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即为景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即为景观

[摘要] 本文试图谈论景观是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倡建筑即为景观的概念。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意识,强调景观的必要性,带给人们一种属于自然美的建筑,唤回建筑师对于自然美的感受。

[关键词] 建筑景观结合意识自然美整体性

“景观界和建筑界之间的界限几乎荡然无存”----建筑师迈克尔·马尔茨坦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景观所承载的设计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在国际上,建筑师们也更多的思考如何将景观与建筑完美的结合,打破这两种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交叉二者的设计领域,使其更好的互换角色,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随着对景观学的研究和理解后,设计师们认识到“几何式花园的修剪是在对抗自然,而风景式花园则是对自然友好”这一观念的肤浅,根据研究发现,巴洛克式花园更有益加强自然所需的要素,这就解开束缚住设计师的枷锁,让建筑与景观更好的结合。

景观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的模拟,而是包含更多建筑师的思考,建筑也不再视景观为配角,甚至有时建筑的形式要依附于周围环境而产生。沙里宁曾说过:“如果把建筑史中最漂亮和最著名的建筑重新修建起来,放在同一条街道上…..这条街道将成为许多互不相关的房屋所组成的大杂烩。”再出彩的建筑如果没有放置在相适合的环境下,也不能说是好建筑。纽约的High Line公园风景线表现出景观的主导地位:贯穿高楼大厦的线型步行公园,游客可安全、悠闲的在这条公园道路上逐次欣赏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纽约酒店等景观,体验极为愉快,这个项目不但引进了新投资,还带动周边建筑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景观在设计中也可以处于支配地位。[图1.1-1.2]

[图1.1][图1.2]

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两者的融合需要建筑师的思考,那么建筑师所要面临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先有建筑,再美化环境;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设计新的建筑。如果处理不好这两种情况,那么前一种情况产生的问题是建筑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景观,后一种情况所产生的问题是整体景观被建筑分的支离破碎,景不成景,建筑不是建筑。所以要把握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原则,首先是建筑先入式的设计原则,在单体设计的同时提出场地环境设计导向,分析基地环境、周边环境等因素,提出整体设计导则,其中包括对建筑周围景观的设计思考,确保两者的统一性,避免非整体规划。巴黎的Chartier-Dalix architects事务所的竞赛获奖方案—巴黎西部郊区市镇的小学以及运动场;学校将与一个公共体育馆结合在一起,覆盖一层“居住建筑”的外壳,其中设置多种植物,更重要的是它们模拟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这是配合建筑应运而生的景观;建筑师们选择了简单的建筑形体,将不同的体量和功能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流动的外形;人造的地形中有凹凸起伏的地块,有曲折蜿蜒的小

路,却没有刻意的安排。这种根据建筑而产生的景观设计,既是人类设计的景观,也是自我生长的景观,同时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接触。[图2.1-2.6]

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原则,将被动的适应环境转为主动地调整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建筑和环境的整体意向相一致。ZON-E在西班牙Navarra设计了新的Noain City Hall,这是一座有亲和力的市政厅,充满活力、尊重环境;场地一边是公园,一边是城市荒地,位于冲突的交界,所以期望建筑可以调节这两种极端,并释放自己的魅力,不模仿、不决裂,而是渗透性的达到协同调解。建筑呈明显几何形,外表皮可以生长植物,在一年中有不同的色彩变化,内表皮是双层半透明材质,可以保证照明及其他能源的低消耗;那些攀援植物在夏天可以给建筑遮阴,保持建筑的凉爽,在秋天变成红色,在冬天掉落叶子让阳光更多的进入建筑;同时建筑采用了深达70米的地泵热源,并通过高效的能源控制系统减少了60%的能耗。建筑就像一个反应天气和季节的景观,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图3.1-3.6]。爱沙尼亚公路博物馆也是融合景观的案例,这个露天展览场地的设计理念基于一条道路——路过这里时,你的参观路线将由不同的景观所包围,建筑不会打破这种和谐的自然环境;该方案形成一条8字形的狭长路径,其中具有不同性质的功能将连续设置;而博物馆空间都融入了景观当中,其余环境尽可能顺其自然、维持原状:自然与人工景观明确分开。[图4.1-4.4]这个设计方案让我想起了英国的史前巨石阵游客中心,同样地方式,以不打破环境为原则,将建筑“悄悄地”放置在大自然中,这种建筑不单单是构筑物,而是一种景观,让人心念自然的景观。

[图2.1][图2.2]

[图2.3] [图2.4]

[图 2.5] [图2.6]

[图3.1][图3.2]

[图3.3][图3.4]

[图3.5][图3.6]

[图4.1] [图4.2]

[图4.3] [图4.4]

建筑和景观界之间的界限几乎荡然无存,完美的结合城市建筑和绿色空间的实例也数不胜数。迈克尔·马尔茨坦设计的洛杉矶西岸的河岸远景公园,这是一个被分解成一系列的“城市房间”的合成物,包括浮动的儿童游戏场地、雕刻精细的花岗岩大桥和可延展的露天舞台。结合了景观设计师詹姆士·伯内特自创的有价值的景观学技术,马尔茨坦使用一些特殊材料来强调独立空间,并用形状和材质的变化来引导人们穿过整个公园,使公园最后达到了一种景观学和建筑的融合;再一个案例,就是旧金山大学的科学与创新中心,这是由“空隙”建筑公司的建筑设计师安德鲁·邓巴和景观建筑师阿斯特拉罕融入“建筑即为景观”的思想通力合作的。该项目的有一个新的绿地广场设计建在尼郡大厅顶层的延伸空间,采用当地植物,用长椅兼做天窗和正面“店面玻璃墙”,同时为室内提供更多光照。在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科是独断专行,景观与建筑师经常相互交流,保持项目的整体规划性。[图5.1-5.2]

在亚洲同样有这样的案例,高雄运动会主会场馆,日本知名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它俯瞰像条飞翔的巨龙。主场馆观众席的屋顶科学设计,有70%的遮光率,使人身处苍穹之下而不觉炎热;周边形成的景观运动公园,设有自行车道、慢跑区、篮球场、儿童游乐场,成为民众平时运动休闲的新天地。运动公园里的生态池以缓坡设计,沿岸混种乔木、灌木及水生植物,如同大自然河流般有上中下游,更透过地面透水设计,广设贮留渗透水池,此手法既促进土地的水循环能力,还能减少公共排水设施。场馆的南侧设计为“大开口”,使整个场馆成为一个开放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图6.1-6.2]。另一亚洲建筑景观的典范是上海巨人网络集团公司总部,墨菲西斯建筑事务所设计,整体方案由两个主要体量构成——分别位于东西两面——该方案将建筑形态和结构完美的融合于基地之中,并根据景观平面的起伏进行形态折叠;这座建筑位于一个大型人工湖畔,并用开放的建筑语汇展开它的首层平面,起伏的形态创造了一个凌驾于湖面之上的巨大悬臂;西侧的体量拥有一个摆动的绿化屋顶,这个屋顶一直向上延伸到办公楼,为办公空间降温并并节省了制冷费用。地面上布置了一系列向下的台阶,将公共人群和社会活动引导到人工湖畔。总部完全由绿植覆盖,外表是一个起伏波动、向各种角度弯曲的“融合的大草原”,利用景观将建筑包裹起来,两者合二为一,达到建筑即为景观的效果。[图7.1-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