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菱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菱形及其性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菱形及其性质

菱形及其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掌握菱形的性质,会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

了解计算菱形面积的一个特殊公式(两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中通过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体验几何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教学重点:探究问题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知识回顾矩形的定义及性质2、折纸实验引入课题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课本上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观察,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课前学生自己操作课堂老师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菱形的定义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

(强调菱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一组邻边相等)3、说说生活中的菱形,感受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鼓励尝试,探求新知1、除菱形的定义外,猜想并验证菱形的其它性质引导学生从边、角、线及对称性方面进行探讨。

(实在没有思路的学生给指出交流探讨方向)①菱形的四边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谁是对称轴?③菱形的对角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④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是否平分一组对角?学生可能先大胆猜想或根据问题的提示,进而通过折叠、测量、旋转、推理、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合情的方法,老师应给予鼓励与肯定。

2小组交流成果,概括菱形的性质①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从对称性来看)。

③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从边长看)。

④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三、引导落实、应用提高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 ,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2、菱形ABCD 中∠ABC =60度,则∠BAC =_______.3、菱形ABCD 中,O 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AB =5cm,BO=4cm ,则对角线AC 的长为____,BD的长为_____。

《菱形的认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菱形的认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菱形的认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菱形的认识: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创造性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菱形的认识。

通过研究菱形的性质、特点和相关定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菱形的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 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识别并绘制菱形;- 理解菱形的内角和外角;- 掌握菱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运用菱形的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 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对菱形的兴趣。

例如:“你会用什么几何形状来代表一颗宝石?”- 引导学生思考宝石的形状特征,引出菱形的概念。

2. 认识菱形- 讲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四条边相等、对角线相等、相邻角补角等。

- 使用教具或投影仪展示不同尺寸的菱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辨认菱形。

3. 绘制菱形- 引导学生掌握绘制菱形的方法,包括通过对角线的交点和边长的关系来绘制菱形。

- 分发练题,让学生尝试绘制给定尺寸的菱形。

4. 菱形的内角和外角- 说明菱形内角和外角的性质,即内角和为360度,外角等于补角。

- 给出一系列角度问题,让学生运用菱形性质计算内角和外角的度数。

5. 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解释如何计算菱形的周长和面积,包括周长等于4倍边长,面积等于对角线之积除以2。

- 提供练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公式计算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6. 菱形定理的应用- 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菱形定理的应用方法,如垂直平分线定理、对角线交点角度性质等。

- 分组讨论和解决一些与菱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 设计一份简单的测验,测试学生对菱形的认识程度。

- 观察学生在绘制菱形和计算周长、面积时的准确性和独立完成能力。

结论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认识菱形,并掌握与菱形相关的定理、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菱形的知识。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教学情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菱形》数学教案

《菱形》数学教案

《菱形》数学教案
标题:《菱形》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理解和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菱形的概念。

2. 新课讲解:
(1)定义:四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性质:
- 对角线互相平分;
- 对角线互相垂直;
- 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判定:
-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一组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画图、做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以此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菱形的知识。

4.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菱形的重要性质和判定方法。

5. 布置作业:
设计一些关于菱形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八年级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八年级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菱形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的: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四、课堂引入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18、2、2菱形》课时练习含答案;5、在同一平面内,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纸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梯形答案:B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解析:解答: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长都为a,根据菱形的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根据题意得,拼成的四边形四边相等,则是菱形、故选B、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定义、6、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答案:D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解析:解答:由于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相等,则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题意可得: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即是菱形、故选D、分析:本题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四边形中不一定为菱形的是( )A、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B、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D、用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B、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3、若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 )A、菱形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C、矩形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第2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2、教法建议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第3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菱形》教学设计

《菱形》教学设计

《菱形》教学设计《菱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能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菱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证明。

菱形判定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演示法通过演示菱形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菱形的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4. 练习法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菱形的图片,如菱形的窗户、菱形的地砖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为学习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强调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5.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上交。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菱形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菱形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菱形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2.2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包括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性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部分,也是后续学习其他复杂图形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矩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菱形的性质,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菱形的性质,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菱形的性质的推导和运用。

