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分析。
中国经济的现状从下面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现状:1. GDP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在近年来GDP增速出现放缓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会继续下去。
截至2019年,中国GDP增速为6.2%,比上年下降0.2%。
虽说相比其他许多国家,这一增速仍然是高于平均水平的,但是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已经不可避免,这也说明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和调整的挑战。
2. 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给经济带来了压力。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
这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将减少,养老服务和医疗开支也将增加,这些将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
3. 对外贸易面临风险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当前对外贸易面临的政治、经济风险和贸易摩擦,使得国外市场的需求和信任降低,加大企业进出口困难和成本,这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4. 债务问题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政府债务增加,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债务问题。
尤其是企业债务过高、债务置换效果不佳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未完全规范化的问题越来越显现。
5. 环保压力在中国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改善环保和生态状况。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尽管中国经济面临着上述问题,但中国经济也有很多积极因素。
那么,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呢?1. 服务业和消费升级是发展新动力中国正在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转变为更加注重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升级的经济模式。
这一趋势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另外,随着城镇化的提高,消费市场会逐渐扩大,城市和县域消费潜力浓厚,这将使中国在未来的消费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困境与解决途径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困境与解决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逐步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转变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困境。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困境之一是收入分配不平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不断加快,但同时也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的日益突出。
一方面,高收入群体的不断涌现,引发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
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这使得社会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推动收入再分配。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同时,要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投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此外,应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困境之二是环境污染问题。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生产和人口增加带来的排放物排放、水资源污染以及垃圾处理等问题滋生了环境保护的困境。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强环境立法和监管,严厉打击污染企业和违法排放行为。
同时,应该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公众教育也非常重要,应大力推动环境意识的普及,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再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困境之三是城乡差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地区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导致农村人口的流失,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首先,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医疗和教育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城乡差距。
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对策
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对策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及可能的对策。
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1. 结构性矛盾影响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例如,工业化进程相对过剩、城乡差距明显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
这些矛盾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2. 减缓外部需求中国是世界工厂,过去几十年来,大量外部需求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然而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使得中国的出口面临困境,外部需求减缓也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了压力。
3.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优势减弱。
这导致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退出,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压力。
4. 结构性改革滞后中国的经济结构还未完全实现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金融体系改革不彻底、市场准入限制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因素限制了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阻碍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发挥。
二、应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对策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市场化机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消费升级。
同时,加大农村地区改革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市场需求。
3.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4. 加强外贸合作,拓宽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进一步拓宽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也在逐渐意识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也越来越明显。
这些困境和挑战,涉及到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财税体制、金融监管等多个方面。
本文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中国的产业结构至今仍然以制造业为主。
虽然目前我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产业结构的扩张性资本积累模式,已经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同时,随着技术改进和智能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逐渐显现,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产业的困境,说明中国必须要尽快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监管的挑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不少金融乱象,如资产泡沫、高杠杆和风险传染等问题,这些都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金融监管也在不断进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
尤其是去年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不仅加剧了各种金融危机,也让金融监管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因此,中国需要积极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和监管的加强,以逐步降低风险,保障金融稳定。
三、人口问题的困境中国的人口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经济的长期发展。
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的速度加剧,劳动人口数量开始逐年下降,这给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已经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且在2013年逐渐实行二胎政策。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为此,中国应该制定更加全面、科学的人口政策,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困境“污染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困境。
随着中国工业、交通运输和建设等产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健康。
要解决环境问题,中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环保制度和标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种种困境与挑战。
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我国自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缓慢,一系列问题难以解决。
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诸多困境,必须采取新的对策来推进改革。
一、困境1.供给侧不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在于供给侧不足,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率增长率下降,工业产能闲置现象明显。
2.财税体制问题我国财税体制混乱,中央与地方财力负担分配问题不明确。
税收体系过分依赖于土地财政,土地财政运作存在腐败风险。
3.金融体系存在隐患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主权信用风险、环境风险、不良贷款风险等多种风险,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足,金融监管不完善。
二、对策1.加大对供给侧改革的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破产法等法律制度,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2.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清晰的中央与地方财力负担分配机制,减少重复征税,加强监管,逐步完善财税体制。
3.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开放水平,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监管。
4.协调区域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完善“三大功能区”规划。
同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东西部协作、城乡统筹、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工作。
