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

合集下载

贺岁片的品牌策略研究——以“冯氏贺岁片”为例

贺岁片的品牌策略研究——以“冯氏贺岁片”为例
己的影子 ,自己现实生活 中无法满足 的欲望 , 无法 实现 的梦
想 ,真真切切 的无奈 ,这时 ,观众不再是被影片引导着 的, 而是主动参与到影片 的体验过程 中来。弗洛伊德认为 ,“ 当 个人欲望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 ,便会将 自己比拟成其他人 , 藉 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 的成功 果实” 。正是有这样 的心 理认
同作为基础 , 观众在观影 的过程 中, 电影 院漆黑 的坏境里 在
种我们渴望表达 的东西 ,在欢 笑过后,心理上真正的需求
也 得 到 了满 足 。
二 、演 员的选择 :明星赢得 票房 贺岁片是商业 电影票房影 响下催 生的产物 , 要迎合观众 的需要 , 不仅仅是在主题上 , 更要让观众对其 中的人感 兴趣 ,
第3 2卷 第 7期 21 0 2年 7月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掌 学 报
J u  ̄ o Be Un v r i om f Hu i TV i e s y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 1 2 No 7 o . , . 3
J l 01 , 8  ̄ 0 8 uy 2 2 0 7 8
贺岁片的品牌策略研究
是 ,当冯 氏电影 中的小人物们为了爱情而努力,为 了维护一 个信念而战 斗, 为了梦想而执着到底 , 这些 , 会让 我们 钦佩 , 同时, 是表现 出了我们不敢表现出来的 自我,或者是没法 也 表现 出来 的 自我 ,这是一种寄托,借 电影 中的平凡人来表达

的身份 、地位 、理想、欲望 ,他们身上 ,观众看 到的也有 自
结尾 , 沾满 鲜血的手护住 了装着 6万块钱的包 , 用 其实这不 仅是一个 圆满 的结局 ,更是小人物中温情的最后归宿 , 符合 了观众 的期 待心理 。 现实生 活中,为了适应 人际交往的需要,我们通常不能 够表现真实 的 自己,当危机来临时,通常表现 的并不是那么 勇敢 、坚 强、睿智 ,我们往往会犹豫、怯懦 、茫然无措 。于

从_娱乐_到_主流_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_胡慧

从_娱乐_到_主流_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_胡慧

大众文艺摘要:冯小刚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不仅成功的开中国贺岁片之先河,而且在票房的回报率上也遥遥领先,他是商业电影创作者之标杆,近年来,我们发现,冯小刚在坚持拍摄喜剧电影的同时已经悄然朝着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转变,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展示了冯氏电影的魅力关键词:冯小刚;喜剧;商业;主流价值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冯小刚利用电影独特的语言,以独有的方式和人生观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活冷峻的观察,深入的理解和赤裸裸的展示。

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电影多年以来的保护伞消失不见,电影院门庭若市的场景也继而消失,第五代导演局限在“铁屋子”里的作品纷纷在国际上获奖而在国内却遭到禁映的待遇,而在狭缝中成长的第六代关注现实,揭露现实,却只能在体制外创作上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台面。

正当中国内地电影陷入“弥留”之际,冯小刚带着他那京味十足的冯氏幽默从天而降,《甲方乙方》是中国贺岁片的开端,它犹如一场及时雨拯救了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而冯小刚也顺利的成为贺岁档的领头羊,只要有他的电影上映,同一档期的其他电影甚至是好莱坞影片也要逊色三分。

冯氏电影也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其品牌效应,至今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剂兴奋剂。

当然,一成不变并不是冯氏的风格,《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已经开始悄然的转型,2012年,《一九四二》象征着冯小刚电影的转型已经达到了一个平稳的阶段,再往前追溯,《唐山大地震》超高票房和口碑,《集结号》使他获得的荣誉,《夜宴》的褒贬不一,都证实了冯小刚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片,商业片的导演,而且做到了艺术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三性统一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冯氏的这种转变不单单是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在这种主观愿望之下,也有着电影市场对冯小刚的考验和要求。

一、雅俗共赏的冯氏幽默早期的中国电影史上,娱乐片伴随着电影诞生,早期中国电影的主要是娱众悦众,承载着这类的影片并不少见,20年代末期的《火烧红莲寺》引起极大的轰动,短短的几年竟连拍18部续集;新中国成立之后,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代替娱乐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娱乐片此时已经沦为“毒瘤”而销声匿迹。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电影风格:冯小刚的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仿佛是一场“及时雨”。

作为一名中国电影界的“怪才”,冯的出现打破了陈、张(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他的一系列影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并没有把一个故事进行有头有尾的包装,而是用很多板块拼贴成一个现代生活的万花筒,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多棱镜的作用。

虽然冯小刚的电影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无法对现实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冯小刚的特长。

但从他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和快感。

首先,他的那些异想天开的电影,非常直接地给观众带来了快乐。

冯小刚“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别人电影的区别。

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征,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

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王朔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

他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语言的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的不协调。

他将倒反、失重、移接、婉曲、双关、夸张、对照等巧妙的糅合起来,千方百计运用到各种人物的对话之中,引发了中国电影里的话语革命。

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对习惯和传统势力进行了无情的嘲弄。

在这场与所谓的文艺片的战争中,冯小刚虽没有进行正面的攻击,但他的迂回包抄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自身目的是用来表达和阐述意义的,它不可避免地要与某些重要的价值判断相联系,因此当使用者将高尚与渺小、美丽与丑陋、严肃与诙谐、幽雅与粗俗、正经与胡扯等混在一起拉到同一个平面上的时候,也注定消解它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冯小刚的电影体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性,这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冯小刚影片本土化的商业策略。

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冯小刚明白自己在电影中必须找到观众的兴奋点,不像艺术电影要千方百计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冯小刚,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幽默的叙事手法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贺岁片以其幽默的元素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成为年度最受期待的影片之一。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产生的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幽默表达方式的深层含义和运用技巧。

二、冯小刚贺岁片概述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幽默的元素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的电影往往以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为主题,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三、语用学理论框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本文将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对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幽默进行解读。

四、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幽默产生机制4.1 合作原则与幽默产生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遵循信息交流的合作关系,互相配合以达成有效的交际。

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产生幽默效果。

如:故意提供错误信息、打破常规逻辑等,使观众在理解剧情的过程中产生笑点。

4.2 言语行为理论与幽默产生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语交际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还包括完成一系列言语行为的过程。

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通过巧妙地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使角色在对话中完成一系列幽默的言语行为,如讽刺、反讽、双关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4.3 文化背景与幽默产生冯小刚的贺岁片往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产生独特的幽默效果。

