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合集下载

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大盘点

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大盘点

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大盘点——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月1日,由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东方电气、中材集团等4家国企联合组建的“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举行了高峰论坛,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并讲话。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8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举行培育启动仪式。

这也是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创建的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了启动仪式。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8月10日,“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

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仪式并为中心揭牌,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以及雨润集团、青岛啤酒、茅台集团、伊利集团、光明乳业、完达山乳业、中粮集团、鲁花集团、渤海实业等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仪式。

——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8月10日,“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在河海大学举行培育启动仪式。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等领导出席,河海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仪式。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8月12日,“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培育启动仪式。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等领导出席,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仪式。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月15日,由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联合鞍钢、宝钢、武钢、首钢等骨干钢铁企业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共同组建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举行培育启动仪式。

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行业产业
16
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 心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华能 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沈阳机床(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等 洋石油总公司等 同济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 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国家信息中心、潍柴 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52 所、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 行业产业 行业产业 行业产业
类型
科学前沿
2 3 4
科学前沿 科学前沿 科学前沿
5
郑州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文化传承创新 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等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6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 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 心 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考试中心、安徽科大讯 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文化传承创新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 新中心 科学院经济学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等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湖
文化传承创新
8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 南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 创新中心 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 研究院、中山大学等 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会 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 武汉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 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 大学等 清华大学、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 中国华能集团、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 总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公司等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规划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规划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规划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校企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许多高校和企业纷纷成立了校企协同创新中心。

本文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规划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定义和重要性1.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是什么?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是指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发起和组织的创新实践平台,旨在通过共享资源、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加强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2.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性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对高校和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高校而言,它可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对企业而言,它可以获取高校的科技资源,增强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二、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规划的深度和广度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规划需要考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以确保规划能够真正满足高校和企业的需求。

1. 规划的深度规划的深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定位和目标:明确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其主要任务和职责。

- 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 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

- 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创新项目管理: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规范创新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实施过程。

2. 规划的广度规划的广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作伙伴的选择与合作模式: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 研究领域和方向:确定研究领域和方向,根据企业需求和高校优势,确定合作研究项目。

- 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创新项目。

- 技术转移与产业化:加强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简称“2011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根据XX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XX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地方急需、省内一流”的要求,围绕科学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积极联合省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模式。

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建设鲜明的优秀本科大学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遵循“创新引领、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开放、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以协同创新引领我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公开遴选,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汰劣”原则,突出,强化优势,目标考核,动态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协同创新中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学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核心,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我校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的深度合作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第六条申请认定的XX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方向选择紧密围绕、XX或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

2020/7/8
20
成都会议精神
三句话
➢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凝练、落实、组 织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 设的根本路径
➢ 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通 过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
➢ 明确主要协同单位的资源贡献、政策支持和任务 担当,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方式
OUTLINE
“2011计划”简介 “2011计划”规划 “2011计划”教育部精神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2020/7/8
2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
《教育部划、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
见》-2012.3.23
➢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
➢ 总体要求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
制度先进、贡献突出
1. 能够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性成果,引领该领域前 沿的部分新方向和新兴学科。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的主体学科学术影响力进入国际前列,总 体实力达到该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2. 能够吸引国际化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出具备国际化视野、杰出创新能力的科研人 才,人才培养水平为国际一流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所认可,成为该领域国际优秀创新人才 的集聚中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战 略新兴产业发展中重大关键问题、核心技 术与装备、系统集成能力等
重点推进:节能环保 新兴信息产业 生物产业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 教育信息化等
12
区域发展类
区域经济建设 围绕区 域支柱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与 关键技术问题,以支撑区域创新发 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

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述职报告

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述职报告

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述职报告2014年,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与创业学院合署办公。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借势发展,紧紧抓住商贸物流培训、创新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三项工作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工作思路与职能转变年初,我们确定了全年完成培训1万名商贸物流人才,争取协同创新园区入园企业达到35家的工作目标。

然后,我们将任务目标分解到了人头。

同时,我们还确定本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搞好社会培训、建设协同创新园区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落实职责和任务目标,我们全体同志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服从领导,相互配合,加班加点,全面完成了任务目标。

特别是在暑假期间,我们召开了万人培训启动仪式,1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分管市长到会讲话。

