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明中国磁山遗址是世界黍粟种植起源地

合集下载

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 上

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 上

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上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上黄河流域的粟黍栽培及黍粟的起源驯化(上)2010-10-30 12:30中国古籍从《诗经》起,常常黍稷连称;稷就是粟。

粟和黍虽然在植物分类上不同"属"(genus),但二者的传播、种植和分布则常常在一处,生理特性和栽培条件也很相似。

欧洲、近东和中东也常常把粟和黍合称,除非在特定场合,才给以区分。

因为原始农业时期作物的混播远较单种为普遍,混播中的作物并非一一取名,往往以少数名称包括多种作物,如印尼的词典中,只有millet,hirse,qierst三个词,代表粟、黍、稗、高粱、鸡爪粟、薏苡六种作物。

这些也同中国的禾和谷有时也可泛指一切谷类作物相似,是原始农业残余的习惯性的反映。

粟和黍是中国北方以黄河中游为中心最早驯化的栽培谷物,历来公认是世界的起源中心。

欧洲、近东、中东的黍粟历史也很早,是否由中国西传?南美洲很早已栽培黍粟,东南亚岛屿的山区也早已种植黍粟,对此,都需要作一些介绍和探讨。

一、黄河流域粟和黍的出土情况中国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黍和粟的遗存的,据现有报道,共得49处,见表4-1。

表4-1遗址的分布又可用地图表示如图4-1,图4-1中把朝鲜和日本的出土黍粟也列出,以便比较。

从表4-1和图4-1中可以看出,西起新疆的和硕县,自西至东,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遍及黄河流域,而以甘肃、陕西、河南三省为最密集,年代也以这一中心地带为最早,一般距今6 000年左右,最早8 000年左右。

其次,令人瞩目的是下游的山东和东北的辽东半岛,其年代稍迟于中游地区,河北磁山在外可视为中游地区向东扩散的第一个层次。

从山东和辽东半岛向朝鲜、日本传播,可视为从中心地区向外传播的第二个层次。

新疆、西藏、云南、台湾以及有可能而未能证实的长江流域也可视为第二个层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集中于黄河中游的似以粟为主,而散布在西北和东北的则以黍为多,少数遗址则是黍粟并存。

八千年前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磁山文化储粮窖穴

八千年前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磁山文化储粮窖穴

八千年前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磁山文化储粮窖穴01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独立的起源和发展。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旧石器时代或中石器时代是以采集和渔猎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发明了农耕、畜牧,这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项巨大变革。

磁山文化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东南1公里的台地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磁山文化遗址磁山文化在时代顺序上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有机联系起来,它为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链环,填补了我国这一时期文化研究的空白。

据出土的两件炭标本,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炭14测定,磁山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至少有8000多年,磁山遗址的发掘不仅表明8000多年前的磁山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且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年代提前到了8000多年的历史。

磁山遗址经多次发掘,发现了房址、灰坑、沟壕等遗迹。

出土了富于特征的大平底筒形盂、鸟头形支脚、三足钵、深腹罐、长颈壶、平底钵、圈足罐等陶器,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各种石器、骨器和祭祀品,还有23种动物骨骼和植物种子标本等。

陶盂和支脚粟黍的出土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在出土文物中,家鸡的饲养,核桃的栽培堪称世界之最。

磁山遗址地磁山遗址地处华北地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四周山峦起伏,南洺河穿越西部山区东入漳河水系滏阳河。

遗址西依太行山余脉红山,东邻鼓山,位于南洺河的河旁高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5米。

这里既不是山地,又不是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而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区。

那时的磁山遗址四周丛林密布,而河旁台地林木稀疏,河流水量丰沛。

磁山先民在长期采集活动中,将野生植物狗尾草驯化成栽培作物粟,进行大面积栽培,掌握了基本栽培方法,有了较大收获量。

磁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铲、石斧、石镰、石钵等农业工具,其中的石铲是用于翻土的农业生产工具。

