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中国经济地理
绪言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答: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及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经济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对条件的分析与评价;第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第三,对经济区域的研究;第四、对存在问题及潜力的剖析;第五、对经济发展方向的研究。
2、怎样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特性?答:中国经济地理具有三大学科特性:第一,区域性。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题——经济—产业布局,总是与具体的地区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影响各个产业部门和经济区布局的多种条件或因素,都有它特定的区域性;三是影响产业部门和经济区布局的条件之间、各个产业部门布局之间,以及诸条件与经济—产业部门布局之间,其地域组合状况是复杂多样的,地区差异明显。
第二。
综合性。
中国经济地理的综合性是在区域基础上的综合,与它的区域学科特性是紧密相联的。
区域综合的基本内容,乃是揭示各个经济区域的结构、特点、成因、区内差异以及区际的联系。
借助综合,可以将同区域外部有着广泛联系的各个要素和部门在区域内部组成一个整体。
第三,统一性。
统一性又称人地相关性。
中经济地理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经济地理学范畴,其研究必须突出人地关系这个中心;另外,在研究中需要强调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相互结合。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建议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分别说明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结合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指出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在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中国经济地理第一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的明显特点。
2、从气候带来说,我国土地的大部分位于最适宜人类活动的温带和亚热带。
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点:人口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单位:岁)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图形似金字塔而得名。
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此种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见上面的示意图和实例图。
迅速判读金字塔图的技巧
金字塔图以各种事物所占面积大小来表示地理数据,当横坐标单位、尺度一致时,可将要读年龄段所占的面积涂黑,直接比较面积大小。
判读时特别注意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各年龄段面积大小,因为其分别代表少儿、劳动力、老人。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人口地理学-8 第八章 人口结构
人口构成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
一方面,人口结构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任何时 点的人口结构都是过去人口过程——生育、死亡 和迁移——的结果,又是未来人口过程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口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人口结构是区域规划的重要基础资料,通过分析 区域人口结构,探讨其发展趋势与规律,为区域 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分析区域人口年龄结构,是制定各种发展规划和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与布局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1 人口年龄组的划分 人口年龄组的划分,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的 可获得性,采取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等不同的 分组方法。
一般是根据研究目的,结合人口从事经济社会活 动的特征进行人口年龄分组,这是应用更为广泛、 灵活的分组。
一典型的人口特征,如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
40%以上的为年轻型社会,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
达10%以上的为老年型社会。
表 8-1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的国际标准
类型 少儿系数 老年系数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
0~14岁(%) ≥65岁(%) (%) (岁)
年轻型
>40
<5
<15
≤ 20
成年型 30~40
5~10
第八章 人口结构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与区域差异 第二节 人口性别结构特征与区域差异 第三节 人口结构差异的区域规划调控
人口结构、或称人口构成,是按照人口的不同特 征研究一定区域、一定时点人口的内部结构及其 比例关系。
人口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可以从生物、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地理的视角,分析人口 结构,例如年龄、性别、人种、民族、语言、宗 教信仰、婚姻状况、居住地、文化程度、阶层、 行业和职业等等。
人口性别结构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含义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它是人口结构中的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是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和生育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与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人口迁移以及包括劳动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也均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果性别比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用计算公式表示为: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人口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属于不正常的,由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般认为,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为96——106之间,如果一个区域总人口性别比小于96或大于106,即表示此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出现失调。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各省份性别比从表中可以看出:(1)中国大部分地区总人口性别比都偏高,普遍在100以上,海南、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安徽等16个省份甚至超出了区,总人口性别比严重出现失调。
(2)仅有澳门人口性别比地域人口性别比平衡比。
(3)各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差异比较大。
为什么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如此之大呢?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人口过程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状况、死亡率状况、人口迁移)、文化因素(性别价值观、生育观念)、社会经济因素(卫生条件、医疗供应、社会保障制度等)、政治因素(两性平等权、战争)。
在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人口性别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1)出生婴儿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出生人口中的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是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一个原因,正常范围为103——107。
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问题一.人口性别结构1.定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通常用性别比衡量。
人口性别结构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内容包括总人口性别结构、出生婴儿性别结构、婚龄人口性别结构。
2.数值范围:出生性别比一般在103-107(:100)范围内,整体人口的性别比在106-96(:100)之间,性别比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最后低于100。
