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
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的性格,并从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例子。
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老头子人物的传奇色彩,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4、阅读自读课文孙梨的文章《吴召儿》,并比拟异同,进一步体会孙梨文章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复述《芦花荡》和《吴召儿》两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思考并讨论: 1、老头子和吴召儿两人性格的异同?并找出相应的例子。
相同点:豪爽、干练、乐观、自信、勇敢、机智、爱憎清楚、有抗日热情、责任感强。
不同点是: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
2、人物性格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并体会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老头子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在淀里撑着船那种悠闲自得的心情;送两个小女孩进苇塘,以为万无一失;大女孩受了伤,他觉得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觉得丢了脸,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这些都是他始终非常自信、自尊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响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初二语文《核舟记》教案
初二语文《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核舟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核舟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核舟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句、难词的解释和理解。
2.核舟制作过程的细节描绘。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核舟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这一特殊的工艺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与解析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难句、难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
4.讨论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排比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核舟制作过程的看法,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讨论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对核舟的喜爱之情,以及这种喜爱背后的原因。
3.分析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如:敬业、专注、热爱生活等。
四、课后作业2.让学生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
一、导入1.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明末文学家,以诗歌、散文见长。
本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艘微型核舟的制作过程。
2.成书背景:明末社会动荡,但文化氛围浓厚,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制作各种工艺品,核舟便是其中之一。
3.文学地位:《核舟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散文的瑰宝,被后世广泛传颂。
二、课文阅读与解析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解释难句、难词,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字的含义等。
3.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如:“核舟一叶,轻如鸿毛,浮于水面,稳如泰山。
”4.讨论表达技巧,如:“核舟之妙,妙在何处?妙在精巧绝伦,妙在独具匠心。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核舟制作过程的看法,如:“你觉得核舟制作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最具挑战性?”2.讨论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对核舟的喜爱之情,如:“作者为什么会对核舟如此喜爱?”3.分析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如:“作者在核舟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四、课后作业2.收集核舟资料,让学生了解核舟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初二语文教案(15篇)
初二语文教案(15篇)初二语文教案1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
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2.教学难点: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小时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蕴藏着学生的真实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应先帮学生建立情感系统,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选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抒发自己的心声,表达真实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学会相关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当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一、课堂导入师:进入初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感觉好象越来越紧张忙碌。
师:假如你要与一位美国中学生通信,你将如何表现这紧张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一天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以选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个片段加以表现。
如紧张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师继续引导:像紧张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个早晨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只进行片段的刻画,表现出早晨上学的紧张。
教师引出课题:片段组合出佳篇。
明确片段组合的含义。
所谓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几个相关的片段进行刻画表现。
并举柯达广告的例子使学生对片段组合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进行片段选取的练习。
教师:我国神六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5篇
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5篇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二、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学习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学习难点]: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2.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
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
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 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妙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妙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土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绘,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沉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表达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表达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展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枣核》〔2课时〕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理论活动〔1课时〕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目的: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某个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看PPT欣赏图片。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3、朗读感知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第一节:发现桃花源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
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第二节:进入桃花源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第三节:访问桃花源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初二语文课文备课教案案例参考(优秀4篇)
初二语文课文备课教案案例参考〔优秀4篇〕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一《孟子》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主探究1课时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3)准那么,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辉。
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比照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那么,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
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0篇)
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篇一: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篇一【教学构想】《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初二语文教案(15篇)
初二语文教案(15篇)初二语文教案(精选篇3)第一课时【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家。
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初二语文教案(精选篇4)【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两课时。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篇一:初二下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品味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学习重点)。
3、了解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2)掌握下列字词。
要求:读准、会写、会用。
争妍斗艳奇崛枯瘠陆离犀利玛瑙忍俊不禁丰腴唾津潜溢罍盎然匀称(3)搜集与石榴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对石榴的认识二.赏析王安石《梅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工作。
诗歌《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描写对象)凌寒独自开。
(特定环境)遥知不是雪,(精神品质)为有暗香来。
(精神品质)注: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的。
为:因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三.自学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思考:文中说“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你认为石榴树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2、思考:作者是怎样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来的?四.精读:品味语言体会思想1、思考: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课文描写石榴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2、思考:写物是为了言志,作者托什么物言什么志?(选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一句话,读一读,议一议。
)五.质疑(1.小组交流:质疑解疑2.全班交流:解决组内存在的问题)思考:作者说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为什么?(解决本文的难点问题)。
六.仿写: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篇二:初二下册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初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学生听读并思考: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全班讨论明确: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⑴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初二语文教案备课七篇
