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从军行》赏析

合集下载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从军行》原文及赏析(通用17篇)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赏析(通用1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篇1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赏析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的古诗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古诗赏析人说唐朝诗人是文人与剑客的代身,恣意时拔剑豪饮,剑舞如飞;感慨时大笔泼墨,洋洋洒洒,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是很典型的一位。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初显唐朝气贯长虹的气势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京城已燃战火,国家安危在旦夕,爱国之士胸中愤愤不平,首句叙事,感情色彩强烈,开头就是紧张战争,接着将帅披金戴甲,保卫国家,动作迅速,充满生命力。

敌人来犯,迅速接刃,这是国立昌盛军事强大的表现。

“铁骑绕龙城”这样的场面既蕴涵保卫国家之意,又突现了雄伟之师的坚韧强大,这样的“显摆”鼓足了士兵的勇气,爱国之情与荣誉感填满胸间,我想这便是唐朝人爱好战争,赞美戎马生涯的缘由了。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直白,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大体一致。

“雪晴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言战争环境之困难,然而将士们士气未减。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封建社会推崇的书生地位竟然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唐朝人的价值观是英雄主义,唐朝的繁荣为唐朝人的自信奠定了基础。

真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而晚唐这种气势消失殆尽了。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很简单,但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叙事流畅,善于描绘环境,培养氛围。

词句注释1.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半是写x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如今青海湖。

长云:即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即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一般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即磨破。

金甲:即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古从军行》 文章解读

《古从军行》 文章解读

《古从军行》文章解读《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之一,以咏史之笔描绘了古代战争中壮士无畏、奋勇向前的场面。

这首诗以叙事的方式,通过描述古代战争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残酷和人的命运的思考。

本文将对《古从军行》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诗歌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壮丽场面。

诗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一开篇即展现了广袤的战场和高耸的城池。

诗人通过形容青海的长云和暗雪山,以及遥望玉门关的孤城,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广阔而壮丽的画面。

接着,诗人写到:“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这里描绘了沙尘弥漫的战场和云栈缠绕的剑阁,使整个战争场面更加生动。

通过这些描写,诗歌勾勒出了一个壮丽的古代战争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

其次,诗歌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和人的命运的思考。

诗中提到:“触目皆是胡兵血,洞箫何须怨杨柳。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性的感慨。

胡兵血淋淋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而洞箫声中的无奈和寂寥则让人感叹命运无情。

作者通过这种描写方式,借古喻今,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人的命运的思考。

此外,诗歌中还表现出对勇士的赞美和对英雄的崇拜。

诗歌写到:“落日戈矛,人道是:斩马头。

”这是赞美古代战士的武勇和英勇无畏。

战场上的壮士们舍生忘死,不怕牺牲,只为纵马驰骋,斩下敌人的马头。

这种热血沸腾的场景让人为壮士们的英勇而感到敬佩。

最后,诗歌以一种悲壮的气氛作为结束。

诗中写到:“唯见长江天际流,吴山啸晓白云起。

”通过写长江流淌、吴山啸鸣的景象,诗人营造了宏伟悲壮的气势。

从古代战争中退场的英勇壮士,似乎化作长江的水流和吴山的啸声,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这样的结尾凸显了诗歌中的悲壮意境,使整首诗更具感染力。

综上所述,《古从军行》是一首富有热情和悲壮气息的古诗。

通过描绘古代战争的壮丽场面,诗人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人的命运的思考。

诗中还表现了对勇士的赞美和对英雄的崇拜。

整首诗以悲壮的气氛作为结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从军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唐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赏析唐诗《古从军行》

赏析唐诗《古从军行》

赏析唐诗《古从军行》
《古从军行》是唐朝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士兵的同情。

首联“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人通过描绘白日和黄昏两个时间段的场景,展现了边塞士兵紧张忙碌的生活状态。

白天他们要攀登山岭观察烽火,黄昏时分还要在交河边喂养战马,体现了士兵们的辛苦与疲惫。

颔联“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诗人通过描绘行人和公主的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家庭的摧残。

风沙暗喻指战争的恶劣环境,琵琶幽怨多则暗示公主在远方思念亲人。

颈联“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诗人描绘了边塞荒凉的景象,万里荒野没有城郭,只有雨雪纷纷,一片荒芜。

这里暗示了战争给边塞带来的荒凉与破败。

尾联“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人运用胡马和越鸟的意象,表达了士兵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胡马和越鸟都因为自然规律而向往温暖的地方,这里暗示了士兵们在边塞的艰苦环境中对家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士兵生活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三、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边塞诗有很多种主题,如思乡、勇猛、苦寒等,此诗的主题是反战。

