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讲导言课件
• 11、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 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版
• 12、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 时代》,岳麓书社2000年版
• 13、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
• 如何理解? •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除障碍,创
造必要的前提”。
• 后一个任务是什么? • 根本目的。 • 实现现代化。(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
背景下来认识)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
• 一代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 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
•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
•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和 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贯 穿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 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第四,中国社会主要任务的变化。 • 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谋求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 注意:两大主要任务的关系
本次授课到此结束
•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 政治结构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
• 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 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政治保障,但在很大 程度上也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 经济结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社会结构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宗法等级
制度
• 文化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 •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应断西遗 知柱来址 挨颓恶今 打垣盗存 因铭狂处 衰耻掳处 落辱掠残 ,,,, 国励东凄 富精土零 兵图明更 强治珠著 社换毁几 稷新恨分 安天添寒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档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文档第一讲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征与性质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
但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各种投资,又对中国的民族工商业造成了直接的经济压迫。
这就使中国的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态。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一定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软弱,大部分与我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以及中国地域广大,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帝国主义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分裂中国,中国处于分裂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加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广大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化,毫无政治权利。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1)地主阶级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仍然占有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
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货币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
不过,大多数地主仍主要依靠地租剥削生活,一些城居地主也往往是兼营土地、高利贷和工商业。
(2)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一)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
(二)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三)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
(四)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五)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
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清朝灭亡与辛亥革命(1840-1911年)1. 鸦片战争(1840-1842年)•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冲击•外国侵略与中国的抵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2. 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外国势力对太平天国的干扰•太平天国的覆灭与北洋政府的崛起3. 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运动•康梁变法的失败原因•百日维新的实施与失败4. 辛亥革命(1911年)•各地起义与革命军队的形成•临时政府的成立与清朝灭亡•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二、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19-1921年)1. 刘海粟事件(1919年)•凡尔赛和约与中国的失地•学生运动与刘海粟事件•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影响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中国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早期发展•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扩大3. 北京学生运动与五卅运动(1920-1930年)•北京学生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北京学生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五卅运动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4. 中共一大与红军的创建(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与宣告成立•红军的创建与武装斗争•中共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作用三、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1931-1949年)1. 九一八事变与全面抗战(1931-1937年)•日本侵略并占领东北地区•中国对日抗战的发起与全面爆发•中共与国民党的合作与矛盾2. 卢沟桥事变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化”(1937-1945年)•中国对日抗战的进展与挫折•八路军、新四军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贡献•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与人民群众的支持3.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胜利与解放区的建立(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解放区的建立与人民政权的实施•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的胜利4. 新中国的成立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宣告与成立•中共在新中国的执政与改革开放•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与展望以上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简要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题,概括性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进程。
二、鸦片战争及其影响1.鸦片战争的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外国列强的侵略2.鸦片战争的发生及结果–中国的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3.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腐败和落后–刺激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意识三、太平天国运动与戊戌变法1.太平天国运动–张之洞、洪秀全等太平天国的领导–反对清朝统治–取得一定的军事战绩2.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派人士–兴办新政–受到义和团运动的抵制3.太平天国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关系–都是中国近代变革的重要尝试–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中国变革带来深远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四、辛亥革命及共和国的建立1.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政权的腐败–经济与政治的危机2.辛亥革命的过程–各地起义与武装暴动–孙中山的领导与革命联盟的建立–清朝的倒台3.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秩序–孙中山的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五、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1.五四运动的背景–国家面临的外部和内部危机–战后中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2.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北京学生运动–反对帝权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五四运动对共产主义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抗日战争的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国内分裂2.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军队与民众的抵抗–八年抗战的艰辛与牺牲3.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日本战败后中国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开放1.新中国的建设–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2.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过程–中国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的进程3.当代中国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与社会的多元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八、总结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逐字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逐字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逐字稿是一本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资料。
下面是对部分内容的逐字记录:第一章:中国近现代史概述第一节:近现代史的划分和特点近现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这一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制度的崩溃和民主革命的兴起。
近现代史时期,中国逐渐从一个封闭的古代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第二节: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近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和有影响力的人物。
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变革第一节: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近现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工业,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第二节:农业变革和城市化近现代中国的农业也发生了变革。
农民开始使用新的农业技术和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找工作和生活的机会。
第三章: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第一节: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抗争近现代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侵占中国的领土,并控制经济和政治。
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进行了多次抗争。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政党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四章: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阶段。
这两个运动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第二节:近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近现代中国进行了教育改革,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202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课件(一)
