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内涵,是公平在不同领域内的缺失现象,如果结合起来看,放在“教育”这个大领域里,“教育性别不平等”就成了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子问题,因为教育性别不公平不仅有性别不公平,还有城乡教育不公平、等,如果放在“性别”这个大领域里,“性别教育不平等”就是性别公平问题的一个子问题,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前者。但是不管选择哪一种,我们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框架,因为教育性别不平等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教育和性别来分析。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社会性别”这个概念对“教育性别不平等”进行解析。
1、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审视教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开始使用“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并以此作为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①。与指向男女的生物属性不同,“社会性别”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种差异使社会赋予男性女性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表现在教育方面,女性便被弱化了,性别差异变成了教育性别不平等或教育性别歧视。尽管当前的教育法规政策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性别不平等现象其实是隐藏在教育生活中的,而人们却习以为常,忽视了受到不公的女性,比如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和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只有将女性在这些方面受到的不平等进行再现,将这些看似普通正常的现象呈现于人们眼前,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正视这一问题,正确地理解“教育性别不平等”。
2、教育性别不平等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
首先表现为受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均等,这是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受教育机会主要是入学机会,这在我国城市中心地区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城市边缘地区和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女童失学率就比较高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8%,小学的辍学率已从1990年的2.77%,下降到1997年的1.01%,但这只是儿童的整体状况,事实上,女童失、辍学率明显高于男童,约占整个失、辍学的70%②。其实,不只是女童,一些中学女生也有读书读到中途辍学外出打工挣钱的,有的是为了减
①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②于伟,胡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轻家里的负担,有的是为了将教育机会让给家里的哥哥或弟弟,还有的则是父母看不到女儿读书的前途,相信“读书无用论”。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性别在教育领域里的不公平的残酷现实。
其次表现为教育过程的性别不平等,这可以从动态的课堂教学和静态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会发现,在课上与老师互动的学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然而教师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性别偏见会影响课堂互动,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国外有研究者利用3年时间对100 多个班级进行过研究和观察,发现这些班级的授课教师更多地叫男生回答问题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如当女生对问题回答错了,教师常叫别的同学帮助她把问题答出来,而当男同学回答错误时,教师倾向于启发他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并给予鼓励。可以看出教师对女生的期望不如男生高,并且认为她们的思维能力不如男生强。另外,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倾向于提问男生开放式的问题;而对于女生,教师更多的是提问那些需要记诵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男生比女生聪明,女生擅长记忆,而男生精于思考与推理。再从静态的教材内容看,我们以语文课本为例,翻看语文课本就会发现,教材里的文本中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和性别刻板印象①:女性形象随儿童年龄增长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缺少富有时代感、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鲜活而具体的女性性别榜样,女性形象仍然局限于传统贤妻良母形象,教材所选名篇的作者群中女性的比例也很低。教材是学生的启蒙读本,一般的儿童接受教育都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认识人类也是从教材开始的,试想这种隐藏在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难道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吗?随着年龄的渐长,教材里的男女性别刻板印象难道不会停留在学生脑海里吗?
最后表现为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体现在男女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结果性别不平等体现在所得到的教育评价不同。众所周知,女大学生在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上都比男大学生低。据统计,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大约只有男毕业生的87.7%②。观察女性所就职的行业会发现,女性的就业层次也明显比男性低。她们在一些对知识与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女性只占该行业职工人数的36.98%;在金融保险业,女性只占职工总人
①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②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