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摘
要: 通过 2 1 ,0 1 的大 田试验 , 002 1 年 对常规耕作 、 免耕 、 翻 、 深 深松 4种处理 的土壤含水 量 、 容重和氮 、
磷、 、 钾 有机质含量以及 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 明, 各处理在玉米拔节期 、 喇叭 口 、 大 期 灌浆期和成熟期 的土壤含水量 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 : 翻 >深松 >常规耕作 >免耕 ; 深 深翻和深 松处理 0—3 土壤容重较 0c m, 常规耕作分别降低 1. %和 21%, 07 2 . 0 免耕较常规耕作增加 41 . %;深翻和深松处理较常规耕作的土壤速效
山西农业科学 2 1 ,0 7 :2 — 2 0 24 ( )7 3 77
di 03 6 ̄i n10 — 4 1 020 . o: . 9 .s. 2 2 8 . 1.7 7 1 9 s 0 2 0
Ju a h ni giu ua S i cs orl o ax A r l rl c ne n fS ct e
2 ee c Cn rf oe A ruu ,hni cdm A ruuaSi cs aun 30 1C i ) . s r et oM dr gclr SaxA aey f gclr c ne, i a 003 ,h a R ah e n i te o i t l e Ty n
Ab t a t T e efcso l g e t n sic u ig d e lu h n , u s i n l g , o t lg n o v n o a l g sr c : h f t f i a et a me t l d n e p p o g i g s b o l gt l e n - i a ea d c n e t n l i a e t e tl r n i ia l i tl o s i mosu ec n e t b l e st n i o e , h s h r s p ts i m, r a i t r o t n n il f iewee e a u td ol i r o tn , u k d n i a d n t g n p o p o u , o a su o g nc mat n e t d y ed o z r v lae t y r ec a ma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初报
覆 盖率 为7 . B 灭 茬免 耕 : 季 留茬高 3e 春季灭 茬 3 %;3 1 秋 0m, 后 播 种 , 后 田间 覆 盖率 为 3. 以传 统 耕作 方 式 为 对 播 5 %。 6
照( k) 秋 翻 , c : 春季 直接 播 种 , 播后 田间无覆 盖 , 组合 成 共 8 处 理 , 别 为A1 、 1 2 A1 3 Alk A B1A B 、 个 分 B1 A B 、 B 、 e ; 2 、 2 2
表1 不同耕作方式产量和产量构成 因素
1材 料与方 法
11试验 材料 .
玉米品种选用 “ 玉3 ” 丹 9 为试材 。
12 试验 设计 .
不 同耕 作方 式 比较试 验于2 0 — 0 4 在彰 武县农 机 0 22 0年 局 实 验 基地 进 行 。 茬作 物 为 玉 米 。 验 采 用 裂 区设 计 , 前 试 其 中主区为 两 因素A1 垄作 和A : : 2 平作 2 耕作 方式 ; 区 种 副
为 3 不 同保 护性 耕 作方 式 , 田间秸 秆 和残 茬处 理方 式 种 其 分别为: 1 B 留茬免 耕 : 季 留茬 高3e 春 季 灭茬 播种 同 秋 0m, 时 进行 , 播后 田间覆 盖率 3. B 留 茬覆 盖 : 9 %;2 9 秋季 留茬 高
3 e 垄 间整 秆 覆 盖 , 季 灭 茬播 种 同时进 行 , 0 m, 春 播后 田间
2 结果与分析
不 同耕 作方 式下 产量 和产量 构成 因素详 见表 1 由表 1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可知 , 护性 耕 作体 系具 有 明显 的增 产效 果 , 作下 留 茬 保 垄
免耕 、 留茬覆 盖 和 灭 茬 免耕 分 别 比传统 耕 作增 产1 .%、 20 1 .%和78 平作 下 留茬免 耕 、 36 .%; 留茬覆 盖和灭茬 免耕分别
不同耕法对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区 0 O m , 重 复 。 每 种 处 理 其 它 操 作 措 施 均 相 同 , . 1h 3次
玉 米保 苗 量 5 0 25 0株 / m。 施 入 磷 酸 二 铵 1 0 k 、 酸 钾 h , 5 g 硫 7 g h 玉 米 拔 节 时 追施 尿 素 3 0k / h 处 理 编 号 5k/ m , 0 g/ m 。 设计 : I一 连 年 秋 翻 , 米 收 获 后 至 封 冻 前 连 年 进 行 秋 玉 翻 , 耕 深 度 为 2 m, 后 镇 压 ; I 连 年 春 翻 , 种 前 翻 Oc 翻 I一 播 进 行 春 翻 , 耕 深 度 为 2 ( 1 翻 后 镇 压 ;l 隔 年 秋 翻 , 翻 03, / / l一 I
式 对 肥 效 、 物 产 量 及 土 壤 水 分 状 况 影 响 的 研 究 已有 报 作 道 “ I但 更 多 的 是 只 限 于 保 护 性 耕 作 等 方 面 的研 究 。 “_ , 对 玉 米 连 作 区 不 同 耕 法 的研 究 报 道 尚少 。 本 试 验 研 究 了辽 西 地 区 玉 米 连 作 不 同 耕 作 对 土 壤 水
化 为 处 理 Ⅵ >处 理 I V>处 理 Ⅷ >处 理 Ⅶ >处 理 V处 理 I
行 深 松 , 松 分 秋 后 灭 茬 垄 台深 松 和 苗 期 垄 沟 深 松 , 种 深 两 深松 方法交 替进行 , 3年 为 一 周 期 ;V 连 年 沟 垄 交 替 深 I一 松 ; 松 分 秋 收 后 灭 茬垄 台 深 松 和 苗 期 垄 沟 深 松 , 种 深 深 两 松方法交替进行 , 为一周期 ; 2年 V一 连 年 苗 期 垄 沟 深 松 ;
表 1 供 试 土 壤 的 理 化 性 状
Ta e 1 Che i a ooe te f t e td ol bl m e lpr ri so he t s e s i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以旋耕为主的土壤耕作方式在黄淮海夏玉米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这种传统耕作方法也带来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耕地的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使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耕层有效土壤数量明显减少,农业耕层土壤的理化性状趋于恶化,地力下降[1-4]。
因此研究适合该区自然条件及发展要求的耕作体系已成为迫切的需求。
为了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在本地区的适应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开展了本课题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试验采取多年定点定位方法,在济宁市农科院试验农场进行,设5个处理,处理1:CK(常规旋耕)+秸秆还田;处理2:连续深耕(30~35cm)+秸秆还田;处理3: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处理4:隔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5:深松+秸秆还田。
