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

合集下载

诗词解读唐、杨炯 《从军行》

诗词解读唐、杨炯 《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本来是乐府旧题,写军旅生活。

但是呢,杨炯这首诗却不是乐府的古体诗,而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

咱们之前说过,律诗又叫“沈宋体”嘛,到武则天后期才基本定型。

而杨炯呢,是唐高宗时代的人,早于武则天时代,却已经能够写出这样成熟的五言律诗,真是非常了不起。

但是呢,这首诗最了不起的地方还不在于格律严整,而在于内容的壮阔。

杨炯是所谓“初唐四杰”之一呀,“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个人。

这四个人诗风不同,但是呢,都反对浮华艳丽的宫廷诗,也反对上官婉儿的爷爷宰相上官仪所倡导的典雅、空洞的“上官体”,主张刚健骨气。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诗歌从宫廷转到了市井,从台阁转向了边塞。

给唐诗奠定了一个浑雄、阔达的基调。

杨炯这首《从军行》,正是这种浑厚之气的典型代表。

那他怎么写呢?先看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这一联诗啊,起得就头角峥嵘,峥嵘在哪?在烽火和西京的奇妙组合。

众所周知,烽火就是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呀,那西京呢,西京是唐朝的首都啊!唐朝有东西两个都城,东京在洛阳,西京在长安,长安作为西京本来应该是帝国中最安全的地方。

但是呢,现在却被战争的烽火照亮,这是何等紧急的军情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却一直激荡在中国人的心中啊!首都告急,壮士的内心岂能平静,这就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内心不平又能怎样呢?看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荀子讲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啊,既然内心不平,就要投军报国。

那投军报国这件事儿应该怎么表现呢?你看诗人没有写“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也没有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所有这些战争之前的准备一律略过,直接就给出了一个最经典的出征场景,“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这一联写的真有气象:牙璋对铁骑,凤阙对龙城,辞对绕,对仗非常的工整。

从军行杨炯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的诗句

从军行杨炯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的诗句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诗,以军队出征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这首诗的全面解读:1. 诗人杨炯的生平及诗作背景杨炯(779-818)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宰相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被人们誉为“童子军中郎将”。

在他年轻的时候,唐玄宗大举征伐吐蕃,于是有了他的诗作《从军行》。

这首诗是杨炯应征入伍时所作,表达了他的内心之痛。

2. 诗句分析在诗句《明年阿姊为嫁来,家中无奈何急歌》中,杨炯写出了他不能陪在妹妹身边见证她的喜事,而是要远赴边疆从军的遗憾。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悲壮的情感,通过家族的牵挂表达了对国家大业的忠诚和无奈。

诗句《到村匝地无兵甲,不见村童动色急》中表达了诗人到达战场,但却发现战争尚未爆发,没有看到军队,也不见到村民们的恐惧和紧张,这时诗人内心的焦躁和不安有了真切的抒发。

3. 主题阐释《从军行》一诗,不仅仅是杨炯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杨炯本是士大夫的后裔,他对战争的感慨既来自于自己的身世,又来自于他对国家、家族和人民的责任感。

他的诗歌不是单纯的感伤,更多的是责任,是对人间正义的追求。

4. 诗歌艺术特色《从军行》立意高远,情感真挚,直抒胸臆,以真挚的情感将作品贯穿始终,同时也表现了杨炯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

整首诗意境清远,气势雄浑,富有激情,表现出了杨炯对国家大义的忠诚与追求,同时也抒发了他自己作为一个士大夫的无奈和忧愁。

5. 对后人的影响杨炯在《从军行》中表现出了士人的忧国忧民、忧家忧生的抱负和情怀。

他用独具匠心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爱国者形象。

这种爱国志士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延续了前代诗歌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了杨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独特情怀和风范。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杨炯最有名的十首诗

杨炯最有名的十首诗

杨炯〔唐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夜送赵纵》杨炯〔唐代〕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3、《战城南》杨炯〔唐代〕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4、《梅花落》杨炯〔唐代〕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杨炯〔唐代〕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6、《出塞》杨炯〔唐代〕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7、《紫骝马》杨炯〔唐代〕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8、《幽兰之歌》杨炯〔唐代〕幽兰生矣,于彼朝阳。

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休光。

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

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9、《骢马》杨炯〔唐代〕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

