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考试辅导(过关必背)

合集下载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百手整理起驾为您第一至八章中药学总论1. 《神农本草经》(簡称本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该书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專著。

2.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或《官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

载药844种,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3. 李时珍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完成《本草纲目》(1593年刊行)。

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载药1800多种,附药图1000余幅,附方1万首。

4.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进行。

一般药材的采收时间及方法 : -(1) 植物类a) 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

b)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

c)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蕾。

d) 果实和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亦有未成熟时采收的。

e) 根和根茎类:多以农历二、八月采收。

少数夏季采收。

f) 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剥取皮。

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

(2) 动物: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3) 矿物:大多可随时采收。

5. 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1) 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等五大类型。

简述如下 : -a) 修治 - 包括纯净、粉碎及切制处理;b) 水制 - 包括洗、淋、泡、润、漂、水飞等方法;c) 火制 - 包括炒(清炒及固体辅料炒)、炙(蜜、醋、酒、盐及姜汁)、煅、煨、烘焙等方法;d) 水火共制 - 包括煮、蒸(清蒸及辅料蒸)、潬、淬等方法;e) 其它制法 - 包括制霜、发酵、发芽等方法。

6. 五味的作用是什么?(1) 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炮制学题库练习附答案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炮制学题库练习附答案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炮制学题库练习附答案(一)A型题1.宜用明煅法炮制的药材是(A)A.牡蛎B.自然铜C.炉甘石D.磁石E.棕榈2.宜用煅淬法炮制的药材是(B)A.石决明B.代赭石C.雄黄D.白矾E.石膏3.宜用扣锅煅法炮制的药材是(B)A.龙骨B.干漆C.石决明D.磁石E.炉甘石4.宜用煅后水淬法炮制的药材是(D)A.钟乳石B.自然铜C.蛤壳D.炉甘石E.花蕊石5.宜用煅后酒淬法炮制的药材是(B)A.珍珠母B.阳起石C.磁石D.石燕E.禹余粮6,下列除哪项外,均用明煅法炮制(A)A.紫石英B.钟乳石C.龙骨D.瓦楞子E.云母石7.磁石炮制后缓和的作用是(C)A.平肝止血B.散瘀止痛C.重镇安神D.收敛固涩E.温肾壮阳8.自然铜炮制后增强的作用是(C)A.收敛生肌B.收敛止痒C.散瘀止痛D.平肝潜阳E.平肝止血9.龙骨炮制后增强的作用是(B)A.清热除烦B.收敛固涩C.收敛制酸D.清热燥湿E.以上都不是10.石决明炮制的作用是(D)A.改变药性B.降低毒副作用C.缓和燥性D.使质地疏松E.以上都不是11.制炭后产生止血作用的药材是(C)A.藕节B.地榆C.棕榈D.荷叶E.以上都不是12.下列除哪项外,均用扣锅煅法炮制(E)A.丝瓜络B.灯心草C.荷叶D.蜂房E.大蓟(二)B型题A.明煅法B.煅淬法C.扣锅煅法D.炒焦法E.炒炭法13.炮制槟榔用(D)14.炮制磁石用(B)15.炮制蜂房用(C)16.炮制龙骨用(A)17.炮制花蕊石用(A)A.降低毒性B.降低咸寒之性C.凉血止血D.收敛固涩E.平肝止血18.石决明煅制(B)19.干漆制炭(A)20.代赭石煅制(E)21.灯心制炭(C)22.牡蛎煅制(D)(三)C型题A.炒炭B.煅炭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23.棕榈炭(C)24.荷叶炭(B)25.山楂炭(A)26.丝瓜络(C)A.煅淬B.水飞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27.炉甘石应(C)28.钟乳石应(D)29.雄黄应(B)30.阳起石应(A)(四)X型题31.煅淬药物常用的淬液有(A、B、D)A.酒B.醋C.盐水D.药汁E.蜜水32.枯矾的性状为(A、B、D、E)A.白色不透明B.海绵状C.味苦涩D.体轻质松E.手捻易碎33.煅淬的主要目的是(A、B、C、D)A.使药物质地酥脆B.减少副作用C.增强疗效D.洁净药物E.除去结晶水34.煅淬代赭石的目的是(B、C、D、E)A.增强重镇安神的作用B.降低苦寒之性C。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必备-中药学要要总结(很有用,推荐)+中医药典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必备-中药学要要总结(很有用,推荐)+中医药典

