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1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1

莫霍洛维契奇
古登堡面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 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 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幔与地 核的分界面。人们将这个界面 称为古登堡面。
本诺·古登堡
探究二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内部物质形态 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推测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状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幔
大洋地壳部分较薄(5—10千米) 大陆地壳部分较厚(39—41千米),各处差异大
(二)地幔
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 地幔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莫霍界面 1000千米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
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上部,内部 物质呈高温熔融状态,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三)地核 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为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
人类无法“钻”到地球内部去探索地球实际的结构特征,但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人们认识到地
会球发具有生圈弹层结性构,震并动以此,为并理论以基础波进的行各形种科式学向探索四的活周动传。 播,这种弹性波就叫 地震波 。
7
纵波
横波
8
地球内部的“使者” 地震波(横波、纵波)
02
地 球 的 外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一)大气圈
概念: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
边界:下部边界是地球海陆表层, 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2000—3000 千 米 的 高 空 是 大 气 圈 的上部边界
(一)大气圈
作用: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 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 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 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中图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优质【教材分析】《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是一本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的教材。

本册书分为四个单元,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文地理等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2.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1.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深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地理有什么了解?地理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学习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1.教师讲解地理基本概念,如地球、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

2.分析地理规律,如地球运动、地表形态、水循环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如绘制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等。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2.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

2.收集家乡的地理资料,绘制一张地图,并分析家乡的地理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较高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地理规律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主要知识结构】【习题精选】本节课的习题, 根据主要知识点和考试要求, 我做了两个方面的处理。

第一部分为基础题目,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课堂用时10分钟, 检测方式, 随后学生自评, 基础有问题的先把这部分问题解决好, 再做下一步的练习。

第二部分为围绕考点的知识迁移应用题目 10道选择题和1道大题, 用时20分钟。

学生做完后, 通过评价普遍的易错点, 帮助学生查找出错的原因, 指导学生探寻真知。

第三部分为1道精选的高考题, 用时10分钟, 3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尝试做题, 老师分别给出分值, 并做客观评价。

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 让学生感受知识点的应用和考查方法, 在师生共同处理题目的过程中, 规范答题的模式和语言描述。

第四部分为提升检测题目, 10道选择题和1道大题, 题目量接近高考的题量, 主要为学生的易错点和常考点。

学生课后完成, 20分钟。

一、精选习题在下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中, 注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外核)。

2.地壳位于界面以上, 由组成, 大陆地壳较 , 大洋地壳较。

3.地幔介于界面和界面之间, 分为和两层。

在上地幔存在一个层, 一般认为是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分为和两层, 其温度 , 压力和密度。

5、岩石圈是指和(层以上), 由组成。

6、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圈、圈、圈等,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相互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7、在下图中注出地球外部圈层。

8、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构成的但的圈层。

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及其的总称。

它占有圈的底部、圈的全部和圈的上部。

第二部分知识迁移应用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 正确的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C.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 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它使震中地区上下跳动(2.地壳的平均厚度( )A. 约为33千........B. 约为6千米C. 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D. 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4.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大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 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A. 青藏高原B. 死海C. 马里亚那海沟D. 贝加尔湖马里亚纳海沟为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地壳最薄。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使用效果评价(第一课时)青海省互助民族中学贺生梅邮编:810500●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形、气候、河流、矿产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的影响。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结合乡土地理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2.采用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来学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法表述自己的看法。

2.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理解城市的形成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正确的资源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山区城市分布的地区、形态。

2.河流与城市形成。

●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采用个案分析法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对于地形,结合家乡青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提前布置给学生“青海城市与地形”这一课题,广泛搜集材料,实地考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播放民歌«青海花儿»和青藏地区聚落图片引出乡村;展示一组西宁城市图片,同时介绍“在一片奔放着热情与挥洒着不羁的通过对家乡优美风光的观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形成对聚落概念的感官认识由图片引出聚落概念6分情景创设导入新课高原大地上,生长着一个有高原气息的城市,他就是西宁。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20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20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20 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20 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20 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一节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20 版)全册课件【完整版】第二节 Nhomakorabea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20 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20 版)全册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28页 0067页 0102页 0137页 0187页 0240页 0242页 0340页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第三单元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真诚为您服务]【目录】必修第1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节水的运动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寒潮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必修第2册【目录】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二节工业区位第三节地域联系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修第3册【目录】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教案

