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针灸经络研究中的若干误区_刘里远
浅谈《针灸医籍选读·内经》中的几个问题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第一》 ( 节选 ) , “ 察后与先 , 若 存若亡 ” 的注释 : 要诊察疾病的先后 , 施用补泻方法 , 使虚者正气若有所得 , 实者邪气若有所亡失 。这个 注释与“ 为虚与实, 若得若失” 的注释容易混淆 , 本教材 “ 为虚与实 , 若得若失 ” 的注释直接引用《 灵枢 ・ 小针 解》 : “ 言补 者 侣然若 有所 得也 ,泻则倪 然若 有所 亡 失 也 。” 『 l 1 l 8 笔 者认 为 , “ 察 后与先 , 若存 若亡 ” 的“ 先后” 可 理解 为 得气 的“ 先后” , “ 存” “ 亡” 可理 解 为 “ 留针 ” “ 去
旧
豳 ■■ _ _ — _ ■ - — — 一
《 左传 ・ 昭公七年》 : “ 日月之汇是谓辰 ” ,命名上沿用 地支 , 即子 、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那么 , “ 十二时”可解释为 :我国古时候把一 日分为 “ 十二时” , 这十二时是夜半 、 鸡呜 、 平旦 、 日出 、 食时 、 隅中、 日中 、 日日 失、 晡时 、 日入 、 黄 昏、 人定 ( 以子 、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名 之 ) ; 这“ 十二 时” , 大致上把一昼夜 2 4小时进行 了等分 , 每一 “ 时”
的教材, 保持 了中医原著的原汁原味, 尽管存在 少许值得商榷 的问题 , 该教材仍是值得在教 学中应用推广的优 秀教材。
关键词: 针 灸 医籍选 读 ; 内经 ; 注释 ; 按 语
中图分类号 : G4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3 ) 0 3 _ J o 3 4 1 - 0 2
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上)
《 经络学》 等记载的经络理论与相关经络研究文献 , 进行 比较对照、 分析评 价。结果 : 督脉循行有 上有下、 方向相悖 , 分支众 多有待探 究理 清; 将督脉与任脉视 为二条经脉计入 全身经脉 串联流注总条数及总长度疑惑是错误 的; 阳明 足 胃经胸腹段 中有其他经脉的脉 气合并而行 , 足太 阳膀胱经背、 、 腰 骶段 双线 可能属于两条经脉的组成部 分, 足少阳胆
臬 ” 所 以对 于 这 部 不 是 出 自一 人 手 笔 、 个 时 代 、 个 地 , 一 一 方, 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 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性 各 著作 中显露 出的许多学 术观 点的 分歧 、 自相矛盾 的地 方和 用人与天 的关系进行机械 比附有 时导致 的某 些错误 I 等 , l 少有质疑并探 讨修 正者 , 经 络理论 尤其 如此 , 对 即便 有为 者, 往往被视 为误解误 注或 被戴 上 “ 不符合 原意 ” 的枷锁 。
经 络学说 不仅 为 中华 民族 的健康 事业发挥 了重 要作
用, 而且对世界人 民的健康事业也将具有重要 意义 , 这是 中 华民族 对人 类 的伟 大 贡 献。然 而 , 因为 记载 经 络 学 说 的 《 内经》 《 、 难经》 《 、 甲乙经 》 等古 典 医籍 , 被历 代 医家 尊为 “ 万世宗 法 ” 的规 范 , 其是 《内经》 历代 医 家 “ 为圭 尤 被 奉
经 络 学 说 中存 在 的 瑕 疵 与疑 惑 ( ) 上
王 维兵 王 广 琦 张 , , 颖
(. 1 高青县水务局 , 山东 高青 2 60 ;.北京市崇文 区园林 市政服务 中心 , 5302 北京 10 6 ) 0 0 1 摘 要: 目的 : 分析经络学说 中存在 的瑕疵与疑 惑, 为修 正经络 学说 奠定基础。方法 : 通过对 《 内经》 《 、 难经》 、
针灸临床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定性 。
首先 是在病 例 的选 择 上 , 部 分 医师 没 有严 格 执 行
研 究设计 中要 求 的纳入标 准和排 除标 准 。在 疗效判 定
1 研 究 者 的 科 研 素 质 有 待 进 一 步 提 高
存 在较大 差异 , 尤其 在 多 中心 的 大型 研 究 中这 点 更 明
显 。其三 是临床 研究 中的一 些基本 原则 如随机 、 对照、
盲 法原则 在针灸 临 床研 究 的 过程 中未得 到充 分 体 现 。
住 院病人 多 以入 院先 后 分组 ; 虽然 国外 曾设 计 了邻 近
够、 研究过程尚欠标准化、 对针灸作用机理及预后研究不够重视以及对传统针灸操作手法的运用太少等一些常见的主要问题, 并就
此提 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针灸临床研究; 科研素质; 作用机理; 操作手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6 . 1 1 7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一 0 6 — 1 2 8 6 — 0 2
支撑 , 要 想针 灸成 为一种 国际社 会 、 学 术界普 遍认 可 的
果 表 明临床 医师对 临床科 研知识 技能 的掌握 程度 明显 不够 。这也反 映 了部 分 医学类 院校对 学生科 研知 识教 育、 科 研能 力培养 方面不 够重 视 。同时 , 有 些承 担临 床
科研任 务 的临床 医师 的研究态 度不 端正 , 或为 晋职称 ,
解开经络的千古之谜3——经络认知的“对”与“错”
解开经络的千古之谜3——经络认知的“对”与“错”经络研究最大的困难,不是临床,也不是实验,而是我们的思想认识。
把经络神秘化、教条化、虚无化都是错误的。
我们把对经络的认识分成几派:玄妙派、教条派、平实派、虚无派。
把偶尔出现的暂时不能解释的这样那样的人体现象,都当成是“经络”,给经络无限上纲,也是错误的。
