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教案

合集下载

菱形的性质教案

菱形的性质教案

菱形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菱形的性质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菱形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2. 探索菱形的性质,包括边长、角度和对角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激发兴趣1. 引导学生回顾正方形的性质,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其他类型的四边形。

2. 展示一些图形(其中包括菱形),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菱形的特点。

3. 提问:你能描述一下菱形的性质吗?菱形与其他四边形有何区别?步骤二:菱形的定义和要素1. 讲解菱形的定义:四条边相等, 对角线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菱形的定义,并把握住关键词汇和概念。

步骤三:菱形的性质探索1.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菱形的图片或几何模型。

2. 学生观察,并提出关于菱形性质的问题,例如:每个角度的度数是多少?对角线长度有何规律?等等。

3. 学生归纳总结:每个小组汇报他们发现的共同点和规律,全班一起讨论并得出结论。

步骤四:菱形的性质验证1. 给学生一些举例菱形的问题,如:给出一条对角线的长度,能否确定菱形的面积?2. 学生通过计算和实践来验证并解答问题,展示他们对于菱形性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步骤五:巩固和拓展1. 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2. 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探究菱形的特殊情况,如正菱形。

步骤六:课堂总结1. 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菱形性质的知识,强调关键点和要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有趣的观察结果。

教学资源:1. 图形展示板或幻灯片,展示菱形和其他四边形的图片。

2. 菱形的几何模型或实物,供学生观察和探索。

3.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活动工具。

4. 练习题和课堂练习材料。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的程度。

2. 学生在小组和全班中的表现和汇报。

3.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堂练习的正确性和深度。

拓展活动:1. 学生自行寻找关于菱形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数学菱形教案【优秀6篇】

数学菱形教案【优秀6篇】

数学菱形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数学菱形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数学菱形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四、课堂引入1.复习(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

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通过演示,容易得到: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数学菱形教案篇二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菱形的教案

菱形的教案

菱形的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菱形,以及菱形的特点。

2.学生能够使用规定的边长和角度来绘制菱形。

3.学生能够在菱形中识别和确定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1.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大小的菱形。

2.白板和彩色粉笔。

3.印有菱形的工作表。

教学过程:引入:1.展示不同大小的菱形,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特点,如四条边长度相等,相邻两边夹角为90度。

2.与学生一起回顾正方形的特点,引导他们发现正方形也是一种特殊的菱形。

探究:1.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一个菱形。

2.引导学生测量边长和夹角,帮助他们发现规律和特点。

3.与学生一起讨论菱形的特点,如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中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4.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中不同大小的菱形,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拓展:1.引导学生将菱形与其他几何形状进行比较,如长方形和正方形。

2.让学生尝试画出其他大小和形状的菱形。

3.与学生一起解决菱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帮助他们应用菱形的特点来解决问题。

巩固:1.发放印有菱形的工作表给学生,让他们在工作表上练习绘制和标记菱形的各个部分。

2.让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在工作表上的学习成果,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总结:1.与学生一起回顾菱形的定义和特点。

2.让学生总结菱形的绘制方法和属性。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观察菱形。

扩展阅读:1.让学生阅读有关菱形的故事或文章,以加深对菱形的理解和兴趣。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和应用菱形的知识,如寻找菱形的标志,设计菱形的图案等。

八年级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八年级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菱形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的: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四、课堂引入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18、2、2菱形》课时练习含答案;5、在同一平面内,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纸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梯形答案:B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解析:解答: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长都为a,根据菱形的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根据题意得,拼成的四边形四边相等,则是菱形、故选B、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定义、6、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答案:D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解析:解答:由于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相等,则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题意可得: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即是菱形、故选D、分析:本题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四边形中不一定为菱形的是( )A、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B、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D、用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B、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3、若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 )A、菱形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C、矩形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第2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2、教法建议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第3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数学教案模板精选3篇

数学教案模板精选3篇

数学板精选3篇教学教案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现教师招聘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板,如下所示:《菱形》教案随着教师考试临近,想必许多考生都在为没有合适的示范教案而烦恼,常常困扰于课程内容太多无法删减,时间自然也无法保障。

