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公开课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16268903d8ce2f0166232f.png)
杨炯
1
边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 ——王昌龄《从军行》 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பைடு நூலகம்混杂在一起,回
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
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
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
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两句
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
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
首联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12
二、颔联
文本研习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 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牙璋辞凤阙”用 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古 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这里指领兵出征 的将帅。“凤阙”,皇宫,这里长安。参加了 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况。
19
知识归纳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
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
8
整体感知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 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7e0d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3.png)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和 豪情壮志,如“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
声”。
边塞风光与地域文化特色
展现边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民族风情、历 史遗迹等。
描绘边塞地区荒凉、艰苦的自然环境,如“大漠穷秋 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通过边塞风光和地域文化的描绘,烘托出将士们的豪 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诗人自身情感融入与共鸣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目录
• 诗人杨炯简介 • 《从军行》内容解读 • 诗歌中人物形象塑造 • 艺术特色鉴赏与比较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派简介
01
诗人杨炯简介
杨炯生平及时代背景
杨炯(650年-693年),唐代 初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
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卒于武 则天如意元年,终年44岁。
用典丰富
诗歌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 和历史事件,既丰富了诗 歌的内涵,也展示了杨炯 深厚的学识。
描写细腻
杨炯在描写战争场景时, 笔触细腻,能够生动地再 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 英勇。
与其他边塞诗歌比较异同
与高适《燕歌行》比较
两者都描写了边塞战争,但高适的诗歌更加注重对战争全局的描绘和对士兵命运 的关注,而杨炯的诗歌则更加注重对战争细节的描写和对士兵英勇精神的赞美。
生了深远影响。
边塞诗的创作丰富了唐诗的题 材和内容,为唐诗的繁荣做出
了重要贡献。
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英雄主义气概对后世文人的
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边塞诗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精神。
同时,《从军行》中所蕴含的忠君报国思想,也有助 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
(可直接使用)《从军行》(杨炯) 课件.ppt
![(可直接使用)《从军行》(杨炯) 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401bf7c3186bceb18e8bb6b.png)
2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 诗歌——杨炯的《从军行》。
优选文档
3
释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 有的加上“歌”、“引”、“曲”、 “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优选文档
4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 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 (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
优选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14
文本研习 二、颔联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 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优选文档
15
三、颈联 文本研习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 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颈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写出“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
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
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
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
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从这里便可
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
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场面。两句
诗,有声有色,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
优选文档
9
文本研习
一、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 “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
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
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
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edd9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0.png)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诗人与作品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特色探讨•主题思想阐释目录•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诗人与作品背景杨炯生平简介杨炯(650年-693年),唐代初期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出生于华阴(今属陕西),自幼聪敏好学,十岁应神童举,授校书郎。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裴迪、常建、王之涣等。
边塞诗派的作品多描写战争场景、抒发豪情壮志,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唐代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唐代边塞诗派概述《从军行》创作背景及意图《从军行》是杨炯的一首代表作,反映了唐代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
该诗创作于杨炯任职期间,他深感戍边将士的艰辛和付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
杨炯在诗中描绘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朗读及录音01提供《从军行》全文的准确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02附上朗读录音,供学生模仿和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解读战争背景及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描绘出征将士的威武气势和战斗场景。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分析战争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探讨诗人的壮志豪情和人生选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关键意象和象征手法分析意象烽火、牙璋、铁骑、雪、风、鼓声等,共同构建了一幅壮美的边塞征战图。
象征手法通过“烽火”、“牙璋”等象征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雪暗”、“风多”等象征边塞的艰苦环境;“百夫长”、“书生”的对比,象征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抉择。
03艺术特色探讨诗中通过描绘大漠、长城、黄河等边塞景象,展现出壮阔豪放的风格。
描绘边塞景象抒发豪情壮志运用典故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抒发自己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表现出雄浑的气势。
《从军行》(杨炯) 课件分解共23页文档
![《从军行》(杨炯) 课件分解共23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c588778c281e53a5802ff6a.png)
《从军行》(杨炯) 课件 分解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从军行》(杨炯)精品课件
![《从军行》(杨炯)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ddf38c580216fc710afd16.png)
练习
1、尾联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2、“绕”字好在哪里
形象有力地写出唐军神速地把敌人城堡包围的水泄 不通的强大气势。
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艺术特点
景物描写烘托环境的恶劣艰苦战场的紧张氛围;听觉 和视觉结合,抓住旗和鼓典型意象表现唐将士奋勇杀 敌的无畏精神和悲壮场面。
4、主旨句
边塞诗
边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 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 年 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 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 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 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 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
总体归纳如下:
➢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同情劳动人民,厌恶战争
一、首联
文本研习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 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一、首联
文本研习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 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 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从军行杨炯含边塞诗总结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含边塞诗总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d5113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0.png)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二、颔联
文本研习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文本研习
一、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 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 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 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 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 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他也和王勃一 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 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 (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 《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 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明确】“照”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自”写出了 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描写怎样的场面?
