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理论演进
中国的金融体制与金融改革
中国的金融体制与金融改革近年来,中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金融领域发展迅猛,不断推动着国际金融秩序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金融体制的演变和当前的金融改革进展。
一、金融体制的演变中国的金融体制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的金融系统主要由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组成,市场化程度较低。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体制逐渐实现了改革和完善。
首先,中国开始引入外资银行,打破了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
这一举措促进了金融业的竞争和创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次,中国逐步推行了金融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继建立,并且逐渐对外开放。
这使得金融市场的功能更加完善,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再次,中国加强了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设立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BIRC),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防控。
二、金融改革的进展目前,中国的金融改革仍在进行中,并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金融改革进展。
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正逐步推动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改革,以实现利率的市场决定性。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调节经济金融周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资本市场改革。
中国正努力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制度,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和规范市场秩序。
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再次,金融科技创新。
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和快速的科技发展,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度。
此外,中国还在努力解决金融风险问题。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体系的风险防控。
这是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展望未来中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改革将继续推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推动,金融领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金融体制方面,中国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度。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_1991—2007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_1991—2007近几十年来,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演进。
从1991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与改革,在这期间中国的金融体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与调整。
本文将从国有银行改革、资本市场发展与金融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演进。
首先,国有银行改革在改变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国有银行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推行了股份制改革,允许国有银行引进股东,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股份制改革不仅摆脱了国有银行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为国有银行带来了更多的资本,增强了它们的资本实力,促进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此外,国有银行改革还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效率与竞争力,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
其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非常缓慢,但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迅速崛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市融资。
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也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上市融资机会。
这使得企业融资结构的比重从传统的银行贷款向直接融资转变,推动了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
最后,金融创新也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1990年代末与2000年代初,中国金融创新不断推进。
银行理财、信托、保险等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快速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金融创新使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加活跃,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与竞争力。
通过金融创新,中国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在1991年到2007年期间,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演进。
国有银行改革、资本市场发展与金融创新是主导这一演进的重要因素。
这些变革与创新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分析框架及批评
金融发展理论专题本专题关注的内容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入手,主要阐述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肖与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80、90年代主流的金融发展理论观点以及中国的经济学人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探讨。
学习本专题,应了解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沿革,重点在于了解各种金融发展理论的内容、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难点在于对中国经济学人对金融发展理论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本专题共分6小节,计划使用4课时。
