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7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注重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药学
起源于古代,通过对各种草药的观察 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药学的理论和 实践体系。
现代中药学
在现代医学的影响下,中药学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 合,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药制剂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保存
中药制剂的保存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问题。一般而言,散剂和丸剂需 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膏剂需要存放在阴凉处。
使用方法
使用中药制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注意用药剂 量和时间,以及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 就医。
中药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 中药的制剂与用法 •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学概述
01
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 、作用机制等的一门学科,旨在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研发。
中药配伍的注意事项与实例分析
01
实例分析
02
03
04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相使,能够 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石膏与知母相畏相杀,能够减 轻知母的寒性,增强其清热泻
火的作用。
甘草与海藻相恶相反,能够降 低海藻的药效,甚至产生不良
反应。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06
前景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辨证论治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强调个体化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病 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
清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祛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 结。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药理与毒理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等。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散剂
将中药饮片研成细粉后制成的干燥粉末状 制剂。便于携带和服用,可直接吞服或外 用。
膏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浓缩制成的半固 体外用制剂。具有保护创面、滋润皮肤和 局部治疗作用。
丸剂
中药学--中 药 PPT课件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中药学精品PPT课件
❖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 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 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 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
❖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该课程是中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 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 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 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 ①商代已有“药”字出现:
❖ ②西周时代,已有专业的“医师”和记载药物 的书籍:
❖ ③《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 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 1.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 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
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后世用酒加工炮 制药物也是常用辅料之一。 ❖ 由于汤剂疗效显著,服用方便,并可降低药物的毒 副作用,所以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剂型,留传至今, 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2.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2.氏族社会初期:
❖ 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进入渔猎时 代,开始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甲壳、 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渐掌握 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这就是早 期动物药的发现。
3.氏族社会后期:
❖ 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 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随着采矿和冶 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矿物药。
作(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 古书记载和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 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 早期的医疗实践。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内服法:将中药煎煮成汤剂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口服,是中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用法:将中药煎煮成外洗液、熏蒸、涂擦等,适用于皮肤疾病、外伤等。
注射法: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常用于急重症的治 疗。
贴敷法:将中药制成贴敷剂,直接贴敷在患处或特定穴位上,具有局部治疗或调节全身的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成分、用药方法、个体差异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合理用药、控制剂量、注意配伍禁忌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停药观察、对症治疗、及时就医等