处理4隔年深耕是指在上年深耕的基础上本年度采取免耕处理。
文章中数据为2009-2010年试验数据。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试验,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6m×60m,种植玉米品种为郑单958。
种植方式:60cm等行距,株距24.7cm,种植密度4500株/亩。
试验田小麦玉米的施肥灌水及病虫害防治等管理与当地生产条件一致。
在小麦播种前结合耕作整地进行试验处理,常规耕作深度为15cm,深耕处理耕作深度为30~35cm,玉米秸秆粉碎后翻耕还田,小麦收获后玉米免耕播种,小麦秸秆覆盖地表还田。
1.2调查项目土壤理化性状:每个处理在试验田取5个点,于玉米播种前、收获后,每处理按10cm分层测0~60cm 深5个点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计产与考种:每个处理收获3个样点计产和考种,每个样点收双行5m长计产,并取代表性的10穗考种。
2结果与分析2.1土壤容重本试验分玉米播种前、收获后两个时期分别测定不同深度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60cm土壤容重(见图1和图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刘国伟张龙平高园园高发瑞(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济宁272031)摘要:采取多年定点定位研究方法,设置常规旋耕+秸秆还田、连续深耕+秸秆还田、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隔年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5个处理,对不同耕作方式与土壤理化性状、玉米单株叶面积及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作者:吕巨智闫飞燕程伟东等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11期摘要:通过田间试验,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旋耕为对照,设置深松35 cm+免翻耕、深松35 cm+旋耕、深松 25 cm+免翻耕、深松25 cm+旋耕和免耕6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深松处理均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以深松35 cm+免翻耕和深松35 cm+旋耕的保墒效果最佳;深松处理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氮、磷、钾的含量,而深松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研究设定的6种耕作措施中,以深松35 cm+旋耕为最优组合,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作物产量。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土壤理化性状;产量中图分类号: S513.04;S15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118-04收稿日期:2014-11-27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玉米综合试验站项目(编号:CARS-02-73);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编号:桂科攻1123001-1J)。
作者简介:吕巨智(1984—),男,湖北武穴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玉米栽培生理与育种研究。
E-mail:lvjuzhi520@。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对土壤进行耕作可改善耕层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中固体、液体、气体的三相比例,协调好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关系,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1]。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主产区采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紧实,容重增加,土壤蓄水和透水能力差,根系下扎阻力增加,从而增加了玉米发生灾害的风险,对玉米生长发育不利,进而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2-5]。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以不同的外部机械力形式作用于土壤并从本质上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等因子,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6-9]。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宁夏农林科技,Ningxia Journal of Agri.and Fores.Sci.&Tech.2023,64(03):30-32,51作者简介:鄢慧芳(1992—),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保护性耕作。
收稿日期:2022-07-10宁夏南部(简称“宁南”)旱作区属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在300~500mm,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因宁南旱作区目前仍采用传统耕种方法,技术落后、管理较粗放,导致土壤水分蒸发现象严重。
同时,连年翻耕也增加了对土壤的侵蚀,导致土地蓄水能力明显减弱;加之当地雨水少,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土壤肥力降低,造成粮食作物产量少而不稳。
另外,宁南旱作区耕作过程中还存在土地有效耕层浅、犁底层上移、土地耐旱保墒力减弱等问题,影响了作物根系的健康生长和对水分、营养的汲取,对该区粮食生产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因此,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耕作深度,对于宁南旱作区耕层土壤流失后水土质量的恢复及对退化土地进行快速、定向土壤肥力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生产实用价值[2]。
宁南旱作区土壤多为结构松散的黄绵土,长期的传统翻耕方式造成土地有效耕作层过浅、犁底层过厚,影响作物生长,进而导致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相关研究发现,春玉米产量与土壤结构密切相关,土壤结构与水分关系密切。
