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替换教师教学反思策略(精选23篇)
替换教师教学反思策略(精选23篇)替换教师教学反思策略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看起来简单实际很难把握的教学内容。
这是新教材中我感受最深的地方之一。
在去年教学五年级“一一列举的策略”和“倒过来想的策略”的基础上,我更知道现在将要教学的“替换”和“假设”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
所以上个星期五,我就只留了“预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写下在预习中的,包括看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等。
”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已基本养成,预习方法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相信在预习中孩子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沉淀下来的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果然,今天教学时,自学质疑部分,孩子们对一些基本的内容都了解的较多,对部分实际问题也能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替换,特别是练一练的内容更是讳莫如深,一头雾水。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首先理解为什么要替换。
“如果不替换,题目中就有两个未知数,而且两个未知数的题目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用方程。
”我鼓励孩子们用方程解决问题。
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很快解答完。
“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方法。
但总是很费事的。
如果可以不用方程就可以很快得出结果,我们是不是更喜欢?”“是!”孩子们异口同声。
“替换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引导孩子们按书上的替换的思路理解,大多数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我还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数量有倍数关系时,可以“以一换几”或“以几换一”的替换方法。
练一练的问题,孩子也无从下笔了,因为这本来就是另一种情况的问题。
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替换的可行性方式:一对一的替换。
从而发现替换后出现的新问题。
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如果把大盒子都换成小盒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把小盒子都换成大盒子,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孩子们发现:因为两种数量之间的不相等,替换后就出现了剩余或不足。
在引导孩子比较、讨论、推论,得出剩余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减去,不足的部分要在总数的基础上加上。
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大多数能比较熟练地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在落实教学目标时,我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
如可先借助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帮老师解决问题,很自然地引入替换的思想,然后呈现”换杯”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新问题的复杂性,产生应用替换策略的意识,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二、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
教学例题时,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运用。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各自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强调检验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检验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教材把检验安排在写答句的前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再写答句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也是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二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可信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和培养的。
考虑到本环节要检验的有两个等量关系,在此多花一点时间和学生共同完成检验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处的处理上我觉得自己的方法有些罗嗦。
本节课学生学得很有兴趣,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挥,但是感觉自己在教学节奏上把握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授课技巧。
教学反思.替换doc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反思
西拉科学校李生菊
替换的策略作为国标本苏教版的新内容,在一开始就引起了老师们争相研究,很多老师都把这堂课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
大家的设计可谓百花争鸣:有的老师把曹冲称象作为引子,即暗表了“替换”策略,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甚者,在例题之前做了不少等量代换的练习作为铺垫。
乍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因为这种策略学生第一次接触。
可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等量替换的思想学生应该有所接触,如在五年级方程这一单元的“探索与实践”中就有这样的题:
再者,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当他看到“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句话时他会想不到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吗?
那如何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让替换的策略呼之欲出,又非常自然?
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只同样的小杯里,正好倒满,每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只同样的大杯里,正好倒满,每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在学生轻松解答了这两道题的之后出示第3题: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只小杯和一个大杯里也正好倒满,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前两道题为什么那么好解,现在却无从下手了?在学生的沉思中,问题和答案都浮于面。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的疑惑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解答。
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课前思考:1.本节课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上学年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感到比较难,学生一时半会儿很难接受,就是后来通过练习,很多学生也只是依葫芦画瓢,没有真正理解,我的教学思想也是将学生教会,并且例1被我分成了两课时来教学。
再次设计教案时,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我们教给学生什么?”我想不仅仅是会解题,更重要的是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的是思想方法。
因此,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同时,培养审题习惯,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好问题至关重要。
要让学生会替换,就要找到替换的依据,再紧扣替换的依据来替换。
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替换之间不一样的地方。
2.书中已有解题示意图,要不要学生再画图?怎么画?倍数关系的替换书中有现成的解题思路图,学生在思考时还要不要去画图,刚开始时我也趋向于让学生看书和直接观察电脑演示,但在阅读《教师用书》后,我改变了方法,画图的策略可以将替换的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也为相差关系的替换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法。
