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的药物及制备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目的】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适应症】我科的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种:1、老年人各类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2、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辅助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辅助治疗。
4、各种原因导致的眩晕的辅助治疗。
5、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用物准备】自粘性无菌敷料、75%乙醇、药物(失眠外贴膏、眩晕外贴膏、高血压外贴膏、慢性咳喘外贴膏,均由我院药物研发中心制作。
)【操作程序】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疾病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5、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6、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注意事项】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颜面部慎用。
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1、选择穴位,使用碘伏从中心向外周消毒。
2、成人使用消毒的一次性采血针在穴位上轻刺,以皮下微微出血为度,10岁以下儿童使用生姜在穴位上擦拭,穴位皮肤发红为度,以促进药物吸收。
3、揭掉治疗贴保护膜,将功效面外敷于穴位。
4、每贴贴敷时间以12~24小时为宜。
5、如果在胶布处出现发痒、发热、微痛,应立即取下药膏。
如果上述症状不严重也要减少贴敷时间,最多贴上2到4个小时左右。
6.在贴敷期间,不能吃海鲜及辛辣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第 1 页共1 页。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的内容包含中医穴位贴敷的术语与定义、贴敷前的准备、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儿童贴敷特殊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措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赋予药物适当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贴敷前准备4.1贴敷药物的选择贴敷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的原则,按照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之规定,药物的剂量应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的外用剂量之规定,每个穴位贴敷的药物一般为1-3种。
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应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孕妇,禁用影响胚胎发育及容易导致流产的药物;对于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影响哺乳的药物。
基层常见病症贴敷药物推荐,见资料性附录A。
4.2贴敷药剂的制备4.2.1制备过程应在清洁、常温的环境中进行,或在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药剂的中药材应注重质量。
4.2.2将药物研末成细粉(建议80目以上),密封储存备用。
4.2.3将药粉与助透剂或赋形剂(水、姜汁、醋、黄酒、药液等)充分混合。
当使用姜汁作为助透剂时,姜汁与水的调配比例:成人为1:1,儿童为1:2。
4.2.4将混合好的药剂放在纱布上或胶贴上备用。
4.2.5贴敷药剂宜在药物使用的当日制备,如需要提前制备,制备好的药剂需密封放冰箱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时应提前取出并放置常温备用。
药剂宜尽快使用,若其外观或气味发生改变应弃用。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晐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咳喘宁贴敷散1号:方剂: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麝香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蜂蜜适量和并穴位外敷,胶布固定2-4小时连续3次,每周一次。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脾俞膻中每次选用4穴痰多加丰隆穴主治;久咳、痰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2.咳喘宁贴敷散2号方剂: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匀和并固定于脐中,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主治:咳喘3.咳喘宁贴敷3号方剂:麻黄、吴茱萸、白芥子共研细末,姜汁调糊纳脐中固定。
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疗程。
痰多加草决明、莱菔子。
主治:哮喘二、眩晕(高血压)1.眩晕停1号:珍珠母、槐花、吴茱萸方剂:上药共研细末,米醋调膏敷于脐中及双侧涌泉穴主治: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2.眩晕停2号:方剂:吴茱萸菊花肉桂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
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3.眩晕停3号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脘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主治:痰浊型眩晕(高血压)头昏头晕。
三胃脘痛1.胃痛1号方剂:附子肉桂高良姜小茴丁香木香吴芋共研细末,姜汁调膏纳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寒凝气滞胃痛,胀满腹泻。
2.胃痛2号方剂:青皮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砂仁共研细末,醋调薄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3.胃痛3号方剂:大黄栀子当归丹参芒硝香附共研细末,清水调膏纳脐中或胃脘部,或神阙、麝香膏固定每日1次。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反酸四腹泻1.止泻1号方剂:白胡椒炮干姜肉桂吴芋丁香大茴共研细末,姜汁调并敷脐,每日1次。
主治:寒湿泄泻,长鸣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清稀。
2.止泻2号方剂:黄连黄柏砂仁五倍子共研细末,醋调薄并纳脐每日1次。
主治:湿热泄泻,腹痛腹泻,肛门灼热,口渴喜饮3.止泻3号方剂:黄芪补骨脂吴茱萸肉冠附子五倍子小茴香共研细末,醋调敷脐。
中药穴位贴敷10法
中药穴位贴敷10法【运用处方】中药贴敷第1方(冬病夏治消喘膏)【方药组成】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
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度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取下。
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取下。
所使用的药物应该在当天配制,决不可使用前日剩余或储藏于冰箱的药物。
贴敷的时间以每年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因素和个人用药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方药功效】温经散寒,化痰平喘。
【主治病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慢性咳嗽。
感冒,头痛,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肾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免疫功能低下。
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无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男子阳痿、遗精,早泄。
妇女痛经、白带、慢性盆腔炎。
小儿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
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运用处方】中药贴敷第2方(天灸膏1方)【方药组成】白芥子50%,斑蝥50%。
【制用方法】称取等量药物,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
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
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三伏天里,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穴位贴敷用药
穴位贴敷用药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穴位贴敷及其用药的术语和定义、药物使用总原则及使用人群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穴位贴敷临床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3术语和定义GB/T21709.9-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穴位贴敷acupoint paste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penetration enhancers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excipients赋予药物以适当的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药物使用总原则4.1基本原则应根据中医辨证、辨病原则选择贴敷药物。
药物的选择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温阳益气、通经活络、开窍活血、宣肺止咳定喘类药物为首选药,常用药物参见附录A。
4.2使用原则4.2.1凡是临床上防治疾病有效的方剂,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进行加减应用,一般都可以研末或者熬膏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4.2.2 贴敷用药的使用剂量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4.2.3刺激发泡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应通过控制贴敷时间、贴敷剂量或药物炮制等方式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4.2.4有毒的药物,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进行减毒加工后使用,贴敷用量、贴敷时间均应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