而深松耕作为一种保护性耕地措施,能深入耕层而不翻转土层、破坏耕底层,从而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减少传统铧式犁翻耕后土层水分的挥发损失,提高土壤的渗透特性,增加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因此,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从而实现少耕、高产,保护耕地的目的[3-4]。
目前,有研究学者通过探讨土壤结构、水分利用效率和二者的相互作用,认为土壤结构和土壤含水量有关,并且通过有效耕作可以改良土壤环境,从而实现粮食增产和耕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鄢慧芳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适宜的耕作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土地容重和土壤紧实度,进而增加土地水分,促使作物生长和产量增加。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摘要在玉米生育过程中根据地膜覆盖、米麦套种和比空栽培、米豆间作等不同耕作方式,测定其对玉米的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品种的影响最大,产量较高;相间种植能够产生边际效应,使玉米对光能和空气CO2的利用程度增加。
在农业生产中,应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与方法,以最大限度提高产量。
关键词耕作方式;玉米;生理指标;产量;影响沈阳地区大多旱田以种植玉米为主,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耕作方式成为制约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提高沈阳地区的玉米产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及省级项目也比较重视扶持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亟待提高旱区玉米的产量[1]。
本文选用地膜覆盖、比空栽培、玉米大豆间作和玉米小麦套作4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试验于2005年在沈阳市农业科学院实验地进行,参试玉米品种为掖单13和沈单10。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地膜覆盖(A);比空栽培(B);玉米大豆间作(C);玉米小麦套作(D)[2]。
3次重复,小区行长30 m,宽10 m[3]。
1.2试验实施4月29日播种,播种时施底肥,在玉米生长期间完全采用一般生产田的管理方法。
1.3调查内容与方法7月2日至10月2日,在田间调查叶片数﹑株高,并取样测定叶面积和干物重,调查时间间隔为10 d,2种株型品种都在同日进行。
在玉米生长旺盛时期,选择晴天,对群体的有效光辐射进行测定。
在灌浆期选择晴天,用美国Li-COR 公司生产的6400光合系统测定仪对生理和生态指标进行测定。
用叶绿素仪测定叶绿素含量。
玉米成熟后,在室内测定生物产量﹑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等农艺性状。
2结果与分析2.1有效光辐射的比较通过在玉米灌浆期对有效光辐射的测量与整理,得出2个品种在合耕方式下的有效光辐射值,可以看出掖单13整体上优于沈单10,这是因为掖单13属于叶片紧凑型玉米品种,下部叶片平展;上部叶片趋于直立,能有效防止平展型叶片互相遮光的现象。
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的关键 , 而且 历史 经 验证 明平 作 是抗 旱 保 墒 的 良 好 措施 _ 4 ] 。因此 , 有必 要研 究 当前 经济 、 气候 条件 下 不 同耕作种 植方 式 的产量特 征 以及 不 同耕作措 施 对 土壤水分 、 温度 的作 用效果 , 探讨 新形 势下玉 米 高产 高效 的耕 作栽 培 途 径 , 研 究 以耕 作 与 栽培 技 术 为核心 的玉 米 垄作 改 平 作 条件 下 土 壤 温度 、 耕 层 土壤水分 及玉 米产 量和生 长发 育的影 响 。
统) 、 留茬 平 作 ( 留 高茬 3 0 c m) 、 灭茬 平 作 3种 耕 作 处 理 方 式 对 半 干 旱 地 区 土壤 水 分 、 土 壤 温 度 和 春 玉 米 产 量
的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从 整 个 耕 层 中可 以 看 出 , 在 玉 米 生 长 发 育 时期 内留 茬 平 作 的 土壤 含 水 量 略 高 于 常 规 垄 作 和 灭茬 平 作 播 种 、 苗 期 到 拔 节 时 期 常 规 垄作 不 同土 层 的 温 度 均 高 于 留茬 平 作 和 灭 茬 平 作 。 垄 作 的 产 量 明
钾 0 . 5 0 。
S c r e e ni n g a n d M a t c h i n g Te c h ni qu e s o f Ri c e
Di r e c t — s e e d i n g i n Co l d Re g i o n
Ⅲ. Ri c e P i p e Di r e c t — S e e d i n g o n Dr y Pa d d y F i e l d
土 壤耕作 措 施 可 以调 节 土壤 物 理 性状 , 同时 也是调 节 土 壤 水 分 最 重 要 的农 艺 措 施 之 一_ 1 。 ] 。 黑龙江 半干旱 玉 米种 植 区, 耕 层 土壤 水 分 对玉 米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作者:郁鑫王旭东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05期摘要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
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
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为此,以保护环境、提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保护性耕作在该地区逐渐展开。
比较分析深松、免耕、传统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创建合理有效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性质;作物产量;水肥利用效率;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S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5-0144-03AbstractThe Loess Plateau is an arid and semiarid rainfed agricultural area.In the past,the traditional tillage methods were the main ones.Crop straws were not returned and the arable lands were directly ploughed,which caused the top soil to expose and accelerated the 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were