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才建设十一五规划_中华会计网校

合集下载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30•【字号】成府发[2007]32号•【施行日期】2007.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成府发〔2007〕32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四月三十日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概况(一)“十五”期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成都市教育工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以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标志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截止2005年,已顺利完成“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义务教育呈现出城乡均衡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五”期间,坚持“两基”年审检查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全市6-11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在校生达到75.7万人,小学辍学率降至0.12%。

12-14周岁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以上,在校生达到39.4万人。

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升至99.9%,农村初中入学率升至98.6%,初中辍学率降至1%。

200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6.7%。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8.82%。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27•【字号】成府发〔2007〕5号•【施行日期】2007.0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一月二十七日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本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一、规划背景“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市城市化进程开始步入正轨,进入持续稳步发展的时期:城市实体空间扩张迅速,市区人口不断增长;非农人口比重加速提升,外来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城镇发展迅猛,城市辐射功能逐步增强。

据统计,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348.2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558.73平方公里,其中:全市非农业人口从2000年的318.13 万人增至2005年的468.44万人;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4.13%提高到2005年的50.3%(按户籍人口计算),城市化总体上保持逐年上升的正常态势。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科学发展观,我市城市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由于强调城镇自我平衡、均衡发展,忽视区域统筹和分工,使得城镇之间缺乏协调互补,发展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以往的城镇规划重城镇发展轻城乡统筹,使得农村发展乏力,建设混乱;城市化质量总体不高,主城区、城市边缘区与中远郊区城市化进程极不平衡,城市化质量水平滞后于人口城市化规模与速度;基础设施对城市功能的支撑力度不够,单中心向多中心转移的城市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现行户籍政策存在一些与城市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三农”问题和城市低收入居民问题仍然突出。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23•【字号】成府发〔2006〕66号•【施行日期】2006.08.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成都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为顺利推进“十一五”时期成都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特制定成都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主要成绩“十五”期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

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良好,初步建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五”各项工作目标,进一步开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一)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

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全市低生育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出生35.5万人,年均出生率、自增率为6.78‰和0.97‰,比“九五”时期分别下降2.44和2.12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4%以上,一孩率保持在87%以上,为全市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综合改革新机制建设稳步推进。

以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在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强化综合治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利益导向、建设先进文化、巩固基层基础、创新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队伍管理、维护群众利益和逗硬考核监督机制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人才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人才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人才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9.26•【字号】•【施行日期】2006.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人才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人才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成都市人才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人才事业的发展趋势,编制本规划。

一、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人才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的,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全面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人才开发为动力,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加大人才投入为支撑,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人才环境,大力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将人才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未来五年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为实现“三最”奋斗目标,整体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人才发展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0.29•【字号】成府发[2007]73号•【施行日期】2007.10.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成府发〔2007〕73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十月二十九日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更好地满足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为建设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全市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14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48632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由2001年的101483人增至2005年的180545人,校均规模由2001年的463人增至2005年的1418人;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由2001年的43.5∶56.5升至2005年的49.8∶50.2(含外地生源)。

2.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全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类专业学生比例约为1.1%,第二产业类专业学生约为33.1%,第三产业类和信息技术类学生约为65.8%,与我市“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

3.学生就业优势明显。

“十五”期间,我市加强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达75%以上,就业率达96%以上,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十五”期间,我市完成各类短期技术培训83万余人次,帮助40余万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

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文章标题: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我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人才发展概况㈠现实基础“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意见》(确定的人才发展预期目标。

至20XX年底,全市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已达5.3万人,初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2.4万人,以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农业企业主、购销大户和种养业能人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1.2万人,与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保持平衡。

人才整体结构趋向合理,分布状况不断改善,中高级人才和非公企业人才拥有量大幅攀升。

人才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现。

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做好人才智力引进、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全社会人才意识明显增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正在形成,人才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人才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栏1“十五”时期市人才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指标2000年“十五”预期目标20XX年“十五”年均增长()人才总量(万人)2.755.05.314.0每万人口人才数(人)272500522[250]大专以上学历(万人)1.03.23.327.0专业技术人才(万人)2.54.64.713.5其中:高级职称(人)1200-18008.4中级职称(人)5100-1100016.6中高级比重()25.225.027.2[2.0]非公企业人才拥有量(万人)1.2-3.423.2注:“十五”时期人才按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统计,不含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1成都高新区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

1成都高新区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

成都高新区“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均希望通过高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因此纷纷加大对高新区的投资建设力度。