3.学生课前预习应怎么预习?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难,我布置了课前预习。
但让学生怎样去预习?我还是费了脑经。
就让学生去看,学生看没看?看什么?因此,我设计了3个问题:大杯和小杯为什么要替换?替换之前和替换之后数量关系有何不同?我们是依据哪个条件进行替换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从效果来看,因为有问题要思考,大部分的学生还是预习的,但也有一部分没有预习,学生还是习惯完成书面作业,预习的习惯还未真正的养成。
教后反思:1.让学生画图时,没有介绍画图的方法,导致部分学生,特别是未认真预习的那一部分同学画不好,个别就不会画。
2.考虑到课堂容量,在学生思考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小组合作也不怎么到位,最后巩固练习时有点赶时间。
3.虽然布置了预习,但没有检查预习质量,对学生估计不足,也直接导致一些环节的不完善。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替换教案及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替换教案及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替换教案及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替换教案及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及反思【教材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材分析】例题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
而通过课件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再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实现问题的简单化,并相应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曹冲称象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曹冲他是怎么称象的。
(点击播放)播放结束后提问:曹冲称象,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而要称石头?(生自由回答)生:当时还没有这种技术。
师:谁还想说?(那为什么称石头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 师:是的,由于古代的技术落后,不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曹冲能想到把一船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称出了大象的体重,真了不起。
其实,他就是运用了“替换”这种方法解决了问题。
(板书“替换”)二、教学例题1师:大臣们见到曹冲那么聪明,都非常高兴,于是出了一个问题考考他,可是聪明的曹冲想了很久,也没办法解决,你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师:大臣们的问题大致是(口述):把720毫升果汁倒入7个杯子,正好都倒满,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你会列式吗?(课件没有出示杯子)生自由说。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令我满意:一、出示准备题,建立生长点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难度较大,面对农村学生,没有学过奥数,遇到类似问题会产生惧怕心理。
针对这种现状,我以两道准备题为基础,建立知识的生长点,从除法的意义开始,设置缓冲区,这样在解决简单的除法实际问题后,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的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自然而然的过渡和延伸。
二、开展活动,经历策略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充分探究与交流的时间。
因此,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回顾反思—-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三、精选习题,运用策略习题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二是提升。
所有我选择了课本上的“练一练”与练习十七的第1题作为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断体验到替换策略的优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从网上收集的有关古代替换的数学问题,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数学文化,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多媒体的运用,有效地辅助了教学,突破了难点本节课的成功,正因为有效的运用了课件的辅助教学,特别是在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和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的动态演示过程中,学生很清楚的感受到了替换的过程,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摆在了学生面前,难度很自然的就降低了,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自然学生理解知识的时间也被缩短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课堂教学密度。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通用20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通用20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篇1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并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为什么要替换?”;掌握“怎样替换?”; 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
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替换的需求,并探索替换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替换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替换的经验,以及理解替换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整节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
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替换的过程。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篇2“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
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替换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后反思预习,正越来越被更多的小学数学老师所青睐,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不容置疑。
可有些老师提出:教材中一些需要推导算理、计算公式以及需要探究后才得出结论的内容不必安排预习。
理由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
而我恰恰认为,这类课,预习过后,合理组织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说反而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
例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我是这样组织预习的:(1)布置阅读书上P89-90页的内容;(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你是怎样想的?(3)在解决例题时,你是怎样替换的?(4)在探究过程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第二天,我这样检查预习并组织新课,分为这几个层次:1.开门见山,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解答预习要求;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9个小杯,9个小杯是怎么来的?3.同样720毫升,全部倒入大杯需要3个大杯,3个大杯是怎么来的?4.小结两种替换方法(大杯换小杯,或小杯换大杯);5.组织验证;6.质疑:预习中你还遇到了什么问题?7.改变条件拓展提升:把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改成大杯容量比小杯容量多160毫升,让学生思考如何替换,组内交流。