2.难点:对于菱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菱形的性质。

2.采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菱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菱形的图形,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与菱形相关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菱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菱形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与菱形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菱形的性质,可以通过操作图形、填写表格等方式进行。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性质在其他几何图形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几何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总结菱形的性质,并强调其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与菱形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菱形教案

高中数学菱形教案

高中数学菱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菱形的性质与特点;
2. 学会计算菱形的面积和周长;
3. 能够解决与菱形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 菱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
3. 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了解菱形的性质和相关知识,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具;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复习关于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菱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菱形的形状和特点;
2. 概念讲解:讲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对角线相等、对角线垂直、对角线平分等;
3. 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菱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5.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菱形性质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菱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
2. 设计一个与菱形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菱形的性质和计算展开,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菱形》教学设计

《菱形》教学设计

《菱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菱形》教学,学生能够:
学习菱形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掌握绘制菱形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创造力
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美感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菱形》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菱形的样本和教材
相关的几何工具和材料
学生的绘图纸和绘图工具
教学步骤
步骤一:介绍菱形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教师向学生介绍菱形的基本形状和特征,让学生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对菱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步骤二:掌握绘制菱形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教授学生绘制菱形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使用几何工具和绘图纸绘制出精确的菱形。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绘制菱形的方法和技巧。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会运用菱形的特性进行几何推理和创造性的绘图。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提高几何思维和创造力的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观察学生对菱形的形状和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在绘制菱形的方法和技巧上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几何思维和创造力上的表现和能力
评估学生在空间想象和美感上的发展和应用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进行菱形的应用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创造力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几何图形的研究和讨论,拓宽学生的几何知识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创作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初中数学八下 18.2.2《菱形》菱形的性质教案2 【经典教学设计合编】

人教初中数学八下 18.2.2《菱形》菱形的性质教案2 【经典教学设计合编】

菱形的性质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本节课是菱形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性质,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性质的教学方面,采用直观操作和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

教学内容分析:菱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

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媒体教具三角板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发现新知1.教师拿出可以活动的衣帽架,问同学们衣帽架上有我们熟悉的什么图形,学生不难回答是菱形。

借此,我便让学生举出自己身边的菱形图案,例如:美丽的中国结、学校的收缩门等等,我再展示出我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毛衣上的菱形图案、菱形耳环、办公室窗子的防护栏、自动收缩门、操场上地砖拼成的图案。

2.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边行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板书定义):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板书)通过等式“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菱形,强化菱形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1.出示问题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先自己举例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再欣赏教师收集的菱形图案,从中抽象出菱形定义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概念的理解,解决问题和数学探究意识。

学生欣赏菱形图案,感知生活中的菱形。

观察教师的演示,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3.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性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十七章第二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菱形的性质。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四边形性质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正六边形和其他多边形的性质做铺垫。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判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菱形的性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对于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需要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菱形的定义,掌握菱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其判定。

2.难点:菱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判定等内容。

2.几何画板:用于展示菱形的性质。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形,如蜂巢、骰子等,引导学生对菱形产生兴趣,进而提出问题:“什么是菱形?菱形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菱形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几何画板展示菱形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菱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菱形的性质判断给出的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菱形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菱形的定义和特征•学生能够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菱形•学生能够绘制一个菱形教学内容1.菱形的定义–菱形是一个有四个角的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相等,且相交于90度角。

2.菱形的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两对边相等–对角线相交于90度角3.菱形的判定方法–判断四边是否相等–判断对角线是否相等–判断对角线是否垂直4.菱形的绘制方法–画一条水平线段作为菱形的底边–在底边上分别取两个点,作为对角线长–以这两个点为中心分别画两个同样长度的线段,刚好垂直于底边–连接底边两个点与对角线段两个点,得到一个菱形教学步骤1.导入菱形定义和特征的概念。