第1节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导入】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化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探索发展中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金融政策。
西方学者很早就有关于金融发展问题的论述,但较系统全面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在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
一、货币中性论在20世纪以前关于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有许多论述,但货币中性论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
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便利交换的工具,对实际经济活动而言,货币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物价水平,对经济没有实质性作用。
二、货币非中性论1898年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货币不仅媒介交易,而且媒介投资,进而引起经济向上或向下的累积性波动,并得出结论,只有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货币才是中性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利率很少等于自然利率,这说明货币非中性才是现实经济生活的常态,因此威克塞尔认为货币金融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随后缪尔达尔、林达尔及凯恩斯等人也都在各自的理论中对货币金融与经济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较系统阐述金融因素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经济学家是约瑟夫·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熊彼特的启发下,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开始重视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兼述对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1978年到1992年的初步建立阶段、1992年到2001年的市场化改革阶段、2001年到2017年的国际化阶段、2017年至今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阶段。
分界标志为1992年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化进程提速、2017年十九大提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回顾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发展实践,国有银行居功至伟。
展望未来金融发展之路,资本市场将发挥更加积极广泛的作用。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我国国有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实践,第二部分总结主流货币金融理论创新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国有银行体系面临的挑战,第四部分对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国有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实践国有银行从其诞生就肩负起动员储蓄、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
由于外部竞争压力大,国家果断实施了赶超战略(比较劣势战略),依托国家部委和国有企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财政资金和储蓄资金来源的选择问题上,国家采取“拨改贷”措施,一方面通过国有银行动员散落民间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运营的财务进行监控。
国有银行体系的最初使命就是吸纳居民储蓄,将资金发放给国家部委和国有企业进行重工业发展。
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采取赶超战略的最优金融制度安排,也是国家监督控制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从期限角度来看,重工业是长期有效的项目,轻工业和服务业是短期有效的项目;从金融工具的性质角度,重工业贷款是公共性贷款,轻工业和服务业贷款是私人性贷款;从产权角度,从事重工业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从事轻工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从施政目标角度,重工业是实现宏观目标的政策结果,轻工业和服务业是实现微观目标的政策结果。
综上,国有银行体系是动员吸纳居民储蓄,取长期有效项目之短期薄利(甚至可能还有坏账成本),享公共金融产品之国家补贴,服务于国有企业和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发展,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改革、发展、稳定的史无前例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一、概述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金融领域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历程,以提供有关金融发展的全面视图。
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组成、性质及相对规模。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结构经历了从简单物物交换到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再到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崛起的演变过程。
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结构,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金融系统抵抗风险的能力。
金融功能演进的研究则追溯到古代的货币交换,并随着金融结构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早期货币经济时期,金融功能主要集中在简单的支付、储备和借贷。
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功能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投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公司治理等方面。
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功能的发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经济调节和风险分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发展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金融因素等。
这些理论对于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他们理解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理解金融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过程及其动因,以及将金融发展理论与具体的政策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展开。
