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1课件

合集下载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讲座高中地理“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研究孟胜修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对“宇宙中的地球”、“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部分内容的总结,在日常地理教学应有意识、自觉地把它作为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指导思想,用整体性观点指导学生归纳不同区域环境特征。

一、对该主题课标的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提出三条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要实现课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三项标准,需要学生首先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其次了解组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关系如何;第三要了解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也即变化过程中环境的整体性;第四运用地图要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成因是什么。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结构1 、相关的知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教学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等。

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 1)自然地理环境环境( environment )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外部条件和外部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地质环境、宇宙环境、海洋环境、生态环境、聚落环境、投资环境等等。

人类将环境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融带上。

它下起岩石圈的表层,上至大气圈下部的对流层顶,厚约 10~ 20km,包括了全部的土壤圈,其范围大致与水圈和生物圈相当。

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18张PPT)

浙江省温州人文高级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18张PPT)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纬度地带分
异规律
热量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水分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来自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形气候
分布规律
纬线延伸 南北更替
经线延伸 东西更替
随等高 线延伸
有序性 重复性
特例
非洲沿20°E经 线自然带的变化
亚欧大陆中纬度 从沿海向内陆
珠穆朗玛峰 垂直自然带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5.冬季旅行时,最能感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的路
A
A.广州至北京 B.成都至上海 C.福州至昆明 D.包头至乌鲁木齐
读下图,回答:
(1)从A→B依次出现的自然带有 温_带__落_叶__阔_叶__林_带___、_____________、 _温__带__荒__漠__带____B地的植物具有 _叶_小__、__根__系_发达耐_旱___特征。 (2)这种地域分异的规律是以 ___水_分___为基础的,受_海__陆__分__布__因 素的影响。 (3)该图反映的是从__沿__海___到 ___内_陆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规律 在____中___纬度地带较明显,原因是 ____中__纬__度_地__区__水__分__条_件__沿__经__度______ ____变__化__(_东__西__)__方__向_差__异__较__大__
第第三三章章 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 的的整整体体性性与与差差异异性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基本要求:
1.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尤其是生物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 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 威胁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关系,懂得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思维导图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和应用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方法。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6米的水域。

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重点与实践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重点与实践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重点与实践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以及如何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重点与实践进行反思与探讨。

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概念及教学意义整体性即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强调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注地球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

差异性则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和特异性。

整体性与差异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地理教学中需要重视和处理的核心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首先,整体性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观念,增强对地球综合性问题的理解与应对能力。

其次,差异性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注重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的重点1. 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注重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可以通过以地球、大陆、海洋、气候、生态系统等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球系统,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2. 教学方法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要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和现象。

3. 学生能力的培养及评估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法。

应该重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想象、信息获取与分析、问题解决和综合运用等能力的培养。

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多角度的评价。

三、实践案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以地球为整体,展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实践案例进行: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例如,参观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调查不同气候带的特点等,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了解地球的多样性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案件,阐述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形成的一般过程。

2.举例说明某一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能根据图表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以2013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新数据引入新课——主要的环境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1)现状⎩⎪⎨⎪⎧ 量: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 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少(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加速。

(3)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总面积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①原始林:生物种类及种群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②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

2.我国草场退化(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

(2)问题: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3)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

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提示】 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场退化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以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高中地理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 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编号:07主备人:刘家林审核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自学质疑: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哪些?如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那几个方面?3.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的现象。

每隔年发生一次,发生时会使秘鲁附近海区大量死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出现灾害。

4.青藏高原是与强烈挤压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和成为全球最强盛季风气候区。

还使中亚、西亚成为“”同时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对高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5.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6.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通过输送大气中的来改变,因此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源。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传输给海洋。

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作用驱动水体运动,形成。

7.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交换与传输。

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

8.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通过、、作用体现明显,使物质不断迁移,形成碳循环、氧循环等。

9.碳循环不仅能满足的需要,还起到调节的作用。

10.喀斯特地貌的成因(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作用。

(2)形成条件①岩石种类:,如、②岩石特性:性、透水性③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及水的的强弱④水的流动性:取决于、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3)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举例说明:总结桂林山水的成因:探究展示:1.如果热带雨林遭大量砍伐将会导致哪一系列后果?2、读课本“厄尔尼诺现象”的文字材料和相关插图,分析其中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1)阅读一、二自然段,联系“洋流与海洋渔场”知识,填出空格处的内容。