他们将山林砍倒烧光,进行种植栽培。

磁山文化遗址

磁山文化遗址

磁山文化遗址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台地上,北靠红山,南临洺河,占地近14万平方米,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该遗址于1972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开始发掘,至今挖掘出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发现有房基、粮窖400多个,出土各种文物、遗物5000余件,有石器、陶器、骨器和粟的碳化物、野生动物及家禽骨骼标本等。

这些文物证明,早在7300多年前,先民们已经居于半地穴式的房子之中,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可见,邯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出土文物磁山遗址还出土了一批植物炭化物和动物骨骼标本,其中植物有粟、榛子、胡桃、小叶松等; 动物有兽、鸟、龟、鳖、鱼、蚌五大类二十三种。

专家们认为,粟的发现,把我国为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填补了仰韶文化植粟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肯定了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植粟最早的地区。

胡桃的出土,打破了由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尤其是家鸡骨的发现,是目前世界已知最早记录者,修正了当代国际有关专家原认为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距今4000年)的定论。

根据遗物、遗址,尤其是房基和大量粮窖遗址的发现,证明当时人们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以原始农业为主, 辅以渔猎,采集而过着定居的生活。

来到磁山遗址参观考察,人类祖先生活的轨迹可略见一斑。

发掘价值据专家考证,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三项“世界之最”,一是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由人工培植粟类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鸡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说法,将中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了5000多年。

磁山遗址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火候较低,质地粗糙,器表多素面。

陶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不规整。

陶器表面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乳钉纹等。

器形有椭圆形陶壶、靴形支架、盂、钵等。

磁山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地方特色明确,对探讨中国农业、畜牧业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下)笔记整理

殷墟甲骨与中国早期的文字1、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首次发现)王懿荣(国子监祭酒,通常认定是第一个发现甲骨的人)——刘鹗(字铁云,著《老残游记》以及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罗振玉——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甲骨文研究“四堂”:罗振玉(号雪堂)、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王国维(号观堂)2、殷墟的发现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农民寻找甲骨以谋利——造成殷墟的文物破坏,土匪趁机敲诈——政府决定进行管理——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的专家组成了殷墟发掘团——按照考古学要求进行布方、钻探、记录等——由李济博士主持(早年清华大学),1928年8月开始第一次发掘——发现大面积商代宫殿遗址、王陵、祭祠,共进行15次发掘,于1937年6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止,其中收获最大的一次为1936年发现的一个编号为127的甲骨储藏坑——1949年,新中国成立,监理安阳工作站。

三次重大发现:1)1973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南面发现牛甲骨,《小屯南地甲骨》刻辞甲骨总5335片,卜骨5260片,卜甲75片,大版完整刻辞甲骨近百版。

2)1991年,河南省安阳市花园庄村东地发现龟甲,2m长、1m宽、1m深,坑里堆满了甲骨,卜甲1558片,有刻辞574片,其中刻辞腹甲557片,刻辞背甲17片,无刻辞984片,完整卜甲755版,有字整甲近300版;卜骨25片,有刻辞5片,无刻辞20片。

3)2004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南路,具体数量还在整理当中。

3、甲骨的处理中国保留到现在为止年代最早的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就是可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龟甲和兽骨要处理之后方能刻字。

龟甲骨分为腹甲和背甲,腹甲就是朝地一面的龟甲,背甲就是乌龟的盖子。

常见的是陆地龟,殷墟现出图的特别大的龟甲大概有60多公分,是马来龟,属海龟。

处理流程:掏空龟肉——锯甲桥分开腹甲、背甲(甲桥留在腹甲上)——扣掉鳞片——用锉刀挫平牛骨是用肩胛骨刻字,一般认为刻字的是一种青铜小刀,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先放在醋里面浸泡之后刻字。

黍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

黍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

黍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
游修龄
【期刊名称】《中国农史》
【年(卷),期】1993(12)3
【摘要】黍和粟是中国及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中国历来被公认是黍粟的起源中心,但有关黍粟的起源和传播问题,仍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为此对中国的黍和粟的起源及其传播作了探讨,对欧亚大陆和中近东地区的黍粟的最新研究作了介绍评估,最后,对黍和粟的野生种及起源问题作了讨论,并提出作者的看法。