诗是以前线一个战士的口吻与视角写的,抒发的是战士在前线苦寒环境中的苦寒心态,目的是揭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情绪。

第一联是说战士一天的艰苦生活,点明了时间与地点,白天与黄昏两个词向读者暗示整个一天,甚至可能是每一天,战士的生活就是骑着战马在边塞上巡边,单调而艰辛。

第二联和第三联,营造的是边塞恶劣的环境。

其中第二联是从以行人与公主作为主体来衬托边关的风沙之厉和心情之悲。

第三联则是通过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示了边塞的空旷和荒芜,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反战主题服务的:如此荒凉的地方朝廷有什么必要让战士们来到这里战死沙场呢?第四联以北地固有之物(胡雁)与人(胡儿)对边地生活环境的失望来进一步感染读者,空寂无人的边地又有什么可以让人拼命相争的呢?最后两联是引用典故来揭示主题。

第五联是批评汉代朝廷为了边战不顾将士们的性命,尾联通过一个人们熟悉的事实来批评,边战给中原带来的战利品只不过是一种植物,而它的代价却是成千上万将士们的性命!在艺术上,此诗有三点值得注意之处。

首先,诗的结构运用了赋体的形式,即层层铺叙,步步递进。

先交待时间、背景、人物,再讲别人(行人与公主)的感受,然后才正面写到边地的环境。

最妙的地方有二:一是反衬法。

胡雁和胡儿本是生活在边塞,按理说他们已经适应了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也为之哀鸣和落泪,可以衬托出边塞地域上的苦寒;二是对比法。

尾联以葡萄这种无足轻重的植物来和人的生命进行不对称的对比,就能激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

其次,要理解这首诗,还必须将它放在历代边塞诗的发展中去把握。

汉代边塞诗有许多是歌颂战争中将士的勇猛和中原军威的。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的古诗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古诗赏析人说唐朝诗人是文人与剑客的代身,恣意时拔剑豪饮,剑舞如飞;感慨时大笔泼墨,洋洋洒洒,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是很典型的一位。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初显唐朝气贯长虹的气势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京城已燃战火,国家安危在旦夕,爱国之士胸中愤愤不平,首句叙事,感情色彩强烈,开头就是紧张战争,接着将帅披金戴甲,保卫国家,动作迅速,充满生命力。

敌人来犯,迅速接刃,这是国立昌盛军事强大的表现。

“铁骑绕龙城”这样的场面既蕴涵保卫国家之意,又突现了雄伟之师的坚韧强大,这样的“显摆”鼓足了士兵的勇气,爱国之情与荣誉感填满胸间,我想这便是唐朝人爱好战争,赞美戎马生涯的缘由了。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直白,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大体一致。

“雪晴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言战争环境之困难,然而将士们士气未减。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封建社会推崇的书生地位竟然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唐朝人的价值观是英雄主义,唐朝的繁荣为唐朝人的自信奠定了基础。

真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而晚唐这种气势消失殆尽了。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很简单,但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叙事流畅,善于描绘环境,培养氛围。

词句注释1.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半是写x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如今青海湖。

长云:即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即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一般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即磨破。

金甲:即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诗文解释】白天爬上山眺望是否有烽火警报,黄昏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

夜里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到一阵阵战士们的刁斗声,就像汉公主的琵琶声一样哀怨。

在野外宿营,四面辽阔看不到城郭,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

胡地的哀啼夜夜飞过,胡儿的眼泪纷纷落下。

听说玉门关还是被拦阻着,只好跟随着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作战。

年年战死的将士的尸骨埋葬在荒野外,只看到葡萄被朝贡给汉家天子。

【词语解释】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诗文赏析】汉武帝为了求天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萄”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一望无际。

诗中的“蒲萄”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讽刺了汉武帝草菅人命,用无数将士的生命换来的不过是区区的葡萄而已。

这是一首带有讽喻色彩的边疆诗,抨击了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无数生命。

不顾将士死活的行径。

诗人不但同情本方的士卒,也同情胡人,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全诗结构严谨,具有巨大的讽喻力。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

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篇1原文:《从军行》李白〔唐代〕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译文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简析《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名家点评高棅《批点唐诗正声》:起句壮逸,断处伤气。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唐朝: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古从军行》李颀唐诗鉴赏

《古从军行》李颀唐诗鉴赏

《古从军行》李颀唐诗鉴赏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诗鉴赏作者所处的年代,是唐朝从盛极转向衰败的时代。

王朝统治者逐渐腐化堕落,政治上更是黑暗有加,对内采取野蛮的阶级压迫政策,对外则穷兵黩武,不断滋事挑衅,战争频仍,百姓苦不堪言。

给各族人民造成难以忍受的深灾重难。

《古从军行》这首诗运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汉武帝草率的征伐影射了唐玄宗喜功好战,致使将士和西北人民血洒疆场的昏聩举动。