研究背景与意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不断演进,金融发展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也预示着金融功能的拓展与深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_1991—2007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步迅速,金融体系也在不息调整和演进。
金融资产结构作为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经济进步、金融稳定以及社会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在1991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的演进,以及其对中国金融业进步的影响。
一、1991年至2007年中国金融业的进步背景1991年至2007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中国经济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国内企业也开始改革和创新,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这一时期,中国金融业在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不息进步壮大。
二、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在1991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中国金融业的地位逐渐提升。
金融业的资产规模、利润水平宁就业人数都呈现大幅增长。
金融机构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中枢,其功能从传统的吸纳存款、贷款转变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进步提供重要支持。
三、金融资产结构的演进1.1991年至2007年期间,金融资产结构经历了重大转变。
起初,中国金融体系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金融资产主要以贷款形式存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和政策的调整,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逐渐崛起,金融市场迅速进步。
各类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保险等开始增加,金融市场多元化程度逐渐提高。
2.贷款占比逐渐降低,而证券、保险等金融资产占比逐渐提高。
这一时期,我国金融资产结构逐渐由传统的债权型金融资产向市场型金融资产转变。
特殊是在2000年之后,我国证券市场以及保险市场的快速进步,进一步加强了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
3.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推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进步。
由于金融资产结构的丰富多样,金融机构开始不息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这不仅增进了金融机构的竞争,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四、金融资产结构演进对中国金融业进步的影响1.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增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进步。
中国金融体系的演进
十分钟读懂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和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机构体系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西周时期就有专司政府信用的机构“泉府”,西汉时期有私营高利贷机构“子钱家”。
唐朝之后,金融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明末清初,以票号、钱庄为代表的旧式金融业已十分发达。
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内生的金融需求少,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起现代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时候,我国的典当行、钱庄、票号等仍停留在高利贷性质的旧式金融机构。
随着19世纪中叶我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在我国的推进,票号、钱庄等旧式的金融业已不能适应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中外贸易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1845年英商东方银行在香港和广州设分行和分理处,1847年设立上海分行,即丽如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外商新式银行。
1897年,我国民族资本自建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设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开端。
我国首家民族保险企业是1865年华商设立的义和公司保险行。
1882年,首家民族证券公司——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
之后,各类现代金融机构陆续建立起来。
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开始了对我国刚刚发展的金融业的垄断,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垄断核心的金融机构体系“四行二局一库”。
“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二局”是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一库”是指中央合作金库。
“四行二局一库”成为国民党政府实行金融垄断的重要工具。
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也建立了自己的金融机构,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成立的银行,如陕甘宁边区银行、华北银行等。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最新年精选文档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一、引言自产生以来,金融中介就将资金盈余者与资金需求者联系起来,促进了资金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
随着时代发展,金融体系与经济都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如何使金融体系能够最大化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国家均面临的问题。
于是,金融发展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历经了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约束、实证金融发展理论。
不同阶段的金融发展理论均对金融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发展理论定义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的诞生西方早期的货币金融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在货币、利率和信贷等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没用将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进行研究,金融处于经济学的附属地位,故而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战以后,很多地区相继独立建立国家,在进行国家经济建设的时候,资金短缺的问题时常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这些国家试图通过刺激储蓄和吸引外资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结果常常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金融系统的落后。
