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如何克服自身脆弱性
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深层剖析与金融稳定制度的构建
要 特征 。2 0 0 6年 中、 、 、 四大 国有 商业 银行 剥离 给 农 工 建 四大资 产管理 公 司不 良资产 达 16万亿 元 。2 0 . 0 5年 底 .
势仍然十分严重。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发展、 浦发 银行 、 华夏银行、 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来看, 0 年底资 2 6 0 本充足率分别为 3 6 48%、. %、. %、 . %、 . %、. 8 9 56 6 7 6 0 ; 8 4 8 不 良贷款率分别为 7 5 23%、. %、. %、. %。 . %、. 8 7 4 3 1 6 28 5 3 3 从 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来看, 0 2 6年底不良贷款余额 16 亿 0 01 元, 良贷款率 l. 资本充足率仅 为 1 6 总体拨备 不 1 %, 7 . %, 3
就会 放纵 这种行 为 的发生 。商业银 行 的道德脆 弱涉及授
国有独 资商 业银行 按 五 级分类 口径 统计 , 平均 不 良贷 款 比率 为 2 . 平 均资本 充 足率 为 5 0 %。 4 %。20 06年 , 中行 、 建 行 与 中国信达 资产 管 理公 司签署 28 亿 元不 良资产 转 77 让 协议 , 公 司 向两行 分 别注 资 25 美元 , 中行 、 汇金 2亿 使 建 行资本充 足率分 别上 升为 7 9 71%。如果 按五 级 . %、 . 3 5 分 类 , 中行 、 行 不 良贷 款 率 分 别 为 38%、. %, 则 建 . 8 45 形 5
金融脆 弱性的表现形式
以上 , 国有 商业 、 贸 企 业 自有 资 金 不足 l%的 占 9% 外 0 o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摘要】金融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中国金融业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接着探讨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和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重点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以及金融科技在中国金融全球化中的角色。
结论部分将对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前景,探讨中国金融机构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通过本文,可以更好地了解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并为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中国金融、应对策略、影响、国际化发展、监管挑战、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科技、定位、展望、适应挑战。
1. 引言1.1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金融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金融面临的重要挑战。
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是当前中国金融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金融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中国金融机构要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开展跨境业务、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效能。
要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结算中的使用。
通过开放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市场改革,提升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金融科技在中国金融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
中国金融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促进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有机结合,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2. 正文2.1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金融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对中国金融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融全球化加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推动了中国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
作者 简介 : 志文 ( 9 5一 ) 男 , 伍 17 , 湖南 长沙人 , 开大学 金融 系硕 士研究 生 , 南 主要从 事 国际金 融方 面的研 究 。 29
维普 标 体 系设 计 基 本 框 架 如 下 : 融 体 系 脆 弱 性 具 体 包 括 : 1 金 融 市 场 子 系 统 金 ()
伍 志 文
( 开 大学 金融 系 , 津 3 05 ) 南 天 0 4 7
摘
要 : 融 脆 弱性 的 概 念 产 生 于 2 金 0世 纪 8 0年 代 初 期 , 着 金 融 危 机 的 不 断 爆 发 , 金 融 脆 弱 性 的理 论 随 对
研 究 和 量 化 分 析 也 越 来 越 多 。 本 文 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对 19 - 2 0 9 1 0 0年 中 国 金 融 脆 弱 性 程 度 进 行 了具 体 的 量 化 分 析 ; 就 减 轻 或 消 除 既 有 的 金 融 脆 弱 性 , 止 金 融 脆 弱 性 的 进 一 步 加 剧 提 出 了几 点 建 议 。 并 防 关 键 词 : 融 脆 弱 性 ; 融 制 度 创 新 ; 融 分 化 ; 策 金 金 金 对 中 图 分 类 号 :8 0 文 献 标 识 码 : F3 A 文 章 编 号 :0 2—2 4 (0 2 0 10 8 8 2 0 )5—0 2 0 9—0 7
和 专 家 学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 合 我 国 现 实 国情 , 虑 到 数 据 的可 获 得 性 , 择 了 1 结 考 选 8个 指 标 , 成 四个 分
子 系统 来 度 量 我 国金 融 脆 弱 性 程 度 。相 关 问题 的处 理 主 要 参 考 了 国 际通 用 标 准 和 一 些 专 家 学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 理 论 与 经 验 相 结 合 的产 物 。 当 然 指 标 设 计 的科 学 性 还 有 待 于实 践 来 检 验 , 今 后 的 工 是 在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措施一、概述1998年的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延伸和深化,主要由东南亚金融风暴引发的波及效应,在1998年进一步蔓延到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危机对国内外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面对这场严峻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成功地遏制了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1. 亚洲金融风暴引发的波及效应2. 中国金融体系的体制性弱点3. 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经济暴露在外部风险之下4. 1997年以来中国银行贷款增速过快,引发了银行不良资产风险三、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1. 加强宏观调控,稳定金融市场a. 采取了定向的货币政策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b. 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整顿,清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c. 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a. 提出了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方针b. 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改革3. 加强国际合作,化解金融危机的冲击a. 参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的金融救助计划b. 开展了与亚洲邻国的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1. 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警示a. 强化了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b. 加速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2. 金融危机加速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a. 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整合b. 推动了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五、个人观点和理解1998年的金融危机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金融市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不仅展现了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更加速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金融危机近年来,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危机的发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探讨如何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指金融体系面临外部冲击时,无法有效应对并保持稳定的能力。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的问题是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因素。
