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一).
军旅诗词
古代军旅诗词精选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其八)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唐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塞下曲唐卢纶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塞下曲唐李益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其二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军行二首·其一 王昌龄
从军行二首·其一王昌龄
王昌龄创作的古诗《从军行二首·其一》,描写了沙漠的荒芜以及战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诗《从军行二首·其一》,,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二首·其一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注释
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史上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把榆关搬到漠北的发明家是现代某粉。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
事件:“大将军出战”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原文】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
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赏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诗词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诗词原文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诗词原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诗词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
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海:指青海湖。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即无奈。
①更:又。
②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军士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的情景。
③无那:无奈。
④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
译文1:烽火连天,城西的百尺高楼上,黄昏薄暮里秋风飒飒,我独坐楼中。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译文2: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译文3:西北边陲,烽火城西面,四顾苍茫,原野荒寂,只有这座危矗云空的百尺戍楼。
时令正值深秋,又是黄昏黯黯的时候,凉气袭人,久戍不归的戍卒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阵阵秋风正从青海湖方向吹来。
四顾沉沉暮霭,重重关山,一勾凄清的残月,在这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断断续续呜呜咽咽的笛声。
在这一阵阵的呜咽声里,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之情,实在无法消除了,那故乡闺里的愁苦,那遥隔万里的相思便一起涌上了心头。
简析:原诗七言乐府是一首边塞诗。
写征人久戍思家之情。
是说,日暮黄昏,征人独坐在孤零高耸的烽火楼上,原野荒寂,四顾苍茫,时值秋日,凉气侵人,激起游子一片思亲之情,这思亲之情伴着劲吹的秋风如青海湖的波浪一般上下翻腾,情不自禁;这时,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勾人思乡的笛声,像是亲人在呼唤征人还乡,那万里之外金闺中的人儿正满怀愁怨地在思念着他呢!这首诗写法上很有特色,笔法简洁,委婉曲折,蕴含丰富,语浅情深。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
从军行其一唐王昌龄
从军行其一唐王昌龄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 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一唐王昌 龄,希望大家喜欢。
《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 家王昌龄。
其古诗 全文如下: 【前言】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 x 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 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 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 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 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 在后, 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 那不是汉兵, 倒成胡兵 了。
另一说, 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 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 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 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1/6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朗读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朗读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是一首名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诗鉴赏这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军中思归之情。
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
“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
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
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怀远。
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
”(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
”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
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
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
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
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
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
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
”(《诗法易简录》)这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
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人独坐其上。
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
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
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鉴赏曾源语文工作室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鉴赏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注释
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把榆关搬到漠北的发明家是现代某粉。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事件:“大将军出战”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从军行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⑵玉门:即玉门关。
⑶金微:即今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遣耿夔等破北匈奴于此。
《窦宪传》:宪以北虏微弱。
遂欲灭之,明年,复遗右校尉耿夔、司马尚任、赵博等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
⑷梅曲:即古乐府曲《落》。
萧士赟注《古今乐录》:鼓角横吹五曲中有《梅花落》,乃胡笳曲也。
⑸明月环:古代大刀刀柄头饰以回环,形似圆月。
⑹海:瀚海,大漠。
⑺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⑻铁关:即铁门关。
《新唐书地理志》:自焉首西五十里过铁门关。
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其一
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
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从军行一至七首的诗
从军行一至七首的诗
1、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其一》及赏析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注释
古代“榆关”是范围广泛的军事防区概念,南至海、北至山,东至山海关,西北抵青龙都山。
隋唐时期,榆关作为中原汉王朝防御辽东高句丽入侵的重要的军事重地,设关扎营,屯集大批兵马。
本诗作者是唐人,所用地名也是唐代的。
漠北历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卫将军骠骑列传》)
事件:“大将军出战” 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金甲” 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 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从军行七首原文
从军行七首原文1、《从军行七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七首其二》唐代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七首其三》唐代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七首其五》唐代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七首其六》唐代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七首其七》唐代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其一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 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 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D (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 侠儿”作正反对比。)
都有悲凉的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 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 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 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 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采用实写方式,直接 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扩展阅读:ຫໍສະໝຸດ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 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 的杀敌本领。
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 《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方法总结
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把握时代 特征以及诗人的人生历程、价值 取向,然后抓诗中的一些词句推 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
塞下曲 王昌龄
堂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练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习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 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思想感情 :
寂寞、孤独、思归
诗人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简介
❖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 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 (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 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 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 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 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 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 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 “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今存《王 昌龄集》2卷,辑入《唐人小集》、《唐诗二十六家》,《王昌龄诗集》 3卷,辑 入《唐百家诗》。《全唐诗》编录其诗为 4卷。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 《诗格》2卷、《诗中密旨》1卷。现在所见到的《诗格》与《诗中密旨》,收于 明人所编的《格致丛书》。但前人也有怀疑不是王昌龄作的(《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九五司空图《诗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杂录》提要)。考唐时日本僧人 遍照金刚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在遍照金刚所作的《献书 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 1卷(《唐文续拾》卷十六),可见王昌龄确曾作 过《诗格》。至于现存的《诗格》和《诗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龄原著,则尚待考 证。
从军行七首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旧别情:一作离别情。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独上:一作独坐。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开 头 两 句 , 诗 人 故 意 创 造 出 一 种 松 弛 宁 静 的
隙烽 之火 中城 的西 唐百 军尺 战楼 士” 和这 他首 对写 远的 方是 妻一 子位 的处 怀于 念战 。斗Fra bibliotek这 组 《
从 军 行 》 共 七 首 , 每 首 描 写 一 个 场 面 。
与心且昌 凄世好龄 怆界,是 相,尤一 交创其个 融造善创 的出于作 深一多边 沉种方塞 风独面诗 格特表的 。的现能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达何人在士乡调吹想中轻气 空“ 奋内多王
出。对万对亲。的家潜拂氛 来这长里妻人通是是伏。: ,就久之子的过寄极着但没 并把的外的感笛托自肃这有 取广别因思情声着然杀是战 得大离为念。,“的和边事 了守、挂有末我伤。紧境, 令边无念多句们离于张上戍 人战望自苦却已别是。特楼 感士的己多从体”接在有独 动的等而切对察之下这的坐 和苦待忧,面到情去样暂, 同闷都愁而写这的写的时夕 情心同伤说来位《他情的阳 的情样心他:战关吹景平西 艺典地,想不士山起下静下 术型无夫到直思月笛,,, 效地可妻妻说念》子战静晚 果表奈两子战家曲,士谧风 。
豪征手 迈戍。 与者其 悲的边 壮生塞 、活诗 昂和既
❖ ❖ ❖
赏 析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 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写作特点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 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 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 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 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 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 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 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 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 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 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 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
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 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 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 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
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