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构筑区域创新高地

合集下载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正文:----------------------------------------------------------------------------------------------------------------------------------------------------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现将《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沈阳市人民政府2021年7月9日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为激发创新活力,构筑创新生态,建设创新沈阳,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国家、省关于科技创新各项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着力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从基本建设、仪器设备、研发项目、人才引进、交流合作等方面,支持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对国家支持在沈布局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按要求给予配套,提升城市科研条件水平和综合科学能力。

对企业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按要求给予配套。

(二)强化平台创新效能。

支持创新主体围绕优势领域和重点产业创建或升级科技创新平台,对新批建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新批建的省级创新平台,根据绩效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优先在产业升级新兴领域、产业发展空白领域、技术创新短板领域布局市级创新平台,对新批建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对创新平台进行年度绩效评价,优秀、良好的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最高50万元奖励。

(三)强化基础研究力度。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课后测试及答案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课后测试及答案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课后测试•1、201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10 分)A2.17B4.17C6.17D8.17正确答案:A•2、()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10 分)A历史B创新C改革D开放正确答案:B•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10 分)A世界科技前沿B经济主战场C国家重大需求D人民生命健康正确答案:A B C D•1、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

(10 分)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2、科技创新历来都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这个作用将会更加凸显、更加重要。

(10 分)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摆位和重大部署,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在党长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0 分)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还存在研发投入不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激励企业创新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0 分)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5、国家是市场的主体,也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0 分)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错误•6、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真正调动千千万万的企业投入技术创新,充分释放企业创新的潜力和创造力。

(10 分)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7、我国中小企业加上微型企业占到市场的50%以上,它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10分)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打造创新生态

打造创新生态

打造创新生态创新生态的打造及其重要性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则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的关键环境。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打造创新生态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之一。

本文将探讨创新生态的重要性,并介绍创新生态的建设方向及策略。

创新生态是一种创新环境,由多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促进创新活动的发生和繁荣。

首先,创新生态需要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创新活动需要依托于一个鼓励创业和创新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此外,如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创新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其次,创新生态需要一个高效的科研和学术环境。

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活动对于推动技术和知识的进步至关重要。

因此,鼓励科研人员的开放合作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是创新生态建设中的关键要素。

最后,创新生态需要一个积极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

社会对于创新的价值认同和对创新者的支持与鼓励可以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活动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打造创新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创新生态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在一个创新生态良好的环境下,创新者可以得到充分的资源和支持,有更多的机会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其次,创新生态可以推动技术和经济的进步。

通过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和研发投入,可以不断推动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此外,创新生态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创新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最后,创新生态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创新生态的引导下,创新者可以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打造创新生态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搭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此外,要提倡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经验,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18•【字号】苏政发〔2020〕101号•【施行日期】2020.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0〕10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进一步激发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创新发展活力,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新定位,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高端产业集聚、绿色发展、宜创宜业宜居的增长极。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18•【字号】丰政发〔2015〕15号•【施行日期】2020.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丰政发〔2015〕15号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一系列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眼创新创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成政策、集聚资源,着力构建区域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二、重点任务(一)推动科技产业创新充分发挥区域大院大所大企智力密集优势,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共赢平台,推动轨道交通、应急产业等重点领域创新,建设特色产业国际国内创新高地。

建立政府与大院大所大企的区域创新战略合作机制。

围绕大院大所大企的重大科技规划、重大产业规划和重大科研项目,对接战略、对接资源、对接服务,深化务实合作(牵头部门:区发展改革委)。

打造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高地。

依托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发挥北京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优势,以中国中车和中国通号为龙头,建设中国高铁创新中心。

以全路通和交控科技为龙头,建设中国轨道交通智能控制创新高地。

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智能控制系统、工程技术与装备、运维技术与装备、项目总包与投融资四大创新集群(牵头部门:园区管委)。

打造中国应急产业创新高地。

发挥国家级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优势,以新兴际华集团为龙头、“安全谷”项目为抓手,形成应急处置装备、应急通讯、公共安全防范、应急医疗服务、自然灾害监测五大创新集群;深化与国家行政学院、中欧应急管理学院的合作,打造应急培训基地、国家应急智库、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牵头部门:区经济信息化委)。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引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通过区域内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该理论旨在帮助政府和企业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进行全面综述,包括概念、主要特点、实施方法和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概念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在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创新网络,以促进创新活动的一种理论模型。

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区域内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特点1.系统性:区域创新体系不仅仅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简单合作,而是建立在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复杂系统。

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2.协同性: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通过共享信息、共同研发、共享资源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3.灵活性: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它能够根据不同的创新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4.多元性: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多样化,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不同类型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创新优势和资源,通过合作共享,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法实施区域创新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组织结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第一步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需要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机制。

