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于大黄鱼的单殖类吸虫及其防治
大黄鱼原生动物病的防治
确保池塘及排水系统设施完善,防止水体交叉污染。合理设计池塘 布局,确保水体流动畅通。
做好池塘消毒
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如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以减少病原 体滋生。
强化鱼体免疫力
1 2 3
选用健康苗种
选购来自信誉良好的苗种供应商的大黄鱼,确保 苗种不带病原体。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观察, 确保苗种质量。
预防性用药
根据大黄鱼的生长阶段和流行病发病规律,有针对性地使 用药物进行预防。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说明,避免滥用药物 。
配合治疗
一旦发现大黄鱼感染原生动物病,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可以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消毒剂等进行治疗。同时要对池 塘进行整体消毒处理,以防止疾病复发。
04
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药物治疗原则
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 预警原生动物病的发生,为防治工作 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确定病原
对患病大黄鱼进行病原体检测,明确病因,为治 疗提供科学依据。
选择敏感药物
根据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度,选择高效、低毒的 治疗药物。
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包括用药剂量、 给药途径和疗程等。
常用治疗药物
抗寄生虫药
01
用于治疗大黄鱼寄生虫感染,如甲硝唑、替硝唑等。
抗细菌药
02
用于治疗大黄鱼细菌感染,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常见原生动物疾病鉴别
斜管虫病
由斜管虫寄生引起,病鱼体表覆 盖一层灰白色粘液层,严重时导
致鳃丝腐烂。
口丝虫病
由口丝虫寄生引起,病鱼皮肤出现 大量白斑,严重时鳍条腐烂。
锥体虫病
由锥体虫寄生引起,病鱼呈现贫血 、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死亡。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
目录
• 引言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流行情况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诊断方法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防治方法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背景介绍
•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贝尼登虫病是一种常 见的寄生虫病,对大黄鱼的生长和存活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 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其治疗方法。
研究目的和意义
•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方法,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防治手段,保障大黄鱼的健康生长和养殖业的可 持续发展。
02
CATALOGUE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流行情况
分布范围
东南沿海地区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在我国东南沿 海地区,如福建、浙江等省份的 大黄鱼养殖区广泛流行。
北方沿海地区
治疗后的跟踪观察和总结反思
跟踪观察
经过治疗的大黄鱼在之后的2个月内未出现 贝尼登虫病复发的现象,且生长状况良好。
总结反思
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预防措施, 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对大黄鱼的饲料进行严格把关,避免
带入病原导致疾病发生。
07
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加强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疾 病监测和预防,提高养殖技 术和管理水平,降低养殖风 险。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 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 实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 治疗方案。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生 物学方法,深入研究贝尼登 虫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病理生 理机制,为治疗和预防该虫 病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贝尼登虫病是大黄鱼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顽固性寄生虫疾病,主要因贝尼登虫寄生在鱼体鳞片下面及眼眶周围而引起大黄鱼皮肤损伤、出血、粘液分泌增多,导致大黄鱼皮肤腐烂、急躁不安、食欲不振,继尔出现继发性感染,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大批量死亡。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有机磷杀虫药杀虫,如敌百虫、鱼虫净等。
但据福建省宁德、罗源海区养殖户反映,虫体对以上几种驱虫药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部分养殖户按以上药物使用量增加2倍~3倍用药,反复使用2次~4次,仍达不到满意效果。
同时由于药物使用量过大,大黄鱼肝脏损害严重,加上鱼体粘液分泌过多,从而易引起大黄鱼充血、烂鳍、败血以及内脏疾病并发症,导致鱼体抗病能力减退,加速死亡。
据我们在养殖海区上百例试验证明:”漪阳”牌”贝尼登虫必杀”对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有特效,它可以彻底地杀灭对其它传统杀虫药有强力抗药性的顽固性贝尼登虫体,其成本低、刺激性极小、毒性低,且用药期间不需停食,可正常投喂,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贝尼登虫病的药物。
其使用方法如下:在患病网箱中,使用”贝尼登虫必杀”时,用药量为35ppm。
每箱用5公斤淡水将药溶化,同时加20克红霉素(防寄生虫退出后感染),平潮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
水温低于24℃时或大潮水时,可加大用量。
用药的第1天对鱼摄食有轻微影响,第2天摄食正常。
用药3天后,镜检发现虫体65%死亡、35%颤抖无力接近死亡,第5天镜检虫体全部消失。
在用杀虫药的同时,要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
可用溴氯海因、强力消杀片挂袋,每箱挂400克,入水25厘米,连挂5天,内服复方盐酸环丙消星+强肝利胆+鱼用复方维生素,以利大黄鱼恢复体质。
实践证明,经上述方法处理过的大黄鱼摄食、生长良好,一个月后检查无虫体寄生。
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
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监测水质
定期检测水质,包括水温、酸碱 度、溶氧量等,以及水体中病原 微生物的数量等,以便及时采取
措施。
建立档案
建立大黄鱼养殖档案,记录每只 大黄鱼的生长情况、用药情况等
