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
各種板塊邊界關係示意圖
資料來源: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19。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海底扩张学说
火山岛 洋中脊 海沟 上涌 海沟
地幔 对流环
海底扩张作用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1. 海底磁异常条带
沿洋中脊呈带状对称分布的磁性正负 异常带就是海底磁异常条带,单个磁异常条 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 公里而不受地形影响。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形 成模式图解 洋中脊处形成的玄武 岩中的古地磁记录了 当时的地磁场方向。 不同的磁异常条带反 映的是不同的磁化方 向。
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软流圈 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
大洋中脊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海沟与板块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对运动, 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 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 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 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suture)。
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沿着大 陆坡拼合的结果
之所以沿着大陆坡拼合, 是因为大陆坡处由于 剥蚀作用引起的损失 较小
大陆漂移学说
劳亚
距今约200Ma前的联合古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
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
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
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是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呢?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
06第五章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及板块划分
地震深度
成熟岛弧:存在老(大陆)基底,由弧后扩张、从大陆边缘分离出
去形成岛弧,其弧后一般为过渡壳(可有洋壳出现),更远为大陆块。
非成熟岛弧:火山岛弧是由洋壳叠覆形成的,属新 生的,无老基
底,远离大陆,其弧后为大洋地壳,如汤加弧,弧后为菲律宾海板块。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 岩浆弧后均为大陆壳,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界线。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C、大洋岛弧-海沟型
A、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型
是大洋向大陆的边缘俯冲,发育弧后盆地-成熟岛弧-海沟 (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如:日本海-日本岛-日本海沟的俯冲边界。
海沟:洋底的一条线状凹陷; 海沟处俯冲板块弯曲,并开始 向地幔下沉;上覆板块有弧形 火山链,称为火山弧、岛弧或 大洋岛弧
活动大陆边缘
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俯冲消减的地带,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后 期历史;火山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B式俯冲带)三者的共 生是其基本特征。
A、安底斯型:包括:陆缘火 山弧、弧前盆地、海沟
B、西太平洋型:包括:海沟、 弧前盆地、岛弧、弧后盆地 (边缘海)
(2)碰撞型板块边界-缝合线
古大洋板块已全部俯冲消亡,两大陆直接碰撞,使两个大陆板块缝合在 一起,故又叫缝合带(suture zone)或碰撞带( collision zone) ——一陆壳板块可插入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继续俯冲,并在继续俯冲的陆 壳内产生一系列逆冲断层,导致Si-Al壳明显增厚;由于这种陆内俯冲最 早由德国人安普菲雷尔(O.Ampferers)1906提出,故也称A式俯冲。沿 此带,地壳厚度增大,强烈变形,形成宏伟的山系,并伴有广泛的区域 变质和岩浆侵入活动,如喜山、阿尔卑斯山。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板块构造的概念1. 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构造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地壳对流的作用下分裂成数块,并以不断运动的方式相互碰撞、挤压和改变形态的过程。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地壳构造和地质现象的形成解释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1)地壳板块的分布:地壳板块呈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全球共有7大板块和多个小板块,分布在地球表层。
(2)板块运动的方式: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板块运动的方式有三种,即辐射型、消减型和滑动型。
(3)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挤压、滑动和拉伸,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4)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表层的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自然灾害。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1. 板块构造理论的历史(1)形成阶段:板块构造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以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为基础,经过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火山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
(2)发展阶段:板块构造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一系列重要的地质探测和理论研究,建立了如今的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领域。
2. 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贡献(1)对地壳运动的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为地壳运动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方式,即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内部对流的结果,解释了地震、地质构造、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2)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板块构造理论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对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板块构造的基本过程1. 地壳运动的原因(1)地幔对流:地幔的热对流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地幔底部的热源不断向上输送热量,使地幔物质发生对流,导致地壳板块产生运动。
(2)地壳内部能量释放:地壳内部的热量、压力等能量不断释放,也是导致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板块构造论
什么是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是一种地质学理论,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顺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
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最初假设刚性和弹性岩石圈之下均为塑性软流圈,将岩石圈划分为少数几个大板块,严格按照Euler定理运动着的这些板块间有三种相互作用,板块俯冲和扩张完全是一致的相互补偿,以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板块运动的直接条件是软流圈中的对流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是60年代末期形成的一个大地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进一步发展。