金融体系由许多相互关联的金融机构组成,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在面临风险时更容易受到冲击。
例如,当一个金融机构遇到困境时,其它机构可能会因为与之有联系而受到连锁反应的影响,进而引发金融系统的崩溃。
其次,金融体系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体系中的一些机构能够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获取巨额利润。
然而,当这些信息逐渐被揭露时,金融体系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此外,信息不对称还容易导致投资者对金融风险的低估,从而使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危机的冲击。
第三,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也是金融脆弱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交易量的急剧增减,这种不稳定性会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中,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
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具有杠杆效应的情况下,市场不稳定性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会更加严重。
鉴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容易引发金融危机,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运作进行监督和规范。
监管部门应该密切关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风险。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控系统,及时获取并分析金融市场的有关信息,为监管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其次,金融体系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这些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扰。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几个常见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1. 加强监管和监控机制金融危机往往是由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累积导致的。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和监控机制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策略之一。
这可以通过建立更为严格的法规和监管机构,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来实现。
此外,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是必要的。
2. 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于应对金融危机至关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和优化金融机构的结构,提高其自身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应加强金融体系的互联互通和合作机制,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在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防范金融套利和泡沫的出现。
3. 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金融危机爆发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支持、购买债券等方式来扩大货币供应,以稳定金融市场。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控制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等手段来保持经济的稳定。
4. 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税、加大对关键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5. 国际合作与协调金融危机往往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协调。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形成合力。
此外,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也应加强对金融危机应对的指导和支持,提供必要的援助和资金。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来化解。
加强监管和监控机制、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以及国际合作与协调都是有效的手段。
金融行业的整改措施和政策建议
金融行业的整改措施和政策建议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金融行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金融风险、市场乱象等,亟需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从监管体系完善、风险防范与化解、创新与协同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一、监管体系完善1. 建立全面包容的监管框架针对当前金融行业内部的一些短板问题,应加强监管框架的建设,实现全面覆盖和包容性监管。
在监管制度中加强合规性评估与审查,并完善信用评级机制。
推动建立以市场准入为核心的开放型金融监管模式,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参与竞争。
2. 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当前我国金融行业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晰、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应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配合,提升监管效能。
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协同监管,通过建设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对全行业的风险监控和处置能力。
二、风险防范与化解1. 加强资本净额、流动性管理当前金融行业存在资本不足和流动性风险较高等问题。
应推动实施严格的资本净额管理制度,确保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本储备来抵御各类风险;同时,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出现由于短期偿付难题引发连锁反应的情况。
2.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要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在风险预警和防范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加大对金融市场中价格波动和市场失灵等异常情况的监测力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修复。
此外,还需加强对影子银行、非标准化业务等潜在风险领域的监管力度。
三、创新与协同发展1.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当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金融行业的变革和创新,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
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加大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2. 拓展金融市场功能要通过扩大开放,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和效率。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改善境内外资本流动环境。
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并开放更多的衍生品市场。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应对的挑战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应对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发生的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影响波及了整个亚洲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方。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面临着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中国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首先,中国的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监管不够严格,信贷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其次,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难以避免地与金融机构相互交织,使得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而这些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暴露无遗,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外贸依赖度的减弱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依然高度依赖出口贸易,这使得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亚洲各国的经济下滑导致了中国商品出口需求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对出口贸易的依赖。