如:运用成语、俗语、典故等传统语言元素,结合现代生活场景进行改编,使观众在熟悉感中感受到幽默。

五、案例分析以冯小刚的贺岁片《芳华》为例,该片通过描绘一群知青的青春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貌。

在影片中,通过违反合作原则、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结合文化背景等方式,产生了许多幽默元素。

冯小刚现象与电影的商业化

冯小刚现象与电影的商业化

冯小刚现象与电影的商业化冯小刚这个名字哈斯和贺岁片联系在一起的,贺岁电影的盛行其实是艺术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它追求时效,制作周期紧凑而严格,选材大都通俗易懂,并且浓缩式的喜剧风格无形中迎合了观众年终大乐的心理。

具有市场敏感于超前意识的冯小刚无疑预见到了中国未来的贺岁片市场,在加盟北京紫禁城影视公司以后,自1997年开始陆续推出几部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的贺岁商业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玩没了》《一声叹息》和《大腕》这些影片上映之后获得好评,在票房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至此,冯小刚不仅结束了《永失我爱》带给他的电影市场发行上的屡屡成败,而且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界的风云人物-----一个票房能够真正突破1000万的导演。

然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冯小刚电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如潮好评和高票房的收入回报的同时,却又受到一些圈内人士和学术批评人士的不屑一顾,甚至眼里谴责。

在评论家眼里,冯小刚的电影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充斥影片的知识严重的媚俗倾向。

而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被专家否定的冯小刚电影却成为近年来唯一能够抗衡进口大片的中国品牌,他的电影不断的创造者票房佳绩,冯小刚已经成了中国电影界的一大奇特现象。

冯小刚的贺岁片操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注重市场。

为了市场【拍电影,这是商业电影的最基本要求,《甲方乙方》的成功证明了贺岁片市场的美好前景,于是按照商业规律,冯小刚接着推出了他的第二部贺岁片《不见不散》,在影片的选材上,他抓住了另一个商业市场——表现异国情景。

《不》在整个构思采用了十分收欢迎的电视连续剧u《编辑部的故事》中东宝和葛玲的爱情模式,所不同的是这一爱情故事发生在美国,《一声叹息》则诠释了导演对婚外恋这一热门话题的看法。

冯小刚的每一部影片都具有很强的市场性,是为了市场而拍摄的,并不是拘囿与个人世界的喃喃自语,这应该是冯小刚电影取得良好票房收入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次,与那些沉溺于历史反思的艺术电影导演不同,冯小刚电影比较注重商业电影的社会娱乐功能。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冯小刚在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从以《甲方乙方》等为代表的喜剧贺岁片系列,到好莱坞式类型片《天下无贼》和新近推出的国际化大片《夜宴》,他执导的影片虽然争议和质疑声不断,却一直保有稳定的票房和优势性的市场占有记录。

《甲方乙方》3000万元、《不见不散》4000万元,《没完没了》5000万元,《大腕》超过了3000万元,《天下无贼》票房过亿,最近的《夜宴》票房到达了1.3亿元……这些数字,在当年度的中国电影票房中大多能够居于前三位,甚至往往能够超过包括进口大片在内的所有影片,高居票房榜首。

他的这一国内票房的市场成绩甚至也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难以比拟的。

可以说,1997年以来,冯小刚电影一直是中国国产电影与外国进口影片竞争的主力军,而且往往是竞争的胜利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小刚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也是冯小刚在中国特殊的电影环境中,以自己超乎寻常的聪明、机智和判断力,努力平衡“艺术”与“商业”、现实性与娱乐性、类型成规与类型更新的关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冯小刚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他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社会批判与主流价值、后现代态度与经典视听修辞、精英意识与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电影商业美学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的;同时,电影生意也是依赖电影的艺术性存在和发展的。

因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

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本质,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所谓电影的商业美学就是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作体系。

商业性制约、规定着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类型、场景、视听系统,甚至演员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

冯小刚与贺岁片的发展解读

冯小刚与贺岁片的发展解读
只 是 让 人 们 一 笑 了 之 。他 要 的是 , 笑 完 了你 要 思 考 ,你 要
城 》、 《 云二 》、 《 风 三枪 拍案惊奇 以及 《 阿凡达 》等
三 、 结 语
今 后 的 冯 氏贺 岁 又 将 以 怎 样 的 面 貌 呈 现 给 观 众 ? 笔
者 认 为 无 论 怎 样 呈 现 , 冯 小 刚 都 会 紧 扣 时 代 元 素 或 是 以 普
厉 震 撼 ,陈 凯 歌 的 温 婉 内 敛 … ・ 小 刚 的 《 ・ 冯 非诚 勿 扰 》 虽
大 多 是 普 通 人 的 普 通 视 角 ,语 言 调 侃 诙 谐 表 现 尽 极 的 《 下 无 贼 》、 进 军 天
古装大 戏的 夜宴 》以及战场称 雄的 《 集结号 ,而这 些
又 恰 恰 表 现 了贺 岁 影 视 剧 在 思 想倾 向 上 的 不统 一 以及 表 现 的多元化。
的 车 头 上 插 一 奔 驰 的 标 ” 、 “ 是 出 了 故 障 ,奔 驰 的 零 件 要 配 不 上 ,宝 马又 不 管 修 ” ,一 定 还 会 忍 俊 不 禁 。 观 众 能 够
开 怀 一笑 ,导 演 的 目的也 就 达 到 了。
那 个 利 益 更 大 ,所 以 我 就 奔 那 儿 去 了 。 ” 天 下 无 贼 》一
而且有一个相 对 圆满 的结 局。 以 《 非诫 勿扰 》为例 ,影 片
开 始 时 范 伟 出场 就 已经 提 醒观 众 : “ 要 准 备 好 笑 了” , 你
而 后 以 秦 奋 ( 优 饰 )的征 婚 为 线 索让 观 众 赶 紧捧 住 了肚 葛
子 。 看 完 电 影走 出 影 院 的 时 候 ,想 起 葛 优 的 那 几 句 “ 马 宝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导语冯小刚是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广受欢迎,也备受争议。

他的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还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声誉。

本文将以冯小刚电影为例,探讨电影商业美学在他的作品中的体现,分析其商业成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一、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简介冯小刚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代表作包括《非诚勿扰》、《一九四二》、《手机》,他通过喜剧形式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

冯小刚的电影以其幽默风格、商业化的手法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而备受欢迎。

二、电影商业美学的概念电影商业美学是指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在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要追求商业成功的一种观念和手法。

电影商业美学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电影创作的方向、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冯小刚电影中的商业美学体现1.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冯小刚的电影多以喜剧元素为主,他善于运用幽默的手法引发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情节紧凑,通过夸张搞笑的场景和对白,让观众产生笑料。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使冯小刚的电影更具娱乐性和商业化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