经络是什么?身体内有没有这种线条状的可以产生生理病理与治疗作用的,现代医学还没有认识的生物体?如果有,那我们就必须探明以下这几个问题:第一,经络为什么能防病治病?第二,经络为什么成纵向的线条状?第三,经络为什么可以既连接脏腑又连接肢体?第四,经络与血液循环为什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所说的气血的气可以解释吗?第五,感觉传导现象与经络什么关系?感觉传导的路线与经络线一致吗?第六,穴位的实质是什么?穴位有特异性吗?或者说,按摩“内关”穴可以治疗心脏病?按摩“足三里”穴可以防治胃病吗?实战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第七,经络对现代医学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第八,经络对大众健康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经络是古人在平平常常的实践中发现的,是非常平常、平实、平静的事情。
对于我来说,经络是我们天天必须面对的,是用来防病治病的,必须应用得当才行。
我需要应用经络治疗一个又一个病人,我要获得疗效才能进行下去,否则,举步维艰。
也就是说,我每天都在用经络治疗疾病。
所以,我对经络的看法肯定细致、深入、全面、动态。
本来,经络就是主要应用在针灸、按摩这种自然疗法中的。
但是,我发现许多专家和许多老百姓对经络穴位都存在错误认识。
具体来说,错误看待经络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条派把古人经络学说中的一切认识都当成“已知的科学真理”。
古人说经络14条,那人体里就是有14条经络?——我的研究,包括循经感传研究,对14条经络有疑问的。
经络远比14条多且复杂。
古人自己都说,一年四季经络深浅不同。
古人说膀胱经就与膀胱有关,心经就与心脏有关。
——这种认知也是错误的,经络穴位并没有这种确定的“特异性”。
论中医脉诊古今之谬误
论中医脉诊古今之谬误关键词一:中医临床之疗效必善脉诊。
关键词二:中医脉诊三部九侯配合脏腑定位存偏差,临床中医难以正确运用和把握。
浙江省诸暨市中心医院中医培训中心宣松德。
邮编311808神奇的中医脉诊,只要三个手指头置于患者的寸口,一按,便明病机病因。
脉诊在中医中是非常重要的。
进入临床脉诊并非易事,大多数中医从业者难以正确掌握。
中医脉诊是中医文化几千年实践总结后的智慧结晶,历代医籍临床实践中均有记载。
中医辩证为四诊合参,而于分阴阳、辩虚实、定部位、预转化、诊治等则均需脉象,寒热虚实错杂、预后转归以脉象察知。
中医如不善脉诊,不善辩证,凭以症测证或见病下药,效微,甚至徒劳。
临床中,其余三诊不及脉诊简单宏观。
善诊者定阴阳,辩五行,察病之表里,整体辩证,开方立药必事半功倍;不善诊如盲人摸象,只能局部取症,药方加减不知,症状转化难预,更无掌控之说。
中医脉诊是人类医学的伟大创举之一,但至今仍存不足,史上无医家从自然学说的范畴与实践相结合去完善它,当下现状更糟糕。
无医家以阴阳五行解析脉理,反而西医用心血管和解剖学等佐证,更是误导。
更无人对古医籍的某些抽象臆测提出疑问,并研究完善,甚至有西医仪器的检验后认为可完全取代脉诊,有人污蔑脉诊为虚缈之术。
当今教材也是按古传抄,照本宣科,能手把手地实践教导的更是凤毛鳞角,网议者是不知所谓,且贬低者大多为学医之人。
中医沦落至此,我们当反思反省,更应奋力精进。
笔者市井行医十多年,有许心惑求解:一,阴阳五行理论之缺失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华文化之源,是中医学之根。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乃中医学之大成,后世医学临床之本,特别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自“伤寒”始,大多效法仲景之以症辩证,历代医家亦诸多解析,却离阴阳五行渐远,直今一语:“阴阳五行理论是古人朴素的哲学思想”,至此失去阴阳五行之真谛,此“朴素”和“哲学”是什么内涵?如果一种学问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只是自圆其说,必失偏颇。
走出经络研究的误区(值得讨论)
走出经络研究的误区(值得讨论)关键词:经络;研究误区经络能否用现代科学手段加以检测、加以证实?这是个涉及中医理论体系是否科学的关键问题,自然引起不仅是中医学界而且是科学界、文化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当代经络研究采用的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目的是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物质基础、实体结构。
我认为这种研究已走入了方法论的误区。
原因很简单,经络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产物,并不是现代科学的产物。
将两种不同时间、不同内涵的科学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固然不是不可能、不是不必要,但如果一味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成果去研究、评判经络,认为古人描述的经络必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实体结构,古人描述的经络走向必与人体某种已知或未知结构的运动路线相同——这种出发点就值得怀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络”是一个文化学概念。
研究经络不能不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经络形成的关键和基础,抛开中国文化背景、抛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只从现代科学入手,是永远也找不到经络实质的。
从十一脉到十二脉,主要是为了满足阴阳对称平衡思维框架的需要;奇经八脉也符合这个思维框架。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是不是必定有一个物质结构做基础?这也要从中西文化不同特征上去考虑。