经皮直接吸收有毒的药物禁止作为贴敷原材料。
4.2.5根据患者病情,按GB/T 12346的规定选择相应的贴敷穴位。
4.2.6贴敷方法、贴敷时间、不良反应的处理按GB/T21709.9-2008的规定进行操作和处理。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08、穴位贴敷治疗的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主要有: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完整)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适应症】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禁忌症】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注意事项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
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穴位贴敷 Microsoft Word 文档
1、哮喘炙白芥子、延胡索各30g,甘遂、细辛各15g,(麝香1.5g、丁香、肉桂)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2、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3、高血压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4、过敏性鼻炎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5、虚寒性便秘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骨关节炎等疾病。
5.虚寒性便秘、高血压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汁
姜汁的制备方法:选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 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 的特点调制姜汁的浓度,通过加适量蒸馏水使其
浓度在50%~100%之间。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 g∶10 mL,可以根据
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赋形剂
凡士林
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 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
所用药物进行调和。
赋形剂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 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 健治疗的效果。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
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
、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常用赋形剂
–1 –3
–粉碎药材,加入凡士林
或姜汁混匀成膏状。
–粉碎药材,过80-120目
延胡索中含有20多种生物碱。延胡索总碱的镇痛效价为
吗啡的40%,镇痛强度虽弱,但是无呼吸抑制、无便秘、
无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延胡索乙素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
脑组织,但脑内浓度下降迅速,与其镇静作用出现迅速 而不持久相吻合。延胡索总碱能使冠脉流量明显增加, 有利对心肌供氧。
生姜
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 ,解药毒。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产生抗炎作用。
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
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赋形剂
透皮剂
透皮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 贴敷药物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文
献报道,在原咳喘贴散的基质中加入1%氮酮能够改变
透皮机理,透皮试验结果表明透皮速率优于散剂且释 放药物稳定。
剂型的选择
散剂
筛,加入姜汁、凡士林混 匀成膏状。
–2 –4
–粉碎药材,加入姜汁、
醋、凡士林以及透皮剂 (辣椒碱)混匀成膏状。
–粉碎药材,加入姜汁、
黄酒、醋、凡士林混匀成 膏状。
赋形剂
水
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 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
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细辛醚有一
定祛痰作用。
白芥子
味辛,性温。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黑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
用生成挥发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
皮肤,有热胀的感觉并使之发红,能够很好地发挥 刺激穴位的作用。
延胡索
辛,苦,温。活血,利气,止痛。
半夏
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镇咳 作用,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
饮片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 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 激程度,其余饮片多采用生品。
赋形剂
赋形剂即基质,是用来将研成粉状的药末经液状 或膏状物质混合,制成药饼,药糊或膏剂进行穴 位贴敷。在穴位贴敷时,一般需要使用赋形剂对
遂、延胡索、生姜做为基本处方,再结合既往临床经验
加入其它药材粉碎成末。
穴位贴敷药物的选择
–一、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
–二、刺激发泡类药物 –三、气味俱厚类药物
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
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拔病外出。冰片、麝香、丁香、肉桂、细辛等。但此
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加强对“三伏贴”的管理
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定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确保其应用安全。
积极开展“三伏贴”效果评价工作,收集相关数
据并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药物研为极细粉末,过80~100目筛,未涉及敷贴
具体制作工艺及质量标准方面内容。
穴位贴敷药物的选择
三伏贴的制备,在药物组成上多选用白芥子、细辛、甘
腐,并能矫味。
赋形剂
酒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
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
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醋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 、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 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散剂是将药物研为粉末,过80~100目筛,混合
均匀后,用水调和成团,根据具体需要,涂在不
同大小的胶布面上,直接贴敷于穴位上。此方法
制作简便,可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增减药味和药量
,储存方便,临床应用较广泛。也可将药末直接
撒布在普通膏药中间贴于穴位上。
糊剂
糊剂是将粉碎过筛的药末,加入酒、醋、姜汁、 鸡蛋清、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 外用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缓和药物毒性。
穴位贴敷药物及制备规范
相关标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 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
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
草案
管理现状
加强对“三伏贴”的管理
操作规范应符合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 分 穴位贴敷》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 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有关要求。
刺激发泡类药物
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 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穴位的作用。 白芥子、蒜泥、生姜、甘遂、墨旱莲等。
气味俱厚类药物
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毒性中药。常
用生半夏、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生南星等。
细辛
味辛,性温。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抗炎,可抑制炎性反应过程的渗出、白细胞游走及 肉芽组织增生;抗过敏,可使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 介质释放减少40%以上;细辛挥发油、细辛醚可松 弛支气管平滑肌而产生平喘作用,细辛挥发油可对
剂型的选择
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拌和适当的粘糊剂制成,便于
应用。
锭剂
锭剂是将药物研碎过筛后,加水或面糊等赋形剂适量,制成 锭形,晾干,临床使用时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可
减少配制过程的麻烦,方便储存,适应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饼剂
将药粉制成圆饼形进行贴敷的一种剂型。其制作方法有
两种:一种是将配好的各种药物粉碎、过筛混合,加入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