2. 商业明星的加入冯小刚的电影中经常邀请一些知名的商业明星出演,如徐峥、黄渤等。

这些明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电影的知名度,还增加了观众的吸引力。

商业明星的加入打造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效应,为电影的商业成功做出了贡献。

3. 切中观众心理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始终保持与观众的紧密联系。

他善于抓住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刻画社会角色形象,展现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又以喜剧化的手法处理,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还关注了社会的痛点,使得观众能够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考。

4. 精心策划的宣传推广冯小刚的电影在宣传推广方面也采用了精心的策划。

他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电影首映礼等媒体活动,吸引观众的关注。

他也善于利用大规模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宣传,以此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成功原因1.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紧密联系着社会现实问题,探讨了人与社会、家庭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议题。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2024年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冯小刚,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和影片内容深受观众喜爱。

尤其以贺岁片系列最为人熟知,其中所蕴含的幽默元素更是为中国电影界开创了新的局面。

本文旨在从语用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产生的机制与策略。

二、冯小刚贺岁片背景概述冯小刚的贺岁片系列以温馨的家庭情感、独特的社会观察和鲜明的喜剧元素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影片以都市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性格、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幽默元素在影片中的巧妙运用,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希望。

三、幽默产生的语用学分析1. 语境适应理论冯小刚的贺岁片往往通过对社会语境的精准把握,将幽默元素巧妙地融入影片中。

他善于运用语境适应理论,根据观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创造出符合观众期待的幽默效果。

例如,通过夸张的表演、巧妙的对白和独特的情节设置,使观众在熟悉的社会语境中找到共鸣,从而产生幽默感。

2. 言语交际策略冯小刚在贺岁片中运用了多种言语交际策略,如双关语、反语、夸张等手法,来创造幽默效果。

这些策略的运用使得影片中的对话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例如,通过巧妙地运用双关语,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思考和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3. 角色塑造与互动在冯小刚的贺岁片中,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性格塑造也是产生幽默的重要因素。

他善于通过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误解来制造笑点,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多彩。

同时,他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使角色更加立体丰满,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四、冯小刚贺岁片幽默的语用功能1. 娱乐功能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元素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愉悦。

这种娱乐功能有助于缓解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2. 社会批判功能虽然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娱乐为主,但其中也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

通过幽默的方式,他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冯小刚十年经典

冯小刚十年经典
冯氏电影似乎对这样的人物的把握一直的心应手,在刻画一个彷徨的生活在各种都市欲望中的小人物的同时往往赋予他一种更为有尊严的生活姿态,比如《非诚勿扰》中秦奋关于征婚启示中的一段独白。而人物的故事往往承载了一种乌托邦式理想,这一点在很多影片中都可以体现到,比如“好梦一日游”,“三T公司”(《顽主》),“人间指南”(《编辑部的故事》)。这样如同做游戏般的乌托邦式的理想
1.叙事奇观,将儿童游戏嫁接到成人世间。这个在《甲方乙方》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好梦一日游”这样的乌托邦式的理想被姚远和北雁做的充满热情似乎也风声水起,从“好梦一日游”, 姚远(遥远),北雁(回归)这些词,我们其实很容易看到电影要表达的意思。如同一个儿时的游戏一般被一帮成年人玩的不亦乐乎,电影带着我们重温儿时的游戏,回归内心的理想世界,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遥远。我们只能在心底轻轻叹息“我很怀念它”。这种儿童游戏成人话的方式后来被不断运用,包括其他一些导演的片子,它深刻体现了普通人生活的无奈与内心的真诚。
3.叙述创新。从好莱乌大片的学习时代走到了自己创新的时代。冯氏电影的叙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下面从以下几点来简述,冯氏电影在叙事方式的创新。
(1)不回避现实。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常常与理想欲望产生矛盾,而在普通平民身上有时候表现的往往更为尖锐,冯氏电影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回避没有把电影变成一部真正的童话片。《甲方乙方》中杨立新所扮演的角色最终没有留住他的妻子,也没能给她一个宽敞明亮的家;《天下无贼》中悔过的小贼最终死去了;《不见不散》中刘元对于舞女的说法“你以为跳脱衣舞光不要脸就行了?都得会劈叉,能倒立,一条腿轻轻松松一抬一人多高!”,我们可以看到移民美国的艰辛;《集结号》里的团长最后虽然得到了承认,但是他的委屈真的就在号角中能够完全释放而平静么?也许能够释然的只是观众。然而影片却没有让人觉得压抑悲愤,在那种自然流畅、令人愉快的情节和场景叙述中,让人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回归到自己内心的梦想愿望中。用冯氏自己的话说,贺岁喜剧之魂“还是扣在普通人的梦想、普通人的烦恼上”(注:冯小刚语,见《我是一个市民导演》,《电影艺术》2000年第二期。)。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市场中,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电影不仅在娱乐性上有着极高的评价,还在社会文化现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冯小刚贺岁片中幽默的产生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二、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特点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其鲜明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

其幽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贴近生活:冯小刚的电影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角色形象,让观众在欢笑中反思生活。

2. 情感共鸣:电影中的幽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共鸣,使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温暖。

3. 语言幽默:冯小刚善于运用台词和对话来制造幽默,让观众在对话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和智慧。

三、语用学视角下的冯小刚贺岁片幽默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幽默产生与运用了多种语言交际策略和技巧。

以下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其幽默产生的几个方面:1.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违反:在电影对话中,经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情况,如故意说谎、夸张、打断对方等,以制造幽默效果。

2. 语境与隐含意义:电影中的幽默往往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和隐含意义,通过语境的巧妙运用和隐含意义的揭示,使观众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笑点。

3. 话语标记与幽默策略:电影中的话语标记和幽默策略也是制造幽默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各种话语标记和幽默策略,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达到制造幽默的效果。

四、冯小刚贺岁片幽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幽默风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增强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同时,其幽默风格也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跨文化交际中,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五、结论冯小刚贺岁片的幽默风格是其在电影市场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浅议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隐性营销策略

浅议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隐性营销策略

Me dia P erspe ctive传媒广角6传媒∷M DI 5(上)在我国,城市隐性营销策略在电影中最典型的运用非冯小刚执导的《私人定制》莫属。

这部爱情喜剧票房突破7亿元,创造了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纪录。

影片中多次出现苏州和海口的美景,引发了当地的旅游热潮。

此外,冯小刚的其他电影如《非诚勿扰1》《非诚勿扰2》等也因融入城市营销而带动了日本北海道、杭州、三亚等地的旅游业的发展。

“看冯小刚电影,游各地美景”几乎成为冯氏喜剧的标语。

一、城市电影隐性营销的概念及其发展在当前城市营销的热潮中,各种营销的新花样、新形式层出不穷,其中与电影的融合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二者结合的方式就是城市电影隐性营销。