西方科学文化遵循古希腊哲学“原子论”的传统,任何事物都要从物质实体上去分析,以寻找事物的最基本单位为目的,这个单位必须是“物质”的,于是有了层子模型,从分子到原子、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再到中子、质子,一直到夸克,按这条路子将来还可能找到比夸克更小的“物质结构”。
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科学文化遵循《周易》、先秦诸子“元气论”的传统,认为事物的本原是“气”(当然还有其他观点,但以“气本论”为主)。
气是什么?拿现代的话说就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统一体,而不仅仅是物质,在物质、能量、信息三者中,气的物质成分最少,信息成分最多。
气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实在。
经络是气的通道。
如果用西方物质论、原子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气、经络,企图找到气、经络的物质实体、物质结构,可能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现代针灸经络的七大误区
现代针灸经络的七大误区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
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
总之,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论和技术,面临危机。
第一误区电针和手针当初把电针引入到针灸领域来,使得刺激方法可以量化,有利于严密的科学研究。
但随之而来便混淆了两大问题,一是针刺镇痛就等于电针镇痛,二是电针镇痛机制就等于针刺镇痛机制。
经皮电刺激产生镇痛效应,国外早就在研究和使用。
现在国人把电接在毫针上,于是就成了电针。
由此可见,电针的提法很有问题,它只不过是把刺激电极从表皮移到了深部,毫针只起到深部电极的作用,与是否是毫针并无关系。
电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1电针与穴位无关虽然电针时也进行了选穴,也把毫针插入了穴位,但电针刺并不能局限于穴位,而是个很大的范围,无法区分出穴位与非穴位的差别来。
在常用的实验动物大鼠身上可以看到,电针足三里时,整个下肢甚到整个身上的肌肉都在紧张收缩颤抖;同样,在人的足三里电刺激时,整个下肢肌肉几乎都在节律性地收缩。
如果把这样广泛的反应称之为穴位刺激,确实牵强附会。
1.2电针机制非针刺机制本来很多研究者并不会针刺,有了电针仪后许多人都研究起针刺镇痛机制了,并且得到了大量的结果。
即针刺镇痛的机制是通过激活C类纤维及A类纤维传入中枢产生的,中枢的作用机制包括释放内源阿片肽等。
这类研究的人数之多,内容之广及结果之一致是空前的。
可是,稍稍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什么结果也没有得到,更不用说解决了针刺镇痛的传入机制问题。
电刺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相信每个人都会对这个常识问题做出明确的判断――麻。
对中医针灸临床研究中二则问题的思考
【 Ab s t r a c t 1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t u d y o n a c u p u n c ur t e - mo x i b u s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 a s b e e n a t t r a c t i n g mo r e
wi t h t h e f e a t u r e s o f a c u p u n c ur t e — mo xi b u s t i o n a l s o ne e d s t o b e d e v e l o pe d .W e a l s o b e l i e ve t h a t ,i n t h e c l i n i c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 mo xi b u s t i o n ,d i s e a s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t r e a t me nt a n d s y n d r o m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t r e a t me n t s h a r e a n e q ua l r o l e , a s t h e y a r e r e l a t i v e l y i nd e p e nd e n t b u t mu ua t l l y u ni ie f d ,t o g e t he r b o os t i n g t he c o mpl e t i o n o f t r e a t me n t f o r a t y pe a d i s e a s e i n a d y n a mi c v a r i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
经络穴位的疑惑
经络穴位的疑惑当半桶水的科学遭遇玄乎的中医理论就产生了迷惑。
经络穴位是什么,几十年来很多人用现代科技去分析、寻找,也没有发现什么突破性的东西,但经络穴位却又通过无数的成功实践在验证着这套理论的正确性。
不认可这套理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又不能忽视基于经络的中药辨证,基于经络穴位的针灸、推拿、点穴,基于经筋的正骨拉筋,这些都是实践的事实,难以无视。
黄帝内经指出了人体有12正经、奇经八脉,最重要的是12正经,次重要是任督二脉,其他奇经和络脉、孙络次次重要。
背出这12正经对我来说还有点难度,死记硬背的功夫几乎丧失殆尽。
我只好把它们分类,按六行分类,同时对应人体六腑六脏,这样可以归纳为3对,每对4条经,每对中有正反两组:木-相火(厥阴),相火-木(少阴)君火-水(少阳),水-君火(太阳)金-土(阳明),土-金(太阴)每对的一组中前者为主,后者为从属,这样就是六气。