之后,白天安排三个班,晚上安排两个班,并且校内校外互动培训,得到市领导好评。

我们在物流学院开设了六个班的创业管理课程。

同时还现向社会开设了创业管理通识课,校内外的120多人参加了培训。

我们争取承担了省人社厅交办的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管理班。

并邀请全国著名商贸物流专家荆XX、中国YBC执行总干事杨XX、创业辅导专家曹XX和原XX副市长仇XX做专题讲座。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注重自下而上共同研究绩效目标,并且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过程自我控制,实现了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研究与制度规范根据社会需求,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们起草了搞好商贸物流培训的意见,发展临沂电商的调查报告,搞好九间棚农村电商试点建议等调查报告,有的被市长批示转发,有的写入政府文件,有的被企业采纳。

有的在孙子兵法与传统文化大奖赛中获奖,有的在经济核心刊物发表。

去年年底我们组织了市政府经济咨询会,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我们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和指导,在争取国家资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企业欢迎。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

附件1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类型: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中心名称:牵头单位(公章):主要参与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二〇一三年月日一、概述(2000字内)(一)重大需求分析(二)协同创新总体思路与目标(三)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与分工(四)机制体制改革与制度设计(五)培育组建的实施成效二、重大需求分析(一)重大需求形成的主要依据(二)该需求面临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三)该方向国内外、省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四)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五)开展协同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三、总体思路与目标(一)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二)培育组建阶段的目标体系包括: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经费投入等方面培育组建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三)目标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四)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与条件包括:与协同创新方向密切相关的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四、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情况(一)协同创新体前期合作基础(二)协同创新体组建形式与分工(三)人才团队组建结构、方式与规模(四)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与管理模式(五)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包括:在研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国际合作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人文社科项目以及行业、地方和企业的重大任务等(六)协同创新中心资源整合情况包括:现有的基地、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七)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单位的保障条件五、机制体制改革与制度安排(一)机制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二)已建立并实施的改革措施(三)已给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四)机制体制改革的实施成效六、培育组建的实施效果(一)培育组建阶段性目标的总体完成情况(二)人才培养的成效(三)队伍建设规模与水平包括:代表性人才和团队的介绍(四)科技创新的阶段性代表成果(五)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际运行状况七、经费筹措情况(一)培育组建阶段经费筹措及使用情况表1:款、其他。

临沂大学科学研究业绩点计算办法【模板】

临沂大学科学研究业绩点计算办法【模板】

附件4**大学科学研究业绩点计算办法本办法为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年度考核的依据,学校对各学院、研究所(院)进行考核量化。

一、学科平台量化标准(一)学科建设(二)团队建设二、科研工作量化标准(一)科研项目(二)科研奖励(三)学术论文(**大学为第一单位)(四)授权专利(**大学为第一专利权人)(五)标准绩点(**大学为第一单位)(六)学术专著学术著作业绩点=[1500+字数(万字)×15]×著作类别系数不同著作类别的计算系数1.学术专著要求:**大学为第一单位,且符合学校学科建设规划重点建设方向,不少于15万字,查重率不高于30%,符合专著写作体例;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内容须与所属学科领域相关,并有相关成果支撑。

2.学术译著要求:不少于15万字,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内容须与所属学科领域相关。

3.高水平专著系《**大学高层次项目与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奖励范围之内的学术专著。

(七)艺术作品1.艺术作品展演及分值入选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春节晚会、国家级电影节等国家级展演,计800业绩点;入选省级展演,计200业绩点。

2.文艺作品发表和出版教师创作的设计作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等发表在本专业刊物上每3幅(件)计150业绩点,同期刊物发表多幅作品只计3幅;发表在其他南大核心刊物上计100业绩点,同期刊物发表多幅作品只计3幅;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个人作品集(设计作品集、美术作品集、音像出版物、歌曲集、文学作品集等)每册计500业绩点,其他出版社的个人作品集每册计200业绩点;由正规出版部门出版发行的主编作品集(设计作品集、美术作品集、音像出版物、歌曲集、文学作品集等)每册计100业绩点。

编著和人物介绍、报道文章中引用的设计、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等不予以计算。

三、社会服务(一)产学研基地指经学校审批、备案,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共同组建,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合作等为主要目的的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包括区域性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产学研综合示范服务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专家(博士)工作站等。

临沂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临沂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临沂大学考研招生简章临沂大学是一所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是山东省高水平学科首批培育建设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设有5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化学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

建有2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

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琴戏)传承基地。

在沂蒙文化、教师教育、肿瘤诊疗、智慧物流、资源环境与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古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

在《Nature》《Science》及《Nature》子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自然指数”曾两度跃居全国高校前十。

一、培养目标旨在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招生类型与学制我校2023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三、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我校招生专业详见附件。