由于金融系统的落后,国内的资金运行效率低下,金融系统无法有效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这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戈德史密斯、麦金农、格利和肖。
这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出版了相关的著作,这进一步引起人们对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视和研究。
导论 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
早期金融学的理论脉络: 从货币、信用到银行与利率
• 早期金融学研究的核心机制是信用货币创造机制,集中体现为双层次的 存款货币创造。 • 对这一机制的理论研究始于切斯特· A· 菲利普斯(Chester A.Phillips)1920 年出版的《银行信用》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 念,并对货币乘数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 1934年詹姆斯· E· 米德(James E.Meade)在《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 中用正式的货币供给模型对货币供给机制和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进行 了系统研究。
– 经济规模及其发展水平对金融制度的深刻影响 – 产业周期的缩短、产业升级的加速和技术含量的提高,对资本形成和风险 分散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对金融制度和金融结构产生了新的重要影响 – 收入水平以及受收入水平影响的资产选择偏好,也会从根本上对金融制度 和金融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金融市场的广泛运用,也会深刻地影响着金融结构 向着市场主导型方向演变 – 文化和法律制度对金融体系的演变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本章小结
• 金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脱胎于古典经济学基础的早期金融学、建立在 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上的现代金融学和当前正在探索中的以新制度金融 和行为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经济学这样三个阶段。早期金融学的研究 重点从商品价格的波动规律即通货膨胀研究过渡到资金价格即利率决 定理论。现代金融学重点关注资产价格决定及其波动规律,建立了以均 值方差模型、CAPM理论、MM定理、有效市场假说以及布莱克 斯科 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为核心的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理论体系。新金融经 济学的探索则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出发点,试图纳入交易成本与经济主体 存在系统偏差等因素考察对均衡资产价格的偏离。
资本市场发展与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演进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
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第一篇: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金融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金融市场体系(第二节中国的金融体系)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史(一)1949—1978年期间的金融市场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收兑旧币通令,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到新中国成立时,各解放区的旧币已经基本收回,货币发行流通已经基本统一于人民币,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系统货币体系形成。
“一五,期间,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银行立足于开展各种业务以广泛吸收资金。
1954—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部、财政部协商,统一清理了国营工业之间,以及国营工业与其他国营企业之间的贷款,贷款与资金往来一律通过中国银行办理,到“一五”计划末,一切信用统一于国家银行的目的已经实现。
“大跃进,时期,金融市场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经济盲目发展,制度多变,权力盲目下放,信用控制失败,出现许多失误。
为此,1962年3月10日做出了“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以期改善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
“文化大革命”时期金融业的混乱局面表现为:金融业务受到冲击;储蓄业务受到冲击,银行鼓励无息存款,认为利息是剥削阶级的产物,使群众储蓄积极性遭受重创;国外保险业务受到巨大冲击;侨汇业务受到巨大冲击;银行机构被大规模的合并,银行难以形成统一系统,金融政策贯彻执行形成巨大障碍。
长达十年的**使中国金融业收到巨大的冲击。
拨乱反正时期和调整时期国家开始加强整顿银行机构,充实领导力量,整顿规章制度,加强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复了银行秩序,提高了银行的工作质量,为保证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市场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限制。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与历史经验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与历史经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变迁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初期阶段: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经济战后恢复和发展的艰巨任务。
1949年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有经济的建设,建立了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
这一阶段的金融发展着眼于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大政方针,金融机构主要承担着资金配置和信贷分配的角色,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与国际化1978年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也深刻影响了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金融业经历了市场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国有银行逐步转型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等。
中国的金融体系在这一阶段不断吸收国际经验,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规则制定。
