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合集下载

略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略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再次应该尽快将在传统性别刻板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待学生的两性教育课程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可能态度期望和评价教育方式等或多或少缺乏公组织编写专门两性教育课程二是可以将两性教正这影响着学生性别观念的形成性别角色的认育内容纳入其他各课程中使学生从小而不是同及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3 3卷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女生乖巧 , 因而采用不 同教育方式对待他们 。有




Hale Waihona Puke 学院学报
第3 3卷
持女 孩子 上学 的观 念 交织 在 一 起 , 导致 了部 分地 区女孩 比男孩上 学难 , 以及 女孩 中途辍学 、 弃学 等
作者简介 : 徐学 兰( 1 9 7 0一) , 女, 江苏盐城 人 , 盐城师范学 院讲师 , 硕士研究 生。
基金项 目: 全 国教育科学 “ 十二五” 规划 2 0 1 1 年度课题项 目, 项 目编号 : E H A 1 1 0 3 6 2 。


学校教 育 中性别 不 平等 的表现
研究表 明 , 在课 堂教 学 中 , 教师 一般倾 向于 向男 生 提开放 性 问题 , 而 向女生提 记忆 性 问题 ; 将需 要更
( 一) 教 育机会 不 平等
据统计 , 目前 我 国男
多体力和智慧的任务分配给男 生, 而将一些仅需 细心和耐心的简单任务分配给女生 ; 教师大多喜 欢文静、 温顺的女性性格的学生 , 不太喜欢淘气 、
多 的升 学机 会 , 因 为 长 辈们 往 往 倾 向于让 女 孩 辍 学而让 男 孩继续 读 书 。
( 二) 教 育过程不平 等 1 . 教科书 中的性别
偏 见 。教科 书是 学 生学 习 的重 要 材料 , 对 于他 们 的影 响是重 大 的、 潜 移 默 化 的 。通 过对 我 国现 行 基 础教 育教 材及 读 物 中人 物 形 象 的分 析 发 现 , 从 数量 上 看 , 男性多于女性 ; 从 性 别 性 格 特 征 上 来 看, 男 性 形 象 常常 具 有伟 大 、 高 尚、 豁达、 坚毅、 倔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与反思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与反思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与反思概述性别平等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

在教育领域,性别平等问题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和反思。

1. 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1.1 家庭角色刻板印象传统观念对男女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认为男子应该出门工作,女子应该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

这种观念在教育中也能体现出来,导致了不同对待男女学生。

1.2 学科选择偏差某些学科被认为适合男孩,而另外一些则被视为适合女孩。

这种偏差导致了对学科选择的限制,阻碍了学生在各个领域发展潜力的实现。

1.3 性骚扰和暴力行为学校中常常存在针对女性学生的性骚扰和暴力行为。

这不仅严重影响受害者的学习环境,也违背了性别平等的原则。

2. 应对策略2.1 培养性别意识教育机构应通过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强调男女平等和无性别歧视。

促进学生对性别问题的敏感度和理解。

2.2 扩大选择空间学校应努力打破传统观念对于学科选择的限制,鼓励男女学生积极尝试各种学科和职业道路。

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资源,消除性别偏见。

2.3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校园的安全环境,加强对性骚扰和暴力行为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给受害者。

3. 反思与未来展望3.1 教育体系改革教育领域需要进行深入反思,推动整个体系从根本上改革。

包括改变教师对待男女学生态度、制定普遍适用的性别平等教育标准等。

3.2 培养学生意识不仅要培养教师性别意识,也要在学生中培养性别平等观念。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和参与。

3.3 融合全社会力量政府、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机制,推动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结论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挑战。

通过加强性别意识培养、扩大学科选择空间以及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等措施,我们可以朝着性别平等的目标迈进。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解决方法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解决方法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解决方法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性别平等是一个公正和进步的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性别不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仍然存在,并限制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性别不平等问题在教育中的表现1.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在某些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将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到男孩身上,而忽视了女孩的教育需求。

女孩因此无法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其教育机会受到限制。

2.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存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强调男性适合从事理科和工程领域,女性适合从事文科和家政等领域。

这种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认同。

3. 校园内的性别歧视行为一些学校存在着对女性学生的性别歧视行为,例如对女生严格限制着装规范、对女生声音高亢进行批评等。

这种歧视导致了女生在学校内部缺乏平等的待遇,影响了她们对教育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

二、解决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方法1. 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女孩的教育投入。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并打破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2. 变革性别教育观念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性别教育,宣传性别平等的理念,打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鼓励男孩子参与文科和艺术领域的学习,鼓励女孩子积极参与理科和工程领域的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

3. 构建公平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对性别歧视行为的管理,制定相关规范,禁止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