,方便跟踪和管理。
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
合理投喂
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根据大黄鱼的生长阶段、天气情况等因素 来调整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推广健康养殖理念
倡导健康养殖理念,指导养殖户合理规划养殖场地、科学投喂饲料 、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卫生,预防病害的发生。
完善病害防治的政策和法规
制定病害防治法规
建立健全大黄鱼病害防治的法规和标准,规范病害防治行为,保 障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实施病害防治监管
加强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监管,确保病害防治措施的有 效执行。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败血症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 表出血、鳍条腐烂,死亡 率较高。
细菌性肠炎
细菌感染引起,病鱼出现 肠道发炎、充血等症状。
细菌性鳃病
细菌感染引起,病鱼呼吸 困难,鳃部出现脓疱或溃 疡。
寄生虫性疾病
粘孢子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病鱼出现消 瘦、贫血、死亡等症状。
指环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病鱼出现鳃部 肿胀、呼吸困难等症状。
车轮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病鱼出现体表 黏液增多、游泳异常等症状。
其他疾病
营养不良综合症
由于饲料中营养不均衡或缺乏某些必需营养物质引起,病鱼 出现生长缓慢、体弱等症状。
应激性出血综合症
由于环境变化或应激因素引起,病鱼体表出现出血、鳍条腐 烂等症状。
大黄鱼寄生虫性疾病防治
大黄鱼寄生虫性疾病防治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又称眼点淀粉卵甲藻。
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1.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又称淀粉卵甲藻病)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又称眼点淀粉卵甲藻。
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
鳃上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体表皮肤组织发炎、出血,甚至溃疡。
病鱼烦躁不安,上下窜游,以身体摩擦网片。
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流行:流行季节为3~6月及9~10月。
3~6月,主要是亲鱼及仔、稚鱼发病,发病水温18~25℃。
9~10月份主要发生在土池养殖的大黄鱼上,苗种及养成都可感染,发病水温25~29℃。
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大,往往引起大黄鱼大批死亡。
在河口低盐地区发病程度较轻。
此病发生与病原由桡足类或由沙滤水直接带入育苗池中及育苗工具交叉使用有关。
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防治方法:把海水比重降至1.01以下,预防该病原繁殖。
主要治疗方法:①淡水浸洗病鱼5~10分钟,隔3~4天再重复1次。
②硫酸铜10克/立方米淡水浸洗10~15分钟,连续4天。
或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1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10分钟。
2.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又称海水鱼白点病)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症状:虫体主要寄生于鱼的体表、鳃、眼角膜及口腔等处。
发病初期鱼体因受刺激发痒而摩擦池底、池壁、网衣或在水面上下跳跃。
发病中期寄生处粘液分泌增多,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有的一侧或两侧瞎眼,病鱼不摄食,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或继发性感染而导致死亡。
镜检体表白点或鳃部粘液,一般每个视野有5~8个虫体即可确诊。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流行:流行高峰5~8月。
苗种、成鱼和产卵亲鱼都会感染,苗种阶段发病率最高。
网箱养殖尤以不流动或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的海区最易发生。
池塘养殖以换水率低,池水污染严重的水池最易发生。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的治疗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01
02
03
04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是一种常见 的寄生虫病,对大黄鱼的养殖
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通过使用杀虫剂和改变养殖环 境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
预防措施
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清除病原体,并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疾 病再次发生。
案例二:失败治疗案例
发病情况
另一养殖场的大黄鱼也出现贝尼登虫感染,但病鱼症状较 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诊断与治疗
虽然进行了显微镜检查,但未发现贝尼登虫寄生,因此没 有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仅进行了一般的消毒和水质调 节,但病情没有得到控制。
贝尼登虫(Benidormyia)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属于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缘 毛目。
贝尼登虫通常寄生在鱼类体表和鳃上,通过吸取宿主体表的营养物质生存。
贝尼登虫对大黄鱼的致病性较强,感染后会对大黄鱼的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传播途径
贝尼登虫主要通过接触感染, 当大黄鱼体表有伤口或皮肤受 损时,贝尼登虫会通过伤口或 皮肤进入鱼体。
预防措施
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并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疾 病再次发生。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
分析及总结
贝尼登虫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对大黄鱼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严 重影响。
对于成功的治疗案例,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关键。此外, 加强饲养管理和预防措施也是防止疾病复发的关键。
贝尼登虫还可以通过水中的悬 浮物、饲料、工具等途径传播 。
大黄鱼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图 1 虫 体 形 态
2 2 病 鱼症 状 .
部分大黄鱼体表完好 ,未见损伤 ,部分大黄
鱼 眼 睛 白浊 ,鳃 盖 、臀 鳍 、腹 鳍 充 血 ,眼 睛 周
围、鳍条及体表溃疡 ;鳃丝轻微溃烂、肿大 ;肝 脏充血 ,部分鱼体腹腔积水 ,肠中有大量黄色黏
液。 2 3 细菌 培 养 .
