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塊移動的動力
• 因為軟流圈的流動造 成岩石圈分裂、移動。 OR • 因為地函的熱對流造 成板塊移動。
板塊交界的型式Ⅰ
• 聚合性界線
– 大陸性板塊與大陸性板塊相撞, 如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 海洋性板塊與大陸性板塊相撞, 如安第斯山脈與智利海溝的形成 – 海洋性板塊與海洋性板塊相撞, 如馬里亞納海溝的形成
常見的火成岩及其分類
長石、石英 多 輝石、角閃石 少 淺 形 成 環 境 深 度 少 多
流紋岩
安山岩
玄武岩
深
顏色
花岡岩 淺
閃長岩
輝長岩 深
• 來自華南地區的岩石碎屑 在淺海沈積,是形成台灣 島的材料
• 約1500萬年前火山爆發 形成澎湖群島。小部分 台灣露出海面
• 菲律賓海板塊撞上歐亞板 塊
• 台灣島成形 • 菲律賓海板塊隱沒,造成 北部火山噴發
• 持續侵蝕與造山 • 全球海面升降對台 灣島造成某些影響
角閃石
黑雲母
顯微鏡下的岩石
砂岩
花岡岩
安山岩
砂岩
板岩
片岩
花岡岩
片麻岩
花崗岩
花崗岩
板岩
玄武岩
安山岩
臺灣的岩石分布
• 中央山脈東側主要為高度變質區,年代 為古生代到中生代 • 中央山脈西側為低度變質區,年代為新 生代
臺灣的岩石分布
• 西部麓山帶多為新生代的沉積岩,西部 平原為沖積層,年代亦為新生代 • 北部火山群、澎湖群島等地分布著火山 岩,年代亦為新生代
• 因壓力作用,會伴隨造山運動, 產生褶皺山脈與以逆斷層為主 的斷層活動,發生淺源至深源 地震
板塊交界的型式Ⅱ
• 張裂性界線
– 海底的中洋脊,如大西洋、 紅海的擴張 – 陸地上的裂谷,如東非大裂 谷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波多尔提出。
它的最初思想是地壳可以被划分为一系列的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独特的结构,形状,组成和运动方向。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和造山作用,它在地质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壳由大规模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彼此之间移动,并相互碰撞。
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地壳运动,从而产生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变化。
因此,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地壳变化的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也受到地理构造仪器改变机制的影响。
当地球上新的活动板块形成时,它们可以沿着较深的断层,如西方大裂谷,东方大裂谷和中国大裂谷流动,这些断层整个流动,以至于地形的改变,形成大型的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也受到实验室分析和地质学家的调查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分析来测量板块碰撞的速度,可以确定其准确位置,从而确定其长期的运动方向。
地质学家也可以收集当地的地质样本,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从而更准确地研究地质变化,更加深入地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概念。
板块构造学说在过去数十年中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发现都受到构造学家的重视。
在这方面,可以提出许多新的构造模型和解释,即构造过程模型、构造作用模型、构造结构模型等,它们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地质变化的机理。
板块构造学说已经成为地质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与地质学的研究密切相关。
一方面,它可以解释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解释地形的变化,如地貌的构成、断层的运动等。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变化,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地质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_普通地质学
板块构造学说
B、地球的岩石圈的12个大板块为:
• 以大陆为主的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 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南极洲板块;
•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加勒比板块以及东太平洋的 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C、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边界位于洋脊(离散型边界)、海沟或大陆 板块碰撞带(汇聚型边界)及转换断层(平错型边界)
• 海洋板块在洋脊处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 块之下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 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用过程,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全球板块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由12个大板块和位于其间的若干小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发生在喜马拉雅山的大陆碰撞
本章内容: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三、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 们直到目前仍无法完 满解释Wegener 在70 多年前所遇到的同样 问题—板块运动的 “驱动力”问题.