培养师生之间的尊重宽容,打破性别壁垒,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校园氛围。

4. 增加女性角色模范的呈现学校可以邀请成功的女性专业人士进行经验分享,为女学生创造更多的榜样。

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女学生追求自己的梦想,打破性别的束缚。

结论: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在当代社会,性别平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是导致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女性学生仍然面临着较少的机会和资源。

例如,在贫困地区,女性学生可能面临辍学、早婚和家务劳动的压力,而男性学生则更容易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迫使女性学生失去追求更高等教育的机会。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教育机构应采取措施,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这包括提供财政支持,改善教育设施,鼓励女性学生参与STEM领域的学习,并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经济支持。

二、性别偏见的存在在教育环境中,性别偏见依然存在。

一些教师和同学对男女学生的期望和对待存在着不公平的态度。

例如,一些教师可能更倾向于关注男性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而忽视女性学生。

此外,有些同学可能对女性学生抱有偏见,认为她们在某些学科上不如男性学生。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接受性别平等培训,了解如何消除性别偏见,并采取措施创造一个公正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跨性别与性别平等教育活动,并提供机会让男女学生互相了解和尊重彼此。

三、课程内容的偏见教育课程中存在的性别偏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教材和教学资源可能对于性别平等的问题不够重视,无法提供平衡的观点和信息。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和意识变得模糊甚至产生偏见。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机构应审查和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其中包含性别平等的观点和材料。

教材应当以平衡和多样的方式呈现不同性别的贡献和成就,并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和研究,以提高他们对性别平等的认识。

四、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教育环境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些学校和教师传递了固定的性别角色,并期望男女学生按照传统的性别角色行事。

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们的自我发展,还加强了性别不平等。

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与促进措施

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与促进措施

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与促进措施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性别不平等在教育中的存在,不仅妨碍了个体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提出促进性别平等的措施。

一、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1. 学校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定位:在教育环境中,学校往往会将男性和女性刻板化地定位为特定的社会角色。

男生被要求强调阳刚之气,注重竞争和领导力,而女生则被强调要柔和、温顺和依赖性。

这种定位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择和发展空间。

2. 课程内容的性别偏见:在教育课程中,存在着对性别角色的偏见。

某些科目或领域往往被认为是男性优势领域,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而女性则更多地被引导进入人文科学或教育等领域。

这种偏见限制了学生追求自己兴趣和发展能力的自由。

3. 性别歧视和欺凌:教育现场往往也存在着针对性别的歧视和欺凌。

女性学生可能会受到性别歧视的待遇,包括被贬低、被忽视和被忽略的现象。

此外,性别欺凌也成为一些学校难以遏制的问题,对受害学生的心理和学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促进性别平等的措施1.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学校应该努力打破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学校可以提供平等的资源和机会,鼓励男女学生参与各种领域的学习与活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促进性别平等的教育课程:教育课程应该避免性别偏见,提供多元化的学科选择。

学校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女性科学家、工程师和领导者的故事,鼓励女性学生投身STEM领域。

同时,也应该给予男性学生机会参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学习,以弥补性别角色刻板化对男性的限制。

3. 建立安全和平等的环境:学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和解决性别歧视和欺凌现象。

培养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意识,倡导尊重和共融的教育氛围,建立安全的学习环境对于促进性别平等至关重要。

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分析

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分析

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逐渐受到关注。

性别不平等问题涉及到社会文化、教育观念、家庭角色分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观念、权益保障以及家庭角色分工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并探讨对策。

一、教育观念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

长期以来,男子被视为家族的继承者,女子被认为是依附于男子的。

这种观念导致了男女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角色分配不平等。

例如,在一些家庭中,男孩被寄予厚望,被视为家族的延续,而女孩则被期望成为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这种偏见导致家庭教育中的资源分配和关注度存在不平等现象。

二、权益保障方面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女性的权益保障存在不平等现象。

一方面,女孩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压力较大。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女孩应该温柔、体贴,以嫁为主要目标,而不重视女孩的个人发展和求知欲望。

另一方面,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而男性往往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机会。

这种不平等现象限制了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发展和可能性。

三、家庭角色分工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

男性在家庭中通常扮演着经济支持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女性则扮演家务劳动和照顾家庭成员的角色。

这种角色分工模式给男性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权力,同时也压迫了女性的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

这种不平等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价值观、性别认同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针对上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状况。

首先,需要加强性别平等教育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性别意识,推动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传播,促进性别平等观念的构建以及对女性的权益保障。

其次,重塑家庭角色分工模式。

要呼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家庭角色分工的转变,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

【内容提要】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是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

无论是在课文还是在插图中女性的出场次数都比男性少得多。

有职业的男性比女性多,而且男性所从事的职业声望更高。

男性的性格更多地集中了人类的优点,其能力更高超。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更加严重。