随着各高新区之间的竞争空前加剧,对于成都高新区而言,现阶段更面临我国西部其他高新区发展势头迅猛的竞争压力,原有的发展差距和政策优势正在逐步缩小,为园区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已经不再是吸引外来投资加速区域发展的良策,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进而在园区内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聚集将是提高竞争能力、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要形成较大规模的优势产业聚集,并营造出稳定优良的管理环境,必须要区域人力资源要素、资金要素与物资要素这三者相辅相成,且人力资源是此三要素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

对成都高新区的现状而言,人力资源合理规划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一、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环境特征分析在“十一五”期间成都高新区将面临我国进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央政府给与不同地区的优惠政策差异将逐步缩小的现状,为此专门提出了“突出一个中心,强化两个重点,加速两个进程,打造三个基地。

”的发展战略构想。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构想有必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成都高新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并依此战略制定成都高新区人力资源发展政策,拓宽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营造更好的人才发展条件和环境。

《成都高新区“十一五”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以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战略为基础,着力于实现成都高新区人才管理的现代化,加速成都高新区经济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满足以下方面的需要:1、满足成都高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为成都高新区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供人力保证。

2、满足全面提升区域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创建适合各种国内外人才创业和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

3、满足构筑成都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为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Have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November 2, 2021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目录一、序言“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十一五”,我市将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水平与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是难点;与此同时,还面临国内发达城市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通过实施“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纲要”,我市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显着成效;在集成电路设计、磁悬浮列车、红外线毫米波、肿瘤生物治疗、新型航空器、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竞争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发明专利数量偏少,研究开发水平有待提高;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欠佳,体制机制尚待完善;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财政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同时也具备良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既对科技发展产生巨大需求,也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我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具备科技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开创对内对外开放新局面,使我们能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分享世界科技进步成果,加速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四是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五是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和谐包容、务实创新、智慧诚信”的城市精神,为科技进步与创新聚集浓厚的文化氛围;“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加强自主创新,深入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为构建和谐成都、实现“新三最”目标努力奋斗;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高科技成都建设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科技竞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科技强市;二基本原则1.衔接国家战略,突出成都发展需求我市科技发展要服从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对接国家和省确定的战略重点及重大专项,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同时,突出我市经济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迫切需求,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重点突破;凝炼出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重大专项和优先主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注重科技创新,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我市市情出发,注重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提供有利于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充分发挥效能的制度安排,克服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中央与地方、市内与市外、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有效集成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3.注重面上引导,突出重点跨越在科技工作的安排上,注重前瞻性,体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住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环节,开展攻关,力求突破,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跨越,提高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地合作、军民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全国一流的研发水平、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初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科技竞争力领先中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前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以上,全市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2000件,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经过5年努力,我市科学技术的若干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行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行业竞争力进入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能力和中药现代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三是在精密机械、成套装备制造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四是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特色材料研究开发技术进入全国先进水平;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先进适用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得以应用,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六是核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和节能技术取得突破;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七是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八是地方性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着提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取得突破;九是有关城市管理的先进适用和智能化技术得到有效利用,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能力以及城市道路管理智能化水平得到提高;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点领域是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有一定技术基础、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立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掌握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问题,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一电子信息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IT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但是产业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高端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产品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与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跟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提高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化应用水平迫在眉睫;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思路:1突破自主发展信息产业和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提高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应用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应用水平;2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3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支持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优先主题:1.面向应用的软件开发重点开发行业应用软件;安全中间件技术;以数字家电、网络通信、航天及航空电子、汽车电子为重点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家庭娱乐终端游戏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数字娱乐软件;2.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开发专用、通用集成电路芯片,在基础芯片、高端系统芯片SOC、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芯片、CMOS电路新技术及应用等实现产业化突破;在新一代网络通信、网络电视IPTV、数字视听、信息安全专用产品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实现IC设计制造与产业化应用的紧密结合;3.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重点支持开发高性能网络宽带接入技术;核心网络的光交换与接入技术;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各种应用系统;智能终端与家庭网络设备和系统;基于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的相关产品研发;网络电视IPTV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4.先进光电设备技术、数字显示技术与应用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投影显示光学部件、微显数字投影产品、平面电视关键部件等产品;发展空间探测、遥感、遥测民用领域的先进光电设备技术;5.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内容监控管理、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二生物与医药生物与医药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但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匮乏,技术储备不足; 研发力量分散,层次重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还非常突出,影响了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生物与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促进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集聚和优势产业链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客观需求,是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发展思路:1通过技术创新、多学科融合及产学研结合等多层次的合作,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疗效显着的现代中药新产品,提高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促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中药行业整体水平;2积极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医药化工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新药创制中的应用,攻克新药创制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和化学药物的自主创制与产业化;3攻克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先进释药系统医药新制剂的创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的自主创制和产业化;优先主题:6.中药现代化重点开展创新中药和中药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川产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特色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植物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现代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技术在中药材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川产道地药材及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及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国际化合作研究;7.生物制药重点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关键技术,开发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小分子药物、重大原料药及新型抗生素药物、血液制品、生化制剂、快速诊断试剂盒等制剂和产品;8.