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中毒急救知识培训讲解学习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野生菌是一种美味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但一些野生菌种类中存在毒性,如果误食了这些有毒的野生菌,可能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帮助人们正确识别野生菌,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发生,制定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种类。
2. 学习正确的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的方法。
3. 掌握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措施。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野生菌中毒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等危险情况。
2. 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种类(1)毒鹅膏菌:外观与可食用的鹅膏菌相似,但其有毒,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症状。
(2)鳞伞菌:有些鳞伞菌种类有毒,如毒鳞伞菌、红鳞伞菌等,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
(3)鹿茸菌:鹿茸菌有毒,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症状。
(4)鹿花菌:鹿花菌有毒,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
3. 野生菌的采摘和食用方法(1)了解野生菌的外观特征:学习野生菌的外观特征,包括菌盖、菌褶、菌柄等,以便能够准确识别野生菌种类。
(2)寻找适宜的野生菌生长环境:野生菌通常生长在湿润的土壤或枯枝落叶上,学习寻找适宜的野生菌生长环境。
(3)采摘野生菌的注意事项:学习采摘野生菌时的注意事项,如不要采摘已经腐烂的野生菌、不要采摘不确定的野生菌等。
(4)正确处理野生菌: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野生菌,包括清洗、烹饪等步骤,以确保食用的野生菌安全无毒。
4. 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菌。
(2)漱口:用大量清水漱口,以尽量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
(3)就医:立即就医,告知医生野生菌中毒的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有毒野生菌种类、野生菌的采摘和食用方法以及野生菌中毒的紧急处理措施等知识点。
2. 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样本,让学生观察和辨认。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加深对野生菌中毒预防的认识。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的野生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材,但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属性,存在一定的食用风险。
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的食用安全意识,预防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制定了这份教案。
本教案旨在向大众普及野生菌的基本知识,教授正确的采摘和食用方法,以及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帮助大家安全地享受美味的野生菌。
二、教学内容1. 野生菌的基本知识- 介绍野生菌的种类和常见的食用菌类别。
- 解释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和特点,以及野生菌的形态特征和鉴别方法。
- 强调野生菌的食用风险和中毒的可能性。
2. 采摘野生菌的注意事项- 教授采摘野生菌的适宜时间和地点选择。
- 告知采摘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穿着合适的服装和鞋子,避免触碰有毒植物等。
- 强调采摘时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不破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
3. 野生菌的处理和烹饪方法- 指导学生正确清洗野生菌,去除杂质和泥沙。
- 教授野生菌的简单烹饪方法,如炒、煮、炖等,以保留其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 提醒学生不要生食野生菌,以免引发食物中毒。
4.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强调野生菌的食用安全意识,建议购买有资质的商家销售的野生菌。
- 告知学生不要过量食用野生菌,以免引起不适或中毒。
- 提醒学生注意野生菌的保存方法,避免滋生细菌和霉菌。
5.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常见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 教授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方法,如及时洗胃、补充水分、就医等。
- 提醒学生遇到中毒症状时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就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达野生菌的基本知识和食用安全意识。
2. 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野生菌的采摘、处理和烹饪方法,学生可以参与实践。
3. 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野生菌的种类、形态特征和中毒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4.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展示野生菌的采摘和烹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评估方法1. 问答: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回答并解释相关知识点。
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完整版
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野生菌味道鲜美,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每年的6-9月雨季是野生菌生长最旺盛,种类最多,易发生误食有毒野生菌引起中毒,是有毒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季节。
一、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1、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4、银器识别: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