(2)排除地名因素,秘鲁渔场能在其他地区形成吗?为什么?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3)阅读第三自然段,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4)阅读第四自然段和“厄尔尼诺与全球气候异常图(1982年)”,读出世界气候异常区及异常的表现。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

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例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

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

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

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

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分析高三地理周亚玲一、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和作用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

本节在前面三章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本节又是必修2、3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

从宏观上看,本书不仅是必修模块地理1的枢纽,而且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2、知识结构本课题共有四个知识要点:“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一个知识要点解决的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问题,后三个知识要点重在阐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不同尺度的区域,一个池塘、一块田地、一个区域,甚至全球,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整体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

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教材从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的流动,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本节的很多内容是首次出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本节是抽象的理论,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

3.掌握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为案例,分析说明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3+CO2+H2O===Ca(HCO3)2(2)淀积作用:Ca(HCO3)===2CaCO3↓+CO2↑+H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问题探究]读教材P70图3-3-2,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________,出现石芽、漏斗,整个地表呈高原状态。

(2)B图表示青中年期,各种__________喀斯特地貌和________喀斯特地貌同时发育,地表呈________状态。

(3)C图反映的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开始进入老年期,出现____________、冲积平原和________等。

提示:(1)幼年期(2)地表地下山地(3)溶蚀洼地孤峰[总结深化]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2.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对点演练]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是:①CaCO3+CO2+H2O===Ca(HCO3)2②Ca(HCO3)===2CaCO3↓+CO2↑+H2O据此回答1~2题。

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 )A.① B.①② C.② D.部分①,部分②2.有利于①②反应进行的条件是( )①岩石的可溶性强②岩石的透水性强③水的流动性好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A.①② B.①②③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1.A 2.D 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①反映了这一过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地理环境体系。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自然圈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大气圈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影响着水圈水汽的凝结和降水,从而影响了地表的水文循环。

2. 地壳运动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在不断运动,地壳运动也带动了地貌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影响。

3.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气候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类型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的分布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形成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不同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平衡。

二、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规律。

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分异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气候分异会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土壤分异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各有特点。

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等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貌分异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千奇百怪,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各具特点。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各具特色,对当地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 经济发展分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条件不同,导致了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试题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试题鲁教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试题鲁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试题鲁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试题鲁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课后篇巩固探究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我国东北地区-①B.我国华北地区-②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D.我国西北地区-④2.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A。

①→② B.④→①C。

③→④D。

②→③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当地能源资源贫乏,符合图中③所示特征.第2题,②地资源丰富但需求量小,资源供大于求,③地资源贫乏但需求量大,资源供不应求,因此就产生了资源由②运往③的跨区域调配现象.答案:1。

C 2。

D导学号63794030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打通东线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

读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a、b两地段其周围所在大地形区叙述错误的是()A。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全年组)更新时间:2008-03-28 16:34:40论坛转帖地理教学计划一、三年大计划年级学期教学内容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学期高中《地理》必修2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选修1,《中国地理》1、2两册。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湘教版目录对学习地理来学有一定的作用,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可以帮助你了解地理的学习框架。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湘教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湘教版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雨衣雨裤,包用5年,千里雨衣厂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为什么河谷多下沉气流冷空气分子相对不活跃,密度大,下沉,所以河谷盛行下沉气流。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当气流过山顶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湿度显著减少,温度也会越来越高。

1什么是下沉气流具有垂直向下分量的气流。

大气层结不稳定引起的对流,对流运动发生过程中,有和周围环境大气发生热量、动量、质量(含水汽)的交换,因而改变了环境大气的状态。

在大气主要表现为高压地带气流和低压地带气流相互循环流动,促使地球环境干湿变化四季交替。

2河谷形成原理河谷由沟谷发育而来。

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在沟谷汇聚,形成沟谷流水。

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由于这样的特点,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下蚀到一定程度,下切到地下海水层,地下水成为沟谷流水补给。

当沟谷流水获得地下水稳定补给,至此沟谷成为河谷。

如何学习高中地理拿高分?1、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

个人感觉好象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可以培养(当然,偶可以择,而地理对于有考试要求的学生而言,带有一点compulsory).对地理了解的越多,就越有兴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有哪些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1.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圈层构成。

地球内部有固态的地核、液态的地幔和气态的外核。

2.地壳的运动:地球的陆地和海洋表面在不断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不断上升并冷却凝固,形成地壳。

这种运动被称为地质运动或地壳运动。

3.地震和火山: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突然冲破地壳,形成火山,喷发出岩浆和熔岩。

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壳上方是液态的外核,最外层是磁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圈层构成。