越高龄、环境越好的国家性别比越低。
3.影响变化因素:(1)生物学因素:(a)新生婴儿的两性差异:由于生物原因,男性胚胎的形成率女性胚胎的形成率高。
(b)死亡率: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所以性别比会先逐渐趋于平衡,再出现女性高于男性的情况。
(2)人口学因素:(a)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人口结构性别比高,老年型人口结构性别比低。
(b)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性别比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性别比低。
(3)社会因素:(a)战争:战争会使男性死亡率上升,性别比下降(b)人口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使性别比上升(c)移民: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抓壮丁使台湾性别比上升(d)医疗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在中国b超技术应用使性别比上升(e)社会制度(f)意识形态:“重男轻女”观念的存在使性别比上升(g)经济布局:重工业地区性别比高二.总人口性别比1.定义:统计对象为总人口2.我国现状:(1)城镇人口性别比低于乡村人口性别比。
(2)不同地区性别比差异:(a)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等省,私营企业的家族化特征对男性的偏好形成生育刺激,从而性别比上升。
(b)人口越稠密,人口政策执行的越严的省份,出生性别比高;土地辽阔,人口越稀疏,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出生性别比低。
三.出生性别比1.定义:某一时期出生男婴与女婴的数量之比的反映,其数值为每100名女婴相对应的男婴数。
2.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动特点:p102-103(1)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持续偏高第三次人口普查给出的1981年出生性别比为107,略高于上限;之后,出生性别比一直上升。
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
(三)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
1、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 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 现为社会已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 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 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 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 异的象征和符号。(三纲、三从四德、 女为悦己者荣)
案例:美女经济
三、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人口金字塔:是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 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 图形。
年龄 年龄 年龄
男 人口增长型
女
男 人口静止型
女
男 人口减少型
女
(一)世界人口性别状况
1、世界人口性别,发达地区为94.7,欠发达 地区103.2,最不发达地区为100.4。 2、世界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具有趋于平稳 3、在一些国家性别比失调状况较为严重,主要 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状况。
后现代女权主义开始于上个世纪60-80年代,她的 产生大概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由于60年代的 “性解放”和将男女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带来了 无数的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艾滋病流 行,于是人们反思:社会值不值得为性解放和女权 主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另一个因素是,80年代以 后,越来越多的女人占据了政府企业学校传媒的领 导地位,当了老板,男人们惊呼:母鸡打鸣了!女 人也开始怀疑:还会不会生蛋?于是,后现代的女 权应运而生。
(二)女性生存优势 1、女性生存优势是指女性比男 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2、女性生存优势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14岁,男性人口 略多于女性人口 第二阶段:15—65岁,男性人口 大致等于女性人口 第三阶段:65岁以上,女性人口 多于男性人口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反方:
所谓美女经济, 并非一个经济名词,它主要是利用美女来增加公众对其 产品的注意力,刺激消费,获取一连串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对女 性外在美和性感的过度关注和渲染,使人们的“爱美之心”变质,也使 正常的经济活动低俗化。 一些人关注的“美女经济”,是将女性特征物化和商品化,造成性别不 公平和对女性的不尊重。通过女性的身体和容貌来吸引注意力、刺激 消费,使女性的容貌和身体也变成了商品交换和消费的一部分,其背后 是一种“男权眼光”。这对于追求两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的 女性来说,显然是一种“另类”的歧视。这就是说,哪里的“美女经 济”越泛滥,哪里的男女就越不平等。 “美女经济”的泛滥,还反 映出男人世界的堕落和疯狂。在如今这个父系社会里,男人披红戴花, 男人的需求就是世界的需求,男人的时尚,就是世界的时尚,男人的 主流,就是世界的主流。因此,商家们都会随意用男人们的爱好、需 求来炒作,制造商机,比如选美比赛,比如美女图片,比如车展美人, 比如女人体彩绘,比如人体艺等等,来消费美女,满足男人们、取悦 男人们。 “美女经济”对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是明显的。 “美女经济”的“繁盛”,势必诱导社会公众重美貌而轻能力,重走捷 径而轻脚踏实地的奋斗,势必诱导企业重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广而轻产 品质量的精益求精,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浮躁而浅薄的风
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
世界范围内人口性别比正常值为
(二)女性生存优势 1,女性生存优势是指女性比男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2,女性生存优势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14岁,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第二阶段:15—65岁,男性人口大致等于女性人口 第三阶段:65岁以上,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①人口过程因素 ②文化因素 ③社会经济因素 ④政治因素
2,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分化 总人口性别比是城市高于农村
1982,1990和2000年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 , 和 年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 年份 城市 1982 1990 2000 109.90 108.60 105.26 性别比 农村 104.33 105.14 106.91
3,少数民族性别比相对正常 少数民族性别比要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 ①1982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45,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3.61 ② 1990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6.04,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5.13 ③ 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6.30,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5.85
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是人的自然标志, 性别是人的自然标志,它们是由人的生 理过程决定的.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理过程决定的.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其人中的性别结构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也 其人中的性别结构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 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同时, 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同时,人口的性 别结构,又反过来影响到人口再生产和社会 别结构, 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
(四)女权主义的观点
1,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是源于 私有财产制,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具有不同的男性支配类型. 性别的不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最初的诸多对立中的一种.
