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教育的形式演变_分类及其启示_朱广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跨国教育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所在国不同于教育提供机构所立足国家的教育活动,是20世纪后半叶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形式。尽管产生时间较晚,且与教育国际化的传统模式(留学教育)相比较,其规模尚小,但发展之迅速以及势头之强劲,已成为教育国际化进程之中不可逆转的一大潮流,也是各国学者都关注与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了解跨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各国已经发展起来的主要形式,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在未来国际化的大潮中制定可行的战略,使本土的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际化进程中跨国教育的形式演变
如果要追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那么可以说诞生于12世纪至13世纪的中世纪大学就已经具有了国际化的特征。当时,“游学”之风盛行,教师和学生均来自欧洲各地,学校教学以拉丁文作为共同语言,学位在各校之间也能得到相互承认。这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还是学生的跨国流动,尚未出现项目和机构的跨国流动。
到了17世纪中后期,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先后诞生,并形成了近代国家体系,这些主权国家取代了以前教会所拥有的权利和地位,改变了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模糊了大学的国际性。在19世纪至20世纪时,大学的国家化程度达到顶峰,高等教育从国际化走向了国家化或民族化,各种国际化性质的活动较之几百年前大幅减少。这个时期,存在一种特殊的有着跨国特点的教育形式,即教会大学。
二战以后,各国开始重新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高等教育跨地域、跨国界的属性被再次确认和张扬,大学成为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国际性机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在一些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国际化遂再度成为高等教育论述中非常流行的用语。此时,学生的流动仍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但教育的项目流动趋势和院校的跨国流动趋势也在不断的增强。由于南北国家的发展极不平
衡,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了跨国教育的输出,而亚洲、拉丁美洲等中等收入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希望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和经验,则扮演了跨国教育输入国的角色。这种单向的流动大多带有政治援助的性质,甚至有些发达国家把教育的跨国流动看作是对未来国际关系的一种有益的投资形式,是与国家安全、国家形象、国家认同有关的。
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许多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开辟财源、增加院校收入,开始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积极在海外拓展盈利性的学习项目或分支,实施跨国教育被视为一条赢利的途径。如澳大利亚发展跨国教育的政策目标是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出口国,提供各种形式的跨国教育和海外项目,包括海外分校、海外联合办学、特许经营和远距离教育、虚拟大学等等。对于一些转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缓解其资源投入不足和国内高等教育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也希望能够通过推进跨国教育来吸收大量的国外投资,实现教育资源投入的多元化,减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费用。与此同时,全球化竞争浪潮和现代科技与信息也在高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等教育开拓海外市场以及提供非传统课程的可能性,并出现了现代技术条件支持下的远距离跨国学习,从而促使新一轮的国际化热潮有了新的走向和新的特点:“从学生流动到课程及办学者的流动,从教育援助到教育贸易的流动”。一种新的跨国形式的高等教育悄然兴起。这一时期的跨国教育既指学习项目、课程或教育服务跨越国界,也包括通过网络、广播等方式的远程流动,也可以通过课程衔接、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形式来实现。
二、多种纬度下跨国教育的分类
跨国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中一个迅速增强的新趋势,它所带来的教育项目和机构的流动越来越活跃。这些跨国教育项目和机构形式复杂多样,各国对跨国教育形式类别的选择也是一个由不明朗到明朗
跨国教育的形式演变、分类及其启示
○朱广黔
[摘要]跨国教育是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形式。从纵向上分析跨国教育形式的演变历程,横向上探讨多种纬度、多种形式的跨国教育,有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化的大潮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使本土的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跨国教育;形式演变;中外合作办学
[作者简介]朱广黔(1971-),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城市管理。(贵州都匀
558000)
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
