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
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
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
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是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呢?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
板块构造学说_普通地质学
板块构造学说
B、地球的岩石圈的12个大板块为:
• 以大陆为主的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 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南极洲板块;
•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加勒比板块以及东太平洋的 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C、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边界位于洋脊(离散型边界)、海沟或大陆 板块碰撞带(汇聚型边界)及转换断层(平错型边界)
• 海洋板块在洋脊处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 块之下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 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用过程,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全球板块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由12个大板块和位于其间的若干小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发生在喜马拉雅山的大陆碰撞
本章内容: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三、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 们直到目前仍无法完 满解释Wegener 在70 多年前所遇到的同样 问题—板块运动的 “驱动力”问题.
三个主要的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大洋洋极及大陆裂谷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
D、板块构造对地质作用的控制 板块构造与地震 全球地震的绝大多数发生在板块边界(提供了地震释放
总பைடு நூலகம்量的95% )
浅源(<70km)、中源(70-350km)和深源 (350- 670km)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类型之间存在关系。浅源地 震最普遍,占地震释放总能量 的85%;中源-12%;深源-5%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
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其所以是 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 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证据之六: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
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 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 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3、.它能以统一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式,解释大洋及 其边缘地带的各种地质现象,解释大洋的历史和结构, 而且能将今论古,解释许多大陆上的地质问题。 4、此学说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现主要应用于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矿产的 生成分布。
(2)大陆与大陆碰撞(碰撞型): 在大陆与大陆碰撞的情况下,两个陆块产生裂隙、折 皱和变形,其中一个陆块可以部分地爬升到另一个陆 块之上,但是大陆岩石圈的浮力使得两者都不会深陷 入地幔中去,而产生 了巨厚的大陆。 在碰撞活跃期 间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巨大应力的结果,使得地震频繁 发生。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 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 板块作剪切错动。它既与洋脊相伴,也可以同海沟 相随。由于板块沿转换断层发生运动故引起地震和 构造变形。
板块位于固体地球表层,地球是曲面体,因而板块 的运动,可以想象成为球壳的碎块沿着球面绕各自 的旋转轴而运动。板块上每一点的运动轨迹都是以 旋转轴与球面交点,即以旋转极为圆心的圆弧。板 块的旋转轴通常都不和地球的自转轴重合。 板块上距离旋转极远近不同的块段,运动的线速度 不同。距旋转极近者,其线速度小;距旋转极远者, 其线速度大;在旋转赤道上其线速度最大。板块运 动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实测资料的证明。如大西洋中 脊的扩张速度在赤道附近者最大,向北则逐渐减小。 横切洋脊的转换断层对于同一板块的不同块段具有 的不同运动速度正好起到调节作用。
论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论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地理空间的研究也开始愈加深入。
在简单的人类社会模式中,社会空间更像是一个平面布局,但在复杂社会空间中,这一概念就变得更加复杂。
板块构造学说(block structure theory)一种探索复杂社会空间的结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荷兰地理学家发展出来。
荷兰地理学家倡导一种新的地理概念,即“地理的复杂性”。
1931年,他们将此概念应用到社会空间建构,提出了一种以板块构成的社会空间模型,从而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试图用空间结构来提供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
它认为,社会空间是由传统的社会元素(如宗教、种族、文化)和分化的地理元素(如地形、土壤、植被)构成的,并且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
因此,它认为地理空间的发展不仅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还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它认为地理空间是一个事物的实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抽象概念。
它重视地理空间中的细节,而不是忽略它们。
它通过在地理空间中选择一个特定的特征,将复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空间的内涵。
板块构造学说的实质是一种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它强调以空间为导向的社会学分析。
例如,它可以用来研究社会的分化,社会的不均等,社会的政治,社会的文化以及社会的隔离等。
它通过这些空间元素的研究来探索空间结构的影响,并且可以用来了解社会间之间的交互作用。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还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城市规划,国家发展规划,环境规划,交通规划等。
它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好地了解空间结构及其影响,从而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学理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理解复杂社会空间的模型,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影响。
由于它所涉及的面向多样性,它也可以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中。
专题5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的深度
大洋的最深处并不在大洋的中心, 而是在大洋的边缘这又是为什么?