之所以叫隐性,主要指营销者通过创意把城市隐藏于电影载体,并和载体融为一体,在受众观看电影的同时,接收了城市的展示信息,进而使城市达到吸引游客和投资商的目的。

在电影的城市隐性营销中,城市可以借助电影和明星效应提高知名度,帮助城市吸引外资,促进城市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而对于电影制片方而言,通过这种手段可以获得资金与场地的支持,缓解了制片方的压力,降低制作成本和运行风险。

国外利用电影营销城市的经典案例很多,如影片《罗马假日》中所展示的罗马城,至今仍是全世界观众心中的爱情圣地;《西雅图夜未眠》则使美国帝国大厦从商业中心变为爱情圣地。

在我国,城市电影隐性营销的运用也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刘三姐》让很多观众认识了桂林山水,给桂林带来了超过4亿元的旅游收益,漓江景区亦由此闻名遐迩;80年代的电影《少林寺》,让河南登封少林寺举世闻名。

而近几年,在我国电影城市隐性营销的发展中,冯小刚的电影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隐性营销策略在冯小刚电影中的典型运用1.《非诚勿扰1》。

电影《非诚勿扰1》中,城市隐性营销的运用广泛,其中尤以杭州西溪湿地和日本北海道最为经典。

为了宣传西溪湿地,影片中还借导游之口详细道出了西溪湿地的名称、位置、特征等,在电影公映后,小桥流水、芦花似雪的西溪美景开始为世人所知。

贺岁电影的成功典范——冯氏贺岁片的示范意义

贺岁电影的成功典范——冯氏贺岁片的示范意义

喻 继 红 : 岁 电 影 的 成 功 典 范 贺
和对市场的敏感 , 放弃了主流叙事的立场 , 通过其贺岁片审美上 的市民性 、 大众性 , 当下市民阶层的某些 把 本能倾向和欲望充分地挖掘出来 , 并以大众喜 闻乐见的形式加 以表现 , 因此能在观众和市场中获得成功。 可 以说冯小刚的出现跟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联 , 甚至可 以说冯 小刚是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生 产中的高手而登场的, 因为他是从 电视剧这种通俗的大众艺术进入到文化事业中的。2 0世纪 9 0年代初
— —
冯 氏贺 岁 片 的 示 范 意义 喻 继 红
( 襄樊学院 中文 系, 湖北
襄樊 4 15 ) 4 03
摘要 : 冯氏贺岁片的成功 , 一方面表现在他善于运 用市场化策略 对影片进行商业 包装 , 即通 过平民化的叙述视点, 温情地书写小人物的故事 ; 通过对观众深层欲 望的挖掘、 独特的京味幽默
大众文化一起兴起的。 此外 , 冯小刚的贺岁片又是在中国电影面临空前 危机 , 即在好莱坞 电影 的冲击下脱颖而出的。19 94 年年底 , 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 就是历经 了近半个世纪的封闭之后 , 再一次对好莱坞电影 打开了大门 , 即引进 了十部进 口大片。好莱坞 电影进入到 中国电影市场带来 了两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 一个 就是当时虽然只有十部影片进入 , 却已经基本上覆盖 了中国电影市场 ; 而另外一个事实是激活了中国电影 市场。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 去影院 , 没有人看 电影 , 甚至在 2 世纪 8 0 0年代后 期、0年代初期 , 9 有一个很悲惨 的景观 , 就是大量的影院都改作他用 , 变成舞厅 、 台球 厅、 娱乐场馆 等 , 影院可谓 门可罗雀。 但是在好莱坞大片进入的同时 , 影院突然就火起来了 , 久违的热烈 的局 面出现了。可以说好莱坞电影激活 了中国电影市场 , 但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角却似乎不是中国电影。因为很少有人去影院看 国产片, 很多人一 年可能进一两次、 两三次影院, 看的基本上是大片。所谓大片也就是外 国电影 , 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所 以 在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出现生机 的同时, 中国电影也面临着一个空前 的危机。中国电影在经过半个世纪 “ 衣食无忧” 之后 。 第一次要跟好莱坞去面对面地去打市场 , 显然我们中国电影业和电影人 , 当时还没有准 备好 。而冯小刚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脱颖而出的, 的贺岁片在当时几乎成为 了很少 的可 以在一定程度 上 他 从好莱坞影片手中争得一部分市场份额的影片。在好莱坞影 片一统天下 的情形下 , 冯小刚的贺岁片可 以

