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杨炯的赏析

合集下载

从军行 杨炯 阅读答案附赏析

从军行 杨炯 阅读答案附赏析

诗歌从军行杨炯赏析阅读答案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4(1)B14.(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从军行杨炯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的诗句

从军行杨炯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的诗句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诗,以军队出征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这首诗的全面解读:1. 诗人杨炯的生平及诗作背景杨炯(779-818)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宰相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被人们誉为“童子军中郎将”。

在他年轻的时候,唐玄宗大举征伐吐蕃,于是有了他的诗作《从军行》。

这首诗是杨炯应征入伍时所作,表达了他的内心之痛。

2. 诗句分析在诗句《明年阿姊为嫁来,家中无奈何急歌》中,杨炯写出了他不能陪在妹妹身边见证她的喜事,而是要远赴边疆从军的遗憾。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悲壮的情感,通过家族的牵挂表达了对国家大业的忠诚和无奈。

诗句《到村匝地无兵甲,不见村童动色急》中表达了诗人到达战场,但却发现战争尚未爆发,没有看到军队,也不见到村民们的恐惧和紧张,这时诗人内心的焦躁和不安有了真切的抒发。

3. 主题阐释《从军行》一诗,不仅仅是杨炯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杨炯本是士大夫的后裔,他对战争的感慨既来自于自己的身世,又来自于他对国家、家族和人民的责任感。

他的诗歌不是单纯的感伤,更多的是责任,是对人间正义的追求。

4. 诗歌艺术特色《从军行》立意高远,情感真挚,直抒胸臆,以真挚的情感将作品贯穿始终,同时也表现了杨炯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

整首诗意境清远,气势雄浑,富有激情,表现出了杨炯对国家大义的忠诚与追求,同时也抒发了他自己作为一个士大夫的无奈和忧愁。

5. 对后人的影响杨炯在《从军行》中表现出了士人的忧国忧民、忧家忧生的抱负和情怀。

他用独具匠心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爱国者形象。

这种爱国志士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延续了前代诗歌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了杨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独特情怀和风范。

杨炯《从军行》赏析

杨炯《从军行》赏析


唐代乐府古题的边塞诗题目,主要有《 从军行》、《出塞》、《入塞》、《塞上》 、《塞下》、《陇头水》、《凉州行》、《 关山月》、《陇西行》、《饮马长城窟行》 、《燕歌行》、《出自蓟北门行》、《雁门 太守行》等等。

《从军行》为汉魏乐府《相和歌· 平调 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本来是可以歌 唱的。但是到了唐朝,由于古曲失传,杨 炯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借用这首古曲 名作为诗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就 称为“乐府古题”。《从军行》,在这儿 不是反映的是古代乐府曲调,而是诗歌的 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施蛰存《 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14页
杨炯《从军行》赏析
一、时代背景
• 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在于北朝由鲜卑 化汉人形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 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但是高级人才的选 拔升迁,其实还是需要加入关陇军事集团, 在战争中建功立业。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文 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的真正原因。 • 另外,唐朝初年,边境并不太平,突厥 经常入侵。甚至长安都经常受到震动。

唐朝边塞诗中的 《从军行》,有五言 律诗,比如杨炯创作 的这首。也有七言律 诗,比如王昌龄创作 的《从军行(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 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是唐高宗时期有名的 神童,但是恃才傲物,并没有做过大官。杨炯没有从 军打过仗。他创作这首诗实际上是借机抒发自己建功 立业的理想。 •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 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 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 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 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 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 ,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 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 诗的亮点。

杨炯《从军行》简析

杨炯《从军行》简析

杨炯《从军行》简析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④,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解】
①烽火:古代边境上一种报警的信号。

②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调动军队时用作凭证。

凤阙:帝王宫阙的概称。

③铁骑:精壮的骑兵。

龙城:匈奴名城,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④凋:脱色,失掉鲜明色彩。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⑤百夫长:古代军中低级军官,指挥百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士子投笔从戎,在边塞作战的情景。

诗篇虽然写从军征战,但却不做悲凉之语,而是以高昂的情调,绮丽的词采,表
现年轻人渴望投笔从戎,抗敌御侮,以建功立业的壮志。

此诗语言遒劲,雄浑刚健。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大胆的开拓和创新。

最新杨炯《从军行》赏析

最新杨炯《从军行》赏析
杨炯《从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时代背景

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在于北朝由鲜卑
化汉人形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
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但是高级人才的选
拔升迁,其实还是需要加入关陇军事集团,
在战争中建功立业。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文
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的真正原因。