位深层 组织 制 成 水 浸 片进 行 镜 检 ,挑 取少 量 肝 、 脾 、肾脏 、肠道 、脑 组织 压片检 查 。
14 中药 治疗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百 部 、黄柏 、苦 参 、蛇 床 子 、茯苓 等 1 1种 中药 组 成 复 方 ,按 照 中 药 煎 煮 方 法 ,先 浸 泡
于 购人 时的挑 选 、搬动 ,造 成机体 损伤 ,伤 口尚
该 纤 毛 虫 体 呈 瓜 子 形 ,周 被 均 匀 一 致 的 纤 毛 ,长 径 为 2 u 8 m~3u 9m,短径 为 1u 一 6 m, 8m 2u 后 端有 一空 泡 ,空泡 大小不 一 。虫 体 内充 满大 量
颗粒 ,颗粒颜色随寄生部位不同而不同,寄生在 鳃 丝血 管 内的偏红 色 。虫体 自由运 动 时呈旋 转式
快 速前进 ,而在血 管 内密集 受挤压 时会 变形 扭 曲 身 体前进 。观察到 该虫横 二 分裂繁 殖 的虫体 。 由此 初步 诊断认 为该 大 黄鱼鱼 种死 亡 的原 因
未愈合感染上纤毛虫继而侵入鱼体 内。本次病害 病程短 ,说 明了该 虫具有很 强的繁殖力、传 染
性 ,应引 起足够 的关 注 。
购人 大小 约 5 g的鱼 种 2 0 0尾 。投 喂饵 料 主要 0 00
为 冰鲜小 杂鱼 虾 。
大黄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大黄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大黄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养殖业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然而,大黄鱼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导致产量下降、成本增加甚至鱼群死亡。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有效防治大黄鱼疾病是保障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大黄鱼疾病的诊断大黄鱼疾病的诊断是准确判断鱼群健康状况的前提。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黄鱼疾病及其诊断方法。
1. 鱼类寄生虫感染鳃蚤、鳃跳蚤、鳃球蚜等寄生虫是大黄鱼常见的病原体。
感染后,鱼体出现明显的寄生虫症状,如鳃部红肿、鳃丝变黑、鳃球肿大等。
通过显微镜检查鱼体组织或鳃部刮片,可以观察到寄生虫的形态特征,从而确定感染类型。
2.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有弧菌、嗜海水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感染后,大黄鱼出现食欲不振、体色暗淡、鳍腐烂等症状。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病理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 病毒感染大黄鱼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疱疹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等。
感染后,鱼体出现背部下陷、腹腔积水、鳞片松动等症状。
通过电镜观察、核酸检测以及双向免疫电泳等方法,可以鉴定出病毒的存在和种类。
4. 水质异常水质异常是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超标会影响鱼体的免疫力,导致鱼群易感染疾病。
通过水质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质指标,可以预防和排除水质异常对大黄鱼的损害。
二、大黄鱼疾病的防治在诊断出大黄鱼疾病后,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和鱼群死亡率。
1. 寄生虫防治定期检查鱼群,使用对虫体有毒杀效的药物进行鱼体浴浴法或饲料投放法。
在养殖水域中,定期清理、消毒设备和鱼塘,及时清除寄生虫的滋生源,减少虫害发生的机会。
2. 细菌感染防治用抗生素药物对鱼体进行浴浴法或饲料投放法的防治,选用合适的药物和用量。
同时,要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提高清洁消毒设备的频率,维护良好的水质,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病毒感染防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较为困难,目前主要采取隔离感染鱼群、加强养殖环境卫生和免疫预防等措施。
大黄鱼养殖中常见疾病的防治
大黄鱼养殖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摘要:本尼登虫病 [病因]本尼登虫寄生而发本尼登虫病[病因]本尼登虫寄生而发病。
[症状]本尼登虫常寄生在大黄鱼、黄鳍鲷、真鲷、黑鲷、石斑鱼等海水鱼的体表各处,尤其是背部的前半段较多。
本尼登虫在鱼体上寄生时,鱼在水中焦躁不安,不断狂游,在网或池壁上摩擦,虫体后固着盘的大小钩将表皮撕破,体表受伤发炎,分泌大量粘液,严重时贫血、消瘦、体表局部或大面积溃疡或出现烂颌、烂尾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一:用淡水浸浴,在水温10-20℃浸洗15-20分钟,水温20-25℃浸洗10-15分钟,水温25℃以上浸洗5-10分钟,此方法劳动强度大,操作时鱼体易受伤,病情严重时会造成鱼大量死亡,且受伤的鱼浸泡后易并发烂颌烂尾病。
可在浸洗后每个网箱用“富氯1型”一片挂袋,杀灭水中病菌,预防伤口感染,同时内服“鱼健康1号-2000”,添加量为2%。
方法二:敌百虫挂袋,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敌百虫挂袋,但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敌百虫浓度不易掌握,浓度太大易造成鱼体中毒死亡,浓度太小又杀灭不了本尼登虫,在夏季高温季节最易发生中毒死亡事故。