【总页数】13页(P1-13)
【关键词】高粱;谷子;起源;传播
【作者】游修龄
【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大学农史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4.021
【相关文献】
1.考古证明中国磁山遗址为世界黍粟种植起源地 [J],
2.北方距今八千年前后粟、黍的传播及磁山遗址在太行山东线的中转特征 [J], 李国强
3.中国北方C4农业与C4生物量的协同演化:黍粟农业起源机制获得新认识 [J], 王建
4.中国本土的粟黍起源及其西传 [J], 安海瑞
5.磁山:世界黍、粟起源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秘的磁山文化

神秘的磁山文化

神秘的磁山文化作者:唐兵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01期磁山文明是一种比仰韶文明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文明,这种文明因为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市的磁山村而被定名为磁山文明。

磁山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10000年前。

磁山文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多项“世界之最”:一是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人工培植粟粒最早的地方:二是家鸡骨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三是出土的炭化核桃,纠正了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说法,将中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了5000多年。

2007年10月,考古学家在磁山遗址发现一块古玉石,近期中科院的专家在对这块玉石取样分析后,认定这块古玉的年龄在10300年,进而得出磁山遗址最早年代为距今10300年前。

扑朔迷离的文明起源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一定的渊源,然而,磁山文明的起源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根据目前考古遗迹的发掘情况,中原地区还没有发现比磁山文明遗址更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因此,考古学家在对磁山文明追根溯源上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不仅磁山文明的起源扑朔迷离,磁山文明的后继传承关系也很不明朗。

目前还没有找到一处可以可靠地证明是磁山文明后继文明的遗址。

这群古老的先民从何而来,最终走向了哪里,还有待考古界的进一步研究。

发达的农业文明磁山人已经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过上了稳定的定居生活。

在磁山文明遗址被发明之前,世界农业史普遍认为粟是从埃及、印度传播到我国的。

磁山文明遗址的发现改写了这种论断。

事实证明,我国也是粟的最早种植地之一。

在磁山文明遗址中,考古学家共发掘大大小小468个灰坑,其中有88个长方形的灰坑底部堆积有粮食灰。

粟灰厚度达0.3~2米,有10个灰坑的粟灰厚度甚至超过了2米。

粟灰层的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不多见。

考古学家认为,粟灰坑是磁山人的粮仓。

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就已开始种植粟这一耐旱农作物,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产量,吃不完就要放在“粮仓”里存起来,这些作为“粮仓”的粟灰形似袋状,窖口直径大都为1~2米,深浅不一,最浅的只有0.85米,最深的则达到了5米。

中国本土的粟黍起源及其西传

中国本土的粟黍起源及其西传
仰韶文化晚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 原东北部大量遗址都发现了粟黍植物遗存,并且没有检测 出明显的野生驯化特征。 3.2 青海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粟黍遗存
距今6000~5000年仰韶文化发展至中晚期阶段,开 始沿黄河及其支流广泛扩张,此时粟黍作物也随着人群和 技术的传播进一步扩散,在距今5200年传播至河湟谷地。 仰韶文化西渐过程中,逐渐从中原地区文化中分离出来与 甘青等地采集狩猎的人群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带有农耕文化 特点和游牧文化特征的马家窑文化。在马家窑文化发展后 期,河湟谷地进入了以齐家文化(距今4200~3800年)为 代表的早期青铜文化。之后,马家窑文化进一步与当地文
由于早期考古技术的不成熟和植物种子提取的极为 不便,很多考古学家在探索粟黍起源时大多根据出土的其 他遗存来推测该遗址或地区是否有粟黍栽培的情况存在。 比如陶器早先被认为是作为一种储存和加工谷物的容器; 石磨盘、石磨棒被认为是用来给谷物脱壳的工具;家禽的 饲养被认为与农业生产相辅相成。这其中与粟黍联系最大 的当属石磨盘和石磨棒。⑦侯毅先生根据下川遗址(距今 24000~16000年)出土的大量细石器、石磨盘、石磨棒以 及一些谷物籽实提出此地应该有早期野生或者是已经驯化
058 Vol.207
文物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的粟黍等禾本植物。①2014年下川遗址被杜水生教授和部 分考古队员再次发掘,在富益河地点发现了火塘、石磨盘 和赤铁矿并存的现象。由此,下川遗址的石磨盘可能与早 期铁矿的加工与开发有关联,并且当地并没有检测出疑似 粟黍籽实的遗存,且磨盘磨棒表面的残留物呈现出多样性 特点。②所以对于粟黍作物的出现甚至农业起源的判断应当 结合遗址的时代和植硅体检测具体分析。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作者:徐彤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1年第06期小麦是中国的主食之一,面食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饮食之中。

