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配套教学学案:2.5 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本学期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负数的初步知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四则计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周期现象。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公顷与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材离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
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
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1、数与代数领域(第1、3、4、5、6、8单元)本册教材在一至四年级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整数的四则计算,并能应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册教科书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这些内容涉及学生认识数范围的扩展。
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过的整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能为系统地学习分数只是做好准备。
此外,安排探索和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思维水平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
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凑,例子丰富,既有梯度又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但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间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学时应关注全体学生,适当给予个别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分数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用于讲解分数的应用。
3.练习题:设计一些分数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分数的加减法。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讲解练习题,分析错误原因,让学生加深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5) 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5) 教案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解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增加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的例题,为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作准备。
二是,根据课标要求,明确给出等式的性质(原来只是借助天平平衡来理解),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是,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分开编排,分散难点,并且解方程的类型更全面。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发展符号意识,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作用,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
在这过程中初步体会化归思想。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过程中获得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教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用符号表示一个特定的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等,所以教材就不再从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一般的数起步,而是直接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开始。
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即根据数量关系的陈述写出代数式,这是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本技能。
对小学生来说,受以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起初会有一些困惑。
因此,为了突破难点,保证基础,教材加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除了原有的两个例题之外,还增加了两个例题,学习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也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具体内容如下表)。
相应地还增加了一个练习。
例1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a+30)例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6x例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例4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1200-3x)例5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3x+4x)同时,还加强了代入求值的教学,使学生不断看到,用含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量,当用一个合适的数代替字母并求值,就得到了一个具体的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知识块一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
知识块二 解简易方程
• 本节教材包括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和稍复杂的方程三部分 内容。 • 其中较简单的方程,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 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适当的数,就能求出x的 值。稍复杂的方程,则需要两次变形,才能求出x的值。 • 如果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那么学习方程的目的也 是如此。因此,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与学习解方程一 样,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 循环小数是新知识。 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 又比较抽象,是教学中 的一个难点。
知识块五: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例9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 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 其中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循 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如: • 1÷11=0.0909…的循环节是09; • 2÷11=0.1818…的循环节是18; •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 • 4÷11=0.3636…的循环节是36。 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 组题的商。 (2)“做一做”探究乘法计算的规律。
知识块 四、解决问题
• 教材安排了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和解 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进一 步巩固对小数乘法的认识,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 位置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 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 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 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 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 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算的基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 法。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 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 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_2和5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2~9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究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并掌握2、5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列举、观察、验证、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完整经历2、5倍数特征的探究过程,能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教学难点]经历列举、观察、归纳、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渗透有序思想,初步学会举例验证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为了进一步展现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面貌,我们学校决定举行大型的集体舞表演。
看,这就是咱们五年级同学要排练的集体舞。
课件出示。
(见图1)图1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如果让你选派班级同学参加表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交谊舞表演可以选派多少人参加?预设2:圆圈舞表演可以选派多少人参加?【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从学生身边的集体舞表演项目入手,创设出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1.自主探究。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交谊舞可以选派多少人?你认为可以选派多少人?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你能把所有适合交谊舞表演的人数,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那交谊舞的人数必须符合什么要求?)教师板书:2的倍数。
交谊舞的人数必须是2的倍数,那圆圈舞的人数必须符合哪些要求呢?预设:必须是5的倍数。
教师板书:5的倍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2、5倍数的特征。
(出示课题)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列举了几个2的倍数,你还能多说几个2的倍数吗?能不能有顺序地说一说。
课件演示2—20,你是怎样找的2的倍数?还能不能接着往下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5
板书设计
练习二
第8题
30÷2.2≈13(套)10÷4.5≈3(个)
↓ ↓
去尾法进一法
导学反思
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
二度备课
导
学
过
程
温故互查:
出示练习二第3、4、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并订正答案。
自学感悟:
第1题:说一说我们已经掌握的规律,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规律直接判断。
第2题:利用实物图直观呈现数量关系,进一步巩固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题:学生先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提示:要进行“千米”和“米”单位之间的换算。
导
学
过
程
第7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
合作探究:
第8题: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1)小题使用“去尾法”保留整数,(2)小题使用“进一法”保留整数。
拓展延伸:
第10题,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里,要收集各种信息,利用有关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了解题意后,可以独立解决,并进行交流。
五年级数学(上)课堂导学案
年 级
五
学科
数学
课型
练习
授课
教师
设计时间
2014.9.15
课时
1
授课
时间
学习内容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的掌握除法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
学习重点
小学数学_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7页、18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掌握2,5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理解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5和2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猜猜看”(我说你猜)“有个神话人物,两只眼睛两条腿,这个人是谁?”(生齐摇头,猜不出,因为没说出这个人的特征)老师再来把条件补充一下:“此人神通广大,手拿金箍神棒,会七十二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立刻说出名字……)学生试着描述一个人,其它学生猜。
总结:生活中的一些人都有自己的特征,数学中的一些数也都有自己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的特征。
上课,师生问好!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孙悟空身怀七十二项绝技,老师也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
你们相信吗?2:请你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好吗?生自由报数:如: 47、96、123、200、444、9996……师作简单板书:并回答3:你们想不想学这项绝技呀?今天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特征。
(板书课题)2、5的倍数特征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小组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书洞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百数表,请你在百数表里用红笔圈出2的倍数,圈好之后,同桌相互检查一下。
出示课件:让学生检查圈出的数和老师圈的是否一样。