5、蒜丁识别: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6、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1、误食有毒菌类。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3、受污染的野生菌。
4、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三、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1、胃肠炎型。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常见2小时。
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6-12小时。
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病程短,无后遗症。
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
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
严重者可致死。
4、肝肾损害型。
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2-3周)。
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标题: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引言概述:野生菌类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但不少人对野生菌的辨识和食用方法并不了解,因此野生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有效预防野生菌中毒,我们需要了解野生菌的特点、辨识方法以及食用注意事项。
本文将介绍一份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匡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一、了解野生菌的特点1.1 野生菌的生长环境野生菌主要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如森林、草地、山区等地。
1.2 野生菌的种类野生菌种类繁多,有毒和可食用的野生菌相似度较高,需要子细辨识。
1.3 野生菌的毒性有些野生菌含有剧毒物质,食用后会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二、野生菌的辨识方法2.1 观察野生菌的外形野生菌的外形特征是辨识的关键,包括颜色、形状、纹理等。
2.2 嗅觉辨识有些野生菌具有特殊的气味,通过闻气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食用。
2.3 辨识野生菌的毒性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要注意辨识有毒野生菌的特征,避免误食。
三、野生菌的食用注意事项3.1 煮熟食用野生菌需要充分煮熟后才干食用,以破坏可能存在的毒素。
3.2 少量试吃第一次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时,应少量试吃,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
3.3 避免与其他食物混合野生菌食用时最好单独烹饪,避免与其他食物混合,以免影响辨识和食用效果。
四、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方法4.1 及时洗胃如果怀疑食用的野生菌有毒,应即将洗胃,排除毒素。
4.2 寻求医疗救助野生菌中毒后,应即将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4.3 注意歇息中毒后应保持歇息,避免剧烈运动,有助于身体恢复。
五、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其他建议5.1 不采摘不熟悉的野生菌如果对野生菌不了解或者不确定,最好不要采摘和食用。
5.2 避免过量食用野生菌食用时要适量,避免过量摄入可能存在的毒素。
5.3 学习专业知识故意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的人群,可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提高辨识和食用水平。
结语:预防野生菌中毒是我们保护自己健康的重要一环,通过了解野生菌的特点、辨识方法以及食用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有效避免野生菌中毒的发生。
野生菌中毒
野生菌中毒急救内容导学:夏季是食菌中毒的多发期,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躁、谵妄、幻视等症状。
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一、概述1. 食用野生蘑菇后发生损害人体器官的不适症状,称为急性毒蕈中毒。
把这些蘑菇称之为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为毒蕈、毒菌、毒茸等。
2. 早期认识毒蕈中毒、在窗口期及时正确的处理,多数能痊愈,一旦发生多脏器损伤、衰竭可危及生命。
3. 一般说,含毒蘑菇外观比较艳丽,但也有些品种外观上与可食的无毒野生蕈相似,易被误采食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
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毒蕈中毒,于2001 年9 月1 日发生在江西永修县,有5000 人中毒。
4. 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按各种毒蕈中毒的主要表现,大致分为四型:⑴胃肠炎型———包括毒红菇、红网牛肝菌、墨汁鬼伞(图1 );⑵神经精神型———包括毒蝇伞、豹斑毒伞、角磷灰伞菌、臭黄菇,云南常见的是牛肝菌(图2);⑶血液毒型———鹿花菌(图3 );⑷中毒肝病型———包括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图4)。
二、毒性及毒理1. 原浆毒素主要有毒伞肽和毒肽两大类。
2. 毒肽主要作用于肝脏;毒伞肽类能损害心、肝、肾、脑等实质脏器,尤以肝、肾为甚。
3. 毒肽类作用于肝细胞的内网质,作用快,大剂量在1~2h 内即可引起死亡;4. 毒伞肽类主要作用于肝细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并能显着减少肝糖原而导致肝细胞迅速坏死,虽然作用较慢,即使在大剂量时,15h 内也不会致死,但毒性甚强,死亡率很高5. 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
死亡率较高。
引起光过敏性皮炎的是叶状耳盘菌(毒木耳)(图5 )。
6. 其他毒素:如吃了墨汁鬼伞同时喝酒,除了恶心、呕吐、面红、心悸、手肿胀、四肢发麻等中毒表现外,其口内有金属味为其特征。
做好野生菌(野菜)食物中毒防控知识
附件1预防蘑菇中毒常识蘑菇又称蕈类,属于真菌植物。
毒蘑菇是指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蘑菇。
特点有:颜色美丽,表面粘脆,柄上有环;多生长在腐物或粪肥上,多数不生虫子有腥辣、苦、酸、臭味,碰坏后易变色或流出乳状毒汁。
毒蘑菇有100余种,含剧毒可致死的有10余种。
毒蘑菇的有毒成份很复杂,一种毒蘑菇可含多种毒素。
蘑菇中毒多发生于高温多雨季节,往往由于个人采摘野生蘑菇,又缺乏识别有毒蘑菇的经验,误食造成。
一、蘑菇中毒的类型根据所含有毒成份的临床表现,毒蘑菇可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类型。
胃肠型毒素可能为类树脂物质。
潜伏期为0.5-6小时。
表现为腹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
病程短,2-3天,死亡率低。