5.加强人力资源培养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支出,建立全民社保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三、结语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既有矛盾之处,也有必然之处。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有力地解决问题,实现体制的转型升级与提高效率,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成本制约产能增长当前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包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能源成本等。
这对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利润率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降低制造业成本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可以采取减税降费、提供人才培训等措施,降低制造业的经营成本,提升其竞争力。
二、技术水平滞后制约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制约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三、绿色环保压力增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制造业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和压力。
改善环境污染,加强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政府可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法规,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
四、人工智能挑战传统产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和挑战。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制造业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以应对竞争压力。
五、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品牌建设我国制造业普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品牌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要提升制造业的品牌竞争力,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品牌价值的塑造和传播,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六、劳动力短缺影响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业面临劳动力供给短缺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劳动力。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困境
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困境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中国经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尽管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一些深刻的困境和挑战。
一、国内困境1. 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短缺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已开始下降,经济转型和老龄化日益加剧,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增加生育率,控制人口数量并发展育龄妇女劳动力,以抵消劳动力市场短缺的影响,并推进人口结构转型。
2. 企业转型和升级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机械制造业正在向高技术制造业转变。
然而,实现从制造业到创新和服务领域的转型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企业在技术、资本和人才方面进行提升和创新。
3. 营商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国有企业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私营企业很难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与此同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所以,中国需要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市场化和民营化,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二、外部困境1. 贸易争端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因此不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近年来,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全球经济增长也受到经济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贸易多样化,并推动出口和内需的平衡发展。
2.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行为。
环境和资源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中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方面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政治影响和地缘风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正面临着许多与政治、军事、安全和外交有关的挑战。
地缘风险将对中国经济、金融、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并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地缘风险,保持和加强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浅谈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浅谈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正在经历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经济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被寄予厚望。
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化经济的兴起,新经济产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与此我国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新经济发展存在着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这些都给我国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如何突破困境,推动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问题提出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提高新经济的发展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和产业转型,新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新经济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比如创新能力不足、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推动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2. 正文2.1 浅析我国新经济发展现状我国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和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绿色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国新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新经济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均衡问题。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新经济发展比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表现为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等问题。
我国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技术创新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仍然依赖进口,企业在自主创新上还存在一定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新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产业问题,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一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够顺利,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就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人口红利减弱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给制造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高昂的人工成本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再具备竞争优势,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关停或外迁的情况。
二、技术升级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升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落后,使得我国的制造业无法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限制了其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三、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煤炭、钢铁等资源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加快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才能解决这一困境。
四、市场需求疲软近年来,我国市场需求增长放缓,消费升级不及预期,这给制造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市场需求不足不仅导致企业出现产能过剩,也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潜力。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也限制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六、数字化转型进程滞后当前数字化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新趋势和新驱动力,而我国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存在滞后的问题。
缺乏数字化技术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能力,使得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境。
七、知识产权保护困难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
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严重,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使得制造业难以在全球市场上竞争,也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八、金融支持不足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贷款难题,很多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境与解决途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
然而,如今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例如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境和解决途径。
一、经济下行压力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这主要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出口和基建投资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解决经济下行压力,中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过度依赖出口和基建投资转向内需消费。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速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增加家庭和个人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和质量。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难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导,而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中国经济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积极着手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支持他们在关键领域进行创新,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
