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

合集下载

诗词解读唐、杨炯 《从军行》

诗词解读唐、杨炯 《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本来是乐府旧题,写军旅生活。

但是呢,杨炯这首诗却不是乐府的古体诗,而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

咱们之前说过,律诗又叫“沈宋体”嘛,到武则天后期才基本定型。

而杨炯呢,是唐高宗时代的人,早于武则天时代,却已经能够写出这样成熟的五言律诗,真是非常了不起。

但是呢,这首诗最了不起的地方还不在于格律严整,而在于内容的壮阔。

杨炯是所谓“初唐四杰”之一呀,“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个人。

这四个人诗风不同,但是呢,都反对浮华艳丽的宫廷诗,也反对上官婉儿的爷爷宰相上官仪所倡导的典雅、空洞的“上官体”,主张刚健骨气。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诗歌从宫廷转到了市井,从台阁转向了边塞。

给唐诗奠定了一个浑雄、阔达的基调。

杨炯这首《从军行》,正是这种浑厚之气的典型代表。

那他怎么写呢?先看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这一联诗啊,起得就头角峥嵘,峥嵘在哪?在烽火和西京的奇妙组合。

众所周知,烽火就是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呀,那西京呢,西京是唐朝的首都啊!唐朝有东西两个都城,东京在洛阳,西京在长安,长安作为西京本来应该是帝国中最安全的地方。

但是呢,现在却被战争的烽火照亮,这是何等紧急的军情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却一直激荡在中国人的心中啊!首都告急,壮士的内心岂能平静,这就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内心不平又能怎样呢?看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荀子讲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啊,既然内心不平,就要投军报国。

那投军报国这件事儿应该怎么表现呢?你看诗人没有写“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也没有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所有这些战争之前的准备一律略过,直接就给出了一个最经典的出征场景,“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这一联写的真有气象:牙璋对铁骑,凤阙对龙城,辞对绕,对仗非常的工整。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0宁可做一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胜过做一个书生。

%20杨炯%20《从军行》注:1、%20《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注释: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西北突厥部族入侵固原、庆阳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

诗中就记录了这次征战的情况。

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

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表明敌情严重。

平:难以平静。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宁为百夫长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

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

绕:围。

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塔米尔河畔。

这里泛指敌方要塞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3、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4、杨炯,%20初唐著名诗人。

弘农华阴人。

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

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

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

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

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

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

从军行(杨炯)

从军行(杨炯)

知识归纳
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 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 (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 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 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 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 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 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 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 等感情。
边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 ——王昌龄《从军行》 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 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写作背景
唐高宗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 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永隆二年 (681), 突厥入侵固原、庆阳,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 出师征讨。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整体感知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 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 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绕”字有何内涵?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 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三、颈联
文本研习
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颈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 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 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 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 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 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 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两句 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 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 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诗人与作品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特色探讨•主题思想阐释目录•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诗人与作品背景杨炯生平简介杨炯(650年-693年),唐代初期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出生于华阴(今属陕西),自幼聪敏好学,十岁应神童举,授校书郎。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裴迪、常建、王之涣等。

边塞诗派的作品多描写战争场景、抒发豪情壮志,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唐代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唐代边塞诗派概述《从军行》创作背景及意图《从军行》是杨炯的一首代表作,反映了唐代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

该诗创作于杨炯任职期间,他深感戍边将士的艰辛和付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

杨炯在诗中描绘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朗读及录音01提供《从军行》全文的准确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02附上朗读录音,供学生模仿和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解读战争背景及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描绘出征将士的威武气势和战斗场景。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分析战争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探讨诗人的壮志豪情和人生选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关键意象和象征手法分析意象烽火、牙璋、铁骑、雪、风、鼓声等,共同构建了一幅壮美的边塞征战图。

象征手法通过“烽火”、“牙璋”等象征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雪暗”、“风多”等象征边塞的艰苦环境;“百夫长”、“书生”的对比,象征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抉择。

03艺术特色探讨诗中通过描绘大漠、长城、黄河等边塞景象,展现出壮阔豪放的风格。

描绘边塞景象抒发豪情壮志运用典故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抒发自己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表现出雄浑的气势。

[杨炯从军行赏析]从军行杨炯

[杨炯从军行赏析]从军行杨炯

[杨炯从军行赏析]从军行杨炯从军行杨炯篇(一):从军行杨炯课件《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一、导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释题“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

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

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

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

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

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

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

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三、作者简介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其诗文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02 从军行(杨炯)

