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菱形的性质-完整版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完整版教学设计

【温故互查,巩固提升】
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
(1)∠ADC的度数,为什么?
(2)AB和BC的长度,为什么?
(3)∠BCD和∠BAC的度数,为什么?
【独立自学,提出疑难】
同学们,观察观察衣服、衣帽架和窗户等实物图片,你能从中发现你熟悉的图形吗?
请同学们观察,彩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ABCD相比较,还有不同点吗?不同在什么地方?
【互帮互助,解惑释疑】
1、菱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吗?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性质吗?
2、同学们,请你折叠、测量、旋转手中的菱形,你认为菱形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请你与同伴交流。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1)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1)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菱形的定义和菱形的两个性质,知道用对角线长来计算菱形的面积的公式;2.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用菱形的对角线长来计算菱形的面积;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渗透类比与转化数学思想。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菱形的定义或性质进行合理的论证或计算。

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四、教学准备:课件、纸片、剪刀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感受生活课件展示一组有菱形的图片,如下图: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菱形的例子。

(二)讲授新课1、菱形的定义:我们学习了菱形的定义,接下来学习菱形的性质。

2、探究菱形的性质首先,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所具有的所有性质。

那么由于菱形的特殊性,它还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接下来进行研究。

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片、剪刀,将矩形对析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再打开,即可得到的菱形。

操作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1).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2).哪些线段是相等的?哪些角是相等的?(3).有哪些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总结菱形完整的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四个角度总结,不要忘记“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这条性质。

还要提醒学生: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会有勾股定理参与计算。

3、一展身手教学时安排三道较容易的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即可,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点拨。

4、菱形的面积告诉学生菱形的面积=底×高。

引导学生除上述公式外,利用菱形对角线的特殊性,探究新的面积公式。

教学时教师给出思路,学生得出结论: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拓广:提出问题:如果把菱形换成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面积如何求呢?得出结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2、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3、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三、教学过程活动1:课题引入思考:给你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可以通过折叠、裁剪等方法如何得到一个菱形?答案:教师演示,将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就会得到菱形。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课题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菱形?什么样的图形叫菱形?活动2:认识菱形1.展示出我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毛衣上的菱形图案、菱形耳环、办公室窗子的防护栏、自动收缩门、操场上地砖拼成的图案。

2.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通过等式“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菱形,强化菱形的概念。

【设计意图】:引入菱形的定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动3:菱形性质的探究观察得到的菱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你能看出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学生容易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根据图形的轴对称性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探究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要深入学生中,了解、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并及时的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19.2菱形的性质(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熟练掌握菱形的两条特有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3、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二、学习目标1、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2、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索习惯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探究实际问题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路和方法。

难点: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矩形的定义及性质(课前三分钟)2、动画演示引入课题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

(强调菱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一组邻边相等)3、说说生活中的菱形,感受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任务驱动探究新知任务一:要把卧室墙上的那幅菱形画镶个边框,小明如何快速的知道需要多少材料?(校长说过于简单,我想换成电动伸缩门为什么是菱形构成的?也是想引出四边相等的性质。

)任务二:想在客厅铺上菱形的地板块,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每个菱形地板块的面积?学生归纳猜想:1、菱形的四边相等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3、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播放剪菱形窗花视频)对1、2进行推理验证(每人发任务书)(三)练习:下面我们利用这些性质来解题:四边形ABCD 是菱形 1.若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 ,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2、若已知=∠︒=∠ABD ABC ,40 ,=∠BAC ,=∠BAD .3.若已知∠ABC =60度,AB=4cm,则BC= ,AC= ,AO= , BO= , BD= .4、若已知 ,AD=6cm,则AO= ,DO= .5、若已知AB =5cm,BO=4cm,则OA= ,BD= 。

数学菱形教案【优秀6篇】

数学菱形教案【优秀6篇】

数学菱形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数学菱形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数学菱形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四、课堂引入1.复习(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