10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的渐进过程,因为它涉及到国家教育目标定位、教育资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但归根结底,跨国教育本质上就是教育资源由输出国向输入国的跨国界流动,最终是以为输入国的学习者所提供的学习项目或服务为表现形式的。因此,
按不同纬度对输入国的跨国教育形式做一个分类,既是对当前跨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补充,也能为各国选择和发展跨国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一)按政府管制形式分类
各个国家对跨国教育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也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规范管理政策,因而,按照输入国的政府对输入本国的高等教育的管制程度,可以把跨国教育分为四类。
1.无管制型:这类国家积极引进国外的高等教育资源,发展各种类型的跨国高等教育,并且没有设置相应的限制性政策或条例。如捷克共和国、法国、马耳他、
墨西哥、尼日里亚和俄罗斯。2.宽松型:这类国家鼓励国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的输入,但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鉴定和认证。如以色列明确规定,所有外国大学在以设立的附属机构必须获得高教委颁发的执照,寻求在以设立学习项目的机构也必须获得高教委颁发的执照,没有执照而开展教学活动属犯罪行为。类似国家还有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新加坡和越南等国。
3.严厉型:这类国家对跨国教育不仅有严格的认证程序,而且还增加了更多限制性的政策或条款。如印度要求拟进入印度投资设立教育机构的外国大学须在其所在国举办20年以上;外国大学投资至少占51%的基本建设费用才能够在印设立机构;必须有1亿卢比的存款作为保证金,以防欺诈行为等;还有些国家要求必须设实体校园、课程必须和输出国一致等等。
4.限制型:有些国家并不鼓励跨国教育,除非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如比利时和希腊。
事实上,各国政府对跨国教育的管制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澳大利亚研究跨国教育的专门组织(OBHE)的研究发现,现在跨国高等教育管制的主要趋势是允许跨国教育输入,但是尝试管制这种活动。目前还没有发现普遍采用的管制模式,有出现地区和国际管制框架的趋势,但不是非常明朗。
(二)按项目或机构性质分类
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跨国高等教育供给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公益性质的大学或学院,还包括企业大学、专业团体和协会、新办私立院校、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虚拟大学、传媒和出版企业等不同程度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机构或项目。世界各国在发展、引进国外教育时会根据自身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需求状况各有侧重。
1.公立性项目/机构为主:虽然很多跨国教育的输出国都鼓励本国的高校通过提供跨国教育增加收入,但大多数的输入国却对营利性跨国教育的输入持谨慎态度。
特别是在欧洲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流动与合作,较少有营利性动机。如意大利高教部在授权外国高等院校从事分校教育活动的决定中规定,其性质必须是非营利性的。
2.私立性项目/机构为主:法律上的营利是指为了取得超出资本的收益进行经营,并将收益分配给投资人的行为。把跨国教育的输入划归为私立教育机构的几个典型国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斯洛伐克。新加坡把跨国教育看作一种经济行为,对市场准入设置了标准,按公司法来管理国外大学在新加坡的办学行为。外国大学在新加坡办学必须按公司先注册,接受工商管理部门的财务审计,并依法向税务部门纳税,对跨国教育在完成注册审批后实行自负其责、自负盈亏、
自主办学、加强监督的原则。3.公私立项目/机构共同发展:跨国教育提供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公立与私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不再成为发展跨国教育的门槛。很多国家在对待跨国教育的问题上也按照其营利和非营利的不同性质分别管理。
(三)按办学形式进行分类
跨国教育涉及机构、项目、课程、服务等教育活动,其办学形式正趋于多样化。这些形式按办学主体是否合作,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办学和独立办学两大类,其下又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1.合作形式办学:合作形式的跨国教育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互动、联合。目前,以合作形式举办的跨国教育有课程衔接、特许经营、
合作办学机构等。(1)课程衔接。课程衔接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机构通过契约形式共同提供学习项目。马来西亚大量提供的跨国教育课程(如双联课程、学分转移课程等)一般都属于这种类型。(2)特许项目:特许项目是指某一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授权另一国家的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学生可以在本地修习经过外方授权的课程,不用出国就能获得外方学校的学位。(3)合作办学机构:相对于合作项目来说,合作办学机构有着更加独立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
2.独立形式办学:以独立形式举办的跨国教育有分校、离岸教育机构、远程学习、虚拟大学等。(1)分校:是指输出国高等教育机构在输入国建立分校区,以提供本部教育课程,学习者只要在本国学习,就可以获得外国教育机构授予的文凭、学位或其它证书。如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在马来西亚和南非开设的分校区。(2)离岸教育机构:是由输出国在输入国领土上成立的一种跨国教育机
理论纵横
LILUNZONGHENG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