这一现象的存在有我国的特殊原因。

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对女生和男生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在新课程的教材改革中必须强调编写使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具体说来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教材的改革特别引人注目。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地区一改过去统一编审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做法,而实行教材选用制。

这为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使用性别平等的教材的关键是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部分。

本文试图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现存的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危害,并尝试提出出版及选用性别平等的教科书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我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据朱晓斌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五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2版,简称人教版),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四省市联合编写出版的全套小学全日制六年制语文课本(1988年第3版,四省市版),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编写的义务教育六年制(试用)1-2年级《语文·思想品德》(1991年第1版,简称浙江版)所做的分析研究,故事中男主角的数量明显地比女主角多,其中人教版达77.7%,四省市版占69.0%,浙江版为53.3%,而女主角所占比例分别只有13.2%、14.9%和21.7%。

故事的插图也是男多女少。

职业人物中除一年级外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更富有刺激性和创造性,更有声望,经济收入更高,而女性的职业则多数是辅助性的、体现情感色彩的。

在能力方面,男性形象往往是知识渊博、能力高超、有远大理想的,而女性形象则无知、孤陋寡闻。

教育与性别平等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与性别平等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与性别平等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而性别平等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与性别平等之间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性别平等的现状,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实践的方法。

1. 问题的存在教育与性别平等问题存在于各个层面,包括课堂教学、教材内容、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偏向男性,并倾向于强调男性的支配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是对女性的歧视,也限制了男性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和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局面。

2. 问题的原因教育与性别平等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社会的主导者,而女性被期望在家庭中承担家务和照顾子女的责任。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在教育制度中。

教师们往往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男生,而对女生的教育较为忽视。

这种性别偏见的存在导致了性别间的不平等和教育质量的差异。

3. 思考与实践要实现教育与性别平等,我们需要进行思考和实践。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性别平等教育,将其纳入教育改革的议程中。

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性别意识和教育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鼓励男女学生平等参与。

教师应该为男女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环境,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另外,我们应该重视教材内容的平衡性,避免性别偏见的存在。

教材编写者需要审查教材中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提供多样化和包容性的教材内容。

总结:教育与性别平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一个更为平等和包容的社会而努力。

教学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的反思与改进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性别歧视的问题。

性别歧视,指的是基于性别对某一方给予不公平待遇或偏见,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教学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性别歧视在教学中的体现1. 课堂互动方面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倾向于给予男生更多的机会发言,而对女生的回应往往较为忽略。

这种偏见会造成女性学生的沉默和自信心的降低。

2. 学科和专业选择方面在一些学科和专业中,还存在着性别歧视的问题。

比如,在理工科领域,女性的比例相对较低,教师和同学对女性的能力产生怀疑或轻视,这不利于培养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发展潜力。

3. 教材和教学资源方面一些教材中存在着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和传统角色的固化。

教学资源也常常以男性为主导,贫乏女性的经典案例和成功典型,导致学生对女性在特定领域的成就缺乏了解。

二、反思性别歧视问题的原因1. 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性别歧视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传统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认知。

人们习惯于将男性与理性、力量等特质联系在一起,而女性则更多地被赋予了情感、柔弱的标签。

2. 个体意识的不足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性别歧视的意识不足,很难发现和纠正这种问题。

一些教育者并不真正认识到性别平等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也未深入思考如何创造一个无性别偏见的学习氛围。

三、改进性别歧视问题的措施1. 培养师生性别平等意识学校应该开展专题研讨、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师生对性别平等的认识。

教师要具备性别平等意识,关注并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学生也要培养自己的性别平等意识,拒绝接受和散布性别刻板印象。

2. 优化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平衡男女学生的发言机会,鼓励女生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

同时,教师要积极反馈女生的回答,鼓励她们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

3. 多元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学校和教师应该选择多元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避免刻板性别印象的固化。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探讨与研究与反思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探讨与研究与反思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探讨与研究与反思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性别差异的现象逐渐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上,还反映在学习成绩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倾向等方面。

从兴趣角度来看,不少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男生往往对与机械、物理相关的科学领域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例如喜欢摆弄玩具车、研究简单的电路等;而女生则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显示出相对较高的关注度,比如对动植物的生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感兴趣。

这种兴趣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和投入程度。

在学习成绩方面,虽然整体上小学阶段的性别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但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上仍能观察到一些差别。

例如,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相关的内容上,男生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而在观察细致度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生往往表现更出色。

造成这些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文化因素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长期以来,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认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是男性的专长,这种观念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对自己在科学学科上的定位和期望。

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会根据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为孩子提供不同的玩具和活动机会,比如给男生更多的机械类玩具,给女生更多的娃娃和过家家的玩具,从而限制了孩子早期对不同科学领域的探索和接触。

此外,学校教育环境也可能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教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甚至课堂的组织形式等都可能有意无意地强化或缩小性别差异。