它是在海洋地质、海底地貌和地球物理等学科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球地壳活动方式作出的概括和总结。
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学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海底扩张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作用,海底扩张不断发生,形成了新的海底地壳。
证据支持
海底扩张的证据主要来自于海底地质地貌、磁场分布和地壳年龄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海底扩张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形成了广阔的海底地 壳和洋中脊等地质构造。
界。
1990年代至今,科学家们不 断深入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发 现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
等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理论的意义
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为研究地球的构造和演化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
板块构造理论有助于预测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为人类防范自然灾害提供 了科学依据。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人类探索外星球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研究其他行星的构造和 演化提供了借鉴。
大陆板块的俯冲与碰撞
大陆板块俯冲
当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可能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这种俯冲现象会导致地震 、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证据支持
大陆板块俯冲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地质地貌、地震波和地热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大陆板块俯 冲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形成了许多山脉、岛弧和深海沟等地质构造。同时,大陆板块俯 冲也是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04
CHAPTER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地球科学研究
1 2 3
板块运动机制
板块构造理论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板块运动的 动力学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 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古地理重建
通过板块构造理论,可以推断古代的地理环境, 了解地壳变动和地貌演化过程,为古地理研究提 供重要依据。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的。
六大板块的常考区域如下:
东非大裂谷、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冰岛的火山: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
喜玛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发生板块碰撞。
青藏高原: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
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
大西洋: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白令海峡: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界线。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指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是在构造力的作用下自下向上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形的改变。
2.板块的定义:板块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具有一定的面积,由于地质构造作用,板块会相对地面上下运动。
二、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1.岩石圈构造理论:岩石圈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若干块不规则的石板受板块间的相对位移而运动,这种位移引起当前活动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2.板块构造与地幔对流:地球内部的地幔是流动的,地幔对流可以产生构造力,推动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形。
3.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主要地区,包括构造活动边界、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三、板块构造的类型1.板块构造的分类:根据板块构造活动的性质和地质作用的特点,板块构造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2.类板块构造的特点:大陆板块主要是由大陆岩石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碰撞、挤压和剪切。
海洋板块主要是由海洋地壳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拉伸、扩张和海底扩张。
四、板块构造的地质现象1.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传播而产生的地质现象。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重要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边界处的熔岩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在地表形成的火山体造成的地质现象。
3.山脉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运动和碰撞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褶皱,最终形成山脉。
五、板块构造的地球演化1.地球演化的历史: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板块构造运动之中,板块构造运动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地球的地质演化。
2.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活动和变动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壳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得地球不断地发展演化。
六、板块构造的应用1.资源勘探:板块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可以进行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评价。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质学理论,是用来解释陆地及海洋地壳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们背
后的形成机制的理论。
按照该理论,地壳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每一片板块都是独立漂浮在
地幔之上的硬质件。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上有三种运动:地块的波动、辐射和反弹,
这三种运动的联合作用主要控制著地质特征的演化,特别是洋壳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板块的碰撞乃至分裂主要由洋壳的热对流驱动,地壳的板
块可能本质上由下面这些部分组成:洋层、洋块、洋底及洋壳边界层。
当板块碰撞时,洋
壳会被推向陆壳,大量的岩浆会被板块和陆壳之间的摩擦力释放出来,这些岩浆会经过地
表流到它们周围的地区,或者再次入侵地下,造成构造变化。
通过观察地表导出板块及其相互之间的运动,科学家们发现了构成地壳的体系,主要
包括板块碰撞、劈裂或扭曲,形成的构造变形和单位原准则地质时代的更新形成中的作用。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上的洋壳不断的碰撞、剪切或压缩,而这些碰撞、剪切或压缩都
