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社戏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发言材料,准备讨论3.上网查阅有关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排练社戏段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1.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
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物》文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童趣。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另一个童年生活,看看名人的童年与我们的异同,以及两个地方到底有什么让他记忆犹新。
(板书题目和目标)[二]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2.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社戏的知识3.放课文朗读的磁带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男女生分别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相对方提出来以考察对课文内容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先关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的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又可进一步熟悉课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a. 小说脉络明确: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b.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归省:xing行辈:han g b e i惮:d a n絮叨:x u d a o怠慢:da i擂掇:c u a n d u o凫水:f潺潺:chan歌吹:c h u I蕴藻:y u n z a 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 i a o m i a o纠葛:J i u g e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正确朗读; 3. 掌握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5.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2.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3. 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写作训练;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 形象化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4.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引入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20分钟)a. 生字词学习通过展示生字词的图片、读音和发音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读音,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生字词。
b. 课文理解和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通过多次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和用法分析(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并进行示范句的写作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4. 写作训练(15分钟)通过教师给出的写作题目和写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修改,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20分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4.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本文中的词语、成语、俗语等,掌握句子解析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句子解析:对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深入解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深层含义。
-难点解析: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解析并领会句子含义,如“我实在没有说过这句话”中的讽刺意味。
(3)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
-难点解析:通过对比阅读、作品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对比阿Q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异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了《社戏》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社会意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技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句子解析:分析本文中的精彩句子、修辞手法,提升句子理解和表达能力。
5.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本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延伸:结合本文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新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新闻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新闻报道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新闻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新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新闻写作指导:提供新闻写作的指导书籍和文章,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新闻采访技巧:提供关于新闻采访的技巧和策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新闻采访。
-新闻报道实践:提供一些实际的新闻报道案例,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自己的视野。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在讲解新闻基本知识时,更加注重新闻定义和重要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概念和价值。
2.在新闻案例分析环节,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对新闻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在新闻写作实践环节,提前提供更多的写作指导和模板,帮助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语言表达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和意义。
6.教师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新闻写作练习和采访实践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新闻写作的技巧和采访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1.社戏【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
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惮(dàn)絮叨(xù d a o)怠慢(dài)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纠葛(jiūɡé)潺潺(chán)船篷(pénɡ)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5.词语解释。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500字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
(2)掌握叙事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
(3)掌握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态度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叙事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
2. 掌握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通过展示一段故事片段的视频,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引发学生对叙事文的兴趣。
(2)提问:你对叙事文有什么了解?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叙事文?(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叙事文?叙事文有什么特点?2. 学习内容呈现(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叙事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并进行示范性讲解。
(2)通过阅读教材课文《钓鱼吃螃蟹》和《苏州的喇嘛庙》,让学生感受叙事文的魅力。
3. 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并针对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2)通过阅读教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学习策略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课文中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思考叙事文的写作要领。
(2)教师提出几个写作题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题目要求和展开想象,在团队中达成一致的构思方案。
5. 学习方法训练(1)教师出示几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
(2)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一、内容概览亲爱的同学们,即将开启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之旅,我们将会遇见一系列精彩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共同探索这一单元的奥秘吧!首先我们要明白本单元涵盖哪些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单元的重点内容。
1. 介绍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背景和目标八年级下册的语文第一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
这个单元涵盖了古诗文、现代文以及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和鉴赏能力。
我们都知道,八年级是学生从基础学习到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尤为关键。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具体的教学背景和目标。
二. 教案正文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之旅!本节课我会引导大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探索其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课程目标:本单元以古诗与现代诗文为主要内容,通过课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领会诗人情感,品味语言艺术,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第一课时:古诗学习——《静夜思》。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意;接着讲解诗句背景、含义和表现手法,着重分析诗人如何在静夜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我们还将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静夜的情景,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第二课时:现代诗文学习——《春望》。
通过阅读理解,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我们将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语言和结构特点,感受现代诗的节奏与韵律。
此外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对春天的体验进行诗歌创作尝试。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
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背景图片和音乐,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练习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或创作,培养创作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 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解析。
三、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 _课时_ 课时,每课时 _分钟_。
四、教学过程1. 导入(_分钟_)1. 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所学内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简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_分钟_)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及生僻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与讨论(_分钟_)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的意图。
4. 合作探究(_分钟_)1.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课堂练习(_分钟_)1.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_分钟_)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
2.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深入思考课后拓展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教案标题: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理解。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理解。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教学难点: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第一单元的主题。
2. 引导学生讨论与主题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词汇和短语学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介绍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图片、示例句等。
2. 学生跟读、记忆和理解词汇和短语。