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通过演示,容易得到: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数学菱形教案篇二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九年级数学上册《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菱形的性质。
-运用直观演示法,结合实际图形和模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菱形的特征。
-实施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和数学软件,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如菱形饰品、建筑结构等,引发学生对菱形的关注。
-进一步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四边形,那么菱形与其他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菱形性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讲解菱形的定义:菱形是指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
-鼓励学生提问,耐心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情感教育,鼓励学生面对挑战,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如菱形装饰品、建筑设计中的菱形元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案的特点。
-提问:“大家是否能发现这些图案的共同之处?”通过学生回答,引出菱形的概念。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菱形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我通过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菱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在探究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最后,我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菱形性质探究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二)讲授新知
在学生掌握了菱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我开始讲授菱形的性质。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形状的菱形,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菱形的性质。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证明菱形的性质。例如,我让学生观察菱形的对角线,引导学生发现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性质。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手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菱形的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围绕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性质》展开。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菱形的概念,但对于菱形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尚不清晰。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菱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首先,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意见。

公开课《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双)

公开课《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双)

课题: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海鸥学校陈悦双研学目标:1、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2、会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重点:菱形的性质。

难点:菱形性质的运用。

研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边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角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角线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学课本55-56例题以上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观察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当这组邻边相等时,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定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3、菱形的性质:菱形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对边__________________,对角__________________,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下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两次对折后,沿着如图虚线剪下一个四边形。

①所得四边形就是菱形②猜想得到菱形还有以下特殊性质:边:对角线的位置关系: 对角线与对角的关系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通过剪纸的形式,让学生猜想得到菱形的性质。

二小组探究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菱形。

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2、证实猜想(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BC。

求证:AD=DC=CB=BA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ABCDAB BCAB BCAB BC∴===∴===在平行四边形又结论(边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何语言: ∵在菱形ABCD中∴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一点O,求证:A C⊥BD,∠DAC=∠BAC证明:结论(对角线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何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实猜想,让学生练习证明过程。

初中菱形的性质教案

初中菱形的性质教案

初中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 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3. 学会判定菱形,并了解菱形的对称性质。

教学重点:1. 菱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 菱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 菱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菱形判定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展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重要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等。

2. 提问: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它会变成什么特殊的四边形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 讲解菱形的性质:a. 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b.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c. 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d.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3. 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a. 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它的四条边相等。

b.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它是菱形。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几个菱形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的性质。

2. 让学生尝试判断一些给定的四边形是否为菱形,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推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延伸:1. 邀请数学老师或者学生分享一些关于菱形的有趣事实或者应用案例。

2.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自己设计一个菱形,并记录下设计的步骤和思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了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性质进行计算和推理,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

在讨论环节,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流,进一步巩固了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菱形并了解其定义。

(2)掌握菱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四边相等、对角相等等。

(3)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2. 教学难点:(1)菱形性质的证明。

(2)如何运用菱形性质解决复杂几何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菱形模型或图片。

(2)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掌握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

(2)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菱形,让学生尝试描述菱形的特征。

(2)简要介绍菱形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菱形的兴趣。

2. 探究菱形的性质:(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小组合作,发现菱形的性质。

(2)引导学生证明菱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四边相等、对角相等等。

3. 应用菱形的性质:(1)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几何问题。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菱形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2)强调菱形性质在几何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菱形的性质。

2. 搜集生活中的菱形现象,下节课分享。

3. 思考如何运用菱形性质解决复杂几何问题,并进行实践尝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菱形性质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菱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学会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推理和证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1)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图形,让学生描述菱形的特征;(2)总结菱形的定义,即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

2. 菱形的性质:(1)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2)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对角相等;(3)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菱形;(2)让学生尝试描述菱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1)介绍菱形的定义;(2)引导学生探究菱形的性质。

3. 课堂讲解:(1)讲解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性质;(2)讲解菱形的对角相等的性质;(3)讲解菱形的四条边相等的性质。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1)评价学生对菱形性质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对菱形性质的应用能力。

2. 课堂练习评价:(1)评价学生对练习题的完成情况;(2)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图形的性质,如正方形、矩形等;2. 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3. 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设计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菱形的性质;2. 利用几何图形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菱形的性质;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七、教学资源1. 几何图形和实物模型;2. 教学PPT和相关的教学素材;3.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菱形的性质教案