中药学横向总结1.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疥疮之要药:硫磺2.良药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理气良药:沉香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3.佳品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菟丝子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4.圣药“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5.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6.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祛瘀生新”:桃仁“引血、引火下行”:牛膝“风药中之润剂”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7.病证选药安胎:紫苏(气滞胎动)黄芩(胎热胎动)砂仁(气滞胎动)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白术(脾虚气弱胎动)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鱼蟹中毒:紫苏,生姜,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蜈蚣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胃火牙痛:石膏阴署证:香薷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项背强痛:葛根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太阳头痛:羌活阳明头痛:白芷厥阴头痛:藁本(巅顶头痛)鼻渊头痛:辛夷苍耳子细辛引产:天花粉无汗骨蒸:牡丹皮有汗骨蒸:地骨皮梅毒:土茯苓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鸡眼赘疣:鸦胆子回乳:芒硝(外用)麦芽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蚕沙膏淋:萆薢血淋:蒲黄虚寒呃逆:丁香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肺胃出血:白及手足皲裂:白及脱发:侧柏叶(外用)阴疽流注:白芥子痨嗽及百日咳:百部噤口痢:石菖蒲休息痢:鸦胆子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口中甜腻:佩兰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喉痹:络石藤灯心草口疮:吴茱萸龋齿疼痛:筚拨手足皲裂:白芨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蜈蚣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亡阳证:附子干姜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泻痢里急后重:木香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绦虫证: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芜荑风痰证:天南星滑脱诸证:龙骨牡蛎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脱发:侧柏叶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胸痹:薤白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梅毒:土茯苓脾胃虚寒吐泻:砂仁血淋涩痛:石韦蒲黄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扩瞳:青葙子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虚火咽痛:玄参阴虚外感:玉竹安蛔止痛:乌梅8.配伍用药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炮制》知识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炮制》知识点汇总

水飞法1、目的(1)去除杂质,洁净药物:如朱砂、雄黄等。

(2)使药物质地细腻:如朱砂、滑石粉等。

(3)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4)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

如朱砂中的可溶性汞盐。

2、朱砂(1)炮制作用朱砂有毒,不入煎剂,经水飞后能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便于制剂及服用。

朱砂中的杂质主要是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后者毒性极大,为朱砂中的主要毒性成分,水飞可使朱砂中毒性汞含量下降,亦可降低铅和铁等重金属的含量。