另外,唐朝初年,边境并不太平,突厥
经常入侵。甚至长安都经常受到震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社会文化心理

唐朝前期,文人普遍有建功立业的理想
。由于科举制录取的名额有限,投身边关,
• 唐诗中常出现的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李 广利、李陵、苏武、张骞、班超、窦宪等。
• 唐诗中常出现的汉代武官官阶:都尉、校尉、都护、 轻车等。
• 唐诗中常出现的汉朝少数民族名称:匈奴、楼兰、月 氏、条支、乌孙、丁零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效国家,同时建立一番功业,光宗耀祖,
是极为普遍的文化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
理想主义
英雄主义
尚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军行》为汉魏乐府《相和歌·平调 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本来是可以歌 唱的。但是到了唐朝,由于古曲失传,杨 炯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借用这首古曲 名作为诗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就 称为“乐府古题”。《从军行》,在这儿 不是反映的是古代乐府曲调,而是诗歌的 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施蛰存《 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14页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翻译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前言】《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3西京:长安。

4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7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8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翻译】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从军行杨炯诗歌鉴赏

从军行杨炯诗歌鉴赏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精巧地组织了征战的全过程,包括辞别京城、围城攻坚、征战沙场等环节,既展示了豪情壮志,又描绘了战争场面,构思灵活,跳跃性强。

其次,从表达手法来看,杨炯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贴切的比喻。

例如“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两句,一写出发,一写到达,气势非凡,意味着将士们怀抱崇高的使命,奔赴边疆,保家卫国。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则通过环境和声音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边塞战地的严寒和艰苦,以及战士们无畏的斗志。

再次,从诗的情感色彩看,这首诗洋溢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宁愿投身战场、冲锋陷阵,也不愿置身书斋、碌碌无为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最后,从语言艺术上看,杨炯的诗语言凝练,富有力度感。

他的诗句犹如铁骑疾驰,气势磅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他的诗也充满了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总的来说,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它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又赞美了战士的英勇,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意思_全诗赏析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意思_全诗赏析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出自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这首诗借用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唐代杨炯《从军行》古诗解析

唐代杨炯《从军行》古诗解析

唐代杨炯《从军行》古诗解析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唐代杨炯的这首古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你看这开头,那烽火都照到西京啦,这得多紧张的局势呀!这就好像咱现在突然听到一个大消息,心里能平静吗?“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哇塞,将军拿着牙璋出征,那铁骑都围着龙城了,这画面感,多强啊!就跟咱看大片似的。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下雪把军旗都弄得看不清了,风里还夹杂着鼓声,这气氛,啧啧,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呀!这难道不像咱在关键时刻,周围各种声音交杂,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哎呀呀,杨炯这话说得多带劲啊!他宁愿去当一个小小的百夫长,也不想当一个书生。

这就好比有人说,宁愿去外面闯荡一番,也不想整天窝在家里一样。

这体现了他对从军的渴望和豪情啊!咱想想,要是咱处在那个时代,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想法呢?这首诗整体气势磅礴,把战争的紧张和军人的豪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

我觉得啊,这首诗真的是太精彩了!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唐代的军事生活,还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志向和情怀。

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去感受啊!。

杨炯《从军行》赏析

杨炯《从军行》赏析


唐代乐府古题的边塞诗题目,主要有《 从军行》、《出塞》、《入塞》、《塞上》 、《塞下》、《陇头水》、《凉州行》、《 关山月》、《陇西行》、《饮马长城窟行》 、《燕歌行》、《出自蓟北门行》、《雁门 太守行》等等。

《从军行》为汉魏乐府《相和歌· 平调 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本来是可以歌 唱的。但是到了唐朝,由于古曲失传,杨 炯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借用这首古曲 名作为诗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就 称为“乐府古题”。《从军行》,在这儿 不是反映的是古代乐府曲调,而是诗歌的 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施蛰存《 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14页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 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 ,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 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 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 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 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 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 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 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 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 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 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从军行 杨炯地赏析