本文以数学学科《菱形》为例,为您呈现10-20分钟的课堂教案,精简的速写教案将成为您备考的参考依据。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并且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一般与特殊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菱形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可活动的衣帽架、收缩门、防护栏等),提问是什么图形,由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边行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板书定义):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板书)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菱形的动画制作过程出示问题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总结学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以及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并进一步追问: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出示求证:(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证明,并请学生进行板演。

关于《菱形》的教案及说课稿

关于《菱形》的教案及说课稿

关于《菱形》的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和特点;2. 学会如何画菱形和计算菱形的面积;3. 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菱形的定义和性质;2. 菱形的画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2. 菱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菱形的模型或图片;3. 几何画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菱形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菱形被称为“菱形”;2.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如骰子、植物的叶子等,让学生感受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存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菱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对方,四个角相等等;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画菱形,并讲解菱形的画法步骤;3. 介绍菱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菱形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菱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菱形的定义、性质和面积计算公式;2. 提醒学生注意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好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菱形知识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和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菱形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需要注意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菱形知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六、案例分析:菱形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学会如何将菱形的性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菱形的实际应用;2. 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1. 实际问题中菱形性质的识别;2. 实际问题解决的策略。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实际应用案例的资料或图片。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菱形实例。

2. 培养学生运用菱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菱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 菱形的判定方法3. 菱形的应用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 难点:菱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菱形的性质。

2.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菱形的形成和性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菱形的问题。

2. 探究菱形的定义与性质:学生自主探究菱形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性质,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

3. 菱形的判定方法:学生总结菱形的判定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实践与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菱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菱形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 搜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几何图形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应用?2.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几何图形的书籍和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及实际应用。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学会菱形的判定方法;(3)掌握菱形的对称性和四条边的相等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菱形的边长;(3)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菱形的兴趣,培养其对几何图形的审美意识;(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菱形的判定方法;(3)菱形的对称性和四条边的相等性。

2. 教学难点:(1)菱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利用菱形解决几何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 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菱形的边长;3. 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4.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及相关例题;2. 实物模型:各种形状的菱形;3. 练习题:与菱形相关的几何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形状的菱形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 探究菱形的性质:(3)教师展示菱形的性质PPT,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菱形。

3. 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菱形的边长;(3)教师给出相关例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4. 菱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布置作业:(1)巩固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2)解决一些与菱形相关的几何题目。

菱形的性质教案

菱形的性质教案
学生完成证明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通过证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确立性和证明的必要性。
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对菱形性质的归纳,是学生对菱形特征的认识,是知识的一次升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突出教学重点。
伸缩的衣架、中国结、矩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平行四边形与菱形
教师播放课件,平行四边形的一边慢慢的平移,直到相邻两边长度相等。
学生观察发表见解。
理清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关系,引出本节课活动的主题。
活动二:
菱形的
定义
⑴菱形的定义
引导学生注意菱形的相邻两边的关系:邻边相等;并明确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通过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解决问题
由菱形的定义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究菱形的特殊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在应用菱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
菱形性质的探究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证明完成后,归纳菱形的两个性质。
通过折纸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进一步体会菱形的对称美,并为探索菱形的性质作准备。
充分地应用直观学具的制作,发现菱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加强了对菱形特征的感性认识,感受动手操作、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教案: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一章:菱形的定义1.1 引言向学生介绍菱形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菱形是什么样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来猜测菱形的特征。

1.2 菱形的定义给出菱形的正式定义:“菱形是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相等,且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释菱形的名称来源,菱形的特点像菱角一样。

1.3 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图形,发现其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平分对方每个角都是直角第二章:菱形的对称性2.1 引言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菱形有什么特殊的对称性吗?”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对称性。

2.2 菱形的对称性给出菱形的对称性定义:“菱形具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性质。

”解释菱形的轴对称性:菱形有两组对边平行,可以沿两条对角线进行折叠,两边重合。

解释菱心的概念:菱形的中心点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它是菱形的中心对称点。

2.3 菱形的对称性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画出菱形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让学生尝试解决与菱形对称性相关的问题,如:如果给出一个菱形的一部分,能否确定整个菱形的形状?第三章:菱形的面积计算3.1 引言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如何计算菱形的面积?”引导学生思考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2 菱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给出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之积的一半。