02 从军行(杨炯)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 白 《塞下曲六首(选一)》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从军行》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总结:“尚武”的社会风气 ,贯穿唐王 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杨炯的《从军行》以及很多其他的诗歌 都反映了文人这一心态。 举例: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 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 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从军行
杨炯
一、导入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 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例如我们学 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 即杨炯的《从军行》。
二、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六.赏析全诗: 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 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 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 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 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 沙场之上。 苦战 烘托 (听觉/视觉) 悲壮激烈
四.诗的背景 《旧唐书· 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 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 于此时。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8篇《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翻译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坟墓、高坟。

累累,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送,赠送。

望:一说为“看”。

沾:渗入。

译文二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唐代杨炯《从军行》古诗解析

唐代杨炯《从军行》古诗解析

唐代杨炯《从军行》古诗解析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唐代杨炯的这首古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你看这开头,那烽火都照到西京啦,这得多紧张的局势呀!这就好像咱现在突然听到一个大消息,心里能平静吗?“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哇塞,将军拿着牙璋出征,那铁骑都围着龙城了,这画面感,多强啊!就跟咱看大片似的。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下雪把军旗都弄得看不清了,风里还夹杂着鼓声,这气氛,啧啧,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呀!这难道不像咱在关键时刻,周围各种声音交杂,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哎呀呀,杨炯这话说得多带劲啊!他宁愿去当一个小小的百夫长,也不想当一个书生。

这就好比有人说,宁愿去外面闯荡一番,也不想整天窝在家里一样。

这体现了他对从军的渴望和豪情啊!咱想想,要是咱处在那个时代,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想法呢?这首诗整体气势磅礴,把战争的紧张和军人的豪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

我觉得啊,这首诗真的是太精彩了!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唐代的军事生活,还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志向和情怀。

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去感受啊!。

从军行

从军行

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 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 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 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 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 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 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 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 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乐写愁,以热闹写 寂,以群写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边塞诗的内容包括: A、边塞风光;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月下独酌
[唐]李白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 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 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 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如“且就洞庭赊月 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如“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 樽里”;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月”。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 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 独酌》了。
读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诗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三、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 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 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 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从军行(杨炯)

从军行(杨炯)

知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释 题
“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 词。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 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 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 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 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或 称“乐府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 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 七言混合的。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 或谱曲不谱曲。
释 题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 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 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 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 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 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 表明这首诗的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 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 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 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
边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 ——王昌龄《从军行》 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 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完整版)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完整版)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注】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

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

③凤阙:皇宫的代称。

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

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1)本诗用“照”“辞”“绕”这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

“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作品鉴赏选自【全唐诗】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从军行》

《从军行》

▲全诗写了哪几 个场面?分别用 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诗采 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 跃式地发展前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 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 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 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杨炯,华阴人。幼聪敏博学,善属文。年十一举 神童,拜校书郎,为崇文馆学士。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 王杨卢骆,号为“四杰”。
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张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 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 前’,谦也。”
初唐四杰的悲惨下场
这首诗自始至终都英气勃勃,豪情四溢,在陈、隋遗风弥漫 的初唐诗坛,是难得的作品。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1、边塞诗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 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 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我们把这些反映边 地生活的诗歌通称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 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 的一部分。
▲理解诗歌大意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首联:报警的烽火照耀西京长安,内心充满激愤自然不能平静。 颔联:朝廷调兵遣将,将帅奉命出师,强劲的铁骑包围了敌方 重要据点。 颈联:长风急雪,旗色为之昏暗模糊,呼啸的寒风夹杂着战鼓 声,不绝于耳。 尾联:宁愿做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亦强于做一个白首穷经,老死 于蓬窗之下的书生。

爱国诗:从军行(杨炯)

爱国诗:从军行(杨炯)

⽆忧考为⼤家收集整理了《爱国诗:从军⾏(杨炯)》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译⽂
边塞的报警烽⽕传到了长安,
壮⼠的⼼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
⾝着铁甲的骑⼠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
风狂刮的声⾳裹着⿎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

注释
1.从军⾏: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活。

2.烽⽕:古代边防告急的烟⽕。

3.西京:长安。

4.⽛璋:古代发兵所⽤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指塞外敌⽅据点。

7.凋:原意指草⽊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彩
8.百夫长:⼀百个⼠兵的头⽬,泛指下级军官。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杨炯《从军行》

杨炯《从军行》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位卑未敢忘忧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话最能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中国知识分子最可爱之处就在这里,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

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一生都不大得志,但是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会写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的豪言壮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句诗的作者是杨炯。

他写的这首《从军行》属于比较早的边塞诗,对初唐四杰诗文的流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初唐四杰都年轻有为,而且非常有个性。