文学院06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文学院06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文学院06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一、影视方向(一)电视部分:1.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2.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池莉作品3.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老舍作品4.当下罪案题材(或某一题材剧)电视剧研究5.当下悬疑题材(或某一题材剧)电视剧研究6.王海鸰电视剧作研究7.康洪雷电视剧作研究8.张纪中武侠电视剧研究9.清宫历史题材剧研究10.李少红电视剧的色彩研究11.《大宅门》与京味儿电视剧12.中国当下情景喜剧研究13.李少红影视作品的风格14.简论“戏说剧”15.从《长征》(《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看我国革命历史体裁电视剧的创作走向16.2008年度中国电视剧发展综论17.以某部知名电视剧为例,论韩国(或日本)电视剧的民族特色18.以某部知名电视剧为例,论美国电视剧的开放性叙事策略19.以某部知名动漫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当代动漫作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0.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热21.从《长征》看我国革命历史体裁电视剧的创作走向22.第六代电影研究(作品或导演研究)23.论第五代导演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响24.论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25.谢晋电影中的传统意识的变化26.从电影市场看中国当代影视文化发展趋向27.当代电影与市场关系的研究28.电影《老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29.影视编剧的时空结构研究30.影视剧作与蒙太奇31.影视剧作人物塑造研究32.影视剧作语言研究33.影视剧作情节研究34.霍建起电影风格初探35.探析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36.意识流电影的影像风格37.对某部电视剧(文化方面、人物形象、叙事话语等)研究38.论当前电视剧创作的平民叙事(二)中国电影史论部分:39.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苏联电影40.影响研究:中国三十年代电影与好莱坞电影41.夏衍的电影创作42.蔡楚生电影研究43.浅析费穆电影中的东方电影美学44.简析费穆电影的电影语言风格45.简述左翼电影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性46.电影的两个春天:费穆《小城之春》与田壮壮《小城之春》比较研究47.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中史诗电影的民族风格48.赵丹电影表演风格研究49.从戏剧到电影:田汉电影编剧研究50.从文学到电影:张爱玲电影编剧研究51.中国戏曲电影研究52.“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含义53.“十七年电影”中的儿童剧研究54.桑弧电影研究55.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黄蜀芹及其电影56.以《柳堡的故事》为例:王苹电影研究57.水华电影研究58.石挥电影研究59.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60.《霸王别姬》视听语言分析61.田壮壮电影研究62.电影《老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63.霍建起电影风格初探64.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探析65.简论葛优的表演风格66.张元电影研究67.王小帅电影研究68.贾樟柯电影研究69.姜文表演风格研究70.“英模电影”类型模式初探71.2008年度中国电影发展综论72.年度中国电影(或电视)发展综论73.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74.中外剧作观念的比较研究75.影视剧作人物塑造研究76.影视剧作语言研究77.影视剧作情节研究78.霍建起电影风格初探79.探析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80.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唯美”色彩(三)外国电影史论部分81.世界著名导演新论: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贝托鲁奇、大卫·里恩、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文德斯、基耶斯洛夫斯基、北野武、黑泽明、波兰斯基、卡梅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恩兄弟等82.好莱坞某一类型片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83.以《魔戒》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为例,论述魔幻电影的类型片特征84.达斯汀·霍夫曼(汤姆·汉克斯等美国著名演员)的表演风格综论85.宫崎骏动画研究86.印度歌舞剧与好莱坞歌舞剧比较研究87.皮克斯动画的文化精神88.当代好莱坞电影剪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89.黑色电影典型形象论90.美国当代恐怖电影叙事研究91.当代印度电影研究92.当代西方宗教电影浅论93.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超现实电影的比较94.法国电影的民族特色95.美国电影体现的美国精神96.伊朗新电影研究97.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研究98.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现实主义倾向99.美国当代恐怖电影叙事研究100.恐怖电影与审美101.消费时代的大众狂欢102.当代印度电影研究103.当代西方宗教电影浅论(四)港台影视部分104.琼瑶电视剧研究105.知名导演研究新论: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徐克、王家卫、王晶、吴宇森、李安等106.当下台湾娱乐节目研究107.成龙的功夫喜剧电影新论108.香港武侠电影影响研究109.台湾电视剧与大陆观众的收视心理研究110.白先勇小说的戏剧化研究二、戏剧方向(一)中国戏曲部分1、浅析李渔《闲情偶寄》的导演艺术2、浅析李渔《闲情偶寄》的编剧艺术3、《西厢记》人物新论4、元明清戏曲中红娘形象的嬗变5、简论郑廷玉的杂剧创作6、汤显祖戏曲女性人物论7、徐渭“四声猿”新论8、关汉卿杂剧新论9、马致远杂剧新论10、选取某一明清传奇名作,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11、明代传奇中的实事剧研究12、冯梦龙戏曲研究13、选取明清时期某一知名传奇(杂剧)作家,论述其剧作成就或其创作、编剧方面的风格14、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论述中国戏曲文化的现代转换15、选择一部戏曲理论名著,论述其在理论方面的成就16、中国古代戏剧的独特品格初探17、李渔戏曲理论研究18、论李渔戏剧的美学追求19、中国戏剧的审美取向简论20、王国维论中国戏曲21、清代“聊斋戏”研究22、昆曲《牡丹亭》的审美透视23、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24、地方戏与传统戏曲的传承25、论地方戏的审美特征(自选一剧种)26、中国古代戏曲的叙事时空27、中国传统戏剧的情感模式28、中国古典戏曲结构与东方文化29、中国古典悲剧研究30、试论元杂剧的平民色彩31、中国古典喜剧研究32、浅谈传统喜剧的戏剧冲突33、论某部剧作的戏剧冲突34、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发展与变迁35、对当代戏剧命运的思考36、戏剧艺术的基本特性37、戏剧性与戏剧冲突38、戏剧结构的类型39、戏剧语言的特征(个性化与动作性、口语化与音乐性)40、戏剧与观众41、戏剧叙事研究戏剧类型42、戏剧创作技巧研究(如历史剧创作研究、戏剧小品研究等)43、改编:从戏剧到电视剧、电影的相关研究(二)中国话剧部分44、夏衍话剧(可选某一时期)研究45、李健吾话剧研究46、丁西林喜剧研究47、洪深戏剧研究48、曹禺戏剧(可选某一时期)新论49、老舍戏剧新论50、郭沫若、田汉历史剧新论51、高行健剧作研究52、当代中国话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53、赖声川戏剧研究54、孟京辉戏剧研究55、中国新时期戏剧作品研究(如探索剧、新写实戏剧等)56、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57、中国当代实验戏剧研究58、当代校园戏剧研究(三)外国戏剧部分59、亚里士多德《诗学》论表演60、亚里士多德《诗学》论编剧61、西方当代先锋戏剧(创作实践、语言策略、艺术追求等)研究62、莱辛戏剧美学研究63、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研究64、古希腊悲剧叙事研究65、阿里斯托芬喜剧的喜剧技巧66、莎士比亚喜剧的编剧艺术67、莫里哀喜剧艺术研究68、博马舍戏剧研究69、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研究70、易卜生现代主义戏剧研究71、契诃夫戏剧研究72、契诃夫和现代戏剧73、表现主义戏剧研究74、美国戏剧《欲望号街车》的心理学解读75、荒诞派戏剧研究76、《等待戈多》“反戏剧”的创作特色77、奥尼尔戏剧研究78、阿瑟·米勒戏剧研究三、文学评论方向(一)古代文学评论79、欧阳修的散文艺术80、宋诗的议论化或散文化论析81、白朴《梧桐雨》与马致远《汉宫秋》之比较82、关汉卿杂剧中女性形象(清官形象)论83、元杂剧某一典型人物分析(或艺术分析)84、“曲状元”马致远散曲创作论85、元散曲中的“叹世”主题(“隐逸”主题、“怀古”主题)86、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贯云石(薛昂夫)创作论87、元杂剧中水浒戏的思想和艺术88、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喜剧性、猴性与人性)89、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反映的封建社会的农民意识90、潘金莲:从《水浒传》到《金瓶梅》(二)现当代文学评论91、《阿Q正传》接受史及现代意义92、《骆驼祥子》的经典性93、《小二黑结婚》的文学史价值94、《围城》的价值95、《茶馆》的意义96、池莉的“市民”生活;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97、汪曾琪的独特审美追求98、阎连科某部作品或人物形象研究99、刘庆邦某部作品或人物、思想研究100、苏童小说与电影改编(三)外国文学评论101、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解读102、安娜与苔丝的悲剧形象比较103、《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104、论《呼啸山庄》的哥特风格105、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之比较106、从《伪君子》的喜剧结尾看其悲剧内涵107、析《堂吉诃德》的讽刺艺术108、从戏剧到电影——谈《夜宴》对《哈姆莱特》的改写109、《等待戈多》的荒诞性与真实性110、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四、文本创作方向1、创作一部戏剧剧本,题目自拟。