2.资源共享: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资源共享。

各个主体应当共享各自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

通过共享资源,能够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3.合作研发:区域创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作研发。

龙岩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龙岩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龙岩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创新型城市中等水平。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行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一、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

加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园区创新要素集聚。

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技术领域,建立产业重点攻关技术目录,推进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平台、重大工程。

围绕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预备队”,提升紫金矿业、金龙稀土等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创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深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重大研发机构,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联盟、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在市外设立研发机构等“创新飞地”。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完善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活跃的科技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

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扩大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高水平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三、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创新。

发挥科技载体支撑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突破有色金属、机械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13

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13

黔西北州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2021届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1分,一共10分〕1.开展科技、教育是实现HY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我国之所以重视开展科技和教育,是因为〔〕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B.科学技术是第一消费力C.科教兴国,教育是根底,科技是关键D.科教兴国,科技是根底,教育是关键2.HY民主的本质是〔〕A.坚持HY的指导B.人民当家作主C.依法治国D.实行HY开放3.HYHY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A.根本政治制度B.最高国家权利机关C.多HY、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D.根本政治制度4.“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这句话表达的是〔〕A.公正HYB.科学立法C.严格执法D.全民守法5.以下关于德治与法治关系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德治比法治更具有权威性和强迫性B.法治比德治更具有感召力和劝导力C.法治重教化作用,德治重标准作用D.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6.HY场经济本质上是〔〕A.法治经济B.非公有制经济C.垄断经济D.国有经济7.“法令行那么国治国兴,法令驰那么国乱国衰。

〞这说明〔〕C.与法律相比,其他社会标准并不重要D.只要国家兴隆,法律自然会得到贯彻施行8.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开展,而且要看(〕①开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②国家在世界上地位如何③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实在保障④国家HY事实力的强弱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9.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下属于我国民主选举形式的是〔〕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等额选举④差额选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我国HY民主的两种形式是〔〕民主和协商民主C.中国一共产HY指导的多HY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感受身边变化】〔一共6分〕材料一:30年前,自行车、手表、录音机是人们的梦想;20年前,彩电、冰箱、洗衣机是人们的时尚。

绵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

绵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

绵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发挥绵阳科技城在科技创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大力营造创新生态,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加快构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打造成渝地区创新高地。

以“一城多园”模式,与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共建西部科学城。

加强成渝绵科研院所、高校、公司研发中心合作,建立研发需求互通平台,谋划布局科技孵化“飞地”和异地研发中心,联合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项目库、专家人才库信息资源互动共享。

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跨区域创新联合体。

以创新驱动深化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支持绵阳“优科服”和成都“科创通”开展全面合作。

拓展区域协同创新范围。

积极推进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协同联动,主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在科技协同创新、技术转移方面合作。

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绵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

加快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双提升”“专利提质增量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提升技术、产品和品牌创新能力。

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聚焦北斗卫星导航、信息安全、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吸引聚集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及大型企业在绵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产学研合作。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围绕科技城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深入实施科研人员激励计划,建立全市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库,率先在主导产业领域实施领军人才行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09•【字号】宁政办发〔2021〕58号•【施行日期】2021.09.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宁政办发〔2021〕58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五年,也是我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科技强区行动,发挥科技创新对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战略支撑作用的关键五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特编制本规划。

一、科技创新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开放创新、特色创新之路,科技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

创新驱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初步形成。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从0.99%增长到1.52%,年均增幅是全国同期增幅的1.6倍,排名从全国第23位上升到第19位。

技术合同成交额从7亿元增长到22.52亿元,增长2.2倍。

简述四区一高地的主要内容

简述四区一高地的主要内容

简述四区一高地的主要内容
“四区”是指: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一高地”是指: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具体来说:
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就是要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探索路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就是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就是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就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载体建设,深入推动制度型开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升级版。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报告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报告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报告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加速涌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加速,梯次接续、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初步形成。

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创新推动全球化迈向更深层次的合作(一)创新链和产业链全球化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技术和人才的全球范围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创新体系间的相互依赖度持续上升,通过创新组织方式的全球布局、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和资源互补,大大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不断提升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国际科技合作主体不断扩展,发起大科学计划、建立政策性对话机制、共建研究平台、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合作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创新不再局限于内部研发,而是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技术、资本、平台等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实现更高的创新要素配置效率,通过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布局全球化和高效化。

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000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在海外开展研发活动。