比如,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更多地关注男生,或者在表扬和鼓励上存在性别偏向,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面对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性别认同与性别不平等的反思与改变

性别认同与性别不平等的反思与改变

性别认同与性别不平等的反思与改变近年来,性别认同和性别不平等问题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性别身份的认同感,而性别不平等则是指由于社会和文化因素造成的性别角色和权利不均等的现象。

性别认同和性别不平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反思并寻求改变。

一、性别认同的多样性性别认同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体验,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男性和女性二分。

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性别是一个连续的谱系,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性别认同。

一些人可能会对于自己被赋予的性别身份感到不满,进而寻求非二元性别的认同。

而对于这种多样性,我们应该保持尊重和理解,不将其视作异常或怪异。

二、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尽管在现代社会,我们宣称追求平等与公正,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仍然存在于各个领域。

首先,职场中的性别不平等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男性通常占据较高职位,并享有更多的机会与权益,而女性则常常面临着性别薪资差距和晋升困难。

其次,在教育领域,女性往往没有得到与男性同等的投入和重视,这导致了性别不平等在教育机会和学习资源上的表现。

此外,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女性依然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照顾责任,而男性往往享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三、反思性别不平等的根源要想改变性别不平等的现状,我们需要反思其根源。

首先,性别不平等根植于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的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定型。

对于女性来说,传统上期待她们温柔、顺从、贤良,而男性被视为强壮、果断和主导。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性别的多样性和个体的选择权。

其次,性别不平等还关联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存在。

例如,性别薪资差距和晋升困难部分得源于性别歧视和机会不均等。

四、促进性别平等的措施为了促进性别平等,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的普及和广泛宣传是关键。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性别认同,并打破性别刻板观念。

同时,应该鼓励女性更多地参与科学、技术和领导岗位等男性主导的领域,给予她们同等的机会和支持。

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与反思

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与反思

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与反思在宽广的知识殿堂里,科学教育正如一朵绚丽的花朵,吸引着众多渴望探索的心灵。

然而,在这片花园中,性别差异的阴影却悄然存在,影响着无数年轻学子的成长与发展。

在这个花园里,男孩与女孩的身影交错而行,但她们的步伐却不尽相同。

男孩常常被鼓励去探索未知,以大胆的姿态投入实验室的海洋;而女孩则有时被期望温柔地关注细节,似乎更适合于安静的观察者角色。

这种潜移默化的性别期望悄然塑造着他们对科学的认知与热情。

在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往往无意间更多地投向了表现活跃的男孩,而女孩的声音则可能在一旁被忽视。

这样的课堂氛围,仿佛无形的墙壁,将女孩与科学的亲密关系隔离开来。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材也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许多科学史上的伟大人物是男性,教材中常常强调他们的贡献,却鲜有提及女性科学家的成就。

这使得女孩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自己的声音被湮没,她们看不到自己在科学领域的可能性。

这样的缺失不仅削弱了她们的自信心,也在潜意识中传递出“科学不是她们的领域”的信号。

然而,当阳光洒落在这片科学教育的土地上,反思的时刻来临。

教育者们开始意识到,打破性别界限、促进平等的必要性。

课堂上,教师需要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无论性别如何,都应给予同样的支持与鼓励。

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让女孩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成为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倾听者。

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

与此同时,教材的编写也亟需改革。

在科学课程中,融入更多女性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让女孩在学习过程中看到榜样的力量。

通过多样化的例子,展示科学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女学生能够明白,科学不仅属于特定的群体,而是属于所有追求真理的人。

这样的改变不仅能激励女孩,也将帮助男孩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从而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的科学教育环境。

此外,家庭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家长们应当意识到,科学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共同参与的事业。

教育发展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教育发展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教育发展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的话题备受关注。

尽管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性别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教育发展中涉及的性别平等问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一方面,女性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大多数国家都有着平等的教育机会。

然而,尽管女性数量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有所增加,但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性别不平衡。

女性在理工科、特别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人数较少,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占绝对优势。

这种性别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为理工科领域创造了许多科技和创新,而这些领域女性的参与度较低。

另一方面,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还体现在对男性的期望和压力上。

男性在某些方面面临着社会对他们的期待,比如要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这使得男性在教育中也面临压力,他们需要选择能够赚取更多金钱的职业,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

这种期望和压力可能限制了男性选择其他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导致他们在性别均衡方面的参与度下降。

为了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女性能够在任何领域都有参与的权利。

我们可以通过推出鼓励女性参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政策来打破性别壁垒。

这包括在学校和社区组织科技竞赛、职业指导和导师计划,以激发女性对STEM领域的兴趣。

此外,教育机构还可以鼓励男性参与家政教育等传统上被视为女性领域的学科,以促进性别平等的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对性别平等问题的教育宣传。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改变人们对性别角色和偏见的看法。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该注重教师培训,提高他们对性别平等问题的意识,并传授给学生创造一个没有性别偏见的社会的重要性。