与六脏六腑的对应关系只要记住为主的那个就可以了,为辅那个记不住找它相表里的反推一下就可以,比如厥阴的相火不知道对应哪个脏,相火是三焦和心包,只可能是属阴的心包。
这6个为主的3个是手经(少阴、少阳、阳明),3个是足经(厥阴、太阴、太阳),为辅的正好相反。
而互为表里的脏腑两经,要么都是手,要么都是足,这样才形成6个循环,比如脾胃是一个循环,都是足经,先从头走足,再从足走胸,一个属土的循环。
背出这12经只是基础的基础,还有这些经络上的360多个主要穴位,这下可要歇菜了.. 还好找到一本《经穴探源》的书来解释这些穴位的名称及相关属性,只是这本书自我发挥的东西太多了,不够严谨和考究。
其实即使表面上理解了这所有的经络和穴位也很难说就掌握了经络和穴位。
经络最可恨的地方是不可见,看不见摸不着,穴位可能还摸得着,这还得依赖于人的感觉,而不是通过完全客观的仪器。
但有人却爆出惊人消息,说他看见了经络,还体会到了经络的运行规律。
其实李时珍就在《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
道医~中医(针灸)的误区与出路
道医~中医(针灸)的误区与出路西医的误区在于面对各种变化中的疾病疲于应付。
现在发现了三万多种疾病,就需要三万多种方法治疗,并且每种方法都有所用药剂和手段的加减变化,这就使得西医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捉襟见肘。
对于疾病的治疗应该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误区,临床临症进行治疗。
何为症,所谓症就是人体表现出来的“酸、麻、痛、胀、痒、热、冷”等各种感觉到的不适感。
另外虽然感觉不到,但是皮肤粗糙,肌肉僵硬、全身乏力等现象都是症。
中医有很多流派。
道医以症为中心治病。
治病的规律是寻求“同气”,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同气相求,阴阳转换。
找到人体的开关和规律。
正如家里的电灯开关,只要开关找到了,控制灯就很容易了。
中医治疗穴位是关键。
要走出穴位的概念,不惟以穴位组方。
穴位构成人体的经络。
经络类似于一种通道,是为人体各部位运送必须物质的道,是为人体输送废料的道。
运送人体的气血,阴阳物质和神识。
这里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人体六经的辨证:初之气配厥阴风木、二之气配少阴君火、三之气配少阳相火、四之气配太阴湿土、五之气配阳明燥金、六(终)之气配太阳寒水。
这里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植物的生长出了问题,不是植物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气出了问题。
气是无形的。
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是哪种气除了问题,是温度问题?土壤问题?还是湿度问题?植物生长的周围环境改变了,周围的气场改变了,植物生长的问题就解决了。
类似的人的五脏六腑都是虚位。
气的作用决定了本质的变化。
无论是炎症、血糖、血压、嘌呤等问题,都是因为局部的气出问题了。
寒水在北方,寒冷的季节不能耕作,否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
六经也对应了春、夏、酷暑、秋、冬、寒冬的四时变化。
人体需要遵循自然规律。
又例如盐碱地不适宜种植大多数农作物。
青海的格尔木公园,通过把原来的土壤挖走,把树载上,然后用别的土填埋。
如果树木在这种条件下长时间生长,能否成活都是问题,这是由于没有顺应天时。
当然只有栽种了抗盐碱特性的树木才能够存活,因为这些树木能够适应这里的天时。
经络学说临床应用错误的是
经络学说临床应用错误的是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应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更新,有些人对经络学说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些错误。
下面将针对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中常见的几种错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将经络学说绝对化有些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将经络学说绝对化,认为经络即使脏腑之本,一切疾病都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来治愈。
这种极端的观点忽略了中医诊断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导致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存在局限性。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当结合经络学说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病情表现和患者个体特点综合运用,避免将经络学说过度绝对化。
二、忽视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生在运用经络学说时,忽视了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们只注重调理经络,而忽略了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
实际上,经络是脏腑之间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病变往往反映了脏腑功能紊乱的情况。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重综合分析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病情,不可片面追求调理经络而忽视了脏腑功能的调理。