21世纪的挑战与应对:风险防范与创新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金融体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中国加快了金融市场改革和监管体系建设的步伐,强化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通过加强监管制度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创新金融产品等措施,中国逐步构建起了相对稳健的金融安全网,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保障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未来展望: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将继续面对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国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融体系还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际金融市场合作,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通过对新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金融体系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现代金融业务体系的变化
我国现代金融业务体系的变化
中国的历史演变造成了我们目前的金融制度是以银行为主导。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金融制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3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这一阶段中我国资金配置主要是国家调度。
第二个阶段是1983-1990年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渐多元化的时期,这一阶段中中国金融制度开始改革,但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多元化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四大国有银行开始形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始出现,但资本市场处于零的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以后资本市场逐步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我国启动了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开始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从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晚。
时至今日,资本市场的规模仍远小于银行的规模,据统计,银行每年新增的贷款,现在是两万亿左右,而股票融资加上企业的债券,差不多也就一千亿左右,所以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规模远远大于通过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
因此,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还是以银行为主导。
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史介绍
反映。在这部后来被奉为经济学经典的著作中,凯恩斯依据对大
危机发生原因的深刻分析,系统批判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开创了经济学全新的理论框架、思维范式和政策方向。凯恩斯否
定了市场经济能够自动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状态的自然均
衡理论,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新范畴,分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
必要性,并开出了具体的政策药方。
2021/4/9
5
第三阶段:证券化阶段
本阶段最主要特点:
储蓄的集中、分配与企业的监控职能主 要以流通证券为载体,由投资银行与资 本市场来实现的阶段
2021/4/9
6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 能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2021/4/9
9
2、货币金融理论独立形成阶段:
1930年至1950年后期
1929—1933年的大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货币金融理论在整个
经济理论体系中的这样一种地位。众所周知,这场经济危机发源
于美国,但却迅即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
美国为例,其GDP在1929—1934年间下降了24%,大批企业和银
按键
PCBA
开关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正式进入理论沿革的讨论)
第一大阶段: 1750至1950,传统货币金融
2021/4/9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一、金融体系的发展(一)金融体系概述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
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
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
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
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论中国的金融体系
论文摘要:1、中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史与发展现状。
2、中国各类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
3、我国金融市场“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
4、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5、存款准备金制度和货币乘数。
6、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措施)和传导机制。
关键词:货币乘数中国金融市场中央银行主要职能传导机制引言:新的金融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新时期,金融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新的金融形式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正文:(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演变历史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共存的金融市场体系。
1980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
1984年国务院《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建立包括资金、劳动、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金融业从单一的存贷款功能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
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现状1.货币市场交易总量与结构。
2014年我国货币市场交易规模已经突破了300万亿元,10年来年均增长速度为30%左右。
就交易品种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居于主导地位。
其二,是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贴现市场的份额占比相对较低,但总体上则在逐步增长。