方法三:“鱼虫清2号”挂袋,可驱除鱼体上的本尼登虫,一周后再在每个网箱挂一片“富氯1型”片剂,可治疗烂皮、烂尾并发症,并发症严重时可同时内服“鱼健康1号-2000”。
此方法比前两种方法更为安全、可靠、省力、省事,驱虫效果更好。
其它蠕虫类如锚首虫、三代虫等引起的鱼病也可采用此方法治疗。
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病因]由鱼体寄生刺激隐核虫而引发疾病。
[症状]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等处,鱼体布满肉眼可见的小白点,俗称白点病,虫体多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烂鳃、烂皮,病鱼漂浮水面,可引起成批死亡,对苗种危害尤为严重,特别是苗种培育阶段更易感染。
[预防]1.放养密度不宜过大;2.定期对育苗池消毒,网箱可用“富氯1型”挂袋。
[治疗]福尔马林15-20ppm药浴,药浴12小时换水;换水后可内服2%的“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以防继发性感染;同时配合“富氯1型”挂袋,以消毒水体。
大黄鱼养殖中常见疾病的防治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大黄鱼种苗,避免携带病原体的种苗对整个养殖群体造成潜在风险。
合理密养与混养
根据养殖条件和环境,合理控制大黄鱼的养殖密度,避免过高的密度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扩 散。同时,可以考虑将大黄鱼与其他鱼类进行混养,以增加养殖效益和减少病害发生。
免疫接种与疫苗使用
根据大黄鱼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定期接种疫苗以增强鱼体的免 疫力。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或中草药等辅助增强鱼体的抵抗力。
寄生虫疾病
粘孢子虫病
病鱼体表形成白色胞囊,组织损伤,影响生长。
车轮虫病
病鱼体表黏液增多,大量寄生时引起皮肤腐烂。
04
疾病的预防措施
改善养殖环境
01 02
养殖池的清洁与消毒
定期清理养殖池底部的残饵、粪便和其他污染物,保持水质的清洁和养 殖环境的卫生。同时,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 病原体滋生的机会。
水质监控与调控
定期检测养殖水域的水质指标,采取相应措施调控水质 ,保证大黄鱼生长环境良好。
饲料与投喂管理
选用优质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量喂食导致病害发生 。
生物防控技术
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采取生物防控技术,如培育有 益微生物、投放天敌等,维持水域生态平衡。
药物治疗
在必要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需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 进行,注意药物选择、用量和使用时间,避免产生耐药 性和药物残留问题。
生活习性
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 洄游鱼类,生活水温为 10-25℃,喜栖息于水深 40-60米泥沙底质的海区 。
食性
大黄鱼食性杂,以摄食底 栖动物和浮游生物为主。
大黄鱼的养殖环境
水环境
养殖大黄鱼的水质要清新、无污 染,水中溶解氧要保持在5mg/L 以上,水体透明度在30-40cm之 间。
大黄鱼常见寄生虫性病害的防治
大黄鱼常见寄生虫性病害的防治1、原虫性病害①刺激隐核虫病(白点病)。
[病原]咸水小瓜虫,虫体呈球形或卵形,类似多子小瓜虫,大小0.066-0.45×0.034-0.36mm,全身披有纤毛,一般有四个念珠伏大核。
[流行情况]成水小瓜虫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的鳃、皮肤、鳍等处,每年5月中旬至8月份沿海各海区均有流行,咸水小瓜虫适宜繁殖温度20-25℃,其靠胞囊及其幼虫传播。
[症状]首先体表出现大量小白点,严重时鱼体覆盖有一层白色薄膜,由于虫体的破坏会引起断发性细菌感染,从而造成鱼体表皮发炎、坏死,鳞片易于脱落,鳍条腐烂,裂开,寄生鳃部时,破坏鳃片,感染上细菌后,会引起烂鳃现象。
虫体侵袭鱼的眼角膜时,会引起发炎、变瞎,病鱼食欲减退,体瘦,游泳失调。
虫体可用显微镜观察判断。
[防治方法]a、密度不宜过密;b、用0.4-1ppm孔雀石绿浸泡病鱼5-10分钟,隔日再浸浴一次;c、60ppln 福尔马林浸浴15-20分钟,土池则为20一30ppm全池泼洒,d、杀虫灵用淡水配成50ppm,浸洗5分钟。
②布娄克虫病[病原]该虫为石斑瓣体虫属管咀、斜管科,侧面观可见背部隆起,腹面平坦,虫体腹面观呈椭圆形或卵形,大小45-80×29-53um,腹面前部有一圆形胞口,能够伸缩,虫体的前部及背部前缘有纤毛,在大核后方有1个犹如发朵的瓣状体,此虫为分裂法繁殖。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于热天,主要危害20一50mm 的鱼苗。
水温25℃以上。
在高密度流水养殖及网箱养鱼更为多见,发病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症状]其主要寄生在鱼苗的鳃部,大量寄生时鳃部呈灰白色,粘有许多污物,休表也时有寄生形成不规则的白斑,胸鳍从体测垂直伸开,病鱼常浮于水面,游动迟缓,可用显微镜镜险判断。
[防治方法]a、用淡水+20ppm呋喃唑酮浸泡2-5分钟。
B、用海水+200ppm福尔马林在增氧条件下浸浴20分钟;亦可在流水较缓时,将网衣提起至0.5米深时,用福尔马林稀释50倍(海水)直接泼洒于网箱中,前后操作20-25分钟。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病原:病原是贝尼登虫,是一类单殖吸虫,虫体椭圆扁平,白色,长6~7毫米,肉眼可见。