”解释公式背后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或几何证明来说明。

3.3 菱形的面积计算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给定菱形的面积。

让学生尝试解决与菱形面积相关的问题,如:如果给出一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度,能否计算出其面积?第四章:菱形的构造4.1 引言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如何构造一个菱形?”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构造方法。

4.2 菱形的构造方法给出菱形的构造方法:“通过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在对角线上分别标记四个点,连接相邻点即可得到菱形。

”解释菱形构造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或几何证明来说明。

4.3 菱形的构造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构造一个菱形。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2)掌握菱形的性质;(3)学会菱形的判定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菱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如骰子、风筝等,发现它们都具有四条相等的边和四个角都相等的特征;(2)给出菱形的定义: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叫作菱形。

2. 菱形的性质(1)边长性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2)对角线性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3)角度性质:菱形的四个角都相等,均为直角或锐角;(4)对角线与边的关系:菱形的对角线将菱形分成的三角形是全等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证明方法;2. 直观演示法: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菱形的性质;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菱形的性质;4. 小组讨论法:分组探讨菱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菱形的定义及性质:结合实物和几何画板软件,讲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证明方法;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自行探究菱形的性质,并完成相关练习;4.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菱形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有关菱形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菱形性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能力。

七、作业布置2. 菱形应用题: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菱形的定义;(2)掌握菱形的性质;(3)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探索菱形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2)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菱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菱形性质的证明;(2)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菱形模型、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引导学生关注菱形的美感;(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吗?2. 探究菱形的定义:(1)学生通过观察菱形模型,总结出菱形的定义;(2)教师引导归纳:菱形是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

3. 探究菱形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利用直尺、圆规探究菱形的性质;(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菱形的性质。

4. 菱形的判定方法:(1)学生通过举例,总结出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师引导归纳: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挑选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课后练习题;2. 收集生活中的菱形图案,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还需注意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六、教学内容:菱形的证明与应用1. 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菱形的性质证明相关几何结论;(2)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菱形》教案共3篇

《菱形》教案共3篇

《菱形》教案共3篇《菱形》教案1一、课程目标1.掌握菱形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画出任意大小的菱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前准备板书:菱形的定义和特点教具准备: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细线或毛线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师生互动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菱形。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菱形吗?它长成什么样子?学生:见过,是一种有四条边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教师:不错,菱形的特点就是四条边相等,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一下,灰虽小,五脏俱全,菱形虽小,却是一个能代表许多几何形状的图形。

2. 菱形的定义和特点教师手持图纸,向学生展示图画上的菱形,让学生体验菱形的特点。

教师:这是一张菱形,通过观察它的特点,我们可以定义什么是菱形?学生: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不错。

那么菱形与矩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矩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也都是直角,但除此之外,矩形的两边长,两边宽。

正方形的特点是四边相等且四个角为直角。

教师:这样,我们就已经概括出菱形与矩形、正方形的不同之处了。

现在,我们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学习菱形的特点。

3.画菱形教师向学生展示几个菱形的图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出一个菱形。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试着画一下这个菱形(画菱形)。

学生根据教师给的条件,在练习纸上用铅笔和直尺画出一个菱形。

教师:同学们,你们做的还不错,但是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画菱形的时候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步骤呢?学生:需要先画出长方形,然后用对角线连接中心。

教师:没错,这样可以保证四条边相等,同时保证四个角为直角。

现在,我们再来画一个菱形(画菱形)。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条件,在练习纸上用铅笔和直尺画出了一个大小适中的菱形。

4.扩展应用教师: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如何画一个菱形,我们再来做一个扩展应用。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把几个学生请到黑板前,手持黑板粉笔,按照教师所说出的条件,依次数出一个个的菱形。

《菱形》的教案范文

《菱形》的教案范文

《菱形》的教案范文第一章:菱形的定义与性质1.1 导入:引入菱形的概念,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特征。

1.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定义,即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菱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对角相等等。

1.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菱形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几何作图,验证菱形的性质。

1.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个菱形,并标注出其性质。

第二章:菱形的对角线2.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菱形的对角线。

2.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对角线性质,即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这些性质。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和记录菱形的对角线长度和平分角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几何作图,验证菱形的对角线性质。