生物医学材料重点研究组织诱导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等设计、制备和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开发生物活性骨及关节材料,组织工程软、硬组织修复材料,血液相容性材料和血液净化材料,先进释药系统及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和制品;开展仿生材料及可降解智能材料研究,推进传统中药与生物医学材料的结合研究;三制造业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成都制造业门类齐全,具备一定的信息优势和科技优势;但是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能耗过大,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整体水平是“十一五”制造业的重要任务;发展思路:1提高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建立一批共性技术平台,着力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2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制造;促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优先主题:9.精密机械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开发数控装备、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制造技术,重点对能源电力装备技术、新型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军民两用航空产品设计制造研发及其维修技术、先进特色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及高速轨道交通装备配套技术等进行攻关;10.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开发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面向航空航天、机械含汽车、光电等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鞋业、家具等特色产业信息化共性技术;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等;推广应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技术等;四新材料我市是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涉及材料及相关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90家,工业总产值130亿元;新材料是我市未来发展的重点高技术领域,有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发展思路:1在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行业中,促进技术集成与创新,推广新技术,完善产业链,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2重点围绕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稀土与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特色新材料,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纳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优先主题:11.石化、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基础原材料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在石化、建材、冶金等我市重要基础原材料行业中,研究开发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性能材料及新型结构材料;解决石油化工以及产业链中的相关技术;精细石油化工产品及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开发、推广轻质高强度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中的重大新技术、新工艺;12. 光电信息、磁性、纳米等功能材料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开发光电信息材料、稀土及磁性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光通讯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等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五农业农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由于自然资源的硬约束明显,人地矛盾尖锐,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严重等制约因素,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思路:1以高新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技术集成配套,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选育、快繁和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等;2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安全监测技术等;3开发农林生态技术,确保农林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开发高效环保肥料、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植物生长保鲜调节剂创制及利用关键技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优先主题:13.农业新品种引选育及配套技术重点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新品种和粮油新品种引选育;研究开发对环境友好、节本高效的动植物新品种配套的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快速繁育技术和检测技术;1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应用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林竹、畜禽、奶类等优势特色农产品;重点开展农产品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与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农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15.农业生态与安全重点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农林重大灾害、病虫害等生态灾害及气象灾害的检测与防治技术,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开发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创制关键技术,专用复混合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及科学施药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土壤修复技术,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及去除技术;六能源与资源成都人口众多,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相对匮乏,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于全省或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全市能源与资源约束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节能降耗,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并对科技提出了重大需求;发展思路:1加大对现代核技术应用、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能源配套技术的科技攻关;2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3坚持节约优先,降低能耗;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优先主题:16.现代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发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核电站关键部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应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包括辐照加工、环保应用等;17.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及应用重点针对生物质能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开发能适应多种品质原料的生物柴油新型加工工艺、可移动式生物柴油生产装置及配套工艺,解决淀粉质原料为基础的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新型太阳能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研究,加大新型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研究;18.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七环境我市中心城区空气污染依然存在,酸雨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的问题突出,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尚需努力,环境保护还处于污染的末端自理阶段,全过程控制污染与清洁生产还处于开发阶段;潜在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不容忽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思路:1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2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城市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显着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特色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微生物制剂与高效废水处理设备,烟气脱硫脱硝成套技术与设备;开展污染治理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应用集成示范;优先主题:19.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重点研究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有色、化工、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与工业零排放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20.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研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八人口与健康目前,我市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预防技术比较滞后,新发疾病预防技术不能适应新的疾病谱的变化;重大疾病医疗技术不能满足市民健康要求;医疗卫生安全监控技术需要加强;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落后;现代医疗技术发展不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发展思路:1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水平监测、优生优育等关键技术及产品,为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身缺陷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显着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优先主题:21.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重点研究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重大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及生殖健康疾病防治技术;22.重大及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重点研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防治技术;神经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控制技术;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建立急救医疗卫生体系;23.城乡社区卫生医疗适用技术重点研究城乡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测、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积极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九城市管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和财富的大量集中,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各种重大事故及灾害事件不断增多,致使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市在生态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城市道路的管理、监控、诱导、发布等智能化水平还很低;对人为造成的食品中毒事。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3.29•【字号】成办发[2004]50号•【施行日期】2004.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的通知(成办发[2004]50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切实做好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计委提出了《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00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最”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切实做好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一、“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编制“十一五”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分析“十一五”期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入研究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广泛缜密地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三最”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发展重点和重大举措,使“十一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一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按照规划的对象、功能和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为保证“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2004年开始,要对一些关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重点要对环境分析、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共33个重大课题进行研究(详见附件二),为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打下基础。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体制改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体制改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体制改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3.27•【字号】•【施行日期】2007.03.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体制改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体制改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三月二十七日成都市体制改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成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