1.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病原:病原是贝尼登虫,是一类单殖吸虫,虫体椭圆扁平,白色,长6~7毫米,肉眼可见。
2.大黄鱼贝尼登虫病发病症状:虫体寄生在鱼体的嘴、眼、体表、鳍等部位,呈白色透明状,大小如芝麻粒,也有人称之为白芝麻病、白蚁病。
虫体数量多时呈白斑状,该虫附着在鱼的皮肤上或鳞片下,摄取鱼体上皮细胞血球,造成鱼体创伤,病鱼体表黏液分泌过多,焦躁不安,不断狂游或摩擦网壁,以致鳞片脱落,引起感染。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消瘦衰竭而死。
死鱼体表破烂不堪、黏液增多、鳞片脱落,眼受损,鳍条残缺不全,鳃暗红,鱼体消瘦。
把大黄鱼贝尼登虫病病鱼放在淡水中浸泡几分钟可见到虫体脱落。
3.大黄鱼贝尼登虫病流行:9~11月为流行季节,在秋苗培育阶段,常与刺激隐核虫、锚首虫混合感染,加重病情,若不及时治疗,可在短时期内造成大批量死亡。
4.大黄鱼贝尼登虫病防治方法:
①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淡水浸浴病鱼20~40分钟,分三次进行,每次浸浴10分钟左右。
②用150~200ppm福尔马林药浴20~30分钟。
③按鱼体重3~5%投喂红霉素药饵,连喂5天。
④用30mg/L土霉素浸泡10分钟左右,一周后重复一次。
1。
网箱大黄鱼养殖技术之如何预防病虫害
网箱大黄鱼养殖技术之如何预防病虫害简介网箱大黄鱼养殖是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养殖模式。
然而,病虫害是网箱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养殖过程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病虫害的技术和方法,以帮助养殖者减少病害的发生并提高产量。
1. 维护良好的水质良好的水质是预防病虫害的基础。
为了维持水质的稳定,养殖者应采取以下措施:•定期检测水质:监测水质的pH值、溶解氧含量和温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控制水体污染:避免过度投喂和过量饲料残留,以减少水体中的有机废物和氨氮积累。
•使用水处理设备:如过滤器、曝气器等,可以提高水体的氧气含量和净化效果。
2. 选择健康种苗选择健康的种苗对预防病虫害至关重要。
以下是选择健康种苗的几项建议:•选择正规渔场的种苗:正规渔场有健康管理和检疫措施,所提供的种苗更加健康可靠。
•观察种苗行为:选择活跃、食欲旺盛、体表光滑无明显伤痕的种苗。
•检查种苗出场证明:确保种苗来自疫情自由的地区,并进行过必要的疫情检测和隔离处理。
3. 组织合理养殖密度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建议:•根据鱼类的大小和品种选择合适的网箱尺寸和布局。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造成鱼类的应激和疾病传播。
•定期清理鱼缸底部的积灰、饲料残渣和鱼粪,以减少底泥的腐烂和细菌滋生。
4. 强化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营养均衡的饲料:根据大黄鱼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在饲养过程中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干燥。
•分时段喂养:避免过度投喂和饲料残留,以减少水体污染。
•定期观察鱼类行为和食欲,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实施疫病防控措施在网箱养殖过程中,实施疫病防控措施是关键的一步。
以下是一些建议:•预防疫苗接种:在合适的时间和剂量下,对大黄鱼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提高鱼类免疫能力。
•定期消毒网箱: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网箱进行消毒,杀死病原菌和寄生虫。
寄生于大黄鱼的单殖类吸虫及其防治
寄生于大黄鱼的单殖类吸虫及其防治
黄少涛
【期刊名称】《福建畜牧兽医》
【年(卷),期】2002(024)004
【摘要】@@ 单殖吸虫(Monogened)最初隶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但在Bychowsky(1937)、Lebedev(1988)、和Malmberg(1990)的分类系统中都主张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纲.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黄少涛
【作者单位】厦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36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1.521
【相关文献】
1.寄生于淡水鱼类的前宫亚科吸虫一新种记述:复殖目:独孤科 [J], 吕军仪
2.寄生于牛蛙的拟后盘属吸虫一新种(复殖目:重盘科) [J], 吕军仪
3.寄生于南海鱼类中的单殖吸虫一新种和一新纪录(吸虫纲: 单殖目) [J], 吴金英;吕军仪;胡應劭
4.几种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复殖吸虫 [J], 汪溥钦
5.华北地区无尾两栖类的复殖吸虫(吸虫纲:复殖目) [J], 邱兆祉;李庆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黄鱼常见寄生虫性病害的防治
异沟虫
主要寄生在鱼的鳃部,影 响鱼的呼吸和摄食。
杯形虫
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 上,引起皮肤炎症和鳍部 损伤。
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
养殖环境不良