菱形的性质教案
学生完成证明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通过证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确立性和证明的必要性。
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对菱形性质的归纳,是学生对菱形特征的认识,是知识的一次升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突出教学重点。
伸缩的衣架、中国结、矩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平行四边形与菱形
教师播放课件,平行四边形的一边慢慢的平移,直到相邻两边长度相等。
学生观察发表见解。
理清平行四边形与菱形的关系,引出本节课活动的主题。
活动二:
菱形的
定义
⑴菱形的定义
引导学生注意菱形的相邻两边的关系:邻边相等;并明确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通过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解决问题
由菱形的定义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究菱形的特殊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在应用菱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
菱形性质的探究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证明完成后,归纳菱形的两个性质。
通过折纸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进一步体会菱形的对称美,并为探索菱形的性质作准备。
充分地应用直观学具的制作,发现菱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加强了对菱形特征的感性认识,感受动手操作、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菱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菱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1.1菱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熟练掌握菱形的两条特有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3、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矩形纸片直尺(或三角板)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菱形板书:菱形的性质(二)探索新知1、定义运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进行平移,即由平行四边形变菱形的过程。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在老师指导下、归纳菱形的定义板书:一、菱形的定义:强调: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2、探索性质(1).做一做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菱形(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从边、角、线及对称性方面进行探讨。

问题:1、从边来看(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2、从角来看(对角,邻角间有什么关系)?3、从对角线来看(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4、对角线分得的每组对角有什么关系?5、菱形是中心图形吗?如果是,对称中心在哪里?6、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在哪里?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可能先大胆猜想或根据问题的提示,进而通过折叠、旋转各自手中菱形来推理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合情的方法,老师应给予鼓励与肯定。

) (3)小组交流成果,概括菱形的性质1、菱形边的性质。

2、菱形角的性质。

3、菱形的对角线的性质。

4、菱形对称性。

教师强调,并板书:二、菱形的性质:(让学生动手操作后,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合理的研究,并合情地做出猜想.最后学由生口头表述性质,如所用的语言表述不恰当时及时给予纠正。

菱形的性质教案

菱形的性质教案

菱形的性质教案
课题:菱形的性质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能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运用菱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菱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菱形的特点,如四条边长度相等,对角线相互垂直等。

第二步:概念解释
教师向学生解释菱形的定义:一个几何图形,有四条相等的边,并且对角线相互垂直。

第三步:菱形的性质
1. 四条边相等:教师向学生解释四条边相等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例子进行验证。

2. 对角线相互垂直:教师讲解对角线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说明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原因。

3. 对角线相等:教师向学生解释对角线相等的原因,通过相应的例子进行验证。

4. 内角之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菱形内角之和为360°,
并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验证。

第四步:例题练习
教师提供若干个菱形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答,并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和解答。

第五步:归纳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菱形的性质,并进行概念的梳理和归纳。

第六步:拓展练习
教师提供更复杂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答,并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

第七步:小结复习
教师对菱形的性质进行小结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菱形的图片、教学课件、例题练习题。

《菱形的性质》教案

《菱形的性质》教案

18.2.2菱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菱形的概念,经历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性质。

探究并掌握另一种求面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菱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通过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性质的探究、证明和简单应用;2、教学难点:应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计算或证明问题.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平行四边形变成菱形的过程。

探究性质时,我利用矩形纸片和剪刀,和学生一起通过折一折和剪一剪的方式感知菱形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菱形的性质。

2、学法:学生已有平行四边形概念和性质知识的积累,教学环节中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类比、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出菱形.的有关性质。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矩形纸片、直尺(三角板)五、教学过程感受生活中的菱形2-3min5-6min 一、菱形的定义1、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平行四边形平移一条边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如果内角大小保持不变,仅改变边的长度,请仔细观察和思考,在这变化过程中,哪些关系没变?哪些关系变了?使两邻边相等时,变成什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出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强调定义也是菱形的性质。

二、探究菱形的性质1、菱形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让学生明确,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动手实践,探究菱形独特的性质如何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的纸片?做法如下师生共同实践操作,观察剪下来的图形,学生很容易发现是菱形。

3、小组合作交流:在自己剪出的菱形上画出两条折痕,折叠手中的图形(如图),并回答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探究菱形的性质)老师下去巡视,对于学生的困惑给予适当点拨。