教育机构还应该制定和实施性别平等政策,确保学校和大学的课程和教育资源平衡,并鼓励学生在学校和社区中形成包容和尊重的文化。

三八妇女节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三八妇女节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三八妇女节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然而,仍然存在着许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八妇女节作为国际上广泛关注和纪念的节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社会中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机会。

一、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视为一种基本权利,但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在教育领域存在。

虽然女性已经在教育水平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许多地方仍存在着性别偏见和歧视。

例如,一些地区对男孩的教育资源投入更多,而女孩的受教育权利则受到限制。

此外,在一些传统观念影响下,女性在一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就业机会受到阻碍,这也造成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二、职场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性别不平等问题在职场中尤为突出。

尽管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不断增加,但她们面临着较低的薪资、晋升机会有限以及性别歧视等问题。

性别差距的存在限制了女性的职业发展和能力展示,使得长期以来女性在职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此外,一些公司和组织的性别平等政策执行不力也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三、家庭角色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家庭角色中,性别不平等问题同样普遍存在。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庭和育儿的责任,而男性则负责养家糊口。

这种观念导致了家庭责任的不平等分配,使得女性在事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需要做出更多的牺牲。

此外,一些封建陋习、以及家庭暴力、性骚扰等问题的存在也进一步加重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四、社会对于女性的身体形象的不平等态度现代社会中,女性的身体形象经常受到外界的评判和批评。

社会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着对女性体型、外貌的不实际标准,导致很多女性受到身体不安和心理压力的困扰。

身体形象的不平等不仅影响着女性的自尊和自信,也使得女性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中受到歧视和排斥。

五、消除性别不平等的措施和建议为了实现性别平等,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消除性别不平等问题。

现代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当代社会中,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尽管在很多领域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教育领域依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现代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体现在对学生的不同对待上。

女性学生常常被认为在某些科目上不如男性,比如数学和物理。

这种观念不仅是对女性的不公平,也限制了她们的发展和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女性学生参与科学和技术领域,并提供平等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其次,性别不平等还体现在教师的分配和评价上。

在很多国家,男性教师占据着高级职位,而女性教师则被限制在低级别职位。

这不仅对女性教师不公平,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性别观念的形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来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并鼓励女性教师参与管理和决策。

另外,性别平等问题还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存在。

很多教材中存在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比如,在历史教材中,女性的贡献往往被忽视或淡化,这给学生灌输了一种不公平和偏见的观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审查和更新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中包含性别平等的观念和价值。

此外,现代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性别角色认知和塑造上。

传统的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和选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供多元化的角色模型,并加强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宣传和培训。

最后,要实现性别平等教育,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家庭应该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并不给予性别上的刻板印象和限制。

社会应该加强对性别平等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打破性别的歧视和偏见。

总之,现代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承担起责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变现状。

只有通过合作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公平、包容和平等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教师工作总结关注学生性别平等的实践与反思

教师工作总结关注学生性别平等的实践与反思

教师工作总结关注学生性别平等的实践与反思在教育领域,性别平等一直被广泛关注和倡导。

作为教师,我一直致力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性别平等,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和机会。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我在关注学生性别平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进行反思和探讨。

一、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作为教师,我努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在我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尊重和鼓励他们的独立思考。

无论学生的性别如何,我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的潜力,我的任务就是发掘并开发他们的潜能。

除了课堂教学,我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和活动。

我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性别不应该成为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因素。

二、建立尊重和包容的课堂环境在我的课堂中,我强调尊重、包容和平等。

我努力营造一个没有性别歧视和偏见的课堂环境。

我鼓励学生尊重彼此的观点和意见,不论性别如何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此外,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

通过教授性别平等的知识和理念,我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并积极参与到促进性别平等的行动中。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认识到性别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性别平等的评价和奖励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时,我始终坚持公正和客观的原则。

无论学生的性别如何,我都会根据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做出公正的评价和奖励。

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取得优秀的成绩。

另外,我也十分重视对学生非学术成就的肯定和奖励。

性别不应该影响到学生在体育、艺术、领导力等方面的发展和表现。

我会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和奖励。

四、从实践中反思与改进在关注学生性别平等的实践中,我也经历了一些挑战和反思。

我发现,有时候自身的性别偏见或者无意识的性别歧视会对我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因此,我意识到自我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尊重增进性别平等我的性别平等反思

反思尊重增进性别平等我的性别平等反思

反思尊重增进性别平等我的性别平等反思反思尊重:增进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议题,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权益。

然而,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因此,为了增进性别平等,我们需要反思并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一、理解性别平等的意义性别平等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它追求的是不受性别歧视和偏见的公正社会。

理解性别平等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到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至关重要。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性别不平等的存在,才能开始寻找解决之道。