杨炯和王勃的命运有些相同,他也是很短命,三十来岁就去世了。

杨炯是初唐四杰里头比较有性格的一位,据说,杨炯曾发牢骚说对“王杨卢骆”这个排序很不满意,他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我比不了卢照邻,但是我比王勃强,觉得这个排名没道理。

他虽然这么说,但他和王勃的关系非常好,王勃死了以后,杨炯为王勃编了诗集,还写了文章悼念王勃。

杨炯小时候,中了童子科,在当时就是神童,他在年轻时就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和其他三杰一样,都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光彩。

杨炯的《从军行》,是最早的边塞诗之一。

从军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兵,要当解放军。

《从军行》这首诗,应该说在初唐四杰的文学作品中,算不上特别了不起的,但从军歌角度来说它是非常棒的。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特别令人感动。

百夫长,就是管一百个人的长官,我觉得应该是个连级干部。

书生报国,想当一个普通的士官,到前线杀敌,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投笔从戎,甘当一个马前卒,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中国古往今来,就有着这样一种精神,马革裹尸,枕戈待旦,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戍边卫国,永远迎着朔风,迎着边关的风雪,毫无惧色,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瞬间。

杀敌归来血洗刀,百里不动苍天高,我特别佩服这种精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杨炯最有名的十首诗

杨炯最有名的十首诗

杨炯〔唐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夜送赵纵》杨炯〔唐代〕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3、《战城南》杨炯〔唐代〕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4、《梅花落》杨炯〔唐代〕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杨炯〔唐代〕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6、《出塞》杨炯〔唐代〕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7、《紫骝马》杨炯〔唐代〕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8、《幽兰之歌》杨炯〔唐代〕幽兰生矣,于彼朝阳。

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休光。

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

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9、《骢马》杨炯〔唐代〕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

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10、《西陵峡》杨炯〔唐代〕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从军行 杨炯

从军行  杨炯

文本研习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 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 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 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 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 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 了。
一、首联
文本研习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 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一、首联
文本研习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 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 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联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 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 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 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 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 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 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释题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 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 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 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 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 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 明这首诗的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 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 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 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

从军行 唐代杨炯诗作

从军行 唐代杨炯诗作

从军行唐代杨炯诗作《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一、导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出征几人回去。

――王翰《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边塞诗就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存有元稹、岑参、王昌龄。

今天,我们去自学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释题“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

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

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

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

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

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

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

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三、作者简介杨炯(年-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说“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其诗文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四杰”的诗歌可谓以书生意气来激扬文字,充溢着疏朗奋发的骨鲠之气,真正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了,昭示着唐诗时代的来临。

宁为百夫长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0宁可做一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胜过做一个书生。

%20杨炯%20《从军行》注:1、%20《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注释: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西北突厥部族入侵固原、庆阳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

诗中就记录了这次征战的情况。

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

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表明敌情严重。

平:难以平静。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宁为百夫长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

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

绕:围。

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塔米尔河畔。

这里泛指敌方要塞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3、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4、杨炯,%20初唐著名诗人。

弘农华阴人。

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

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

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

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

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

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

5、“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 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 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 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与王勃、卢照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其诗文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四杰”的诗歌可谓以书生意气来激扬文字, 充溢着疏朗奋发的骨鲠之气,真正与当时流 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了,昭示着唐诗时代的 来临 。
写作背景
唐高宗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 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永隆二年 (681),突 厥入侵固原、庆阳,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 师征讨。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整体感知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 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一二句来犯,三句出征,四句围城,五六 句苦战,(七八句抒怀)
一、首联
文本研习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 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 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 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 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 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 了。
3. “绕”字有何内涵?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 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三、颈联
文本研习
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颈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 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 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 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 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 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 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两句 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 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 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一、首联
文本研习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 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一、首联
文本研习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 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 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 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 (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 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 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 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 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 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 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 等感情。
首联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文本研习
二、颔联
1.“牙璋辞凤阙”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古 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这里指领兵出征 的将帅。“凤阙”,皇宫,这里长安。参加了 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况。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 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 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 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 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 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 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 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 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 为杨盈川。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 《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 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边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 ——王昌龄《从军行》 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整体感知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 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 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 胸臆,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 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 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文本研习
二、颔联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 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 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 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 诗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形象地 写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文本研习 二、颔联
释题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 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 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 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 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 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 明这首诗的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 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 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 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
知识归纳
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 年 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 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释题
“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 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 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 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 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 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或称“乐 府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从形式 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 混合的。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诗与 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 谱曲不谱曲。
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 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 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 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 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 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知识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