人口结构与社会
Ky
P65 P
100%
(一)、人口年龄结构指标
• (2)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人数占总人口数的百 分比,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少年儿童的年龄 起止范围各国也不一致,国际上通用0~14岁人 口为少年儿童。
• 计算公式为 :
KY
P014 100% P
(一)、人口年龄结构指标
• (3)老少比指人口中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 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它说明每100个少年儿童 所对应的老年人数。
一、人口性别结构
• 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 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 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 量,如大于100 ,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于 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一、人口性别结构
• 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 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 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 量,如大于100 ,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于 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性别是人的最 基本、最明显、最恒定的特征之一。对于一个社 会的人口状况而言,性别结构在其中始终起着举 足轻重的影响。
•
计算公式为 :
K 014
P65 P014
100%
(一)、人口年龄结构指标
• (4)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
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它
表明整个社会中,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
非劳动年龄人口。区分劳动年龄和非劳动年龄的
界限,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国际上通用的是:15~
•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 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 表示。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发生变化,使人 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 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完成21、22题。
C 21.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
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
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
劳动力数量在减少,劳动力素质在提高 劳动力在减少
加快
劳动力在素质方面的的优势提高,在数 量方面的优势在削减
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满上足升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
出口商品劳动力成本 上升,优势下降
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在保证①__资__源___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②_生__态___环__境___ 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资源③_丰___富___的地区,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保持 合理的规模之内 措施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
权利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性
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强调的是一个区域的资源和
强调点
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
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 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 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 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
二、人口问题
世界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数量过 多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失调的问题。人口问题在不同国家 有不同表现与影响。
人口的性别比
人口的性别比和年龄结构是人口的基本结构,它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构成情况。
分析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状况,对于研究人口再生产、进行人口预测、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的性别构成(一)三门峡市男女人口数及其变化状况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2234018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148433人,占51.41%,女性人口为1085585人,占48.59%,同2000年普查时的男女比例相比,男性占比降低1.09个百分点,女性占比提高1.09个百分点。
十年间男性人口增长0.43%,女性人口增长5.10%,女性人口增速高于男性人口增速4.67个百分点。
(二)全市总人口的性别比偏高从普查资料可以看出,2010年三门峡市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比2000年普查时的总人口性别比(110.6)降低4.81个百分点,比全省2010年普查总人口的性别比(102.06)高出3.73个百分点,比郑州市总人口的性别比高0.62个百分点,比相邻的洛阳市的总人口性别比高出3.84个百分点。
在全省各省辖市中,三门峡市的人口性别比位居第二,仅低于平顶山市(105.95)。
(三)性别结构的城乡对比从三门峡市的市、镇、乡村人口性别比结构来看,镇性别比明显偏高,乡村性别比也略偏高,城市性别比正常。
2010年市、镇、乡(村)人口性别结构对比表(四)婴儿性别比偏高婴儿性别比是一个人口集团逐年龄性别比变化的基础,出生婴儿性别比在正常情况下是由人的生物因素决定的,与社会经济条件无关,应该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应该在103—107之间。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市0—5岁婴幼儿人口为135416人,占总人口的6.06%。
男性婴儿70962人,占52.4%,女性婴儿64454人,占47.6%,其性别比为110.10,比2000年普查时的113.19下降3.09个百分点。
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第二,文化因素 1、生育状况 2、死亡状况 3、人口迁移与流动 男性生育偏好 资源的有限和男性的优先 重男轻女思想及行为 权 权利的不对等和战争因素
第三,经济因素
第四,政治因素
第一节 人口性别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基本理论 2、性别分层理论
性别分层—性别等级关系
第一,性别分层是一种文化建构。 第二,性别分层表现为普遍性的等级性别秩序关系。 第三,性别分层式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第四,性别分层有时会表现为性别的不平等。 第五,性别分层式可以改变的。
我国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
15-29岁
51.54% 2000995年
15-35岁
38.23% 40.8% 45.71%.