2.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个菱形,并标注出其对角线性质。

第三章:菱形的面积3.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菱形的面积计算。

3.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尺子和圆规测量菱形的对角线长度,并计算出菱形的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几何作图,验证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个菱形,并计算出其面积。

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菱形的对称性。

4.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对称性,即菱形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图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菱形的对称性。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菱形的对称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几何作图,验证菱形的对称性。

4.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个菱形,并标注出其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第五章:菱形的应用5.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菱形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应用,如在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公式,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菱形的判定》教案

《菱形的判定》教案

《菱形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菱形的判定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

2. 菱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对角相等,邻边垂直。

3. 菱形的判定方法:(1)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3)一组邻边相等且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是否为菱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介绍菱形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菱形的概念。

(2)讲解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举例验证。

(3)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菱形的判定方法。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判定菱形的方法吗?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探索其他判定菱形的方法,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菱形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价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几何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其合作交流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和几何画板等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3. 设计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资源:1. 实物或图片:用于导入和直观展示菱形。

2. 几何画板:用于演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菱形点评教案

初中数学菱形点评教案

初中数学菱形点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2. 能够识别和绘制菱形;3. 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菱形的定义和性质;2. 菱形的识别和绘制。

教学难点:1. 菱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展示菱形的图片和性质;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重要的性质和公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菱形例子,如正方形、蜂巢、瓷砖等;2. 提问学生对菱形的了解和认识。

二、讲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给出菱形的定义:菱形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2. 讲解菱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对角相等,相邻角互补;3. 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菱形的性质,并用几何图形进行说明;4. 让学生记录下重要的性质和公式。

三、练习和应用(10分钟)1. 给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为菱形,并解释原因;2. 让学生绘制一个给定边长的菱形;3. 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菱形的面积、周长等。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1. 对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复习;2. 强调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练习菱形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菱形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讲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菱形的基本特征。

通过练习和应用,让学生巩固和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在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练习菱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菱形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菱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1. 引入菱形的概念,给出菱形的定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菱形的对称性和对角线性质。

教学方法:1.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特征。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的对称性和对角线性质。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形状的菱形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或几何软件,制作菱形并观察其对称性和对角线性质。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收集不同形状的菱形实物或图片,观察和描述其特点。

第二章:菱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垂直平分、对角线相等、四边相等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证明和推理,理解菱形性质的证明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菱形的性质。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的性质证明过程。

教学方法:1.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性质。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的性质证明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形状的菱形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性质。

2. 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或几何软件,制作菱形并验证其性质。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制作菱形并验证其性质。

第三章:菱形的对角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菱形的对角线性质,包括对角线垂直平分、对角线相等、对角线交点为直角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证明和推理,理解菱形对角线性质的证明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菱形的对角线性质。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对角线性质的证明过程。

教学方法:1.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对角线性质。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对角线性质的证明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形状的菱形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对角线性质。

菱形第一课时教案

菱形第一课时教案

菱形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辨认和描述菱形的形状特点和属性;2. 能够理解和应用菱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3. 能够解决与菱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菱形的基本形状特点和属性;菱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菱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菱形的基本特点和属性;2. 掌握菱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3. 能够解决与菱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2. 能够运用推导出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板书法、课件展示、讲解演示、问题导学、小组讨论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出示一些物品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其形状,引导学生了解菱形的形状特点和属性。

Step 2 概念讲解1. 画出菱形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基本构成和形状特点。

2. 讲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3. 引导学生借鉴前面学过的基本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推导出菱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4. 提供一些菱形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引入和应用。

Step 3 练习1. 完成教师出示的练习题;2. 小组内交流答案并相互讨论;3. 教师选取一些代表性问题,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Step 4 总结1. 复习菱形的形状特点和属性,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2. 总结不同类型的“菱形”题目的解题方法;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Step 5 作业布置1. 完成教师出示的课堂作业;2. 自选一些与菱形相关的问题,进行实践运用。