水飞时洗涤次数越多,可溶性汞盐的含量越少,而对HgS 含量基本无影响。

3、雄黄(1)炮制作用雄黄有毒,水飞后使药物达到极细和纯净,降低毒性,便于制剂。

煨法1、目的(1)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

如肉豆蔻。

(2)增强疗效。

如肉豆蔻。

(3)缓和药性。

如诃子、葛根。

2、操作方法(1)湿纸煨:如葛根等。

(2)隔纸煨:如木香等。

(3)面裹煨:如肉豆蔻、诃子等。

(4)滑石粉煨:如肉豆蔻等。

(5)麦麸煨:如肉豆蔻、诃子等。

3、肉豆蔻(1)炮制方法麦麸煨:肉豆蔻每100kg,用麦麸40kg。

滑石粉煨:肉豆蔻每100kg,用滑石粉50kg。

面裹煨:肉豆蔻每100kg,用面粉50kg。

(2)炮制作用生肉豆蔻辛温气香,长于暖胃消食,下气止呕。

但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质,有滑肠之弊,并具刺激性,一般多制用。

煨肉豆蔻可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了固肠止泻的功能。

肉豆蔻炮制后,有毒成分肉豆蔻醚含量降低。

肉豆蔻醚既有毒又有效,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抗癌作用。

(1)炮制作用生木香行气作用强,多用于脘腹胀痛。

煨木香除去部分油质,实肠止泻作用增强。

提净法小结1、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

如芒硝。

(2)缓和药性。

如芒硝。

)降低毒性。

如硇砂。

操作方法)降温结晶(冷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如硇砂。

3、芒硝)炮制方法:每100kg药物,用萝卜20kg。

)炮制作用硝提净后可提高其纯净度。

2014年中药师考试大纲

2014年中药师考试大纲

2014年临床中药初级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基础知识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中药学一、药性理论(一)四气1.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2.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二)五味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三)升降浮沉1.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2.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四)归经1.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2.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五)毒性1.毒性的含义 12.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3.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4.掌握药物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二、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一)中药的配伍1.配伍的意义 12.配伍的内容 1(二)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 12.妊娠用药禁忌 1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三、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一)剂量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1(二)用法1.特殊煎法 12.服药法 1四、解表药(一)概述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12.解表药的功效 1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1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1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1(二)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六、泻下药(一)概述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12.泻下药的功效 13.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14.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泻下药的功效 17.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四)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七、祛风湿药(一)概述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12.祛风湿药的功效 13.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14.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 17.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1 (二)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伸筋草、海风藤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四)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狗脊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八、化湿药(一)概述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12.化湿药的功效 13.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14.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九、利水渗湿药(一)概述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1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13.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14.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17.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利水消肿药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三)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萆薢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四)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十、温里药(一)概述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12.温里药的功效 1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1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十一、理气药(一)概述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12.理气药的功效 1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1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薤白、大腹皮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十二、消食药(一)概述1.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12.消食药的功效 13.消食药的适应范围 14.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十三、驱虫药(一)概述1.驱虫药的性能特点 12.驱虫药的功效 13.驱虫药的适应范围 14.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十四、止血药(一)概述1.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12.止血药的功效 1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14.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17.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凉血止血药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四)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血余炭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五)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十五、活血化瘀药(一)概述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1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1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1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1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五灵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四)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骨碎补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五)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药(一)概述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1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1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1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1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1(二)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旋覆花、皂荚、白前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三)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瓦楞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四)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十七、安神药(一)概述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12.安神药的功效 1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1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1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1 (二)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合欢皮、远志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十八、平肝息风药(一)概述1.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1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13.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14.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17.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罗布麻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息风止痉药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十九、开窍药(一)概述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12.开窍药的功效 1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1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二十、补虚药(一)概述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12.补虚药的功效 1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1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1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1 (二)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饴糖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补阳药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四)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五)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二十一、收涩药(一)概述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12.收涩药的功效 13.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1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1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三)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赤石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 (四)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二十二、攻毒杀虫止痒药(一)概述1.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 12.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 13.攻毒杀虫止痒药的适应范围 14.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来源:考试大-中药师续表(方剂学)(二)具体药物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大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1二十三、拔毒化腐生肌药(一)概述1.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性能特点 12.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功效1 3.拔毒化腐生肌药的适应范围 1 4.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 (二)具体药物铅丹、炉甘石、硼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 方 剂 学一、概述(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 2.常用治法 1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配伍的目的1 2.方剂的组方原则1 3.方剂的变化形式1 (三)常用剂型汤、丸、散、膏、酒、丹、栓、注射剂的特点及临床意义1 二、解表剂(一)概述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1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 (二)辛温解表1.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12.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3.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1 (三)辛凉解表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1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13.柴葛解肌汤的组方原理1 (四)扶正解表 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三、泻下剂(一)概述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1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二)寒下1.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12.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1 (三)温下温脾汤的组方原理 1 (四)润下1.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 12.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1 (五)逐水十枣汤的组方原理及应用注意事项 1 (六)攻补兼施黄龙汤的组方原理 1四、和解剂(一)概述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1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13.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 1 (三)调和肝脾1.四逆散的组方原理 12.逍遥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13.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 1 (四)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五、清热剂(一)概述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1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清气分热1.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竹叶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虎汤的鉴别应用1 (三)清营凉血1.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12.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营汤的鉴别应用1 (四)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 12.凉膈散的组方原理 13.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 14.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味消毒饮的鉴别应用1 (五)清脏腑热1.导赤散的组方原理 12.