increased,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as declined.Therefore,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s have been gradually taken in this reg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use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such as subsoiling tillage,notillage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on soil physica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rop yield,and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s were provided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tillage methods.AbstractTillage method;Soil properties;Crop yield;Water an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Loess Plateau耕作方式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而决定了土壤质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1-2]。
耕作方式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2)NT处理条件下,0~1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对照RT处理 分别增加6.03%、3.80%。结合深松处理后,RTS、FTS和NTS处理 能够增加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未深松条件下,0~10 cm土层,NT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均较RT和FT处 理相比有所增加。结合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RTS、FTS处理10~30 cm土层土壤 速效养分含量较对照RT和FT处理显著增加,其中,平均土壤碱解 氮含量分别增加11.78%、11.13%;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5.48%、 13.26%;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7.02%、6.31%。
此外,玉米的植株干物质转运量、玉米水分利用率、株高、成熟 期植株养分吸收量也明显得到提高。(5)深松后,RTS、FTS和NTS 处理玉米产量明显提高,其中FTS处理玉米产量最大(10725.66 kg·hm-2),比对照垄作增产9.80%。
在6种耕作处理中,免耕处理产量最低(9354.61 kg·hm-2),较 FTS和RT处理分别减产12.78%、7.33%。RTS、FTS和NTS处理的产 量优势得益于穗数和穗粒数,其中FTS处理穗粒数增量最大,较RT 处理增加9.07%。
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FTS处理土壤0~30cm土层的土壤 全氮;速效养分;土壤含水量;孔隙度;耕层土壤相关酶活性以及 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能力均表现突出且增产 效应最佳,为目前松嫩平原半干旱区玉米生产上较适宜的耕作方 式。
(4)结合深松后,RTS、FTS和NTS处理能够明显促进光合能力的提 升,与对照RT相比,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幅为4.61%~9.16,光合势增 幅为8.09%~15.2%。同时,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以FTS处理增量最大, 较对照RT提高9.21%。
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作者:董智董俊张晓红刘洋苏建党侯志研张旭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22年第03期摘要:以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含水量、玉米产量、效益及水肥利用率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传统旋耕、少耕、免耕3种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少免耕可显著增加播前耕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底层土壤紧实度,提高玉米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
关键词:玉米;免耕;少耕;产量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2)03-0004-03玉米是辽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辽西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传统旋耕整地方式导致耕层变浅、底层土壤结构紧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严重限制水分养分的生产效率,进而影响粮食高产稳产能力。
研究表明,以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水肥利用率进而保障粮食产量。
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设立的辽西玉米核心试验区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内容,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基于机械化的新型耕作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玉米品种:辽单575;复合肥、尿素:市场购买。
1.2 试验设计试验于2020年在位于阜蒙县大固本镇的辽宁省旱地保护性耕作重点实验室示范基地进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大区试验设计,设传统旋耕(RT)、条带耕作即少耕(MT)、免耕(NT)3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为3 300 m2。
秋天收获后秸秆全部移出地表,传统旋耕为翌年4月初旋耕整地,耕深约15 cm,常规播种。
少耕及免耕处理播种前均不耕整土地。