三、盲目追求经络穴位的刺激一些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过分追求对经络穴位的刺激,认为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直接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盲目追求经络穴位的刺激可能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甚至对患者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施治,不宜过分依赖经络穴位的刺激。
四、忽略情志因素对经络的影响情志因素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不同的情志状态会影响人体经络的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有些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忽略了患者的情志因素,只注重经络学说的应用,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当结合患者的情志状态,综合分析病情,对疾病的治疗和调理采取个体化的方案,避免忽略情志因素对经络的影响。
五、过度依赖经络学说有些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过度依赖经络学说,认为只要调理经络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纵论对传统针灸学现代化的反思及展望
纵论对传统针灸学现代化的反思及展望中国近50多年对传统中医现代化,特别是针灸学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科学研究的总结和发挥已导致了实验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的诞生;中医及针灸的国际风行又促进了自身的科学发展进程。
目前的症结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充分继承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加快针灸学现代化成果的宣传和普及,以此可以科学地发展传统精华,并更易被现代世界所接受。
本文反思了症结的方方面面,更分析了针灸学现代化的方向和方法,并以本人创立的现代针灸学的科学模式和新颖体系为实例,指出其有助于促使针灸疗法走出低谷,并可加速促进中医学现代化。
由此发端,展现了针灸学及中医学在国内外科学地快速地发展的一片美好的未来。
1.前言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人也希望与世界分享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
专家们普遍认为最有希望者当是中医及针灸的现代化领域。
这不仅是因为中医及针灸是中华医学数千年的精粹和瑰宝,而且一经现代破译和阐释,必将对当今人类的健康医学及生命科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然,上述问题的前提是要求中国人做出相应的成绩来。
如果是外国人得此殊荣,则就有屈中华民族的尊严,有损泱泱大国的形象。
因此上述内容一直是近30多年来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在90年代经络的研究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攀登项目。
面对国外科研进展,在人们大有紧迫感之时,国家攻关队伍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之后,目前并未取得明显的突破。
笔者一方面认为国家经络研究攻关队伍主攻方向的错误是导致事倍功半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潜心钻研,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终于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方向上取得了明显的突破。
由此在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经络本质的揭示方面,穴位实质的分析和新分类方面,循经感传机理的阐释方面,针灸针麻原理及规律的总结和应用方面等等,都有了科学的认识和系统的著述。
由此笔者以100万字的三本中西医结合专著创立了新颖和独到的现代针灸学体系。
这种忠实遵循占代黄帝内经学术思路的成套著作,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为针灸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也为传统中医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科学模式。
医学与哲学第
重新认识经络:经络多元网络模式大连医科大学(116027) 蔡子微 一、现代经络研究的误区经络研究,或称现代经络研究,始于一种经络现象,即感传现象的重新发现。
无疑,这提示人们,《内经》所记载的经络并不是虚构,而且具有可观测性。
人们带着这种惊喜开始了现代经络研究。
它是以证实感传线路与古典经络线路的拟合性为起点,后来称之为循经感传研究。
在循经感传研究肯定了在古典经络线路上可激发出循经感传、循经感传线路与古典经络线路存在着较好的拟合后,循经感传及其机理的研究便成为现代经络研究的主流。
也就是说,古典经络线路是循经感传线路这一观点已成为现代经络研究立论的基础,我们在此称其为“线一元论”。
本文认为,“线一元论”是现代经络研究的误区,其据有二:其一,“线一元论”不能解释而且回避《内经》对经络是摸得着、看得见、运行气血、决生死、处百病的实体的论述。
在经络研究早期,人们就论述了《内经》对经络的血管和神经属性的认识,但因其走行与古典经络线路差异甚大无法解释,故当时经络研究的重点就放在循经感传上,这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在证实循经感传线路与古典经络线路存在着较好的拟合后,经络研究却回避《内经》对经络是功能和结构实体的认识。
