑等异常症状,可以初步诊断出鱼类是否中毒。
3. 检测水质定期检测养殖水域的水质,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及时发现水质异常问题。
4. 饲料检测对所使用的饲料进行检测,确保饲料中不含有有毒物质或者添加的药物残留超标。
1. 维护水质养殖者应定期清理养殖水域的杂物,保持水体清洁。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及时进行水体通风、增氧等措施,维持良好的水质。
2. 合理饲养在养殖过程中,合理控制饲料的投放量和次数,避免过度投喂,减少饲料残留,避免因过多饲料残留导致饲料中毒。
3. 控制幼鱼放养密度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养殖水域的容量和养殖鱼类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避免因密度过大而引起缺氧和影响水质。
了解鱼类养殖中常见的中毒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是确保鱼类养殖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养殖者应加强对中毒症状的观察和诊断,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合理的饲养管理,以预防中毒的发生。
【经验】鱼儿缺氧、氨氮中毒、药物中毒如何区分
【经验】鱼儿缺氧、氨氮中毒、药物中毒如何区分氨氮中毒症状特征池鱼氨氮中毒是池塘非离子氮浓度过高,超过鱼类最高重量耐受能力时,使鱼尖生长缓慢甚至发生急性死亡。
1、池塘氨氮中毒多发生在连续晴天,并多在午后;2、发生氨氮中毒的池塘,鱼先是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有时浮出水面,继而呼吸减缓,鱼体仰游,不久即死亡;3、池鱼氨氮中毒时,不分鱼的大小和种类,都可引起部分死亡。
药害则不分鱼的大小和种类,全部死光。
防治方法易发生氨氮中毒的池塘,高温季节不可施用氮肥,炎热天气需要经常加注新水。
同时宜用有机肥做基肥和追肥。
药物中毒症壮特征药害是鱼儿误食有毒物质或有害污水进入鱼池,或治疗鱼病时用药超量使鱼类中毒死亡。
药害多与农田施肥、鱼池施药或工厂排污有关,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病虫害流行期间和鱼病流行期间较为严重,死鱼现象白天、夜晚都可能发生。
防治方法1、对发生药害的池塘,则采取过滤清除毒水,流进新水;2、测定毒水所含有毒物质,通过施用解毒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解除毒性。
缺氧泛池症壮特征泛池是因为池塘水体中溶解氧降低到不能满足鱼类生理上最低需要时,造成鱼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区别方法如下:1、泛池死鱼多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是连续气压闷热天气、连绵阴雨天气最易发生,并多发生在半夜到清晨这段时间里2、泛池则表现为池鱼分散于全池浮头,嘴一张一合,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严重时在池塘浅水处浮头的鳊、草鱼慢慢地肚皮往上翻,又挣扎着保持平衡,如此反复几次就肚皮朝上死亡。
3、根据鱼类缺氧窒息的症状,泛池鱼类表现可分为三类:(1)突发性缺氧:水中溶氧极少,鱼类迅速大批死亡,这种现象生产上很少出现;(2)急性缺氧:这是一种生产上常见的浮头、泛塘现象。
池鱼先出现呼吸加快、游动活跃、上下跳跃等兴奋症状,接着出现痉挛、横卧不动等麻痹症状,最后死亡;(3)慢性缺氧:症状虽不如上述明显,但易使鱼疲劳,影响生长。
4、泛池与水质肥瘦、放养密度有关,水越肥鱼越密,则泛池程度也越重;5、而泛池引起的死亡则以鳊、草、鲢、鳙鱼较为常见,鲤、鲫、罗非鱼很少死亡,泥鳅、黄鳝很少死亡。
水产养殖氨氮如何产生,如何控制
水产养殖氨氮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可以咨询渔管家。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
另一种是”铵“,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
当氨通过鳃进入鱼类体内时,会直接增加鱼类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鱼的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中pH值会随之相应上升,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从而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带氧气能力,导致鱼的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死亡。
便携式多功能水质监测仪下面介绍水产养殖氨氮的控制方法氨氮的控制方法:1 清淤、干塘控制氨氮的第一种方法是定期清淤、干塘。
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暴晒池底,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和氯制剂类鱼用药物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加水体对pH值的平衡能力,保持水体的微碱性。
2 定期加换新水控制氨氮的第二种方法是定期加换新水。
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要尽可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3 增加池塘中的溶氧控制氨氮的第三种方法是增加池塘中的溶氧。