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 万到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 偶,也就是说,20年后将有数千万男子成为光棍儿。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
某年某年龄段的男性人数 分年龄别性别比=某年某年段的的女性人数 ×100%
第一节 人口性别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人口常态的性别比变化
受孕性别比 (第一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 (第二性别比)
总人口性别比 (第三性别比)
120左右
110-100
100左右
1980 107.4
1982 108.47
1990 111.14
金星:1967年出 生,男;1995年 变性手术,女
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从医学角度来说, 他们都是性别身份识别的障碍,属于性心理障碍 的一种,我们称之为易性癖。
善良宽容有爱心有 责任感有同情心有 正义感有尊严感 机智幽默沉稳而敏锐 勇敢刚毅、做事执着、 心怀坦荡、洒脱豪放
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
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
在此背景下“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数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
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种以人口均衡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
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集中反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这已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1984年,在墨西哥召开了国际人口大会,强调不适当的高生育率对国家、家庭和个人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并阻碍许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想社会兴旺、经济腾飞,就必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因素——人的发展。
1994年,根据人口出现的新问题,在开罗又召开了有史以来联合国规模最大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
这次大会以“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突出了人权,包括发展权,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讨论人口的问题,对人口、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人口的更新、世代的更替以及单纯的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且也包括人口更新和世代更替过程的若干“质量”方面的属性特征。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或人口发展持续性的“质量”属性特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的性别结构。
二、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现状及原因(一)我国出生性别比的状况。
出生性别比是指某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生的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
对于出生性别比值域的界定,联合国在其出版的《用于总体顾及的基本数据质量鉴定方法》中指出:“出生性别比偏向于男性。
人口结构
的城乡结构差异和行政区域结构差异来加 以说明。
(一)城乡结构差异
1.生育率
2.性别结构
据1997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城乡各自总人口 数中的男女性别比例存在差异,城市中的男女 性别比为99.7:100,女性略多于男性。而农 村则为105.77:100,每百名男女性别比中农 村男性数量比城市多6人。 在0-64岁的人口中,城市和农村人口性别比差 异值更大,为7.10。农村在这个年龄段的男性 占多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的传宗接代思 想在农村根深蒂固。 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3.年龄结构
(二)行政区域结构差异
构建人口结构安全预警系统
一、构建人口结构安全预警系统的总体框架
主要包括三大系统:指标监测子系统、模 拟评估子系统和决策支持子系统。 而指标监测子系统又包括基本数据的采集 和处理、预警指标的建立、预警标准的确 定这三个步骤。 接下来.便是使用监测指 标进行测定评估。模拟预测未来人口结构 发展趋势。 分析出警情级别.判断是否进 行警情预控。最后针对警情和趋势实施政 策干预。
发展中国家人口结构问题
性别结构
• 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均存在性别结构比失衡
问题。 • 男女的性别比是决定人类延续状况的一个 很重要的因素,如果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 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种族的延续性,而且 带来 长期以来的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
男多女少。据统计,目前每亿人口中,男 性要多于女性 500万人左右.有些城市和乡 村的男女比例失调更为严重,达到令人难 以置信的地步,每千人中男性比女性要多 于300余人.在德里、加尔各答这样的大城市, 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也相当严重,德里为 130: 100,加尔各答为145: 100 。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现在人口性别比已经长时期偏离正常范围,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也很显著。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其中。
“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人口性别构成的两个主要指标。
性别比(或人口性别比)分为男性比和女性比两种,大多数国家使用男性比,即在同一年龄组中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
正常的性别比应为93-106。
一、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现状我国的性别比一直都处于比较高的阶段,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两千多年的重男轻女思想早已经根深蒂固了。
性别比的失衡是从出生就开始出现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很显著!出生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出生时的婴儿。
计算方法是:出生性别比=某年出生的男婴数÷该年出生的女婴数×100%。
出生性别比又叫第二性别比。
第一性别比是胚胎形成时的性别比。
1.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西北低、东南高,区域差异明显从表1可以看到,出生人口性别比超过107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与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云南腾冲-黑龙江黑河一线)基本相同。
在102-107之间的正常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包括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和云南的部分区域。
2.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发达地区的性别比较低根据表2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性别比较低,而经济落后区的性别比较高(一般情况)。
江苏省的性别比最低(101.54),而其GDP总量及人均GDP都名列前茅;海南的性别比很高,其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末尾。
人口性别比问题突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
以广东、海南、广西和陕西为主的高性别比区域,应作为我国的重点整治区。
人口社会学基础——性别与年龄结构