此型代表为黑伞蘑菇属和乳菇属的某些蘑菇种。
神经精神型导致此型中毒的蘑菇中含有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毒素。
潜伏期为0.5-4小时。
临床表现除有胃肠反应外,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流涎、瞳孔缩小、脉缓、重者出现精神错乱、幻视、幻听等。
病程一般为1-2天,愈后良好,死亡率低。
误食牛肝蘑菇属毒蘑菇时,还有小人国幻觉。
溶血型有毒成份为鹿花毒素,有强烈的溶血作用。
潜伏期一般为6-12小时,大多在胃肠炎症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病人出现蛋白尿。
此型代表为鹿花蘑菇。
脏器损害型有毒成份主要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可使体内大部分器官发生细胞变性。
此类毒素剧毒,含此毒素的新鲜蘑菇50克即可使人致死。
发生中毒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可达50%-60%。
脏器损害型中毒表现十分复杂,按病程发展分为6期。
a.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
b.肠炎期,1-2天。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腹泻、水样便,伴头晕、头痛、无力。
c.假愈期,病人暂无症状或感轻度乏力,但精神骤然好转,自觉轻松如常,给人以假愈现象,而实际上毒肽已进入内脏,肝损害已开始。
轻者由此进入恢复期。
d.脏器损害期,中毒严重的病人在发病后2-3天出现肝、肾、脑、心等实质性脏器损害,以肝脏损害最严重。
野生菌中毒防控知识
野生菌中毒防控知识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森林植被丰富,每年夏秋季节是野生菌生长繁殖最多的时节。
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每年因误采误食野生毒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全省各地都时有发生,因此,毒菌中毒防控最好的措施就是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菌。
蘑菇的形态特征毒蘑菇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有毒的野生蘑菇色彩特别艳丽,形状奇特,菌柄上有菌环及斑点、根部长有菌托、菌伞上长有瘤状麟块状或刺状物。
有的毒蘑菇摘断后通常会有浆汁流出来,有辛辣、酸涩、恶腥刺鼻味道。
毒蘑菇中毒的四种主要表现毒蘑菇含有多种毒素,毒性强烈,可损害肝、肾、心脏及神经系统等,即使是微量被吸收到体内也是很危险的。
毒蘑菇的种类不同,所含的毒素亦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各异,一般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幻视、精神错误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溶血型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燥不安和气促;肝脏损害型肝脏损害型:毒素对人体内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100%。
发生毒蘑菇中毒如何处理1、一日在吃过蘑菇10分钟~72小时内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燥不安、幻视、幻听等其他不适者,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到医院就医。
2、立即采取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
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
3、饮水后立即催吐,用手指压喉部、发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4、保留毒蘑菇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注意一些野生蘑菇在外观上可食用蘑菇非常相似,不能以是否有虫蛀或花纹等外观进行毒性判断,也不能用民间传说的“与大蒜、银器一起煮后是否变色”等不科学方法进行毒蘑菇鉴别。
野生菌中毒预防知识 (1)
4、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 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 治参考。
五、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 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二)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 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 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 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调时,最好把 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 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像食用牛肝菌,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 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六、野生菌如何保鲜
(一)常温贮藏(10℃-25℃)。将野生菌摆 放于通风阴凉处,时间不超过2天。 (二)保鲜贮藏(2℃-10℃)。将野生菌去 除泥土、杂质,洗净,摆放于冰箱。贮藏时 间不超过3天。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误食有毒菌类。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三)受污染的野生菌。 (四)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
三、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 至少有10种。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一)胃肠炎型。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 时,常见2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 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潜伏期6-12 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 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 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 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三)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 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 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四)肝肾损害型。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 程较长(2-3周)。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 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 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 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引言野生菌是一种具有诱人味道和独特风味的食材,但同时也是潜在的危险物质。