本规划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其他专项规划编制,是推进全市“十一五”时期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一)改革成就。

“十五”时期,是成都市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改革领域不断拓展、改革进展成就明显的时期,改革在许多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实现了重要突破,尤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能力不断增强。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政府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阳光行政、高效行政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在全市建立起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

推进精兵简政,加强了政府机构和职能的整合、调整,对全市行政管理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市政府职能部门由51个精简为43个,乡镇党政办事机构精简205个。

调整理顺政事关系,在全市事业单位推行人事聘用制度和职工纳入社会保险、新进人员“逢进必考”的配套改革。

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安全生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安全生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安全生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2.11•【字号】成府发[2007]9号•【施行日期】2007.0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安全生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成府发〔2007〕9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安全生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二月十一日成都市安全生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切实抓好全市安全生产,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以及《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安全现状与主要问题“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组织领导坚强有力;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显著加强;深化道路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及烟花爆竹、煤矿及非煤矿山、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建筑施工、旅游景区景点、铁路管道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深入开展创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区(市)县”、“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企业”和“平安大道”等活动,安全生产的基层、基础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从业人员和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逐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逐年稳定好转,各类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重大事故得到初步遏制,杜绝了国务院认定的特别重大事故,但形势依然严峻。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2.07•【字号】成府发[2007]7号•【施行日期】2007.0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成府发〔2007〕7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二月七日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成都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编制我市“十一五”就业和社会保险专项规划,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和谐成都,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趋势(一)“十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我市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本实现了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十五”时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3万人,至2005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数达到276.54万人,其中: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61万人;开展各种培训110.16万人次,其中:再就业培训25.45万人次,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84.71万人次;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196万人,其中:劳务输出79.9万人;向36.09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提供了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市规划建设局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

市规划建设局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

市规划建设局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市规划建设局“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开发建设人才资源,发挥建设人才潜能,培养一支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建设人才队伍,关系到我市建设事业发展的全局。

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政治局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有关人才工作总要求,结合我市建设事业发展实际,为培养、引进、开发、用好建设人才,充分发挥建设人才在推进我市建设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编制本规划。

一、全市建设人才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十五”期间,全市建设人才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局党委的具体实施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把适应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调整到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上来,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为我市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建设人才队伍。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建设人才开发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截止20XX年末,全市建设系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人才789名(不含建筑企业)。

一是从学历结构看,共有研究生学历的4人,本科学历的有149人,专科学历的有225人,其余为中专及以下学历。

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全市建设系统人才队伍总量的47.9%。

二是从人才的分布看,在各级政府机关工作的有118人,国有事业单位662人,集体事业单位9人;市直单位有407人,县(市、区)382人。

三是从职称层次和结构看,全市建设系统事业单位364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6人,中级职称的有144人,初级职称的有187人,未评职称的19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大致为0.04:0.42:0.54。

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35岁以下的161人,36至45周岁之间的143人,46至55周岁之间的51人,其余在55周岁以上。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布部门】成都市政府【发布日期】2007.04.23【实施日期】2007.04.23【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成都市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概况(一)主要成就。

1.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十五”期末,我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458个,医疗机构床位4.59万张,卫生工作人员7.21万人,万元以上设备2.9万台,总资产132.95亿元,卫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全市医疗机构年接诊3393.6万人次,出院人数106.38万人,实施各类手术25.85万人次,全年出院者治愈有效率96.2%,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0.07%,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