中药与西药联 合应用的优势: 协同作用,增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 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 到神农氏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方法。
01 归经: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主要针对病变
部位或脏腑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中药对人体的作用趋势,升是指上升提举,降是指下降平
02 抑,浮是指发散走表,沉是指泻利下行。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因,中
药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趋势。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毒性的大小,中药可以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强疗效
中药与西药相 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间化学成 分的相互影响, 可能产生不良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
传》.
2020/12/8
1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 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⑸首创诸病通用药
17
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附: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 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 作。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托名神农 ,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 毒) 、 配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 用药的度等.
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 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2020/12/8
16
七.明代 《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 分16纲(部) 60(类) 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 ⑷价值 1.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是部伟大的药学巨著 2.批判纠正了以前药物学中的一些错误论述 3.分类法的伟大进步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师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二、中药的作用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 效 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 的与治疗需要无关 不良作用 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 损害性反应
2018/9/22 19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药的
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 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量 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解放后,中药发展的概况
2018/9/22 16
第 二 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熟,土
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本经》
2018/9/22
17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把那种一地所产、其品种、
质量、疗效均优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地道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 异。” 陈嘉谟说:“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 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地产南北相 殊,药力大小悬隔”。
2018/9/22 35
煮——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 清蒸——软化药材,便于切 蒸 制或干燥保存。 水火共制 辅料蒸——改变药性。 潬——除去非药用部分,便于 干燥。 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药 效。
2018/9/22 36
制霜
其他制法
发酵 发芽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日晒夜露制霜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生产新药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 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 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 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有人将其 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先于欧洲的 纽伦堡药典(1542年)800余年 )
中药学全套课件
28
七、中药的命名
与避讳有关
其它
与产地有关
与外来语的 翻译有关
与古代 传说有关
中药的命名
与功效有关
与形、色、 气、味有关
与采制有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交流PPT
29
1、与产地有关
• 本身包含地名 1、阿胶原产于山东东阿县的阿井 2、巴豆产于巴蜀
• 强调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功效稳定雄厚,历代沿袭下来主产于 某一特定产区的中药材。
规范教材课件全国高职高专
中药学
学习交流PPT
1
目
• 总论 • 解表药 • 清热药 • 泻下药 • 祛风湿药 • 芳香化湿药 • 利水渗湿药 • 温里药 • 行气药 • 消食药
录
• 驱虫药 • 止血药 • 活血化瘀药 •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安神药 • 平肝药 • 开窍药 • 补虚药 • 收涩药 • 其它药
14
苏叶
叶 桑叶
艾叶
大青叶
学习交流PPT
15
菊花
花 红花
合欢花
芫花
学习交流PPT
16
山楂
果实 佛手
大枣
白豆蔻
学习交流PPT
17
瓜蒌仁
种子 巴豆
刀豆
白芥子
学习交流PPT
18
地龙
全虫 全蝎
土鳖虫
学习交流PPT
19
甲片
穿山甲
学习交流PPT
20
角
羚羊角
水牛角
学习交流PPT
21
皮
蝉蜕
阿 胶
学习交流PPT
• 霜桑叶——霜打以后采摘的桑叶
• 侧柏炭、姜炭、血余炭——炒炭存性生用以止血 敛涩
中药学课件全套ppt完整版x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注意中药的妊娠禁忌