【明确】描写了将士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③尾联运用什么抒情方式,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当一个 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 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024从军行(杨炯)公开课PPT优秀课件
![2024从军行(杨炯)公开课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89cec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8.png)
从军行(杨炯)公开课PPT优秀课件•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赏析与解读•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艺术特色与价值评价目录•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争题材文学作品比较•延伸活动设计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杨炯生平及主要成就杨炯(约650年—约693年),唐代文学家,以文学才华著称,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创作,其边塞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文学史上,杨炯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唐代当时的边疆战争有关,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同时,杨炯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英勇将士的赞美。
《从军行》创作背景唐代边塞诗风概述唐代边塞诗风盛行,以描绘边疆自然风光、战争场景和将士生活为主要内容。
边塞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其中,杨炯的《从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02诗歌内容赏析与解读全文朗诵及录音欣赏诗歌全文朗诵通过名家朗诵,感受《从军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录音欣赏提供高质量的诗歌录音,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逐句解读对诗歌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读,揭示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表达意图。
意境描绘根据诗句的内容,描绘出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关键意象分析剖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烽火”、“牙璋”等,揭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修辞手法分析详细讲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匠心。
03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危险环境,突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描绘战争环境刻画人物动作展现内心世界运用生动的动词和形象的比喻,描绘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从军行杨炯》课件
![《从军行杨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0a7f4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5.png)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 爱和忠诚。这句话的意思是宁愿做一个低级的军官为国捐躯,也胜过做一个白面 书生只会纸上谈兵。
04
作品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作为唐代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品,《从 军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技巧为 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对现代的影响
历史价值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学作品,《从军行》对现代人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
教育意义
《从军行》被选入各类教材,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对象。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爱 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05
作品评价
后人评价
总结词: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杨炯的《从军行》在后世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被广泛传颂和引用,成 为经典之作。
《从军行杨炯》 ppt课件
目录
• 作者介绍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
01
作者介绍
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
杨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 聪颖好学,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
赋。
早年经历
他早年便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刻苦攻读,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 础。
创作历程
杨炯的创作生涯始于青少年时期, 他的作品深受当时文坛的关注和赞 誉。
军旅,保卫国家。
《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初唐边塞诗的佳作之一, 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03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9古诗三首从军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从军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63af5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c.png)
9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仞、岳"等六个生字,并熟练书写“仞、岳”等六个汉字。
2. 以饱满的情感朗读课文,直至流利背诵;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古诗。
3. 通过参考注释,深入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表述诗句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1. 用心感受古诗的韵律与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背诵。
同时,准确地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每一字一句都跃然纸上。
2. 借助注释,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能够清晰、流畅地讲述诗句的意思。
在品味诗句的同时,更要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让心灵得到升华与熏陶。
【教学难点】当你沉浸在古诗的美妙词句中时,试着在脑海中描绘出诗人所勾勒的画面,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样,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想象中领略到诗中的意境之美。
【教学过程】一、追寻学法,展现课题之美1.学生们悠然回想,探索古诗学习的奥妙。
老师温和提示:先领悟课题深意,熟悉作者背景;再逐词解意,揭示诗句韵味;将知识与生活相织,让想象驰骋;最后,以情感朗读,感受诗的深远意境。
2.今日,我们将继续以这些方法,领略第九课《古诗三首》的迷人风采。
二、初读古诗,领略诗意1. 请同学们展示三首古诗,自由放声朗读。
不仅要力求流畅通顺,更要把握诗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将其韵味展现出来。
2. 经过初步的吟诵,同学们有何发现?这三首诗虽然各有特色,但它们共同的主题都是爱国。
每一句诗词都传递出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感,感人至深。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一)领略《从军行》的诗意之美1. 呈现《从军行》这首古诗,邀请学生高声诵读,并结合注释,于小组内共同探究、理解其深沉的诗意。
2. 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这首诗的内涵,分享彼此的理解与感受。
3. 学生再次深情朗读《从军行》,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热烈的讨论:(1)诗中描绘了哪些边塞风光的景物?这些景物组合成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心灵触动?(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象,共同渲染出一幅边塞艰苦、战士坚韧的画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守边战士的艰辛与坚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 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一二句来犯,三句出征,四句围城,五 六句苦战,(七八句抒怀)
文本研习 一、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 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 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 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 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 “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 表现出来了。
3. “绕”字有何内涵?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 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三、颈联
文本研习
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颈联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从视觉和听觉角度 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在战鼓 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 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 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 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 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 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 ——王昌龄《从军行》 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 诗歌——杨炯的《从军行》。从军行Leabharlann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650年-692年),以边塞征战诗著名, 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 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首联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文本研习 二、颔联
1.“牙璋辞凤阙”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 古时代兵的一种符信,即兵符。这里指领兵出 征的将帅。“凤阙”,皇宫,这里长安。参加 了出征的大军离开了京城长安,这是出征的情 况。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 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 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写作背景
唐高宗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 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永隆二年 (681), 突厥入侵固原、庆阳,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 出师征讨。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首都长安, 壮士的心怀自然不能够平静。
整体感知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 胸臆,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 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 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文本研习 二、颔联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 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 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 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 诗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形象地 写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文本研习 二、颔联
知识归纳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 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 (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 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 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 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 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 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 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 等感情。
文本研习 一、首联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 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 氛。
文本研习 一、首联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 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 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