其结果,“线一元论”的经络只能是“循经感传经络”,仅此而已。
此乃“线一元论”第一个漏洞。
其二,“线一元论”不能解释而且回避非循经感传现象更为普遍存在的事实。
感传存在着两种基本形态,人们将循古典经络线路者称循经感传,将不循古典经络线路者称非循经感传。
“线一元论”不仅对非循经感传视而不见,反而去寻找循经感传线下的特殊结构实体,试图以此来弥补第一个漏洞。
由于非循经感传的存在,不仅找循经感传特殊实体立论无据,而且其结果也未能找到其实体。
此乃“线一元论”第二个漏洞。
有此两点足以证明,现代经络研究所持的“线一元论”不成立。
二、经络多元网络模式(一)非循经感传:在古典经络线路外的区域同样可以激发出感传,属非循经感传。
论《针灸学》中刺灸法的若干不足之处
论《针灸学》中刺灸法的若干不足之处
周然宓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4(023)004
【摘要】刺灸方法正确与否,对于保证针灸安全和疗效,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在阐述穴位刺灸法时,大多没有阐明穴位的具体针刺方向及其与针刺深度的关系,不同针刺方向和深度的疗效差别,以及每一穴位的具体灸法等.不同的针刺角度,针感不同,则疗效也不同,应将主治与针刺角度结合起来介绍;不同的角度,其入针深度相同,但垂直深度不同,故应分别写明直刺和斜刺的具体尺寸;人有大小胖瘦,针刺深度用绝对尺寸表示,很不合理,而应改用同身寸来表示;灸法方法很多,一概言可灸或不可灸,不够具体,理应写明具体灸法.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周然宓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医系,福建,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微视频在刺灸法操作教学中的应用 [J], 何颖;李桂元;刘昌盛;童娟
2.国标《针灸学通用术语》刺法灸法术语英译浅释 [J], 赵雅平;王烁;郑玉娇;徐一丹;刘清国
3.澄江针灸学派传人戚永济先生临床灸法探究 [J], 宋翔;汪俏;夏有兵
4.针灸学专业课程《刺法灸法学》学体会 [J], 胡忠根
5.《中图法》第三版医药,卫生大类及总论复分表中的若干不足之处 [J], 海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汇总
现代针灸与经络研究一、针灸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灸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五十年代,主要是推广普及针灸学基础知识,办针灸学习班,编写针灸读物和一般性的针灸临床总结时期。
第二阶段为六十年代,比较广泛地进行针灸临床及针麻临床研究,并且开展了一般性的针灸治病原理与针麻原理的研究。
第三阶段为七十年代,进入了大规模有组织地广泛而深入开展针麻临床和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时期;第四阶段为八十年代,针灸临床与机理的研究和针麻临床与机理的研究。
进入更加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巩固发展与提高的阶段。
1976年6月,1984年8月,先后在北京召开过两次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
1987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
在这三次学术大会上,我国代表发表的论文多达1745篇,基本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针灸、针麻和经络的科研成就。
(一)针灸临床研究七十年代以来,针灸临床在治疗一般痛症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胆石症、胆绞痛、急性菌痢、急性黄胆型传染性肝炎、艾灸至阴交穴矫正胎位不正等病症,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在毫针疗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许多新针疗法,主要有:梅花针疗法、耳针疗法、头针疗法、面针疗法、眼针疗法、鼻针疗法、口针疗法、手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水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电针疗法、蜂针疗法、穴位激光照射疗法、穴位磁疗法、穴位微波针疗法等等。
①穴位激光照射疗法始于七十年代,主要是用小功率的氦~氖激光照射穴位治疗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哮喘,各种感染、创伤、遗尿症、面神经麻痹、近视眼以及妇科疾病等。
实验研究表明,激光照射穴位能促进微血管开放增多,血管直径增大,血流加快,穴位激光照射还能增加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
穴位激光照射疗法的适应症较广,对支气管哮喘(照射天突、肺俞等穴)、高血压(照射人迎)、阑尾炎(照射阑尾穴)等有效率分别为89.9%、75.3%和94%。
对现代针灸科研的几点反思