二、性别不平等的表现形式性别不平等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就业方面,女性面临职业选择的限制和职业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在教育领域,女性可能面临不平等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在家庭中,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型导致了家庭责任的不均衡。

在社会和文化上,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女性在公共领域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三、反思传统观念对性别平等的影响为了增进性别平等,我们需要反思传统观念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过去的刻板印象和传统价值观往往将男性定义为强者、决策者和供应者,而将女性定义为弱者、家庭负责人和依附者。

这种思维方式限制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并促使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继续存在。

四、尊重与平等的关系尊重是增进性别平等的基础。

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论其性别。

尊重涉及到对他人权利和尊严的认可和尊重。

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尊重,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

五、增进性别平等的行动要增进性别平等,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

首先,教育是关键。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性别平等意识,宣传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观念。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改革政策和法律来促进性别平等。

这包括将性别平等的原则融入到就业、教育、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性别平等的活动、宣传和倡导来提高性别平等的意识和行动。

六、结语反思尊重和增进性别平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女性学对性别平等法律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女性学对性别平等法律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女性学对性别平等法律教育的反思与改进性别平等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有许多针对性别平等的法规和政策,然而,在实际的法律教育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性别平等的普及和宣传,却需要我们进行反思与改进。

本文将从女性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改进性别平等法律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一、均等权利的概念与实践性别平等法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传达均等权利的概念与实践,即男女在法律框架下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然而,现实中,我们依然能够观察到许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因此,首先需要我们对均等权利的概念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说明。

女性学认为,均等权利并非简单地做到男女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更需要关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

因此,在性别平等法律教育中,应该突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女性权益的保护与提升。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拆除与重构性别刻板印象是性别平等的一大障碍。

在法律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拆除这些刻板印象,并重构性别平等的观念。

女性学认为,要真正实现性别平等,不仅仅是权利的平等,更需要摒弃社会和文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固有认知。

因此,在性别平等法律教育中,应注重提供正面的案例和事例,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增强学生的性别意识。

此外,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真实案例和故事,以展示女性在法律实践中的积极影响和突破。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女性在法律领域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到法律事务当中。

三、教育人性别平等的意识和能力性别平等法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意识和能力。

女性学认为,性别平等法律教育应该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思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例如参加性别平等组织和志愿者活动,加深对性别平等问题的了解,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反思自己对待性别平等的不公行为

反思自己对待性别平等的不公行为

反思自己对待性别平等的不公行为【目录】1. 引言2. 审视自己的行为3. 反思性别偏见4. 推动性别平等5. 社会责任与行动6. 共同营造公正环境7. 结语【引言】作为一名写作家,我们有责任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并改正不公对待性别平等的行为。

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推动性别平等,并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以期达到引导读者思考的目的。

【审视自己的行为】我们首先需要审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性别偏见。

比如,在与异性合作时是否存在不公平对待,或者在言谈之间是否使用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

通过认真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培养公正的态度。

【反思性别偏见】反思过去的行为是认识自己和改变的第一步。

我们要积极问自己,在一些特定情境中,我们是否曾经过分关注性别?是否对某些职业或行为有偏见?只有通过深入的反思,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是否清晰,以及存在的偏见是否需要被纠正。

【推动性别平等】作为优秀的文章写作家,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表达来推动性别平等。

在我们的作品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性别歧视的语言,并有效地展示性别平等是多么重要。

例如,我们可以写一些关于性别平等的故事,或者通过正面的角度展示不同性别的成就。

【社会责任与行动】除了在作品中表达,作为优秀的文章写作家,我们还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行动,为性别平等做出积极的努力。

我们可以参与性别平等的社区活动,支持性别平等的组织和项目,还可以倡导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权益。

【共同营造公正环境】最后,我们应该鼓励他人一起参与性别平等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公正的环境。

我们可以以身作则,与身边的人分享我们的心得和体会,引导他们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只有形成社会共识,我们才能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结语】性别平等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优秀的文章写作家,我们有责任审视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文字表达和积极行动来推动性别平等。

让我们共同努力,打破性别偏见,营造一个公正而平等的社会。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探讨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探讨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探讨性别平等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教育领域中也是如此。

然而,尽管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教育领域中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提出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一、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入学率不平等: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女童和妇女的入学率低于男童和男性。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导致女性在教育方面受到限制和歧视。

2.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体系往往注重学术和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教育。

此外,教育方法也往往以男性为中心,缺乏对女性需求的关注。

3.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往往强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导致女性被迫遵循传统的女性角色,限制了她们的发展和机会。

二、原因和影响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个人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女童和妇女在教育领域中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进而影响她们的未来发展和机会。