会导致新的地表作用,从而改变陆地及洋壳的形态和局部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地球结构和动力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地幔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两个词。
其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研究地
壳的两种构造的新范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地质科学中的许多问题。
它也是年代划分的根
本基础,为研究地块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描述、定义和量化
地质运动和地质形变。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尤其是板块俯冲带和板块汇聚带,这些 区域的地壳活动较为活跃。
地震的危害
地震可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 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海底扩张与海沟形成
海底扩张
当板块相互分离时,熔岩会从地幔涌出并填充在板块间的裂隙中,形成新的海底 岩石圈。
海沟的形成
地震活动
板块的垂直运动通常与地震活动相关 ,因为地壳的升降和俯冲会释放地壳 内部的应力,导致地震发生。
板块间的相互碰撞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 块会被迫向下俯冲进入地幔,而另一 个板块则可能发生抬升,形成山脉或 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的 例子,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并俯冲到欧 亚板块之下,导致欧亚板块抬升,形 成了世界最高的山脉。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 块
目录 CONTENT
• 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 地球板块的分类与特征 • 板块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 板块学说的发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 上所有大陆在史前时期都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大陆,由于地球 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这个统一的大陆逐渐分崩离析, 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气候变化的后果
气候变化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这些后果 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05
板块学说的发展与未来研 究方向
板块学说的发展历程
01
初始阶段
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原始的大
陆是单一的超级大陆,由于地壳运动,大陆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板块的构造概念
板块的构造概念板块的构造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岩石层被划分为若干块状的固体结构单元。
它是对地球地壳的一种宏观划分,用来描述不同岩石块之间的界限和相互关系。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大尺度地质运动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上的岩石层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可以是大陆板块、洋壳板块或者混合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通过板块边界实现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构造边界、变形边界或者混合边界。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主要得益于对大西洋中脊的研究,通过对大洋大陆边界和海底扩张的观察,科学家发现了地球外球面的整体性。
根据海底磁异常和热涨落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了板块运动的关键证据,通过研究地震和火山活动现象,对板块构造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验证。
板块构造的概念认为地壳上的板块在不断地相对运动,这种运动可以是靠近、远离或者侧移等不同方式。
板块之间的运动造成了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形成与演变,如山脉的抬升、火山喷发、地震活动等。
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解释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重要基础,它为地壳演化和新大陆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板块边界的研究,科学家认识到地壳构造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表面的岩石层不是单一的连续整体,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
板块构造的概念也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板块边界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热点区域,板块运动产生的应力积累可以导致断层发生滑动,进而引发地震。
同时,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和俯冲还可以形成火山活动的热点,板块俯冲的过程中,在俯冲板块下方的岩石可以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部分融化,形成岩浆,从而喷发形成火山。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宏观框架,为区域地质调查、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可以预测和预防地震、火山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板块构造的概念对于理解地球地壳的组成和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所以,洋底岩石圈自洋中脊形成以后,同时在 发生扩张、冷却、固结、沉陷、接受沉积。
A
26
六、贝尼奥夫带与板块的俯冲
•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最强烈的地震带。震 源深度通常靠洋侧较浅,靠陆侧较深,构成 一个倾斜的地震带,称贝尼奥夫带。
平行于边界 的走滑运动
剪 切
浅震,走 滑断层型
不生长, 不消亡
A
各种类型
转换断层(圣安德烈斯 断层型等)
10
离散型
聚敛型
转换断层
A
11
A
12
四、转换断层
• 定义:转换断层是垂直发育在大洋中脊并 将大洋中脊切割错断的断裂带、位移突然 终止或者改变形式和方向的平移断层。
断层崖壁
A
13
A
14
• 转换断层的特点: ①断层两侧的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不随时间推
• 平错型(剪切型)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
断层,两侧板块相互滑过,既没有板块的
生长,也没有板块的破坏。
A
9
应
类 两侧板块的 力 地震活动 岩石圈演 两侧板块地壳
型 运动方向 状 特征 化特点
性质
态
实例
离 散 型
垂直于边界 的相背运动
拉 张
浅震,正 断层型
大陆岩石 圈分裂, 大洋岩石
圈生长
陆壳-陆壳 洋壳-洋壳
• 板块的相对运动观点认为,不仅板块本身可 移动,板块的各类边界及旋转极也可移动— —相对移动。
A
38
• 板块边界的迁移: 渐变式和突变式两种。
• 最常见渐变式。渐变式板块边界的迁移不存在 汇聚型板块边界,仅是某一边界在缓慢移动。
板块构造理论
05
板块构造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板块构造理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板块构造理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板块构造理论的完善程度仍有待提高,如对板块边界类 型的划分、地壳运动机制的探讨等 • 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一些现象时仍存在局限性,如地壳 运动的细节、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成因等
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趋势
• 板块构造理论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如对板块边界类型 的划分、地壳运动机制的探讨等 • 板块构造理论将与其他地球科学理论相结合,如与地幔 对流理论、地球磁场演化理论的结合等