8.对比总结:这两题有什么不同?9.巩固训练:如何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这样的课堂把原来要通过探究,最终得到的“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预习感知,并通过预习反馈,延续下面的探究活动,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可谓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学生的思路清晰,思考方向明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谁又能说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呢?反而,我认为:1.这样的课堂,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地展现了多样化的见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思考,不至于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在整册教材中是最难的。
它是在“找规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列举法便是其中之一。
而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列举法,会用这一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认识“列举”这一方法。
但一出示课题,学生便对“策略”二字产生了疑问,于是我便加以解释,在教学中也以“方法”代之,这样很快使学生消除了疑虑。
而例1并不困难,学生在我的讲解下都能理解,并且在表格上显示则显得更为清晰。
紧接着我将我的问题抛给了孩子:“同学们,王大叔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你们说的这四种方法都很好,王大叔都不知该如何取舍,你们谁愿意再一次帮助王大叔?”孩子们有的说选长8米宽1米的,有的说不好,应选长7米宽2米的,有的说选长5米宽4米的,当我问他们为何这样选时,有的孩子说不出来,只说他认为是这样,还有的孩子说算过这四种方法的面积了,觉得应该选面积最大的,这样在里面养的羊多。
我将赞许的目光投给了这孩子。
的确,在我看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比我直接给他们答案要好的多。
紧接着我又丢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方法很多,老师无法一一去计算每种方法的面积,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中发现了长和宽的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磨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想上好一节课真不容易。
这次比赛时间很紧,再加我学校工作很忙,准备时间有限,从抽签定下教学内容的那一刻就一直在构思,教学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变得了好几次。
既然是比赛就要注重个方面的设计,比如导课的方法、情景的创设、练习的选择……总之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你都要体现出来,要不你凭什么拿名次?但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看孩子有没有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实效,有了这个想法我反而不紧张了,我就一个目的,让孩子们学会用“一一列举”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1.素材服务于策略。
诚然,在解决本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时,替换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学生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列方程的方法等等。
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替换的策略?这就需要教者树立素材服务于策略的意识。
因此,本课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依据教材提供的题材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整合,旨在不把解决某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类素材让学生体验替换这一策略是有用的。
例如教材中例题主要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试一试教学相差关系的替换。
教者以素材服务于策略为出发点,将例题做了丰富性处理,即教学倍数关系替换后,通过不断改变替换依据,自然过渡到相差关系替换,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2.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课始的天平图推理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 -回顾反思 -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3.体验策略的价值。
替换作为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例题教学时,教者没有任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提出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者也并没有结束例题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初步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导言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替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中,问题解决是一个关键的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种新的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替换教学,并对其进行反思和评价。
一、问题解决的策略替换教学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的策略替换教学是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引入问题解决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策略替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定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用一种问题解决策略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但在策略替换教学中,教师会引入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让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 策略评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告诉学生哪种策略是最好的或者唯一的解决方法。
而在策略替换教学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策略进行评估和比较,充分发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策略选择: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通常只会使用一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而在策略替换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尝试多种策略的组合和变化。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替换教学的优点问题解决的策略替换教学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策略替换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不同的解决策略进行评估和比较,这就需要他们积极思考,分析和判断不同的策略的优势和不足。
同时,学生也会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
其次,问题解决的策略替换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策略替换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并且可以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此外,问题解决的策略替换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上完这一节课本节课,我趁热打铁,赶忙进行反思。
本节课我努力表达解决问题这类课型的我们老师应该坚持做哪些工作,我个人摸索不管是新课程理念依旧老课程,也不管是什么版本,数学应该有其本质的东西,那确实是给学生摸索的时刻和空间,引导学生会摸索,促进学生去悟明白里面的道理。
正是基于如此的理念和摸索,因此在课中我三个招注重:1.注重给学生充分摸索的时刻,我等着学生慢慢领会其中的道理,课堂上照管全体同学,决不是看到有同学举手,就像看见了一个救星一样,赶忙请这位同学回答,他回答对了,就代表都会了,如此做就以个体代替了整体,会造成课堂上个别学生的表演。