就交易期限而言,货币市场交易的短期化趋势非常明显,无论是质押式回购还是同业拆借,隔夜交易和七天交易的占比之和都超过了90%,除这两类短期交易外,而其他期限的占比都非常小。
2.货币市场三大交易板块的发展情况。
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的发展,债券回购市场是货币市场中最为活跃的板块。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
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量自2007年以后有了比较显著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2007年上海同业折放(Shibor)利率体系的推出,使整个市场的交易价格有个标杆。
票据市场的发展。
票据市场的交易品种包括转贴现和回购,以银行承兑汇票交易为主。
金融结构理论及演变
金融结构理论及演变所谓的金融发展理论指的是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彼此之间的联系。
随着银行的诞生,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其中,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978)就已经察觉到银行已经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令人愉快的引擎”,但是真正全面研究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是巴杰特(Bagehot,1873),他研究结果认为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发挥最为关键作用的是金融,因为它为大型工业项目提供了项目所需资本。
希克斯(Hicks,1969)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观点指明了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促进因素是金融创新而非所谓的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金融体系,即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社会经济中作用和建立最优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一直是金融领域的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期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梳理。
一、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伴随着银行的诞生,学者已经开始思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但受限于当时结构主义,使金融问题无法被单独作为一个专门的分支进行研究,而是将金融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分支来研究,金融的地位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最先就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格里、肖、帕克里克、戈德史密斯等。
西方早期的货币金融思想研究的变量大多集中于货币、信贷等和商业银行等这些常见的金融变量,研究者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联系,也就金融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给予肯定。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银行的活动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产业,但是这种增长体现在是本无所利的资本变得有利可图。
随后经济学家开始把金融理论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开始研究,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首次系统对货币经济理论进行研究,还提出了货币金融对实体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实质性的影响。
不过他只是初步研究了货币金融对短期经济的影响,而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对长期经济的影响,因此,他的观点不能作为严格意义的金融发展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有“通货膨胀难免 体制性通货膨胀” 论”、“体制性通货膨胀”与“结构性通 货膨胀”等等。 货膨胀”等等。1998年,国家停止了信贷 年 计划规模控制, 计划规模控制,完全通过货币政策的间接 调控实行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调控实行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中国的宏观 金融理论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金融理论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许楣( 许楣(1797-1870)反对不兑现纸币制度,针对 - )反对不兑现纸币制度,
王瑬著有《钞币论》 王瑬著有《钞币论》,认为金属货币不能 废止,纸币发行需要百分之百的金属准备, 废止,纸币发行需要百分之百的金属准备, 主张纸币的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 主张纸币的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 王茂荫( 王茂荫(1798-1865)认为纸币发行量必 - ) 须控制,但是他主张通过钱庄、 须控制,但是他主张通过钱庄、银号发行 兑换券解决“以实运虚” 兑换券解决“以实运虚”,即“钱钞可取 银票可取银” 钱”,“银票可取银”,钱庄银号需要有 现金准备; 现金准备;
王瑬( 王瑬(1786-1843)主张废除金属货币, - )主张废除金属货币, 实行纸币制度,国家控制发行数量, 实行纸币制度,国家控制发行数量,用适 度的通货膨胀政策发展经济,可以使“君 度的通货膨胀政策发展经济,可以使“ 足而后民足” 足而后民足”,即使白银外流也不影响中 国的货币流通,并且有专著《钞币雏言》 国的货币流通,并且有专著《钞币雏言》 刻印; 刻印;
郑观应(1842-1921)认为银行是“商务之 - 认为银行是“ 郑观应 认为银行是 百业之总枢纽” 能够“ 本”和“百业之总枢纽”,能够“聚通国 之财”“扩充商务” 应当自办银行, ”“扩充商务 之财”“扩充商务”,应当自办银行,免 受外国人的盘剥; 受外国人的盘剥;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 也提出“兴银行”的主张; 也提出“兴银行”的主张;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提出中央银行能够 - ) “掌握全国金融枢纽”,通过货币收放, 掌握全国金融枢纽” 通过货币收放, 有时储于中央银行,有时散之于市场, “有时储于中央银行,有时散之于市场,凡 以挤其平,广其用而已。 以挤其平,广其用而已。”主张建立中央银 行制度; 行制度;
关于货币的性质, 关于货币的性质,有“货币王权论”; 货币王权论” 关于货币流通, 货币轻重论” 关于货币流通,有“货币轻重论”; 关于市场物价,有货币数量论; 关于市场物价,有货币数量论; 关于货币发行权, 货币国控论” 关于货币发行权,有“货币国控论”;
关于信用活动, 关于信用活动,有“反高利贷论” 反高利贷论” 唐朝白居易( 唐朝白居易(772-846)说:“谷帛者生 - ) 于农也,器用者化于工也,财物者通广商也, 于农也,器用者化于工也,财物者通广商也, 钱刀者操于君也。君操其一,以节其三, 钱刀者操于君也。君操其一,以节其三,三 者和钧,非钱不可。 白香山集》 者和钧,非钱不可。” (《白香山集》卷 46。)建议政府利用货币这个工具调节经济 。)建议政府利用货币这个工具调节经济 。) 和社会, 和社会,可以说这是中国早期的货币调控理 论。
关于货币本位问题- ) 以至无用而权至有用”之物, 脉,是“以至无用而权至有用”之物,主张 用黄金、白银为钱,与铜钱并行” “用黄金、白银为钱,与铜钱并行”,“因 其所利而利之者” 王文忠公文集.泉货 其所利而利之者”( 《王文忠公文集 泉货 实际上是主张实行金银铜复本位制; 议》)。 实际上是主张实行金银铜复本位制;