三、资本外逃与金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触发了大规模资本外逃,中国同样受到了影响。
资本外逃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减少,同时也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了冲击。
在应对这一挑战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外汇管制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旨在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四、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企业倒闭和裁员,进而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冲击。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问题成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挑战。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创业和培训,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解决就业压力。
五、金融改革的加速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促使中国加速推进金融改革。
中国政府加大了金融领域的开放力度,引入外资,推动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以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六、学习与国际合作中国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时,学习和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了教训,学习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以完善自身的金融体系。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面对金融危机的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一、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危机首先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杠杆、资产泡沫等问题。
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二、加强国际合作金融危机具有全球性和连锁反应的特点,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信息共享,加强政策协调,通过合作抵制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风险。
同时,应加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提高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波动的能力。
三、稳定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稳定金融市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
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同时,需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控制金融市场的风险暴露。
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提前识别和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同时,企业应加强财务风险的管控,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
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危机常常与经济结构失衡有关。
因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的失衡状况。
六、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危机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方面。
政府应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工作,加大对金融机构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七、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导致市场的进一步动荡。
因此,积极引导舆论导向,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对于稳定市场情绪和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行业困难及解决方案
金融行业困难及解决方案一、金融行业面临的困难1. 技术变革的冲击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行业也在不断面临技术变革的冲击。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应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是一大挑战。
2. 信息安全风险金融行业因其涉及大量敏感客户信息和巨额资金交易而成为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
数据泄露、网络入侵和恶意软件等威胁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风险,必须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保护及防范措施。
3. 监管压力增加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加。
从反洗钱到防止市场操纵,从资本充足率到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更加严格和复杂的法规。
这给已经复杂的金融机构经营带来了更多负担和挑战。
二、解决方案1. 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了应对技术变革的冲击,金融机构需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引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在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提升风控能力和客户体验。
2.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为了保护客户隐私和防范黑客攻击,金融机构需要在信息安全方面增强防护措施。
加密技术、网络监测系统以及安全意识培训等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并加强内部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3. 合规管理和有效治理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合规管理,并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健全的内部合规制度,整顿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内部运营透明公正。
此外,注重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保证资本充足率合规,并应对不同的风险场景作出应对策略。
4. 加强跨界合作与创新金融行业存在着众多的机会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困难,金融机构可以加强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等新兴企业的合作。
通过跨界合作和创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
5. 提升客户体验与服务质量在面临困难时,金融机构最重要的是始终以客户为中心。
中国经济金融风险隐患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经济金融风险隐患的现状与对策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市场波动的出现,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隐患。
本文将探讨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风险的现状以及可能的对策。
首先,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金融风险是债务问题。
随着近年来政府和企业借债的增长,债务水平迅速攀升。
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达到25.84万亿元人民币,债务压力较大。
对此,中国政府需要加强债务管理,提高透明度和风险控制能力,防止债务风险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其次,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影子银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指的是一些在监管监控范围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提供多样化且复杂的金融产品,涉及高风险的融资和投资。
例如,信托、资产管理计划和理财产品等。
由于监管不力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子银行可能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传导途径。
因此,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引入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控。
第三个潜在的金融风险是房地产市场的波动。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过度投资、高杠杆、房价泡沫等问题使得房地产市场变得更加脆弱。
为了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中国政府应继续推进住房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并控制市场的过热发展。