对现代针灸科研的几点反思周丽莉;许金森【摘要】针灸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它以简、便、廉、验、效等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被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广泛接受,针灸科研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但针灸科研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己的研究经历,发现针灸科研在运用现代西医学科研实验方法的同时,缺乏鲜明的中医特色,科研成果无法为针灸临床提供理论依据,针灸科研缺少针对调和针灸标准化和个体化的研究方案,科研成果不能很好地完善中医针灸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与想法,以期对今后的针灸科研有所帮助.【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18【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现代针灸科研;中医特色;反思【作者】周丽莉;许金森【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省经络感传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省经络感传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针灸是中国古人经过漫长的实践,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现的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
关于针灸的具体作用机制是当前国内的研究热点,目前针灸研究虽然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来观察,但结论很多是来证明针灸确实有效或者用大众普遍接受的西医生物医学观点来解释针灸治病原理,并没有很好地推动针灸自身发展。
针灸科研工作过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1 针灸科研缺乏符合自身学术特点的科研方法当前的大部分针灸科研工作过程中采用西医的还原法来研究针灸作用机制,过于追求采用现代西医学理念来解释针灸发挥治疗的作用机制,有的甚至完全照搬西医科研方法。
现代西医学根据自身的学术特点形成的方法学体系,所用的方法符合其学术特点,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研究成果[1]。
中医理论是完全不同于西医思维模式的独特理论体系、思辨模式和诊疗方法,其中还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的渗透。
中医理论是用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思维工具,针灸的发展不能偏离中医理论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ve deviated far from the classic theory and technology.
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
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这
里有一个假设,如果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本源
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
错误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都是自然的,由此无论
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幸的是,实际的
置及变异、刺络脉出血等描述,络脉就是血管无疑,那么
经脉自然也就是血管了。可以看见的唯一经脉——足太
阴内踝部就是经过此处的粗大血管——大隐静脉。十五
络脉包容全身比较明显的表浅静脉,唯独没有大隐静脉,
因为它已作为经脉了。这并不是说经络都是血管,但血管
与文字严重不符,二者竟并行“不悖”。
当我们严格按《内经》的穴位和经脉循行重新绘制出
经脉循行图时,经脉是不是血管一目了然[1]。另一方面,
按错误的分类和定穴治疗疾病,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将主脉与支脉混淆,如
膀胱经的背外侧线和下肢部分都是支脉;手厥阴经的整
个上肢部分都是支脉。这些在现在的经脉图中都没有任
至病所产生针刺效应。
1.3 电针效果有限
我们研究针刺效应或针刺镇痛效应,都是先针刺
5 min-10 min,移去毫针,然后测量效应,其效应可持续
数小时,甚至数天。而电针者竟然是一边电针,一边测痛
阈,刺激结束就停止测量。也有刺激结束后还继续测量
者,但称之为后效应,因为后者已经相当弱了。我们很难
Some Errors in Present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Researches:Part LIU Li-y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seven errors, which take placed in the basic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动脉处,现在定在上臂前侧。如此一来,手太阴这段经脉
就由《内经》中的腋下至肘内侧,变成由肩至肘外侧。此经
一变,其它经脉全移动位置,整个上肢经脉都与《内经》严
重不符。
《内经》中足三阴经从大腿根部就深入体内,并无胸
腹外的走行,更无相应穴位。《甲乙经》中却为足三阴经都
增加了好几个胸腹部的穴位,以至于现行的经脉图中胸
当初把电针引入到针灸领域来,使得刺激方法可以
量化,有利于严密的科学研究。但随之而来便混淆了两大
问题,一是针刺镇痛就等于电针镇痛,二是电针镇痛机制
就等于针刺镇痛机制。经皮电刺激产生镇痛效应,国外早
就在研究和使用。现在国人把电接在毫针上,于是就成了
电针。由此可见,电针的提法很有问题,它只不过是把刺
维传入中枢的,当一些研究者得到上述结果后,C类纤维
竟然由原来的传入痛觉的纤维变成了传递镇痛信号的纤
维。这种违背生理学基本常识的做法,岂能不令国内外生
物、医学科学工作者反感。而在国内,这又成了否定经络
存在的依据,甚至否定针刺效应的其它机制的依据。因
为,按照《黄帝内经》,针刺信号必先沿经络传导,然后气
·40·Shanghai J Acu-mox, July 2003, Vol 22, No 7
DOI :10.13460/j .issn.1005 -0957.2003.07.013优先兴奋的必然是C类纤维,这就是那么多研究所得到
