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案
2.模拟探究
用地理课课本和教材模拟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对比发现
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描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特点。
1.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并回答相应问题。
2.在小组内用地理课本和地理图册进行板块模拟运动,填写好表格。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处理策略:设计穿越时空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模拟探究活动,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处理策略: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
2.学生只对板块构造学说作基本了解即可(即只要知道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且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名称,而且还要能说出这些山系是由哪些板块的何种运动造就的: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还要能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要能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或推测某地火山地震频发或者少发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观看视频思考:“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还原真实科学发展史,树立正确科学观。
环节四
完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初始板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
(1)哪个板块几乎都是海洋?
印度洋板块,除了印度洋大部分外,还包括什么大陆和半岛?
3.请各小组在组内研究魏格纳搜集到的证据,尝试论证该假说。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内容要点说明【沧海桑田】教材图3.20以荷兰围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教材之所以举荷兰的例子,是因为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有围海造陆的传统。
荷兰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包括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
教材图3.20以须德海工程展开,该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防治洪水,同时通过围海造陆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增加耕地面积。
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教材图3.21反映了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
2.教材图3.22左图反映了南美洲和非洲形状相互吻合,但是据此能说明它们原来是一块大陆吗?这是抛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
右图是“破损的书页”图,既有比喻的意思,更有提醒学生追求细节、寻找进一步证据的意图。
此图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3.本节教材的“思与学”栏目,通过设问引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这个“思与学”栏目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还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4.“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大陆漂移说,还让学生能够运用该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两方面的资料。
教材图3.24为学生提供了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及古老地层在两块大陆上的位置,学生可以据此推测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大陆,后来分离了;教材图3.25为学生提供了大西洋两岸中龙化石的分布。
中龙是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无法横渡大洋,而中龙化石分布在大西洋两岸,说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曾经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篇1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XX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过渡: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海陆的变迁,了解不同地貌特征的成因;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归纳、解释地貌变迁的原因和过程;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海陆的变迁以及背后的成因;2.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理解地貌变迁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2.观察法:组织学生近距离观察海岸线、沙丘、湖泊等地貌现象,了解其变迁的过程和特点;3.实验法:进行实际的模拟实验,模拟不同因素对地貌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地貌变迁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以下问题:-地球表面的形态(陆地、海洋、山脉、平原等)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地貌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导入地貌变迁的主题。
2.学习(30分钟):a.介绍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讲解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隆升、沉降)对海陆的影响;-结合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山脉、河流、海底地貌等的形成和变迁;b.介绍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讲解气候变化对冰川、沙丘、湖泊等地貌的形成和变迁的影响;-结合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影响;c.介绍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讲解人类开垦、围海造陆、排灌、采矿等活动对地貌的影响;-结合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平原、山地等地貌的变迁。
3.实践(40分钟):a.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海滩、湖泊、河流等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地貌特征的形成和变迁,并进行记录;b.模拟实验探究活动:-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自行组织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地貌变迁的影响;-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解释地貌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4.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并互相交流;-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观点,加深对地貌变迁的理解。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浅。
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变化,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海陆变迁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实例,海陆变迁的原因;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海陆变迁实例、图片、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海陆变迁的实例资料;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其他实例,如:地中海的变迁、孟加拉国的形成等。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道填空题,检测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的掌握程度。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2.了解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3.理解海陆变迁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玻璃容器、沙子、水、小石子、水生植物、陆地植物、石头等。