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 13.清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4.玉女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胃散的鉴别应用 15.苇茎汤的组方原理 16.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1(六)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 12.当归六黄汤的组方原理 1六、祛暑剂(一)概述1.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1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祛暑解表香薷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三)祛暑利湿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四)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1七、温里剂(一)概述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1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温中祛寒1.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三)回阳救逆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附汤的鉴别应用1 (四)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四逆汤的鉴别应用13.阳和汤的组方原理 1八、补益剂(一)概述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1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补气1.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13.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14.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15.完带汤的组方原理 1 (三)补血1.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13.归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四)气血双补1.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 12.八珍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1 (五)补阴1.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六)补阳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七)阴阳双补1.地黄饮子的组方原理 12.七宝美髯丹的组方原理 1九、固涩剂(一)概述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12.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固表止汗牡蛎散的组方原理 1 (三)涩肠固脱1.真人养脏汤的组方原理 12.四神丸的组方原理 1 (四)涩精止遗1.金锁固精丸的组方原理 12.桑螵蛸散的组方原理 1 (五)固崩止带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1十、安神剂(一)概述1.安神剂的适用范围 12.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的组方原理 1 (三)滋养安神1.酸枣仁汤的组方原理 12.天王补心丹的组方原理 1十一、开窍剂(一)概述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12.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凉开1.安宫牛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牛黄清心丸的鉴别应用12.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的鉴别应用 1 (三)温开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1十四、治风剂(一)概述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12.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的组方原理 12.大秦艽汤的组方原理 13.小活络丹的组方原理 14.消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防风通圣散的鉴别应用1 (三)平息内风1.羚角钩藤汤的组方原理 12.镇肝熄风汤的组方原理 13.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1十五、治燥剂(一)概述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1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轻宣外燥1.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12.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 1(三)滋阴润燥1.增液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炙甘草汤、清燥救肺汤的鉴别应用13.百合固金汤的组方原理 14.养阴清肺汤的组方原理 1十六、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1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燥湿和胃1.平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理 1 (三)清热祛湿1.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八正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13.三仁汤的组方原理 14.甘露消毒丹的组方原理 15.二妙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 (四)利水渗湿1.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猪苓汤的鉴别应用12.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原理 1 (五)温化寒湿1.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原理 12.真武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3.实脾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应用 14.萆薢分清饮的组方原理 1 (六)祛风胜湿1.羌活胜湿汤的组方原理 12.独活寄生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十七、祛痰剂(一)概述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1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燥湿化痰1.二陈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温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1 (三)清热化痰1.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12.小陷胸汤的组方原理 13.滚痰丸的组方原理 1 (四)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1 (五)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 1014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大纲——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中医学基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内容 2(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 22.辨证论治 2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2二、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及其特性 2(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 22.阴阳的互根互用 23.阴阳的消长平衡 24.阴阳的相互转化 2(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2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24.指导疾病的诊断 25.指导疾病的防治 2三、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和五行学说 22.五行特性 23.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2(二)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与相克 22.五行相乘与相侮 23.五行母子相及 2(六)治风化痰1.止嗽散的组方原理 1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原理 1十八、消食剂(一)概述1.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12.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二)消食化滞1.保和丸的组方原理 12.枳实导滞丸的组方原理 1(三)健脾消食1.健脾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12.枳实消痞丸的组方原理 1十九、驱虫剂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1(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22.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23.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2四、藏象(一)心1.心主血脉 22.心藏神 23.心在体合脉 24.心开窍于舌 25.心在液为汗 26.在志为喜 27.心其华在面 2 (二)肺1.肺主气、司呼吸 22.肺主宣发肃降 23.肺主通调水道 24.肺朝百脉、主治节 25.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6.肺开窍于鼻 27.在志为悲 28.肺在液为涕 2 (三)脾1.脾主运化 22.脾主升清 23.脾主统血 24.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5.脾开窍于口 26.脾在液为涎 27.在志为思 28.脾其华在唇 2 (四)肝1.肝主疏泄 22.肝主藏血 2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4.肝开窍于目 25.在志为怒 26.肝在液为泪 2 (五)肾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2.肾主水 23.肾主纳气 24.肾在体合骨 25.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26.肾在液为唾 27.在志为恐 28.肾其华在发 2(六)胆1.胆贮存胆汁 22.胆排泄胆汁 23.胆主决断 2(七)胃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22.胃主通降 23.胃喜润恶燥 2(八)小肠1.小肠主受盛化物 22.小肠主泌别清浊 2 (九)大肠1.大肠传化糟粕 22.大肠主津 2 (十)膀胱1.膀胱贮存尿液 22.膀胱排泄尿液 2 (十一)三焦1.三焦通行元气和水液 22.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功能特点 2 (十二)女子胞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2(十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 22.心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23.心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24.心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25.肺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26.肺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27.肺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28.肝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29.肝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210.脾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2(十四)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联系 22.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联系 23.脾与胃的生理病理联系 24.肝与胆的生理病理联系 25.肾与膀胱的生理病理联系 2(十五)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六腑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22.六腑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2七、病因(一)六淫1.六淫及其致病的共同特点 22.风邪 23.寒邪 24.暑邪 25.湿邪 26.燥邪 27.火(热)邪 2 (二)疫气1.疫气 22.疫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2 (三)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 (四)饮食失宜1.饮食不节 22.饮食不洁 23.饮食偏嗜 2 (五)劳逸过度1.过劳 22.过逸 2 (六)痰饮1.痰饮 22.痰饮的形成因素 23.痰饮的致病特点 2 (七)瘀血1.瘀血 22.瘀血的形成因素 23.瘀血的病症特点 2八、发病(一)发病基本原理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2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 (二)发病形式1.感而即发 22.伏而后发 23.徐发 24.继发 25.复发 2九、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 22.阴阳偏衰 23.阴阳互损 24.阴阳格拒 25.阴阳亡失 2(三)气血津液失常1.气的失常 22.血的失常 23.津液代谢失常 2十、诊法(一)望诊1.望神 22.望色 23.望形体 24.望头项五官 25.望舌 26.望排出物 2 (二)闻诊1.听声音 22.嗅气味 2 (三)问诊1.问寒热 22.问汗 23.问疼痛 24.问饮食口味 25.问大小便 26.问睡眠 27.问耳目 2 (四)切诊1.切脉部位 22.正常脉象 23.常见病脉 24.按肌肤 25.按手足 26.按脘腹 2十一、辨证(一)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 22.寒热辨证 23.虚实辨证 24.阴阳辨证 2 (二)脏腑辨证1.心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 22.肺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 23.脾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 24.肝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 25.肾病的辨证与鉴别要点 26.小肠病的辨证 27.大肠病的辨证 28.胃病的辨证 29.胆病的辨证 210.膀胱病的辨证 2十二、防治原则(一)预防1.未病先防 22.既病防变 2 (二)治则1.扶正祛邪 22.标本先后 23.调整阴阳 24.正治反治 2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2续表(中药药理学)考试学科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中药药理学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一)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22.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23.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24.对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 2(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2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 2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环境因素 2二、解表药(一)基本知识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二)常用药物:麻黄、柴胡、桂枝、葛根、细辛1.功效 22.药理作用 23.现代应用 24.不良反应 2三、清热药(一)基本知识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二)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青蒿、栀子、鱼腥草、苦参、知母1.功效 22.药理作用 23.现代应用 24.不良反应 2四、泻下药(一)基本知识1.泻下药的分类 22.主要药理作用 2 (二)常用药物:大黄、芒硝、番泻叶、芫花1.功效 22.药理作用 23.现代应用 24.不良反应 2五、祛风湿药(一)基本知识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二)常用药物:秦艽、独活、五加皮、防己、雷公藤1.功效 22.药理作用 23.现代应用 24.不良反应 2六、芳香化湿药(一)基本知识芳香化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二)常用药物:厚朴、广藿香、苍术1.功效 22.药理作用 23.现代应用 24.不良反应 2七、利水渗湿药(一)基本知识1.利水渗湿药的分类 22.主要药理作用 2 (二)常用药物:茯苓、泽泻、茵陈、猪苓1.功效 22.药理作用 23.现代应用 24.不良反应 2十二、活血化瘀药(一)基本知识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 (二)常用药物丹参、川芎、益母草、延胡索、水蛭、桃仁、红花、莪术、银杏叶1.功效 22.药理作用 23.现代应用 24.不良反应 2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一)基本知识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二)常用药物:桔梗、半夏、苦杏仁1.功效 22.药理作用 23.现代应用 24.不良反应 2十四、安神药(一)基本知识安神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二)常用药物:酸1.功效 2。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药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药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药剂学》考试复习重点百手整理起驾为您第一章:绪论1. 中药制剂使用辅料有两个特点:一是“药辅合一”;二是将辅料作为处方的一味药使用。