误食有毒的野生菌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非常重要,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拯救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常见症状、急救措施和预防方法,以帮助大家应对野生菌中毒的紧急情况。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取决于所食用的菌类的毒性和数量。
常见的症状包括:1.腹痛和腹泻2.恶心和呕吐3.头痛和眩晕4.心跳加快和呼吸困难5.肌肉痉挛和抽搐6.中毒性休克和昏迷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尽快就医。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以下是针对野生菌中毒采取的紧急急救措施的步骤:1.联系急救医疗机构 - 如果症状严重或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
告诉医务人员中毒的状况和所吃的食物,以便他们快速采取适当的措施。
2.呼叫中毒控制中心 - 如果可能,可以联系当地的中毒控制中心以获取更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3.停止进食 - 如果中毒是由野生菌引起的,应立即停止进食菌类。
切勿食用菌肴。
4.喝充足的水 - 喝足够的水可以帮助稀释毒素并促进尽快排出体外。
饮用清洁的水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毒素。
5.不诱导呕吐 - 不要诱导呕吐,因为某些毒物诱导呕吐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伤害。
诱导呕吐只适用于在医生指导下特定情况下进行。
6.呐喊帮助 - 如果意识模糊或出现意识丧失等症状,大声呼喊周围人的帮助。
如果有人陪伴或目击事情发生,请寻求其帮助。
野生菌中毒的预防方法预防野生菌中毒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预防中毒的实用方法:1.慎重选择食材 - 如果你不确定某种野生菌的品种或是否有毒性,最好不要食用。
购买野生菌之前,最好请教专业人士或者参考相关指南。
2.采购可信赖的供应商 - 从信誉良好并可靠的供应商购买野生菌,可以降低中毒的风险。
3.妥善保存食材 - 野生菌在食材保存上比较特殊,不当的储存条件可能导致毒素的产生。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野生菌是许多人喜爱的美食。
但是,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有潜在的危险性,如果不慎误食有毒的野生菌,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学习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非常重要。
中毒症状
首先了解一些中毒症状。
中毒症状因采摘和食用的野生菌而异,但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毒症状:
•肚子痛
•呕吐
•腹泻
•头晕
•恶心
•浑身不适
•抽筋
•呼吸急促
•失去知觉
如果有人出现以上症状,需要立即进行急救。
急救措施
以下是急救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你有怀疑或确认中毒,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情况。
尽可能准确地提供中毒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已经食用的野生菌种类和数量,以及症状和严重程度。
2.制止继续食用野生菌
让患者停止食用野生菌,以避免进一步中毒。
3.清洗口腔
如果中毒者还有尚未消化的菌,可以给中毒者喝些淡盐水或饮用水,帮助清除口腔内菌。
4.脱离污染区域
如果中毒发生在野外,在保护中毒者的同时离开采摘区域。
在路上要持续观察症状,及时对症处理。
5.不加二度危害
在医院治疗前不要随意给中毒者喂药或食物,避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二次伤害。
6.具体药物和治疗操作
中毒者抵达医院后需要接收专业急救和治疗。
通常会按照中毒严重程度、患者年龄等来确定具体的药物治疗和操作。
在中毒事件发生时,人们需要保持清醒和冷静,执行以上举措。
直至等待到急救车到来,执行专业的医疗服务。
了解中毒症状和急救措施可以帮助你及时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并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的:在野外采摘和食用野生菌类食物时,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很容易导致野生菌中毒的发生。
为了提高人们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教育大众正确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本教案旨在向公众普及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知识和技巧。
二、教案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基本知识介绍:1.1 野生菌中毒的原因:野生菌中毒主要是由于误食有毒菌种或食用了不适宜食用的野生菌引起的。
1.2 野生菌中毒的类型:常见的野生菌中毒包括食物中毒和药物中毒两类。
1.3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泻、头晕、恶心等。
2. 野生菌中毒的预防措施:2.1 野生菌的识别:了解常见的野生菌种类和特征,学会辨别有毒菌种和可食用菌种。
2.2 野生菌的采摘:选择生长在无污染的环境中的野生菌,避免采摘过成熟或腐烂的菌类。
2.3 野生菌的烹饪:野生菌在烹饪过程中要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未煮熟透的野生菌。
2.4 野生菌的储存:野生菌应及时清洗和食用,不宜长时间保存。
2.5 野生菌的食用量控制:野生菌应适量食用,不宜过量,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的野生菌种类要谨慎食用。
3.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3.1 及时就医:一旦发生野生菌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告知医生野生菌的种类和食用情况。
3.2 呕吐处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呕吐处理,清除体内有毒物质。
3.3 给予适当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三、教案实施步骤:1. 教学准备:准备教案材料、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工具。
2. 教学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故事,引起学生对野生菌中毒的注意和兴趣。
3.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基本知识,包括原因、类型和症状。
4. 预防措施讲解:逐一讲解野生菌中毒的预防措施,重点强调野生菌的识别、采摘、烹饪、储存和食用量控制。