2.公共卫生事业进步明显。

“十五”期间,我市先后成功处置了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霍乱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力度,有效控制了疾病的传播和蔓延,为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出了贡献。

非典之后,我市加大了财政投入,重点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了覆盖城乡的信息传输网络,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得到加强。

制定了《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等多个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实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组建新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全面推行卫生综合执法,有力推动了卫生法治化进程。

通过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规范产、儿科质量管理标准,提高了妇幼卫生业务技术水平,有效控制了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

成都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绘制未来蓉城新貌

成都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绘制未来蓉城新貌

成都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绘制未来蓉城新貌到2010年,我们可以坐地铁上下班,又快捷又舒适;可以选择在市区内新建的某一个主题广场里悠闲地度过周末;新居工程的居民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物业服务……记者日前获悉,《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并要求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

规划背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成都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我市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主要目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化率目标为65%以上(按城市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28万人以上,使我市成为中西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经济不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

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城乡经济向“资源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现代化城乡体系基本形成逐步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成都市主城区),3圈(中心城、二圈、三圈),6条走廊雏形(南部、成温邛、成青、成龙、成新、成灌),4个中等城市(都江堰市、邛崃市、彭州市和崇州市)、4个小城市(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和金堂县)及区域中心城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建设比较完备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基本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需要。

重点建立立体化的交通网络、高效率的通信网络、稳定的电力供应网络、完善的调水工程及排水网络、反应灵敏的防灾减灾系统;全面强化城镇吃、注行、游、购、娱六大功能。

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十一五”总结

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十一五”总结

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十一五”前言“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发展,各级政府在政策和投入方面均有所加强,使得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文将从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两个方面,对“十一五”规划期间的工作进行。

人才队伍建设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面提升,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优化教育体制,加强人才评价和激励等手段,提高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

在政府投入方面,国家财政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加大投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条件。

各级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建立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高水平人才的归来和留任。

同时,各地建立了一系列人才引进、评选、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

在教育体制方面,各级政府通过加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环节的改革和建设,提高了人才队伍的基础素质。

此外,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得人才队伍更加多元化、丰富化。

在人才评价和激励方面,各级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人才得到了更为公正、合理的评价,并有所激励,这也为吸引高水平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

,“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面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人才的机会和待遇不够公平,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人才队伍结构比较单一,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和丰富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也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加以解决。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培训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教育培训的形式方面,多元化、个性化和网络化的教育培训手段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推广。

各级政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人才队伍的个人发展和职业晋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教育培训的质量方面,政府加强了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管,严格控制培训机构的办学质量,加强了对培训过程和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专

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专

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人才流动【发文字号】成人社发[2012]15号【发布部门】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日期】2012.06.15【实施日期】2012.06.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成人社发〔2012〕15号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为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根据《成都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精神,市人社局牵头编制了《成都市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20年)》。