•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思想 •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数个巨大的板块 • 板块之间的边界可以分为发散边界、聚合边界和保守边界 •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 20世纪初,阿尔弗雷德·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 20世纪50年代,弗雷德里克·维奇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 • 20世纪60年代,德拉姆·马修斯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范
板块构造理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范
• 自然灾害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是自然灾害的根源 • 板块构造理论为自然灾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如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 灾害的分布规律等
板块构造理论对自然灾害学的贡献
• 揭示了自然灾害的成因机制,如板块运动导致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 害等 • 预测了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如自然灾害带、自然灾害区等 • 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板块构造理论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 解释地壳运动及其相关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形等 • 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如山脉、河流、海洋盆地等 • 探讨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如地幔对流、地壳物质循环等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22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
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
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
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
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
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潜没(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背后驱动力。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分为几块不规则的大片,这些大片称为板块,它是构成地球的最小结构单元。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板块的构成、板块的分类和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是由几块含有不同成分的岩石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上以一定速度在地球表面上运动,构成了地壳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对解释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形成和洋山环流等地球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二、板块构造的证据板块构造的证据主要包括地震的分布、地形地貌、火山分布、地磁分布和地热特征。
板块构造理论将这些地质现象的分布和特点联系起来,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地质科学论据。
地震分布的规律性、地形地貌的一致性、火山分布的分布规律性以及地磁、地热特征的分布规律性都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
三、板块构造的类型板块构造包括大陆板块和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陆地上,由大量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板块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海洋上,由大量玄武岩和玄武质沉积岩组成。
大陆板块的形成主要是古老岩石结晶变质而成,洋板块是由玄武岩熔浆喷发沉积而成。
四、板块构造对地质活动的影响板块构造对地质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形成等几个方面。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上的板块移动是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板块相互碰撞或滑动时,就会产生地震和火山。
此外,板块构造还决定了地壳的运动和地球的构造形成。
五、总结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解释地球内部动力与地表现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解释地球的地质现象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科学依据。
板块构造对地质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形成等地球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动力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 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 的运动学说. 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 导致地震, 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 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 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 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 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 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 说的行星. 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 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 条件. 条件.
板块构造说的依据
1. 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几大板块 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的相互作用. 的相互作用. 2.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接合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部才是活动带. 部才是活动带. 3.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 诸如大洋脊,岛弧,海沟, 诸如大洋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 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 独立单元,即板块构造的. 独立单元,即板块构造的.
2)碰撞边界 又称地缝合线,是指两个大陆板 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当大洋板块向大陆 板块不断俯冲时,大洋板块逐渐消亡,最后位 于大洋后面的大陆与大陆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并 焊接成为一体,从而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有 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现代板块碰撞带的典型例子是阿尔卑斯— 现代板块碰撞带的典型例子是阿尔卑斯—喜马 拉雅山构造带,其中喜马拉雅山部分的碰撞边 界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分布,称印度河— 界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分布,称印度河—雅 鲁藏布江缝合线,它是印度板块与欧洲 板块的碰撞边界
转换断层板块边界
全球岩石层板块
勒比雄曾将全球岩石层分为六 大板块.即欧洲板块,美洲板块, 大板块.即欧洲板块,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 块和南极板块. 块和南极板块.