此外,性别不平等也导致社会中存在性别差距,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许多领域,女性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仍然较低,这限制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法律和政策保障: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和政策,以确保女童和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这包括取消对女童和妇女的歧视性规定,保障教育体系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2.社会文化变革:通过教育和宣传,改变社会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这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3.创新教育方法:教育体系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采用更加灵活和包容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女童和妇女的参与和进步。

4.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到促进性别平等的教育中来,为女童和妇女提供支持和鼓励,培养她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各地区的教育差距一直以来呈缩小趋势。在教育 差距缩小的同时, 伴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 教 育上的性别差别也在这一过程中趋于缩小, 但却愈 益成为影响教育差距的显著因素。也就是说, 性别差 别正在成为能够解释教育差距的主导因素。作者认 为这一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 减少教育上的性别 差别、给予女性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应该成为未来解 决教育不平等的主要环节。④
教育研究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关注, 为我们认 识我国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提 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指导。然而这些研究还存在一 些不足。下面就这些不足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 研究者基本上是将所研究的对象分成了 两大类, 即男性和女性, 在此基础上, 进行量的或质 的研究。这种研究视角的长处在于能发现作为两个 群体的男性和女性在教育中所处的不同境地, 在男 女平等尚未完全实现的社会背景下, 这样的研究方 法有利于揭示女性的弱势地位和不利处境。然而, 无 论是从我国现实教育中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出发, 还 是从国外有关性别问题的理论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 目前的这种研究还处在性别研究的初级层次。因为, 性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它不是孤立存在 的, 而是与其他社会问题连接在一起的。在国外人们 通 常 将 它 与 种 族 、阶 层 、宗 教 等 问 题 联 系 起 来 研 究 , 认为“讨论男女平等, 应重视种族和阶级关系, 即不 仅存在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还存在女性与女性之间 的不平等。”#&" 西方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认为, 女性 作为一个普遍的范畴意义不大, 女性和女性之间也 有很多差异, 不同阶层的女性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是 不 同 的 。#&"
理论经纬 平等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文 周小李
关于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教育机会性别不均等、教育结果性别不平等 及教育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目前的研究没有 充分关注性别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应借鉴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对我国教育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进 行更深入的探讨。
1. 教育机会性别不均等 我国长时间将“教育机会均等”的标准定位于基 础教育的入学率和成人教育的扫盲上。随着经济的 发展, 教育机会均等逐渐被定位于提高教育程度的 机会均等方面。①据统计, 目前我国男性比女性享有 更 多 的 升 学 机 会 。 2003 年 全 国 初 中 毕 业 的 女 生 35.9%升入高中, 而男生则有 38.5%升入高中, 升入 普通高中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的比例比男性低, 2004 年的专科、本科及研究生教 育女性比例分别是 47.4%、43.9%、42.1%。②有的研究 者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来探讨经济增长与教育机会 的性别均等问题。③该研究发现, 经济的增长并不能 自动消灭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 只不过促使了差距 发生阶段的“推移”。教育机会性别均等的实现从属 于整个社会性别平等的实现。还有的研究通过经济 学的方法对我国的教育差距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中
上海教育科研 2007.3 15 S HANGHAI J IAOYU KEYAN
理论经纬 L I L U NJ I NGWEI
性别差异, 总的来看, 女生处于不利境地。!"有的研 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 教师在文理科教学中 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而且表现相当显著, 女生在理科 学 习 上 承 受 了 更 多 的 消 极 期 望 。 #$" 有 的 研 究 者 通 过 对教师进行访谈, 发现接受访谈的教师或多或少存 在性别刻板印象, 如将男生的学习风格和性格特点 与创新能力、创造力联系起来; 而将女生的特点与缺 乏创新能力联系起来;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做到的 “因性施教”, 也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男女生已有的 特点上, 而没有注意这些特点的社会建构。#%"
进行研究, 基本上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教材虽然代表着一种法定文化, 但在教学过程
中, 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往往进行一些取舍, 并进行自 己的阐释, 从而形成与法定文化相伴随的“师释文 化”和“生释文化”。⑨因此, 在教材文本进行静态分析 的基础上, 有研究者对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进 行了分析。⑩研究结果除了支持相关研究之外( 教材 中存在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 还发现学生对性别问 题具有很强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但教材对这一批判 能力有抑制作用。