2.注重审题,我感受关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关于能否解决问那个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新授部分,我注意让学生多次读题,同时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同时说说自己的明白得,之所如此确实是想培养小孩认真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成效来看,起到了预期的成效,在学生正确全面的审题以后,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在独立摸索后的讨论交流,课堂上我是先让学生独立摸索,摸索后再进行交流,而不是抛出一个问题后就直截了当让学生讨论交流,我感受那样的讨论交流一样是比较流于形式的,是浅层次的交流,是没有深度的。
因为每个同学还有通过自己的摸索张口就说,看上去专门喧闹,往往是:自说自话,简单的方法。
通过课堂成效来看,如此的处理有着实实在在的成效,关于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专门有关心的。
再来反思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我感受也有专门多不足之处:1.没有专门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早一天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专门活跃,因此今天在会场上我想也应该是如此的,事实上不然,学生是紧张的,而我依旧以昨天的表现来应对今天的局面,明显是不妥的,课前也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
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
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实录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学过程与反思: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三、回顾解题过程,凸显替换价值师: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进行检验?(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而体会检验的全面性。
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同时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即:①看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容量是不是一共720毫升;②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1/3)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生:运用了替换的策略。
师:刚才解决问题时,大杯和小杯为什么要替换?使用替换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生讨论交流,从而明确:替换的目的就是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师:我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进行替换的?生: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进行替换的。
【反思】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不断体验作为策略的价值才是关键所在。
替换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进行替换?替换之后数量关系有什么变化?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替换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了替换的真正价值在于使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计算的结果符合题目的条件吗?为什么要检验?为什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验?为了充分体现检验的全面性,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意识到结果必须符合题中的两个条件。
四、灵活应用,巩固替换策略生:把1个大杯替换为4个小杯比较简便。
生:这样就变成了10个小杯,720÷10=72,每个小杯装72毫升;72×4=288,每个大杯装288毫升。
师:为什么不把小杯替换为大杯呢?生:这样替换的话,不能正好得到几个大杯。
生:小杯替换为大杯;一共相当于2.5个大杯。
生:我认为这样替换后虽然大杯个数不能正好得到整数,但是也是可以算出大杯的容量的:720÷2.5=288。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执教人:毛继杰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数学第68页——69页的例题1、练一练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怎样替换及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在导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乌鸦喝水的故事,重点说说故事中是把什么的体积替换成什么的体积,唤醒学生替换有关的经验。
过渡语:乌鸦都能想出了这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石头的体积替换了一部分水的体积,使水位升高了,喝到了水,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二、探究新知,探究策略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1、算一算:老师把720毫升的液体倒入9只小玻璃杯里,正好都倒满,每只小玻璃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6个小杯中,正好倒满。
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第一道题是初步感知替换的方法以及如何替换,第二道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式,同时也是本节课新知的生长点。
通过这两道题帮助学生在新课的教学中能联想到将小杯换成大杯,或者将大杯换成小杯,为解决新知打下有效的思维基础。
3、课件出示例一: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正好倒满。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注意:这道例题的呈现改编了例题,缺少了条件。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720毫升是1个大杯的容量与6个小杯的容量之和”,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这也是产生困难的原因。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含试卷)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
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
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在策略的形成以及对策略的体验。
例1是倍数关系的替换,而试一试是差数关系的替换,两者有区别,但也有联系。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这几课的核心。在课堂上,我将两者合二为一,编制在一起,旨在让孩子们更好地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获得启示。“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是问题中极为关键的信息,孩子们会从中获得:一个大杯的容量就等于三个小杯的容量,即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或三个小杯可以替换成1个大杯,有了这样的认知,再来解决问题,就显得方便多了,这就是替换的魅力所在。
继续以此为载体,我决定立即更改信息,将“小杯的容量相当于大杯的1/3”这一信息改成“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让孩子们接着进行新一轮的探究,因为孩子们的脑海中刚有“替换”的思想,孩子们不难想到继续运用已有经验来看待这一问题,根据“一个大杯比一个小杯多20毫升”,孩子们思考:一个大杯能替换成几个小杯?但是,换了以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最为本质的地方,显然,孩子们会发现总量在变化,与例1形成了最有力的对比,那么,我们就要更为谨慎地去处理这样的差数关系了。
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就是本节课的价值所在。于是,在孩子们经历了替换的过程之后,让孩子们及时地回顾与反思也是相当重要的!我让孩子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期待孩子们在反思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
孩子们经历了两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能深刻地体会到它们的异同: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差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我想,有了这样的感悟,便是在更高的具思维含量的单元,主要研究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之前,孩子们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策略,对于今天学习的替换策略,孩子们有了以往的基础,相信能学得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