5.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正确的野生菌识别和采摘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理解和记忆。
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资料
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资料一、前言野生蘑菇是一种美味的食材,但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食品。
野生蘑菇中毒是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需要加强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工作。
二、野生蘑菇中毒的原因1. 毒性成分:野生蘑菇中含有多种有毒成分,如鹅膏、鹅膏酸、乳酸等。
2. 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种蘑菇的耐受能力不同,有些人对某些种类的野生蘑菇有过敏反应。
3. 季节影响:由于气温、降雨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一品种在不同季节所含有毒成分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三、野生蘑菇中毒的症状1.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2. 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3. 肝肾功能损害:黄疸、肝功能异常、尿毒症等。
4. 呼吸系统反应:呼吸困难、喉咙痛等。
四、野生蘑菇中毒的预防措施1. 不要采摘未知品种的野生蘑菇,以免误食有毒品种。
2. 采摘已知品种的野生蘑菇时,要仔细辨别是否为有毒品种,并注意不要将有毒品种与无毒品种混在一起。
3. 在食用野生蘑菇前,应将其剖开观察,确认无异味和异色后方可食用。
4. 食用野生蘑菇时,应先少量试食,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
五、野生蘑菇中毒的急救方法1. 立即停止食用有毒蘑菇,并漱口清洁口腔。
2. 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所食用的蘑菇种类和数量等信息。
3. 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洗胃、吸氧、输液等。
六、结语野生蘑菇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但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野生蘑菇中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同时,在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时,一定要谨慎小心,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野生菌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以下是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1. 立即停止食用野生菌。
将未食用的菌类收集起来,以便进行
后续的毒理分析和确诊。
2. 拨打当地急救电话或直接送患者到最近的医院急诊科就诊。
3. 在等待急救抵达或前往医院的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安静、躺下,避免剧烈运动。
4. 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侧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头部稍
微向后仰,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
5. 如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急促或停止呼吸,必须立即进行
心肺复苏术,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呼吸。
6. 尽可能记录下采集到的菌类的外观、形状、颜色等信息,这
对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请记住,野生菌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只有经过专业医生
的诊断和指导,才能得到正确的救治方法。
因此,在任何紧急情况下,应该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知识讲座总结
食用野生菌中毒的知识讲座总结一、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概念及危害1. 食用野生菌中毒是指因误食有毒野生菌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可能引起轻微的身体不适,也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2. 有毒野生菌中毒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致命、致病或引起长期慢性毒性作用等方面。
食用有毒野生菌可能导致呕吐、腹泻、脱水、神经系统损伤等不同程度的损害。
3. 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发病率较高,一旦发生,应立即就医,尽快排毒,防止进一步伤害。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的防范措施1. 根据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和对野生菌的了解程度,不轻易采摘和食用野生菌。
2. 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一定要携带专业人员或者必要的工具,以避免误食有毒野生菌。
3. 对于不了解的野生菌,不要随意尝试,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或者向专业部门沟通,以获得正确的判断和建议。
4. 在食用野生菌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烹饪处理,以减少毒素的含量。
5. 食用野生菌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三、对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个人理解食用野生菌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野生菌的丰富多样性和形态相似性,很容易发生误食有毒野生菌的情况。
然而,对于食用野生菌中毒的防范措施和处置方法,大多数人的意识和知识仍然较为匮乏。
我认为应该加强对食用野生菌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对野生菌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发生,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总结食用野生菌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致命。
为了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发生,个人应该加强对野生菌的认识和识别能力,避免随意采摘和食用未经判定的野生菌。