1956年,联合国委托法国人口学家撰写并出版了《人口老 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一书,其中以65岁作为老年起点。 联合国进行人口统计时,经常以65岁为老年的起点,将年 龄在65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划分为老年人口。
随着时间推移,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发展中国 家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而发展中国家通常采用60岁作为老 年段的年龄起点。
(2)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未富先老)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
英克尔斯的10项现代化指标 标准值
人均GDP(2000年价格美元) 6399
农业产值占GDP的比例
15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45
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 30
城市人口比例
50
医疗服务(医生数/千人) 1
婴儿存活率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生育率下降 死亡率下降 人口迁移 (2)间接原因 人口政策 社会政策 经济发展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速度快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1950-2000年间, 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中国增长217%;20002025年,世界增长90%,中国增长111%。65岁及以 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所需的时间:法国为 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中 国约为25年。
为了便于与发达国家作比较,1982年,在联合国“老 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将老年年龄的界限定义为60岁。 目前国际通用的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标准。
就中国而言,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也规定为年满60岁, 因此60岁成为国内中国社会普遍认定,学术界普遍使 用的老年人群划分标准。
争论:年龄标准的调整?
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
新时代人口性别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新时代人口性别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一、引言人口性别结构变化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人口性别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新时代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新时代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特点1. 性别比例失衡加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但是,由于传统的尊重男性的文化观念,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的性别比例趋向失衡。
据统计,我国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07:100,已经明显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正常范围。
这种性别比例失衡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 低龄化趋势加剧在新时代,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低龄化趋势也在加剧。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二胎政策”已经实施,使得许多家庭可以再次生育。
因此,我国人口结构中年龄低于20岁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这种低龄化趋势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双重的影响。
3. 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女性地位逐渐提高。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女性参加职业和社会活动的比例明显提高。
因此,在新时代我国的人口性别结构中,女性比例逐渐增加,而男性比例略有下降。
这种性别结构变化对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新时代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 社会稳定面临威胁我国的性别比例失衡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威胁因素。
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废除,但是仍然存在强烈的男孩优先的观念,导致女婴被遗弃甚至被堕胎。
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家庭的和谐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2.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新时代,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年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对于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年轻人口的比例增加,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口的性别比
人口的性别比和年龄结构是人口的基本结构,它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构成情况。
分析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状况,对于研究人口再生产、进行人口预测、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的性别构成(一)三门峡市男女人口数及其变化状况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2234018人,其中男性人口为1148433人,占51.41%,女性人口为1085585人,占48.59%,同2000年普查时的男女比例相比,男性占比降低1.09个百分点,女性占比提高1.09个百分点。
十年间男性人口增长0.43%,女性人口增长5.10%,女性人口增速高于男性人口增速4.67个百分点。
(二)全市总人口的性别比偏高从普查资料可以看出,2010年三门峡市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比2000年普查时的总人口性别比(110.6)降低4.81个百分点,比全省2010年普查总人口的性别比(102.06)高出3.73个百分点,比郑州市总人口的性别比高0.62个百分点,比相邻的洛阳市的总人口性别比高出3.84个百分点。
在全省各省辖市中,三门峡市的人口性别比位居第二,仅低于平顶山市(105.95)。
(三)性别结构的城乡对比从三门峡市的市、镇、乡村人口性别比结构来看,镇性别比明显偏高,乡村性别比也略偏高,城市性别比正常。
2010年市、镇、乡(村)人口性别结构对比表(四)婴儿性别比偏高婴儿性别比是一个人口集团逐年龄性别比变化的基础,出生婴儿性别比在正常情况下是由人的生物因素决定的,与社会经济条件无关,应该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指标,应该在103—107之间。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市0—5岁婴幼儿人口为135416人,占总人口的6.06%。
男性婴儿70962人,占52.4%,女性婴儿64454人,占47.6%,其性别比为110.10,比2000年普查时的113.19下降3.09个百分点。
人口结构分析范文
人口结构分析范文人口结构分析是指对一个特定地区、国家或整个世界的人口进行分类和统计,并通过对不同人口结构的分析,了解人口的数量、比例、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等特征,从而为制定政策、规划社会发展、改善社会福利等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口结构分析:总人口数量、人口性别比例、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水平等。
首先,总人口数量是人口结构分析的基本指标。
通过了解人口的数量,可以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规模。
同时,也可以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了解人口增长或减少的原因。