让学生看图,讨论菱形的形状和特征。

2.示范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菱形的方法。

给出几个图形,并要求学生逐个判断其是否为菱形,解释判断的依据。

3.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菱形的方法,并进行练习。

给学生一些图形,让他们自己判断是否为菱形。

4.示范绘制一个菱形的步骤。

使用白板或投影仪展示绘制菱形的步骤,让学生跟随示范操作。

5.学生自己练习绘制菱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几个菱形。

拓展活动•让学生找到周围环境中的菱形,并描述其特征。

教学评估•对学生进行个人演示,要求他们判断一个给定图形是否为菱形,并绘制一个菱形。

•对学生绘制的菱形进行评估,评判其是否符合菱形的特征。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菱形的定义和特征,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菱形,并能够绘制一个菱形。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菱形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和评估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另外,拓展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观察能力。

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菱形的定义和特征•学生能够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菱形•学生能够绘制一个菱形教学内容1.菱形的定义–菱形是一个有四个角的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相等,且相交于90度角。

2.菱形的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两对边相等–对角线相交于90度角3.菱形的判定方法–判断四边是否相等–判断对角线是否相等–判断对角线是否垂直4.菱形的绘制方法–画一条水平线段作为菱形的底边–在底边上分别取两个点,作为对角线长–以这两个点为中心分别画两个同样长度的线段,刚好垂直于底边–连接底边两个点与对角线段两个点,得到一个菱形教学步骤1.导入菱形定义和特征的概念。

《菱形》教学设计

《菱形》教学设计

《菱形》教学设计菱形是一个几何形状,由四条相等且相交于中点的线段组成。

它具有独特的对称性和美观的外观,是几何学中常见的形状之一。

菱形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几何形状,还有许多与它相关的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和探索菱形的特性和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菱形》教学设计。

一、引入部分在菱形的教学设计中,引入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引入部分,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菱形的兴趣,并提前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四条边相等、相互垂直,对角线相等且交于中点等特性。

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菱形的直观认识。

其次,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和解释菱形的实际应用,如斜方体的侧面、交通标志等,引导学生思考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二、探索部分接下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探索来深入了解菱形的性质和相关概念。

1. 菱形的性质探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设计多个菱形,并观察菱形的特点,如边长、对角线等参数的变化对菱形的影响。

同时,可以制作一些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菱形的性质,并进行总结。

2. 菱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通过引导学生测量不同菱形的边长和对角线长度,引导学生发现周长与边长之间的关系,以及面积与对角线长度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实际计算例子来加深学生对周长和面积计算的理解。

三、拓展部分在学生对菱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了解后,可以进行一些拓展的学习和应用。

1. 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并通过比较和分析两者的性质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理解。

2. 菱形的应用示例通过举例介绍菱形在实际生活和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如菱格子图案、菱形窗户等,激发学生对菱形应用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总结部分最后,我们进行一个小结,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菱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了解菱形与其他几何形状的关系和实际应用。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菱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菱形的定义与性质,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能够通过已知条件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能够根据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几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菱形的定义与性质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通过放映一段视频或演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对菱形的兴趣。

2.谈论一些常见的形状,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性质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

步骤二:菱形的定义与性质(15分钟)1.展示“四边相等”的图形,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图形叫做什么。

2.引导学生描述菱形的特点:四边相等,相邻两边相互垂直。

3.教师进行概念解释,让学生理解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步骤三:判断菱形的方法(15分钟)1.展示一组四边形的图片,包括正方形、长方形、矩形和菱形。

2.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图形的性质来判断是否为菱形,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菱形的方法。

步骤四:巩固练习(15分钟)1.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解答出题目。

步骤五: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一道设计题:将一个正方形分割成边长为1cm的菱形,如何分割?2.学生自主思考解决方案,并进行表述与讨论。

3.引导学生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解答。

步骤六:拓展探究(15分钟)1.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它有哪些性质?2.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探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推理。

3.学生进行展示与讨论,互相学习与借鉴。

四、教学评价:1.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表明学生掌握了判断菱形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菱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菱形》教学设计