在池塘中使用长效粒粒氧、富氧或固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4 加强投饲管理控制氨氮的第四种方法是在日常养殖中加强投饲管理。
选用优质蛋白饲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
通过改善养殖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也可使用通用名为”硫代硫酸钠粉“的鱼用药物,全池均匀泼洒,降低氨氮浓度,还可以使用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制剂,按每亩水深1米首次施用量为500克,15天后再施用250克,来降低水中氨氮浓度,改善水质。
南京渔管家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渔管家”)是南京市引进的唯一一家智慧渔业高层次人才项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邮电大学博士为核心组建,目标成为中国水产现代化智能养殖技术与服务的引领者。
渔管家以云计算+智能硬件模式解决水产养殖用户水质监测、增氧控制、饵料投喂、疾病防治等刚性需求,基于大数据云平台解决用户饲料、鱼药、设备、交易等市场需求。
水产养殖中氨氮亚盐的毒害作用及应对措施
水产养殖中氨氮亚盐的毒害作用及应对措施在水产养殖中,我们经常遇到池塘中氨氮和亚硝盐过高的问题。
确实,因为养殖过程中氨氮、亚盐超标的问题,每年都有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
关于如何处理氨氮、亚盐超标,笔者认为做好几点,这个问题的处理并不难。
氮元素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氨氮、硝酸氮(NO3-)、亚硝酸氮(NO2-),硝酸氮对水生生物是无毒的,氨氮、亚硝酸氮是有毒的。
一、氨氮亚盐是如何毒害鱼虾的?氨氮的毒害作用氨氮,一般以分子氨的形式渗入鱼体内,由于分子氨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将鱼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为Fe3+;虾是血蓝蛋白,分子氨会将虾血液中的Cu+氧化成Cu2+,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造成生理缺氧。
由此可见,水体溶氧越低,氨毒性也就越强,鱼虾越容易缺氧窒息。
同时,氨也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先是侵袭粘膜组织,特别是鳃的表皮和肠粘膜,这些都是比较脆弱的器官;其次是神经系统,使鱼虾等水生动物的肝肾系统遭受破坏,引起体表及内脏充血、肌肉增生及出现肿瘤,严重的发生肝昏迷以致死亡。
所以,即使低浓度的氨,长期存在水体中,也会腐蚀鱼虾的鳃组织器官,出现鳃小片弯曲、粘连或融合等现象。
亚盐的毒害作用亚盐的毒理与氨氮相似,同样也是把鱼正常血红蛋白(虾为血蓝蛋白)下的Fe2+氧化成Fe3+,降低血红蛋白的携带氧气的能力,造成鱼体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这种现象与人体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一样的。
另外,在pH较低的情况下,亚盐易与仲胺类(以硝基化合物,与醛或酮类化合物为原料生成的一类物质)物质生成亚硝酸胺,加重亚盐的毒性,造成鱼虾厌食烦躁不安的现象。
二、氮的来源1、池塘底质。
池塘底质中的氨氮本质上来源于上一造养殖期间遗留下来的污染,其浓度取决于休耕期间干塘晒塘的处理程度。
如果休耕期间池塘淤泥能够彻底干燥,将氨氮全部氧化为硝酸,则回水后,当底泥中的氧气被消耗完毕,硝酸往往被作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而还原为氮气。
因此,残余的氮不会太多。
氨氮对养殖鱼类的毒害
氨氮对养殖鱼类的毒害
随着广大养殖户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亩产量、亩效益有较大突破,但同时池塘自身污染也越来越重。
因为,池塘吃食性鱼多,投食量大,排泄物及残食增多,蛋白质经分解生成的氨态氮随之增多。
氨态氨具有较强的毒性,稍有不慎,吞食性鱼类就会发生氨氮中毒,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死亡,经济严重受损。
现将池塘鱼类氨氮中毒的症状及解救方法介绍如下:
鱼类氨氮中毒的判断
1.中毒时间: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和天气好坏之分,多见于成鱼池、高产池、密养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2.中毒症状::鱼群浮头不显,呼吸急促,乱游乱窜。
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
游动迟缓,无力。
体色暗淡、鳃丝发乌、口腔发紫,黏液增多。
最后会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3.中毒鱼类死亡先后:氨氮中毒轻者多见先死底层的鱼类,尤其是鲤鱼。
如池鱼混养鳙、鲢、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鱼和鲢鱼。
4.增氧无效果: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则四散回避,不敢靠近。
泼洒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应,症状如故。
解救方法
1.及时加注新水,稀释原池氨氮浓度,防止中毒加深。