从军行 杨炯地赏析

从军行炯的赏析“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发端警竦。

“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

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

第二联写从军。

“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

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

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

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

慷慨豪壮的军旅之歌——杨炯《从军行》赏析

慷慨豪壮的军旅之歌——杨炯《从军行》赏析

慷慨豪壮的军旅之歌——杨炯《从军行》赏析
《从军行》是杨炯的的一首慷慨豪壮的军旅之歌。

歌曲用精湛的笔触描绘了一
个战士从农村奔赴战场,然后回到家乡,最终获得荣耀的故事。

这首歌曲发出激昂的战歌,令人关注,唱尽了对武士们敢于面对斗争,敢于守护家园的饱满,表达了他们自我英雄主义的心声。

歌曲上,编曲紧凑,伴以激昂慷慨的民歌,以及偶尔闪现的圆润美妙的乐句,
配合着吉他、二胡、竖琴等乐器,带给人耳聋的盛大与壮观。

节拍凝重,看似慢步前行,实则累积着英雄风采,提到歌者的膝盖中,这支歌起有条不紊地向上行云,隐约可见几多部队的大旗在沙尘打转,激昂的气氛以绝方的震撼性打动着听者的心灵。

歌词也非常精彩动人。

它渗透了杨炯对勇士们奔赴沙场的仰望和壮烈,更有那
不朽的老百姓精神——“仁义严谨,分毫不差;士兵自尊,刻骨铭心”,充满对民族荣誉的思念和爱国激情。

整首歌曲就像一幅写实广阔的地平线:英勇无比,泪落莫及,士兵一步步英勇前行,犹如一首激昂的战歌,唱尽了对英雄的崇敬也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宝贵。

让我们共同缅怀勇士们挥洒的鲜血,携手共同守护家园的祥和,点爆这首激昂
慷慨的军旅之歌,把它唱铿锵给无数勇士们听,为这片土地上增添一抹炽热的色彩。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从军行杨炯的赏析

从军行杨炯的赏析

从军行杨炯的赏析“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发端警竦。

“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

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

第二联写从军。

“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

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

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

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佚名〔两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里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里岁才回上。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上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上做饭,摘下葵叶上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把):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zhǒng),坟墓、高坟。

累累(lé把lé把):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望:一说为“看”。

沾:渗入。

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人的兵葵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葵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的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读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葵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5分)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从军行 杨炯的赏析

从军行 杨炯的赏析

从军行杨炯的赏析“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发端警竦。

“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

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第二联写从军.“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

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杨炯的赏析“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发端警竦。

“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

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

第二联写从军。

“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

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

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

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

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联封侯”(《紫骝马》),“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弟》),“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刘生》)等。

这首诗布局精当,脉络分明,跌宕有致。

烽火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涛;进而从军告别京城,投奔沙场与敌鏖战;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达立功塞外的壮志。

诗人善于选择意象,精心营构典型场景。

这首诗时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事物纳入诗章。

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雪”、“风”为自然现象中最能说明气候状况的,也能反衬将士们的坚强决心。

同时,意象的跳跃性,又带来了意境的朦胧性和多义性,产生特殊的诗美。

杨炯这首诗无论题材和风格,都突破了六朝以降的绮靡柔媚之风,而上承建安的苍劲雄健诗风,扩大了创作主体的视野。

对仗也已臻完善,不仅颔联颈联,连尾联也整齐对仗。

不愧是上乘之作。

次北固山下赏析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是年南方春早,诗人行舟在青山绿水之间,恰逢春潮涌动,江水浩淼之时,远眺可见江面之开阔,近观方省悬帆之缘由。

于是神思飞扬,大发感慨:咏“海日”,描“江春”,“蓦然回首”,西北而望,不觉乡愁盈怀,欲托“归雁”传书,以慰飘泊羁旅之念。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

“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

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

“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

“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

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

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纵观全诗,还有一妙处:除尾联外,其余三联均对偶,这在五言律诗中是不多见的。

《过故人庄》孟浩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字。

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开轩」二字也似平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恰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面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府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盂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盂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侍,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行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

「不拘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与诸子登岘山【简析】这首诗抒发了像羊祜当年一样的感叹,更寄寓着自己因仕途失败不能一施抱负的哀伤。

第三四句出语自然清隽,令人感到特别亲切,在诗中起了纽带作用。

【赏析】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

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

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

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

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