菱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本节主要学习菱形的性质与应用,菱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通过具体的操作,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提高主动探究的能力。

讲解例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解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菱形的定义和菱形的两个性质,知道用对角线长来计算菱形的面积的公式;2.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用菱形的对角线长来计算菱形的面积;3.总结出菱形的两个判定定理,并会用它进行相关的论证和计算;4.会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菱形。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

2.经历探究菱形判定条件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渗透类比与转化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菱形的性质与应用;2.菱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应用菱形的定义或性质进行合理的论证或计算。

2.探究菱形的判定条件,合理利用它进行论证和计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媒体长方形纸片、剪刀、把中点固定在一起的两根细木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使它与相邻的一条边相等,就得到一个菱形。

播放几何画板课件:菱形的形成。

菱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如下图:让同学们举出更多的例子。

(二)讲授新课我们学习了菱形的定义,接下来学习菱形的性质。

首先,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所具有的所有性质。

那么由于菱形的特殊性,它还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接下来进行研究。

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片、剪刀,将矩形对析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再打开,即可得到的菱形。

《菱形》教案共3篇

《菱形》教案共3篇

《菱形》教案共3篇《菱形》教案1一、课程目标1.掌握菱形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画出任意大小的菱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前准备板书:菱形的定义和特点教具准备: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细线或毛线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师生互动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菱形。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菱形吗?它长成什么样子?学生:见过,是一种有四条边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教师:不错,菱形的特点就是四条边相等,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一下,灰虽小,五脏俱全,菱形虽小,却是一个能代表许多几何形状的图形。

2. 菱形的定义和特点教师手持图纸,向学生展示图画上的菱形,让学生体验菱形的特点。

教师:这是一张菱形,通过观察它的特点,我们可以定义什么是菱形?学生: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不错。

那么菱形与矩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矩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也都是直角,但除此之外,矩形的两边长,两边宽。

正方形的特点是四边相等且四个角为直角。

教师:这样,我们就已经概括出菱形与矩形、正方形的不同之处了。

现在,我们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学习菱形的特点。

3.画菱形教师向学生展示几个菱形的图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出一个菱形。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试着画一下这个菱形(画菱形)。

学生根据教师给的条件,在练习纸上用铅笔和直尺画出一个菱形。

教师:同学们,你们做的还不错,但是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画菱形的时候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步骤呢?学生:需要先画出长方形,然后用对角线连接中心。

教师:没错,这样可以保证四条边相等,同时保证四个角为直角。

现在,我们再来画一个菱形(画菱形)。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条件,在练习纸上用铅笔和直尺画出了一个大小适中的菱形。

4.扩展应用教师: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如何画一个菱形,我们再来做一个扩展应用。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把几个学生请到黑板前,手持黑板粉笔,按照教师所说出的条件,依次数出一个个的菱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判定》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理解菱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菱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菱形的认识较少,对于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为菱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理解菱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验证,从而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等教学素材。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蝴蝶、风筝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的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菱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菱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菱形的判定方法。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这些四边形是菱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四边形,尝试用菱形的判定方法判断该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菱形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菱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菱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菱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理解什么是菱形以及菱形的性质;- 掌握计算菱形周长的方法;-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白板笔;- 尺子、教具菱形模型;- 练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1. 特征分享(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文字和图片,共同发现菱形的特征,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2. 菱形的性质介绍(10分钟)- 通过示意图和实物菱形模型,详细介绍菱形的性质,包括四个边相等、对角线相等等概念。

3. 计算菱形周长(15分钟)- 教师用菱形模型演示如何计算菱形的周长,提醒学生注意边长的单位;- 学生进行课本上相关练,巩固计算菱形周长的方法。

4. 实例解决(10分钟)- 给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用所学知识计算菱形的周长;-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解决问题,并分享各自的解决思路。

5. 练巩固(10分钟)- 分发练纸,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相关练,巩固计算菱形周长的技巧。