人们平时所说的“五谷”,虽然在古代有多种说法,但是每种说法均不离麦。

《诗经》中《周颂·思文》写道“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这里的来牟指的是大小麦的总称。

此话的意思是:上天赐给我们优良的麦种,后稷在上帝的授意下,开创农事、耕种小麦、养育万民。

自然,中国小麦的耕种栽培起源不可能是上帝授意的,但这种说法也反映出小麦在中国似乎并非是原生植物。

那么,中国小麦的起源到底是怎样的?如果不是原生植物,它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对中国小麦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有外来传入说与本土起源说两种说法。

然而,近几十年来新的考古发现为前者的说法提供了更多证据,即中国小麦并非本土起源,而是在4000年至4500年前外来传入到中国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种植小麦历史悠久,尤其是经过几千年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小麦形成了多种品种和变种,因此中国是小麦一个非常重要的次生起源中心。

非本土起源的几个证据说文解字。

“麦”字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甲骨文象形字,而且字形和“來(来)”字十分相似。

在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对“來(来)”字的解释为“周所受瑞麦来牟”。

“來(来)”字的字形像小麦,释义也和小麦有关。

因此后世的古文字学家认为,“來(来)”字最初可能就是小麦的象形字,因为是“天所来也”的瑞物,所以“來(来)”字又是行来之来,表示“到来”之意,这和今日“来”字的释义是一样的。

后来,为了区分“來(来)”字和“麦”字,人们又在“來(来)”字下面加了表示行来的“夊”,形成了“麥(麦)”,最初的“麥(麦)”字可能是表示到来之意,但演变至今,反而是小麦的象形字“來(来)”字表示到来之意,而原本表示“到来”的“麥(麦)”字专指小麦,两者正好反过来了。

但不管怎么说,可以看出“来”字和“麦”字的演变是紧密结合的,即小麦是“天所来”的瑞物。

“粟”说历史 “粟”然起敬

“粟”说历史 “粟”然起敬

“粟”说历史“粟”然起敬作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年第07期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藏品库房里收藏着这样一件文物,它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新石器时代绳纹灰陶罐,但里面盛放的东西可大有来头——它们是出土于我国内蒙古敖汉地区距今8000年前的碳化小米颗粒标本。

这些8000年前的碳化粟标本,为何要收藏在博物馆里,我们还要从粟的诞生说起。

“粟”是古人对谷子的书面泛称,谷子属禾本科一年生植物,广泛种植于我国北方,去壳后俗称小米,由狗尾草人工驯化而来。

狗尾草也叫莠,它的植株形态和谷子十分类似,幼苗很难区分,所以就有了“良莠不分”的说法。

粟在古代位于五谷之首。

五谷指稷、黍、麦、稻、菽,其中“稷”就是古人对谷子的另一种叫法。

稷为百谷之长,本义为稷谷,因此帝王奉稷为“谷神”。

在古代,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语,社稷就是国家民生,所以“江山社稷”逐渐演变成国家的代名词,由此也看出粟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在小麦和水稻被培育之前,小米肩负着养育华夏儿女的神圣使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同是种子,数量越多则能量越大,滋补力就越强。

小米不需精制,保存了维生素、矿物质和胡萝卜素,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熬成粥素有“代参汤”的美誉,不仅调养脾胃、滋阴补血,还能助眠安神、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本草纲目》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太仓,水谷气血之海。