孕妇应慎用或禁用某些中药,以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
注意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时间
不同的中药煎服方法和时间不同,应遵医嘱 正确煎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 饮。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 脉。
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 泻。
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消食药
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神曲
消食和胃。
鸡内金
君臣佐使
中药处方中药物分为君、臣、佐、使 四种角色,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 ,佐药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使药为 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用药禁忌
注意中药的用药禁忌,如孕妇禁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等。
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与处方举例
胃痛
胃寒痛可用良附丸治疗,胃热痛 可用清中汤治疗,气滞胃痛可用
柴胡疏肝散治疗。
中药的服用方法与剂量
服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性确定服药时间,如补药空腹服, 驱虫药睡前服等。
服用方法
汤剂一般温服,丸剂、散剂等固体剂型可温开水 送服。
服用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确定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避免“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的配伍 使用。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中药炮制技术
十、中药的性能
概念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理论的核心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 概念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 征的高度概括 机体反应 化学反应 中药的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 味和质地等外在特征 药物自身 物理现象
九、中药的炮制
定义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应用和调剂、制剂的不 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建昌帮饮片) 目的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2、便于制剂和贮藏 3、矫臭和矫味 4、转变药物的性能 5、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烈性或副作用
中药的炮制
炮制常用辅料 液体辅料-酒、醋、蜂蜜、生姜汁、盐水、胆汁等 固体辅料-稻米、麦麸、土、滑石粉、白矾、河沙等 炮制方法 1、修制(不水火制)-纯净、粉碎、切制 2、水制-润、漂、水飞 3、火制-炒、炙、煅(明煅与暗煅)、煨 4、水火共制-煮、蒸、淬等 5、其它制法-发酵、制霜、法制
合欢花
芫 花
果实
山 楂
佛 手
大 枣
白豆蔻
种子
瓜蒌仁
巴 豆
刀 豆 白芥子
全虫
地 龙
全 蝎
土 鳖
虫
甲片
穿山甲
角
水牛角 羚羊角
皮
蝉 蜕
阿 胶
贝壳
牡
海蛤壳
蛎
石决明
甲片
龟
板
鳖 甲
病理产物
牛
黄
粪便
鼯
鼠
五灵脂
矿物
石 膏(硫酸盐)
钟乳石(碳酸盐)
磁 石(氧化物)
2024版《中药学》课件(完整版)
《中药学》课件(完整版)目录•中药学概述•中药的分类与功效•中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中药的鉴定与质量评价•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01中药学概述中药学的定义与特点中药学的定义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的特点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以及中药的配伍和用药禁忌等。
先秦时期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
秦汉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著作问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著作大量涌现,如《本草经集注》等。
唐宋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出现《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巨著。
明清时期中药学发展达到高峰,温病学派和滋阴学派等学术流派形成。
近现代时期中药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等分支学科逐渐兴起。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中药药剂学0102030405研究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学科。
研究中药真伪优劣鉴别方法和标准的学科。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02中药的分类与功效按药物功能分类按药用部分分类按有效成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等。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
0302 01中药的分类方法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补益药各类中药的功效与主治01020304发散风寒、风热,用于感冒、咳嗽等症。
清解里热,用于热病、火症等。
祛除湿邪,用于湿阻中焦、风湿痹痛等症。
滋补强壮,用于体虚、气血不足等症。
中药的性味归经与配伍禁忌性味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归经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不同的制剂类型对中药的药性也有影响。例如,汤剂作用迅速,适用于急症;丸剂作用缓和持久,适用于慢性病; 散剂便于服用和携带,适用于小儿和老人等。此外,制剂中的辅料也会对药性产生影响,如蜜丸中的蜂蜜具有润 肺止咳的作用。
04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的配伍原则
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两种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 原有疗效。
离体器官实验
利用离体器官或组织,研究中药对特定器官 或组织的作用机制。
分子生物学实验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 蛋白质合成等的影响。
06
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
中药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01
中药在治疗感冒、咳嗽、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多种疾病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优势