菱形的性质教案

菱形的性质教案

菱形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判断图形是否为菱形;3.能够找出菱形的特征,并运用相关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菱形的定义和性质;2.菱形的判定和特征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学生教材、白板、黑板笔、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识(7分钟)上演一段以菱形为主题的小电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菱形的主题。

2.导入新知识(8分钟)教师将“菱形”这一词展示在黑板上,请学生读出这个词,并思考它是什么意思。

(板书)菱形:指四条边长度相等,且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

3.理论学习(15分钟)(1)通过PPT展示菱形的定义,并请学生朗读定义。

(2)教师示范如何查找、判断图形是否为菱形,并通过例题解释方法。

然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其他几个题目的判断。

(3)教师板书菱形的性质(如果方便,可以画图演示):a.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b.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c.相邻的两个角是锐角,相对的两个角是钝角;d.菱形是正方形的特例。

4.巩固练习(15分钟)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上关于菱形的知识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5.拓展运用(15分钟)(1)请学生自行在教室或身边环境中找出含有菱形特征的图形,并将其记录在作业本上。

(2)设想一些与菱形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手绘的两个形状非常相似,但无法确定是否为菱形,请你判断并说明理由。

某地有一块菱形石碑,已知一条对角线长为12米,请推测该菱形的周长。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知识、导入新知识、理论学习、巩固练习、拓展运用和课堂小结等环节,有助于学生对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给予学生一些实际问题的启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8.2.2 菱形(一)
磁县来村中学王瑞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
2. 能根据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理解菱形的面积公式,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菱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和应用
2.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动手探索、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讨论、合作交流
活动准备:三角板、菱形教具、菱形纸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通过等式“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菱形,强化菱形的概念。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如:美丽的中国结、学校的收缩门等等,我再展示出我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毛衣上的菱形图案、办公室窗子的防护栏。

设计意图:1、利用自制教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义,同时加强了与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对比性。

2、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美丽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二)自主探索
因为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那它又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菱形纸片。

仔细观察并注意下列问题
1.出示问题
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
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口头表述出探究的结果。

2、(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根据命题中的题设和结论写出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
求证:(1)AB=BC=CD=DA(2)AC⊥BD,AC平分∠DAB和∠DCB ,BD平分∠ADC和∠ABC。

重点关注学生在写解题过程之前,是否能够口头表述出必要的逻辑推理,是否已经把必要的思路理顺,应重点培养学生解答过程的书写能力.关注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思想,性质2的证明还可以通过证明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小直角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
(三)强化提高
出示问题:如果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你能求出菱形的面积吗?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教师引导学生得到面积公式。

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四)应用实践
1、如下图,菱形ABCD,AC,BD相交于点O,AB=5,AO=4,则AC=( ),BD=( )菱形的面积为()
2、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 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和花坛的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
)
设计意图:通过选题设计使学生加强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菱形性质的应用,会灵活运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五)收获与总结:
先让学生自行理清本节内容,再与同伴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感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过程,树立自信心.
(六)作业必做题:P110练习1
课外探索题:
已知菱形的周长为40cm,两条对角线之比为3:4,则菱形的面积为 cm2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反思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磁县来村中学王瑞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有所了解。

在本节课中,重在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体会和理解说理的基本步骤。

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方法本。

这节课中主要在以下几点比较注重。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延续性。

先复习提问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为新内容进行铺垫。

然后出示自制教具引导学生,从而板书课题,演示让生观察得菱形定义,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掌握定义的基础上探究并证明菱形的性质,然后学习菱形性质的应用。

同时,也为知识间的迁移作了伏笔。

《课标》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

“如何证明菱形的性质”,对于这个地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手中准备好的菱形纸片,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在学生代表回答过程中,对的,我要给予肯定,不应该过多补充、解释;不对的,我给予提示或找其它同学回答。

学生通过自己的证明,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堂课中的全班交流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共同发展,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的主题。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活动过程,“变与不变”、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四、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学生新知巩固,知识应用拓展阶段,教师点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电子伸缩门和衣帽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也突出了“数学注重应用”的理念。

通过实践
应用,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菱形的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五、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菱形的性质的探究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但在应用方面有些学生还不够熟练,以后会出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时间的安排上没有把握太好,导致后部分内容处理起来,在时间上有点紧。

对于年轻教师的我,在今后我一定要深挖教材,研究自己的教学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