2. 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1)按物态分类;2)按制备方法分类;3)按分散系统分类;4)按给药途径分类。

(真溶液类剂型,如芳香水剂、溶液剂、醑剂、甘油剂及部分注射剂)3. 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2)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3)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剂型;(4)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4.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五方便: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用、产、带、运、贮)5.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撰,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作为药物生产、检验、供应与使用的依据。

6. 中药药剂学的主要性质(1)实践性(2)统一性(3)综合性7.《黄帝内经》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及其制法、用法用量和适应症。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专著;《伤寒论》《金匮要略》记载了煎剂、丸剂、散剂、浸膏剂、软膏剂、酒剂、栓剂、脏器制剂等10余种剂型葛洪《肘后备急方》八卷,首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本草经集注》提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煎膏者”8.《药典》、《局颁药品标准》、《局颁药品卫生标准》(即《部颁药品卫生标准》)、《药品管理法》第三章:制药卫生1. 洁净室工作时室内必须保持正压;洁净室的洁净度可达100级。

2. 滴眼剂配液、滤过、灌封——1万级3. D值:在一定灭菌温度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数减少90%所需的时间。

Z值: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对特定的微生物灭菌时,降低一个lgD所需的温度数,Z值的单位为ºC。

F值:在一定温度下,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2014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理学》辅导教材(完整版)

2014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理学》辅导教材(完整版)

【药理学的复习方法与思路】1.药事管理与法规2.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和药分)3.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和药化)4.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一、药理学在执业药师考试中的权重药(一)=药理学(60分)+药物分析(40分)。

二、我们的目标—— 45/60三、我讲课的基本思路1.考什么——大纲要求2.知识点精讲(核心)3.实战演习四、建议的听课方法1.先下载讲义,打印下来2.拿着打印稿,边听课边在讲义上做标记3.主动思考,并回答我的问题4.总结笔记5.进入练习中心,做题,总结错题五、药理学主要内容【总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各论】包括:1.化学治疗药物2.神经系统药物3.心血管系统药物4.血液、呼吸、消化系统药物5.内分泌系统药物6.其他类药物【建议的复习顺序】2-6,1,总论。

【各论的重点】常用药: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相关药: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主打药】——要求深度!【相关药】——要求广度!——跟主打药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六、如何学习?【复习思路】不择一切手段把重要知识点记住!学习知识点,分析出题点,了解考试点。

作用机理——理解后记忆。

即使不理解,也要——彻底记住,拿到分数!【总原则】理解+重复A.基础知识的补充——磨刀不误砍柴工B.表格C.关键词D.图片E.动画F.口诀【强调两点】1.做题不做题会陷入模棱两可的境地——看书都明白,做题全歇菜!——不可题海战,更不可不做题!学习知识点做题出题点结合考试点2.舍得面面俱到?——NO!只为考试通过。

什么都想得到,结果会什么都得不到。

【做好两个准备】1.需要出发时的激情,更需要坚持到底的韧性——持久战的准备。

2.困难一定会有,因为成功的是少数人——吃苦的准备。

成功=正确的坚持!TANG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章绪论【大纲无要求,了解】药理学概念: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014年自考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资料