在进行总人口数量的分析时,还可以将人口进行区域划分,比如按照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等进行划分,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
其次,人口性别比例是指男性和女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通过分析人口性别比例,可以了解到男女比例的不均衡情况。
一般来说,在自然条件下,男女性别比例应该接近1:1,但实际上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文化制度、性别偏好、出生性别选择等,人口的性别比例可能会有所偏离。
通过对人口性别比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和平衡人口性别比例,保障男女平等的权益。
另外,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布比例。
通过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可以了解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并据此进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在年龄结构分析中,一般会按照年龄段来划分,比如儿童(0-14岁)、劳动力(15-64岁)和老年人(65岁及以上)等。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状况、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以及儿童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配等问题。
最后,人口教育水平也是人口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分析人口的教育水平,可以了解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评估教育政策的效果,以及为未来的教育规划提供参考。
在进行人口教育水平的分析时,可以将人口按照教育程度划分为不识字、小学文化、中学文化、高中文化和大学以上等不同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世界人口性别状况
1、世界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平衡。2000年全世界人口性别比为101.4, 发达地区为94.7,欠发达地区103.2,最不发达地区为100.4。
2、世界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具有趋于平稳
3、在一些国家性别比失调状况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 状况。
1950 98.9 1970 100.2
世界人口性别比的 变化具有趋于平稳
1980 100.6
1960 99.8
谢谢观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目 录
Contents
1 2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01
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part一、人口性别结 构的基概念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 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一)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
性别比:也叫性比例或男性比,是同一年龄组内每100名女性所 对应的男性数。
重男轻女指数(1983年) 国 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 国 泰 国 指 数 4.9 4.0 3.3 1.4 国 家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指 数 1.1 1.0 0.9 0.9
(二)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分化,两性在生理上的差 别,经由各种制度力量形成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层。 价。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
(三)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
1、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 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经建构 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 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 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三纲、三从四德、女为悦己 者荣) 2、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 (1)社会意识形态把男性规划为公共领域 (2)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第一,性别分层是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第二,性别分层表现为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等级性别关系秩序。
第三,性别分层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差异在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着。
第四,性别分层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 无形的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第五,性别分层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 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分年龄性别比= 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男性人口数 X100% 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女性人口数 出生性别比= 该年该地出生的男婴数 该年该地出生的女婴数 X100%
(二)女性生存优势
1、女性生存优势是指女性比男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2、女性生存优势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0—14岁,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第二阶段]
15—65岁,男性人口大致等于女性人口
[第三阶段]
65岁以上,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1、人口过程因素 (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状况、死亡率状况、人口迁移) 2、文化因素(性别价值观、生育观念) 3、社会经济因素 (卫生条件、医疗供应、社会保障制度等) 4、政治因素(两性平等权、战争)
(3)公共领域的两性社会差异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权力关 系中的差异
3、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 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 女人从属于家庭,承担养育子女、照顾丈夫、料理家务等 家务劳动。
(四)女权主义的观点
1、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是源于私有 财产制,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具有不同的男性支配类型。 性别的不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最初的诸多对立中的一种。 2、结构化理论 从性别制度理论来看,社会性别差异的历史演变过程虽然千差万 别,但都是那个社会所具有的行为规范的反映。女权主义的结构化理 论进一步从宏观制度和微观两性关系之间结构关系和互动过程来分析 两性社会差异的根源。 3、二元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二元结构,这些结构共同作用产 生了女性的从属地位。社会中至少存在三种对两性关系有意义的二元 结构。一是自然与文化,二是家庭内部领域与公共社会领域,三是生 产领域与生育领域。 4、多元化的理论 现代女性主义分享着各种观点,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理论本身 多样化;二是研究角度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