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10、《西陵峡》杨炯〔唐代〕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前言】《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翻译】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初唐四杰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杨炯从军行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 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 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 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 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gàn]江。 渚: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 铃。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 用于地名)。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 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槛:栏杆。 罢:同“疲”,倦怠。
一字千金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 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 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 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 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__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 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 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 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 “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 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 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 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 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 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 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 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 “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讲解意思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讲解意思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讲解意思
嗨,朋友!今天咱们一起来瞅瞅唐朝杨炯写的这首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你想想,那烽火的光芒映照到西京,
这得多紧急、多让人揪心啊!就好像你正在家里悠闲地喝茶,突然听
到外面警报大作,能坐得住吗?咱心里肯定不平静呀!这开篇就把那
种紧张的气氛给拉满了。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将军拿着兵符离开皇宫,那场面多威武!就好比一群勇猛的狮子要去扑向敌人的巢穴。

精锐的骑兵把龙城
团团围住,这得是多大的阵仗!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图案都变得模糊
不清了,风呼呼地刮着,还夹杂着阵阵鼓声。

这画面,是不是感觉又
寒冷又激昂?就像在寒冬腊月里,你却热血沸腾地准备去大干一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多有气魄啊!他宁愿去当一个小
小的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想只做个书生。

这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这
不就像你明明可以选择安逸,却非要去挑战困难,追求自己心中的梦
想一样吗?
在我看来,这首诗充满了杨炯的壮志豪情,展现了他渴望征战沙场、为国效力的决心。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也让我们看
到了诗人的勇敢和坚定。

朋友,你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呢?。

杨炯《从军行》

杨炯《从军行》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位卑未敢忘忧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话最能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中国知识分子最可爱之处就在这里,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

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一生都不大得志,但是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会写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的豪言壮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句诗的作者是杨炯。

他写的这首《从军行》属于比较早的边塞诗,对初唐四杰诗文的流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初唐四杰都年轻有为,而且非常有个性。

杨炯和王勃的命运有些相同,他也是很短命,三十来岁就去世了。

杨炯是初唐四杰里头比较有性格的一位,据说,杨炯曾发牢骚说对“王杨卢骆”这个排序很不满意,他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我比不了卢照邻,但是我比王勃强,觉得这个排名没道理。

他虽然这么说,但他和王勃的关系非常好,王勃死了以后,杨炯为王勃编了诗集,还写了文章悼念王勃。

杨炯小时候,中了童子科,在当时就是神童,他在年轻时就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和其他三杰一样,都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光彩。

杨炯的《从军行》,是最早的边塞诗之一。

从军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兵,要当解放军。

《从军行》这首诗,应该说在初唐四杰的文学作品中,算不上特别了不起的,但从军歌角度来说它是非常棒的。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特别令人感动。

百夫长,就是管一百个人的长官,我觉得应该是个连级干部。

书生报国,想当一个普通的士官,到前线杀敌,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投笔从戎,甘当一个马前卒,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中国古往今来,就有着这样一种精神,马革裹尸,枕戈待旦,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戍边卫国,永远迎着朔风,迎着边关的风雪,毫无惧色,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瞬间。

杀敌归来血洗刀,百里不动苍天高,我特别佩服这种精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5分)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杨炯《从军行》的战士豪情与报国之志

杨炯《从军行》的战士豪情与报国之志

杨炯《从军行》的战士豪情与报国之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这首《从军行》,以其豪迈的气势、激昂的情感,展现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和报国之心,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诗的开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之中。

烽火燃起,照亮了西京长安,这意味着边疆战事吃紧。

而诗人“心中自不平”,短短五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内心的激荡。

这种忧国之情并非诗人独有,而是当时众多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

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每一个有血性的人都难以平静,都渴望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则展现了军队出征的雄壮场面。

“牙璋”是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凤阙”指皇宫。

将军手持牙璋辞别皇宫,率领着精锐的铁骑奔赴前线,包围了敌人的龙城。

这里的“辞”和“绕”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辞”字体现了出征的果决和义无反顾,“绕”字则写出了军队的勇猛和气势。

可以想象,那一支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队伍,在将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着战场进发,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勇敢,他们的心中燃烧着战斗的火焰。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进一步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漫天的飞雪使军旗上的图案变得模糊不清,狂风呼啸,夹杂着阵阵战鼓之声。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依然奋勇作战,毫不退缩。