脾胃不和百病生,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体生命的盛衰,可见小米的养生作用显著。

粟哺育了中华民族,滋养了华夏文明,也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数千载而依然灿烂辉煌。

金黄色的小米滋养了磁山文化、兴隆洼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温润的小米粥是喂养中国北方古文化源源不断的乳汁。

夏朝和商朝因广泛种植粟又被称为粟文化王朝。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有很多关于谷子的记载,当时的谷子泛称“禾”。

2024北京延庆七年级(上)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4北京延庆七年级(上)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4北京延庆初一(上)期末历史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七年级将举办一场研学之旅,去探寻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的情况,其中最真实的史料来源是()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化石遗存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如图三个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A.人类的起源B.原始农耕生活C.远古的传说D.早期国家产生3.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A.盘古和女娲B.黄帝和蚩尤C.炎帝和蚩尤D.炎帝和黄帝4.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

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

如图所示是考古发现的部分彩陶图片及其发掘地,由此可以说明()A.彩陶烧制技术出现在我国打制石器时期B.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C.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D.中原地区的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5.春秋时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和冲突,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爱兄长、爱君上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A.“无为而治”B.“仁”C.“兼爱”D.“礼治”6.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

他意在说明()A .王室衰微的表现B .商鞅变法的背景C .秦灭六国的过程D .秦朝统一的意义7.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

下列连环画中反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口号的是( )A .《陈胜吴广起义》B .《楚汉之争》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8.“楚河汉界”为中国象棋棋盘中的分界线,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是( )A .长平之战B .楚汉之争C .巨鹿之战D .淝水之战9.如图出自一本书的章节目录。

依据内容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第一章斩蛇起义,推翻秦朝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10.《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磁山:世界黍、粟起源地

磁山:世界黍、粟起源地

出版物刊名: 地理教学
页码: 59-5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3期
主题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起源地;世界;新石器遗址;黍;粟;栽培历史;黄河流域
摘要:记者16日从在河北省武安市举办的中华磁山文化节上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考古课题组,通过对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新石器遗址内出土的粮食灰化样品进行科学鉴定后认为,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也是黍的起源地,中国黄河流域黍的栽培历史有可能追溯至约一万年前。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

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粮食文化知识题库目录一、粮食起源文化 (1)二、粮食农耕文化 (6)三、粮食加工文化 (11)四、粮食仓储文化 (16)五、粮食物流文化 (22)六、粮食购销文化 (27)七、粮食饮食文化 (33)八、粮食人文典故 (39)粮食起源文化一、综述1.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答: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就是谋取食物。

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主要是以狩猎、捕捞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叶、种子、果实等方式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现成的食物而生活。

2.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哪个时代?距今约有多少年?答:中华民族粮食文化萌发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八九千年。

3.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是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主要的两种说法分别是什么?答:一种是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4.战国时,贵族们食用的粮食主要是什么?黄河流域广大人民主要食用并在市场上流转的粮食是什么?答:前者是麦稻,后者是粟。

5.西汉张骞开拓了“丝绸之路”,将哪些西方作物传入中国?答:芝麻、苜蓿、石榴、葡萄等。

6.我国旱粮种类很多,主要有哪些?答:玉米、高粱、谷子、糜子、大麦、燕麦、荞麦、豌豆、蚕豆、绿豆等。

二、稻谷7.稻起源于哪里?答:中国和印度。

8.中国水稻有多少年的栽培历史?答:6900多年的栽培历史。

9.全球有哪三个水稻系统?三个系统分别包括哪些国家?答:中国系统,包括朝鲜半岛及日本;南亚系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东南亚系统,包括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及澳洲。

10.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而来的,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是怎样一个过程?答:我国栽培水稻的演变过程是由原始的野生稻经过人为的栽培、改良,逐步演变为中熟、早熟品种。

11.我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是哪里?答: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也是稻作文化的源头之一。

12.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稻谷,这些稻谷有多少年的历史?答:这些稻谷已有6700~6900年的历史。

专业课历史学模拟题2020年(547)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专业课历史学模拟题2020年(547)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专业课历史学模拟题2020年(547)(总分300, 做题时间180分钟)单项选择题1.洛克对西方民主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 )。

