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单(3)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教学观察表三(师生互动等级量表)
讲课人:段圣霞观察人:张华李亚楠刘春华课题:《圆的周长》
时间、
地点
课题
观察者资料
姓名
年龄
教龄
单位
观察记录
观察内容
次数
效果评价
A
B
C
D
E
教师提问类型
1、描述性问题
2、判断性问题
3、论证性问题
学生提问类型
4、理解性疑惑
5、判断性疑惑
观察记录
视角
得分
1、教学态度是否沉稳、愉快
2、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3、对教室秩序的管理是否到位
4、学习前是否就学习目标与方法与学生讨论
5、能否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气氛
6、能
8、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
9、能否通过恰当评价引导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
课堂教学观察表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讲课人:观察人:邹晶马为娟刘洪彦课题:《圆的周长》
时间、
地点
课题
观察者资料
姓名
年龄
教龄
单位
观察中心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观察记录
学生表现
评分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讲课人:段圣霞观察人:辛文辉张桂东刘洪彦课题:《圆的周长》
个别发言
小组发言
演示
记笔记
绘图
次数
时间
行为
状态
热烈
认真
积极
自信
一年级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做到详略得当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注重学法指导
补充视点:
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观察
教学改进建议:
提问问题的有效性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2)
任职学 校
罗村实验小学
任教
学科
数学
任教年段
一年级
姓名
吴淑华
观察视角
二、怎么教
观察记录
观察视点
教师如何传授知识
1.先学后教:能否通过预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
没有
2.以学定教: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3.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效提问的次数?
6.活动作业: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
学生活动、作业时间、内容、效果,活动的交流与指导
7.学法指导:学生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小结、做对比等情况
学生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小结、做对比等情况
补充视点:
注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改进建议:
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4)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1)
任职学校
罗村实验小学
任教学科
数学
任教年段
一年级
姓名
吴淑华
观察视角
一、教什么
观察记录
观察视点
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堂观察表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1学科年级教材版本时间课题授课者观察视角目标和内容观察者:观察视点观察记录1.教学目标明确、恰当、可测量2.重点、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内在联系注意建立知识间联系及知识与生活的联系4.学科特点体现数学学科特点5.教学资源合理使用课内外教学资源6.学法指导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补充视点:教学改进建议:学科年级教材版本时间课题授课者观察视角教学过程观察者:观察视点观察记录1.教学导入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环节衔接自然,语言表达清晰、准确3、注意讲练结合,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不满堂灌4、教学评价利于激励学生5、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过程,师生有效互动6、板书布局合理,清晰美观7.合理使用多媒体补充视点:教学改进建议:学科年级教材版本时间课题授课者观察视角学生活动观察者:观察视点观察记录1、学生精力充沛,主动参与学习的人数多,范围广,学习的积极性高2、思维活跃,普遍具有问题意识,并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3、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思维有深度4、善于倾听、协作、交流、分享,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补充视点:教学改进建议:学科年级教材版本时间课题授课者观察视角教学效果观察者:观察视点观察记录1、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得快乐2、教学氛围宽松、民主、和谐,鼓励学生发言,激励学生思考,尊重学生意见,表扬学生进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生学得主动。
3、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4、教师情绪饱满,富有激情,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补充视点:教学改进建议:。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表
课堂观察表一:教师顾及学生面
说明:
1. 记录学生被单独指名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划“正”字的方式记录,叫到一次,在其
相应的位置上划一笔。
2. 学生之间的自由辩论,小组讨论后的发言人发言,或离开座位的表演和活动,可用
符号“▲”表示发言、表演等活动,还可用符号“→”表示教师在教师里行走的路线图,从而正确反映出教师的顾及面。
课堂观察表二: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课堂教学主要包含四个环节:导入、新授(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练习、总结。
另外,还可以剔除非教学时间,主要是教学时间之外浪费的时间。
通过教学时间的分配比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给学生留出了必要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课堂观察表三:教师处理学生错误方式
课堂观察表四:问题设置有效性的分析
课堂观察表四:问题设置有效性的分析
课堂观察表五:课后学生访谈
1.对这节课的表现给自己打分,满分为100分,你给自己打()分?
2.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3.哪一个活动你最喜欢?