海沟
洋脊
地幔物质
软流层
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板块作用的驱动力
板块内部
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稳定
消亡边界 (碰撞) 陆洋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裂谷、海洋
陆陆碰撞
巨大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练习
亚欧 太平洋 1、日本位于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 定。
地中海 大西洋 太平洋
红海
思考: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能够从海洋变成高大山脉,那么同学 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运动理论,思考分析太平洋,大西洋, 红海,地中海的命运.它们未来面积是变大还是会变小?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在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区地带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它逐步上升,成为“地球的第三极”。 据观察测算,喜马拉雅山至今还以每年15—50毫米的速度仍 在升高。由于喜马拉雅山脱海成陆很晚,因此,又是世界上 最年轻的山脉。
为什么雄伟的喜马 拉雅山上会有海洋 生物的化石?
喜马拉雅山 上如此巨大 的褶皱是怎 样形成的呢?
专题5 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的发现
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
•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 2、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产生大陆漂移现象
•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2、(不定项选择)下列应用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地貌现象 的解释,正确的是 ( ABC )
A. 大西洋是板块张裂而产生
B. 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 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 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 的运动学说. 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 导致地震, 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 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 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 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 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 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 说的行星. 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 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 条件. 条件.
板块构造说的依据
1. 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几大板块 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的相互作用. 的相互作用. 2.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接合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部才是活动带. 部才是活动带. 3.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 诸如大洋脊,岛弧,海沟, 诸如大洋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 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 独立单元,即板块构造的. 独立单元,即板块构造的.
2)碰撞边界 又称地缝合线,是指两个大陆板 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当大洋板块向大陆 板块不断俯冲时,大洋板块逐渐消亡,最后位 于大洋后面的大陆与大陆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并 焊接成为一体,从而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有 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现代板块碰撞带的典型例子是阿尔卑斯— 现代板块碰撞带的典型例子是阿尔卑斯—喜马 拉雅山构造带,其中喜马拉雅山部分的碰撞边 界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分布,称印度河— 界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分布,称印度河—雅 鲁藏布江缝合线,它是印度板块与欧洲 板块的碰撞边界
转换断层板块边界
全球岩石层板块
勒比雄曾将全球岩石层分为六 大板块.即欧洲板块,美洲板块, 大板块.即欧洲板块,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 块和南极板块. 块和南极板块.
六大板块示意图
讨论与互动
1.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大洲之间距离今后将逐步
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知识落实:
1.红海为什么在扩张?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隆起 2.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的原因? 3.安第斯山脉如何形成?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4.阿尔卑斯山如何形成?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5.地中海为什么在缩小?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6.马里亚纳海沟如何形成? 7.大西洋为什么在扩张?处于生长边界
(2013海南)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 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最可 能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3. 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下图为沿回归线的地球板块剖面示意图,P箭头表示地球 自转方向(a、b、c、d、e表示板块边界)。读图回答 4.图中所示的板块边界中,属于生长边界的是 A.a和b B.c和d C. a和e D.d和e
5.在图中各板块边界的东西 沿海海域附近,常年盛行寒 流的是 A.a B.b C.c D.d和e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 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大陆漂移学说
依据:1、南极洲埋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2、南美大陆东岸与非洲大陆西岸基本重合
海底扩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1.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 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由六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又 可分成若干小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 板块、洋板块有哪几部分组成?
