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
诗词解读唐、杨炯 《从军行》
![诗词解读唐、杨炯 《从军行》](https://img.taocdn.com/s3/m/ec8bc888daef5ef7ba0d3c96.png)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本来是乐府旧题,写军旅生活。
但是呢,杨炯这首诗却不是乐府的古体诗,而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
咱们之前说过,律诗又叫“沈宋体”嘛,到武则天后期才基本定型。
而杨炯呢,是唐高宗时代的人,早于武则天时代,却已经能够写出这样成熟的五言律诗,真是非常了不起。
但是呢,这首诗最了不起的地方还不在于格律严整,而在于内容的壮阔。
杨炯是所谓“初唐四杰”之一呀,“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个人。
这四个人诗风不同,但是呢,都反对浮华艳丽的宫廷诗,也反对上官婉儿的爷爷宰相上官仪所倡导的典雅、空洞的“上官体”,主张刚健骨气。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诗歌从宫廷转到了市井,从台阁转向了边塞。
给唐诗奠定了一个浑雄、阔达的基调。
杨炯这首《从军行》,正是这种浑厚之气的典型代表。
那他怎么写呢?先看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这一联诗啊,起得就头角峥嵘,峥嵘在哪?在烽火和西京的奇妙组合。
众所周知,烽火就是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呀,那西京呢,西京是唐朝的首都啊!唐朝有东西两个都城,东京在洛阳,西京在长安,长安作为西京本来应该是帝国中最安全的地方。
但是呢,现在却被战争的烽火照亮,这是何等紧急的军情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却一直激荡在中国人的心中啊!首都告急,壮士的内心岂能平静,这就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内心不平又能怎样呢?看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荀子讲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啊,既然内心不平,就要投军报国。
那投军报国这件事儿应该怎么表现呢?你看诗人没有写“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也没有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所有这些战争之前的准备一律略过,直接就给出了一个最经典的出征场景,“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这一联写的真有气象:牙璋对铁骑,凤阙对龙城,辞对绕,对仗非常的工整。
从军行杨炯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的诗句
![从军行杨炯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8bdf26b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4.png)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诗,以军队出征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这首诗的全面解读:1. 诗人杨炯的生平及诗作背景杨炯(779-818)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宰相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被人们誉为“童子军中郎将”。
在他年轻的时候,唐玄宗大举征伐吐蕃,于是有了他的诗作《从军行》。
这首诗是杨炯应征入伍时所作,表达了他的内心之痛。
2. 诗句分析在诗句《明年阿姊为嫁来,家中无奈何急歌》中,杨炯写出了他不能陪在妹妹身边见证她的喜事,而是要远赴边疆从军的遗憾。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悲壮的情感,通过家族的牵挂表达了对国家大业的忠诚和无奈。
诗句《到村匝地无兵甲,不见村童动色急》中表达了诗人到达战场,但却发现战争尚未爆发,没有看到军队,也不见到村民们的恐惧和紧张,这时诗人内心的焦躁和不安有了真切的抒发。
3. 主题阐释《从军行》一诗,不仅仅是杨炯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杨炯本是士大夫的后裔,他对战争的感慨既来自于自己的身世,又来自于他对国家、家族和人民的责任感。
他的诗歌不是单纯的感伤,更多的是责任,是对人间正义的追求。
4. 诗歌艺术特色《从军行》立意高远,情感真挚,直抒胸臆,以真挚的情感将作品贯穿始终,同时也表现了杨炯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
整首诗意境清远,气势雄浑,富有激情,表现出了杨炯对国家大义的忠诚与追求,同时也抒发了他自己作为一个士大夫的无奈和忧愁。
5. 对后人的影响杨炯在《从军行》中表现出了士人的忧国忧民、忧家忧生的抱负和情怀。
他用独具匠心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爱国者形象。
这种爱国志士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延续了前代诗歌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了杨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独特情怀和风范。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a102d15a8102d277a22faf.png)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杨炯最有名的十首诗
![杨炯最有名的十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5e57ec3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8.png)
杨炯〔唐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夜送赵纵》杨炯〔唐代〕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3、《战城南》杨炯〔唐代〕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4、《梅花落》杨炯〔唐代〕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杨炯〔唐代〕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6、《出塞》杨炯〔唐代〕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7、《紫骝马》杨炯〔唐代〕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8、《幽兰之歌》杨炯〔唐代〕幽兰生矣,于彼朝阳。
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休光。
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
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9、《骢马》杨炯〔唐代〕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
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10、《西陵峡》杨炯〔唐代〕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d7e5b4ed630b1c59eeb5d3.png)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前言】《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翻译】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初唐四杰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杨炯从军行](https://img.taocdn.com/s3/m/cc6802e3770bf78a65295461.png)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 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 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 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 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gàn]江。 渚: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 铃。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 用于地名)。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 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槛:栏杆。 罢:同“疲”,倦怠。
一字千金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 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 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 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 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__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 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 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 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 “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 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 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 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 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 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 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 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 “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1ef46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4.png)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讲解意思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讲解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457375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b.png)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讲解意思