2.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降解池水中氨氮浓度。
3.泼洒食盐,阻止氨氮及硝酸态氮继续入侵鱼体血液。
水深1米,每亩用食盐17公斤。
4.撒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
5.中毒得以缓解后,应对水体加施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防止病菌感染。
养殖技术-水产动物氨中毒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养殖技术-水产动物氨中毒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水产动物氨中毒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种植水草鱼塘氨中毒的症状我们常说水体中的总氨来自于含氮有机质的分解,对于大量投饵的养殖池塘来说这可能构成了水体中大部分的总氨来源。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粪便)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
氨对水产动物是种剧毒物质,养殖池中由于有动物排泄物,必定存在氨,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
就其对鱼类毒性而言,鱼类是否氨中毒取决于鱼体内的氨的水平。
很多鱼塘由于水源条件不好,加、换水很困难;在养殖中、后期,池塘存鱼量大,投饵量加大,鱼塘(特别是秋天)往往氨氮严重超标,有个别鱼塘会出现氨中毒现象;特别是精养鱼池在鱼类生长旺季,因投饵量大,排泄物和残饵增多,温度又高,有机物经氧化分解所产生的含氮物质也随之增多。
氨的产生途径和来源鱼的呼吸:鱼通过鳃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淡水鱼和虾蟹的含氮代谢废物主要以氨的形式从鳃排出,氨通过鳃排泄的方式主要是依赖浓度梯度的被动扩散,当鱼体内的氨水平要高于水体时,这一过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若不能及时排出,当血液中氨的含量超过1%时,就极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即鳃的排氨若受到阻碍,滞留在鱼体中的氨水平会逐渐上升,就会引起鱼类的中毒。
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
氨主要来源——排泄:主要来源于鱼类的排泄,其排泄率直接与投饵率以及所使用的饲料蛋白质水平直接有关。
随着饲料蛋白在鱼体内分解,一些饲料蛋白用于形成鱼体蛋白(肌肉),另一些饲料蛋白作为能源,所产生的氨通过鳃排出。
饲料中的蛋白质是投喂饲料的池塘中大多数氨的首要来源。
氨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底泥(是从池塘底泥扩散出来的):大量的有机物质或由藻类所产生或作为饲料投入到池塘中。
粪便固体和死亡藻类沉淀到池塘底部并开始分解。
这一过程会产生氨,并从底部淤泥扩散到水体中。
氨氮来源不断增加可能发生在随着养殖周期不断累积底泥越来越厚的老塘、高密度养殖的池塘。
为您详解池塘鱼类中毒的分类及其解救措施--水产养殖必备
为您详解池塘鱼类中毒的分类及其解救措施--水产养殖必备池塘鱼类中毒,可分为渔药中毒、农药中毒和水质变坏中毒三种模式,平常说的'中毒'多指农药中毒。
但渔药过量施用或使用不当造成中毒也时有发生,惟有因水体水质变化不适鱼类生存而形成的中毒。
人们多列为水质调理范畴,并未将其纳入'中毒'范围,水体中毒的鱼一般多表现为'缺氧浮头'。
一、有毒物毒害鱼类的主要途径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大自然受到的化学污染物日益增加,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污染较为严重的废气、废水、废渣等都不同程度地危害着鱼类。
特别是废水,工厂大量废水,农田中的农药以及不法分子利用现代化学工业的成果来'投毒'毒害鱼类。
使鱼类中毒、畸变,以致大量死亡,而且通过蓄积危害人类。
使鱼类中毒主要有以下五个途径:1、鱼与水接触的部位,如体表、口腔等受到毒物的侵蚀而遭受损害。
2、直接侵蚀鱼鳃,使鱼体鳃功能受到破坏,影响鱼类呼吸,窒息死亡。
3、通过食物链或者直接从水体中将有害物资吸收到体内,鱼的组织器官遭受破坏,对鱼类产生有害影响,甚至引起鱼类死亡。
4、毒物在鱼体内蓄积,使鱼体内毒物残留量过高,影响鱼类生长以致鱼类死亡。
5、毒物残留在鱼体内通过遗传,引起下一代鱼类产生畸形,严重影响鱼类生长发育。
二、污染物中毒的形态污染物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危害表现在水生态系统、水生态结构、种群、个体、细胞以及分子层次上。
毒害方式主要分为三种:1、急性中毒。
鱼类等水生生物受到较高环境污染毒物值的作用,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中毒症状,严重时鱼类等水生生物发生突发性的大面积死亡现象。
2、亚急性中毒。
受到环境污染毒物值的作用较急性中毒低,致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这类中毒一般在鱼类的器官内都有蓄积现象,一般不会发生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面积和突发性死亡现象,但对它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都造成严重危害。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所形成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化学污染物之一,如果不加以处理,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氨氮污染的危害和处理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氨氮污染的危害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于水产养殖废水中饲料残渣、粪便、尿液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来的氨氮导致的。