4.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5.给老师提一个建议:
感谢你的参与!。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
序号 1 2 3 观察内容 1.定位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2.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达成目标? 3.教学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1.教学环节有哪些? 教学流程 2.各个教学环节用了多少时间?效果如何? 1.学案编制的内容是否简约有效? 学案编制与 2.学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 使用 3.学案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吗? 1.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建设做了哪些工作? 2.小组讨论的话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注重合作前的 独立思考?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开合作讨 小组合作学 论? 习 3.学生在小组内是如何进行讨论与交流的?一致性 的意见是如何形成的? 4.如何将小组研究的结论在班级内交流的? 1.课堂中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哪里? 2.问题解决的方式是什么? 问题解决 3.解决问题的小结性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4.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5.学生学案中的问题解决了哪些? 1.学生是否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并对同学的发言进 行点评与补充? 评价性语言 2.教师评价性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激 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吗? 1.学生知识的建构是否科学严谨,层层递进的? 2.模仿性练习、针对性练习、拓展性练习设计合理 知识建构 有效吗? 3.是否进行了分层训练的练习设计? 1.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状态,课堂气氛是否活 跃? 学习状态 2.学生的发言面广吗?答题的正确率高吗? 3.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项目
456ຫໍສະໝຸດ 78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
知识链接一、什么是观察顾名思义,“观”是“看”,“察”是“思考”,两者放到一起便成为“一边看一边想”这么一种活动。
因此,观察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二、课堂观察的作用1、可以看到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2、可以从日常课堂教学中发掘人们的实践理性,提出新的观点3、可以辅助其他研究方法,比如在访谈时进行预备性观察可以使访谈更加具有针对性三、观察前应该如何作准备(一)制定观察计划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观察的目的是什么?2、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我想观察什么(包括人、事情、内容的范围)?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通过观察这些内容我希望回答什么问题?3、地点:我打算在什么地方进行观察?这个位置对我的观察有什么影响?4、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次数:我打算在什么时间进行观察?一次观察多长时间?我准备对每一个人(群)或地点进行多少次观察?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长度和次数?5、方式、手段:我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6、效度:观察中可能出现哪些影响效度的问题?我打算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我计划采取什么措施获得比较准确的观察资料?7、伦理道德问题:观察中可能出现什么伦理道德问题?我打算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我如何使自己的研究尽量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教学?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困难?(二)设计观察提纲1、谁?(有谁在场?他们是什么人?他们的角色、地位和身份是什么?)2、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场的人有什么行为表现?他们说/做了什么?他们说话/做事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调和形体动作?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开始的?哪些行为是日常教学中的常规?哪些是特殊表现?不同参与者之间在行为上有什么差异?他们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3、何时?(有关行为或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了多久?频率如何?)4、何地?(有关行为或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这个地点有什么特色?)5、如何?(有关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事情的各个方面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明显的规范和动作机制?)6、这什么?(促使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关人员对此有什么看法?有关人员的目的、动机和态度是什么?)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说明:1、研究的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如何有效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表-5页word资料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能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能
对本节课教学结构的综合评价:本节课教师导课环节过渡自然,突出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能较好掌握本课知识点。
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教学时间分配)
序号
课堂环节
起始时间
合计时间
1
复习引入
8:00
2分钟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自学、小组交流;有效。
85%
机智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表情、体态语,效果较好
100%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学识
90%
评价与
建议
教学流程合理、课件实用、教师思路清晰,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当堂巩固。建议: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应该缩短。
课堂教学观察表一(学生学习状态)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时间
实验学校小学数学组课堂观察表
—Hale Waihona Puke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上课内容执教者
上课时间班级观察者
问题记录
问题难易程度
提问形式
思考时间
教师采取的措施
问题的
有效性
难
适中
容易
先提问后指名
先指名后提问
引导
追问
评价
有效
无效
实验学校小学数学组课堂观察表(2)
——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上课内容执教者
上课时间班级观察者
错例摘录
错例原因
无效次数
有效率
错误资源利
用的有效性
错例呈现次数
有效利用的次数
无效利用的次数
有效率
课堂学生
回答面
学生总人数
回答的人数
未回答的人数
回答面
给教师的建议:
采取的方式
效果
直接
判断
同伴
纠错
教师
引导
其它
方式
好
一般
差
实验学校小学数学组课堂观察表(3)
——课堂学生回答面观察表
上课内容执教者
上课时间班级观察者
班级总人数被提问的学生人数
教师本节课的提问面是
实验学校小学数学组课堂观察汇总表
上课内容执教者
上课时间班级观察者
类别
次数
所占百分比
课堂提问的
有效性
总次数
有效次数
小学课堂观察表