此外,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创新金融科技模式,提供各种便捷的金融服务。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安全、资金风险和合规性问题。
为了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中国应强化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推进合规和风险防范。
最后,中国还需要关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对经济的冲击。
由于中国在全球贸易和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国际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贸易战、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等都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我国银行脆弱性分析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和防范摘要: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核心机构,银行体系脆弱性不仅威胁到银行体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
当前国内出现物价普遍上涨,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股市一路下跌,人民币贬值等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虽然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但未治根本。
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银行现有体系开始,着手在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上,并进一步找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银行体系内部的脆弱点。
同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争取把我国银行建设成更加稳健的体系,这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行体系脆弱性金融创新一、前言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金融体系发生着巨大变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随着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国外的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给我国金融体系、银行体系的发展完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银行体系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我国银行中大量的不良资产的存在,使得金融业中所蕴藏的风险可能危及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近年我国也承诺将渐进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力度,这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及银行业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如不良贷款率过高,高负债经营,尚未建立完整高效的内部控制体制及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等。
同时它又面临着国内外银行激烈的竞争,这些都会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前国内经济出现了很多坏的信号如: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现象显著,股市一路下跌,人民币贬值等等,虽然有财政政策调控,但效果不明显。
所以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体系及其脆弱性的分析,一方面了解和发现我国银行体系目前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通过找到改善银行内部脆弱性的方法,来加强银行内控、外部约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金融创新和建立市场信用体系,从而实现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并早日让中国经济走出困境,更快更好的发展。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化解方法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化解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常态。
金融危机不仅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也会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因此,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成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经济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金融危机的防范与化解方法。
一、完善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机制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首要任务。
监管机制是金融市场的重要保障,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的异常波动,并保护参与者的利益。
因此,监管机制的完善和加强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监管机制,以便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在监管机制方面,应当通过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系统,来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同时,加强对金融体系各个环节的监管,严格管控金融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金融系统内部造成的连锁反应和迅速扩散。
二、优化金融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是预防和化解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措施。
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可以有效地避免金融系统的过度和不合理的集中,从而有效降低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优化金融结构方面,应采取多种手段,如国家调控、市场化机制等,以确保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应该完善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减少金融风险的产生和扩散,以及提高金融体系的自身适应能力和战略应对能力。
三、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是防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是金融市场有效监管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全方位、全程度、全覆盖的风险评估机制,才能扼制金融领域中潜在的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市场的稳定发展。
在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方面,应采用科学、标准、有效的评估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同时,应建立起风险评估数据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项评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使市场监管更加有效。
四、加强跨境合作加强跨境合作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必要手段。
全球金融体系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很难避免。
金融领域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心得
金融领域增强忧患意识一、金融领域的风险挑战金融领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直承担着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资金流动等核心职能,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潜在风险和挑战,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金融领域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和严峻,需要金融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二、忧患意识的重要性1. 风险意识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作为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深刻认识到金融市场存在各种风险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只有充分认识风险的存在和潜在影响,才能有效防范风险并及时处理风险事件,保护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利益。
2. 忧患意识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金融机构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风险的转移和承担功能。
如果金融机构不具备忧患意识,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三、如何增强忧患意识1. 加强内部管理和监控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架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监控措施等。
