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新2020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附3 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学案 必修1【下载】
高中地理知识手册——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知识手册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目录第一单元地球———————————————————3 第一讲地球地图———————————————————4第二讲宇宙中的地球—————————————————10第三讲地球运动———————————————————12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18 第一讲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9 第二讲大气的受热过程————————————————20 第三讲大气运动———————————————————23第四讲气候————————————————————28第五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5第六讲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36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40 第一讲陆地水————————————————————41第二讲海洋水———————————————————45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49 第一讲地球的内部圈层及板块构造学说——————————50第二讲板块构造学说—————————————————51第三讲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53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56 第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6第二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57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框架:第一讲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地球的外部圈层1.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它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生物圈的特殊性:(1)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有独立空间的圈层。
如图1。
(2)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概念 类型 传播速度 波动方向 通过介质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课件:第四章 地表形态

1.河流侵蚀地貌:
考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核心知识通关】
河谷发 展阶段
侵蚀类型
向下
地貌
河流侵蚀作用以_____
初期(A)
和向源头侵蚀
_____________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横剖面呈“V”型
减弱
凹岸
凸
向下侵蚀作用_____,向河 河流_____侵蚀、___
(4)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 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 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5)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水流向。 时令河即季节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于内陆沙漠或沙漠边缘,由雨季时雨水汇流而成,一 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 画出,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3.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第1题,该河流位于湿润地区,其径流量向下游不断增大,河流 穿过山脉,进入平原,说明甲地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径流量最小。第2题,图中乙地位于 河流穿越山脉的峡谷中,河流的落差较大且河道较窄,适合修建水坝;丙、丁两地的落差较 小,河道较宽,不适宜建水坝;甲地的水量较小,也不适宜建水坝。第3题,河流穿过平行背斜 山脉的形成过程应为先有河流的形成,随后在褶皱山脉缓慢的形成过程中,河水对隆起的 山脉不断侵蚀,使得河流最终穿过平行的山脉。
【经典例题导悟】 (2016·全国卷Ⅱ)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❶,下游河 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 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❷。下 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 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❸。1964年在该河上 游建成水库❹;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❺。 据此完成(1)~(3)题。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喀斯特地貌

答案:1.B 2.C
3.(2021·湖南益阳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FAST)”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中国天眼”是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探索宇宙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口径500米,发射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如果在里面倒满矿泉水,全世界70亿人平均每人可分4瓶。它能看穿130多亿光年的区域,接近宇宙边缘。目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有了它可以推动对宇宙深空的了解与探测,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海相沉积形成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地壳抬升 形成高原
地表地下受到侵蚀
继续侵蚀地表和地下形成典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形成过程
首先大气降水在平坦的岩石表面沿裂隙溶蚀出 ,溶沟进一步加深加宽就形成了 ,溶沟相互交错,将岩石分割成 ,溶沟加深形成 ,大量山峰被溶蚀变矮甚至消失成为 ,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成 。
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
喀斯特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
成因:石漠化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侵蚀力强;多陡坡,土层薄,易被侵蚀;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发育薄;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人多,贫困,生态保护意识差
常见地 貌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问题探究:这大量的泥沙是怎么来的呢?
源头
江阴
三峡
荆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问题探究:这大量的泥沙是怎么来的呢?
地点一:下游-江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⑵ 泥 沙 为 什 么 在 入 海 口 大 量 堆 积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问题探究:这大量的泥沙是怎么来的呢?
结论四:来自长江向源头的侵蚀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问题探究:这大量的泥沙是怎么来的呢?
地点四:源头
1995年鉴定的源头: GPS32°45.15´N,94°36.05´E,海拔4842米 2005年鉴定的源头: GPS32°45.14´N,94°30´ 44˝ E,海拔5170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优秀课 件公开 课课件 复习课 件名师 课件免 费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优秀课 件公开 课课件 复习课 件名师 课件免 费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 态的塑 造(共39 张PPT)
人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提升课件(共31张PPT)

高考试题展示
第四章 本章整合提升
(2014·北京)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第1~2题。
第四章 本章整合提升
1.气旋( )
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
2.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 )
第四章 本章整合提升
综合素质地质构造的运用 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力作用状况。 (1)褶皱——水平运动。 (2)断层——升降运动。 (3)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 (4)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 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第四章 本章整合提升
②若汛期与多雨期一致,则说明该区河流主要受大气降 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③若河流汛期与气温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则以冰雪融 水补给为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4.根据河流的河床宽度与横剖面形状可判断地形 (1)河床较宽阔,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以侧蚀和堆积 为主,且河道比较弯曲,其横剖面一般呈“U”型。 (2)河流河床深且窄,说明该流域向下侵蚀强烈,一般是 分布在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其横剖面一般呈“V”型。
第四章 本章整合提升
(2013·浙江文综)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 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题。
第四章 本章整合提升
6.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 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表现为热能2、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及转化形式,如风能等三.分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分类:①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②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煤炭)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③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石灰岩地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等(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巨大的褶皱山脉地表岩层水平位移----断裂带2、垂直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沟、海岭)分割成许多单位,叫做板块。
六大板块: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多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地热资源也比较丰富1.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出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2.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不断升高;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不断扩大;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3.我国多地震原因:位于三个板块(亚欧、印度洋、太平洋)交界处,两个地震带交汇处4.地震多的国家有: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西海岸,秘7鲁,墨西哥,新西兰,智利第二节山岳的形成(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A褶皱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判断依据(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特定条件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良好的天然气、石油储存构造;修建隧道工程向斜: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构造;修建水库大坝B.断层的形成和基本形式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2020版地理新导学人教必修一课件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节