三个主要的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大洋洋极及大陆裂谷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
D、板块构造对地质作用的控制 板块构造与地震 全球地震的绝大多数发生在板块边界(提供了地震释放
总பைடு நூலகம்量的95% )
浅源(<70km)、中源(70-350km)和深源 (350- 670km)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类型之间存在关系。浅源地 震最普遍,占地震释放总能量 的85%;中源-12%;深源-5%
[理学]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总论【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
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
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
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脊产生。
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
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
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
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
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
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
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
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
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
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的。
六大板块的常考区域如下:
东非大裂谷、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冰岛的火山: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
喜玛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发生板块碰撞。
青藏高原: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
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
大西洋: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白令海峡: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界线。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
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其所以是 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 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证据之六: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
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 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 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3、.它能以统一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式,解释大洋及 其边缘地带的各种地质现象,解释大洋的历史和结构, 而且能将今论古,解释许多大陆上的地质问题。 4、此学说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现主要应用于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矿产的 生成分布。
(2)大陆与大陆碰撞(碰撞型): 在大陆与大陆碰撞的情况下,两个陆块产生裂隙、折 皱和变形,其中一个陆块可以部分地爬升到另一个陆 块之上,但是大陆岩石圈的浮力使得两者都不会深陷 入地幔中去,而产生 了巨厚的大陆。 在碰撞活跃期 间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巨大应力的结果,使得地震频繁 发生。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 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 板块作剪切错动。它既与洋脊相伴,也可以同海沟 相随。由于板块沿转换断层发生运动故引起地震和 构造变形。
板块位于固体地球表层,地球是曲面体,因而板块 的运动,可以想象成为球壳的碎块沿着球面绕各自 的旋转轴而运动。板块上每一点的运动轨迹都是以 旋转轴与球面交点,即以旋转极为圆心的圆弧。板 块的旋转轴通常都不和地球的自转轴重合。 板块上距离旋转极远近不同的块段,运动的线速度 不同。距旋转极近者,其线速度小;距旋转极远者, 其线速度大;在旋转赤道上其线速度最大。板块运 动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实测资料的证明。如大西洋中 脊的扩张速度在赤道附近者最大,向北则逐渐减小。 横切洋脊的转换断层对于同一板块的不同块段具有 的不同运动速度正好起到调节作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预测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
1906年,美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块大陆,后来因为地球的旋转和内部的热液运动而分裂成多个大陆。
但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这个理论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李纳德·恩斯特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这个理论。
他发现地球表面被划分成了许多移动的“板块”,它们不断地相互碰撞、分裂和滑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这个理论得到了全球地质学家的共同认可,并被称为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一系列互相连接但并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导致地震、火山爆发和地壳变形。
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液运动和地球自转所驱动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在每年数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有的板块相互撞击,重叠和挤压,形成山脉、海沟、火山、地震和热液喷口等地质现象。
而地质现象又进一步表明了板块构造的存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当今地球地壳、岩石、矿藏、地形地貌、地震等现象,丰富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三、应用与前景在工程学、地质灾害防范、能源开发等领域,板块构造学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研究,可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指导,特别是海洋热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它们都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震防预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对震源机制和震灾分布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可帮助地震烈度、滑坡地质灾害、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当然,探索地球深处的奥秘没有止境,对于科学家而言,板块构造只是了解地球运动的起点,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探索和发现。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水平运动是指板块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征之一。垂直 运动是指板块在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通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 内部的热运动引起的。
0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大陆在长时间内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这一学说最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上原本 只有一块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幔对流等原因,大陆 开始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05
板块构造学说的未来研究方向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
总结词
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深入理 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VS
详细描述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 心问题之一,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未来的 研究需要借助更高精度的地震监测数据、 地热流数据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数据,探究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板块运动的驱动 力。