嗨,朋友!今天咱们一起来瞅瞅唐朝杨炯写的这首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你想想,那烽火的光芒映照到西京,
这得多紧急、多让人揪心啊!就好像你正在家里悠闲地喝茶,突然听
到外面警报大作,能坐得住吗?咱心里肯定不平静呀!这开篇就把那
种紧张的气氛给拉满了。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将军拿着兵符离开皇宫,那场面多威武!就好比一群勇猛的狮子要去扑向敌人的巢穴。
精锐的骑兵把龙城
团团围住,这得是多大的阵仗!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图案都变得模糊
不清了,风呼呼地刮着,还夹杂着阵阵鼓声。
这画面,是不是感觉又
寒冷又激昂?就像在寒冬腊月里,你却热血沸腾地准备去大干一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多有气魄啊!他宁愿去当一个小
小的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想只做个书生。
这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这
不就像你明明可以选择安逸,却非要去挑战困难,追求自己心中的梦
想一样吗?
在我看来,这首诗充满了杨炯的壮志豪情,展现了他渴望征战沙场、为国效力的决心。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也让我们看
到了诗人的勇敢和坚定。
朋友,你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呢?。
杨炯《从军行》
![杨炯《从军行》](https://img.taocdn.com/s3/m/f5c120e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a.png)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位卑未敢忘忧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话最能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中国知识分子最可爱之处就在这里,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
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一生都不大得志,但是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会写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的豪言壮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句诗的作者是杨炯。
他写的这首《从军行》属于比较早的边塞诗,对初唐四杰诗文的流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初唐四杰都年轻有为,而且非常有个性。
杨炯和王勃的命运有些相同,他也是很短命,三十来岁就去世了。
杨炯是初唐四杰里头比较有性格的一位,据说,杨炯曾发牢骚说对“王杨卢骆”这个排序很不满意,他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我比不了卢照邻,但是我比王勃强,觉得这个排名没道理。
他虽然这么说,但他和王勃的关系非常好,王勃死了以后,杨炯为王勃编了诗集,还写了文章悼念王勃。
杨炯小时候,中了童子科,在当时就是神童,他在年轻时就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和其他三杰一样,都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光彩。
杨炯的《从军行》,是最早的边塞诗之一。
从军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兵,要当解放军。
《从军行》这首诗,应该说在初唐四杰的文学作品中,算不上特别了不起的,但从军歌角度来说它是非常棒的。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特别令人感动。
百夫长,就是管一百个人的长官,我觉得应该是个连级干部。
书生报国,想当一个普通的士官,到前线杀敌,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投笔从戎,甘当一个马前卒,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中国古往今来,就有着这样一种精神,马革裹尸,枕戈待旦,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戍边卫国,永远迎着朔风,迎着边关的风雪,毫无惧色,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瞬间。
杀敌归来血洗刀,百里不动苍天高,我特别佩服这种精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40e50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4.png)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5分)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杨炯《从军行》的战士豪情与报国之志
![杨炯《从军行》的战士豪情与报国之志](https://img.taocdn.com/s3/m/ace3166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a.png)
杨炯《从军行》的战士豪情与报国之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这首《从军行》,以其豪迈的气势、激昂的情感,展现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和报国之心,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诗的开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之中。
烽火燃起,照亮了西京长安,这意味着边疆战事吃紧。
而诗人“心中自不平”,短短五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内心的激荡。
这种忧国之情并非诗人独有,而是当时众多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
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每一个有血性的人都难以平静,都渴望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则展现了军队出征的雄壮场面。
“牙璋”是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凤阙”指皇宫。
将军手持牙璋辞别皇宫,率领着精锐的铁骑奔赴前线,包围了敌人的龙城。
这里的“辞”和“绕”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辞”字体现了出征的果决和义无反顾,“绕”字则写出了军队的勇猛和气势。
可以想象,那一支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队伍,在将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着战场进发,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勇敢,他们的心中燃烧着战斗的火焰。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进一步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漫天的飞雪使军旗上的图案变得模糊不清,狂风呼啸,夹杂着阵阵战鼓之声。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依然奋勇作战,毫不退缩。
雪花、狂风、军旗、战鼓,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我们仿佛能够看到战士们在风雪中奋力厮杀的身影,能够听到那震耳欲聋的鼓声和喊杀声。
他们不畏严寒,不惧强敌,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然而,最能体现诗人报国之志的,当属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诗人看来,与其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书斋里埋头苦读,不如投身军旅,成为一名能够冲锋陷阵的百夫长。
这并非是对读书人的贬低,而是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
《从军行》杨炯
![《从军行》杨炯](https://img.taocdn.com/s3/m/f16558512b160b4e767fcf52.png)
(二)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 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 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 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 荡在边地沙场之上。烘托出战争场面的悲壮激 烈
(三)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 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 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 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
边塞诗
杨炯
一、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吟” “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二、作者简介:“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 “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 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三、重点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 平调曲》旧题。 ② “烽火”句:化用《汉书· 匈奴传》“烽火通于 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凤阙:指长安宫阙。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 画。
四、赏析全诗 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军情紧急 来犯(1-2) 夸张 出师庄严 出征(3) 借代 围城(4) 借代 唐军神速 苦战(5-6) 听觉视觉(烘托) 悲壮激烈