-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 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 202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课件
-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目标
-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 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 分析这些变革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设计说明
本课件旨在通过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同时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的介绍,分析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事件介绍:结合课件内容,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包括近代史的开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
3. 变革分析: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学生参与: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记忆。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学生是否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是否满足了教学目标?是否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课后效果的评估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知识讲稿
2、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1
标志: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 军
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
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 富
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军相互策应,机
动歼敌。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由
·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
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
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南京和天津游行学生,要求“反饥饿、反内战”,遭到国民党镇压。
即 “ 五·二○”惨案。以此为标志,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
正式形成。
·
10、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
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
,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之后,台湾各地各族人民夺取武器,举行起义
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的联盟。
·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
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都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教学内容•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及其背后的推动力量•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与挑战•抗日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现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和屏幕•教学PPT•教学资料和相关文献•学生参考书籍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整合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设计说明•使用多媒体PPT,结合图表、图片和文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着重介绍关键事件和人物,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结合学生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分析教学过程1.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近现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导入:–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人时期的重要事件3.主体教学:–依次介绍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引导学生对晚清时期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介绍辛亥革命的推动力量和背景,让学生了解革命的过程和意义–探讨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动荡对国家建设的影响–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介绍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探讨现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让学生了解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PPT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整体和系统的认识。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活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资料一、晚清时期(1840-1912年)晚清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衰弱、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先后爆发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开始,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革命对于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
三、北洋政府(1912-1928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成为中央政权。
北洋政府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北洋政府的改革成果有限,国家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
四、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五四运动的标志性事件是五四运动学生运动和北京学生示威。
这一运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中国革命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阶段。
五、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年)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发起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然而,由于国共矛盾的加剧和左右派的斗争,合作最终破裂,中国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和动荡。
六、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国民党建立的政权,取代了北洋政府。
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
然而,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对共产党的打压,国民政府的执政地位逐渐动摇。
七、抗日战争(1937-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但也锻炼出了一支强大的抗日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前221年——1840年)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总的评价: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了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2)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8月,耆英);《虎门条约》(1843年10月);《望厦条约》(1844年7月,中美)、《黄埔条约》(1844年10月,中法)3)影响: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我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关税主权。
由此,我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为什么是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并一步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
另一方面,由于以下的三个原因使得中国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一是国家大。
二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三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国家大,反抗剧烈,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政府中国;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讲解
中国穹甲快船“济远”
中国鱼雷快船“广乙”
日本军舰“吉野”
日本军舰“高千穗”
丰岛之战
清朝派兵增援牙山
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雇用英国商船高 升号运送中国士兵去朝鲜,在丰岛附近海面 被埋伏的日舰击沉。船上大部分官兵殉难。
丰岛之战
日舰击沉“高升”轮
丰岛之战
中国运输舰“操江”号
丰岛之战
义和团的团旗
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炮毁后的北京街市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 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 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 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 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内
容
影
响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 主” 割辽东半岛(后 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 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 州为通商口岸。 开辟内河新航线。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 国内地。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对中国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对中国的影响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 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
(1)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屿,澎湖列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授大纲)导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由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主要宗旨是通过国史、国情教育,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从98方案到05方案。
04年8号和16号文件。
《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官方意志。
国家意识形态。
有些同学可能对此很不以为然。
本人声明:….(你们都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无意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你们。
如果能在观察社会、感悟生活和学会做人等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角度,……)只要大家怀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兼具历史课性质就学科体系而言,它又是一门历史课。
它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课(与“毛邓三”的比较)。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基本的史学方法论。
两组基本概念: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
二、课程的相关安排和学习要求▲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
一次课堂录像。
▲专题讲授为主。
课时问题;大学教育的特点。
目前尚无统一编写的教材。
▲作业和考试全校统考,考试成绩占期平成绩的70%。
课外作业占期平成绩的30%,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学生清理学习思路、开展独立思考的一个平台。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大变局”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独特的文明之路经济:小农经济――――庄园经济地主+自耕农领主土地私有农民农奴自给自足市场、城邦均分制长子制(资本积累)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松散的王权郡县分封(“封建”)官僚制(选拔)贵族制(世袭)“附庸的附庸不是….”教会。
思想:人伦关系―――――人地关系天人合一―――――天人两分科举――――――科学路径不同而非速度问题。
梁漱溟语。
▲“生不逢时”的清王朝“清史热”。
阎崇年。
曾经是个很像样的朝代。
“大清”的失败还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失败?晚清的衰势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程度上都并未超出“治乱相循”的怪圈。
晚清的衰势不等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势。
▲全球资本主义化的兴起和早期的中西关系浑然不觉之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形式。
