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1(精选)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壳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 地球外部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外部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板块之间通过板块边界相互连接。

2.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分别是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形成的边界;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相对滑动的边界;扩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形成的边界。

3.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分别是构造运动、转换运动和扩张运动。

构造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形成的运动;转换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相对滑动的运动;扩张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形成的运动。

4. 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质活动,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等。

5. 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密切: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密切。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研究板块构造对于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6. 板块构造与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与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研究板块构造,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外部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边界和运动,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和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和演化,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然而他们提出的证据未能使地学界相信大陆漂移的真实性。

60年代初H.Hess 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并得到古地磁学、地球年代学以及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一系列新证据的支持。

三种不同的现象:熔岩序列中磁极性转向的年代;深海岩心中剩余磁化转向的深度,以及平行于海洋中脊的线状磁异常的宽度,都以同样的比率变化着,都是由于扩张海底的地壳从洋中脊迁移而造成的。

地学界普遍接受了活动论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了板块运动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

它是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而却不同于大陆漂移说。

它们的差别主要为:(1)魏格纳等把大陆只包含大陆硅铝层;而板块学说中岩石圈板块包含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2)魏格纳等把大陆看成是主动的单元,而板块学说中大陆是被动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穿过壳下硅镁层而漂移的;而板块学说引入了象在传送带上被携带的被动大陆的概念。

由于它们在组成上密度较低,通常较有浮力并能逃脱被消减的命运,成为输送带上稳定的被动浮性块。

(3)魏格纳等把大陆硅铝层看成是与地幔硅镁层互相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板块学说认为陆地是地幔分异产生而上浮的化学产物,陆地与其下伏的部分地幔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块构造为地幔对流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中国板块运动演化历史的复原再造 洪汉净 马宗晋 程国良 刘培洵 陶 玮岩石圈包括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从热力学观点来看,它相当于岩石固相线之上的部分。

从力学观点看,它是能承受长期应力的地球表壳。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类型与地貌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陆陆) 消亡边界(陆洋)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
举例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岛弧、 海沟
东非大裂谷、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阿 落基山脉、太平洋
大西洋等
尔卑斯山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岛弧、海沟
(2014北京西城期末)读图19“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构造 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地区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3分)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图示海域中岛弧的形成原因。(3分)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碰撞挤压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是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重要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以下是其三大观点:
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层被划分为许多大型的板块,这些板块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动态系统之一。

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相对运动,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相对推动(板块边缘相互拉近或推离)、边界相互滑动或剪切、边界相互碰撞或俯冲。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地震、火山爆发和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的重要原因。

2. 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洋底部存在一个名为海底扩张带的区域,这是地球地幔中的炽热岩浆上涌至地壳,形成新的海洋地壳的地方。

在海底扩张带上,岩浆通过断裂缝隙喷出,并逐渐冷却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过程被称为中洋脊,是地球地壳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3. 构造地貌形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构造地貌(如山脉、盆地和断层)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的结果。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当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洋中脊。

板块运动还会使地壳发生拉伸、挤压和剪切等变形,造成地壳中的断层和台阶。

这些构造地貌的形成对地球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演化有重要影响,也为地质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