而氨氮的高浓度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以下几种严重的危害:(一) 影响水生生物的健康氨氮的浓度一旦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就会对水生生物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导致鱼类的呼吸困难和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氨氮可以直接进入到水生生物的体内,对其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让其难以正常呼吸和运动。
(二) 促进藻类的生长氨氮也会促进水中藻类的生长繁殖,一旦藻类过多,就会对水的透明度和氧气水平产生影响,导致水中的氧含量降低,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
(三) 降低水生生物的产量和质量由于氨氮的存在,水中的氧气含量会降低,从而影响了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的成长,影响了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二、处理技术分析为了控制氨氮的浓度,保证水产养殖的健康和发展,各种处理技术已经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处理技术。
(一) 生物净化法生物净化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氨氮处理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将一些可以降解有机物和氨氮的好氧或厌氧微生物应用于处理废水。
有机物与氨氮最终转化为微生物的生物质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从而实现氨氮的降解。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尤其在小型场地使用更为节约。
(二) 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是一种将废水中的氨氮通过添加一定的化学试剂来沉淀和处理的方法,常用的化学试剂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等。
这种方法的处理效果非常好,可以快速地降低废水中的氨氮浓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化学试剂,并可能导致废水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鱼先养水,养好水是养殖成功的一半。
我们常说水体中的氨氮是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
养殖池中大量投食,导致池中堆积了大量的氨氮,这可能构成了水体中大部分的氨来源。
在养殖过程中,不能被利用的氮一部分存在于残饵、粪便中,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另一部分则以无机氮的形式存在,通常以氨盐和尿素的形式。
而大量的投喂,残饵和粪便会在池底堆积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细菌等的分解作用,将会产生大量的氨,通常养殖密度越大,氨的含量越高。
氨对水产动物而言是一种剧毒物质。
就其对鱼、虾等水产动物的毒性而言,由体内氨的含量水平,决定生物是否会引起氨中毒。
其毒性高于亚硝酸盐10倍。
在养殖过程中,氨含量是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不可轻视。
首先简单说几个概念:
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
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有机氮。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
氨化作用: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等,其中含有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氨。
主要水产养殖模式未被利用氮的去向示意
氨氮主要转化途径
藻类和水生植物的进行的光合自养,硝化细菌进行的自养硝化和异养细菌进行的同化过程。
不同养殖系统中,氨氮的优势转化途径不同。
(1)湖、库、海洋、河道等开放水域的网箱,围栏和流水养殖中,不能被利用的氮直接排放到开放水域。
(2)池塘养殖中有水生植物的环境中主要被植物吸收利用,水生植物的环境中主要被底泥截留。
(3)循环水养殖系统可分离去除掉大部分的残饵和粪便,水体中的氨氮比较容易控制,从
固液分离排出的固体废弃物可被用作植物有机肥,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控制水体中的氨氮。
(4)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通过鱼,虾,贝,藻等不同营养级的水产动物之间的配比养殖,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稻田养殖通过鱼(虾,蟹)混养,实现氮的多级利用。