SSS_SINGLE_SEL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的思想C天赋人权说D分权制衡学说分值: 8.4答案:B2.“三线”建设具体由( )牵头实施。

SSS_SINGLE_SEL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林彪分值: 8.4答案:C此题考查“三线”建设的细节。

“三线”建设由周恩来总理牵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主持日常工作,薄一波副总理和罗瑞卿副总理协助。

3.康有为意图建立具有立法职能的新政领导机构的想法体现在( )。

SSS_SINGLE_SELA《应诏统筹全局折》B《定国是诏》C《变法通议)5D《孔子改制考》分值: 8.4答案:A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实行变法的政治纲领,除了强调必须实行改革的道理之外,还具体地提出了实行变法的措施,这里就包括了意图建立具有立法职能的新政领导机构。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所著的一部变法理论著作。

4.新八字方针与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相同之处有( )。

SSS_SINGLE_SELA调整、改革B充实、整顿C调整、提高D巩固、整顿分值: 8.4答案:C此题考查两个八字方针的联系。

其中1960年的八字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l 979年的八字方针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政治特征是( )。

SSS_SINGLE_SELA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B国民党一党专政C民族矛盾D国共合作分值: 8.4答案:A此题考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指1927年8月一1937年7月,这一时期,国内政治的基本特征为国共政权的对峙。

6.最早提出建立普遍性国际联盟的是( )。

SSS_SINGLE_SELA劳合.乔治B克里孟梭C奥兰多D威尔逊分值: 8.4答案:D国际联盟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

远古华夏文明探源证据

远古华夏文明探源证据

远古华夏文明探源证据众多考古证据证明,中国才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而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只不过是华夏文明的分支而已!下面列述九大证据,包括被某些“专家教授”奉为圭臬的“文明三要素”,不服来辩。

第一,中国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广西娅怀洞、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浙江上山等遗址证明,中国才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中国在距今35000多年前,可能就已经开始进行稻作农业生产了,并在距今10000多年前形成了从稻种选育到耕种、收割、加工、储存等系统化作业流程。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稻作农业遍布中国从江南到中原的广大地区。

同时,河北磁山、甘肃大地湾、内蒙兴隆洼等遗址证明,中国的旱作农业也非常发达。

第二,中国是世界制陶技术的起源地。

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广西甑皮岩等遗址出土的陶器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陶器制作技术的国家,中国在距今20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浙江桥头遗址、河南贾湖遗址、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彩陶制作技术的国家,中国桥头彩陶比西亚最早的耶莫彩陶早1000多年。

第三,中国远古城市文明领先世界。

湖南距今9000多年的八十档遗址,就已经具备了远古城市的雏形;离八十档只有二十多公里、距今6500年左右的城头山遗址,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

此后,中国进入城市文明阶段,距今6000年的河南黄山古城、距今5900年的湖北谭家岭古城、距今5800年的安徽凌家滩古城等先后开建。

到距今5300年左右,出现了规模庞大的面积数百万平方米的浙江良渚古城、河南双槐树古城、甘肃王佐古城,它们不管是在城市规模上还是在建筑水平上,都远超同时期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第四,中国创造了人类青铜文明的巅峰。

中国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技术之高超,让世界所瞩目,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人类青铜文明的巅峰。

但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不但技术最为精湛,历史也最为悠久。

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铜管和铜片,距今67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冶炼铜器。

古代西南亚文明起源模式是怎样的?具有多少普世性

古代西南亚文明起源模式是怎样的?具有多少普世性

古代西南亚文明起源模式是怎样的?具有多少普世性本文导读:在史前中国,驯植的麦可能是外来的,可肯定的是黄河流域乃“黍”或白色小米的发源地。

后者的种植需水量乃所有主要谷物中最少者,因此是典型的旱地种植。

距今9000年前它在中国与外高加索地区同时被驯植,皆独立发展。

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是粟——“稷”或者“梁”——的发源地,即狐尾小米。

于1933年在中国河北省武安县出土的磁山遗址,年代约为距今8000-7100年前。

考古证据显示其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锄耕农业”阶段。

磁山文化出土大量的粟之遗留,磁山遗址发现由石杵与石磨板组成的磨谷器。

武安县的原址中即发现数百个藏粮的窖穴,内有相等于5万公斤粮食的粟壳朽灰。

磁山文化也出土了猪和狗的骨骼,证实已出现原始的家畜饲养。

作为一个类型,该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磁山文化也可能是猪最早被驯养的地方,约距今8000年前。