2. 教育结果性别不平等 目前的研究均认为, 男女两性教育结果是不平 等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女大学生就业率比 男大学生低; 二是女性就业层次比男性低。据统计, 在相同条件下, 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大约只有男毕业 生的 87.7 %。⑦男女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成绩 和毕业后的就业收入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距, 但就 业率方面女性则明显低于男性。⑥女性就业层次也明 显低于男性。女性在一些对知识与技术要求较高的
有的研究认为: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已有 法律保障, 且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制度和政策引导 已基本得以实现, 那么经济落后和教育成本的个人 支付能力不足是造成教育机会性别不均等的主要原 因, 即贫困影响着女性的升学机会。该研究还发现, 高等教育学科设立总体上理工类偏多, 而女性由于 多种原因偏向文科类专业, 造成女性在某些学科的 过度竞争, 影响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⑤关于导 致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均等的原因, 有研究认为主 要原因还是在于女性较低的高考成绩, 要消除女性 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劣势, 还是应着眼于高等教 育之前的基础教育的改善。⑥
因此, 基础教育阶段女性学业成功机会的提 高, 女性就业机会的改善, 社会及女性自身职业角色 期待的转变, 是缩小男女两性教育结果差距的重要 保证。
3.教育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正受到越来越 多的关注。研究者通过数据统计、文本分析、现场观 察、深度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 对教材、课程、课堂教 学中的性别问题以及教师的性别意识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 ①关于教材和课程的性别文化研究 到目前为止, 关于我国教材的性别文化研究成 果集中体现在由史静寰主编的 《走进教材与教学的 性别世界》⑧, 该研究主要针对我国幼儿园、小学、中 学及成人扫盲教材中的性别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 果为: 我国学校教材文本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与性 别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随儿童年龄增长在教材中所 占比例逐渐下降; 缺少富有时代感、与学生现实生活 贴近、鲜活而具体的女性性别榜样, 女性形象仍然局 限于传统贤妻良母形象。其他的研究者对学校教材
研究者探讨了造成这种教育结果性别差异的 原因。归纳起来有: 一是女性专业选择面窄, 大多选 择文学、法学以及经济学等专业, 而社会提供的与这 些专业相关的就业机会并没有显著增加, 同时由于 女性就业取向( 倾向于选择教师、文秘等职业) 又没 有发生明显变化, 致使女性就业率偏低。相反, 由于 男性选择理工类专业偏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 适合这 些专业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加, 致使男性就业率高于 女性⑥。二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总体低于男性。尽管高 校扩招使更多的女性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但统计数 据显示, 女性新增的高等教育机会更多的集中在专 科层次。在本科以上学段, 女性比例仍低于男性。⑥此 外, 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也是原因之一。据调查, 在 求职过程中, 大约 4.5%的男大学生和 49%的女大学 生因为性别原因而被拒绝过。⑦也就是说, 被用人单 位因性别原因拒绝过的女大学生约是男大学生的十 倍。
其次, 对教材中的性别文化研究, 绝大部分只着 眼于从教材插图、男女人物出现的次数入手进行静 态的数据分析, 而较少深入探讨教材作为知识的载 体所隐含的权力关系。编撰教材的理论家由于多种 原因, 不可避免地会将教材中的知识打上意识形态 的烙印, 因此他们不仅创造了知识, 也创造福柯所说 的“权力/综合知识”。所以, 研究教材的性别倾向, 还 应将教材中男女两性的身体出场与阶级、阶层等渗 透着权力关系的因素综合起来分析, 这样才能透过 性别问题揭示权力体制赋予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而我国目前有关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 大 多将性别这一概念作为一个涵盖所有人的范畴在使 用。将性别理解为“男- 女”二元对立范畴, 没有充分 意识到性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没有将性别问题视 为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深入探讨处于不同阶层、地 区、生命周期及文化环境中女性的切身利益。比如, 我国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同一性别内部是 否 存 在 ? 不 同 性 别 之 间 的 不 平 等 、同 一 性 别 内 部 的 不 平 等 各 自 与 城 乡 、阶 层 、自 然 环 境 、文 化 环 境 甚 至 政
治环境等因素有何联系? 目前对教育结果的不平等 研究, 大多针对的是男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 业层次, 很少见到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结果进行 性别视角的研究。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 问题进行的研究, 大多只注意到了男女学生之间的 性别差异, 而很少关注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薄弱 学校、文科专业与理科专业等对应范畴内存在的性 别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是一种“无性别的教育”, 采 取的是一种“一刀切”式的粗放型教育模式。这种教 育模式秉承“性别中立”的教育理念, 实际上在一个 有着几千年性别歧视传统的国度,“性别中立”的深 处深藏着的是性别的不平等。近几年有关我国教育 中性别问题的研究, 已经关注到了性别不平等问题, 对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均等, 教育结果及教育过程的 性别不平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拟就近几年来 ( 主要是 2000 年至 2006 年) 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作 一梳理, 其目的在于: 为人们正视和处理教育实践中 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提供比较全面的依据和参考; 探 讨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为进一步拓展教育性别 问题研究提出管见。
上海教育科研 2007.3 14 S HANGHAI J IAOYU KEYAN
L I L U NJ I NGWEI 理论经纬
行业所占比例偏低, 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女性只占该行业职工人数的 36.98%; 在金融保险业 女性只占职工总人数的 39.53%; 国家、党政机关和 社会团体女性供职人员更少, 只占 22.65%。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