2012年4月24日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成都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五日成都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目录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二)机遇与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三、主要任务(一)扩大专业技术人才规模(二)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质量(三)调整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四)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环境四、制度保障(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二)创新人才吸引制度(三)创新人才配置制度(四)创新人才评价制度(五)创新人才激励制度(六)创新人才资金投入机制五、重要人才计划(一)知识更新计划(工程)(二)拔尖人才培育计划(三)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四)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计划(五)产业人才支持计划(六)专家服务基层计划(七)人才评价计划(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九)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十)天府新区人才集聚计划六、规划实施(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二)及时评估,加强反馈(三)夯实基础,完善规划(四)营造环境,大力宣传附录:名词解释为我市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根据《成都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一支熟悉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企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进行相关培训,到国外大公司见习锻炼,以适应融入世界经济竞争后对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和各种能力的需要,提高按照国际通用规则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体的外向型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四)以提高运用操作能力为基础,强化技能人才建设。
——加大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制定和实施高技能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建设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面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创建服务于现代制造业的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新技师培训计划”。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建设10个职业教育名校和14个职业教育中心,培养和推出200名职教名师和职教专家,力争每年培训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
——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成长平台。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和评选表彰活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成都市技能大赛和技术能手奖励制度,建立技能人才库。选拔、使用技术技能带头人,在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工人专家”。
——完善技能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开展对全社会的技能人才状况调查统计工作,及时收集、掌握、分析技能人才供给、需求和结构状况,并结合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发布,定期向社会发布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建立高级技能人才信息库。
(五)以提高致富能力为目的,推动新农村人才建设。
——适应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加强农村人才开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新机制的建立,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人才工作基础。加快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推广“校地联姻”模式,努力构建和完善开放型、多功能、多元化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对乡镇干部进行轮训。鼓励现有村组干部到农、林院校脱产学习或参加进修。
——人才培养目标。力争培养造就50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级专家;100名在国内科技界具有先进水平的优秀专家;300名在省内科技界具有领先水平的优秀专家;1000名综合素质高、决策能力强的企业家和复合型、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新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20个,力争全市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总量达到100个以上。
——加强优秀专家的选拔管理。切实做好各级各类优秀专家的推荐、选拔和管理工作。改进和完善各类专家的选拔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拓宽选拔视野,把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在蓉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央和省属企业人才一并纳入选拔范围。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将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采取形式多样的专家决策咨询,发挥专家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方面的作用。整合专家资源,聚集专家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发挥专家在专业知识、管理经验、信息资源和人才团队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引进农业技术人才,实施“引智兴农”计划。围绕区(市)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行业组建“专家咨询服务团”,开展“优秀专家成都行,服务城乡一体化”等技术咨询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到重点镇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合法兼职。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智力和人才。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调入、聘用和智力引进等方式聚集一批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人才,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围绕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引智工作,建立农业引智示范基地。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引导,广泛动员优秀专家参与乡镇、文明新村建设,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缺急需人才。
——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建设步伐。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聘机制和市场流动体系,形成以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为主体的中青年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群体。按照素质现代化、任职职业化、选聘市场化的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吸引、选聘一批优秀职业经理。培养选拔一批政治上强、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年富力强,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产权代表。
五十万元奖学金等你拿!
精品班:初级/中级 注会 注税 高会
微博,一句话讲述会计人的故事>>
实时新闻:财会资讯财经资讯财税资讯审计资讯考试动态: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各地动态: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辽宁吉林山东内蒙古山西更多首页>会计资讯>行业动态>
正文会搜: 信 息 课 程 辅导书 社 区 访 谈 成都市人才建设十一五规划
2007-9-3 11:27 中国成都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人才事业的发展趋势,编制本规划。
(三)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为主题,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按照国家、省的安排,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等各项培训计划。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拓宽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培养渠道,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和新兴学科人才。要将博士后工作与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结合起来,把培养、引进和使用贯穿于博士后工作的始终。
——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市的人才发展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二)主要目标。
——人才总量目标。人才总量达到207.8万人,年均增长6.98%,每万人人才占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达到1700人以上。其中:“三支人才队伍”总量达到124.3万人,年均增长8.9%;技能人才达到60万人,年均增长3.5%;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3.5万人,年均增长6.5%.
二、人才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优化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党政领导人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坚持训用结合原则,实施党政领导人才培训工程,大力加强能力素质建设,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中心,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中心组学习、理论辅导、集中交流和到国(境)外政府部门、各类院校、跨国公司学习等形式,解放思想,转变领导方式,研究和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切实增强党政领导人才的宗旨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并把相关业务知识和工作方法的学习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人才抓科学发展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的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同时,抓紧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有力引导和促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鼓励干部多创造实实在在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政绩。
——努力加强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把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公务员精神”的培养贯穿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始终。完善公务员管理的配套制度和办法,提高公务员“进、管、出”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法制化程度。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强化培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综合素质,吸纳新型人才。
(二)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成都市人才建设十一五规划_中华会计网校中华会计网校正保集团|会计网校|会计资讯|会计文苑|会计人生|财经法规|专题|理财|招聘|书店|论坛|博客|邮箱|首页
税务网校|实务操作|实务咨询|银行从业|证券从业|职称英语|中级审计师|内审师|经济师|AICPA|ACCA|学习卡
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高级会计师|会计从业|会计继续教育|注会/审计后续教育2011年会计职称辅导全面招生!
——造就一批优秀学术、学科带头人。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根据我市科技创新的需要,按照我市“十一五”期间对主导产业、重点行业的建设要求,遴选出50—100名发展潜力大,学术、技术水平和研究成果有望进入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中青年优秀人才,通过重点扶持和培养,使之成为国内、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建立完善高级专家信息库。
一、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市的人才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的,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全面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人才开发为动力,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加大人才投入为支撑,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人才环境,大力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将人才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未来五年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为实现“三最”奋斗目标,整体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以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加大对优秀企业家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企业家信息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