养殖水体中的寄生虫卵和幼虫往往通 过水体传播,养殖环境不良容易滋生 寄生虫。
饲料污染
流行特点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水温、水质、养殖 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通常在养殖密 度高、水质差、水温适宜的条件下容 易发生。
03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的预防措 施
养殖环境改善与消毒
养殖环境改善
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稳定,定 期清理和消毒养殖池,减少病原
体滋生的环境。
养殖用水处理
对进入养殖系统的水源进行严格 的处理和消毒,确保水质符合养
殖标准。
养殖池消毒
定期对养殖池进行全面消毒,杀 死潜在的寄生虫和病原体。
饲料管理及营养均衡
大黄鱼常见寄生虫性病害的 防治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9
目录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概述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的诊断与
识别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的预防措
施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的治疗方
法
目录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防治过程 中的问题与挑战
• 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防治效果 评估与持续改进方案设计
定期对大黄鱼寄生虫性病害进 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相应措施。
不断改进防治方案
根据监测与评估结果,不断改 进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辅助治疗手段的应用
改善水质
01
通过调节水体pH值、溶氧量等参数,改善水质环境,降低寄生
虫感染风险。
加强饲养管理
大黄鱼鱼鲺病防治技术
大黄鱼鱼鲺病防治技术
大黄鱼,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为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黄鱼鱼鲺病防治技术。
仅供大家参考。
大黄鱼鱼鲺病防治技术一、症状
该病较常见。
鱼鲺寄生后,鱼鲺的口刺激鱼体,分泌毒素,造成鱼体极度不安,产生狂游、窜跳现象。
体表黏液增加,容易并发腐皮病、水霉病,对鱼种危害较大,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
5-9月较为多见。
二、防治方法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5毫克/升,最好在下午4-5时使用,效果较好;用灭虫灵B型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5毫克/升浓度,效果较好。
一、症状
该病较常见。
鱼鲺寄生后,鱼鲺的口刺激鱼体,分泌毒素,造成鱼体极度不安,产生狂游、窜跳现象。
体表黏液增加,容易并发腐皮病、水霉病,对鱼种危害较大,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
5-9月较为多见。
二、防治方法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5毫克/升,最好在下午4-5时使用,效果较好;用灭虫灵B型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5毫克/升浓度,效果较好。
1。
大黄鱼主要病害与防控技术
白鳃病(黄肝病)病症:病鱼动作缓慢,摄食减少或拒食,鳃丝严重失血、苍白。
解剖观察肝脏变黄,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呈黑绿色,脾脏肿大呈暗红色流行:夏季高温期为主要流行季节,7-9月是发病高峰期,流行范围很广,网箱养殖区均有发病。
病鱼多为体长10cm左右的当年春苗,体长10cm以下或体重50-150g的鱼亦有发现病情。
在水流缓慢、网箱密集、投喂鲜饵料的易患该病。
此病蔓延迅速,死亡率较高,发病网箱的鱼逐渐死亡,半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50%,病情特别严重者也有在几天内死亡率达70%以上。
病原:疑为虹彩病毒。
病鱼肝、肾、肠、鳃等主要内脏的电镜切片,均发现正20面体、平面观为六角形的病毒颗粒,直径在130-150nm之间,平均直径为143.6nm,其形状、构造、大小都和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的特征基本相同,与虹彩病毒较为相近。
诊断: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但鳃失血、苍白,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肿大,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如需确诊应进行病理学分析及病毒观察。
防治:目前鱼类病毒病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
①合理布局网箱,降低养殖密度,保持水流畅通。
②科学投喂饵料,高温期尽量减少投喂鲜饵,可减投1/3~1/2,或改投配合饲料,发病期间可停止投喂3~5天。
③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低聚糖,添加量分别为5g/kg和3g/kg;也可投喂一些具有抗病毒、广谱杀菌和清热解毒的板蓝根、大黄、黄连、连翘、地丁、金银花等中草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效果。