关于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的操作目标, 关于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的操作目标, 控制现金论” 控制贷款论” 有“控制现金论”、“控制贷款论”、“货 币信贷脱钩论” 关于控制信贷规模, 币信贷脱钩论”;关于控制信贷规模,有 存款决定论” 贷款决定论” “存款决定论”、“贷款决定论”、“存贷 款关系分别考察论”等等; 款关系分别考察论”等等; 关于公有制条件下的货币理论, 关于公有制条件下的货币理论,有“货币无 用论” 货币有害论” 货币消亡论” 用论”、“货币有害论”、“货币消亡论”;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有“货币 有阶级性论” 货币无经济学论” 有阶级性论”和“货币无经济学论”; 关于货币供求问题, 潜在货币论” 关于货币供求问题,有“潜在货币论”;关 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怪圈论” 于货币政策,有“货币政策怪圈论”;
还有丁履恒( )、林则徐 还有丁履恒(1770-1832)、林则徐(1785- - )、林则徐( - 1850)、魏源(1794-1857)等人的中国“自 )、魏源 )、魏源( - )等人的中国“ 铸银元论” 铸银元论”,以抵制外国银元流入套换中国白银 的弊端发生,解决中国货币危机问题; 的弊端发生,解决中国货币危机问题; 马建忠( )、康有为 马建忠(1845-1900)、康有为 - )、康有为(1858-1927)、 、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等人认为西方国家已经 - ) 实行金本位制度,放弃使用银币,银价跌落, 实行金本位制度,放弃使用银币,银价跌落,金 价上涨,主张实行金本位制度或者虚金本位制度, 价上涨,主张实行金本位制度或者虚金本位制度, 解决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被动局面; 解决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被动局面;
到了宋元时期,纸币出现, 到了宋元时期,纸币出现,如何处理纸币与 金属货币的关系,防止通货膨胀, 金属货币的关系,防止通货膨胀,就有北宋 交子利害论” 南宋的“会子四戒论” 的“交子利害论”、南宋的“会子四戒论” 货币称提论” 钱物相等论” 和“货币称提论”、“钱物相等论”、“平 准钞法论” 还有大额交易用纸币、 准钞法论”,还有大额交易用纸币、小额交 易用铜钱的“造铜钱以翼钞法论”等等。 易用铜钱的“造铜钱以翼钞法论”等等。
孙中山(1866-1925)、廖仲恺(1877- 孙中山 、廖仲恺( - 1925)、阎锡山(1883-1960)主张实行 )、阎锡山 )、阎锡山( - ) 钱币革命’ 废除黄金白银作货币 废除黄金白银作货币, “钱币革命’,废除黄金白银作货币,实行 实物本位货币制度, 实物本位货币制度,即国家有管理的纸币 制度,阎锡山并且进行了实验;( ;(见孙中 制度,阎锡山并且进行了实验;(见孙中 钱币革命》 廖仲恺: 廖仲恺集》 山:《钱币革命》、廖仲恺:《廖仲恺集》 “钱币革命与建设”、阎锡山 《物产证券 钱币革命与建设” 阎锡山:《 钱币革命与建设 与按劳分配》 与按劳分配》)。 20世纪 年代通胀严重,马寅初提出了治 世纪40年代通胀严重 世纪 年代通胀严重, 理通货膨胀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理通货膨胀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中国金融理论的演进
一、古代中国金融理论
中国人使用货币大约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 年的历史了。 中国人使用货币大约已经有 年的历史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侯 马出土的公元前7世纪的造币厂比公元前 世纪的造币厂比公元前3世 马出土的公元前 世纪的造币厂比公元前 世 纪欧洲古罗马的造币厂早四个多世纪。 纪欧洲古罗马的造币厂早四个多世纪。 中国的货币理论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出 中国的货币理论早在公元前 世纪就已经出 现了。 现了。
周语》 《国语.周语》记载,公元前 国语 周语 记载,公元前524年(周景王 年 二十一年)铸大钱, 二十一年)铸大钱,单旗就提出了圣王制币 铸币子母相权论、 论、铸币子母相权论、货币财富论等一套货 币理论。比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柏拉图和 币理论。比公元前 世纪古希腊的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研究货币还要早。 亚里士多德研究货币还要早。 中国古代虽然是农耕社会,但是手工业、 中国古代虽然是农耕社会,但是手工业、商 业已经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业已经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不仅有了货 币交易而且有了借贷活动, 币交易而且有了借贷活动,因而金融理论开 始萌芽。 始萌芽。
如何调节全国的物资供求、 如何调节全国的物资供求、财政收支和银 行信贷收支关系, 行信贷收支关系,解决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问题,中国金融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经过探 问题, 索研究,提出了“三平理论” 索研究,提出了“三平理论”,即坚持财 政收支平衡、 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 就能够实行经济发展、物价稳定。 衡,就能够实行经济发展、物价稳定。 1984年,黄达教授出版了《财政信贷综 年 黄达教授出版了《 合平衡导论》 不仅对“三平理论” 合平衡导论》,不仅对“三平理论”进行 了理论概括, 了理论概括,并且第一次将货币金融提到 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地位; 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地位;
三、当代中国金融理论
中国当代的金融理论, 中国当代的金融理论,是指从新中国成立 以来的半个世纪的中国金融理论。 以来的半个世纪的中国金融理论。当代中 国的金融理论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两阶段: 国的金融理论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两阶段: 一是1从 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是 一是 从1939年新中国成立到 年新中国成立到 年 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大体30年时间 年时间; 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大体 年时间; 二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是由计划 年改革开放到现在, 二是从 年改革开放到现在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计有25年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计有 年。这 两个时期的金融理论变化很大,联系紧密。 两个时期的金融理论变化很大,联系紧密。
关于计划经济下货币流通的正常标志, 关于计划经济下货币流通的正常标志,提出 经验公式” 了“1:8经验公式”,只要全国现金发行与 : 经验公式 物资供应保持1: 的比例 的比例, 物资供应保持 :8的比例,就不会出现货币 过多或者过少, 过多或者过少,各个省区根据自己的经济结 构和货币投放省或货币回笼省的不同, 构和货币投放省或货币回笼省的不同,需要 高于或者低于这一比例; 高于或者低于这一比例; 关于计划经济下的商业信用, 关于计划经济下的商业信用,有“商业信用 取消论” 商业信用发展论” 取消论”、“商业信用发展论”和“商业信 用利弊论”几种不同主张; 用利弊论”几种不同主张;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760)的“银钞表里 - ) 认为“银之力拙,钞以舒之” 论”,认为“银之力拙,钞以舒之”,主 张废银, 张废银,实行以铜钱为本的可兑换纸币制 度; 包世臣( 包世臣(1775-1855)“以钱为币论”, - ) 以钱为币论” 主张以制钱为本位的可兑换纸币制度, 主张以制钱为本位的可兑换纸币制度,提 出建立发钞总额“什之二、 出建立发钞总额“什之二、三”的“以实 驱虚”的准备金制度; 驱虚”的准备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