小学课堂观察表(1)教学互动的观察记录设计意图:以数轴的形式来统计各种互动方式中学生参与的人数,可以直观地看懂参与的人数、从而便于分心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有效性,互动方式可根据每节课具体情况添加记录。
观察记录与分析将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对互动的反映及目标的指向性方面,更好的调整教学案,并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小学课堂观察表(2)学生参与活动有效性观察记录设计意图:本表主要记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整体情况。
记录学生发言的次数;一个方框代表一个学生,代表自愿回答,代表被动回答。
叫到一次,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化相应符号,用“正”字记录。
还可用符号“箭头”表示教师在教师里行走的路线图,从而正确反映出教师的顾及面。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活动的形式是否是多样的,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活动,继而观察学生参与的效果,即学生的反馈。
同时需对活动的形式进行记录,可总结出本堂课学生总共的活动,最后由观察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授课教师更好地修改其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课堂观察表(3)教师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数据分析及建议:小学课堂观察表(4)教师语言的有效性的观察记录设计意图:教师语言的有效性,主要从教师过渡语、教师评价语、教师纠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更明确的让教师知道自己在课堂中使用了哪些语言,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使内容目标明确、重难点突破;使学生对教师语言简单、易懂;使课堂顺畅、和谐。
小学课堂观察表(5)教师资源有效性的观察记录从表上可以看出:---------------------------------------------------------------------------------------------------------------------------------------------------------------------------------------------------------------------------------------------------------------------------------------------------------------------------------------------------------------------------------------------------------------------------------------------------------------------------------------- 我的建议:------------------------------------------------------------------------------------------------------------------------------------------------------------------------------------------------------------------------------------------------------------------------------------------------------------------------------------------------------------------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对老师所呈现的教学资源的反应,很明确地看出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也就是是否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单《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实录教材分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例6的教学是应用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
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6及练习十三4~6题。
教学目标:1.能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反比例应用的学习过程,体会反比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有关反比例的实际问题。
【自评:学生对于指定方法的问题容易解决,不会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刚刚学过正、反比例的意义,需要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提高理解能力、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自评:利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归总应用题”,帮学生理清解决“利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同学们,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关于比例的知识,你还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学生自由大声说一说,指名学生来说。
【自评:帮助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2、那么,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所成的关系又叫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你能说说这两种关系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体交流,总结规律:乘积一定的两种量是正比例关系,比值一定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3、请大家独立判断下面两组数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并能说出理由。
(略)交流。
【自评:巩固正反比例的特征,为进一步运用做好基础奠定。
】二、学习新知:1、尝试解决:师:相信大家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请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举行团体操比赛,每列25人,要24列。
如果每列20人,要排多少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自评:相信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方法解决问题,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巡视的过程中也确实看到程度差异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孩子能够运用归总的一般方法解决,能够预习的孩子已经在尝试用比例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用了两种方法,估计这些孩子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集体交流:师:刚才大家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谁想说说自己的方法呢?生1(平时数学素质比较差的一个男生):用25×24=600,再用600÷20=30师:大家有意见吗?那么你能解释一下你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吗?生1:先算一共多少人,再用全部人数除以20人,算出要排多少列?师:说得非常好,没想到你今天说的这么清楚,有条理。
【自评:说实话,今天张云波能够这么流利的解释自己所用的方法我还是非常意外的,尽管不是重点,但是看着他比较激动的讲解,生怕别人抢了机会似的样子,还是让我看到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上的进步。
】师: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运用到哪些数量关系呢?生2(众):每列人数×列数=总人数,总人数÷每列人数=列数师:大家说的很好,关系找的非常准确,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找准数量之间的关系,大家做到了。
师:这类问题我们也可以利用比例关系来解决,我先请两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
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自己的解决过程。