冯小刚贺岁电影

冯小刚贺岁电影

什么是贺岁电影?
“贺岁片”这一说法是由素有“东方好莱坞” 之称的香港传入内地的。所谓贺岁片,是指 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 的电影。寻求欢乐和 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 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 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因此其题材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的 生活与习俗相关,形式多是娱乐性、消遣性 较强的喜剧片和动作片。
2、深情款款的冯式情节
他的影片中注入了一种温情,温情的温和关注人物。用平视的 方法去描写人物的人生,描写他们日常生活当中微末的愿望和 微末的悲喜剧。他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向人们展示王朔现象,而 这种独特的方式便是温情款款的剧情。 在《甲方乙方》中,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多年分居两地,最后 他们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有了一套自己的“新房”。虽然幸 福是短暂的,可我们还是会为他们高兴。 再到如今的《天下无贼》,影片里到处是贼,而淳朴敦厚的农 民傻根却愿意相信“天下无贼”。这是一个多么容易破碎的好 梦,又一个多么容易破灭的理想。王薄和王丽本是一对又偷又 骗的盗贼情侣。傻根的纯真和善良触动了他们心灵深出渐渐泯 灭的良知,就是这样一种痴人说梦的境界,使他们又重新找回 了自己的本性。人性中善与恶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在沉睡 的心灵深处良知被唤醒。我们可以不相信“天下无贼”,但我 们却不能怀疑善良和真诚的力量。
贺岁片与电影市场
市场需要电影艺术的支持,艺术需要市场的扶持;电影艺术实 现了市场化则艺术生存就有了保障,市场支持了艺术生产,市 场才具有成熟的气度。 今天,对一般人而言,看电影成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中国电 影在逐步向“商业化”的转型,从而出现了一些以满足观众娱 乐需要为基础创作起点,以市场规律为主导运作机制,以经济 效益为主要生产目标的娱乐电影。 冯小刚可能不是中国唯一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绝对是当代中 国导演中最懂得商业电影,并将这个概念与中国特色结合得最 好的一个。 冯小刚的贺岁片通过轻松有趣的情节体现最时尚的价值概念; 用爱情故事贯穿电影始终以达到浪漫煽情的目的;运用自如的 方言幽默,随意的风格,轻松自然;情节推进以美好的愿望为 线索,给人向上的激情,笑中有泪,扬善抑恶。这样的电影, 放在节日档期播出,正好符合了中国人在这个阶段休闲娱乐的 传统。在这一点上,他是明智的,他在面对中国观众的中国市 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冯小刚与贺岁片:一个品牌的传播意义

冯小刚与贺岁片:一个品牌的传播意义


与 归 宿 , 理 性 面 对 市 场 选 择 之 后 , 的 电 在 他
开 放 电影 市 场 , 强 引进 外 片 的 力 度 。 这 个 电影 导 演 的 基 本 商 业 素 质 。 是 , 小 刚 中 , 具 象地 表 现 为 电影作 品呈 现 于银 幕 上 加 在 于 冯 并 些 所 谓 的 进 口大 片 中 , 已 经 有 了一 些 “ 就 贺 的 “ 岁 片 ” 作 不 是 一 个 简 单 的 自我 命 名 的 种 种 充 满 都 市 梦 幻 色 彩 的 叙 事 元 素 与叙 贺 创 岁 片 ” 这 些 影 片 的 制 作手 段 和 市场 反 响 引 。 现 象 , 是 一 次对 商业 电影 的生 产 理 念 、 而 制 事策 略 。 种 刻意 迎 合 满足 潜 在 消费 群体 精 这 起 了 中 国电影 业 内人 士 , 其 是市 场 经 营人 造 方式 与传 播策 略 的 自觉 演练 。 尤 神 需 求 的 电 影 市场 推广 策 略 无疑 为冯 小 刚 就生产理念而言 , 一般 来 说 , 业 电 影 电影产 品成 功 占据 目标 市场 奠定 了基 础 。 商 士对 于 “ 岁 片 ” 念 的 浓厚 兴 趣 。 着 当时 贺 概 随 中 国 电 影在 制 作 、 行 、 映等 领 域 的逐 渐 的 生 产 所 给 予 大 众 的 常 常 是 并 不 负 载 太 多 发 放 开 放 以及 电 影 业 经 营 自 主 权 的不 断 强 化 ,
电影 市 场 最 基 本 最 中坚 的力 量 —— 城 市 中 冯 小 刚 电影 品牌 的 构 建 与 “ 岁 片 ” 贺 这 影 有 了一 个 基 本 定 位 , 主 流 商 业 电 影 。 即 正 青 年 消费 者 的 消费 需 求 , 充分 把 握这 些 人在 个 概念 有 着 不解 之 缘 。贺 岁 片 ” “ 概念 出现 在 由于 冯 小 刚导 演 在 大 多 数 中 国 电影 人 还 依 急 剧 变 化 , 争 激 烈 的社 会 环 境 中的 心 理 、 竞 内地 , 中 国 电影 业 改 革 的 产 物 。 刺 激 当 是 为 然 纠 缠 于“ 术 ” 商业 ” 艺 与“ 的概 念 纷争 之 际 , 情 感 、 愿望 , 于 将 他 们 的 种 种 精 神状 态 与 善 时萧 条低 迷 的 内地 电影 市 场 , 内开 始 逐 步 他 就 已经 自觉 地 具 备 了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一 心 灵 欲 望 编 织 进 电 影 生 产 的 每 一 个环 节之 国