专题5板块构造学说1

专题5板块构造学说1
(2)设问:“难道这是巧合吗?”;引发学生设想:“可能这些大陆原来在一起,后来分开了”;教师及时鼓励:“当年魏格纳也是这么想的,你们具有科学家的潜质!”;适时介绍魏格纳的故事,接着追问:“如果你是魏格纳,你如何验证你的设想?”;随着学生的七嘴八舌,证据逐渐清晰(古生物、古气候、古冰川、地质构造等)……;适时出示“大陆漂移(动画或图片)”,归纳“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观点——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3)设问:“‘大陆漂移学说’不同于前人的高明之处在哪里?”;预计学生会说:“前人认为地壳运动主要是升降运动,而魏格纳却认为是水平运动”,如果学生无法得出结论,可利用导入问题情境③加以引导。
2.“海底扩张学说”
(1)设问:“湖底地貌有何特点?”,学生可能会回答“越往中间越深”,出示“湖底地貌示意图”,接着追问:“海底地貌怎样?”,学生可能认为与湖底一样,或无法回答,适时出示“海底地貌示意图”,接着出示“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不在海洋中部,而在海洋边缘”的海底地貌探测成果
(2)出示20世纪60年代海底探测技术新成果,教师设问:“海底地层年龄分布有何特点?”,如果学生无法回答,利用Flash动画逐步分解难点,在学生逐步明晰分布规律基础上,出示“海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从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海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不超过2亿年,而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有30多亿年”等海底探测结果。
(4)师生共同小结:“海底扩张学说主要观点:洋壳从海岭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而消失。海底扩张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海岭)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3.“板块构造学说”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初步认知“板块构造学说”。
(2)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设问:“哪一个板块与其它五大板块明显不同?有何不同?”,学生可能回答:“太平洋板块不包含大面积陆地,其他五大板块既包含大面积海洋又包含大面积陆地”。这时,教师要及时说明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两种,为板块运动形成不同地貌做铺垫。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板块构造学说(修改)

板块构造学说(修改)

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三、世界主要火山与地震带
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哪两大板块碰撞而成的 安第斯山脉是哪 思考 喜马拉雅山是哪两大板块碰撞而成的?安第斯山脉是哪 喜马拉雅山是哪两大板块碰撞而成的 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还是板块张裂 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还是板块张裂 形成的? 形成的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地表形态的两大假说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球是由一塊塊的「板塊」 地球是由一塊塊的「板塊」拼湊起來的
2、板块构造学说 、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地球岩石圈 、 由板块拼合而成, 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主要有六大 板块 2、板块处在不 、 断的运动之中 3、板快的内部 、 比较稳定, 比较稳定,板快 和板快交界地带, 和板快交界地带, 有的张裂拉伸, 有的张裂拉伸, 有的碰撞挤压, 有的碰撞挤压, 地壳比较活跃

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1

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1
第 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哪位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 移学说?
1915年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创立了大陆 漂移说(根据地形、化石、气候证据),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37页
主要强调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 运动升降从属于水平运动.
魏格纳从古地层、古生物化石和动物 等 方面找到了证据。 古地层
一种植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
非洲
动 物 美洲
海底扩张说
三部曲
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 好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 是被海岭、海沟和山脉分割而 成的。p137
2、六大板块:137页
几乎全被海水覆盖的板块是? 太平洋板块 不和亚欧板块相连的是? 南极洲板块
3、基本观点 P137--138 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 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既板块运动发 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界面上)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板块张裂形成 裂谷和海洋。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 动的主要原因。
消亡边界:(记笔记) 1、陆陆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阿尔贝斯(非洲和亚欧) 喜马拉雅(亚欧和印度洋)
2、陆海相撞: 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大洋板块形成海沟
陆陆相撞
海洋中有许 多呈弧形分 布的岛屿, 岛弧 陆海相撞
海沟:是海底最壮观的地貌之一。它是 大洋底部两壁陡峭、比相邻海底深2000 米以上的狭长凹陷 陆海相撞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亚欧板块
东非大裂谷
板块张裂 非洲板块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意大利处于非洲板块珠穆朗玛峰
为什么现在还在不断升高?(139页)
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和俯冲)
小结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是唯一的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 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 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 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 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 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 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 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 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 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
板 块 构 造 学(Plate tectonics)
• 板块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 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 成、构造组合、分布和相互关系 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地质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 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 (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 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转换断层
•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 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 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 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 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地缝合线
•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 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 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板块的活动性
•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 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 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 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 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板块“边活内稳”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边界则是岩石圈相对 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断裂等活动频繁 板块因地幔对流的驱动而运动。以后有人进 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如中国板块、 菲律宾板块等。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解释了 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分布规律,因 而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接受。但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特别是在大陆内部板块构造理论的 应用还待进一步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PPT课件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PPT课件
第4页/共23页
查看地图册第五页
第5页/共23页
一、大陆漂移学说
• 魏格纳提出。 • 推论:大陆在地质历史中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
平移动。 • 证据:古生物,古老岩石等。 • 反对:漂移的机制是什么,(动力?)
第6页/共23页
古生物学证据:南大西洋两岸恐龙化石具一致性。
第7页/共23页
全球大洋地壳 的年龄
6大板块
2、全球共几大板块? 3、亚分欧别板块有、哪非些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第1页/共23页全球板第1块2页/共分23页布图
思考:
• 哪一个板块全由海洋地壳构成? • 有无大西洋板块 • 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 澳大利亚属于哪个板块? • 印度属于哪个板块? • 哪个板块跨经度最广?
第13页/共23页
2、板块相对运动形式
海岭 生长界
全球板块分布图 第14页/共23页
消亡界
第15页/共23页
喜马拉雅山
大西洋
全球板第1块6页/共分23页布图
转换断层
大西洋底地貌
第17页/共23页
地中海 红海
大 西 洋 太平洋
第18页/共23页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 板块边界:比较活跃
1、找到大洋 地壳年龄最轻 的地带
2、从洋脊向两侧,海底岩石年龄 的变化趋势如何?
第8页/共23页
1、海底处年龄最轻的在洋脊(海岭、大洋中 脊),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 2、海岭两侧年龄对称。
第9页/共23页
二、海底扩张学说
• 动力:地幔物质的对流
第10页/共23页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3篇)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又称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学说认为,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对地球科学研究的贡献。