三、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生产模式和能源消耗方式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这污染不仅是对人民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政策,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科研投资、升级生产技术、改善环境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切实努力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环保技术,培养环保意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当前,中国面临许多经济发展的困境,解决这些困境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和对策引言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跨越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市场经济,中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是结构性问题。
这些问题将会在本文中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而这种增长模式无法永远持续。
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中国的出口市场也受到了影响。
另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使得中国的制造成本也在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百姓说的“供给侧改革”被提出,主要都是针对当前生产力和供给结构中的突出问题,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能布局、推进技术创新、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促进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更实现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二、产业升级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要求我国的经济必须向创新型经济升级。
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市场已经开始从规模扩展阶段向效益优化阶段转化,这其中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和创新动力的支撑。
为了实现产业升级,我国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另外,政府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帮助这些企业更好地融入市场。
三、消费动能持续释放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消费占比较低。
消费动能的释放,可以促使经济发展从过度投资和过度产能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另外,消费也是一个有效的削峰填谷方式,促进供求平衡,培育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因此,加大消费领域的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深化国企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企在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
国企的改革不仅关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关乎政府的调控。
目前,国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规模过大、效率不高,而且受政府干预过多的影响。
因此,需要深化国企改革,实现国企的市场化经营和效益最大化。
浅谈新常态下镇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新常态下镇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如何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困境,寻找出路,成为当前压倒性的课题。
本文将从镇域经济的困境出发,探讨其发展的出路。
1. 人口流失和资源枯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不断流失,造成了农村社会资源的枯竭和经济发展的制约。
许多镇域经济发展受限于人口稀少和资源匮乏的局面。
2. 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村镇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销售不畅,产值不高,很难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随着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的主导产业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基础设施滞后许多农村镇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能源等设施。
这造成了农村镇域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扩张空间受限,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4. 市场竞争不足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许多农村镇域企业自身发展受限,缺乏竞争力。
随着城市中心商业的扩张,农村镇域企业面临着来自城市的激烈竞争,这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新常态下镇域经济发展的出路1. 发展新型农业在当前新常态下,农村镇域应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举。
政府可加大对农村镇域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能源等设施,提高农村镇域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 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农村镇域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过引进外来产业和技术,带动当地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现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打破传统产业的壁垒,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研究生课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学号:20121811219姓名: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年级:行政管理(公共经济方向)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任课教师:梁凯音、刘建萍完成日期:2012年12月17日《》课程研究生期末论文评阅表考核形式:论文选题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学生应围绕哪些领域、方面写作)字数要求:_________字满分分数:_________分论文提交截止日期:_______________评分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从哪些方面评定分数,下列指标项仅供参考,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论文要求对指标项进行调整。
)研究生院培养办制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
但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困境、经济动力不足的困境。
对此,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思想,把握好中国经济转型的这个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总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经济;困境;对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GDP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到2011年达到47.3万亿美元,特别是在2011年,GDP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
事实上,支撑中国经济奇迹般发展的主要是两大支柱: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在于,在实现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实现规模优势,集中用于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中国经济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的各种基本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现实困境,以及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衡量标准。
在此基础上,系统回顾和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困境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还将评述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的各种基本路径,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评估各种基本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局面。
一方面,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市场规模。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日益完善的产业链,使得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
浅谈中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对策
浅谈中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对策1. 引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政策支持和投资逐渐增加,但循环经济仍然存在许多发展困境。
本文将从各方面分析中国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循环经济的定义与特点循环经济是指通过改变产品生命周期、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加再利用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具有环保、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点。
3. 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在循环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整体上仍存在以下几个现状:3.1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中国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煤炭、石油、钢铁等资源的浪费严重,并且大量的资源还在向发达国家出口,违背了环保经济的初衷。
3.2 循环产业链不完整在循环经济中,产业链是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但目前中国的循环产业链不完整,市场需求不足,企业间缺乏良性合作关系。
3.3 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国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循环经济产业的准入条件和发展规划缺乏明确性。
4. 困境与对策4.1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加快推动能源转型和减少浪费将是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该从产业布局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环境监测和管控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2 循环产业链不完整为了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政府应该增加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
4.3 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针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政府应该推出更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监管体系,从政策、法律和财政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5. 总结循环经济是当今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在循环经济领域仍然面临许多困境。