少耕处理采用自主研发的2BMFD-2型少耕多功能精量施肥播种机(ZL201620417131.4),一次性完成旋耕种床(耕幅20 cm、耕深15 cm)、播种、施肥、覆土及镇压作业;免耕处理采用2BMZF-2型免耕播种机播种作业。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范文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秸秆还田已成为提高农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耕作方式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另一关键环节,也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提升及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
因此,本文以玉米田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某省玉米主产区,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玉米生长。
试验前对试验田进行基础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并记录相关信息。
(二)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包括传统翻耕、旋耕、免耕及秸秆覆盖免耕。
每种处理设置3个重复,共12个试验区。
在每个试验区中,进行秸秆还田处理。
(三)耕作与种植管理各试验区按照当地常规玉米种植管理措施进行管理,记录各处理区的耕作、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四)测定指标与方法测定指标包括土壤理化性状(如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等)及玉米产量。
在玉米生长季结束后,采集各试验区土壤样品进行测定,收获期记录各试验区的玉米产量。
三、结果与分析(一)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1. 对土壤pH值的影响:经过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的交互作用,各试验区土壤pH值均有所变化。
其中,传统翻耕与旋耕处理使土壤pH值略有降低,而免耕及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则使土壤pH值有所升高。
这可能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及有机质分解的影响有关。
2.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各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以秸秆覆盖免耕处理提高最为显著。
这表明秸秆还田配合免耕处理能更好地保持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3. 对其他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等也有一定影响。
其中,免耕及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在保持土壤养分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二)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各试验区玉米产量有所不同,其中以秸秆覆盖免耕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其次为旋耕处理。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及玉米养分的研究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及玉米养分的探究引言: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而养分是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和高产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耕作措施对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探究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及玉米养分的影响为主线,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分析现有探究结果和问题。
一、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1.传统耕作措施传统耕作措施指的是传统的深耕、翻耕和遮盖,该耕作措施在长期的耕作中会导致土壤的结构破坏和养分流失。
探究表明,传统耕作措施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流失,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例如,长期的深耕和翻耕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中养分的储存和供应能力。
2.保卫性耕作措施保卫性耕作措施是一种重视保卫和改良土壤的耕作方式。
例如,不翻耕、不耕犁、保留植被遮盖等措施,能够有效地缩减土壤的结构破坏和养分流失。
探究表明,在保卫性耕作措施下,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显著增加。
这是因为保卫性耕作措施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增进土壤中养分的积累和供应能力。
二、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养分的影响1.传统耕作措施传统耕作措施下,土壤养分的流失会导致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不足,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探究表明,传统耕作措施下玉米的营养水平相对较低,且容易引发病害和害虫的发生。
这是因为传统耕作措施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储存能力,从而影响玉米的养分吸纳和利用能力。
2.保卫性耕作措施保卫性耕作措施对玉米的养分供应有着乐观的影响。
探究表明,在保卫性耕作措施下,玉米的营养水平明显提高,产量和品质也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保卫性耕作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供更好的养分供应条件,增进玉米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纳能力。
同时,保卫性耕作措施还能够提供一定的抗病能力,缩减病害和害虫的发生。
三、现有探究结果和问题分析目前的探究结果表明,保卫性耕作措施相对于传统耕作措施在土壤和玉米养分上都有明显优势。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 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春玉米是一种对土壤水分和温度要求较高的作物,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其土壤水分、温度和产量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和产量的影响。