除了狗之外,猪在中国可能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

此与西南亚绵羊和山羊地区有显著不同,在后一地,家猪不但出现较晚,后来在犹太-伊斯兰传统的否定态度之下,造成今日该地成为无猪区。

相形之下,用圈围而非放牧方式饲养的家猪成为诶中国式稳定生活——“家”——的象征。

图磁山文化考古遗址华北另一个较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分布于河南省伊洛盆地的裴李岗文化(前9000-前7000),以1977年于河南新郑县出土的裴李岗遗址定名。

裴李岗文化的遗址中发现有粟,也有黍的遗存,工具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但仍未用陶匠轮制陶,陶器是手制的。

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前7800-前7400)也发现粟的遗留。

该文化后以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命名,曰老官台文化。

如今多倾向于以“大地湾文化”称呼该文化的第一期,老官台文化则下接“仰韶”时期。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发现了距今7000-6500年的遗址,稻米的“长江起源说”开始抬头。

1988年,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乃“彭头山文化”(前9500-前8100)的原址。

中考真题按专题汇编【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中考真题按专题汇编【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真题专项练习之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一、选择题1.(2022·江苏无锡)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发源地。

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这一代表性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2.(2022·辽宁阜新)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北京。

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这里生活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项洞人D.河姆渡人3.(2022·西藏)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华夏儿女纷纷相聚陕西,举行祭祖活动,以寄托念祖之情。

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尧和舜B.炎帝和黄帝C.黄帝和蚩尤D.舜和禹4.(2022·山东青岛)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榫卯结构示例图A.制作精美玉器B.制作青铜农具C.建造干栏式房屋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5.(2022·江苏盐城·1)为河姆渡人提供稳定食物供应的农作物是()A.粟B.水稻C.玉米D.小麦6.(2022·山东威海·1)农耕经济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

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靠的证据是()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C.神农尝草的传说D.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7.(2022·湖南娄底·1)如图是某远古人类遗址地当时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

该地最有可能是()A.元谋人遗址B.河姆渡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北京人遗址8.(2022·江苏扬州·21)考古专家在一处遗址中发现了4000多粒距今7000—5500年之间的碳化稻米,这是我国首次发现人工优化水稻品种的珍贵实物史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试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试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水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有着共同的人文始祖是()①黄帝②蚩尤③炎帝④盘古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2.传说时代,尧、舜、禹之间并无血缘关系,权力的交接标准是贤与能,这种交接方式称为()A.世袭制B.分封制C.禅让制D.宗法制3.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89个粮窖,经测算该粮窖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粮窖。

下列遗址中,与磁山遗址耕种的粮食作物相似的是()A.河姆渡遗址B.北京人遗址C.元谋人遗址D.半坡遗址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

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可追溯到()A.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B.河姆渡人生活的时期C.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D.夏商周早期国家时期5.“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原始农业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这叙述的是原始农业的()A.发展原因B.具体表现C.典型代表D.影响作用6.人类的起源是人们不断追寻的问题,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

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可靠的途径是()A.学者著述B.史书记载C.影视剧作D.考古发掘7.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A.北京人遗址的灰烬B.良渚遗址的玉琮和玉璧C.半坡遗址的陶器D.河姆渡遗址的稻谷8.某校研学活动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组织学生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所在地参观。

他们要去的是()A.北京周口店B.陕西蓝田C.云南元谋D.浙江余杭9.某历史记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A.生活在长江流域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C.种植粮食作物粟D.使用磨制石器10.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该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成功的农作物是()A.粟B.小麦C.玉米D.大豆11.人类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