初二语文教案备课七篇初二语文教案备课(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 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重点: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3、作者简介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
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
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
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
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4.三峡简介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
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意思是说:见过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
初二语文的教案怎么写的(优秀8篇)
初二语文的教案怎么写的(优秀8篇)初二语文的教案怎么写的篇1教学目的`1.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5.《海燕》是一首散文诗。
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
教读*,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也是审美教育。
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6.朗读课文,是教好*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
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7.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
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
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初二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8篇】
初二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 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 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初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识记字词, 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 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探究, 体验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 充满了传奇色彩。
其实, 在抗日战争时期, 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
比如, 在冀中平原, 在美丽的白洋淀上, 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 年龄将近六十岁了, 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 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
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 狠很地教训了敌人。
今天, 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 教师总结明确:1、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 完整的故事情节, 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 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 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非常自信。
一次, 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 被鬼子发现, 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 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 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 用竹篙痛打鬼子。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10篇)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10篇)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2、文章的主旨;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
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
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1、生字注音;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
)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
)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
(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
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
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
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
(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
)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
(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
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
初二语文上册教案(优秀6篇)
初二语文上册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一《观潮》(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初二上学期语文教案板书五篇
初二上学期语文教案板书五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台阶》教学目标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教学流程设计一、导语设计(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l、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
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4篇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4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湖心亭看雪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新课: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自古道,赏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别有一番妙处。
现在我们就随大才子张岱到西湖赏夜雪。
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湖心亭简介多媒体显示: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
晚年避居山中著书以终。
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从“形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诗歌。
2、诗文赏析学会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通过阅读与品味深入领会文本,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在语言学习和鉴赏能力获得同步发展。
说明:诗歌通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对诗歌的鉴赏实际就是从文本出发去探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的过程。
本文赏析先从解读诗歌的常识开始,利用想象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的形象,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
再利用背景资料,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
重点是学习第四节细致地赏析方法,这是作者赏析文字中最见功夫的部分。
教材的示范,旨在通过阅读探讨、思考对话等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把握内容,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
针对本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运用电影术语进行细致入微的赏析,在阅读中需要用心体会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找文中关键句理清作者赏析诗歌的基本思路。
2、难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词句的品读中,体会作者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通过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
说明:本文篇幅较长,针对九年级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抓关键句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还是不难的,教学中需要给学生阅读思考活动的时空、同时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评析的深刻之处。
本文难就难在作者细致的评析诗人艺术匠心上:抓住诗中的意象和文字,运用电影术语进行对比、联想,点染、放大等方法作细致入微的赏析,这种专业的评析距离学生较远。
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文本读懂内容并进而学得其法。
思路点拨通过预习柳宗元的简介,可以更好的理解文中背景资料的作用。
通过抓关键句,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
通过圈划、交流和归纳,初步掌握诗歌赏析文的一般写法;然后指导学生仿写,学习并运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提高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教案
一、教育目标:
1、情感: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2、语言:词语和语句。
3、写作:仿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运用文中的词语仿写。
2、难点: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
三、教时安排: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过步吗?到哪里去散步?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到田野上,跟随着作者莫怀戚一家一起去散步。
打开书本。
(二)、散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
带着问题去朗读: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么?
1、散读:
2、回答:春天、南方的田野、母亲、我、妻子、儿子。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三)、研读课文:
提问: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如何表现的?
3、“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读:默读课文。
2、划:划出有关语句。
3、议:四人小组交流。
4、读:有感情地朗读划出的语句。
班级交流:(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确:“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因该多走走。
”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的母亲老了,……严重关头时那样。
”
(3)、最后“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
因为“我伴同他……已短。
”
小结: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以体现了一家人融融的亲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
(四)、过渡: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完满的处理,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
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是哪一个画面呢?
1、单读第8节。
提示:找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的词语。
2、关键词:“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仔细”、“整个世界”。
3、朗读指导:传情达意。
关键词、句读重音。
4、美读。
5、理解末句的含义: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五)、默读课文,找关键词,体现融融的亲情。
母亲:信服、习惯听从、摸摸。
我:责任重大、伴同、
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
妻子:总是听我。
儿子:习惯听从(板书)
(六)、拓展:
(1、)散步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场景,一个成功的作家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
选材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关键在于你开掘的角度,对生活的感受,赋予文章的情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场景呢?
班级交流
(2、)写作训练:(任选一题)
情景1:晚饭后,一家人看电视,爷爷奶奶要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节目,你要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中,你怎么
办?
请运用“信服”、“习惯听从”、“伴同”“责任重大”、“摸摸”、“总是听我”写一个片断,体现亲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爱。
情景2:半夜里,我忽然发高烧,爸爸妈妈送我去医院。
请运用“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写一个片断,体现融融的亲情。
1、课堂写作:
2、班级交流:
(七)、作业布置:
背诵第6节、第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