一、传统耕作方式传统耕作方式主要包括耕翻、播种、施肥、灌溉和除草等环节。
传统耕作方式中,常采用深犁犁耕犁为主,将整块田地翻耕深度较大,犁底将土壤翻到地面上,由于土壤没有覆盖层的保护,容易受到蒸发和水分流失的影响。
1.土壤水分传统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蒸发速率较快,导致土壤水分快速流失,土壤干旱。
由于土壤松散,容易受到雨水冲刷,进一步加剧土壤水分流失。
传统耕作方式下春玉米生长季节需要频繁灌溉,以维持土壤水分的平衡。
2.土壤温度传统耕作方式下,由于犁底将土壤翻到地面上,土壤表面暴露在阳光下,导致土壤温度较高。
犁底和松土作业会拍打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进一步加剧土壤温度的升高。
这种土壤温度较高的情况不利于春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3.产量由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不利影响,传统耕作方式下春玉米的产量相对较低。
土壤水分的流失导致春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限制,形成干旱和旱害,影响产量的提高。
土壤温度过高也会导致春玉米的生长受阻,进一步影响产量的增加。
二、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方式主要包括进行有机肥料施用、覆盖作物残茬、保持土壤覆盖、保持水分和采用生物措施等。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主要强调对土壤的保护和改良,以减少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流失和不利影响。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采用有机肥料施用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水分的快速蒸发和流失。
通过覆盖作物残茬和保持土壤覆盖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速率。
保持水分的措施如灌溉技术的改良,也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春玉米的土壤水分利用率,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保持土壤覆盖层可以阻断太阳光对土壤的直接照射,有效降低土壤温度。
保持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的完整性,减少松土作业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耕作措施对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耕作措施对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卜欢莉;龙欣;谢玉贵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17
【摘要】在湘西州玉米种植地,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翻耕、免耕、翻耕+稻草覆盖、免耕+稻草覆盖4种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免耕和稻草覆盖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养分含量,并能提高玉米的产量,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以免耕+稻草覆盖处理的效果最佳,2 a的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7.4%,值得在湘西旱地中推广。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卜欢莉;龙欣;谢玉贵
【作者单位】湘西自治州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南吉首416000;湘西自治州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南吉首416000;湘西自治州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南吉首4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
【相关文献】
1.耕作措施对黑龙江白浆土区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孟焕;王孟雪;张玉先
2.不同施肥模式对丘陵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甘蔗产量的影响 [J], 何炎森;李瑞美
3.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J], 李洪勋;吴伯志
4.不同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李明德;刘琼峰;吴海勇;汤睿;戴子武
5.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J], 张德健;路战远;张向前;景振举;姚仲军;程玉臣;王玉芬;张建中;白海;咸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 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含量、温度变化以及春玉米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耕作方式一在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上具有优势,而耕作方式二则在提高土壤温度和春玉米产量方面表现更佳。
我们在实验设计和结果上也展示了两种耕作方式的具体操作及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总结出不同耕作方式的优缺点,并给出对春玉米种植的一些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优化春玉米的种植方式,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春玉米、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优缺点、种植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春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作方式对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水分和温度是影响春玉米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耕作方式可能会对土壤水分和温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对于优化种植管理,提高春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耕作方式主要包括传统耕作和保护耕作。