与此同时,国与国之间的创新竞争迅速加剧,特别是人才竞争扩大到全球范围,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提升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纷纷出台各种创新政策和高端人才计划,积极参与到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竞争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创新合作新理念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深入推进,但逆全球化的声音和行动也频繁出现。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由于国际贸易流通受限,一些依赖跨国供应链的企业生产面临阶段性的供应中断,使各国更加重视本土供应商。

这些变化给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全球化拓展带来不确定性。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创新已经从工程和机械创新系统发展到生态和有机创新系统。

长三角地区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更大程度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新颖互补,激发更多创意。

文章采用理论推演、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厘清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布局。

三角洲地区,包括管理体制的“立体一体化”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五步走”。

本研究将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长江、三角洲、路径、机制、生态一、简介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

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可以实现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备、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目标,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和社会。

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集聚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资源,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形成优化的发展体系。

创新生态。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良性发展。

为此,本文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主体的耦合与互动、良性合作与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

该研究也进一步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地区拓展。

集聚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和转化,使长三角地区形成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借鉴。

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为高层次创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理论基础1.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关注。

国家创新体系于1987年首次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高校、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

打造七大都市征文

打造七大都市征文

打造七大都市征文这是阳光明媚的一天,这是心明眼亮的一刻。

2月27日,哈尔滨市内气温升至零上1℃,漫长的寒冬后第一个春日如约而至。

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环球剧场里,“七大都市”“省会担当”登上热搜榜单,似一股热浪冲向冰消雪融的龙江大地。

随着哈尔滨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开幕,省城登高望远,开启新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大事多、喜事多、难事多,在哈尔滨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哈尔滨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见证过光荣,也饱受过风雨,正处在爬坡过坎关键时期,正走在振兴发展新的征程。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张安顺字字硬核,句句铿锵:“扛起省会担当,就是要跳起摸高、跨越发展,敢与强者比高下。

”响彻会场的掌声,似一浪高过一浪的冲锋号,激励着一千多万哈尔滨人踔厉奋发。

担当作为,冲在前面干在前面,省会责无旁贷。

“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昂扬斗志,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深入落实强省会战略,扛起省会担当,奋力为全省振兴发展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

”“要跳起摸高、跨越发展,敢与强者比高下,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争创一流”,哈尔滨昂首作答。

新的五年,哈尔滨将如何敞开“新时代之窗”?这次一锤定音: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着力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先进制造之都、现代农业之都、向北开放之都、创意设计之都、冰雪文化之都、宜居幸福之都,维护“五大安全”能力持续提升,龙江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彰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

选准创新方向,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建设东北亚区域性创新高地,打造创新引领之都。

加快工业振兴步伐。

把发展工业作为补短板的重点,全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完善工业体系,壮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占比,打造先进制造之都。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300亿斤以上,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建设国家重要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高质量农产品综合供应基地,打造现代农业之都。

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构筑创新高地_加速转型升级

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构筑创新高地_加速转型升级

构筑创新高地 加速转型升级这里,从黑暗沉寂到灯火通明;从一片荒地到厂房林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产业新区。

大企业纷至沓来,好项目相继落地。

不断量变的积累下,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佳木斯高新区”)已经成为支撑和拉动佳木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历史,总是在特殊的时间节点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佳木斯东部,2009年12月21日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

佳木斯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国境(界江)线总长449公里,东隔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区相望。

由于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故称“东方第一城”。

文/本刊记者 郑茂典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市,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教育、文化、医疗、商服、物流、居住等方面辐射功能强大,具有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佳木斯毗邻俄罗斯远东资源富集区及最大的城市哈巴罗夫斯克,是江海联运的起点。

现有5个国家一类水陆口岸、两个公路口岸、一个航空口岸,是全国拥有开放口岸最多的城市之一。

黑瞎子岛陆路口岸和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的开通,使对俄合作的口岸优势更加明显。

此外,作为全国“最佳生态环境魅力城市”和国家老工业基地所具有的生态环境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及不断地推进“放管服”改革显现的创业成本优势和政务政策优势,更让佳木斯高新区如虎添翼。

15年间,佳木斯高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重点围绕大健康(食品和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循环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先后引进益海粮油、丰益食品、佳天国际、泉林生态农业、常发佳联、黑龙江佳星玻璃、葵花药业、润特科技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

累计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39个,项目总投资140亿元。

近年来,佳木斯高新区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拥有省东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创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三料”国家级平台载体。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省委工作会议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旨在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着力弥补创新领域短板,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xx一条路”。

为此,xx应聚焦“五个维度”,奋力实现“五个一流”,打造国内一流创新生态体系:主体再升级:培育一流创新企业依托xx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沿x科创走廊、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努力形成企业培育成长链,培育和集聚创新型企业群。