通过内部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类风险隐患,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
2.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工具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度,采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如风险测算模型、风险敞口管理工具等。
通过完善制度和工具,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及时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
3. 强化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和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通过培训,使从业人员了解各类风险类型、风险管理方法和风险事件处理流程,增强其忧患意识和风险管控能力。
四、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心得体会1. 巩固风险管理基础作为金融机构,要始终巩固风险管理的基础,做好投融资、信贷、产品创新等业务的风险管控工作。
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及建议
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及建议
防范金融风险是保障金融系统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1. 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金融风险。
2. 加强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和风险应对等环节,确保风险可控。
3. 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4.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金融机构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和投资者披露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5. 加强国际合作:金融风险往往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金融风险。
6. 加强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
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
7. 加强金融创新监管: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需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总之,防范金融风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各方,共同加强监管、加强风险管理,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防范
--------------------------------------------------------------------------------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防范作者:dytcy提纲:现代社会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
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经济工作中一件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金融脆弱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
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机构负债过多,安全性降低,承受不起市场波动的冲击,就是金融脆弱性的表现。
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风险往往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突发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将逐渐放开,遭遇金融危机的概率非常大,为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有必要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
金融危机无论是由银行危机触发,还是由货币危机触发,都会通过银行体系对实际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安全与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然而,通过多年的风险积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逐步加大,风险点日益显现,我们可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机制欠完善(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应付资金风险能力较差(三)不良贷款率高、信贷过于集中(四)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二、防范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是解决金融脆弱性的重要途径中国金融体系最脆弱、最危险的地方是银行体系。
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是解决我国金融脆弱性的重要途径,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重要保证。
防范和化解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业的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业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2、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经营机制(二)补充资本金1、发行次级债券2、发行股票上市融资3、调整资产结构,提高盈利水平4、实行谨慎财税政策,充实资本实力(三)消化不良贷款1、采取多种方法化解现存的不良贷款2、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防止产生大量新的不良贷款3、分散贷款风险(四)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加强商业银行自身内部管理,完善内部利率控制制度三、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及其防范对策在开放条件下,本身改革速度已明显落后于总体经济改革步调的金融业面临着很大的金融风险,必须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对策。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应对
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应对近年来,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亚洲地区的经济稳定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中国金融体系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应对能力,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本文将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因素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体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剧烈的波动,股票市场暴跌等现象频发。
然而,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体系表现出了相对的稳定。
这主要归因于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些特点和优势。
首先,中国金融体系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稳健发展为其抵御风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推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
这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规范,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较高,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强。
其次,中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对外部冲击的传导路径相对较弱。
相对于一些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资流动的依赖较小,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相对独立。
这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抗风险。
另外,中国金融体系在危机爆发后,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定措施,有效地应对了危机的冲击。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提高资本金充足率,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稳定了金融市场的情绪,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同时,中国政府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减少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此外,中国金融体系在危机之后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