6. 总结反思(5分钟)-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反思讨论,激发学生对菱形周长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出菱形的周长,我们能否反过来计算菱形的边长?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的练和作业进行评价,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计算菱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观察、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菱形周长的兴趣和理解。

在评价方面,应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

需要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菱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菱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菱形的分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菱形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能够辨别和分类不同类别的菱形;-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辨图形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课堂展示材料:不同类别的菱形图片、卡片或投影片;-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 利用课堂展示材料,呈现不同类别的菱形图片。

-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菱形的形状和特征。

-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菱形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2. 探究阶段-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类别的菱形的不同特征,例如:角的大小、边的长度等。

- 让学生分组合作,将展示材料中的菱形分类,并讨论分类的依据。

- 每个小组从所给的菱形中选择多个代表,并用彩色粉笔或板书整理成表格展示。

3. 总结阶段- 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分类表格,并解释每个类别的特征。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将各组的分类合并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分类表格。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强调菱形分类的重要性。

4. 拓展阶段- 让学生在教室或校园中寻找其他物体中的菱形,并进行分类。

- 鼓励创新思维,让学生互相展示他们创造的菱形图案。

四、教学评估- 教师观察学生在探究和分类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和分辨图形的能力。

- 教师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 教师鼓励学生创造和表现的积极性,适时给予认可和奖励。

五、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寻找和分类菱形,并向同学展示和介绍他们的发现。

- 学生可以继续创造和设计不同的菱形图案,形成作品展示。

六、教学反思这个教学设计通过观察与分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菱形的形状和特征。

通过小组合作与展示,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评估和肯定学生的表现,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避免过于繁琐的法律内容,保持简单实用的策略。

人教版小学社会一年级下册《有趣的菱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社会一年级下册《有趣的菱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社会一年级下册《有趣的菱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菱形的形状特征和基本属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形状特征和基本属性。

2. 菱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形状的菱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菱形的形状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菱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菱形的拖把头、菱形的窗户等。

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准备一些菱形铁丝网、菱形纸板等材料。

2. 让学生自由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菱形的模型,并互相比较模型的大小、角度等属性。

3. 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对称性,并与其他形状进行比较。

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想象菱形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例如设计一个菱形的拼图游戏、菱形的园艺造型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应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的创意。

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菱形的形状特征和基本属性。

2. 鼓励学生通过应用菱形的方式锻炼观察和创新的能力,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去发现和应用菱形。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准确识别菱形、是否能描述菱形的形状特征等。

2. 评判学生在拓展环节中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和分享,评价学生合作和分享的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合作,了解菱形的形状特征和基本属性,并在拓展环节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更多实际的应用场景,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新人教版菱形教学设计菱形(1)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7页19.2.2《菱形》的第一课时.本节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

菱形是平行四边形基础上的深化,与矩形一样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是正方形的基础,这些知识是计算和证明线段、角、面积等问题的重要依据。

因此,菱形在本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在本节通过证明菱形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小学已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简单性质,并知道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初中的学习中又学习了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图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矩形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多次进行了观察、测量、画图、拼图、折叠、图形设计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感受,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等能力.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条:1、知识与技能:理解菱形的定义;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性质,并学会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菱形性质的探究、证明与简单运用. 难点:菱形性质2的探究、证明.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计算器等六、教学过程1.展示图片(世博会上的法国馆等)从中发现菱形,引出课题。

2.通过类比矩形的定义,并运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将平行四边形的较短一边进行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抽象出菱形的定义。

bac3、菱形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4、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性质1很好证明,性质2是个难点,所以着重证明性质2)求证: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证: ac⊥bd,ac平分∠dab和∠dcb ,bd平分∠adc和∠abc【设计意图】通过对猜想的论证,进一步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cb体现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逻辑推理的必要性,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逻辑推理是得出结论的重要手段,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此外,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交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探求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1、如图,在菱形abcd中,不一定成立的() a.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c⊥bdcabc.△abc是等边三角形d.∠cab=∠cad2、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3、菱形abcd中∠abc=70°,则∠acd= _____ 。