6
第六页,共50页。
(2)发育阶段及特点(tèdiǎn)
发向育 段阶下(xi向外àn力源ɡ作x头用ià)特(y点uántó深u) 而河窄流地貌特点
初期
________
和
河___谷___两___岸_侵蚀为
主
河V谷 __________ , 谷 壁 陡 峭
(1)“V”型河谷的发育
①河流侵蚀作用:河流发育初期,以向下 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原因:流速快,能 量集中),使河谷加深和延长。
②河谷形态:深、狭窄、谷壁陡峭,横剖 面呈“V”型。
(2)槽型河谷的发育
①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向下侵蚀减弱 ,向两岸侵蚀加强(原因:河流落差变小),
14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
地势低平,河网稠
地貌 扇 顶 端 到 边 缘 地势平坦、宽 密,三角洲以河道分
特点 地 势 逐 渐 降 广
16
叉处为顶点向海洋方
第十六页,共50页。
名师点拨:
1.瀑布的形成
瀑布主要是河流对软硬不同的岩石产生的 差异侵蚀而形成的。瀑布发育的地区,上 部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下部较 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的下蚀 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瀑布形成后,由 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方向后 退,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横剖弯面呈曲“____拓__”宽型
中期
向 ____________ 的 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更为 ________
__宽___而__浅_ ,的河槽谷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 河 谷 展 宽 , 横 剖 面 呈
后期
蚀
______________型
(课标版)2020高中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附3 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课件 必修1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下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指出图中 P 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 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谢谢观看
【答案】 C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处, 北临渤海湾,东靠莱州湾,总面积约为 5 450 平方千米。受黄河影响,这里成 为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地方。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呈________(“U”型/“V”型)。 (2)分析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 (3)在黄河流域内,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河段及地形区是________,其地形 地表形态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 [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 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沉积作用,其沙源来自枯水期 露出的湖滩。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 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
颗粒大、比重大
近地区(例如塔 形成各种风积地貌。风中的沙粒
风积
的先沉积,颗粒
克拉玛干沙漠、受阻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如果地
地貌
小、比重小的后
黄土高原的黄 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风力作用下
沉积
土)
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风中
的黄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地貌
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 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 (图 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 附近)形成于 2 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 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 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高中必修I地理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新课标