最终招生人数以国家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各学院、专业的招生人数将根据实际上线生源情况作相应调整。

四、报考条件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作者:李一辰孙玲王雅楠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8期摘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针对科学研究、学科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

本文针对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以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纵深发展展开研究,建议协同创新中心突破机制体制壁垒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创新共同体以保证其能长期稳定的运行,推进高校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伙伴关系;创新共同体一、“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介绍“2011计划”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该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1]明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原则及重要任务,并对通过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充分给予中心在机制体制改革、人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优先权、自主权。

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38家,覆盖 14 个省份,且基本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京(9)、苏(5)、沪(4)、湘(3)、浙(3)5 省(直辖市)占据 24 席,川、鄂、闽、津、陕各占 2 席,辽、豫、黑、皖各占 1 席。

[2]根据重大需求划分,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涵盖量子物理、司法文明、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民共建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创新综合体,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功能部门整合,将支持政策、科研实力和生产工厂一体化。

在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实力上,都是高度匹配,是目前较为前沿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校企协同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促进了校企合作,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机会。

在此背景下,建设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

二、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意义1.增加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机会,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2.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3.加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推动科技进步。

三、建设目标1. 构建良好的合作平台 - 搭建高效的沟通渠道,促进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 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协调双方的合作事宜。

2.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 设立专门的创新研发团队,聚集企业内外的优秀人才。

- 提供创新资源和研发资金支持,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研究。

3. 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 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 推动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四、建设步骤1. 确定合作方向与重点领域•通过市场调研和评估,确定与企业合作的重点领域,明确合作的方向和目标。

2. 建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设立创新研发团队和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

3. 开展项目合作•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和立项,促进高校和企业的项目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4. 提供资源和支持•为企业提供科研设备和场地,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协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

5. 定期评估和调整•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合作方向和目标。

五、预期成果1.促进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运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术进步。

4.加强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推动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六、总结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教技[2014]2号【发布部门】教育部财政部【发布日期】2014.04.05【实施日期】2014.04.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技[201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财务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现将《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各地方、高校及相关部门要依据上述文件,认真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规划、组织和培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部署,围绕国家、行业以及区域的重大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针对当前高校改革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的要求,发挥高校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落实各方面的政策支持措施,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积极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广泛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深入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部财政部2014年4月5日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更加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为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明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认定并给予支持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重点任务、发展目标和领域布局,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和地方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组建,经“2011计划”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特制定本规划。

教育部2013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格式)

教育部2013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格式)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认定申报书
(格式)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申报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 年 月 日
信息表
中心名称
中心类型 □科学前沿
培育组建时间
牵头 单位名称
申报 单位
负责人
姓名 联系电话
□文化传承 □行业产业 □区域发展
年龄
职务/职称
包括:协同创新体组建与分工协议、已开展相关机制体制改革的
文件、有关行业/地方/企业/国际/其他社会的支持证明、已聘任到位的
骨干人员名单、培育组建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与实施成效证明以及其他相
关材料等。
4.3 投入保障
4.3.1 培育组建阶段的实际投入情况
详细说明中心已获得的各类资源与投入情况,包括国家已有的投入
(如985、211以及其他专项计划等)、行业产业部门的专项支持、地方
政府落实的支持和专项配套、各类科研经费、学校自筹、企业投入以及
社会支持与捐赠等。
4.3.2 培育组建阶段的实际支出情况
详细说明培育组建阶段中心各方面的支出情况,包括中心基本建
电子邮箱
核心 协同 单位
主要 参与 单位
重大需求 与中心 发展目标
(限500字内)
重大协同创新 (限500字内) 任务与主要 考核指标 中心培育 (限500字内)
组建的 主要过程
一、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情况简述
1.1 国家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分析 1.2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与发展目标 1.3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
1.4 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整体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1.5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基础与实力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1. 方案目标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旨在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搭建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双方共同参与创新活动。

2.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4.培养创新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 实施步骤步骤一:规划与准备阶段1.成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筹备组,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2.调研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实力,确定合作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

3.筹集资金支持,包括政府资金、企业捐赠和科研项目经费。

步骤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确定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场地和办公设施,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2.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室,满足科研需求。

3.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

步骤三:人才培养与引进阶段1.建立校企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双向交流和合作的政策措施。

2.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推动研究生实习和企业员工进修。

3.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和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步骤四:项目合作与成果转化阶段1.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共同攻关关键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

2.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促进产学研结合。

3.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推广的支持。

步骤五:评估与优化阶段1.定期评估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情况和成效。

2.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升中心的运作效率和科研水平。

3.加强与其他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创新发展。

3. 预期结果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结果:1.科研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为企业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创新产品。