生3:解:设要排X列20X=25×24X=30生4:解:设要排X列20:X=25:24X=【自评: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少数学生的错误,但也真实地看到孩子的困惑,因此采取大家议一议的办法,共同讨论,帮助学困生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开始小声地议论)师:开来大家确实有话要说,但是一个要求:你需要说清楚分析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依据。
生5:应该是利用反比例关系来解决,第2个是错的生6:每列人数和列数是反比例关系......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比列关系。
【自评:和这些孩子在一起学习,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习惯了听老师讲解,不愿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更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的课堂语言就愈来愈多。
可见我的耐心明显的不如以前,不能很好地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去思考、去解释。
】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分析:题中有哪几种量?哪两种量是变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什么一定?定量是谁?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自评:利用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关系的确定方法和步骤】师:大家把数量关系分析的非常清楚,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利用这种关系来解决问题呢?生:总人数不变,那么等号的左右两边应该都表示参加团体操表演的人数。
师:请你再说的清楚一点。
生:总人数不变,在等式的左边、右边都是表示总人数的式子;题里面每列25人,排24列,25×24是总人数,每列20人,排X列,25X也是总人数,就能写在等式里。
师:那么第二种方法呢,问题在哪呢?生:相关联的量是反比例关系,而他写的是正比例关系。
师:大家能够听明白吗?(同桌两个人互相讲一讲,有不明白的可以帮忙解释一下。
)指名再讲一遍。
【自评:仅仅给学生一个提示、一个表白的机会,就有学生精彩的回答,只不过想表达、愿意表达的孩子还是不多。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你发现解决这类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学生不发言)师:你是否认为判断比例的关系是关键呢?(学生表示认同)【自评:我再三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的还挺好的,怎么在这里又不愿意说了那,难道还是思路不清吗?】3、自主练习:如果要排15列,每排能站多少人呢?学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自评:通过条件的变换,再一次强化运用反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巡视的过程中,的确发现有孩子仍然因为没有能够很好判断比例关系而出错的,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是做了个别提示,没有再次强化判断方法。
】4、分析提高:师: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呢?生:条件一样生:关系也一样师:你的意思就是说相关联的两种量都是反比例关系。
不同点呢?生:一个是已知每排人数,一个是排数已知。
师:看来大家理解的还是不错的。
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反比例生:解决问题师:对,是用比例解决问题三、布置作业:练习十三:4、5、6【自评: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理科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
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但是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
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其次,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
】教学反思我从知识地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结合“五字教学法”来分析我这节课。
知识地位: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如何解比例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习的,其中这两个知识点是用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某个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前提之间因果的关系。
从而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与杜郎口教学模式相结合,老师尽可能少讲,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我主要使用了“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和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首先我出示教学目标,(1)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2)会正确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接着展开自学,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教材包括两个例题,并且书上的例子也很简单,并且有分析和解答过程,所以我采取自学的方法,带着两个问题去自学(1)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2)阅读教材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3)找出题中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用算术法和解方程两种方法)。
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然后通过学生汇报展示自学问题来检测自学效果。
最后当堂进行训练,巩固知识。
“引”谈话法引入。
我通过学雷锋活动要求,做文明学生,在学校做名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提问学生在家做哪些家务来引入,很自然的谈到如何帮家人交水费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学生在展示的环节,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这样解决好了自学指导的三个问题,这节课的整个内容就基本解决了。
自学指导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性,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我在这方面需要努力。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张奶奶家的用水量和水费的这两种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知道了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我与杜郎口教学模式相结合,老师尽可能少说,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根据教师的设问和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能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这节课既重视正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由于在引导方面不尽合理,导致时间上没有把握好,使得训练的过少,没有完成任务。
这也是我的一次尝试,在小学阶段结合杜郎口教学模式,贯穿这样一个主线: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和展示,老师少讲,学生真正多参与课堂,学习快乐数学。
“理”第二个环节的小组谈论就是完成这个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解题过程,通过小组的交流解题步骤更加完善,最后加以整理,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默读就,加深印象,效果不错,因为是学生自己整理出来的。
“测”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我采取的是完成课本练习时基本要求,然后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问题,采取竞赛的形式自己来出一些用正比例来解答的问题。
“评”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去努力,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