(二)细菌病1.弧菌病(溃疡病)病症:此病的典型特征是体表形成溃疡,尤其是头部和尾部溃烂,所以又称为烂头烂尾病。
病鱼初期体表皮肤有淤点或淤斑,出现不规则的红斑区,尤以腹部、尾柄区为盛。
严重者各鳍充血发红、缺损,尾柄肌肉、头部等处溃烂,肛门红肿或有黄色黏液流出。
解剖观察肝、脾、肾、肠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内有黄色黏液。
流行:弧菌病是大黄鱼最常见、多发的细菌病,4-11月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期为盛,6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主要危害期。
大黄鱼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大黄鱼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罗朋朝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 寄生虫对大黄鱼养殖造成的危害极大,因其种类繁多、发病不分季节、寄生鱼体的部位又很广泛,而使人们防不胜防,以下介绍几种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方法,供养殖业者参考与借鉴.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罗朋朝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农业学校 3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大黄鱼三种寄生虫病爆发与同期水温关系的探讨 [J], 黄伟卿;王楠楠
2.大黄鱼苗淀粉卵涡鞭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J], 何祥楷
3.大黄鱼的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J], 罗朋朝
4.关于大黄鱼的养殖技术之三网箱培育大黄鱼的寄生虫病及防治 [J], 汪长友
5.养殖大黄鱼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 [J], 唐嘉嘉;江飚;李志成;李诗钰;李安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箱养殖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
网箱养殖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教学目标1.介绍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常见症状与病因及防治方法。
2.关注大黄鱼网箱养殖的前景。
3.初步尝试病鱼防治。
◆教学内容大黄鱼是近年来舟山人工养殖的主要海洋鱼种之一,但人工养殖中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一些暴发性疾病,极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染,死亡率极高,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
本节就大黄鱼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仔鱼鳔异常膨大病 1.主要症状与病因:仔鱼体表发白,常常浮于水面,空胃,镜检发现鱼膘异常膨大,是缺乏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2.防治方法:所投喂的生物饵料轮虫要经过小球藻的二次强化、卤虫要经过乳化鱼肝油的强化并及早投喂挠足类以满足大黄鱼对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
二、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1.主要症状与病因:由鱼体寄生的刺激隐核虫而引起,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等处。
病鱼粘液分泌增多,表皮细胞增生,包裹虫体,形成白色的囊,肉眼看上去成子白点。
俗称白点病。
发病初期病鱼尾鳍和胸鳍出现白色小点。
以后扩展到体表和鳃部。
虫体多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烂鳃、烂皮,反应迟钝,食欲降低;病鱼漂浮在水面,可引起成批死亡,对苗种危害严重。
图1 大黄鱼网箱养殖图3 患白点病死亡的大黄鱼图2 刺激隐核虫感染的鱼鳃2.防治方法:由于该病传染速度快,发现后要立即采取措施:①病鱼用0.6~0.7mg/l CuSO 4药浴12~15小时,或10 mg /lCuSO 4药浴10~20分钟。
②用20~30mg/l 的福尔马林溶液药浴3~5分钟。
在上述处理的同时,连续3天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防止病鱼继发感染细菌。
三、肠炎病1.主要症状与病因:该病一般发生在水温较高时,鱼苗摄食旺盛,经过几天猛烈摄食后开始发病。
病鱼体色发黑,食欲下降,离群独游,肛门发红,腹部膨大。
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肠道内没有食物,有大量黄色粘液,严重时腹腔有大量积水。
此病是由多种嗜水气单胞菌等感染而引起,夏季高温期为此病高发期,一般3~5天内大量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 , 服 4天 ~ 连 7天 。 3 轭 联 虫 属 (e xpa 属 寡 钩 亚 纲 、 斧 虫 科 。 吸 Z ua t) 异 后
名尚不 详 ( 图 3 。 见 )
图 4 大 黄 鱼 单 大 棘 虫 ( 剑 英 .9 9) 张 19
维普资讯
5 0 《 建 畜 牧 兽 医 》 0 2年 第 4期 V 124.N 福 2o 。
.