2.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3.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4.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体间合作机制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体间合作机制研究

1
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 要求
2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 挥重要作用
3
探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对于提 升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包括合作动力、合作模式、合作过程及合作效果等方面。
研究方法
研究展望
未来可以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机 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合作 模式和机制。同时,可以加强对高校协 同创新中心的管理和评估,提高其运行 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VS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该注重以下几个 方面的发展:加强跨学科的合作、注重人 才培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 作等。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 式和机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设立合作基金,为各主体提供 资金支持,促进合作项目的实
施和成果转化。05Fra bibliotek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主体间合作机制的
实施保障
政策保障与支持措施
政策法规保障
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法规 ,明确主体间的权益和义 务,为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
组织保障
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 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和 监督合作项目的实施。
资金支持
科研院所:作为协同单 位,科研院所在协同创 新中心中发挥科学研究 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为 解决国家或区域重大战 略需求提供支持。
企业:作为协同单位, 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心中 发挥市场导向和产业引 领等功能,推动科技成 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发展 。
地方政府:作为协同单 位,地方政府在协同创 新中心中发挥政策引导 和资源配置等功能,为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 发展提供支持。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探索与风险机制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探索与风险机制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探索与风险机制【摘要】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从建立背景、运作模式、风险挑战、防范机制和成功经验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经验和风险管理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和结论部分的探讨,揭示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探索的启示以及风险机制对其重要性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促进协同创新中心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改进。

【关键词】关键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探索、风险机制、运作模式、风险挑战、风险防范、成功经验、启示、重要性。

1. 引言1.1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探索与风险机制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旨在推动地方高校全面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加强与产业、企业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如科研成果转化难、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等。

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协同创新中心的稳健运行。

本文将从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背景、运作模式探讨、面临的风险挑战、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成功经验等方面展开探讨,进一步探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实践探索与风险机制的重要性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和案例研究,为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地方高校与产业合作的深入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创新和升级。

2. 正文2.1 建立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背景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是为了推动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当前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成为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进行验收考评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进行验收考评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进行验收考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5.12.04•【字号】鲁教科函〔2015〕7号•【施行日期】2015.12.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进行验收考评的通知鲁教科函〔2015〕7 号有关高等学校: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鲁财教〔2013〕81号印发),经商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同意,决定对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进行验收考评。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验收考评范围2013年,省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批准立项建设和自主培育建设的35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鲁教科字〔2013〕17号公布)。

二、验收考评办法考评工作分“高校自评”和“统一考评”两个阶段进行。

“高校自评”由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依据《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和《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指标》进行。

“统一考评”由省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组织专家组进行,具体时间和步骤另行通知。

三、考评要求相关高校要按照绩效考评办法,对照发展规划,在认真自查基础上,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成效汇总表》(附件2)及《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自评报告》(附件3);自行组织专家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情况进行打分,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指标及计分表》(附件1)。

请将以上材料纸质版按附件顺序统一装订(一式5份)后,于2016年1月31日前报送我厅科研处,电子版发送至:****************。

山东省教育厅2015年12月4日附件1.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指标及计分表2.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成效汇总表3.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自评报告。

教育信息参考

教育信息参考

教育信息参考2017年第11期(总第163期)主办:山东工商学院图书馆本期目录山大新增五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1)山东将每年资助约10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出国研修 (1)山东:协同创新“创”出真金白银 (2)济南:校企合力促科研成果产业化可获千万元支持 (4)南京大学:推出本科生“定制”选课订单 (4)在大学中进一步推进小班教学 (5)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有了“路线图” (6)山大新增五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本站讯]近日,山东省第二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公布,依托山东大学建设的“金融量化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全球能源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糖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地下基础设施工程灾害预报预警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和“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五个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立项建设。

2017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启动了第二批省协同创新中心立项申请工作。

山东大学面向先期已挂牌运行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组织认真遴选,最终确定“金融量化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五个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备选对象上报教育厅,参与第二批省协同创新中心评审并最终获批立项。

其中“金融量化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糖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为面向科学前沿类,“全球能源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和“地下基础设施工程灾害预报预警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为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为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五个协同创新中心紧密依托山东大学学科优势,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开展了广泛的协同创新,取得了诸多重大代表性成果,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学科发展和融合,有力推动了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同时,面向科学前沿以及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也为服务山东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将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力支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教育厅自2013年起开始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计划,分为面向区域发展、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四种类型,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