一年又一年——冯小刚贺岁片对于电影产业化的启示

一年又一年——冯小刚贺岁片对于电影产业化的启示

氛围。 而此时国产电影产量却极度下滑, 在供需的错位间 冯小刚 < 甲方乙方》应运而生。 更为重要的是 借助1 9 95
年成龙 < 红番 区》在民众 中造就的贺岁潮流 北京紫禁城 影片公司事实上在京拥有的院线 保障了 < 甲方乙方》 占 领 元旦至春节这样一个 中国传统节 日的 “ 时段 < 最佳 。甲
依赖 期待 意味着一种具有
持续性 的消费关系 。总的来
说, 冯小 刚的早期 的 三部曲 是他的基础 也是他 的成功之
作,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以及更大的投资和关注。此后 便进入了冯小刚贺岁片大投资 大制作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冯小刚的代表作是 < 大腕>和
< 手机>
片首次在大陆明确定位和提出了 贺岁片”概念 并完整 贯彻到从前期企划到后期宣传的全部制作流程之中。甲方 < 乙方》惊人的票房成绩带动了以后中国大陆贺岁片的生产
热情 成为1 9 年中国电影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97
这部片子改编自 王朔的小说 < 你不是一个俗人》 熟悉 。 9 年代初文化的人都记得当年由文学涉足影视而大红大紫 O 的王朔 勾连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剧作家,导演圈。而冯小 刚正是作为王朔团队的一分子进入到中国影视圈的 从编
的电影 < 甲方乙方》亮相北京。 这部讲述梦想与现实之间 可怜 又可笑的矛盾的贺岁片倍受国人喜爱 当年 ̄g下了 ’ ; lJ
全国3 0 万元人民币的良好票房 并 以超过 10 万人民 60 00
讽。这一重要且精准的转换 作为冯小刚电影温暖的精神
内核 给 了观众们最大意义上的想像性抚慰 。
维普资讯
4 7
经济人文 4 1 —

偶然的必 然
19 年底 由冯d l执导, 97 \r  ̄ J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

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2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风格在中国内地最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片。

贺岁片主要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电影,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

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如果说香港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内地的喜剧之王为冯小刚则是当之无愧的。

“冯氏幽默”已是冯小刚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

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

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

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

冯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最大特色。

冯小刚所导演的每一部贺岁片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经典台词,并且成为相当长时段的流行话语,无论是“中国演艺界已经集体补钙了”, “审美疲劳”,“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等等,这些被称为“冯氏幽默”的话语也成了影片中导演的签名。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都脱胎于我们典型的政治话语,正是由于政治话语的非政治使用,语言与身份的错位,才使这样的话语成为台词的点睛之笔。

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独具别样的风采。

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最近的《集结号》,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

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剥离——谈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与传统贺岁片的变异

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剥离——谈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与传统贺岁片的变异
片 内容 和风格 的 需要 外 , 增加 票房 , 追逐 更大 样 关心 、 护着 这个 “ 弟” 影 片在 表现 王丽 呵 傻 。 的商业 利益和 市场空 间是冯 小刚 的重 要 目的。 在 为傻根 汤伤敷 药吹拂 时, 用 了心理 蒙太奇 运 众所周 知 , 由于 南北文 化的差 异和冯 氏电影 的 的手法 , 男贼王 博感 受 到 了温情 的传递 , 使 脑 “ 味” 足 , 京 十 以致 于在 南方 及香 港 、 台湾 的火 海 中浮现 出他 和王丽 亲势相 拥的镜头 , 以致干 爆程 度和 影 响力和 北 方相 l t 差很 大 天下 王博 为王丽 的善行而 感动 , :t b ̄ . 为了寻回和 王丽的 无贼 》 让香港影星 刘德 华和台湾 影星刘若 英 出 爱情 而承担起 了救护 “ 根 ” 傻 的责任 。 最终 以生
在 这个 影 片里 , \ l 冯d l 不再 是 以冷 眼看世 界 ,  ̄ J
人 性 思考 和 艺术 审 美 以及 商业 元素 的 变化 。 种 商 业和 艺 术的 双 向追 求 和 简单化 的 结合 , 这
导致 了商业与 艺术 的 双重 剥 离。
以调 侃戏人 生 , 而是 一反常态地 添加 了许多 的 温情 , 真诚和 责任 , 再仅 以媚俗 , 不 荒诞 取悦观
众 , 再仅是 以荒诞 和幽默让观 众释放 内心 无 不 奈 与悲苦 , 哭 声 中得 以发 泄和 缝合 , 在 而是 以 良心 赎 买 , 性 回归 的主线 , 人 以贼 的视 点和 心 态对人 性 中的善与恶 、 美与丑 , 诚与欺骗 , 真 简
【 关键词】 《 天下无贼》 艺术 商业 双重剥离
懂, 并且 浓缩式 的喜剧风格 无形 中迎合 了观 众
年终 大乐 的心 理 。 ] 以说冯 小刚 的电影 在 ” 可 把握 大众 性和 平 民视 角方面是 中国 当代 电影 的一个典范 。

年年岁岁“笑”相似-评冯小刚的三部贺岁片

年年岁岁“笑”相似-评冯小刚的三部贺岁片

年年岁岁“笑”相似-评冯小刚的三部贺岁片
陆彭
【期刊名称】《《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15)003
【摘要】冯小刚的三部贺岁片全是喜戏 ,但并不一味追乐 ,每部都有几个煽情点 ,形成了“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

这是三部贺岁片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

明星效应 ,演员的高超、精湛的演技 ,则是该片赢得观众的另一重要原因。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陆彭
【作者单位】徐州教育学院中文系22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75.2
【相关文献】
1.冯小刚贺岁片之王的春晚夜宴 [J], 无;
2.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营销策略探析 [J], 姚澜
3.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视域下的冯小刚贺岁片研究 [J], 孟勐
4.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视域下的冯小刚贺岁片研究 [J], 孟勐
5.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接受美学 [J], 王一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
21世纪初的中国电影市场依然面临着整体低靡的情况。

而贺岁导演冯小刚却凭借着几部贺岁影片一直占据国内电影票房的前列,高额的票房显示出了冯小刚电影在市场化运作上的超凡功力与计谋。

本文试从电影的投资、制作、发行、宣传、放映等方面,探讨冯小刚电影的成功原因。

[关键词] 电影观念品牌效应发行营销
21世纪初的中国电影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双重语境。

一方面,中国电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缺乏高质量影片和有票房号召力的影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好莱钨为首的电影强势文化开始猛烈地冲击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被推向了全球化竞争的大舞台。

面临国内外的严峻的电影行业形势,并非科班出身的导演冯小刚却凭借着几部贺岁影片占据了国内电影票房的前列,每部影片几乎都占到了当年全国上映的国内国外影片总票房数的5%左右,均创下了很高的票房纪录。

本文试图从冯小刚电影之所以获得票房成功背后的市场化运作方面对冯小刚电影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为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一些借鉴。

一、独特的电影观念——为市场拍片、为观众拍片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冯小刚很早就确立了商品经济的理念。


别人还在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事业来讨价还价的时候,冯小刚就已经认识到了电影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且开始挖掘、利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价值,来为自己的企业盈利,他们率先找到了一条将电影与市场相结合的路子——把文化变为一种消费品奉献给观众,这就是冯小刚的贺岁片。

冯小刚电影正是能够审时度势,重视市场,重视观众因素的反馈作用,对其加以认真科学的分析研究,同时,充分考虑当前观众所关注的东西,参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等因素对观众心态的影响,才能整合出反映社会现实需要、契合观众心理、满足他们观影欲望的优秀娱乐作品来。