传统耕作是指传统的耕作模式,包括常规深翻、旋耕、耕种制等;保护耕作是指采取一系列保护土壤的耕作技术,如无耕作播种、覆盖耕作、植被覆盖等。
两种耕作方式在土壤水分、温度及养分利用效率上存在差异,对春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为优化春玉米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比较不同耕作方式的优缺点,为春玉米的高效种植提供参考,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和生产实践提出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比不同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一和耕作方式二)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从而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种植的适应性和效益。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调控效果,为春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张伟;张冬梅;樊修武;刘恩科;池宝亮【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8)007【摘要】为了探明干旱地区玉米抗旱播种的有效方法,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探墒播种条件下,2~7 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了4.3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旋耕较免耕探墒提高了地温,但免耕探墒条件下0~20 cm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少耕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 555.38 kg/hm2,免耕探墒播种的产量为6 591.82 kg/hm2,较旋耕降低553.36 kg/hm2,减产效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免耕探墒播种是旱地农业生产中有效的抗旱播种方法.【总页数】4页(P44-47)【作者】张伟;张冬梅;樊修武;刘恩科;池宝亮【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相关文献】1.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2.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吕军杰;姚宇卿;张洁;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吴剑峰;于新峰3.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黄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滕浪; 何腾兵; 曾庆庆; 林署云; 韦小了; 张佩; 李坦东; 王立国4.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J], 张绪成;马一凡;王红丽;侯慧芝;于显枫;方彦杰;汤瑛芳5.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田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王顺霞;王占军;左忠;郭永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 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春玉米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因此对其高产稳产的研究备受关注。
耕作方式是影响春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就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传统耕作方式传统耕作方式一般采用深翻耕作,即将土层深度翻耕到30-40厘米左右。
这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很大的扰动作用,将土层中的土壤团粉碎,增大了土壤孔隙度。
这样一来,土壤水分的饱和度会更高,但是透气性会下降,对微生物及根系的发育不利。
此外,深翻耕作会破坏土壤表面覆盖的残留物,降低土壤质量,提高机械伤害率。
二、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方式一般采用浅翻耕作或不翻耕作。
浅翻耕作深度通常在10厘米左右,能够保留土壤的结构和粘性,有利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
不翻耕作则更加注重保护和维护土壤的性能,能够有效地减少耕地的侵蚀和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保持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减少温度波动。
同时也能够保持土壤水分不易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为春玉米的正常生长提供了更好的土壤环境。
通过实验验证,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种植春玉米可以增加产量。
一般而言,保护性耕作方式下的春玉米产量要高于传统耕作方式下的产量。
在各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中,不翻耕作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浅翻耕作。
四、结论综上所述,不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传统深翻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形成硬质聚结层,导致耕地流失,妨碍玉米正常生长。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留土壤结构,维持土壤温度水分的稳定,为春玉米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