三、课文阅读与理解(2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3. 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语文运用(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答题。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任务。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训练。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文章。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第一单元的主题,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2. 学生可以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助学方案一、字词扫描1.会读会写第一课藤野先生(鲁迅)绯红fēi宛如wǎn驿站yì解剖pōu油光可鉴jiàn畸形jī不逊xùn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诘责jié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第二课我的母亲(胡适)云翳(yì)责罚管束气量广漠宽恕(shù)文绉绉(zhōu)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凄惨(qīcǎn)奥秘(ào)翻来覆去(fù) 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黝黑(yǒu)滞留(zhì)愚钝(dùn)器宇(气)禁锢(gù)轩昂(xuānáng)犀利(xī)侏儒(zhūrú)酒肆(sì)尴尬(gāngà)炽热(chì)粗制滥造(làn)藏污纳垢(gòu)郁郁寡欢(guǎ)鹤立鸡群正襟危坐(jīn)颔首低眉(hàn)诚惶诚恐(huáng)无可置疑黯然失色(àn)广袤无垠(màoyín)锃亮(zèng)第五课再塑生命(海伦凯勒)搓捻(cuōniǎn)企盼繁衍(yǎn)迁徙(xǐ)觅食(mì)油然而生花团锦簇(cù)美不胜收繁花似锦风云突变不可名状落英缤纷冥思遐想(míngxiá)期期艾艾(ài)茁壮成长(zhuá)2.会译会用第一课藤野先生(鲁迅)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陌生:不熟悉。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一单元教案 精选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一单元教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第一课时新学期新书入门导学课教学目的:1、做好学生新学期入学的思想工作,搞好上个学期和新学期的知识链接。
2、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对新书的结构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3、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对新书学习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1、老师动情的新学期开场白:新春佳节一过,我们这学期开始就将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在这个美好的,令人昂扬的季节里,我们将怎样度过我们的美好时光?怎样把握新学期的学习方向?是摆在我们每个同学面前的一道必作题。
或许,上学期你一度落后,别灰心!新的学期拿出你的新的招数,你将亡羊补牢,并不晚;或许,你初中以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也别骄傲,新的征程今天才开始,祝愿你能再塑辉煌!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一起畅游语文世界的旖旎风光!2、过完春节,同学们走家串户,一定有不少新鲜的事情,我今天给同学们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大家吹一下龙门阵。
(同学自由发言)3、立足语文课本,大家得到新书后,一定浏览了里面的内容,请同学们谈自己对新书的看法(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4、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中的一些问题。
问题设计事例如下:(1)你浏览课文后,最感兴趣的是那篇课文?(2)课文中有没有你影响深刻的任务形象?(3)我看了文章后往往有一得,你看了那篇课文感觉得到的东西多,让你不久久不能忘记?(4)有的文章是语言特别优美,让人想记住它的句子甚至想模仿其中的句子来作文,你有过这个感受吗?(5)有的文章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有特设,你能具体的分析一个形象吗?(6)有的文章是情节特别让人感动,你被感动过吗?……..5、作业布置:(1)预习第一课《藤野先生》(2)勾画本期背诵范围1、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单元教学目标1. 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意图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民俗文化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景、人的热爱,并有家国情怀的抒发。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品味语言,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 注重开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课堂教学。
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授课时间:)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第一章:语文初二下册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的目标是帮助初中二年级学生顺利学习和掌握语文初二下册的第一章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和掌握课文《古诗三十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并正确运用本章所学的文言词语、修辞手法等知识;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课文《古诗三十首》的背景和文本解读;2.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词语;3.修辞手法的种类和运用方法;4.韵律和格律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创作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呈现与感知:播放一段介绍《古诗三十首》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该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该课文,分析其中的意境描写和修辞手法。
3.引导与讨论: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词语的运用,以及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功效和效果。
4.拓展与应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首古诗,理解并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这些手法创作一首新的诗歌作品。
5.总结与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小组的诗歌创作作品。
四、教学资源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创作场景的图片;2.视频素材:一段介绍《古诗三十首》背景和作者的视频;3.教学课件:包括课文《古诗三十首》的文本和相关注释,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词语的整理表,修辞手法的分类和例子,以及韵律和格律的基本概念说明。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和运用的能力;3.创作评估:评价学生小组的诗歌创作作品的创意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 教案新人教版
1 社戏知识与技能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是自由的天堂,人们成年后回忆起往事,总是对它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的小说——《社戏》,体会一下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本文一共写了八件事,分别是: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⑦偷豆;⑧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演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内容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
赵庄看戏。
又写了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通用3篇)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通用3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篇1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方法,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3.记忆、背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4.学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做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七律长征 1课时长征组歌两首 1课时老山界 1课时草 1课时《长征》节选 2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单元小结 1课时三、教学设计长征事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的记述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电视剧本,逼真的再现长征途中的某一幅情景。
读读这些课文,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真正的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
因此,本单元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当注意运用种种方法让学生对长征身同感受,对长征能够起到思想上的理解与共鸣。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回顾、总结与展望总结回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回首初一的学习听讲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七年级中你语文学会了什么?七年级中你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七年级语文学习中你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思考,讨论3组织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展望新学期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引导讨论:我期望中的八年级的语文学习。
进入八年级,我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与进步思考2了解学生的需要与渴求交流教学反思共同走进初二语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让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明确任务2巡回指导浏览课文、目录3布置讨论:新的语文课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欢课本中的第几单元或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
1社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淳朴可爱的农村小伙伴的形象,学习文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感悟社戏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童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理解少年儿童之间的纯真友谊。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学习文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童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快乐的、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犹如一曲曲优美的歌……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去感受他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2.背景资料《社戏》写于1922年。
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民众的头脑,封建礼教制度仍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环境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乏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
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措施和方案)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作家作品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
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见藤野前,在东京相识与藤野在仙台相处离别相别后,深切怀念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
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
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
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上下文注意过渡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
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
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
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
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
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B.去仙台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爱国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爱国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藏讲义爱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写文章国五、布置作业: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毫不介意落第畸形jī不逊xùn 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
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
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
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
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
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
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
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
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
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
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