05
03
丸剂
将中药细粉或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混 合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作用缓 和持久。
04
膏剂
将中药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 膏状制剂,多用于外治。
炮制与制剂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如寒、热、温、凉等性质,以及辛、甘、酸、苦、咸等味道。同时,炮制还可以 增强或减弱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 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
口。
配伍禁忌的实例分析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 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 辛、芍药。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 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 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40《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的临床应用实例
感冒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如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等 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高血压
中药如天麻、钩藤等具有 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 的辅助治疗。
糖尿病
中药如黄连、黄芪等可调 节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 症状。
中药的临床评价方法与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评估 中药的治疗效果。
01
02
03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 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类、叶类、花类、果 实种子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 发油类等。
各类中药的功效与主治
01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 疗感冒、咳嗽等。
02
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热病 、热毒等。
03
祛湿药
祛除湿邪,治疗水肿 、风湿等。
对酶的影响
中药可通过抑制或激活酶,影响 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从而产生药 理作用。
对受体的作用
中药可与受体结合,产生激动或 拮抗作用,调节生物体生理功能 。
01 02 03 04
对细胞膜的作用
中药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 响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运输。
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药可影响基因表达,改变蛋白 质合成,从而影响生物体生理功 能。
将药物置于高温中煅 烧至酥脆,易于粉碎 和煎出有效成分。
净制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 分,使药物达到一定 的净度标准。
切制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 其性能改变,增强疗 效或减少副作用。
煅制
蒸制
将药物加水蒸煮,改 变其性能,增强疗效 。
中药的制剂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效主治
3.温经通脉 3.温经通脉 用于血寒经闭、痛经。 阴疽: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如 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阳和汤
4.引火归元 4.引 用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的面赤 用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的面赤、虚 面赤、 汗出、心悸、失眠、 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等 本品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 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元 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元。
第七章 温里药
概说
【含义】 含义】 温里祛寒 治疗里寒证 治疗里寒证 又名祛寒药 功效】 【功效】 温里祛寒〔温里散寒〕 温里祛寒〔温里散寒〕 部分药物尚能助阳 助阳、 部分药物尚能助阳、回阳
【主治】 主治】 里寒证(寒邪直中脏腑, 里寒证(寒邪直中脏腑,或阳气 虚弱之证) 虚弱之证)
寒实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里寒证 虚寒证 亡阳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沉而细
高良姜
丁 香
鉴别用药
高良姜
偏于止痛: 偏于止痛: 止痛 用于胃寒冷痛, 用于胃寒冷痛, 作用显著, 作用显著, 如良附丸。
香 丁
1. 于降逆: 偏于降逆: 偏 偏于降逆 为治胃寒呕逆要药。 为治胃寒呕逆要药。 2. 温肾助阳: 温肾助阳: 阳痿,宫冷。 阳痿,宫冷。
※畏郁金。 畏郁金。
温中〔散寒〕 脘腹冷痛、 温中〔散寒〕:脘腹冷痛、呕吐
附 子
功效主治
1.回阳救逆 1.回阳救逆 亡阳证。 亡阳证。 2.补火助阳 2.补 阳虚证。 阳虚证。 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 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 下补肾阳益火。 下补肾阳益火。 凡肾、 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 用。 3.散寒止痛 3.散寒止痛 寒凝疼痛之证。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寒凝疼痛之证。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寒痹痛剧者
干 姜
运用
1.温中散寒 1.温中散寒 为温中散寒之至 为温中散寒之至药。 用于脾胃寒证( 脾胃寒证 用于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之 寒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 寒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 2.回阳〔救逆〕通脉 2.回阳〔救逆〕 亡阳证。 亡阳证。 3.温肺化饮 3.温肺化饮 寒饮喘咳。 寒饮喘咳。
食疗举例
1.羊肉肉桂汤 1.羊肉肉桂汤: 羊肉肉桂汤: 克桂皮放在1斤左右的炖肉中, 将6克桂皮放在1斤左右的炖肉中,炖 熟之后,无论吃肉还是喝汤, 熟之后,无论吃肉还是喝汤,都可以 起到温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 起到温中健胃、暖腰膝、治腹冷、气 胀的作用。 胀的作用。 2.肉桂红糖茶 肉桂红糖茶: 2.肉桂红糖茶: 桂皮3 红糖12 12克 水煎去渣, 桂皮3~6克,红糖12克,水煎去渣, 次温服。可治妇女产后腹痛; 分2次温服。可治妇女产后腹痛; 在月经前用3克桂皮、 克山楂肉、 在月经前用3克桂皮、9克山楂肉、30 克红糖,适量水煎煮三五分钟, 克红糖,适量水煎煮三五分钟,分2 次服下,可治月经来潮时腹胀痛。 次服下,可治月经来潮时腹胀痛。