课题: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配合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气运动》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和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3、处理方法:通过让学生亲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来掌握教学的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来突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这一难点。

二、教学方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优质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优质课件

C.④⑤⑥
D.⑥⑦⑧
【思路点拨】 第(1)题,对比表格中火星和地球的特 征差异,得出结论。第(2)题,与地球特征相似的是类地行 星,读图选出类地行星的代表符号。
【解析】 第(1)题,从表中所提供信息可以看出火星 的质量、体积比地球小得多,所以引力太小,无法吸引足 够多的大气环绕其周围。第(2)题,在质量、体积等方面与 地球相似的是水星、金星、火星,从图上可以看出水星、 金星、火星分别是⑦、⑧、⑥。
宇宙
1.定义:时间、空间 和万事万物的总称,由不同形态的
物质组成。
2.天体类型:主要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 、 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其中 星云 和 恒星 是宇宙中的基本天
体。
3.天体系统 (1)成因: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 吸引 ,形成以 质量大 的 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 旋转 的天体 “集团”。 (2)层次:
中图版高中必修第一册
地理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1节 质量
全册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理 第地一球章 在打开宇物宙理世中界的大门 第1节 质量 地球在宇宙中
全册精品课件
●新课导入
2007年4月24日,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 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这颗行星温度同地球 相似,大小也跟地球差不多,可能还有液态水。天文学家 将此次发现称为是搜寻“宇宙生命”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 步。为什么天文学家认为这颗行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生命 的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地球
1.普通性: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 大小 和 质量 而 言,并不显眼。
2.特殊性 (1)表现: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物,特别是 存在着 高级智慧生物 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所编写的教学辅助资料,旨在引导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本教案主要分为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估三个部分,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

课程目标本教案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自转、公转等。

2.掌握地球上的环境变化与人口增长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3.熟悉地球表面的不同地理现象,如地形、气候等。

4.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构造、自转与公转等基本概念,以及地图制作与使用的方法。

2.教学建议:在介绍地球构造时,可以使用影像与动画等形象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图制作与使用方面,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图的制作方法。

第二章生物圈的多样性与人类活动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2.教学建议:在教学生物多样性时,可以结合实例具体介绍,如保护濒危物种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地球表面的不同地理现象,如地形、气候等,以及这些地理现象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建议:在介绍地理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实例,如冰川消融的影响、rivers流域的人类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关联。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1.教材内容简述:本章主要介绍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等内容。

2.教学建议:在介绍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时,可以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演变和人口增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教学评估本节主要提供教学评估方案,以便教师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标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唐小军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 518105[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

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4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4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1.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B )
A.下渗 B.地表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2.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
最突出的效益是( B )
A.补充城市地下水 B.减缓城市内涝 C.缓解城市缺水 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中存储起来,使降雨时的地表 径流减少,因而该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并有利于减缓城市内 涝。
影响地
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
下径流
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
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 区大气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响蒸发 如 植树造林 、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 城市铺设 渗水砖 ,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C.减少降水量
D.减少水汽输送
2.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做法是( D )
A.开采和利用地下水
B.全面绿化建筑物屋顶
展污水处理技术
D.植树种草、保护湿地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对点训练•突破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 冲厕等。读图,完成第1~2题。
水循环过程缓解了高低纬度间的 热量 不平衡。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
输送大量的泥沙、 有机质 和各种营养盐类。
(3)塑造地表形态
如冲积扇、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搬运、堆积和溶蚀,不断塑造着全球地貌形
态。
【实践链接】 2023年盛夏,经过南水北调补水的白洋淀,“芦苇摇曳,风摆 荷舞,荡波泛金,静影沉璧,何等潋滟风光;野鹜嬉戏,鸬鹚衔鱼,鹤汀凫渚,舟 行逐波,如此风清惬意”。7 月的白洋淀,新长的芦苇已拔节吐绿,白洋淀旅 游码头游人熙来攘往。淀里碧波荡漾,生机勃勃,有一种别样的美丽。 从水循环原理角度解释白洋淀补水的原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1节 第1课时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1节 第1课时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拓展延伸】 流水堆积地貌
类型 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冲积平原
示意
图及
位置
多位于水流流出山口处 多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处 多位于河流中下游
流水流出山口,坡度减小、河流挟带泥沙流经平原,加 由河流挟带的冲积
成因 流速剧减,挟带的部分物 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流速 物沉积而成
质堆积而成
降低,泥沙沉积而成
3.流水地貌的主要类型
(1)沟谷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①成因:在广大山区,沟谷流水作用形成。
②特征
沟谷的横剖面呈 V 形。在沟口处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 洪积扇 或 冲积扇 。
(2)河流地貌
①成因:河流的 侵蚀 、搬运和 沉积 作用。
②类型
a.河谷:由谷底(包括河床及 河漫滩 )和 谷坡 两大部分组成。 河流在谷底下切,原谷底逐渐超出 洪水位 之上,呈 阶梯状 分布在河谷谷
目录索引
任务一 明确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任务二 了解海岸地貌的分类及特点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 的主要特点。
素养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流水地貌、海岸地貌。 (地理实践力) 2.运用各类资料,尝试描述2种地貌的主要特点。(综合思维) 3.结合不同景观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2种地貌的形成 过程及其成因。(综合思维)
提示 青岛海岸软硬程度存在差异的岩石受海浪侵蚀形成海蚀穴,其周围岩 石受侵蚀不断崩塌,海蚀穴顶部岩石崩塌,形成海蚀崖,海蚀穴被侵蚀贯穿 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崩塌形成海蚀柱。海蚀柱形成后不断受到 海风的侵蚀,形成类似老人的形状。
【生活实践】 1.正确区分海岸地貌中海浪侵蚀和冰川侵蚀的作用,海蚀 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是海浪侵蚀形成的,而有些峡湾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如挪威峡湾海岸。 2.沙坝、离岸堤、贝壳堤都是海岸堆积地貌,它不同时期的分布反映了海 岸线的变动状况。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中图版)第二章第一节