5.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由空气组成,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是地球表面到17千米之间的层,平流层在17-50千米之间,高层大气在50-100千米之间。

6.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7.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等过程。

8.自然环境的破坏: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9.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指人类在利用资源时,不超出资源的再生能力,保持生态平衡。

10.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实现对地理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1.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卫星和恒星系统。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相关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时差等。

3.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以及地球的外部圈层,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5.地球的物理特征:地球的密度、引力、重力加速度、地磁场的形状和分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体性与差异性 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
异性
蓉欧快速铁路是通往欧洲的新一条路上货运大通道,运输时间是传统海上运输的三分之一。

读下图,回答1~2题。

1.沿图中蓉欧快速铁路一线,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现象
2.海上运输线途经亚洲东部,沿岸地区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
D.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常绿硬叶林
1~2.【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

第1题,从成都到欧洲,主要差异是水分条件不同,自然景观发生相应变化,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差异,即经度地带性差异。

第2题,图示海上运输线从山东出发,在亚洲东部依次经过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答案】 1.B 2.A
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4.影响图中②③④自然带更替和⑥⑤④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热量、水分 B.热量、热量
C.水分、水分 D.水分、热量
3~4.【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第3题,①位于赤道附近,是因海拔高形成的热带草原带,③是大气环流影响(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草原带,⑤位于热带,因地处背风坡降水少而形成热带草原带,它们自然带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

第4题,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和⑥⑤④自然带的更替均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三种自然带均位于热带,热量差异小,景观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分差异大。

【答案】 3.A 4.C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简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山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带名称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荒漠带
6.该山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
5~6.【解析】本题组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5题,图示山地基带为荒漠带,荒漠带以上为山地草原、高山草甸、山地针叶林,因此该山地位于温带,基带为温带荒漠带。

本题也可这样考虑:我国没有热带荒漠带,因此该山地基带为温带荒漠带。

第6题,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该山地北坡光热条件均劣于南坡,因此北坡有森林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答案】 5.D 6.B
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读该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7~8题。

7.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谷岳从中国北方出发,经过蒙古、哈萨克斯坦到土耳其,再到欧洲,依次经过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在黑海附近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到达德国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没有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 C
8.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谷岳主要沿中纬度地区进行这次穿越,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为水分。

【答案】 D
读模拟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9~10题。

9.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从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是( )
A.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规律
C.沿海到内陆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①→②→③→④→⑤→⑥体现出南北方向上随着热量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⑦→⑧→⑨→⑩体现出东西方向上随着水分条件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带变化,属于经度地带性。

【答案】 A
10.A自然带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
A.地带性规律
B.非地带性规律
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解析】A是在荒漠带出现的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答案】 B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完成11~13题。

11.关于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湿度减少 B.沿X方向热量减少
C.沿Y方向湿度增加 D.沿Y方向热量增加
【解析】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纬度,故沿X方向纬度越来越高,热量条件越来越差。

Y 方向表示自然带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B
12.照片显示的植物常见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照片显示的植物根系发达且多位于地表,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常见于图中的①。

【答案】 A
13.与③自然景观类型一致的地区是(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德干高原 D.巴西高原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③自然带主要分布在纬度40°左右,与我国山东丘陵的景观类型一致,都为温带景观。

江南丘陵为亚热带景观,德干高原和巴西高原为热带景观。

【答案】 A
14.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存在的不同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自然带与图中A、B、C、D的对应关系。

①落叶阔叶林带②针叶林带③针阔叶混交林带④常绿阔叶林带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填序号)
(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一地域分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坡缺少森林植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坡积雪冰川带的海拔比北坡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1)题,首先确定南坡基带:珠穆朗玛峰南坡基带D位于亚热带,为常绿阔叶林带,然后根据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确定C、B、A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

第(2)题,该图自然带随海拔不同而不同,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原因是山体不同高度水热状况不同。

第(3)题,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为气候决定了植物分布所需要的光、热、水分条件。

图示北坡山麓海拔高,气温低,又该坡位于背风坡、阴坡,降水少,光照不足,因此缺少森林植被。

第(4)题,影响雪线分布的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虽然南坡为阳坡,温度相对较高,但图示南坡积雪冰川分布的海拔较低,说明南坡降水多是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1)②③①④(2)垂直地带性峰顶与山麓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3)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4)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
15.读亚欧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A自然带所在地的夏季气候特征是________,冬季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a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________规律,该规律形成基础是________差异。

b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________规律。

(4)B地区季风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炎热干燥温和多雨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