解决当前循环经济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监管和创新,加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腾飞的现象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然而,这样的快速发展却伴随着一系列的困境,例如经济增速的下滑、经济结构的瓶颈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等。
这正是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这些问题将会日益加重,严重的危及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接下来将从经济增速的下滑和经济结构的瓶颈问题两个方面阐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一、经济增速的下滑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速度上,然而,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逐渐放缓。
在如此短时间内,经济增速的下滑和变化如此之大,也让许多人感到焦虑和担忧。
经济增速的下滑给中国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加强中国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下的重要问题。
从根本上来看,经济增速的下滑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我们必须面对这一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对策。
首先,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消费市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导致消费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现在,我们必须加强国内消费市场,增加消费品的供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要发挥人口红利的潜在优势。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国内人口增长率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这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要发挥人口红利的潜在优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人口规划和管理,促进人口的优化结构和合理分布,这样才能让人口红利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经济结构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逐渐进入高速增长期,但同时也在面临着经济结构的瓶颈问题。
如今,中国经济不仅存在着消费与投资之间的不平衡,也存在着制造业中低端技术含量较高、高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让中国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下面我列举一些应对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红利衰减困境与应对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红利衰减困境与应对人口结构发展特定阶段的年龄结构优势是人口红利的源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
就我国而言,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增长,进入90 年代增速减缓,预计2015 年前后将停止增长。
对比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人口比例超过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 年老龄人口比例就已经接近7%,预计2015年将达到9.6%。
长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呈现衰减趋势,我国有可能变为未富先老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人口红利的衰减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日趋严峻的挑战。
为了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采取必要的应对举措。
一、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规模扩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模式转变。
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在劳动力短缺、资本报酬边际递减阶段,只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改变粗放式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增长方式,向人力资本投资、科技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支撑的增长方式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性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现有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优化转变。
构建东中西产业承接体系,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高中端产业,中西部地区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劳动力区域承接和流转,形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雁阵模式。
加快投资推动型经济向消费拉动型经济转变。
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将提高社会消费倾向。
结合我国存在的产能过剩现象,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要加快实现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型。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重视老龄人口增加带来的社会消费和其他居民需求结构变化,针对人口结构变化,开发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高技术人才是技术研发的核心。
中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经历转型。
但是,经济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
一、缺乏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间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规模经济。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并推动创新。
然而,在中国,创新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缺乏创新人才、技术转让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培养创新人才,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推动创新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二、环境污染和能源压力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限制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需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应当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环境监管,以减轻压力。
三、不平等收入分配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地区、群体的收入不平等加剧。
这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试图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例如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税收制度。
然而,这些措施仍然需要调整和改进,以确保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四、资本管制和金融风险在中国,资本管制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使得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此外,中国的金融市场也面临着风险,如金融去杠杆化等,这可能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造成影响。
中国政府需要加强资本管制和监管,以确保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五、普及教育和人力资源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变化。
然而,尽管中国的教育系统正在改善,但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改进,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
此外,中国在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援助和业务中需要更多的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策略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推动其发展。
本文将从困境和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1.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农村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而且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
这导致了农民劳动收入水平低下,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2. 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居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经济和外出务工,而农业收入受天气、市场和政策等影响,不稳定性较大。
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也不稳定,长期面临着收入来源不稳定的问题。
3.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包括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和改善仍面临较大困难,这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农村土地流转难题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土地多数被个体农户占有,土地流转困难导致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难以实现,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5. 农村金融发展不足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乡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农村金融发展不足,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融资能力。
1.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民、农村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农村产业和人才流动。
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健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5. 拓宽金融渠道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拓展业务,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覆盖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研究生课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学号:20121811219姓名: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年级:行政管理(公共经济方向)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任课教师:梁凯音、刘建萍完成日期:2012年12月17日《》课程研究生期末论文评阅表考核形式:论文选题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学生应围绕哪些领域、方面写作)字数要求:_________字满分分数:_________分论文提交截止日期:_______________评分要求:(请任课教师说明从哪些方面评定分数,下列指标项仅供参考,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论文要求对指标项进行调整。
)研究生院培养办制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