4、菱形abcd中,∠abc=60°,ab=2,则∠bac=_____,ac=_____,bd=_____.5、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和8,菱形的周长为_____,面积为_____,菱形的高为_____。

能力提高(抢答题)1、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abc=60度,沿菱形的对角线ac和bd修的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分别精确到0.01米和0.01平方米)。

bc2、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的长分别为2和5,p是对角线ac上任一点(点p不与点a、c重合)且pe∥bc交ab于e, pf∥cd交ad于f,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 。

3、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e、f、g、h分别为边ab、bc、cd、da的中点.若ab =2,ad=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8g cb.6c.4d.3f【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感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树立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1、教材:p102页第5题p103页第11,12题。

2、选做题:①、如图,在菱形abcd中,p是a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a、b重合).连接dp交对角线ac 于e连接be.(1)证明:∠apd=∠cbe;(2)试问p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dp的面积等于菱形abcd面积的四分之一?为什么?②、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e是bd延长线上一点,f是db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请以f为一端点,和图中己标字母的某一点连成一条新的线段,猜想并证明它和图中己有的某一条线段相等(只需证明一组线段相等即可)连结 : 猜想:证明:ad ecfb2dcb p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练习的布置使学生能在课外时间里也能加强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从而加a 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七、板书设计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性质2的证明2、菱形的性质:b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的面积s菱形abcd?12ac?bd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是菱形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性质,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性质的教学方面,采用直观操作和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本节课提出疑问,探索新知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等环节,探究出菱形的性质.其次是性质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论证能力.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性质的证明以及解题过程的表述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菱形》教案菱形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会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与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3、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体会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一、由平行四边形引入菱形1(1)(2)∠bad=∠bcd, ∠abc=∠adc; (3)oa=oc,ob=od. 2、菱形的引入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3、生活中的菱形举例:门窗的窗格,美丽的中国结,伸缩的衣帽架等. 二、菱形的性质 1、问题引入:从菱形的定义我们知道,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由于它的一组邻边相等,它是否具有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特殊性质呢?归纳: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折纸活动,归纳总结菱形的性质 2 (1)量一量:验证菱形的性质1(2)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发现菱形的对角线的特殊性质. (3)全班归纳: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②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b数学语言:∵abcd是菱形∴ac⊥bd.③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数学语言:(例)∵abcd是菱形∴∠bac=∠dac. (4)证明菱形的性质总结归纳: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而平行四边形通常只能被分成两对全等的三角形. 三、菱形性质的应用举例例:如图,菱形花坛abcd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和花坛的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四、课堂练习1a.对角线互相平分b.对边平行c.对角相等d.对角线互相垂直 2、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是. 3、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8,则其周长是,面积是 . 4、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ce=cf.求证:∠aef=∠afe.五、课堂小结1、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为a、b,则s菱形=2ab. 六、拓展练习1b1、菱形的周长为20,相邻角之比为1:2,则其对角线的长分别为, .2、如图,菱形abcd中,be⊥ad于e,bf⊥cd于f,且ae=de,则∠ebf是 .3,4),则顶点n的坐标为 .4、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de⊥ab且交ba的延长线于点e,df⊥bc交bc的延长线于f.请你猜想de、d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的延长线上,且∠eaf=60°.(1)求证:∠e=∠f; (2)求ce-cf的值.edd5、如图,在菱形abcd中,ab=2,∠abc=60°,点e、f分别在边cb、dc篇三:18.2.2 菱形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摆省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理科教研组教研活动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教学设计说明)龙里县摆省民族初级中学理科组余香涛2015-4-7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菱形》这节课主要探究的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是继矩形后的又一特殊平行四边形,它们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条件而得到,菱形性质的探究需要借助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同时菱形的相关知识和探究方法也为后续学习的正方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全章知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班级学生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归纳和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菱形性质探究与应用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三、教学问题诊断本章学习的各种四边形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类似,推理论证的难度也不大,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本章的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