全诗的主题从三个方面展开。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轻启边疆战事后,将士在沙场紧张不安哀怨不满的心态。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描写战争击碎了边境往日的宁静,戍边官兵白天警惕地登上高山瞭望守哨,只有等到傍晚才能在夜色掩护下到交河饮马。

此处的“望”、“傍”两个动词,尽管没有正面刻划将士的内心深处,但借助动态的诗歌描述,却已经含蓄地流露出军心惶恐不安的心灵气息。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二句,是写胡天风沙漫卷,搅得遮天蔽日,夜晚的刁斗声声入耳,阴森惊栗;远处传来的琵琶声,也充盈了将士的缕缕幽怨。

这两句都是借用声音来展现将士的内心情感的,但上句是通过将士对刁斗声的身心体验,来委婉地映衬其对胜利失望的微妙心理;下句则开门见山通过琵琶弹奏的描写来再现将士的愁苦之深。

这一层是从动态和声音两个侧面细致刻写出喜功好战动辄发动战争之举,不得人心。

诗歌中间四句为第二层,重点描写塞外的凄苦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野营万里无城郭”,是说部队安营扎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方园“万里”没有城镇,表明环境的艰难。

另一方面,“城郭”,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抵御敌人进攻,现在唐军所进击的胡地却“万里无城郭”,这就可见征战的艰苦和盲目性;“雨雪纷纷连大漠”,是说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雨时而雪相继笼罩着大漠同样用以描写边地生活的艰苦。

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古从军行(李颀)原文及赏析古人有云:“兵贵神速。

”这句话可以说是战争中的真理。

在古代,战争是非常频繁的,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安宁,无数的将士们奋勇杀敌,舍生忘死。

他们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无畏的个性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

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诗《古从军行》,作者是李颀。

以下是《古从军行》的原文:偃旗卧鼓,沙场耽美丽乘胜猎骄敌,逐北弃羸贼延城石犹白,骑兵斗桦影近臣神运寄——大将颀硕勇surprise这首诗的整体章法是典型的五言绝句,每一句的字数都严格控制在五个字之内。

这样的形式给人以简约、明快的感觉,十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的开头,“偃旗卧鼓,沙场耽美丽。

”给人一种久战疲惫的感觉。

战争一天到晚无时无刻地打得如火如荼,士兵们已经不辨白天黑夜,也无法感受到美丽的事物。

明亮的阳光,绚丽的夕阳,都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

接下来的两句,“乘胜猎骄敌,逐北弃羸贼。

”描写了打胜仗之后的战士们的豪情万丈,他们追击已经被打垮的敌人,将他们赶出北方。

这种战胜敌人、追击而弃敌人的意味很浓,充满了英雄气概。

之后的一句,“延城石犹白,骑兵斗桦影。

”则表现出战场的残酷和疲惫。

城中的战士们骑着马匹,在烈日下战斗,他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面孔被汗水湿透,皮肤也被炙热的阳光晒得通红。

这些都象征着战斗的艰辛。

最后一句,“近臣神运寄——大将颀硕勇”则是对当时的将领李颀的赞美之词。

他的英勇无畏、善战胜敌的形象在这诗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李颀在这首诗中充分展现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勇敢。

他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感慨和敬佩。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深入人心,使人们对战争和战士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

总而言之,李颀的《古从军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真实的情感,赋予了读者对战争与勇士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古从军行》课文解析

《古从军行》课文解析

《古从军行》课文解析《古从军行》是现代诗人宋之憬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古代战争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的军人形象。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首先,诗人通过饱满的笔墨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场面。

诗中提到:“城头月落,战鼓隐隐”,一方面描绘了战斗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战争的黑暗和残酷。

同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处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战后的和平与美好,更加凸显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其次,诗人通过描述军人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坚毅。

诗中提到:“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凭栏卧看风起时,从军尽处娇儿女”,这些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军人们的威武和不屈的精神。

这些英勇的形象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也使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另外,诗中还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人通过“千声万声此凄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表达感叹的词句,展现了对战争的深切痛惜和对生命的反思。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诗更加饱含情感,并引发读者的共鸣。

最后,诗人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城头月落,战鼓隐隐”中的对称句,使整首诗语言简练、韵律流畅;“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中的比喻手法,使形象更加生动。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古从军行》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英勇形象,同时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的反思。

通过多样的修辞手法,诗人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歌在揭示战争的真实与残酷的同时,也渗透着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珍惜,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思考。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赏析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从军行李颀赏析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从军行李颀赏析《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作者简介】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唐代诗人。