中国政府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进程,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应对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得益于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相对封闭的特点,以及政府的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思考
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思考【摘要】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金融体制也发生了改变,金融体系虽然正一步一步的迈向正轨,但是在这一前进过程中也是伴随着非常多的风险的,而且有些隐形风险在不断的积累。
系统性金融风险很容易触发金融危机,因此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来说,需要防范其出现。
在美国再三发生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于如何防范金融危机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也应该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目前全世界受到金融危机风暴的影响,出现了经济市场低靡的情况,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此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承受着巨大的考验。
为此,我们应该要特别的注意对公司治理风险的防范,以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结合来促进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对公司的评价和治理风险进行预警机制建设。
1.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
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
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
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
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
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风险管理与控制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风险管理与控制近年来,金融风暴不断,金融市场波动频繁,聚集着越来越多的风险。
中国到了稳妥发展的时候,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更显重要。
未来发展金融业需要稳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防止和控制金融机构的脆弱性风险。
本文将从脆弱性风险的定义、原因、管理和控制方面探讨现代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一、脆弱性风险的定义及影响脆弱性风险是指一个组织或体系在面对意想不到的冲击或外部压力时,其弹性和韧性较弱,很难自我恢复。
换言之,当外部因素超出其承受极限时,系统将无法维持正常的运作和有效管理,从而难以应对市场风险,并进一步滋生金融风险。
金融行业是社会和经济的核心,不仅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也牵扯到广大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如果系统发生严重失控,那么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如一些年前的次贷危机,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过度抵押高风险贷款而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脆弱性风险的原因1、运营管理不规范金融机构本质上是一个资产管理公司,因此,在风控管理中需要严格遵守“风险市场——风控管理——个别风险事件”的流程,进行风险的评估和分析。
然而,在运营层面上经常存在缺乏规范和制度,并且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并不容易。
2、管理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的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是有效控制脆弱性风险的基础。
相对于大型银行,大量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机构规模较小,资金规模和其他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规模效益上难以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抗衡,这就要求这些机构重视管理体系建设。
3、内部风险管理不到位多年来,金融机构发展了不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手段,如对贷款限制、风险监控、业务督导、审计和内部控制等。
但是,一些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理念不够先进,或者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导致内部管理不彻底,对导致出错的情况存在保持不敏感的情况,风险难以控制。
三、脆弱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要依托其内部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在全力减少成本和风险问题的同时,为企业经营打造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未来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解析
未来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解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金融业也迎来了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挑战。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并应对这些挑战,推动金融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风险管控金融风险管控是未来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由于金融市场日益复杂,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风险管理成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重要挑战。
因此要做好金融风险控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建立完整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应对风险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影响。
其次,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有效控制风险较大的领域和机构,为金融业提供有力的风险保护。
二、金融业与科技的结合信息技术的先进使得金融业与科技的结合成为趋势。
但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非常的风险,包括用户数据泄露、信息安全问题,以及与非法活动的联合风险等。
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规范创新发展,严加监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此外,推动简化金融服务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金融业在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领域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通过科技激发和优化金融服务质量。
三、提升金融竞争力及国际化水平我国金融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还存在着竞争力不足和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监管等举措,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际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针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重视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生态系统,推进对外金融开放,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
四、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要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并且将其尽可能地发挥到最大作用。
特别是需要切实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本,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此外,金融行业要积极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点国家战略,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己任,主动与实体经济相互关联,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营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融业如何克服自身脆弱性
作者:关浣非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36期
近一段时间,金融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确保货币信贷投放落地的政策。
8月11日,银保监会发布《加强监管引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提出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障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推动机制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