第07章 板块构造学说
第八章板块构造学说第一节地球内部的划分一.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根据地球内部的成分,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同心圈层。
其分层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波速或速度梯度有明显变化的深度称为不连续面或分界面。
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它们各占地球体积的0.5%,83.3%和16.2%;质量的0.3%,68.4%和31.3%。
地球内部分层:地壳:大陆地壳:花岗岩质,20~70km;海洋地壳:玄武岩质,7~10km莫霍面地幔:橄榄岩质,~2900km深古登堡面地核:铁镍质,2900~6370km地球内部分层-物理性质:岩石圈-厚约100km;软流圈(低速带)-100~350km;过渡带-400~700km深;下部地幔-700~2900km深;外核(液态):2900~5150km深;内核(固态):5150~6370km深第二节大陆漂移说固定论:大陆和大洋基本轮廓一成不变早年关于地球演化的学说在17世纪初冷却收缩山脉、地震发热膨胀地壳裂开形成海洋1855年Sir George Airy地壳均衡学说组成地表的物质密度不一较高的山有较深的山根在地球内部一.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早年关于地球演化的学说1885年法国的施奈德●发表了一张两个大陆拼接的箭图,引发了南美与非洲曾是同一个大陆,而后来分开的大胆设想。
●1908年美国泰勒提出大陆漂移的概念●大陆块的相对移动,是使岩石挤压成现代山脉和岛链的原因。
●魏格纳于1912年全面系统地提出大陆漂移学说●1915年正式发表了《海陆的起源》●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轮廓非常吻合,似乎大陆沿大西洋发生过裂开和漂移。
●地质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相邻大陆在地质上有许多相似性与可拼合性。
●从古生物、古气候、古冰川活动等多方面加以证实。
二.大陆漂移说的证实1.地质学证据●非洲南部二叠系岩层组成的开普山脉向西延伸,这种岩层也出现在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是唯一的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 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 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 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 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 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 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 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 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 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
板 块 构 造 学(Plate tectonics)
• 板块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 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 成、构造组合、分布和相互关系 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地质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 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 (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 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转换断层
•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 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 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 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 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地缝合线
•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 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 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板块的活动性
•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 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 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 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 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板块“边活内稳”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边界则是岩石圈相对 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断裂等活动频繁 板块因地幔对流的驱动而运动。以后有人进 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如中国板块、 菲律宾板块等。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解释了 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分布规律,因 而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接受。但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特别是在大陆内部板块构造理论的 应用还待进一步研究。
2-3大地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①现在的大陆在2亿前年是联合在一起的,此 后才逐渐分开。 ②大陆移动的形式是硅铝质陆块在硅镁质洋块 上浮移。 ③漂移的动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其他 天体对地球表面的引力。