一是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

围绕我省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等优势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具有一定优势的新兴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国际知名、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龙头企业。

二是集聚创新型中小企业群。

国际经验表明,创新生态系统一直保持着xx%左右的中小企业。

围绕龙头企业所在行业,选择一批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优质中小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其快速成长为科技公司。

三是培育高成长科技型初创企业。

科技型初创企业是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

依托中原科技城、双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通过引导基金、担保、周转金、新科技金融产品等措施,为初创型创新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平台再升级:建设一流创新载体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是布局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重大创新平台。

以超常规举措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在我省落地。

推动黄河、神农等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队”,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二是发挥“双一流”大学引领作用。

支持郑大、河大等高校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沿“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孵化链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推动创新主体之间深度合作。

三是积极引入新型研发机构。

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创新领先区域,积极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和一流大学,采用多元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在郑洛新、沿黄科创走廊、航空港区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创新创业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不断健全研究

创新创业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不断健全研究

创新创业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不断健全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

创新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

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一、创新创业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不断健全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的特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

特别是要培育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

2017年印发《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提出对新动能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

与此同时,国家在大数据、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物联网、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监管制度改革,布局建设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城市经济、优化城市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成果场景化、商业化、普惠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新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大众享受科技进步的便利和实惠,创新获得感明显增强。

二、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一)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强化创新。

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

(二)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

山东省省级财政科技股权投资项目改革工作方案

山东省省级财政科技股权投资项目改革工作方案

山东省省级财政科技股权投资项目改革工作方案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财政科技股权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探索科技资金市场化投入新渠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加快打造全国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高质量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我省标志性产业链,做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文章,强化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突出财政科技股权投资引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链前端,带动各类创新资源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聚集,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为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政府有为,弥补市场不足加强政府调控引导,发挥财政科技股权投资带动激励作用,通过研判科技属性、技术成熟度、成果转化能力,科学划定科技企业类型、创新阶段、投资范围,健全风控和服务体系,化解投入风险,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支持创新和投早投小力度。

(二)突出市场有效,尊重投资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眼光发现、市场化机制运作,尊重科技创新和资本投资规律,构建面向市场的项目评价和遴选机制,突出支持成长性、创新性强的科技型企业和项目,以政府投资带动、投后服务等措施,提高社会资本跟进投资的积极性。

(三)强化科技属性,健全投资体系突出科技属性,锁定支持科技型企业,重点关注省科技计划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落地转化,打造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产学研深度融合、社会资本深度介入的财政科技股权投资体系。

(四)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创新生态强化顶层设计,以财政金融协同促进有组织的科研,引入更多资本、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要素,推动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各市政府引导基金及科技股权资金、社会资本联动支持赋能,构建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生态。

中药饮片行业实施方案

中药饮片行业实施方案

中药饮片行业实施方案我国中药饮片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在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监管缺失的条件下自然发展,因此过去一直未能形成体系和产业规模化。

不过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出台,国家政策导向的引导支持下,中医药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而中药饮片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整个药品市场规模中占据了6.5%的份额。

中药饮片是中国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传统武器,通常是指中药材经过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加工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的衔接,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合力推进产业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

积极协调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对区域的督促指导,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为加快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指导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坚持组织引导与市场主导并重,筑牢产业发展基础与强化科技进步并重。

第二部分原则1、坚持融合发展。

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

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序发展。

3、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新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三部分背景分析我国中药饮片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在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监管缺失的条件下自然发展,因此过去一直未能形成体系和产业规模化。

不过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出台,国家政策导向的引导支持下,中医药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而中药饮片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整个药品市场规模中占据了6.5%的份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构筑区域创新高地作者:镇江市政协课题组来源:《唯实》2018年第04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如何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的这一精神?我们通过“沉下去”、“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法与渠道,听到、看到、学到和想到了很多。

我们认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从而构筑区域创新高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

当前,镇江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建设科技强市,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营造有利于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创新生态,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探索具有镇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为此,根据市内广泛深入调研、市外学习考察取经的心得体会,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思考。

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产业创新“高原”。

围绕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新形势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集中力量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着力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真正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嫁接。

要突出镇江市产业发展重点,把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激活创新要素,衔接创新链条,加强产业链条中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重大技术攻关,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的通道,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向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集中力量发展2—3个有产业基础、有创新潜力、有市场前景的重点产业。

加快发展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

要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镇江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镇江市确定的“3+2+X”产业链体系开展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和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目标,整合产业发展存量资源、拓展增量资源,重点培育发展智能电气、船舶海工、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要加强产业集群与国家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创新载体的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合作,通过联合孵化项目,共建产业基地,推动集群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形成完整的核心产业链和技术链,提高集群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科技供给提升产业发展质态。