的结果——必然存在的结果,并以之解释针刺镇痛效应。
针刺的本身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后者是通过C类纤
come from the sense of doctors, but not the sensation of patients. The very indications of acupuncture are acute diseases, but
today just treating a few chronic diseases. The acupuncture effect should be defined as the body changes from several hours to
文章编号:1005-0957(2003)07-0040-03·争 鸣·
试论现代针灸经络研究中的若干误区()
刘里远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 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
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
痛信号产生竞争性抑制,从而降低意识领域对疼痛的反
应。因为大脑总是趋向于对一种信号产生反应时,对别的
信号产生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抑制。电刺激时,大量肌肉持续紧张收缩,
其作用强于主动的运动,必然会降低机体对疼痛的反应,
表现为痛阈升高。停止电刺激,镇痛作用随之就明显减
弱。同时,电刺激本身的麻木感也会抑制机体对局部及全
何标识。而完全走行在体内的经别——正脉,更缺乏明确
的认识。
·41·上海针灸杂志2003年7月第22卷第7期3 肉眼看见的经络与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
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
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据《内经》之意,经脉之所以
的可兴奋组织为神经和肌肉,电针刺当然是作用于这两
类组织。电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同样容
易兴奋的神经组织虽然看不见,但根据基本的生理学原
理,电刺激外周的神经纤维(包括神经干)肯定兴奋并产
生大量的神经冲动沿感觉纤维传向中枢。由于C类细纤
维比A类粗纤维的兴奋阈值低,当电针刺强度较低时,
想象,当通电的大鼠整个身体都在颤抖或强直收缩时,在
其尾部的痛阈会是正常值。而且其痛阈升高是非常有限
的,远不如手法针刺的效果。
电刺激为什么能镇痛,这又牵涉到一些生活常识。当
我们的手被烫伤时,本能的反应是不断地甩手,以减轻疼
痛。以运动来缓解疼痛是人们公认的有效方式,其机制在
于肌肉运动产生大量感觉传入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对疼
经》,后者是首部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归纳
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其中各经的穴位分类非常明确。
问题就出在这里,《内经》中的穴位散见于各篇之中,当皇
甫谧进行归类整理时发生了多处严重的错误。
在头面部,《内经》中明确属于某一经的穴位,在《甲
乙经》中却归入别的经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经都不得不
看不见,并不是因为太小或本来无形才看不见,而是因为
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可以看见,经脉比络脉更粗
大,自然应该比络脉更容易看见,只是因为位置较深,须
解剖方能看见(《灵枢·经水》篇: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以看见的络脉是什么?根据《内
经》大量关于络脉颜色、隆起或下陷的外形变化、所处位
ceptions of meridian include visible blood vessels, and the invisible meridian is the pathway for propagating qi in skin.
Acupuncture for mediating qi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skin, but not the deep tissues. The judgments of De Qi mainly
都在紧张收缩颤抖;同样,在人的足三里电刺激时,整个
下肢肌肉几乎都在节律性地收缩。如果把这样广泛的反
应称之为穴位刺激,确实牵强附会。
1.2 电针机制非针刺机制
本来很多研究者并不会针刺,有了电针仪后许多人
都研究起针刺镇痛机制了,并且得到了大量的结果。即针
刺镇痛的机制是通过激活C类纤维及A类纤维传入中
激电极从表皮移到了深部,毫针只起到深部电极的作用,
与是否是毫针并无关系。
1.1 电针与穴位无关
虽然电针时也进行了选穴,也把毫针插入了穴位,但
电针刺并不能局限于穴位,而是个很大的范围,无法区分
出穴位与非穴位的差别来。在常用的实验动物大鼠身上
可以看到,电针足三里时,整个下肢甚到整个身上的肌肉
偏离原来位置。现在的胆经在头部有好几道折弯,但《内
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一条线绕头下行,其余为分
支。而现在胆经在头部所连的近10个穴位,在《内经》中
却是胃经或手少阳经穴。
在上肢的手太阴尺泽穴,《内经》明确指出位于肘中
之动脉,当然只能在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凹陷中,现在却在
外侧凹陷中;天府在腋内动脉处,《甲乙经》定在腋下三寸
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
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作者提出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