课前准备:1.教师将实验材料准备好,确保学生能够精确观察并进行实验。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地理课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并提问,为什么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会发生变化?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包括板块运动、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火山爆发等)、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Step 3: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将玻璃容器内装满水,加入沙子和小石子作为海岸线,然后加入水生植物和陆地植物,最后加入一些石头。
通过观察石头沉积以及植物在沙子和水中的变化,学生可以模拟出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
Step 4: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Step 5:实验分析(15分钟)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观察到的变化,学生可以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变迁如何改变了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Step 6:实验总结(10分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将得出的结论写在实验笔记中。
Step 7: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拓展练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进一步探讨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Step 8: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海陆变迁的重要性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地考察海岸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影响和现象。
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让学生加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如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或模拟不同的变迁过程。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海陆变迁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变迁的驱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如下:一、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地理要素,例如海洋、陆地、河流等。
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海洋对陆地的影响,陆地对海洋的影响等。
三、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海陆变迁的过程和结果,例如海堤建设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全球变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后由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结果。
四、实地考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参观海岸线、河流或湖泊等地理要素,并观察其中的变迁现象。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采集数据,并结合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问题探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例如为什么一些地区的海岸线会不断退缩?全球变暖对海洋生物有哪些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海洋和陆地资源等。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研究,并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
六、总结回顾: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进行一次小测验或让学生编写总结报告,检查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究中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问题探究等活动,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认识尚不深刻,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有利于开展本节内容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海陆变迁的实例和案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案例,如:大陆漂移、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并制作PPT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各组的汇报,进行提问和解答,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篇:海陆变迁设计《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板块示意图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及原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入新课:成语“沧海桑田”故事引入一、海陆变迁的原因(板书)1.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完成(33页)活动题: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台湾海峡有古河流及森林遗迹→说明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讨论)(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假说(板书)1.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学生讲读)2.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学生实验)3.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讨论)4.总结:“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三篇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一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倾听, 感悟科学探究 无止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语言表述能力。
学生阅读课 本 28、 29 页 “六 大板块”的内 容,通过读图, 小组合作完成 活动二的题目
模块 三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动手 演示
名称(口头) 。 2.六块大陆和六大板块的区别是什么? 3.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什么板块? ☆4.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 ☆5.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 箭头的方向有 哪几种模式?表示什么意思? 6.请结合以上问题,组织语言总结板块运 动学说的基本内容(口头) 。 现在假设同桌的两张课桌的交界就是两 学生动手演 个板块的交界。 请大家把课本合起来, 课本分 示、回答问题 别代表两个板块的陆地部分, 请大家演示并思 考课本从课桌交界相背移动会发生什么现 象?在演示课本从各自的课桌中央相向移动, 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小预言家(拓展):你能运用刚才的演 示结论, 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阅读学习活动单上, 任务二给出的示意图) : 1.未来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未来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3.未来东非大裂谷将会…… 总结:山脉、海洋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有关。 板书: 培养动手、 合作学 习能力。
回答问题
倾听、感悟
学生观察动 画, 组织语言表 述
动画演示大陆漂 移,增强直观性;引 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 验,尝试用自己的语 言归纳大陆漂移说的 要点。
倾听 感悟
承转: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 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反对者讥讽魏格纳: “有人异想天开,魏格纳异想地开。 ” 学生思考、 倾 魏格纳放弃了吗? 听 魏 格 纳 的 故 Never! 在一片反对声中, 魏格纳继续搜集 感悟魏格纳 证据,1930 年,他在第四次前往格陵兰岛探 事、 的探究精神 险考察,不幸遇难,倒在茫茫雪原上,当时年 仅 50 岁。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不是因为 他的学说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 而是他穷其 一生寻求真理、 正视事实、 勇于探索和不惜献 身的科学精神。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板书:
课件展示图片(教师简单介绍图片内容) : 喜马拉雅山区的化石图片、 我国东部海域海底 古河道及水井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图片。 活动 1:实例分析 要求: 阅读教材 27 页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 形式完成下列题目, 并进行反馈。 (友情提示: 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回答) : 1. 1975 年, 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 山上的岩石中发现鱼、 海藻、 海螺等海洋生物 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 的遗迹,这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 会不断扩大? 板书: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活动二呈现的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根据亚洲国家日本所在板块中的位置, 解释日 本多地震的原因是…… 4.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至今还 在继续长高, 这说明了…… (本题可以参考课 本 29 页右下角的漫画图) 补充总结: 一般来说,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 而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地壳比较活跃, 火 山地震活动频繁。 回忆 交流 小结:学生参考思维导图(板书) , 回忆交流本节所学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完善认知。 通过拓展知识激发 学生思维,让学生将 知识学“活” ,同时培 养学生的地理写作能 力。
学生观察实 验, 思考回答问 题 观察思考提 方案 思考回答 问题: 感受海陆 变迁, 总结出海 陆变迁三方面 的原因
通过实验演示, 学 生观察、思考、提建 议,从而启发学生得 出结论—引起海陆变 迁的原因。 采用实验探究的 方法,六年级的学生 易于接受,又能集中 注意力。
海 桑 田
“实例 分析”
学生读图回答
培养学生自我获得 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获得学 习的成就感。
预测 未来 ( 拓 展内容,海陆 的变迁、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 下面我们 学生小组合 试着运用。 作完成活动三 活动三:试一试 的题目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友情提示: 可以运用海陆的变迁、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 说。) 1. 煤炭是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 时间演化形成的。 在冰雪覆盖的不毛之地南极 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 这说明了这说明 了南极地区曾经可以生长植物,后来……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 了……
同学们能再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吗? 承转:前面我们认识了沧海桑田的实例, 它们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的海陆变迁。 就全球 而言, 七大洲, 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 的呢? 出示课件问题:观察七大洲轮廓图,你有 什么发现?由此可推断出什么?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能不能说 明他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 请每个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两块大陆轮廓 剪纸。 同学们试着把它们拼在一起,看一看,拼 合处是否基本吻合。 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 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同学们做事也是一样, 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要想证明七 大洲本来是一个整体,还应该找出更科学有 力的证据。 为此有一个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 请大家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阅读资料(多媒体呈现) :1910 年的一天, 年仅 30 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 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 岸大陆轮廓的凹凸, 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他 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 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
学生归纳总结
课后 拓展
结合所学内容以及课本 28 页 “世界海陆的 变迁”图,也可以去图书馆或网上查询资料, 学生小组合 以《几千万年后今天》为题,畅想一下几千万 作完成小短文 年后地球的面貌,请每个小组撰写一篇小短 文,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学生举例回答 学生观察七 大洲轮廓图, 思 考后猜想
观察 猜想
培养学生观察、 发 现、大胆猜想能力。
回答问题
模块 二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动手 试试
学生一边拼 两块大陆轮廓 图一边体验、 展 示剪纸拼合结 果, 并阐明自己 的观点 (采用实 物投影) 倾听、思考
让学生自主参与、 反思、体验和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 学生求真求实、积极 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生阅读资 料: 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思 考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思 考和探索的科学精 神,引导学生掌握科 学探究的方法
阅读 思考
动画 演示
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 是漂移的?” 想象需要证据去验证。如果你是魏格纳, 你会为了证实自己的假想展开研究吗?你从 哪些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年魏格纳就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 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 层, 结果令人振奋。 接着他又考察了岩石中的 古生物化石, 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 古生 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二年后,1912 年,魏格纳在找到很多大陆 漂移的证据后, 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请同学 们观察“世界海陆的变迁”模拟动画演示。 动画演示: 2 亿年前、 1 亿 3500 万年前、 6500 万年前、现在的海陆分布及变化过程。 能否分辨一下,图中各陆块分别表示哪个 大陆? 尝试从演示中,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大陆 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学生观察图 片倾听介绍、 思 考图片介绍的 内容, 阅读教材 27 页内容后, 小组合作完成 活动一的题目 并交流反馈。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 的典型事例,将沧海 桑田的实例举证和原 因分析融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体 会,海陆变迁史真实 存在的,进一步帮助 学生树立海陆变迁的 观念。 学生带着三个问题 阅读教材, 效果更好。
通过层层引导, 培 养学生科学史和科学 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 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 的培养。
慧眼 识图
承转:值得欣慰的是,魏格纳的“大陆漂 移学说” ,现在已经被人们所证实。但当时魏 格纳的反对者多, 因为他不能很好的解释大陆 漂移的动力。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 地球科学 研究表明, 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由 此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活动二:慧眼识图 要求:阅读课本 28、29 页“六大板块”的 内容,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星号题是选做 题。出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1.观察六大板块的分布,说出六大板块的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 模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实验导入: 实验目的: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材料:玻璃水槽、玻璃棒、沙土、水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实 验、思考,明确 实验目的, 进入 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演示, 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 新课
实验 探究
模块 一 沧
展示实验: 玻璃水槽中装有 8 厘米厚的沙土和 12 厘 米的水。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出露水面的沙土代表 陆地。 垂直插入一支玻璃棒,不断向玻璃棒附近 倒入沙土。 插玻璃棒的位置海陆情况将如何变化?这 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 呢?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让插玻璃棒的位 置由陆地变成海洋? 这是我们人为的,自然界中会不会自然发 生陆地变成海洋呢? 通过实验, 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引起海陆变 迁的原因共有几个方面? 板书:海陆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