因此,建议在春玉米生产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特别是不翻耕作,以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和稳定性。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李永平;史向远;周静;张晓晨;赵丽;郭虹霞【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2)009【摘要】为筛选北方旱农区适宜的耕作模式,在旱作大田条件下,通过4a的田间试验,设置第1年深翻、深松、常规耕作(CK)和免耕,之后每年进行旋耕的4种耕作模式,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以及年纯收益的变化.结果表明,深翻模式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能力,可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年纯收益,为最优耕作模式,实施后第2年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和年纯收益均达到最大,分别较对照提高28.78%,19.49%和33.71%;深松模式次之,免耕模式较差.第1年深翻,第2,3年旋耕的深翻模式为北方旱农区适宜推广的模式,其耕作周期为3a,该模式对解决目前生产上由于土壤耕作方式单一引起的土壤耕作层变浅、结构破坏、蓄水保水能力变差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总页数】5页(P963-967)【作者】李永平;史向远;周静;张晓晨;赵丽;郭虹霞【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S153【相关文献】1.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王靖;林琪;倪永君;刘义国;王明锦2.耕作模式与氮肥运筹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张玉娥;杨习文;王勇;周宏美;杜聪阳;贺德先3.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Ⅰ.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梁淑敏;谢瑞芝;汤永禄;杨锦忠;李朝苏;王灵便;吴春;李少昆4.西北旱作农田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J], 侯贤清;李荣;贾志宽;韩清芳5.不同膜上遮挡措施对旱地玉米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王奇;扶亚芳;司雷勇;金岩;夏镇卿;路海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试验 。结果表 明 , 免耕探墒播 种条件下 , 7e 2 m土层 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 了 43%, .1 没有达到显著水 平; 旋耕较免耕探墒提高 了地温 , 但免耕探墒条件下 0 0 m土壤水分含量最高 ; ~2 e 少耕处 理的产量最低 , 为 65 53 g m , 5 . k/ 免耕探墒播种 的产量为 65 1 2k/m , 8 h 9 . g :较旋耕降低 5 33 g m , 8 h 5 . k/ 减产效果没有达到显著 6 h 水平 。免耕探墒播种是旱地农业生产 中有效的抗旱播种方法 。
o ol uru dn sa dyedo iz. ersl idc ts h u htesib l e s y 2~7a nsisro n ig n il f ma e T eutn iae : o g ol ukd n i ( h t h t m)u d r o t aea dd tcie n e —ig n ee t n l v
Absr t Toi v siaee e t em eh d o az r u h e di n d ya , d e p rm e to fe e i a e meho t ac : n e tg t f ci t o f ie d o g ts e ngi r lnd wedi x e i n f v m di r nttlg t ds l
mosur s it e Wa 6 5918 ghm2 5336 k / m lwe ha n rtr ilg .T e ye d u e o il e a d d tcie s i itr .2 k / ,5 . g h o rt n i o ay tl e h il nd rn —t a n ee t o lmosu e a g v
关键 词 : 同耕作方式 ; 不 免耕探墒 ; 旱地 ; 玉米 ; 产量
中 图分 类 号 :5 3 S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2 8 ( 00 0 — O 4 0 10 — 4 12 1 )7 0 4 — 4
I fue e o fe e l g e ho s o o lS r un ng n l nc fDif r ntTil e M t d n S i ur o di s a
山西 农 业 科 学 2 1 ,8 7 :4 4 0 0 3 ( )4 _ 7 d i 03 60i n10 — 4 1 0 00 .1 o: . 9 .s. 2 28 . 1 . 1 1 9 s 0 2 7
JulfS ax A r ut a c n e ora h ni gi l rl i cs o c u Se
s i mos r c e s d 4 3 % t a oa yt a e b tts o e osg i c t i ee c , oa yt lg rv d t et mp r tr ol it ei r a e . 1 h n i r tr l g . u h w d n inf a f r n e r tr i a e i o e h u n n i i in d l mp e e au e t a o t a e a d d tc ie s i mo s r . u h ih s ol itr o tn ~2 m n e o t l e a d d t cie s i l n — l g ee t ol it e b tte hg e ts i mosu e c n e t0 l n i n v u 0 e u d rn — i a ee t o l l g n v mosu e T el w s il fmaz n e n ma l g s6 5 5 3 g h n d t e yed u d rn - ia e a d d tc v o l it r. h o e t ed o ieu d rmi i l t a ewa 5 . 8 k / m a h il n e o t g ee t e s i y i l n i
不 同耕作 方式对 旱地土壤环境 和玉米产 量的影响
张 伟 , 张冬 梅 , 樊修 武 , 恩科 , 宝亮 刘 池
(. 1山西省农业科学 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 山西 太 原 0 0 0 ;. 30 6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 物遗传研究所 , 山西 太原 0 0 3 ) 30 1
摘
要 : 了 探 明 干 旱 地 区玉 米 抗 旱 播 种 的 有 效 方 法 , 行 了不 同耕 作 方 式 对 旱 地 土 壤 环 境 和 玉 米 产 量 的 为 进
a d Yi l fM a z n Dr a d n ed o ie i yl n t
ZHANG e ZHANG n —me FAN u W i, Do g i, Xi —WU , I En e , L U -k 。CHIBa — ing o la
(.rad g clr R sa hCn r hni c e y f g clr c ne,a un 306C i ; 1 y n r uu e r et , ax A a m ruu l i cs i a 00 ,h a D l A i te e c eS d o A i ta S e Ty 0 n 2 nt t oCo eec, axA ae y f gclr c ne,a un 30 C i ) .st e f r G ntsS ni cdm ruuaSi csTi a 03 ,h a I i p u i h oA i t l e y 0 1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