⾼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中图版)第⼆章第⼀节⾼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中图版)第⼆章第⼀节《天⽓系统——⽓团和锋》教学设计滨河中学邓巍1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1.1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简易天⽓图,简要分析锋⾯的特点。

使⽤多媒体设计演⽰常见天⽓系统的动画。

1.2新课程标准分析本节主要学习三个问题,1、要求学⽣能够读取简易天⽓图;2、能够分析锋⾯系统的基本特点;3、能在教师制作的CAI动画辅助下,描绘天⽓系统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2教材分析根据《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的分析,⾼中地理必修第⼀册是侧重⾃然地理,重点在阐明⼈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然环境及其对⼈类⽣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中地理必修第⼀册的重点,也是相对的难点,对于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育完善的⾼⼀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和困惑。

此外,本节内容和⽣活实际联系密切,是新课标要求下,使学⽣做到“学以致⽤”的重要体现。

也是激发学⽣学习地理、热爱地理的优势章节。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是⽓团和锋,⼀是⽓旋和反⽓旋。

教材中进⾏了⽂字和丰富的图⽰说明。

对于⾼⼀学⽣⽽⾔,理解这部分的内容需要⼀定得空间想象能⼒和抽象逻辑思维能⼒,解释现实⽣活中常见的现象并归纳其本质。

3学情分析学⽣进⼊⾼中已有⼀段时间,掌握了⼀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概况和⼤⽓的相关知识已有所了解。

然⽽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对于地球尤其是⼤⽓圈层的了解还不够深⼊,地理知识的储存量有限。

常见的天⽓系统虽然平时有所接触,但是只是表征上感知其引发的当地天⽓变化,对于⼤范围的天⽓系统认识缺乏,因此本内容的学习,要求教师不能单纯的运⽤讲授法进⾏知识传授,⽽是要运⽤地理图⽚、制作教具和演⽰动画来体现地理成因,配合实例分析,才能增强学⽣的直观感和理解接受能⼒。

4教学设计理念和路线4.1设计理念“以⽣为主,以⼈为本”的教学理念。

基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创设适合本班学⽣的讲授式和⾃主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环境,让学⽣在理解基本地理成因后,能够结合⽣活实例来进⾏探究和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唐小军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中学 518105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

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学生思考回答:
(1)2000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4.43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

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1.岩浆活动)
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
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

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

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

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200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厘米~5厘米。

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了一道窄的海道(红海)。

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 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4.地震)
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

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状。

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千米~3千米,每年新造陆23平方千米~28平方千米。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

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

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我国的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师总结: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地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此说欠妥,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行),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③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
的。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原因也即在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