对于食用野生菌后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以获得及时的救治。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和野生菌识别能力的培训,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减少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发生,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食用野生菌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致命。
预防野生菌食物中毒知识讲座
预防野生菌食物中毒知识讲座一、野生菌的潜在风险野生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其中不乏有毒品种。
有毒野生菌和野生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即使是野生菌专家也难以仅靠其外形特征就能确定品种,需要经过动物试验、化学分析、形态比较等多方面工作。
因此,即使在熟悉的山林里采摘,也不能保证安全。
二、预防措施不要自信能自己采摘和鉴别野生菌。
常在市区居住的市民更不要仅凭图片等资料就去尝试自己采摘野生菌来食用。
购买时应选择正规市场,并仔细检查。
不要因为觉得好玩或自信而尝试不认识的野生菌。
许多有毒野生菌看起来和食用菌非常相似,普通人难以区分。
避免同时食用多种野生菌,以降低风险。
即使是有毒的野生菌,其毒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与其他菌种的毒素相互作用,导致中毒症状加重。
在烹饪过程中,尽量做到煮熟、炒透,以破坏毒素。
不要生食或半熟食用,以免毒素未被完全破坏而引发中毒。
对不熟悉的野生菌,可以先少量尝试,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
如有不适,应立即就医。
烹饪野生菌时,尽量不要加入其他调料或香料,以免影响对毒素的判断。
存放野生菌时,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同时,不要混合存放,以免混淆。
三、中毒后的处理如果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能的中毒食物,并尽快就医。
同时,保留剩余的食物样本,以供医生诊断。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平躺姿势,避免剧烈运动。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催吐,但要注意孕妇慎用催吐。
尽量保持中毒者的体温,避免其因毒素作用而出现体温过低的现象。
对于已经出现昏迷或呼吸困难的中毒者,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对于已经清醒的中毒者,应鼓励其多喝水,以加快毒素的排出。
但应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所有与中毒者共同食用过相同野生菌的人,即使没有出现症状,也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中毒症状的人,应尽快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洗胃、灌肠等治疗措施,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野生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野生菌中毒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野生菌中毒健康知识讲座内容野生菌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个野生菌中毒健康知识讲座的内容:1. 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定义和原因:野生菌中毒是指通过误食有毒的野生菌引起的中毒反应。
野生菌中毒的原因包括误认有毒菌种、未煮熟或加工不当、食用腐败变质或过期的野生菌等。
2. 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和危害: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眩晕、肌肉酸痛等。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中毒性肝损害、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
3. 常见有毒野生菌的介绍:讲解一些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的外观、特征和毒性,例如铜绿伞、毒鹅膏等。
4. 野生菌的识别和分辨技巧:教授听众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和可食用野生菌的区别,例如观察菌盖、菌褶、菌柄等特征。
5. 安全的野生菌采摘和食用方法:提醒听众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要注意遵守规定,选择正规、安全的区域和季节进行采摘,并使用适当的工具。
在烹饪和食用野生菌时要确保煮熟透彻,避免食用未经烹饪的野生菌。
6. 应急措施和就医建议:介绍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例如尽快将胃内的有毒物质排除体外,保持呼吸通畅,及时就医等。
7. 防范野生菌中毒的措施:提醒听众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要注意自我保护,不贪图便宜购买野生菌,避免未知来源的野生菌。
建议购买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经认证的野生菌产品。
8. 强调食品安全意识:提醒听众加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合格的食品供应渠道,定期检查家中食材是否过期等。
9. 解答听众提问和答疑:回答听众关于野生菌中毒的疑问,提供更多相关的健康知识和建议。
这些内容旨在帮助听众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对野生菌的识别能力和食用安全意识,从而减少野生菌中毒风险。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背景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采摘野生菌类食材,但由于野生菌的种类繁多且复杂,其中存在着一些有毒菌种,误食这些有毒菌类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提高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识和预防能力,制定了本教案。
二、教育目标1. 了解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2. 掌握野生菌的识别方法,避免误食有毒菌类;3. 学会正确的采摘和处理野生菌,确保食用安全;4.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安全的食材。
三、教学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1.1 野生菌中毒的危害:野生菌中毒可引起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1.2 常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头晕、恶心等。
2. 野生菌的识别方法2.1 了解有毒菌种:通过学习有毒菌种的特征和形态,能够识别并避免误食;2.2 参考专业书籍和指导:学习野生菌的识别方法,如菌盖、菌褶、菌柄等特征。
3. 采摘和处理野生菌的注意事项3.1 选择合适的环境:采摘野生菌时,选择干燥、通风、没有污染的环境;3.2 注意采摘时间:采摘菌类应选择在菌类生长的季节,并在早晨或傍晚采摘;3.3 采摘方法:使用尖头刀或小刀将菌柄切断,避免将土壤带入采摘篮;3.4 采摘数量控制:合理控制采摘数量,避免破坏菌类的生态环境;3.5 处理方法:将采摘的菌类清洗干净,去除泥土和异物,煮熟或炒熟后食用。