高中历史 中华先民对世界文明的最初贡献素材

高中历史 中华先民对世界文明的最初贡献素材

中华先民对世界文明的最初贡献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种稻?这个问题至少在学术上已经争论了100多年。

上一个世纪,有些外国学者以为种稻的发明权应归于印度人,也有的专家从稻的语音考源,认为最早的种稻人为印度支那的泰国或越南人。

以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出名的日本学者蓧田统,在他70年代出版的专著中,也认为中国稻是由东南亚顺海岸传过来的。

但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这些推断和设想都令人怀疑了。

那里出土的稻谷,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应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原始居民。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被认为是我国史前考古近几十年来的一大奇迹。

这是距今7000年前的一处原始人居住的遗址。

在这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人的住宅和水井遗迹,大量的陶器和石制骨制工具。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批稻谷和米粒。

据考古学家表达,那儿地层中的秕谷、谷壳、谷粒和稻根、稻秆堆积的遗物,厚度平均达40—50厘米,计算稻谷总量当在120吨以上。

几乎在当时人居住的建筑遗迹里,到处都有稻谷存在。

不少原始居民炊煮用的釜底,也有不少残留的米粒锅巴。

有些水稻遗物,色泽鲜黄,外形清晰完好。

这些丰富遗存,完全证明了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他们已经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我国考古学家和农学史专家作了科学的分析比较,认为河姆渡稻谷,不仅是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稻谷,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这一稻谷,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几百年。

除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外,近30年来,我国南方还有多处古稻谷的发现,如江苏吴兴的钱三漾、吴县草鞋山、上海青浦崧泽、云南元谋和广东曲江马坝等地原始遗址,都有古代的栽培稻谷出土,共约二、三十处之多。

据测定,其中距今6000年以上者,即达3处。

我国考古学家严文明,汇总了上述所有资料,写出了《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一文,指出:“把迄今获得的考古资料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比,最早的水稻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级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完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证明中国磁山遗址是世界黍粟种植起源地
记者10月16日从在河北省武安市举办的中华磁山文化节上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考古课题组,通过对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新石器遗址内出土的粮食灰化样品进行科学鉴定后认为,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也是黍的起源地,中国黄河流域黍的栽培历史有可能追溯至约一万年前。

磁山新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发现于1972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76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磁山遗址进行三个阶段的考古发掘,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层厚为0.1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在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中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极为罕见。

专家估计,这些粮食的重量有5万多公斤。

农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考古遗址中腐朽灰化的粮食的鉴定方法,对于东亚地区旱作农业起源的历史,特别是对中国武安磁山新石器遗址为世界粟(也叫谷子,小米)起源地这一观点,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课题组通过对现代粟、黍(也叫糜子、稷子、大黄米)及野生植物小穗颖片、内外稃片不同部位、不同细胞层的植硅体分析,明确了区分鉴定粟、黍植硅体的5种鉴定标准。

利用上述新方法,通过对磁山遗址5个窖穴46个灰化样品和磁山博物馆藏的1个灰化样品进行植硅体的系统分析和不同实验室9个碳14年代学测定,发现这些窖穴样品中的粮食中,早期农作物是黍,其年代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粟则在距今约8700―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

磁山遗址黍、粟的出土,提供了磁山遗址黍、粟出土年代为目前已知最早的证据。

吕厚远说,研究表明,在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在全新世早期黍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暗示了黍可能是在这一地区独立起源的。

正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繁荣一样,小麦和大麦向肥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平原的传播,孕育了灿烂的西亚史前文化;黍和粟类作物起源以及向肥沃的黄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的传播,不仅为史前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且为中华文明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遗址博物馆的资料还显示,磁山遗址中与大量黍、粟一块儿出土的,还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这些发现都为寻找中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另据了解,作为黍、粟的发源地,如今的武安市所产小米品质优良,色泽金黄,入口甘甜糯香,极富营养,有“中国小米之乡”的美誉。

“十一五”期间,武安市把小米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10大产业之一。

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28号公告,批准对武安小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更多阅读
《科学》:黍稷类作物很可能最早在中国培育种植
吕厚远小组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研究获重大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