小组讨论:所圈出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并完成作业单一师巡视指导小组推荐一名组员汇报讨论结果,师及时评价看课件第一列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都是2)看课件第二列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都是4)看课件第三、四、五列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分别是6、8、0)刚刚我们只分析了100以内的数,那么大于100的数所有2的倍数是不是也是这个特点呢?一起来看这几个大数?课件出示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谁能用一句话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看来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老师要考考你们,这里有一只有个性的青蛙,它的每一跳,都必须跳在2的倍数上方可胜利,同学们大声告诉它,它应该跳在那个数字上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名校制作)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
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
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
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
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一、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二、各单元说明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
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
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
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2、具体编排例1:结合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例2:脱离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例3:小数乘小数,突出转化的方法,在做一做后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例4:小数乘法中的难点问题。
例5:小数倍,领会“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
同时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例6:根据需要求积的近似数。
例7: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例7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例8: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例9: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解题意,渗透函数思想。
3、教学建议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位置1、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由原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具体编排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1、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小数除以整数中不再单独安排例题教学方法的交流和验算,分散到前面的例2和例3中。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范本模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全册教材说明一、内容安排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在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
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
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方面,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
青岛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配套教案设计-第2单元教材分析 (2)
第二单元位置一、教学内容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三、编排特点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具有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
教材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或方格纸上用抽象的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为后面“图形与坐标”的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例1学生根据张亮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行用数对(2,3)表示,初步建立与座位示意图的对应关系,在同样的规则下,再次通过周明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3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和给出数对确定位置的活动,加深数对与座位示意图行列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体会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例2更为直接地呈现了方格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材料,其中同样蕴含着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只不过没有明确表示出x、y轴。
不同的是,例1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而例2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点,用方格纸上的格点(横线和竖线的交点)来表示。
小学数学_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2、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2)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2、能力目标:学生经历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发现2、5倍数的特征并会灵活应用。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百数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倍数有什么特点呢?生: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生: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在6、10、12、15、18、20这几个数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生:2的倍数有:6、10、12、18、20。
生:5的倍数有:10、15、20。
师:这些数都在20以内,大家能准确迅速的判断出来,既然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如果给大家一个成千上万上亿的多位数,你还能迅速判断出来吗?生:不能。
有的摇头。
师:老师能做到,今天就给大家一个考老师的机会,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判断出它是否是2的倍数,或5的倍数,或都不是。
不信咱们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板书2的倍数 5的倍数都不是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老师为什么不计算能马上判断出来,老师判断的就那么准确吗?耳听为虚,验证为实。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学完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二、自主探究新知(一)、研究5的倍数特征师:请大家拿出百数表,出示研究步骤1、从1——100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观察找到的5的倍数,猜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生大胆猜测: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师:在所有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都是个位是0或5的数吗?光有猜测是不行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配套教案设计:第2单元 位 置 单元分析【精品】
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
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分析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总复习等。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教五(1)(2)班的双班的数学教学,共有77人,原55名学生四年级是我教,由于扩班本学期双班共转入22名同学。
转入的学生中后进生较多,其中有两名学生属于反应跟不上、基础薄弱,字都写不来。
他们的课外作业完成得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不好,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
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10%,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和建议本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1.从六年级上册移来“位置”单元,“观察物体”移到五年级下册。
2.“可能性”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
3.“数学广角”的内容进行调整。
4.“简易方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及其他单元内容的变化。
5.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由原三上移来。
课标调整过后,新旧教材的衔接比较乐观,基本上没有新的知识点断层,仅有一些内容因为课标变化,要求降低,或者删掉或者往后挪动,本册第四单元“可能性”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孩子们在四下还学习了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知识,因为课标的修订,教材的编排作了较大的调整,使其更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当中应结合新教材的编排思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回顾,完备以前所学知识,形成更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
(学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
老师的必备资料
家长的帮教助手
学生的课堂再现
人教版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三、编排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具有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
教材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或方格纸上用抽象的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为后面“图形与坐标”的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例1学生根据张亮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行用数对(2,3)表示,初步建立与座位示意图的对应关系,在同样的规则下,再次通过周明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3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和给出数对确定位置的活动,加深数对与座位示意图行列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体会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例2更为直接地呈现了方格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材料,其中同样蕴含着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只不过没有明确表示出x、y轴。
不同的是,例1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而例2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点,用方格纸上的格点(横线和竖线的交点)来表示。
可以说,方格纸是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有效载体,借助方格纸来学习也是实践直观几何的重要手段。
小学几何的学习立足于直观几何,通过方格纸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特点和性质,获得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两个数描述位置,比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里学习数学上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教室,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座位示意图,哪个学生如果有问题,按一下开关,座位示意图上的灯就会亮起来。
这里编排的层次主要有: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一般规则。
结合“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给出数对表示的方法。
由小精灵直接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正是有了前面的规则才能保证数对表示的唯一性。
(3)明确数的顺序,体会一一对应思想。
通过比较王艳和赵雪两位同学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数对中两个数是有顺序的。
并体会数对和每个人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进一步抽象,通过方格纸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感悟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种方格纸的呈现和数据的表示特点,初步渗透了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如引导学生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数对,结合示意图观察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相应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对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教学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场馆,或者对数据进行调整。
此外,本单元的练习安排注意体现两方面,一是联系实际。
如第4题,中药房中根据药方抓药的场景,进一步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体会简洁性。
二是综合应用。
结合前面学习的方向来描述路线和位置,如第8题。
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比较中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如练习中的第7题,让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也相应的变了,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和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之间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感悟数对和点的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