二、类型化的制作手法——品牌效应
产品品牌的意义,一般是指企业或者产品被消费者识别和认可的共同性标志,以及这种标志所代表的服务内容。

“对于电影品牌而言,并不意味着单部影片如何出类拔萃,而是意味着一个产品系列的明确的受众定位和风格定位,品牌意味着观众的依赖和期待,意味着影片与观众的关系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消费关系。

品牌领导着消费,因而也领导着市场。


中国影坛上,冯小刚的贺岁片是具有品牌意义的代表,其电影不仅成为了中国电影一个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品牌,而且还在国内掀起一股贺岁片热潮。

因为冯小刚电影大都选在元旦档期播出,并把这一特殊档期观众的观影要求与电影的题材选择、风格特色以至影片的整体
策划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并成熟了一个新类型,所以其电影也被称为“冯氏贺岁片”。

“后现代性的通俗、幽默化的宣泄,喜剧明星加漂亮女性的固定组合,大社会荒诞背景下的小人物调侃、悲剧元素正剧温情对喜剧风格的适量注入、媒介立体推广、贺岁档期推出等等,共同构成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元素。


品牌的建立意味着观众对冯小刚电影在功能、品位、档期、宣传等方面的认可,也意味着消费者对冯小刚电影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一种持续消费趋势,而消费定势的稳定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他电影作品的再生产,于是“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逐步建立起来,品牌的作用得以大力彰显。

三、巧妙的市场运作——发行与营销的完美组合
资本的本性是寻求利润,商业运作是获得利润的可靠手段。

电影的商业运作就是要符合观众的观影需求,以求得最快地收回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从1997年冯小刚踏上商业性娱乐片之路的行程轨迹来看,他一直谋求建立一套统一的、相对完善的市场化操作方法,因此在此后的商业操作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市场化操作方式。

1.固定的合作伙伴
冯小刚电影主要依托那些有相当实力和市场运作经验的投资商和发行商,和他们一道制定自身影片的发展策略。

1997年以来,冯小刚主要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北京华亿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有限公司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等几家国内外大公司进行合作,在投资、拍摄、发行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构思,完全按市场规则来运作,形成了相对完整高效的发展策略。

2000年,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有限公司合作,由其投资拍摄了电影《没完没了》,获得了高额票房,其后,又与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合作拍摄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影片,实现了从本土化向国际化的发展。

正是由于这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科学、成熟的管理经验的优秀的合作伙伴,才有了冯小刚电影的顺利发展。

2.超前的市场发行意识
与市场意识相连,冯小刚电影最重要的发行特点,就是充分认识到了影院是市场的终端,体现在发行方式上,就是采用开放务实的地区分账发行与地区买断发行相结合的模式。

因此,冯小刚非常注重对投放地区的选择,将评估的重点定为:放映方的影院规模、回款能力、商业信誉三个方面,在进行正确合理细致的评估之后,选择投放地区,并根据投放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发行方式,以降低风险,保证票房。

如电影《大腕》在苏南采取分账方式,在苏北则采取卖断方式。

该电影在湖北地区的发行中,发行方看中了“大环艺”和“小环艺”两家合资影院,但由于这两家影院分属于省公司和市公司两条院线,因此,
发行方采用灵活处理,与这两家影院都签定了分账合同。

3.完善的发行策略和积极的营销策略
现代营销认为,目标市场是营销者准备用产品或服务以及相应的一套营销组合为之服务或从事经营活动的一个特定市场,或者指一个产品的潜在销售对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得以满足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高,市场需求则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不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和生产者必须制定多种营销方式以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群体。

对电影业来说同样如此。

极具市场头脑的导演冯小刚也深刻意识到了这点,在发行和营销电影方面,他已经达到了游刃有余的程度。

(1)巧妙的广告
广告是最典型的商业元素,很多导演通过在影片中加入嵌入式广告来获得制造商的资金支持。

嵌入式广告,是一种最贴近消费者心理的传播形式,制片人把完善的广告操作理念与电影制作紧密结合,将商业元素最大限度地与艺术元素融合为一体,这种商业元素艺术化的策略,既保证了影片的艺术品位,又达到了商业上的目的,电影的商品性和艺术性就这样被冯小刚轻松地统一起来。

在电影《手机》中,冯小刚借助了影片内容的特殊性,将手机广告光明正大地做进了电影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款式的手机、各种色彩以及美妙的铃声都被嵌入到银幕中,这种以手机为剧情主导线的演绎,无疑为摩托罗拉、BMW和中国移动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使广告的融入自然协调,让观众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广告及其信息。

这种很生活化或很电影化的广告,它绝妙地与传播载体完美相融令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对品牌产生好感,品牌广告与影片的相互交融为冯小刚电影带来了丰厚的赞助。

《手机》在拍完的时候,得到的商务赞助,在发行之前已经将近2000万元,这部片子在进入发行以后的回收,全部都是利润。

(2)灵活的宣传和促销
在宣传上,冯小刚不仅采取强势媒体宣传、各种类型广告、明星见面会等多种方式,还通过与相关产品的捆绑,进行共同宣传。

每部影片公映前,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强势媒体进行大面积、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宣传,是冯小刚电影宣传手段的重点。

另外宣传方还采用发放海报、设立灯箱广告、与影院合作进行有奖观影等方式,四面出击,不断加入影片的多种卖点宣传,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增加受众对影片的印象,争取在更为细致的层面上加大宣传的力度与广度。

媒介的持续宣传之外,发行方还不忘组织影片的主创人员在全国各大放映区与观众见面,面对面的交流,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间接地为影片进行宣传,希求牵引出一轮又一轮的观影高潮。

在电影《甲方乙方》首映前,冯小刚带领主创人员连续11天辗转14个城市参加了50余场观众见面会,以致于在南京做宣传时竟对着观众说出:“成都的观众,你们好”的话语。

《天下无贼》宣传更是煞费苦心。

剧组在北京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慈善晚会,又包下由北京开往香港九龙的T1997次列车,命名为“天下无贼”号,一路南下,参加在香港时代广场举行的《天下无贼》首映仪式。

在市场观念的影响下,冯小刚电影成功运用了市场化策略达到了电影作品的艺术性和商品性的融合,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找到了一个电影市场与电影艺术的最佳结合点。

冯小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在改变了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自己的策略,了解市场,把握观众心理,主动充分开拓市场,从电影的选题、策划、编剧到选演员、拍摄、发行、宣传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制定相对完善的市场整合和营销方案。

才能实现对电影商品属性方面因素的成功挖掘,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