4.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4.1 多元化饮食:合理搭配食物,摄入丰富的营养素,减少对野生菌的依赖;4.2 选择安全的食材:购买食材时选择可靠的渠道,避免采摘未知的野生菌类;4.3 煮熟食材:烹饪时确保食材充分煮熟,避免生食野生菌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野生菌中毒的危害和常见症状;2. 示范法:现场展示野生菌的识别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3.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的野生菌中毒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和预防措施;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野生菌的采摘和处理注意事项,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在自然环境中,野生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材,但其中存在一些有毒的菌种,误食这些有毒的野生菌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预防野生菌中毒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旨在向公众普及野生菌中毒的知识,并提供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案内容1. 野生菌中毒的概述野生菌中毒是指因误食有毒野生菌而导致的中毒症状。
野生菌中毒的严重程度因野生菌的毒性而异,轻者可能只浮现胃肠道不适,重者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 野生菌中毒的常见症状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因菌种和中毒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眩晕、心悸、呼吸难点等。
在发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与野生菌中毒有关。
3.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方法和技巧3.1 了解野生菌的基本知识在野外采摘野生菌之前,应了解野生菌的基本特征、毒性种类和分布情况。
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野生菌识别培训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来获得相关知识。
3.2 采摘野生菌的注意事项- 选择正规的野生菌采摘区域,避免采摘在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如工业区、道路旁、农药使用区等。
- 采摘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要破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
- 采摘野生菌时,应选择外形完整、无明显病变的野生菌,避免采摘已经腐烂或者变质的野生菌。
- 不要过度采摘,应合理控制采摘量,保留足够的野生菌种群。
3.3 野生菌的处理和烹饪- 野生菌应进行充分的清洗和消毒处理,以去除表面的污物和细菌。
- 野生菌在烹饪前应彻底煮熟,确保菌内的有毒物质被破坏。
- 不要将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混合烹饪,以免发生交叉污染。
3.4 野生菌中毒急救措施- 在误食有毒野生菌后,应即将住手食用,并尽快就医。
- 在就医前,可以尝试用清水或者淡盐水催吐,匡助排除体内的有毒物质。
- 在就医过程中,应告知医生野生菌中毒的可能性,以便医生能够及时诊断和处理。
三、教案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教案的有效性和对公众的影响,可以进行以下评估措施:-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野生菌中毒的认知程度和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
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野生菌以及为何要预防野生菌中毒。
掌握识别有毒与无毒野生菌的方法。
明白食用有毒野生菌的后果及掌握发生中毒后的急救措施。
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识别有毒野生菌、预防措施、急救方法。
难点:准确识别有毒与无毒的野生菌、解释为何野生菌中毒的事件频发。
三、教学过程导入:以实际案例或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对野生菌中毒的关注。
介绍近年发生的野生菌中毒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知识讲解:介绍野生菌的定义、种类及分布情况。
分析为何某些野生菌有毒,而其他则无毒。
详细讲解有毒与无毒野生菌的外观、生长环境等鉴别方法。
案例分析:展示真实的野生菌中毒事件,让学生分析原因。
讨论: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模拟发生中毒后的应急处理。
讨论:如何进行现场急救,如何快速送医。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识别有毒野生菌的方法和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如野生菌的分类、生长环境等。
直观演示法:展示真实的野生菌图片或模型,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讨论法:小组讨论如何识别和预防野生菌中毒,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增强视觉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尝试鉴别几种常见的野生菌是否有毒。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材和图书资料:提供相关图书和手册供学生查阅。
多媒体资源:PPT、视频资料等,展示真实的案例和相关知识点。
实地考察工具:若条件允许,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解野生菌的生长环境和鉴别方法。
七、结论预防野生菌中毒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识别有毒与无毒野生菌的方法,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兴卫生院野生菌中毒处置知识培训
一、概述:
食用野生蘑菇后发生损害人体器官的不适症状,称为急性毒蕈中毒。
把这些蘑菇称之为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为毒蕈、毒菌、毒茸等。
一、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在我国,毒菌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
一般来说,有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菌帽上可能会有疙瘩、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