总结:“尚武”的社会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贯穿唐王 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杨炯的《从军行》以及很多其他的诗歌 都反映了文人这一心态。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和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631241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c.png)
从军行杨炯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从军行
【作者】杨炯
【朝代】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4)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5)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旗画:军旗上的图案。
(6)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从军行杨炯拼音版本
![从军行杨炯拼音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4222943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4.png)
从军行杨炯拼音版本
从军行杨炯古诗带拼音版
xuě àn diāo qí huà ,fēng duō zá gǔ shēng 。
雪暗凋旗画,风多卤锣声。
níng wéi bǎi fū cháng ,shèng zuò yī shū shēng 。
宁为百夫短,大胜并作一书生。
从军行翻译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拜见皇宫,将军手持兵符而回去;围敌守城,精锐部队骑兵骁勇善战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搞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比不上当个白面书生只可以雕句寻章。
注释
从军行:为乐府《二者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下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派兵所用之兵符,分成两块,相异处呈圆形牙状,朝廷和主帅各谓其半。
指代受命出战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存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谢,此所指丧失了艳丽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经典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b2442cf90f76c660371a42.png)
【经典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全诗翻译赏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宁可做一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胜过做一个书生。
[出自]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公元681),西北突厥部族入侵固原、庆阳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
诗中就记录了这次征战的情况。
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
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平:难以平静。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
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铁骑(jì):精锐的骑兵,指唐军。
绕:围。
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塔米尔河畔。
这里泛指敌方要塞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发端警竦。
“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
从军行杨炯
![从军行杨炯](https://img.taocdn.com/s3/m/fe760d08aef8941ea66e0564.png)
从军行杨炯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我心情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调兵的符牒辞别帝王宫阙,精锐的骑兵包围敌方重镇。
大雪弥漫,军旗上的绘画黯然失色,朔风呼啸,杂拌着两军对阵的战鼓之声。
宁做下级军官冲锋陷阵,胜似当个书生百事无成。
【简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 、“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诗歌鉴赏题目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 1、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 有何看法? 对这些类似的问题,如何回答,(分析前一题)
答题步骤
1某句具有什么特点(手法) 2展开想象,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再 现诗句所描写的情境; 3体会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妙处(结 构、情感、主旨)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 的彩画。
六.赏析全诗: 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来犯 出征
围城
夸张 借代
军情紧急 出师庄严
唐军神速
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 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 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 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 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 沙场之上。
—李 白 《塞下曲六首(选一)》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抱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从军行》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从军行
杨炯
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 张宣成
一、导入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 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例如我们学 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 即杨炯的<<从军行>>
二、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 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 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 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四.诗的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 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 于此时。
五.根据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 “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 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 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凤阙:指长安宫阙。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手法+句意+作用(结构、情感、主旨)
总结:“尚武”的社会风气 ,贯穿唐王 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杨炯的《从军行》以及很多其他的诗歌 都反映了文人这一心态。
举例: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十 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开国 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1、边塞诗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 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 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我们把这 些反映边地生活的诗歌通称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 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 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的内容包括: A、边塞风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 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
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 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王维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杜甫 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苦战 烘托 (听觉/视觉)
悲壮激烈
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来犯 出征
围城
夸张 借代
军情紧急 出师庄严
唐军神速
苦战 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 情感?
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 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 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 国家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