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的古诗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古诗赏析人说唐朝诗人是文人与剑客的代身,恣意时拔剑豪饮,剑舞如飞;感慨时大笔泼墨,洋洋洒洒,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是很典型的一位。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初显唐朝气贯长虹的气势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京城已燃战火,国家安危在旦夕,爱国之士胸中愤愤不平,首句叙事,感情色彩强烈,开头就是紧张战争,接着将帅披金戴甲,保卫国家,动作迅速,充满生命力。
敌人来犯,迅速接刃,这是国立昌盛军事强大的表现。
“铁骑绕龙城”这样的场面既蕴涵保卫国家之意,又突现了雄伟之师的坚韧强大,这样的“显摆”鼓足了士兵的勇气,爱国之情与荣誉感填满胸间,我想这便是唐朝人爱好战争,赞美戎马生涯的缘由了。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直白,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大体一致。
“雪晴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言战争环境之困难,然而将士们士气未减。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封建社会推崇的书生地位竟然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唐朝人的价值观是英雄主义,唐朝的繁荣为唐朝人的自信奠定了基础。
真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而晚唐这种气势消失殆尽了。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很简单,但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叙事流畅,善于描绘环境,培养氛围。
词句注释1.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半是写x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如今青海湖。
长云:即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即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一般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即磨破。
金甲:即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dui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从军行》【唐】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
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赏析一: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从军行》【唐】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
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赏析一: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从军行》古诗 王昌龄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从军行》原文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二、《从军行》原文翻译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三、《从军行》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从军行》原文注释及简析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词释义】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
一个“孤”字衬托
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陈羽《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
陈羽《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
全诗声色兼备,充满诗情画意。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从军行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原文唐代: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译文湖海之滨冷风次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
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⑵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
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⑶折:断。
⑷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⑸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从军行》鉴赏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
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
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
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中国古代传世名篇之一。
诗中以深沉的感情和雄浑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男子因为赴边防从军而离别爱妻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忧思与无奈,歌颂了边疆军民的英勇无畏和牺牲奉献。
现在就来看看《从军行》的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河西白银的地方,群山环抱,长云轻缭,雪刚好落满山头,美景尽收眼底。
孤城高耸,玉门关屹立于此。
城中的人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无法到达。
眼前的景色美好之极,可毅然决然赴边防,只因从军保家卫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后两句)北方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扬扬地飘落,漫天遮蔽。
漫天飞雪,吹得树叶、房屋摇曳,像是玉皇大帝在上传旨,雪夜骑士在追杀。
他想执起轻骑,穿越大雪,寻找那个与他相依相偎的女子,但冻结的大地,缚住了他的脚步,大雪医盖大家长。
将军百战身名裂,五花马、千金裘。
换了人间,白首却相思。
(全诗核是。
)这位从军将军,曾经百战而身名断裂,从战场上换回了五花马、千金裘。
不忘伴侣,白首仍坚持相思之情。
他又暗流涌动、热泪盈眶,那段青春岁月,就像那匹马和
那件氅,深深地格在他的印象中,让他时常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无比的痛苦。
这真是一首深情款款的诗篇,文艺才子王昌龄将他多年边防从军时的切身感受,汇成了这篇名篇《从军行》。
作为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从而更好地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王昌龄《从军行》诗词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诗词鉴赏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
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征戍之事。
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前两句描写景物,交代背景。
上句点出地点“青海”,写出景物:万里浓云笼罩得雪山晦暗无光。
景物中透露出战云密布,战斗频繁而激烈。
下句写军队驻守的是一座远离祖国的孤城,将士时时回首远望玉门关,玉门关内就是祖国和家乡,写出将士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
这些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下面的抒情。
下面两句抒发将士的壮志情怀。
前句说在沙漠里已身经百战,磨破了身上的军衣;后句说不消灭敌人绝不生还。
“穿”,磨破的意思;“楼兰”,西域古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楼兰阻挡通往西域的道路,袭击汉朝使臣。
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王。
这里借用典故,“破楼兰”即消灭敌人的意思。
全诗通过远征将士的抒情,表达了将士热爱祖国、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诗中先写景物,暗喻战争的残酷频繁和将士的爱国爱乡,以烘托下文。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从军行》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A雪山的山影倒映在青海湖面上 。 B青海上空,长云弥漫;北面横亘着隐隐的雪
山。
C青海与雪山绵延成一线,四周黑云围绕 。
D雪山的山谷中,有个终日白云缭绕的青海湖。
3、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写青海湖上空浓云密 布,使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展示了戌边将士恶 劣的生活环境。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写边塞的遥远及戌边将 士对家乡的思念。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写战争的频繁和残酷。 D“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写戌边将士有家不能归 的怨愤之情。
这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前
两句抒写驻守边关的将士们思念家乡的愁苦,后两 句是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边疆战 事的频繁艰苦、敌军的强悍和戍边时间的漫长。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 语,表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全诗意 境开阔,风格壮美。
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 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 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 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 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 扬 、箭飞马走 ; • 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 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 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 州、楼兰。 • 常见的乐器及曲子:羌笛、琵琶、胡笳、 芦管、角、鼓。《折杨柳》、《梅花 落》、《关山月》等。
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军行”是乐府旧题。
B.全诗四句借景抒情,真实地再现了边塞环境的 艰苦,刻画了征人的心理活动。 C.这首诗表现了戌边将士不畏环境艰苦,不惧战 争残酷,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壮志。 D.这首诗境界阔大,气势雄浑,格调高亢,是盛 唐边塞诗的代表作。
2、“青海长云暗雪山”,此句表现出什么画面?
青海长云暗雪山,
边地之景:荒凉
孤城遥望玉门关。
情 景 交 忧国思归之情: 融
深切
黄沙百战穿金甲,
久戍之苦:残酷 直
抒 胸 臆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敌之志:豪壮
小结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
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是显志,是歌颂。整
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
用语也十分精炼。
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 为题材诗歌。
回顾:你知道的边塞诗有哪些?还记 得其中的名句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二首· 其一》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宋)欧阳修《渔家傲》 ……
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
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 战争之事。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边塞诗人, 字少伯,江宁人,其诗 含蓄、深婉、浑厚、明 快。有“诗家天子王江 宁”的称号。其七绝与 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 “七绝圣手”,现存诗 一百八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