2014年自考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资料1、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2、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类药物,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3、饮片狭义—切制成的片、丝、段、块等形饮片状的中药。

广义—中医理论指导下,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生产中成药用的中药.包括霜、油、片、丝、段、块4、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炮制药物,以增强药效。

5、看水性:检查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软化程度,即检查药材的吸水量。

6、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趁热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液)中浸淬,使之酥脆7、火候: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是药物受热程度、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的综合概念,即指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炮制的质量要求。

8、炒炭存性:炒炭时只能是药物外部碳化,内部人保留其固有的气味,花、叶全草类药物仍可清晰辨别其原型,且勿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9、净制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霉变品、虫蛀品及灰屑等,使药物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处理方法。

10、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其他:1。

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成书年代及作者《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约五世纪)《炮炙大法》(明·缪希雍,1622年)《修事指南》(清·张仲岩,1740年)2。

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探讨炮制原理研究中药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及产生新药效的原理等。

3。

炮制的历代称谓 : 炮制、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等4。

a.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那几方面?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对升降沉浮的影响;对归经的影响;对中药毒性的影响b.炮制对药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加热处理,水处理和辅料处理)5。

2014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最新版(必背)

2014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最新版(必背)

《中药学》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导言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总论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药剂学复习笔记教材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药剂学复习笔记教材

中药药剂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生物药剂学:通过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亦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药动学”,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药物在体内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新原料药的研究与开发不属于药剂学的任务。

制剂: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的应用形式。

常见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片剂、注射剂、酒剂、合剂、浸膏剂、糖浆剂等40多种。

中药药剂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置理论(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指导思想:中医药理论。

研究对象:中药制剂中药药剂学包括中药制剂学和中药调剂学。

新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增加新适应症,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变剂型也属于新药范围。

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药品是加工品,具有一定剂型,而且还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治疗指数产生副反应的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的比值辅料指药品生产和处方调配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药效的主要因素,而非唯一因素。

《汤液经》是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药经典著作,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首次强调应根据药性选择剂型。

《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药制剂规范,成书于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著。

2014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考试辅导(过关必背)

2014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考试辅导(过关必背)

《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第一章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剂型选择1~2分 9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2.10大术语:中药药剂学、剂型、制剂、成方制剂、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处方药、非处方药、新药、GMP一、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1.概念中药药剂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指导思想:中医药理论研究的对象:中药制剂研究的内容:配制理论(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综合性技术科学2.中药制剂的基本特点与要求(1)组方符合中医药理论,并能联系组方药物的成分与药理进行相关解析;(2)制剂工艺应关注组方药物尤其君药、臣药中有效部位或活性成分的转移率;(3)质量标准制定,除符合《中国药典》制剂通则要求外,应首选君、臣药中的有效或活性成分作为定性鉴别和含量控制指标,同时尽量考虑以多成分作为指标;(4)药效学研究应建立符合中医辨证要求的动物模型,药动学研究宜应用药理或毒理效应法;(5)临床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

中药制剂——西药制剂原料不同3.现代药剂学分支学科(1)工业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及制剂理论与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学科。

(2)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制剂的体内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关系的学科。

(3)物理药剂学: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阐述药剂制备和贮存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其内在规律,进而指导剂型和制剂设计的学科。

(4)临床药学:阐明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与药物相互作用,指导患者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学科。

(5)药动学:采用数学模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与量变规律,为合理用药、剂型设计提供量化指标的学科。

4.中药药剂学:中药调剂学和中药制剂学。

二、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根据临床用药和处方中药材的性质以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服用等方面的要求,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以质优价廉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炮制学(一)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炮制学(一)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炮制学(一)中药炮制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要求等内容,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到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版新的考试大纲中取消了C型题,故试题类型现有A型题、B型题和X型题。

在绪论中主要掌握中药炮制基本理论(炮制目的、炮制对药物的影响、炮制与临床疗效)和饮片质量要求等。

熟悉炮制辅料的性能和作用及分类方法。

了解中药炮制度发展概况、历代重要的炮制专著、炮制品的贮存保管。

下面是需要知道的重点内容。

第一节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和X型题中出现。

汉代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

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多出A或B型题。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的影响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

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2014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2014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中药药剂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中药制剂单元操作(粉碎、浸提、分离、精制、浓缩、干燥、混合、制粒、灭菌等)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应用。

3.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质量要求与检查。

4.中药制剂常用辅料的类型及其主要品种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5.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型给药系统及其特点和应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6.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常用稳定措施及试验方法。