基于理事会制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理事会制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理事会制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推动科技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协同创新中心涉及的院校、企业、政府等多种利益相关者,其利益分配机制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探究基于理事会制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将有助于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理事会制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实施效果,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和运营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3.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探究以下内容:(1)基于理事会制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包括理事会构成、权力分配、财务分配等方面的设计和实施。

(2)利用SWOT分析法,识别协同创新中心发展中的机遇、挑战、优势和劣势,为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提供建议。

(3)通过案例分析、访谈调查等方式,验证基于理事会制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优化建议。

4. 研究方案(1)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和理事会制度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分析,形成研究框架和理论支撑。

(2)SWOT分析法:通过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识别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3)案例分析法:选取多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理事会构成、权力和财务分配等方面的设计和实施情况,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访谈调查法:通过半结构化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者、企业代表、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反馈,验证基于理事会制度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优化建议。

5. 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建立基于理事会制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国内领先的理论模型和实践经验。

(2)发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名称
制度类型
建立时间
表2:拟建组织管理机构情况
序号
组织机构名称
组织机构类型
建立时间
备注:
1.制度建立情况:指协同创新中心组建阶段拟制定并实施的各项制度与政策;
2.“制度类型”包括:协同管理制度(协同创新中心章程),人员聘任制度,人才评价,考核制度,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制度,科研组织与协同研究制度,中心经费保障与管理制度,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制度等;
七、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1.省级重点学科相关材料;
2.基地建设批文复印件;
3.协同创新中心人员人才计划、创新团队相关证明材料;
4. 2015年以来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相关证明材料;
表1:国家级重点学科
单位名称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表2:省级重点学科
单位名称
山东省重点学科
其他省省级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是否特色重点学科
备注:填写与协同创新中心方向一致的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学科。
三、基地条件
基地名称
依托单位
研究领域
批准部门及批准时间
备注:
1.填写与协同创新中心方向直接相关的科研基地;
1.5开展协同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二、总体思路、目标与重点任务
2.1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2.2协同创新目标体系与重点任务
包括:在科研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2.3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与条件
包括:与协同创新方向密切相关的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2.基地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四、人才队伍
现有人员:名,其中:
全职
人员
非全职
人员
两院
院士
入选省部级以上
人才计划人员
教授
(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副教授
(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名
姓名
工作单位
年龄
职称
职务
学位
人才计划
从事专业
研究领域
骨干研究人员:名,限填写20人
姓名
工作单位
年龄
职称
职务
学位
人才计划
从事专业
研究领域
五、创新团队
类别
名称
依托单位
批准部门
起止时间
备注:
“创新团队类别”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及其他省部级团队,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在研科研任务;
2.项目的依托单位,必须为牵头单位和主要参与单位;负责人必须为协同创新中心全职人员。
七、获奖情况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人(﹡)
单位
获奖时间
获奖名称、等级
备注:1.“获奖情况”指2015年以来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
2.“完成人(﹡)”括号内须填写署名次序。
八、改革措施
表1:拟建立制度情况
序号
3.6协同创新中心资源整合情况
包括:现有的基地、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
3.7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单位的保障条件
四、机制体制改革与制度安排
4.1机制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
4.2拟建立并实施的改革措施
五、下阶段经费筹措和落实情况
六、预期成效
6.1科研产出
6.2人才培养
6.3学科发展
6.4经济与社会贡献
6.5可持续发展能力
3.组织管理机构建立情况:指协同创新中心拟建立的组织机构;
4.“组织管理机构类型”包括: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中心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其他必要相关机构。
一、重大需求分析
1.1重大需求形成的主要依据
1.2该需求面临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
1.3该方向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临沂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申报书
中心名称: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年月日
一、基本信息
中心名称
中心类型
□面向区域发展□面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
牵头单位
主要参与单位
牵头人
所在单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职务
学位
预期建设规模的
团队人数
主体学科
支撑学科
备注:
1.
2.
二、学科基础
六、重大任务
拟建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实际到帐科研经费:万元,其中,纵向万元,横向万元
国家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数量(项)
经费(万元)
数量(项)
经费(万元)
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明细(限填20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依托单位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备注:
1.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明细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骨干人员中,承担的与协同创新中心方向一致的
三、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情况
3.1协同创新体前期合作基础
3.2协同创新体组建形式与分工
3.3人才团队组建结构、方式与规模
包括:代表性人才和团队的介绍
3.4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与管理模式
3.5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
包括:在研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国际合作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人文社科项目以及行业、地方和企业的重大任务等的概括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