二、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1. 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名为“泛古陆”的超级大陆,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泛古陆逐渐分裂成多个大陆,并在地球表面漂移。

这一假说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2.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地球科学家通过对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的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并非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各种地质现象。

于是,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应运而生。

三、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类型地球表面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欧洲-非洲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阿拉伯板块、菲律宾板块等。

2. 板块运动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水平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水平方向移动;②垂直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③旋转运动,即板块围绕某一点旋转。

3. 板块运动的原因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流会导致岩石圈发生形变,进而引发板块运动。

此外,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也会影响板块运动。

4.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接触的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俯冲边界,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②张裂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远离;③走滑边界,即两个板块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

5. 地质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例如,板块俯冲边界附近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张裂边界附近形成裂谷和海沟;板块走滑边界附近形成断层和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与相关地理现象(七年级地理精品课件)

板块构造学说与相关地理现象(七年级地理精品课件)

亿万年前,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 印度洋板块撞击欧亚大板块后,它就插进了欧亚板 块的下方并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向上抬升,在距今 3000万年时,喜马拉雅山脉就达到了平均3000米 左右,到了后期,抬升力度进一步加大,渐渐的就 形成了靑藏高原。
碰撞挤压:2、地中海的缩小
大约在距今2.8亿年前,古地中海的面积非常大,它覆盖了整个中东以及今天的 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大陆及中亚地区。距今800万年前,辽阔的古地中海,由于亚欧板 块和非洲板块大陆靠拢并发生碰撞,它的面积不仅大为缩小,而且逐步呈现封闭状态, 失去了与世界大洋的联系,未来,地中海将进一步缩小。
板块运动与相关 地理现象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 二、全球六大板块 三、板块运动与相关地理现象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
魏格纳
大陆漂移假说



赫斯、迪茨



海底扩张学说
二、全球六大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 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 有六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
主要的六大板块包括: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一
高山或高原
板块二
张裂拉伸:1、大西洋的产生

南 西 非洲
美 洲

因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几乎能够吻合,且其古老底层相似, 因此,地质学家推测约三亿年前亚欧大陆与非洲、南北美洲是连在一起 的,因大西洋海底不断扩张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三、板块运动与相关地理现象
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 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