但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困境、经济动力不足的困境。
对此,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思想,把握好中国经济转型的这个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总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经济;困境;对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已实现了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GDP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到2011年达到47.3万亿美元,特别是在2011年,GDP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
事实上,支撑中国经济奇迹般发展的主要是两大支柱: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在于,在实现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实现规模优势,集中用于经济建设。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闭门造车”式的传统苏联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扫清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与竞争能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漏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困境,如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汇集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成为十分紧迫的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我们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走入今天的经济发展困境模式。
中国模式在创造着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那些曾经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因素,正在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阻碍;曾经带来增长的源泉,正成为带来增长问题的源泉。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个方面:1.1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三高”(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两低”(低质量、低效益),“一依赖”(能源与矿产资源依赖于国外)。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恶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12%。
在出口方面,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多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产品。
虽然我们的自然资源储量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很低,在整个世界的排名处于下游。
煤炭我们的人均可开采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3%,石油为15%,天然气为10%。
加上一直以来的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导致我们的资源对外依赖度大,而且这种依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迅速上升。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占消耗的比率为40%,预计到2020这一数据会上升到60%,中国正在超速度地向石油进口第一大国迈进。
这一系类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极为不利的,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和长期繁荣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1.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我们的特殊国情和对有些问题考虑不足或是无暇顾及,虽然我们的社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采取了城乡、地区区别对待的政策,加上邓小平同志的“先富论”和分配制度,在带来中国经济腾飞式发展的同时,也造成我们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的巨大,社会成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远超过了4%的国际警戒线。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和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导致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另外,还存在失业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通货膨胀、腐败问题、环境问题、国民幸福感不强等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
尽管这一系列问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它的出现也是正常的。
但是,这些问题已经并且将更为严重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1.3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投资、需求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在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而需求不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几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度始终维持在60%左右的水平,这一方面使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但另一方面,经济过于依赖出口必然较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尤其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会使各国倾向于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竞相实施货币贬值和贸易保护,使作为西方债主的中国遭受首当其冲的危害。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而中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2中国经济发展困境的应对策略党的十八大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强调了经济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巨大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如何应对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和人民至关重要。
2.1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因素我们要客观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尽快走出“三高两低一依赖”的发展模式,寻找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益的发展方式。
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尽快走出“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和“低收益”出口商品的误区。
选择性地引进外资,不能片面的认为“外资越多越好”,要提高外资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优化外资结构、注重外资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
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要在这一增长过程中注重考查成本问题。
要充分考虑GDP增长背后的隐性成本和外部不经济性。
在我国投资性增长模式中,要避免盲目投资和无效率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率。
要重视环境问题,重视生态保护,不能片面关注经济增长而轻视环境保护,要追求可持续发展。
2.2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经历转型期,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经济积累到一定水平就不能松懈于解决这些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一,要注重教育建设。
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2全面实施惠及全社会的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大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加大教育监督,打击以各种名义的教育乱收费行为,从总体上建设成学习型社会。
第二,推动城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等多种就业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引导劳动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实现多方位就业体系。
第三,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发展最终要建成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同时,要加大力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1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作的报告2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作的报告2.3转变经济增长思想转变以高增长速度为追求的思想,将发展的重点更多聚焦在提高投资效率上。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有利于改进技术效率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消除垄断,完善金融体系,产出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根源等。
第二,提高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当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首要原因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扭曲资源价格,从而达到扶持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
但很多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的战略的调整应通过市场进行,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存在很多问题,必定带来过高的宏观成本,必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实现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保证要素价格,企业利润和产业调整战略趋于一致。
第三,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模仿和技术引进等多途径获得技术进步。
政府运用市场竞争的规则,在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基金,税收等方面机遇创新主体有利而实际的支持,发挥好引导和服务的功能,帮助企业走出利润率低,无经费,无研发队伍的恶性循环。
3.小结今天,历史又一次把中国推到了前进的十字路口,要求我们在困境中做出选择。
实际上,回顾中国三十几年年来的发展历程,探求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最重要的就是在关键时刻迈出了几大步,做出了重要决断。
现在,中国又面临着新的发展的关键时刻,能否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思想,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走出中国经济困境,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1]林毅夫.找寻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出路.人民政协报,2012年10月23日.[2]沈尤佳.中国经济困境的一个解释框架:导入增长模式的陷阱.宏观经济研究[J],2010年第10期.[3]王秉言.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困境与选择.经济研究[J],2005年11月[4]刘新民.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影响及建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第150页.[5]郑新立.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经济形势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