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从军行其一

合集下载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从军行
【作者】杨炯
【朝代】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5)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旗画:军旗上的图案。

(6)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从军行其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前言]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翻译]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古诗十首之从军行注释翻译赏析【唐】杨炯

古诗十首之从军行注释翻译赏析【唐】杨炯
3.不平:难以平静。 4.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
,故名。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 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绕:围。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 ,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凋:原 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 为题材。
2.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 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照西 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翻译】
战பைடு நூலகம்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 涛已难以平静。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 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大雪 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 风杂伴着战鼓之声。宁愿做一名卒长 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 生。。

《从军行·杨炯》原文与赏析

《从军行·杨炯》原文与赏析

《从军行·杨炯》原文与赏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

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

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接颔联,诗人抓住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 “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 (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美的历程》第126页)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

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联封侯”(《紫骝马》),“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刘生》)等。

这首诗布局精当,脉络分明,跌宕有致。

烽火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涛;进而从军告别京城,投奔沙场与敌鏖战;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达立功塞外的壮志。

诗人善于选择意象,精心营构典型场景。

这首诗时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事物纳入诗章。

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 “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 “雪”、“风”为自然现象中最能说明气候状况的,也能反衬将士的坚强决心。

古诗词李白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福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古诗词李白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福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诗文阅读(27分)(一)古诗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从军行(唐)李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

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④辞凤阙⑤,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

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

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

③铁关,今新疆库尔勒附近。

④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⑤宫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7.下列关于上述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两首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李白诗歌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诗中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可看作重要意象。

C.杨炯诗中“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D.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抒发了保家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8.“兵气拥云间”和“雪暗凋旗画”对战争的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6分)7.D(“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错,杨炯诗歌中主人公是书生不是“靖边之士”。

)8.(1)“兵气拥云间”偏重从正面写战争场面。

“拥”呼应“鸣”,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

(3分)(2)“雪暗凋旗画”偏重从侧面来描写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

(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酌情给分。

杨炯从军行阅读理解及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理解及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理解及答案《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的写法,先交代;中间两联采用的写法,描写;尾联采用的写法,表达。

全诗富有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

杨炯的诗词《从军行》注释及赏析

杨炯的诗词《从军行》注释及赏析

杨炯的诗词《从军行》注释及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1.从军行:为《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2)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2)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2)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答: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

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阕代指长安宫阙。

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

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9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5分)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

(2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分)10 .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答: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

(2分)【作者简介】杨炯:(650 —693 ?),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 )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 )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 )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存诗一卷。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前言】《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翻译】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古诗三百首】《从军行》译文注释_《从军行》点评_杨炯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从军行》译文注释_《从军行》点评_杨炯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从军行》译文注释_《从军行》点评_杨炯的诗词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张离凤阙,铁马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百夫长胜过学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话来自副报,激发了有志之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没有直接解释军事紧急情况,而是说“烽火照耀西京”。

通过“烽火台”的可视化场景,他表达了军事上的紧急情况。

一张“照片”加剧了紧张气氛。

“内心的自我不公”是由战火造成的。

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兴衰负责。

他不愿在笔墨之间度过青春。

“子”字体现了学者真诚的爱国热情和人物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解释了整个事件的背景。

第三句“亚章离开风鹊”描述了军队离开北京的场景。

“雅章”是皇帝派兵的象征字母。

它分为凹部和凸部,分别掌握在皇帝和大将军手中。

“风雀”是故宫的替代品。

在这里,诗人使用了“雅章”和“风雀”这两个词,它们显得优雅而稳重。

这不仅表明士兵们有着崇高的使命,也表明了毕业现场的庄严和庄严。

第四句“龙城铁骑”,很明显,唐军已经高速到达前线,包围了敌人的城堡。

《铁骑兵》与《龙城》相对独立,呈现出龙与虎竞争的战争氛围。

“周围”一词生动地描述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形势。

有五六句话开始描写这场战斗,但诗人并不是从前面开始,而是从对风景的描写开始。

前一句话来自人类的视觉:大雪弥漫在空气中,挡住了太阳,遮住了军旗上的彩画;最后一句话从人们的听觉开始:呼啸的风与雄伟的行进鼓交织在一起。

这两首诗生动多彩,各臻完美。

诗人有着独特的表达机会,象征着军队的“旗”和“鼓”,表现了战士们在雪地里与敌人作战的坚强无畏精神,以及战鼓鼓声激励下英勇杀敌的悲壮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不为书生。

”直接表达军事学者保卫边疆、保卫国家的志向和崇高情操。

艰苦而激烈的战斗增加了他对这非凡生活的热爱。

他宁愿在战场上驰骋,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成为一名学者。

《从军行》阅读答案

《从军行》阅读答案

《参军行》阅读答案
【原文】
参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题】
5.品读全诗,生动的描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3分)
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5.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色昏暗,军旗上的图案颜色都变得模糊不清,暗淡无光;狂风吼叫,战马嘶鸣,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

6.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投笔从戎”1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爱国情感”1分。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初中诗歌阅读】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阅读
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4 分)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
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参考答案:
14.
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在大家的学习生活当中,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那么怎么去鉴赏一首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 1《从军行》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古诗词王维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王维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从军行(唐)王维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①,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名王:匈奴王。

②牙璋:调兵的符信,这里指代军队。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吹角”二句从行军写起,“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士兵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碌的热闹场面。

B.杨诗首联用“烽火照西京”和“心中自不平”分别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人物的内心,交代了事件展开的背景。

C.“笳悲马嘶乱”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

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

D.“牙璋”二句采取跳跃式的结构,出句写军队辞别家乡,对句写边塞战斗场面。

这种跳跃十分自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15.“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传诵的佳句,“凋”与“杂”字用的尤妙,请简要赏析。

16.“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内容多描写边塞战争。

请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五、句子默写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史记·廉颇相如列传》)(2)___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5)古语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说明人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中,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阐释了相同的道理。

14.D15.“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使动用法,通过视觉描写雪搅昏天使得军旗褪了彩色,通过色彩变化于对比间突出环境的恶劣,反衬将士的英勇无畏。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篇一:从军行练习题从军行练习题1.(2011山东青岛)请将唐代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一诗补充完整。

(4分)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2011 湖南永州).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3.(2009 广东深圳) ,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4.(2010中考模拟) 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5. “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6. 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7.(2012黑龙江中考模拟)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8.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9.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10.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_。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佚名〔两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里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里岁才回上。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上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上做饭,摘下葵叶上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把):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zhǒng),坟墓、高坟。

累累(lé把lé把):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望:一说为“看”。

沾:渗入。

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人的兵葵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葵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的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读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葵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8.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分)
9.“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
8.[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内容。

首先要找到本诗的主人公——书生,再总结事件——从军边塞,参加战斗,最后总结归纳。

[答案] 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意思相近即可)
9.[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要紧扣题干要求“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抓住“雪暗”“凋旗”“杂鼓声”几个重点词,从感官方面思考。

[答案] 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杨炯《从军行》的古诗词鉴赏答案总结

杨炯《从军行》的古诗词鉴赏答案总结

杨炯《从军行》的古诗词鉴赏答案总结杨炯《从军行》的古诗词鉴赏答案总结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试题】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

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

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

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

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

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

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鉴赏】“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前言]
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5凤阙:阙名。

从军行阅读答案_从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杨炯。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翻译]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
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分页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