六大板块示意图
讨论与互动
1.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大洲之间距离今后将逐步
3.4板块构造理论
TTC(圣•安德列斯断层和门多西诺 破碎带)
ACT(加利福尼亚湾德出口处)
AAC(亚速尔群岛)。
AAA型三联点
The junction of the Red Sea, the Gulf of Aden and the Great Rift Valley of East Africa centered in the Afar Triangle is often given as an example of a triple junction. This is the only RidgeRidge-Ridge triple junction above sealevel.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⑥缝合线式板块边界
碰撞的两陆块接触、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在两板块间只是 留下残留有洋壳组成的狭窄构造带,称为缝合线或缝合带, 如亚洲与印度次大陆间的喜马拉雅山。
可以想象,两陆块的相撞必然产生巨大的挤压作用, 使岩层不断弯曲、破裂、逆掩、变质,不同类型的岩 石相互混杂在一起。
如果板块相对运动停止,则活动性消失,这时主 要受外力作用,在地质历史上将成为古缝合线 (suture zone),标志着这里曾是板块边界,如乌拉 尔山、北祁连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
世界板块构造图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Wilson,1965),该理论对生物地理学影响很大,很多情况下,不同地区上很多植物和动物分布,只有通过我们现在掌握的有关板块构造的理论才能够解释。
我们这个行星表面,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 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板块均包括大陆和海洋,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分界线是海岭、海沟、大的褶皱山脉和大断裂带。
这些板块就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飘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进行非常缓慢的移动。
大部分陆地或者全部大陆都在板块之上,所以当板块运动的时候,各个大陆之间就表现出了相对运动状况,我们称此为大陆漂移(continent drift)。
大陆板块具有三种可能的运动形式:
第一是新板块的形成,在板块交界处或者边缘,由于熔岩涌出和冷却产生新板块,这类边缘板块一般都沉积在海底,但是如果这些板块上面有陆地,那么陆地就会随之而相对运动,这种边缘可能由一块大陆中间的断裂开始。
比如东非大峡谷(The great rift valley in East Africa)就是两个板块分离初期阶段的例子,当这两部分大陆彻底分开之后,海水就会淹没断层部分,进而形成一个新大陆。
分离的初期,这两块陆地还具有相同的植物和动物区系,原种的灭绝和新种属的进化导致两块陆地的动植物区系发生变化。
第二种板块运动形式是板块相对趋近运动,如果一个或者两个板块边缘都是很薄的海洋岩壳,那么,一个板块就可能滑向另一个,当两个板块运动到一起时,它们之间的摩擦造成戳穿和剧烈运动,因而产生地震带。
海洋下沉岩壳向更深层地壳运动,在接近热核(hot core)深层时融化,然后融化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现象。
如果这两个板块携带着大陆,那么,它们将相互接近。
大陆壳比海洋岩壳密度小,所以,如果一个大陆接近一个下沉板块边缘的时候,就不会滑向另一块岩壳的下面,所以,就会防止它下面的板块继续下沉。
如果两块板块各具有一片陆地,相互碰撞时都不会塌陷退让,撞击的结果形成长长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就是由于4000-4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撞形成的,现在仍然在缓慢上升。
第三种是板块边缘相互碰撞滑开,加利福尼亚的San Andreas 断层(fault)显示向北滑动的太平洋板块和向南滑动的北美板块。
可见,目前的大陆都是由一块被称为泛大陆(Pangea)的超级古陆分离形成的,大约在2亿年前分成两半,一半是Laurasia,另一半是Gondwanaland。
一旦大陆被分割成不同的陆块,互相之间就被浩瀚的大海彼此孤立,同时每块大陆上的动植物也被隔离,各自独立进化的结果导致目前彼此不同的生物地理格局。
因此按照目前的板块学说,约可将板块边界分类如下:
(1) 建设性或分离型的边界(又称扩张边界,divergent boundary):两个相邻板块向互相分离的方向走,如大西洋著名的中洋脊。
(2) 破坏性或聚合型的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两板块冲撞在一起时,其中一块板块受到挤压而俯冲进入地函,形成隐没带。
如菲律宾海板块隐没到太平洋板块下面,产生全球最深之马尼亚那海沟。
(3) 存留、转换或剪切型的边界(transform boundary):这个边界与扩张边界都是近乎垂直的面,最典型为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
根据勒皮雄(Le Pichon)等人观点,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美洲板块-北美洲,西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非洲板块-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大部分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有十二个板块,包括:
以陆地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欧亚(Eurasian)板块、阿拉伯(Arabian)板块、非洲(Africa)板块、北美(North American)板块、南美(South American)板块、南极洲(Antarctica)板块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太平洋(Pacific)板块、菲律宾海(Philippine)板块、纳兹卡(Nazca)板块、可可斯(Cocos)板块、印度-澳大利亚(Indian-Australian)板块、加勒比(Caribbean)板块。
此外,还有人划分出许多微板块,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正处在热烈的讨论之中,尚无定论。
关于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人们有很多解释。
但首先这个驱动力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能产生足够大的力;2,必须合乎物理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3,符合根据地球物理观测得出的地球内部性质;4,驱动力所产生的效应要与现代岩石圈的性状和动态相一致,也就是说能圆满解说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
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
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个驱动力就是地幔对流,虽然这中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除了地幔对流以外,人们还提出了俯冲板块动力拖拉机制、顺坡下滑机制等。
这些说明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有让人怀疑的地方。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地幔对流模式中软流圈是主动的,岩石圈是被动的;其他几种模式中软流圈是被动的,岩石圈是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