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是第一个大量写作长篇歌行并且留下不少名篇的人。

整个唐朝一共有十几首优美的长诗传世,李颀出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李颀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里送到河南登封住过一段时间,在少林寺做过武僧。

传闻他常用武力“打抱不平”,而又在伤人后及时赔偿,导致家财散尽。

有一天他决定痛改前非,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条小狗不离不弃。

他开始隐居颍阳读书,经过十年辛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蟾宫折桂,不久之后做了新乡尉。

李颀在新乡待了一年多,然后借口不喜欢官场应酬辞去工作,此后再也没有做官,之后隐居在颍阳一代,也常来往于洛阳和长安。

李颀性格豪放交游很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和高适等都是他的哥们,这几个朋友都不是一本正经的官员。

王昌龄做过龙标尉,高适做过封丘尉。

几人混在一起,多半没干好事。

他们性格豪放却又心慈手软,根本不适合做官,即使做了官也很难升迁。

高适后来拜将封侯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意外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翻译: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赏析:《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1.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2.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赏析一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优秀8篇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优秀8篇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优秀8篇古诗简介篇一《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dui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二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大意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过程与方法:篇三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篇四从军行二首·其一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通用4篇从军行原文及赏析篇一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简介《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dui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翻译/译文从军行原文及赏析篇二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拼音解读:fēng huǒ zhào xī jīng ,xīn zhōng zì bú píng 。

yá zhāng cí fèng què ,tiě qí rào lóng chéng 。

xuě àn diāo qí huà ,fēng duō zá gǔ shēng 。

níng wéi bǎi fūzhǎng ,shèng zuò yī shū shē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诗词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

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

“《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李欣《古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欣《古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欣《古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李欣《古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

④蒲桃:即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作用?请赏析。

(3分)答:答案要点: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

(3分)答: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

(每点1分)答案示例二: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

(每点1分)【赏析】: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古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古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古从军行王昌龄赏析古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古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穿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族人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 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 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 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 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 ,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从军行”本为乐府古题。唐诗中写当代之事,常以汉代唐, 借古讽今,所以题前着一“进最后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 讽喻力。 2、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此诗先用双声 “刁斗”和“琵琶”,后用叠字“纷纷“、“夜夜 ”、“双双”、“年年”等,不但在语意上起了强 调作用,更显音节之美,雄奇悲壮骨气老劲。
五、历代点评 《唐风定》:音调铿锵,风情澹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 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 《唐诗绪笺》:周末“渐石”之章,不胜哀怨,读此令人心酸, 有不忍闻者。 《唐贤三昧集笺注》:气格雄浑,盛唐人本色。一结寓感慨之意 。
《古从军行》赏析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一、李颀生平
李颀(qí ) (690?—754?),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开 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官新乡尉,不久去官。 颀有东川别业,世称李东川。 全唐诗收其诗作3卷124首。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赞其: “多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 ,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 :“军有敢入,斩之!” 蒲桃:今作“葡萄”。汉武帝求天马通 西域,轻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 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边陲险恶,班师还朝便是将士的最大希望了。可是“玉门被遮 ”,归家仍无希望。罢兵不能,只好继续跟随将帅拼命战斗,而 拼命死战的结果是埋骨荒野。将士们苦寒戍边征战沙场求得的竟 是“空见蒲桃入汉家”。最后一句用典故讽喻帝王好大喜功不顾 将士性命,既非保国亦非开边无有寸土之功,而只是将胡地植物 入了汉宫。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先着墨于环境的艰苦,营地驻扎之处是绵延的荒漠, 没有城池可以依附,雨雪纷纷与大漠连成一片,可见气候 酷寒恶劣。接着两句反面烘托,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 双双哀伤怨恨啼哭落泪,何况远来戍边的“行人”呢?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诗别裁》: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 故作此诗。
《网师园唐诗笺》:讽刺蕴藉(末句下)。
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 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三、诗句赏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 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 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 :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 柝( tuò ) 。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 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用互文手法先写紧张单调的军旅生活。日夜警惕着有时爬到山上观 望烽火台,有时又在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不论登山或者傍水都要随 时准备打仗。接着描绘了风沙弥漫的漆黑夜晚,伴着将士的只有军 营中巡夜敲击的刁斗和声声幽怨的琵琶。 前三句实写第四句用典,虚实结合。
颀少时任侠,出入两京交游权贵,希冀仕途有成,后闭门读 书数年方才及第,久未升迁,后归隐于东川,时往来于长安洛阳 之间,隐居期间醉心于炼丹求道,学佛诵经。与当时诗人王维、 高适、王昌龄等均有交往。
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其诗长于七律七古,诗多歌咏 边塞、描绘音乐、赠别友人、咏史怀古之作。他的诗以边塞诗成 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 、 《 古意》 、 《塞下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