雪花、狂风、军旗、战鼓,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我们仿佛能够看到战士们在风雪中奋力厮杀的身影,能够听到那震耳欲聋的鼓声和喊杀声。

他们不畏严寒,不惧强敌,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然而,最能体现诗人报国之志的,当属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诗人看来,与其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书斋里埋头苦读,不如投身军旅,成为一名能够冲锋陷阵的百夫长。

这并非是对读书人的贬低,而是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

《从军行》杨炯

《从军行》杨炯

(二)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 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 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 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 荡在边地沙场之上。烘托出战争场面的悲壮激 烈
(三)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 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 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 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
边塞诗
杨炯
一、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吟” “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二、作者简介:“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 “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 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三、重点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 平调曲》旧题。 ② “烽火”句:化用《汉书· 匈奴传》“烽火通于 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凤阙:指长安宫阙。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 画。
四、赏析全诗 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军情紧急 来犯(1-2) 夸张 出师庄严 出征(3) 借代 围城(4) 借代 唐军神速 苦战(5-6) 听觉视觉(烘托) 悲壮激烈
总结:“尚武”的社会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贯穿唐王 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杨炯的《从军行》以及很多其他的诗歌 都反映了文人这一心态。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从军行
【作者】杨炯
【朝代】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5)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旗画:军旗上的图案。

(6)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从军行杨炯拼音版本

从军行杨炯拼音版本

从军行杨炯拼音版本
从军行杨炯古诗带拼音版
xuě àn diāo qí huà ,fēng duō zá gǔ shēng 。

雪暗凋旗画,风多卤锣声。

níng wéi bǎi fū cháng ,shèng zuò yī shū shēng 。

宁为百夫短,大胜并作一书生。

从军行翻译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拜见皇宫,将军手持兵符而回去;围敌守城,精锐部队骑兵骁勇善战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搞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比不上当个白面书生只可以雕句寻章。

注释
从军行:为乐府《二者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下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派兵所用之兵符,分成两块,相异处呈圆形牙状,朝廷和主帅各谓其半。

指代受命出战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存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谢,此所指丧失了艳丽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经典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全诗翻译赏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宁可做一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胜过做一个书生。

[出自]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公元681),西北突厥部族入侵固原、庆阳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

诗中就记录了这次征战的情况。

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

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平:难以平静。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

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铁骑(jì):精锐的骑兵,指唐军。

绕:围。

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塔米尔河畔。

这里泛指敌方要塞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发端警竦。

“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

从军行杨炯

从军行杨炯

从军行杨炯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我心情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调兵的符牒辞别帝王宫阙,精锐的骑兵包围敌方重镇。

大雪弥漫,军旗上的绘画黯然失色,朔风呼啸,杂拌着两军对阵的战鼓之声。

宁做下级军官冲锋陷阵,胜似当个书生百事无成。

【简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 、“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诗歌鉴赏题目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 1、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 有何看法? 对这些类似的问题,如何回答,(分析前一题)
答题步骤
1某句具有什么特点(手法) 2展开想象,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再 现诗句所描写的情境; 3体会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妙处(结 构、情感、主旨)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 的彩画。
六.赏析全诗: 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来犯 出征
围城
夸张 借代
军情紧急 出师庄严
唐军神速
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 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 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 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 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 沙场之上。
—李 白 《塞下曲六首(选一)》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抱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从军行》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从军行
杨炯
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 张宣成
一、导入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 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例如我们学 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 即杨炯的<<从军行>>
二、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 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 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 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四.诗的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 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 于此时。
五.根据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 “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 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 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凤阙:指长安宫阙。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手法+句意+作用(结构、情感、主旨)
总结:“尚武”的社会风气 ,贯穿唐王 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杨炯的《从军行》以及很多其他的诗歌 都反映了文人这一心态。
举例: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十 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开国 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1、边塞诗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 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 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我们把这 些反映边地生活的诗歌通称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 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 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的内容包括: A、边塞风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 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
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 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王维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杜甫 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苦战 烘托 (听觉/视觉)
悲壮激烈
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来犯 出征
围城
夸张 借代
军情紧急 出师庄严
唐军神速
苦战 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 情感?
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 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 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 国家的豪情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