要紧紧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组建战略联盟、促进军民融合、推动品牌创新上下功夫。

要坚持市场导向,联合组建一批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科技咨询、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多种手段,促进创新资源在特色产业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要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推进以丹阳市、镇江新区军民融合示范区为代表的军民融合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军民科技创新规划、项目、成果转化对接机制,辐射和带动镇江全市军民融合產业协同发展。

要实施品牌战略推动自主创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响“镇江制造”品牌,培育一批质量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名牌产品,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发展质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着力打造企业创新“高地”。

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要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把企业家队伍作为“稀缺资源”来对待,坚持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发展上给支持,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定期组织企业家培训深造,将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对象纳入“金山英才”计划支持范围,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行业领军人,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要启动“创二代”培育计划,推动他们由“富二代”向“创二代”转型。

要加强创新转型引导,鼓励企业家积极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在科技创新大潮中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研发机构。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专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力争实现企业层面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功突破。

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央企联合建立研发中心,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海外企业,最大限度地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全面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中心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高性能合金、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研发、中试、技术转移、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一批掌握“专精特新”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梯度成长,重点培育技术领先、成长性好、主营业务突出、专注细分市场的“单打冠军”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引导镇江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要按照“创业、孵化、成长、上市”不同阶段发展需求,对初创期企业以加强孵化培育为主、对成长期企业以科技金融支持为主、对“科技小巨人”企业以平台建设带动为主、对拟上市企业以强化融资服务为主,努力实现镇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制定大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协调指导服务,落实优惠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提高规模效益;注重梯次培育,在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产业创新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培育“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航母级”和“旗舰型”标志性企业。

坚持产城融合,功能齐全,打造应用型、梯次式、配套好的创新载体群,集聚创新要素,编织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搭建创新成果汇聚的“舞台”。

把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要明晰战略定位,以全国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尺,找准参照系和坐标点,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创新业态、营造创新生态,形成鲜明的“高”与“新”特质,着力打造既有“高原”也有“高峰”的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要突出规划引领,凸显“产城融合”理念,按照“一体两翼”和“五大片区”的空间格局,积极策应“沿G312创新发展带”建设,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要素,做强做大核心区、优化提升托管区、辐射带动政策区。

要培植特色产业,坚持“不高不进、不优不进”原则,强化科技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项目在高新区转化落地,建设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一批高端科技人才资源,着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

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三集”园区发展的生命线。

镇江新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本、中介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创新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丹阳、扬中省级高新区要根据自身产业特色和技术需求进行区域创新要素布局和创新体系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园区升格,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句容、丹徒、京口、润州等地的产业“三集”园区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并统筹做好科技小镇规划建设,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微中心”,不断提升园区创新发展能力。

把新型孵化载体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爆发地。

支持产业园区、科技园区、高校院所盘活工业闲置厂房和存量楼宇资源,发展“创业工厂”和“创业咖啡”以及“创投+孵化”等模式,构建“研究开发—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示范社区,形成工作、网络、社交、融资等“一条龙”的服务网络,让创新创业者拎包入驻。

积极引入一批国内众创空间品牌在镇江设立分支机构,引入一批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团队,提升孵化载体的管理水平和投入产出水平。

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依托智能电气、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战略研究平台在镇江布局,打造国家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着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发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

注重加强中试转化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镇江市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基地。

以企业的技术需求为中心,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优氛围,形成紧密相连的产学研合作“链条”。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机制。

政府层面要加强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合作,明确牵头主管部门和协调配合部门工作职责,细化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和督查评估,完善和落实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企业层面要以自身技术需求为起点,切实解决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信息不对称和科技资源共享难等问题,有效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技术攻关;高校院所层面要以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为重点,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比重,深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要积极推动各级政府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特色产业基地与高校院系、企业与高校特色专业、人力资源部门与科技人才、金融中介机构与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五个层面的合作,使“政产学研金介媒”高度集成、深度融合;要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大型央企、军工企业加强战略合作,深入开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品、品牌、业态、管理、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材料、核心器件、智能装备和节能减排等重点环节,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重大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抓紧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市场,形成线上技术市场平台和线下实体市场相结合的O2O模式,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提升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效。

要坚持问题导向、成果导向,重点支持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驻镇高校深化治理结构改革,激励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强化对镇江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要积极支持驻镇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机制改革,引导和鼓励高校院所与镇江企业联合设立技术转移机构,联合推动产业化项目;要积极探索“平台预约”、“订单服务”、“对话咨询”等校企合作新模式,提高产学研合作成果落地率与成功率,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成为镇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