7.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

8.中药制剂配伍变化的基本理论知识。

9.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常用炮制方法、辅料及其应用要点。

10.常用中药饮片质量要求、炮制作用及应用。

职业中药师考试考前培训《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ppt

职业中药师考试考前培训《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ppt
答案:B
二、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1.商《汤液经》——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2.战国:《黄帝内经》——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 3.秦、汉:《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学专著,张仲景撰写 《伤寒论》、《金匮要略》。 4.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第一次提出“成药剂”。 5.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提出根据疾病性质和临 床需要选择剂型原则。 6.唐:《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国 性药典。 7.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剂型包括胶浆剂、火棉胶、涂膜剂等 答案:E
第四节 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中药剂型选择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 急症患者: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水溶性基质) 等速效剂型; 慢性病患者: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等; 皮肤疾患: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搽剂等剂型; 腔道病变:栓剂、灌肠剂、灌洗剂等。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剂型,起效时间快慢不同。通常是: 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 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第一单元 绪 论
一、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药物与药品 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 包括原料药和药品。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 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 量的物质。 2.剂型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 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 型。 3.制剂 根据《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 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 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具体品种)
一、药品卫生标准 1.致病菌
制剂
大肠埃希菌 沙门菌
大肠菌群

中药药剂学考试重点

中药药剂学考试重点

中药药剂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2.制剂:根据《中国药典》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3•喷雾干燥法:是流态化技术用于浸出液干燥的一种较好的方法,系直接将浸出液喷雾于干燥器内使之在通入干燥器的热空气接触过程中,水分迅速汽化,从而获得粉末或颗粒的方法。

4.沸腾干燥法:又称流床干燥,系指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颗粒悬浮,呈流态化,似沸腾状”热空气在湿颗粒间通过,在动态下进行热交换,带走水汽而达到干燥的一种方法。

5.冷冻干燥法:系将浸出浓缩液至一定浓度后预先冻结成固体,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将水分直接升华除去的干燥方法。

6.表面活性剂:凡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物质,称表面活性剂。

7.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指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的强弱,取决于其分子结构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多少。

8.起昙:指含有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达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混浊,甚至分层,冷却后又恢复澄明,这种由澄明变混浊的想象称为起昙,转变点的温度称昙点。

9•增溶剂: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想象称为增溶,具有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10.氯化钠等渗当量:是指1g药物呈现的等渗效应相当于氯化钠的克数,用E表示。

11.低共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经混合后出现润湿或液化的想象,称为低共熔现象。

12.固体分散技术:指药物在载体材料中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这种技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13.脂质体:系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小囊,也称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14.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第一章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剂型选择1~2分 9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2.10大术语:中药药剂学、剂型、制剂、成方制剂、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处方药、非处方药、新药、GMP一、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1.概念中药药剂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指导思想:中医药理论研究的对象:中药制剂研究的内容:配制理论(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综合性技术科学2.中药制剂的基本特点与要求(1)组方符合中医药理论,并能联系组方药物的成分与药理进行相关解析;(2)制剂工艺应关注组方药物尤其君药、臣药中有效部位或活性成分的转移率;(3)质量标准制定,除符合《中国药典》制剂通则要求外,应首选君、臣药中的有效或活性成分作为定性鉴别和含量控制指标,同时尽量考虑以多成分作为指标;(4)药效学研究应建立符合中医辨证要求的动物模型,药动学研究宜应用药理或毒理效应法;(5)临床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

中药制剂——西药制剂原料不同3.现代药剂学分支学科(1)工业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及制剂理论与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学科。

(2)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制剂的体内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关系的学科。

(3)物理药剂学: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阐述药剂制备和贮存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其内在规律,进而指导剂型和制剂设计的学科。

(4)临床药学:阐明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与药物相互作用,指导患者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学科。

(5)药动学:采用数学模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与量变规律,为合理用药、剂型设计提供量化指标的学科。

4.中药药剂学:中药调剂学和中药制剂学。

二、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根据临床用药和处方中药材的性质以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服用等方面的要求,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以质优价廉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

具体任务:基础理论、新剂型、新辅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

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1.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植物油脂和提取物:从植、动物中制得的挥发油、油脂、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

流浸膏浸膏干浸膏有效部位单一的有效成分(含量>90%)2.药物与药品(多项选择题)例题:下列属于药品的是A.山楂B.丹参片C.兽药D.雅漾喷雾E.安利纽崔莱钙镁片[答疑编号70046910110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保健品、化妆品、农药、兽药都不是药品。

3.药物剂型(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

4.制剂:根据药品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

5.成方制剂(中成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经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

单味制剂:单味处方。

6.处方及处方药☆处方: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或药剂制备的书面文件。

法定处方(药典、局颁)、医师处方、协定处方、单方、验方、秘方、经方、古方。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7.非处方药(柜台发售药品、简称0TC)☆无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也称为柜台发售药品。

非处方药专有标识8.新药☆9.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类型:国际性、国家性、行业性药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关于GMP :GMP是控制与保持药品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确保产品优质水平的管理制度,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新版GMP2011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对现有企业给予不超过5年的过渡期。

配伍选择题:A.中成药B.剂型C.制剂D.调剂E.新药1.根据药典、药品标准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答疑编号700469101102]【正确答案】C2.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答疑编号700469101103]【正确答案】B第二节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学习要点:1.历代典籍——各时期药学专著的成书年代、作者、经典内容和历史价值2.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与应用现状一、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唐代以前商汤:伊尹·《汤液经》——首创汤剂,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战国:《黄帝内经》——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