4
寄 生 于 大 黄 鱼 的单 殖 类 吸 虫及 其 防治
黄少涛 厦 门集 美 大 学 水 产 学 院 3 1 0 6 03
通 常 用 淡 水 浸 泡 病 鱼 ( 1 )m n 虫 体 可 自行 脱 5 0 i, 单 殖 吸 虫 ( n gn d 最 初 隶 于 扁 形 动 物 门 的 吸 虫 Mo oe e ) 纲 , 在 B c o sy 1 3 ) L bd v 18 ) 和 Mam eg 但 yh w k (9 7 、e e e (9 8 、 l b r
(9 0 的分 类 系 统 中都 主 张 将 其单 独 作 为一 个 纲 。 19 )
19 9 3年 B e e 和 K i y发 表 的 “ 殖 吸 虫 系 统 发 生 与 ogr rk s 单
分类 修订 ” 文 中 , 一 将单 殖吸 虫纲分 为 多钩 、 多盘 、 钩 寡
3个 亚 纲 。 今 已 记 录 的 种 类 有 3 0 迄 0 0余 种 , 要 以 鱼 类 主 为 寄 主 , 对 缩 主 具 有 高 度 的 特 异 性 , 一 个 种 能 寄 生 其 同 于 2个 以 上 宿 主 者 甚 少 见 。 我 国 海 鱼 寄 生 单 殖 吸 虫 种 类繁 多 , 展 研究 较迟 且少 。现已记 述 约有 2 开 8科 , 0 12 属 , 2 0种 。现 仅 将 有 关 学 者 已 发 表 过 的 寄 生 于 大 黄 近 0 鱼 体 表 和 鳃 部 的 单 殖 吸 虫 5个 属 与 种 作 一 介 绍 , 目的 在 于 使 养 殖 业 者 能 很 快 区 别 寄 生 虫 的 种 类 以 便 对 症 施
图 2 海 盘 虫 ( 剑 英 。9 9 张 19 )
维普资讯
《 建畜 牧兽 [ 20 福  ̄ 0 2年 第 4期 V0. 4 N . 12 o4
.
51
采 用 淡 水 浸 泡 5 n或 用 l 0 晶 体 敌 百 虫 浸 泡 mi ×1 “
治。 1 新 本 尼 登 虫 属 ( e bn d na 属 多 钩 亚 纲 、 室 N o e e ei) 分
2 海 盘 虫 属 ( ait ma 属 多 钩 亚 纲 , 首 虫 科 。后 Hl r ) oe 锚 吸 器 具 2对 中 央 大 钩 , 联 结 片 和 l 2根 4个 边 缘 小 钩 。 眼
科 , 本 尼 登 虫 属 ( e e e i) 同 之 处 , 于 本 属 种 类 与 B n d na 不 在 阴 道 付 缺 。 本 属 虫 体 背 腹 扁 平 , 近 长 椭 圆 形 , 长 2 6 m 6 6 m, 体 前 端 具 两 肌 质 吸 盘 , 2对 黑 色 眼 .m .r a 点 。肠 管 末 端 不 相 连 。后 吸 器 近 圆 形 , 3对 中 央 大 钩 具 和 7对 边 缘 小 钩 。 属 约 有 l 种 , 氏 种 为 玫 氏 新 本 本 0多 模 尼 登 虫 ( eb n dnam l n) 据 报 道 , 黄 鱼 体 表 上 N o ee e i el i 。 e 大
器不 对称 , 铗 两列 不等 长 , 微 杯型 , 构 相似 , 吸 呈 结 口吸 盘 2个 , 丸 数 目多 , 体 后 部 , 殖 腔 与 阴 茎 无 棘 。常 睾 在 生
见 的 有 寄 生 于 黄 条 阳 高 体 ! 鳃 部 的 日 本 轭 联 虫 _ i l 1 j (e xpajp nc )流 行 感 染 季 节 主 要 发 生 在 气 候 较 冷 Z aa t ao i a 的冬 季 。据 报 道 大 黄 鱼 的鳃 上 有 此 属 的虫 种 寄 生 , 种 但
点 存在 或付 缺 。肠 支在 身体后 端 汇合 。具 受精囊 。本属 所 包 含 的虫种 十分 繁杂 , 已达百 余种 。现 已从 南海 与福
建采集 到 的标 本 中整理 出 3 5种 ,如 石 斑 鱼 海 盘 虫 、黑 鲷 海 盘 虫 、真 黑 鲷 海 盘 虫 、 氏 海 盘 虫 等 ,寄 生 于 赤 点 约 石 斑 鱼 , 鲷 、 鲷 、 鲷 、 鳍 鲷 、 带 笛 鲷 、 氏 笛 真 平 黑 黄 金 勒 鲷 。此 外 , 大 眼 鲷 、 、 鲈 、 笼 鲳 、 鱼 科 、 科 、 在 蛳 银 鸡 羊 鲷 笛 鲷 科 等 多 种 经 济 鱼 类 中 常 可 采 到 。 福 建 闽 东 海 域 养 的
寄 生 的 也 为 此 种 , 建 9月 5 日 ( 温 2  ̄ ) 始 出 现 福 水 5( 开 2
( 图 1。 见 )
大 黄鱼 中亦发 现 有本 属 的 寄生 虫 ,但 种 名 尚未确 定 。
( 图 2) 见 。
星
苫
图 1 玖 氏 新 本 尼 登 虫 ( 剑 英 。0 ) 张 2 01
落 , 不能 根 治。浸过病 鱼 的淡 水绝 不能再 倒人 养 殖水 但
体 中 。可 在淡 水 中加 入 1 3×1 ~ 一2 0 0×1 的 福 尔 马 0 林 药浴 1mn 0 i。国 外 有 用 0 1 过 氧 化 磷 酸 钠 ( ap0 ) .% N :2 ,
浸 泡 病 鱼 2 5 n .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