2.主要证据 ①魏格纳(A.Wegener)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是德国气象学家A.Wegener 于1912年提出来的。其主要证据是大西洋两岸 的陆地轮廓吻合性以及地层、构造、古生物、 古气候和冰川等其他现象的相似性、相关性和 连续性。 ②五十年代以后的新证据 • A.各大陆岩石的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磁极不重合当前学术界最有影响的 一个大地构造学说。
人6 米 裂 “而 大 大 道 是 形, , 谷 东神 无 陆 巨 世 象气 谷 宽 非奇 朋 的 大 界 地势 壁 约 大的 的 赤 的 大 将宏 如 几 峡感 “ 道 伤 陆 其伟 刀 十 谷觉 刀 上 疤 上 称, 削 至 ”, 痕 空 。 最 为景 斧 2 或这 ” 时 当 大 “色 劈 0 “就 呈 , 乘 的 地壮 一 0 东是 现 从 飞 断 球观 般 公 非著 在 机 机 裂 表, , 里 大名 眼 窗 越 带 皮是 长 , 地的 前 向 过 , 上世 度 深 沟“ , 下 浩 从 的界 相 达 ”东 顿 俯 翰 卫 一上 当 1 。非 时 视 的 星 条最 于 0 大 让 , 印 照 大大 地 0 裂 人 地 度 片 伤的 球 0 谷 产 面 洋 上 痕裂 周 至 ” 生 上 , 看 ”谷 长 2 , 一 有 进 去 。带 的 0 亦 种 一 入 犹 ,10 称惊条东如 异硕非一 有/0
•
前边已经说过,海底扩张的速度为1-5cm/ 年,据此计算在1-2亿年中,海底扩张的速度 可达几千公里,整个洋底可以更换一次。所以 在大洋地壳中不可能发现1.9亿年以前的岩石。 以前的岩石那里了,俯冲到了地幔中又变地幔 物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洋底的年龄中央岭脊处 最年轻,向两侧逐渐变老,并呈对称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板块构造学说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
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亦称全球大地构造学说):该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
【基礎地球科學科數位教材發展教材單元內容暨教學活動設計教案(含詳細旁白稿)】單元編號 對應課綱 教學模式 3-3-2-13 3-3-2板塊運動 講述內容 => 觀察與反思 => 形成抽象概念 => 應用與驗證 學習目標 單元內容簡介 課程內容 學習評量 認識板塊運動理論的發展過程與重要的地質證據。
以動畫說明板塊運動的驅動力。
以動畫將全球板塊分解,讓學生利用滑鼠類似拼圖的組合方式,完成全球板塊分布圖。
或是以動畫、網頁,說明如何由地質資料證明板塊 理論。
時間 實體 教學 5分 編 號 設 計 理 念 教學元件 3-3-2-1-a 《全球板塊》 動畫呈現概念 旁白稿 板塊理論是地球科學在 20 世紀中 , 甚為重要 的一項研究,因為板塊理論改變人們對地球表面 分布的看法。
從前,人們認為海洋與陸地在地表 的分布是固定的、不會變動的,因為在人類的生 存期間內並沒有看過足以帶動整個大陸出現劇 烈移動的現象。
但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海 洋觀測資料的增加,以及隨地球物理學發展所提 供的地球內部資料,板塊的概念才開始被接受。
板塊理論的內容說明地球的岩石圈可畫分 七個大板塊以及數個小板塊,而板塊上的地表區 域可為陸地、海洋,或同時包括兩者。
另外,從板塊理論中得到的板塊邊界活動概 念,可以成功地解釋岩石圈的活動現象,例如火 山活動、地震活動、造山運動等… 動畫中顯示的是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接著 點選板塊的選單,則可以看到板塊分布的情形(如 參考資料 2 的第一頁)。
另外,選單中也可觀看火 山、地震活動的分布情形,並可發現這些活動的 分布幾時重疊,並且出現在板塊的邊界上,(如參 考資料 2 的第二~四頁),這說明了板塊運動時所 造成的地質活動。
參考資料 全球板塊 動畫呈現 概念參考 資料 1-板 塊教學 全球板塊 動畫呈現 概念參考 資料2-圖 片 單元名稱 預計教學時間 板塊構造學說 15分鐘(實體教學時間)教學流程、教學內容 【講述內容】 1. 說明板塊理論的內容:岩石圈可畫 分七大板塊,板塊上的地表區域可 為陸地、海洋,或同時包括兩者。
板块构造学说PPT课件
最新课件
1
相关知识:
问题1: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的基础
建立起来的,你知道是谁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吗?
A.勒皮顺
B.赫斯
C.魏格纳
D.李四光
如何 寻找 证据
?
最新课件
2
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证据1: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可以屏凑起来。 证据2: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地质构造具有相似性。
(二)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岭等; 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高原; 3.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岛弧、海岸山脉;海沟。
最新课件
7
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生长边界
裂谷 海洋
海岭(大洋中脊)
最新课件
8
最新课件
9
岛弧
海岸山脉
消
亡
海沟
边 界
褶皱山脉和高原
最新课件
10
全球六大最板新课块件 示意图
11
三、模拟试题:
(一)判断题:
1.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
( ×)
2.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欧板块 3.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4.爪洼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 ×) ( √) ( ×)
5.巴基斯坦大地震的震中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6.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
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B.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
C.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
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的渔场最新课件
13
下图为某纬线的剖面图 ,读图回答4~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