有毒菌摘断后通常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有毒菌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一看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菌类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但即使是可食用的野生菌,生长在喷洒过农药、施过化肥的庄稼地和种植有桉树的地带,食用后也会导致中毒。
二看颜色。
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
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变色。
三看形状。
无毒菌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
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一般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菌撕断菌秆,无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浓,一般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
无毒菌有特殊香味,无异味。
有毒菌有怪异味,如辛
辣、酸涩、恶腥等味。
六是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菌,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二、毒性及毒理:
原浆毒素主要有毒伞肽和毒肽两大类。
1.毒肽主要作用于肝脏;毒伞肽类能损害心、肝、肾、脑等实质脏器,尤以肝、肾为甚。
2. 毒肽类作用于肝细胞的内网质,作用快,大剂量在 1~ 2h 内即可引起死亡;
3. 毒伞肽类主要作用于肝细胞核,有可能抑制RNA 聚合酶,并能显著减少肝糖原而导致肝细胞迅速坏死,虽然作用较慢,即使在大剂量时,15h 内也不会致死,但毒性甚强,死亡率很高。
5. 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
死亡率较高。
引起光过敏性皮炎的是叶状耳盘菌
6. 其他毒素:如吃了墨汁鬼伞同时喝酒,除了恶心、呕吐、面
红、心悸、手肿胀、四肢发麻等中毒表现外,其口内有金属味为其特征。
其中含有的毒素也不清楚。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只有三四十种。
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就会发生食物中毒。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如果没有炒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3)生长环境因素。
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的有毒矿物。
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四、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1、胃肠型。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常见2小时。
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6-12小时。
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病程短,无后遗症。
3、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
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
严重者可致死。
4、肝肾损害型。
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2-3周)。
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
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型:
轻度:消化系统--胃肠型(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中毒:神经精神型: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躁、幻视等;
重度:中毒严重,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伤,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火溶血性中毒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二、食用野生菌注意要点
一是不要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野生菌。
二是对自己熟悉并确定为无毒菌的,也不要混杂加工食用,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杂炒煮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
加工野生菌一般要通过高温煮透,降低毒性。
三是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
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物质可能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三、食用野生菌中毒后自救要点
首先减轻中毒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减轻毒物的吸收。
去除毒物,病人可以大量喝水,呕吐,减少毒物的存留,为医生处理做好准备。
一些杂志报刊上所提的喝绿豆汤等方法,效果比较有限,因此尽快就医是最重要的。
就诊时最好携带吃剩的菌子或未烹饪的新鲜菌,并向医生说明菌子的来源、烹调方法、进食数量等,以便医生根据毒素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医生治疗可能还会采取洗胃、输液等方法,洗胃后病人可自服2到3个鸡蛋清以吸附残余毒物,输液则是为了稀释和排除部分毒素,病人应予积极配合。
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疗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二是及时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三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四是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五是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五、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
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
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调时,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
像
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2、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当地群众常食用过的,未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食用野生菌时不要喝酒或尽量少喝酒。
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3、食用完野生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