8月18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再次提及要“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并要求:对符合授信条件但遇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要继续予以资金支持,不应盲目抽贷、断贷。
按照市场化原则满足融资平台公司的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要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加快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支持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这与数月前力度逼人的去杠杆呈现出大相径庭之势。
笔者由此想到:如果金融业是一块钢板,如此反复弯曲,那会变得愈发脆弱,有一天被折断也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中国金融业要在这样的模式下发展下去吗?如果不克服这种脆弱性,金融业如何能持续提升对社会经济服务的供给质量?如何才能做到“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金融脆弱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国外引起关注,指金融行业、金融市场因内部或外部不确定性干扰、侵袭,使自身功能受到抑制或服务效率下降的现象。
提出“明斯基时刻”的海曼·明斯基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可以解释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
一个是代际遗忘解释,指由于上一次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很久,一些利好事件推动金融业繁荣,贷款人对眼下利益的贪欲战胜了对过去危机的恐惧。
人们认为当前资产价格的上涨趋势将持续,推动了更多的购买。
此外,银行的道德风险将代际遗忘的时间大大缩短。
另一个是竞争压力解释,指贷款人出于竞争的压力而做出许多不审慎的贷款决策。
在经济高涨期,借款需求巨大,如果银行不能提供充足的贷款就会失去顾客。
很少有银行能承受这种损失,因此每家银行都向其顾客提供大量贷款,而不顾忌最终的累积性影响。
由于从借款开始高涨到最终的结账日间隔可能很长,以至于发放贷款的银行从来不会因为他们自己的行为后果而直接遭受损失。
中国金融业脆弱性的成因要更为复杂,对经济活动的制约程度也会更大。
如货币政策的脆弱性既表现在货币投放的非经济性成分过大,又表现在对经济活动及市场流动性调节成本过高,同时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又过于被动和僵化。
2014年以来央行并没有在外汇占款下降过程中同步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而是在保持近20万亿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同时,不断扩大其拆出资金规模,2017年末已经突破10万亿元。
数年来央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确定的年利率为1.62%,但央行拆借出来的资金年化利率至少相当于这一水平两倍以上,在拆借规模达到10万亿元以上的情况下,央行虽可获得可观的利差收入,但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商业银行必然会尽可能对外转移支出,进而抬高社会融资成本。
再如汇率的波动既影响到外贸活动的价格变化和价值创造空间,又影响到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以及金融市场功能的抑扬,特别是汇率贬值波幅过大时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人民币汇率波动超过预期,如2015年之前连续9年单边升值及2015年的一次大幅度贬值,包括今年出现的快速贬值,都使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受到了抑制。
从间接融资领域看,信贷资源配置的二元结构一直未能有大改善:一方面是资源占用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则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以解决,银行经营愈发明显地表现出顺周期配置资产的特点,无形中加深了银行业的脆弱性。
从直接融资领域看,中国股票市场因始终未能解决信用约束和价值成长两个基础问题,表现出停滞不前、遇有风吹草动就一泻千里的状态。
不仅不能成为社会融资最有效率的平台,反而成为虚耗社会资本的“黑洞”。
对比过去10年中国股市与其他国家股市就可看出差异。
如美股牛市始于2009年3月9日,至今标普500指数已累计上涨320%;印度SENSEX指数2008年10月27日见历史大底7698点,至今已累计上涨350%。
此外,金融机构自身负债资产期限结构不匹配、负债端不稳定、资本约束欠缺刚性、本身的风险过滤能力及消化能力不强,都使机构本身失去了资产腾挪空间。
而监管政策、金融资源配置政策调整幅度过大等,都从不同方面加重了金融业的脆弱性,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中国金融业供给能力的发挥和提升。
如2016年中国的公司债利率为4.5%,2018年上升到7%。
故在当下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衍生积聚的同时,亟须在克服金融脆弱性上有积极的系统部署,以此促进中国金融业供给质量的上升。
欲克服中国金融业的脆弱性,要从根源上找出原因。
就一个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经济体而言,中国金融业的脆弱性首先应在金融管理体制上寻找成因,如货币政策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保经济增长的惯用工具,不同资本背景的金融机构奉行不同的资源配置风险导向。
二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不同资金占用主体的资金占用风险与价格、资金占用价格与效率间一直未能获得最大程度的统一。
三是金融政策、监管政策常是左摇右摆、调整幅度过大,如过去“一刀切”去表外、使表外资产归表,現在又连发文件,要求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加大对在建基建项目支持力度,落实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但可能忽略了归表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例是有特定要求的,在银行资产质量变化已对银行资本形成越来越大压力的情况下,银行已无资本空间去满足这部分新增资产的资本需要,更不要说再去开拓新的贷款服务领域;同时也可能忽视了扩大基建投资会恶化政府和货币的信用,带来汇率贬值压力和通胀预期。
具体来看,现在社会上下又把维持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在银行贷款投放上,然而银行的贷款投放始终受到资本基础制约。
逼使影子银行资产流回表内,这是去杠杆的一个既定重要方向。
从影子银行的规模来看,银行间的影子银行主要集中在未贴现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表外理财,2017年底,这三部分需要去除的规模大约为4.4万亿、14万亿和22.17万亿。
非银金融体系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信合作产生的不合意信托贷款6.17万亿、银证合作产生的不合意券商资管计划14.03万亿和银基合作产生的基金专户等产品的4.47万亿。
因此,2017年底不合意的影子银行规模为43.07万亿。
这种影子银行一般可为银行带来4%~5%的资本金节省,同时又达到了扩大货币供给的目的。
现在要求高达43万亿的银行表外资产回表,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5%要求,可以大致推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缺口在1.7万亿~2万亿之间。
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去杠杆的过程中,相当数量的公司接连爆发债务危机,并会逐渐反映到银行体系中,会使中国银行业面临新一轮大额不良资产暴露风险。
这些都必然会对银行资本产生新的要求。
所以,在通过信贷投放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充实银行的资本基础。
否则,所谓的增加信贷投放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四是监管有时该管的未管、顾此失彼,错失了抑制风险趋势性发展的良机。
比如影子银行现象,不是一夜之间就发展成如今的规模。
金融脱媒及市场化进程加速也会增加金融机构脆弱性,出现货币资产分流加快、负债成本增加、资产收益下降等现象,从而抑制有关金融机构专业功能的发挥。
不言而喻,金融机构本身的机械风险管理机制及风险自我消化方式、满足于顺周期配置资产的习惯等,都是导致各类风险向金融业集聚程度达到了空前规模的根本原因,也是金融业长期无法摆脱脆弱性困扰的根源之一。
金融业的脆弱性不仅会抑制金融专业功能的发挥,而且还会对经济周期衍化带来种种负效应。
因此,必须对克服金融脆弱性予以充分重视,从体制和机制上对克服金融脆弱性系统做出强化和完善,以使金融业在提高经济活动质量和效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欲克服金融业的脆弱性,首先就要增强货币投放及传导机制的韧性,增强货币应对内外经济活动变化挑战的价格弹性;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尽力避免权力对金融资源配置的介入。
在中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外部挑战的今天,有关部门需积极干预各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人民币汇率变化预期,提升对离岸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预判能力及交易介入能力;在岸人民币则要设定避免汇率过大波动的触发机制及稳定维护机制。
其次要增强各市场、各行业实现价值成长和效率协同的韧性。
增强各专业领域抵御和消化风险的韧性,增强监管体系约束控制风险、防范行业资源错配的韧性。
调剂及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扭转间接融资过度向国企和地方政府倾斜现象,致力化解信贷资金配置的二元结构难题,逐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需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努力克服金融业脆弱性过程中,还需致力解决各市场游离、缺少协同及可供各金融机构向体系外转移消化风险的市场建设问题。
这是增强中国金融业韧性的长远大计,也是不能任其自由发展的问题。
要引導金融机构向专、强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
对金融机构也要坚持及时出清,让失败者和害群之马出局。
要强化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信用基础和价值基础建设,从而增加金融业的发展韧性和效用弹性。
责编:陈惟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