教学资源:课件、教材、黑板、白板、笔、教师提供的练习题。

高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6篇

高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 篇一高中数学菱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引入新课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图1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
【学习目标】
1、会背菱形的性质定理
2、会书写菱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重点】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
【难点】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
【温故知新】
菱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发生变化时,即当两个邻边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菱形。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的判定定理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4. 菱形的对称性:
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关于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对称)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对角线交点中心对称)。

5. 菱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法则适用于求菱形的面积。

菱形的面积=两条对角线的乘积的一半。

说明:要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
法一: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这是定义证明)。

法二:先证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

(这是判定定理3)
法三:只需证出四边都相等。

(这是判定定理2)
【探究新知】
一、猜想证明形成性质
问题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类似于矩形,菱形是否也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特殊性质?如果有,是什么?
猜想证明形成性质
问题2你能证明上述猜想吗? 1、 求证: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 求证: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二、思考:除了运用菱形的定义,类比研究平行四边形和举行的性质和判定,你能找出判定菱形的其他方法吗:
猜想1: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互相垂直。

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OA =OC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又∵AC ⊥BD ,
∴ BD 所在直线是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 ∴ AB =BC ,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判定定理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题1:例 如图20.3.4,已知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 、BC 分别交于点E 、F ,求证四边形AFCE 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 AE ∥FC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 ∠1=∠2. ∵ EF 平分AC , ∴ AO =OC .
又∵ ∠AOE =∠COF =90°, ∴ △AOE ≌△COF (A .S .A .),
∴ EO =FO ,
∴ 四边形AFCE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EF ⊥AC ,
∴ 四边形AFCE 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
菱形的性质
对边相等 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平分
D
A
B
C
猜想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AB=BC=CD=DA 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
证明:∵AB=CD ,BC=A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
∴四边形ABCD 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思考:这里的条件能否再减少一些呢?能否类似对矩形的讨论那样,有三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就是菱形了呢?猜一猜,并试着画一画,你就会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判定定理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猜想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四边形ABCD ,AC 平分∠DAB 和∠DCB ,BD 平分∠ABC 和∠ADC 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 证明:
∵AC 平分∠DAB 和∠DCB ∴∠DAC=∠BAC ∠DCA=∠BCA 又∵AC=AC
∴△ADC ≌△ABC (A .S .A .) ∴AD=AB ,CD=CB
同理,∵BD 平分∠ABC 和∠ADC ∴AD=CD ,AB=CB ∴AB=CD ,BC=A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
∴四边形ABCD 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判定定理3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
例题2如图,AD 是△ABC 的一条角平分线,DE ∥AC 交AB 于点E ,DF ∥AB 交AC 于点F.求证四边形AEDF 是菱形.(证明略)
【学以致用】
1.菱形ABCD 中∠ABC =60度,则∠BAC =_______.
2、一个菱形的周长是20cm,它的一个内角是60°,则此菱形较短对角线的长是_____。

3、菱形的一个内角为120°,平分这个内角的对角线长11cm,菱形的周长为_____ 大显身手:
4、如图,菱形花坛ABCD 的边长为10m ,BO=8m,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 和BD (忽略小路的宽),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

【堂堂清】
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 、对角相等; B 、对边相等; C 、对角线互相垂直;D 、对角线相等。

2、如图,菱形ABCD 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B 、AC ⊥BD
C 、△ABC 是等边三角形;
D 、 ∠ CAB= ∠ CAD 。

3.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 ,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O
D
C
B
A
O
A
B
C
D
4、菱形ABCD 中,O 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AB=5cm,AO=4cm ,两对角线AC 、BD 的长分别为______
5、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10和24,则菱形的周长为_____。

拓展与延伸
已知:边长为a 的菱形ABCD 中,∠DAB=60度,E 是异于A 、D 两点的动点,F 是CD 上的动点,满足AE+CF=a 。

求证:不论E 、F 怎样移动,三角形BEF 总是正三角形。

小结: 作业:
提分技巧
1、在记忆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时应与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对比记忆,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这两条对称轴是菱形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所以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

A
B
C
D E
F
O
D
C
B
A
3、菱形被对角线分成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在计算或证明时常用到这个结论。

4、菱形的面积公式是
ab
S
2
1
(其中a、b是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

即:“菱形的面
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乘积的一半”。

还要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的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即S=底×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