功效主治
5.鼓舞气血生长 5.鼓舞气血生长 气血亏虚的病证 本品无补气补血作用; ①本品无补气补血作用; 能温化阳气,助气血生化之源; ②能温化阳气,助气血生化之源; 在补气血方中作佐使药用。 ③在补气血方中作佐使药用。
运用
①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 煎服, 4.5g, 后下或 ju, 〔音ju,利用蒸气使密封容器中 的食物变熟〕 研末冲服, 的食物变熟〕服;研末冲服,每 2g。 次1~2g。 畏赤石脂。 ②畏赤石脂。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 ③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 行出血及孕妇忌用。 行出血及孕妇忌用。
花椒
运用
温中止痛 胃寒腹痛, 胃寒腹痛,寒湿吐泻 杀虫止痒 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虫积腹痛,湿疹、阴痒。
荜茇
温中散寒止痛 胃寒脘腹冷痛、呕吐、 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证
【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
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 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及主 掌握温里药的含义 治。 2.功效比较 附子与肉桂、 功效比较: 2.功效比较:附子与肉桂、附子 与干姜、干姜与生姜、 与干姜、干姜与生姜、肉桂与桂 枝 3.掌握温里药的特点 掌握温里药的特点。 3.掌握温里药的特点。 附子——心 附子——心、脾、肾 肉桂——肾 肉桂——肾 干姜——肺 干姜——肺、脾 吴茱萸——肝 吴茱萸——肝
【配伍】 配伍】 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 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 温解表药同用; 温解表药同用; 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 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 血药; 血药; 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 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 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 凡热证、阴虚证忌用; 凡热证、阴虚证忌用; 孕妇慎用。 孕妇慎用。
运用
※ ①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 宜多用、久服。 宜多用、久服。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视 力障碍(复视)。 力障碍(复视)。 ②黄连、生姜、吴茱萸均能止呕。 黄连、生姜、吴茱萸均能止呕。 黄连清胃,主治胃中湿热之呕苦 胃中湿热之呕苦; 黄连清胃,主治胃中湿热之呕苦; 生姜温中,主治胃寒上逆之呕水苦 胃寒上逆之呕水苦; 生姜温中,主治胃寒上逆之呕水苦; 吴茱萸下气,主治肝寒犯胃之呕酸 肝寒犯胃之呕酸。 吴茱萸下气,主治肝寒犯胃之呕酸。
运用
①特点:本品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 亡阳, 特点:本品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 又能峻补不足之元阳 元阳, 寒实、阳虚、 又能峻补不足之元阳,凡寒实、阳虚、 亡阳之证咸宜 之证咸宜。 亡阳之证咸宜。 本品有毒,经炮制后方可入药, ②本品有毒,经炮制后方可入药,故 一般不用“附子”作为处方用名, 一般不用“附子”作为处方用名,当 附片” 附子” 用“附片”、“熟(制)附子”等。 先煎久煎30 60分钟 或口尝无麻 30~ 分钟, ③先煎久煎30~60分钟,或口尝无麻 辣感为度 为度。 辣感为度。 孕妇忌用。 ④孕妇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⑤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本品附乌头而生,故名。 ⑥本品附乌头而生,故名。
运用
①本品系生姜之宿根(老根)干燥而 本品系生姜之宿根(老根) 成。 生姜、干姜同出一物 均能温中 同出一物, 温中、 ②生姜、干姜同出一物,均能温中、 温肺。 温肺。 生姜偏于发散风寒,长于走表; 生姜偏于发散风寒,长于走表; 干姜优于回阳救逆,偏于走里。 干姜优于回阳救逆,偏于走里。 干姜、附子均能回阳救逆、 均能回阳救逆 ③干姜、附子均能回阳救逆、温里散 寒。 附子主要作用于心、 附子主要作用于心、脾、肾,以温肾 为主; 为主; 干姜主要作用于肺、 以温中为主。 干姜主要作用于肺、脾,以温中为主。
小茴香
运用
1.散寒止痛 1.散寒止痛 长于暖肝温肾而止痛, 暖肝温肾而止痛 长于暖肝温肾而止痛,用于寒疝 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 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 痛经。 痛经。 2理气和胃 中焦虚寒气滞证 中焦虚寒气滞证。
附药
※ 八角茴香 又名大茴香、八角。性味、 又名大茴香、八角。性味、功效 与小茴香相似,但功力较弱, 与小茴香相似,但功力较弱,主 要用作食物调味品。 要用作食物调味品。
【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
3.特殊用法: 3.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 肉桂——后下 肉桂——后下 附子——先煎 与石膏意义不同) 先煎( 附子——先煎(与石膏意义不同) 4.特殊功效 肉桂——引火归元 特殊功效: 引火归元、 4.特殊功效:忌: 5.配伍禁忌: 附子——反半夏 瓜蒌、贝母、白蔹、 反半夏、 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 白及 ——畏赤石脂 肉〔官〕桂——畏赤石脂 丁香——畏郁金 丁香——畏郁金
肉 桂
功效主治
1.补火助阳 1.补 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用治肾阳不足证。 用治肾阳不足证。 2.散寒止痛 2.散寒止痛 寒凝疼痛之证。 寒凝疼痛之证。 无论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疼痛皆宜。 无论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疼痛皆宜。
如脘腹冷痛,单用或配温里药; 如脘腹冷痛,单用或配温里药; 四肢厥冷,食少便溏,配温里药和补气药; 四肢厥冷,食少便溏,配温里药和补气药; 寒湿痹痛,如独活寄生汤; 寒湿痹痛,如独活寄生汤; 寒疝疼痛,如暖肝煎; 寒疝疼痛,如暖肝煎;
鉴别用药 肉桂与桂枝
同出一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 同出一物, 散寒止痛、 脉。 桂枝长于散表 又能助阳化气 助阳化气; 桂枝长于散表寒,又能助阳化气; 肉桂长于温里 又能补火助阳 补火助阳, 肉桂长于温里寒,又能补火助阳, 引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 引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
吴茱萸
运用
1.散寒止痛 1.散寒止痛 长于散厥阴肝经 上行巅顶, 厥阴肝经〔 长于散厥阴肝经〔上行巅顶,下绕 阴器〕之寒邪而止痛,善治寒凝肝 阴器〕之寒邪而止痛,善治寒凝肝 脉诸痛。 脉诸痛。 用于厥阴头痛 寒疝腹痛等 厥阴头痛,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 2.降逆止呕 2.降逆止呕 长于疏肝降逆而止呕, 疏肝降逆而止呕 长于疏肝降逆而止呕,兼能制酸止 痛。 主治肝寒犯胃之呕吐吞酸 肝寒犯胃之呕吐吞酸。 主治肝寒犯胃之呕吐吞酸。 3.助阳止泻 3.助阳止泻 脾肾阳虚之五更泻 五更泻。 脾肾阳虚之五更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