《中国近代史纲要》讲授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一、缘何开设“纲要”课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四、中国近现代史的框架;
五、如何学好“纲要”课;
六、课程安排及考核事宜;
第一讲:历史落差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一、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
二、清朝中国的衰落与
欧洲的崛起
三、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
四、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五、启示与思考
第二讲: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一、现代化的内涵
二、技术的学习
三、体制的改良:
戊戌维新运动
四、体制的革命: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第三讲: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
一、农民起义概述
二、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起义
三、义和团运动
四、评价农民运动的作用
五、启示与思考
第四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新文化运动与
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发展
四、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对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的反思
第五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新局面
一、 中国早期
马克思主义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
三、中国共产党的
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四、中国革命的
新局面
第六讲: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国民党在
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的兴起
三、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四、土地革命的发展
及其挫折
五、中国革命的
历史性转折
第七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
灭亡中国的
计划及其实施
二、从局部抗战到
全国抗战
胜利及其意义。
近代史纲要第五章讲稿
近代史纲要第五章讲稿标题:近代史纲要第五章:近代中国革命的转折与演变讲稿内容:一、引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的转折与演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转折点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民主时代的开始。
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它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政策,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近代中国革命的演变过程1.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一场由国共合作发起的革命运动,旨在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主化。
这场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它抵抗了日本侵略者长达八年之久。
这场战争不仅保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1.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近代中国革命的转折与演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3楼回目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X年修订版)修订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根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工程办公室的通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X年1月启动对本教材201X年版的修订工作。
期间,3月6日,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课题组对有关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逐条加以研究,随后写出了教材的修订稿。
4月16日,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对修订稿进行审议;会后,对修订稿作进一步修改后,于4月22日上报送审。
在5月至7月修订稿送审期间,课题组根据工程咨询委员的意见、北京会议上京津地区有关专家的意见、工程办有关人员的意见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人员的意见,对修订稿反复进行修改。
7月28日,课题组接到通知:修订稿己经审查通过。
8月中旬,《中国近代史纲要(201X年修订版)》正式出版。
为了避免课程与课程的重复,教育部社科司和专家们认定,纲要教材要从“史”的角度梳理出问题,与概论课相区别。
下面我说一下修订的主要内容。
本次教材修订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修订的重点。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十八大精神是什么?1201X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主题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素是关键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增长是我们改善国民生活的根本途径。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动荡期,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逐渐融入世界体系,走上了经济增长之路。
发展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要素支撑,其中人才是关键要素。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的人才梯队素质决定着它的未来走向。
二、从甲午战争到新民主主义时期19世纪末,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国家形象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面对外敌侵略,中国的面貌变得苍白无力,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深受伤害。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摸索自强之路,清政府和一些爱国人士展开了改革运动。
然而,由于清政府内部腐败、民间力量弱小等因素影响,中国改革的步伐并不快。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在新的政治体系下,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渐普及。
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政治二元化问题,中国的未来依旧充满挑战。
革命党人孙中山提出了“三大政策”: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人民幸福,这些理念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贯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对中国进行疯狂的进攻。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得到了广泛支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的历史开篇。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面对眼前的硕果累累,我们不断提出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人才素质等,这些都成为了我们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五、总结伴随中国不断发展的步伐,讲述中国现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过去经历的困难和挑战,对此加以总结和思考。
无论走到了哪一步,我们都要以发展为宗旨,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更加坚实的皇天后土,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修订说明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
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
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
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
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
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
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开篇的话)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中编第四章第二节)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
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
(下编第九章第一节)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编综述)5.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下编综述)6.增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概述中共十八大的主要内容。
指出:十八大在总结长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八项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
(下编第十章第五节)7.强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下编第十章第五节)8.强调:“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我们大学生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指出:“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束语)二、将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相关精神,体现到教材中1.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关问题的论述(1)增写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的论述。
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中编第四章第二节)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
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
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的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中编第四章第二节)(2)加强对毛泽东领导时期历史的评价。
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重要思想,系统地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之后,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这些思想成果,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下编第九章第三节)2.加强对辛亥革命有关问题的论述(1)进一步论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要性。
强调: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上编第三章第一节)(2)加强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论述。
进一步指出: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在思想上的解放。
……打开了禁锢思想进步的闸门,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等。
(上编第三章第二节)(3)进一步论述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之间的关系。
指出:接受过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辛亥革命之后十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这不是偶然的。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并把它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上编第三章第二节)(4)增写孙中山晚年的思想转变。
指出:孙中山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内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晚年实现了伟大的转变。
他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亲密朋友,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中编第四章第三节)3.加强对文化建设和党领导的文化工作的论述(1)强调: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中编第四章第一节)(2)增写: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全面总结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他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中编第六章第四节)三、根据中宣部理论局的要求,参照广州会议一线师生的意见,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修订1.适当精简内容、压缩篇幅,着力解决重复问题在这方面,教材编写课题组做了较多的工作。
其中特别是:(1)取消了原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目“北洋军阀的统治”,将其原有内容删减1/2后,移至第三章第三节第一目“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中;(2)适当删减了各编章(特别是上编各部分和下编第九章)中对一些历史情况的叙述和对若干问题的论证。
(3)删掉了原下编“综述”第二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将其原有内容做了大量删减后作为“综述”新的第二目中的一段话。
经过这方面的工作,全书的重点进一步突出,总字数仍为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