秦、汉:《神农本草经》——首次强调应根据药性选择剂型。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首次论述以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糊作丸剂赋形剂,至今仍有应用。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第一次提出“成药剂”,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

将成药、防疫药剂及兽用药剂分专章论述。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根据疾病性质和临床需要选择剂型。

神农要(药),本草急(疾)2.唐代~明、清时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新修本草》——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

宋、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具有准药典性质。

明:朱橚·《普济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陈实功·《外科正宗》。

清:吴谦·《医宗金鉴》,吴尚先·《理瀹骈文》,吴鞠通·《温病条辨》。

最佳选择题:最早提出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剂型的中医药著作为A.《新修本草》B.《本草经集注》C.《伤寒论》D.《神农本草经》E.《黄帝内经》[答疑编号700469101104]【正确答案】D《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明确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药药剂学的主要成就(了解PPT没有)中药制剂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常规标准:崩解度、重量差异、澄明度、微粒细度等;成分鉴别:理化鉴别、薄层色谱鉴别等;含量控制:主药、毒剧药;安全卫生标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限度、灰分限度等。

2010版药典明确规定:①中药注射剂和儿童常用品种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限度标准等。

②所有中药制剂必须标明有效期,且最长不得超过5年。

三、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的研究应用现状☆1.新剂型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五方便——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方便。

2.新技术、新工艺(1)浸提技术:SFE-CO2、超声波提取法、其他如加压逆流提取、酶法提取;(2)分离精制技术:膜分离技术、吸附澄清法、大孔树脂吸附法、综合法(如水醇法配合高速离心分离);(3)制粒技术:流化喷雾制粒、喷雾干燥制粒、快速搅拌制粒;(4)包合技术;(5)固体分散技术;(6)质量控制检测技术:TLC、GC、HPLC、D0TLCS、电子显微镜、同位素技术;(7)中药制剂前处理综合工艺。

3.常用新辅料(牢记缩写)甲基纤维素(MC)微晶纤维素(MCC)羧甲基纤维素钙(CMC-Ca)羧甲基淀粉钠(CMS-N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聚乙烯醇(PVA)聚维酮(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β-环糊精(β-CD)泊洛沙姆(Poloxamer)卡波沫(卡波普、卡波姆,Carbomer)氮酮(Azone)什么是药用辅料?药用辅料是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即除了主要药物活性成分以外一切物料的总称。

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增溶、助溶、缓控释;可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三节中药剂型的分类学习要点:中药剂型分类的主要方法及所涉及的剂型(多项选择题)传统剂型: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现代剂型: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软膏剂、栓剂、膜剂、海绵剂、糖浆剂、乳剂、滴鼻(眼、耳、牙)剂、离子透入剂一、按物态分类——制备工艺相近二、按分散系统分类——便于应用物理化学原理阐明制剂特征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密切结合临床应用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肝脏首过效应)注意,包括经直肠给药的栓剂、灌肠剂!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四、按制法分类——不常用浸出药剂: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灭菌制剂:注射剂、滴眼剂第四节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学习要点:1.剂型与疗效的关系2.剂型选择的4条基本原则注:剂型与疗效的关系详见本课程第十九章,第一节“剂型因素”部分。

剂型与疗效的关系改变作用速度改变作用性质影响疗效改变毒副产生靶向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起效快慢: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急症: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水溶性基质)等速效剂型。

慢性病: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

皮肤疾患: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搽剂。

腔道病变:栓剂、灌肠剂。

二、根据药物性质有效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多项选择题)。

活性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的组方,含水中不溶、难溶或不稳定成分的药物——不宜设计制成注射剂、口服液等水性液体制剂。

三、根据“用、产、带、运、贮”方便性要求方便服用、有利生产、适于携带、便于运输、利于贮藏。

四、根据方药不同剂型的生物有效性参数和生产条件要求☆第五节药品标准学习要点:1.药典的性质和作用2.中国药典的沿革、组成、相关内容3.部(局)颁标准的性质和作用一、药品标准的基本知识1.药品标准—→检测药品质量2.强制性法定标准、国家统一制定3.国家标准:《中国药典》、部(局)颁标准、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二、药典1.药典的性质与作用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由政府颁发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物生产、经营、使用、检验、监督的依据2.中国的药典(1)发展简况新修本草(唐本草)——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发展:九版1953:单部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部2005、2010(现行版):3部(2)组成①凡例:使用总说明,包括各种计量单位、符号、术语等的含义,及其在使用时的有关规定;②正文:主要内容,药物和制剂;③附录:检验方法、制剂通则、药材炮制通则、对照品与对照药材及试药、试液、试纸;④索引:设有中文、汉语拼音、拉丁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