人教版高中必修I地理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单项选择*1. 读上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②乙处为侵入岩③甲可能是火山岩④乙可能是沉积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 造成“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河流侵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3.表示地质构造的名称是A.火山喷发、板块碰撞 B.地下热能、变质作用C.地壳运动、构造地震 D.褶皱、断层4. 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搬运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流水搬运堆积作用5. 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是A.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B. 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C. 发生地震、火山喷发D. 岩层发生上下运动和弯曲变形6. 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A. 向斜成山B. 背斜成山C. 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D. 褶皱形成的高地7.地貌的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的是A.长江三峡 B.戈壁和裸岩荒漠 C.河口三角洲 D. 沙丘、沙垄2003年7月21日;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大姚县又发生降雨;造成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地震救援带来困难。
据此回答8—10题*8. 对云南省地震的正确描述是A. 大姚县地震是20世纪初全球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B. 6.2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是5级地震释放能量的60倍C. 大姚县地震的发生与云南的地质构造密切有关D. 由于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人类是无法做出预报的*9. 地震引发的滑坡产生是A.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破坏力极强B.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C.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滑坡日趋频繁的原因D.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10. 我国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其中楚雄地区处于A. 东部沿海地区B. 东北地区C. 西北地区 D. 川、滇、黔地区11.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形是A.吐鲁番盆地 B.黄土高原 C.喜马拉雅山脉 D.青藏高原12.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有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割成两个单元;即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B.板块漂浮在地幔之上;处在不断运动中C.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形成海沟和山脉D.板块内部比较活跃;边缘比较稳定*13.不属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是A.印度洋大洋中脊 B.环大西洋地震带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地中海—东非裂谷地震带14.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是A.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B.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C.发生地震、山崩和火山 D.岩层发生上下运动和弯曲变形15.喜马拉雅山是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B.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16.日本多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是A.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B.位于亚洲的东部C.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D.位于板块碰撞带上*17.我国西北部城镇分散的主要原因是A.平原面积小 B.水源供给不足 C.交通便利 D.山地面积广大18. 冲积扇常常形成于:A. 河源地带B. 滨海地带C. 山麓地带D.河流中下游19.沟谷的形成主要是:A. 流水沉积作用B. 风力沉积作用C. 流水侵蚀作用D. 风力侵蚀作用20.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 ①④B. ②③C. ①③ D. ②④二、综合题21. 读图4-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图4-1(1)在图中方框内填写三大类岩石和物质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3 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学习目标:1.学习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
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重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流水地貌1.流水地貌是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塑造而成的地貌。
2.河流地貌(1)上游:大多地处山地和高原,高差大,水流急,对河道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往往形成峡谷和瀑布。
(2)中下游:水流减缓,河谷变宽,往往形成冲积平原。
(3)入海口:沉积作用显著,往往形成三角洲平原。
(4)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3.喀斯特地貌(1)在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区,常因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而形成特殊地形,称为喀斯特地貌。
(2)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3)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溶洞中发育的石钟乳、石笋、石柱。
二、风成地貌1.风成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沉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风蚀地貌主要有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沙丘、黄土高原都属于风力沉积地貌。
三、海岸地貌海蚀地貌主要有高耸的海蚀崖、深邃的海蚀洞、造型奇特的海蚀柱;海积地貌主要有沙滩、沙洲、贝壳堤。
四、山岳地貌1.褶皱山(1)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2)由褶皱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2.断块山(1)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断块山。
3.火山(1)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2)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有的火山口中部是低凹的封闭洼地,积水形成湖泊。
(3)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沉积而成的锥形体,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自主诊断]1.所有的谷地都属于流水地貌。
( )2.峰林、峰丛、石笋、石柱都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
( )3.河口三角洲、沙丘和黄土高原都属于沉积地貌。
( )【提示】 1.×谷地不都是流水地貌,如非洲东部大裂谷是断裂陷落而成的地貌。
2.×石笋、石柱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3.√河口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沙丘和黄土高原属于风力沉积地貌,都是沉积地貌。
[合作探究·攻重难]流水地貌及其形成[归纳总结]1.河流的沉积地貌类型位置形成特点冲积扇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呈扇形分布,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厚度逐渐变薄,沉积颗粒逐渐变细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水流减缓,河谷变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三角洲入海口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大都呈三角形,河网密布三角洲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河口地区水流变化的规律,因此,河流含沙量、海洋潮流作用、入海口的海滨地区地势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三角洲的发育。
①丰富的泥沙来源。
这主要取决于河流输沙量的大小。
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就为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大量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海流带走,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沉积,促使三角洲的成长。
③海滨地区地势平坦,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有利于泥沙沉积,促进三角洲的发育。
1.扇三角洲是由临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如下图)。
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深B.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C.图中的水体一定是海洋D.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B[根据材料,扇三角洲是由临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浅,A错;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B对;河流入海口处,地势落差小,没有推动冲积物由高处向低处的动力,所以扇三角洲一般不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C、D错。
]风成地貌及其形成[归纳总结]类型分布形成特点风蚀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沙石磨蚀岩石,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蚀蘑菇上部粗大,近地面处细小,呈蘑菇状风积地貌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风中的沙粒受阻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如果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风中的黄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地貌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 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C[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沉积作用,其沙源来自枯水期露出的湖滩。
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
]褶皱山与断块山[归纳总结]类型形成图示举例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由褶皱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
形成图中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A[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成因。
结合图片可知该山为块状山地,岩层并未产生弯曲变形,所以A项正确。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固双基]1.下列属于河流冲积(洪积)扇地貌景观的是( )【答案】 A2.下面是某同学在旅游中拍摄的两幅地貌景观图,图1中岩石A处发育凹沟,图2中红色山群陡峭。
形成上述景观的共同的原因是( )图1 图2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C.风力搬运D.岩浆活动【答案】 B3.下图属于风成地貌景观的是( )【答案】 A我国干早、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
据此回答4~5题。
4.该地区可能位于( )A.河西走廊B.青藏高原C.三江平原D.江南丘陵5.形成这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答案】 4.A 5.C6.下图为日本富士山景观,该地貌属于( )A.褶皱山B.断块山C.火山D.角峰【答案】 C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处,北临渤海湾,东靠莱州湾,总面积约为5 450平方千米。
受黄河影响,这里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地方。
(1)河流侵蚀容易形成沟谷地形,其形态呈________(“U”型/“V”型)。
(2)分析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
(3)在黄河流域内,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河段及地形区是________,其地形地表形态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
【答案】(1)“V”型(2)河流下游,流速减慢,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黄河含沙量大。
(3)中游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8.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_____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是________。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________岩,并且气温________,降水总量________,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峰林东地下河(溶洞)(2)石灰较高大(3)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较为贫瘠、岩层保水性能差。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下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