因此,循环水养殖模式中未被利用的氮被硝化和反硝化的比例最大,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稻田养殖通过鱼(虾,蟹)混养,实现氮的多级利用。
氨的分类
分子氨 (NH3) 与离子氨 (NH4+) 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 但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类物质。
分子氨的水合物可以通过生物表面渗入体内,渗入的数量与生物和水体中的pH差值有关,分子氨总是从pH高的一边,渗入到pH低的一边。
分子氨正常可以从体内排出,若水体环境中的分子氨浓度过高,将不利于生物体中分子氨的排出,加上水体中pH高于生物体,就容易发生氨中毒。
离子氨不能渗透生物体表面,对生物无明显毒害作用,以往测量氨的毒性常以总氨(分子氨加离子氨)的浓度来表示,误差较大。
如果以分子氨浓度来测量其毒性,会更加准确。
分子氨和离子氨的含量取决于水体的pH和温度,pH值和温度的增加, 分子氨的比率增大。
pH值大于11时,水体中分子氨的含量占据了绝大部分。
中毒机理
关于氨的毒性作用一般认为氨渗进生物体内, 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 使呼吸机能下降。
氨主要是侵袭粘膜, 特别是鱼鳃表皮和肠粘膜, 其次是神经系统, 水生动物的肝肾系统遭受破坏, 引起体表及内脏充血、肌肉增生及出现肿瘤, 严重的发生肝昏迷以致死亡。
鱼群氨中毒的一些现象
初期:表现食欲下降,起水、抢食不紧不慢,在水面和水底反复游动。
在鱼池四周可见有鱼溜边漫游,甚至出现大白天浮头不散。
这一阶段也随之有数量不等的死鱼现象,死鱼多为体型大的。
中后期:中毒严重时,鱼群浮头,惊而不散,溜边,食欲下降,采取增氧措施不见效果、呼吸频率增加,张口乏力,呼吸困难。
有时浮头张嘴,有时乱窜;导致鱼体体力下降,浮于水体,乏力、不动弹,张口不合,鳃盖打开,鱼体失去平衡性,东倒西歪,翻白肚,直至死亡。
氨氮比色卡
换水少、底塘清理不彻底,在养殖中、后期,高密度养殖池的塘底往往氨严重超标,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氨中毒现象。
下图是水体中不同氨含量对生物的影响:
死亡症状判断
表现为: 眼球突出、口腔开大、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对应措施
1、换水
换水、加水,降低水体中分子氨的浓度。
这是短期快速降氨方法,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生物体产生的应激性)。
2、降碱
把水的PH调整到弱酸性,也就是pH<7的状态下,水中的分子氨绝大部分会转化成无毒的离子氨,但这种方法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有PH震荡的潜在威胁,也只能做为短期快速降氨方法。
注意!在氨中毒时千万不能往池中添加生石灰,碱性上升,进一步加重氨中毒。
3、移植水草、藻类
水草、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离子氨的方式来间接消耗分子氨,可以成为水草的养分。
在一定的条件下,水中的离子氨和分子氨会有一定比率的转化,离子氨减少时,随着有毒的分子氨会转化成离子氨,所以水体中分子氨就下降了,毒性减弱。
种植水草是控制氨的方法之一,但是夜间会降低水体中的溶氧量,需要及时注意含氧量的变化。
4、构建完整的氮循环系统和增加浓氧量
建立完善的氮循环系统,同时增加含氧量,氮循环中,硝化系统极其重要,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氨绝大部分会转化成硝化物(下篇细说硝化系统),培养好硝化细菌,能够非常有效的降低水体中的氨浓度。
(若养殖池底淤泥厚重,需要避免池底水流的激烈运动,防止沉积的有机物被带入水体中,进一步增加氨含量,特别是在氨含量高的时候。
)
5、合理投饵,增加过滤设备、降低残饵量
残饵和生物的排泄是氨中毒的罪魁祸首,因根据养殖池情况,合理投喂,增加过滤设备等,以达到降低残饵量的目的。
6、药物降解
清理池底时,使用二氧化氯、高锰酸钾、过氧化钙、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可以有效的清除有机质。
夏秋季节,可尝试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来降低氨含量。
氨中毒的急救(仅供参考)
1.大量加注新水,同时开启水体表面增氧机,释稀原池氨氮浓度,降低水体的pH值,减少氨的浓度,降低氨氮的毒性,防止中毒加深。
2.每亩(水深1米)施食盐1-17公斤(用盐量视情况而定),干扰与阻止氨态氮及硝酸态氮继续进入血液。
3.施用降解氨氮类药物和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等全池泼洒,撒洒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抑制和化解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的产生。
4.在水中氨氮浓度太高又不能及时换水时,除了施用氨氮降解类药物外,也可以使用有机酸、腐殖酸钠等产品,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氨氮。
氨中毒需要提前预防,合理调控水质,养好水才是根本,若发生紧急情况,应急措施不一定
能够非常有效,切记!切记!
参考文章来源:1. 邢台市畜牧水产局乔顺风李红顺
2.康奈尔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伊萨卡
3. 水花鱼渔人
4.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