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还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有助于理解地球的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地球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的分布和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 球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和规律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例如,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 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而火山活动则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热 点上。这些现象表明,地震和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03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和证明
地质证据
地层对比与拼合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推断出板块的运动方向和方式。例如,某 些地层在某些地区消失,而在其他地区出现,这表明板块曾经发生过移动。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数个大型和小型的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通过构造活动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从而导致地壳运动和地球表面地质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以板块为单位,根据构造活动而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数十块大块和更多的小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下方通过热对流作用而进行运动。
板块构造的概念是指地球外部的岩石圈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关系。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被认为是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单元,它们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能自主地运动。
而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块的运动包括了板块的碰撞、分离、滑移等过程,这种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机制。
地幔是地球内部由固态到半固态的岩石层,它由高温高压下的岩浆和熔岩组成。
地幔的热对流是指在地幔中由于内部温度不均匀导致的热量对流现象,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岩石层的变形和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源,它推动着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不断地运动和变形。
在地球的板块构造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板块的碰撞、板块的分离和板块的滑移。
板块的碰撞是指两块板块直接相互碰撞,这种碰撞常常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的分离是指两块板块由于地壳的张裂而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和新的地壳形成。
板块的滑移是指两块板块在相对运动中沿着断裂面滑动,这种滑移常常会引起地震活动。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就像是一部地球的“舞台剧”,在这个剧场里,地球的外壳被分成了好几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就像是演员们,时不时地就会“碰撞”一下,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哎呀,听起来好像挺复杂,但其实没那么难理解。
简单来说,地球的表面并不是一块坚硬的铁板,而是由这些板块组成的,它们在地幔上漂浮着,像浮在水面上的木筏。
你想,咱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个板块就是一块拼图,合在一起又会变得千变万化。
这些板块的运动有点像打麻将,可能在角落里慢慢移动,有时候又突然重重地一击。
哦,提到这儿,就得说说这些板块的分类了。
其实,板块主要分为两种: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就像咱们脚下的土地,海洋板块则是海底的部分。
它们之间的互动常常会导致地震、火山爆发等等,一言不合就“撕破脸”,真是让人捏一把汗啊!2. 板块的运动与相互作用2.1 板块运动的类型说到这些板块的运动,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向彼此靠拢、相互远离和侧向滑动。
想象一下,两个朋友在拥挤的地铁里,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肯定会互相碰撞;如果他们保持距离,就像是守着个人的“小空间”,那就没事了。
再加上有些人可能会不小心侧身而过,这就像板块之间的滑动。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逗呢?其实这些运动的结果可大了去了!比如,当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时,哇,那可是大场面!山脉就此诞生,像是大自然的礼物;而当板块远离时,海洋就会形成,咱们的海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制造”出来的。
所以,地球的面貌真是变化多端,谁能想到呢?2.2 板块边界的现象再说说板块边界,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在这里,碰撞和滑动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的诞生几乎都是在这些边界上,简直就像是个地震派对。
靠近这些边界的地方,往往地形复杂、地质活动频繁,居住在那里的人可得多加小心,尤其是那些热爱户外活动的人。
想想看,万一爬山时正好遇到小地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这些边界中,有些地方叫做“俯冲带”,这是个危险的地方,板块会在这里互相“打架”。
: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
岩土专业资料: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根据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和海底扩张说等理论为基础,综合大量海洋地质、海底地貌、地球物理(古地磁、地震和地热方面)的资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的块体结合而成,这些块体称为板块。
板块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称为板块构造。
洋脊、海沟、岛弧、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是板块的边界。
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区域。
各板块间的接合地带是相对活动的区域,这些地区具有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强烈岩浆侵入和造山运动等特征。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第07章 板块构造学说
第八章板块构造学说第一节地球内部的划分一.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根据地球内部的成分,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同心圈层。
其分层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波速或速度梯度有明显变化的深度称为不连续面或分界面。
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它们各占地球体积的0.5%,83.3%和16.2%;质量的0.3%,68.4%和31.3%。
地球内部分层:地壳:大陆地壳:花岗岩质,20~70km;海洋地壳:玄武岩质,7~10km莫霍面地幔:橄榄岩质,~2900km深古登堡面地核:铁镍质,2900~6370km地球内部分层-物理性质:岩石圈-厚约100km;软流圈(低速带)-100~350km;过渡带-400~700km深;下部地幔-700~2900km深;外核(液态):2900~5150km深;内核(固态):5150~6370km深第二节大陆漂移说固定论:大陆和大洋基本轮廓一成不变早年关于地球演化的学说在17世纪初冷却收缩山脉、地震发热膨胀地壳裂开形成海洋1855年Sir George Airy地壳均衡学说组成地表的物质密度不一较高的山有较深的山根在地球内部一.大陆漂移说的发展历程早年关于地球演化的学说1885年法国的施奈德●发表了一张两个大陆拼接的箭图,引发了南美与非洲曾是同一个大陆,而后来分开的大胆设想。
●1908年美国泰勒提出大陆漂移的概念●大陆块的相对移动,是使岩石挤压成现代山脉和岛链的原因。
●魏格纳于1912年全面系统地提出大陆漂移学说●1915年正式发表了《海陆的起源》●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轮廓非常吻合,似乎大陆沿大西洋发生过裂开和漂移。
●地质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相邻大陆在地质上有许多相似性与可拼合性。
●从古生物、古气候、古冰川活动等多方面加以证实。
二.大陆漂移说的证实1.地质学证据●非洲南部二叠系岩层组成的开普山脉向西延伸,这种岩层也出现在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这六个板块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地球板块一直在运动。
因为板块的运动,板块之间的结合部,频繁的地壳活动,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而板块内部因为远离板块之间的结合部,相对稳定。
根据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东非大裂谷所谓“生长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相互张裂、分离而形成的板块边界,对于宏观地形而言,如果是陆地板块的内部张裂,就会形成“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就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裂谷继续扩张就可能形成“海洋”,比如红海。
板块之间继续张裂,就有可能形成“大洋”,大西洋就是板块之间不断张裂而形成的。
海洋板块之间的张裂,就会形成“海岭”,由于板块之间张裂,地下深处的岩浆就会上升并喷出海底形成火山喷发,形成大洋中脊,也就是海岭,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都有海岭分布。
板块碰撞所谓“消亡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板块边界,地中海-喜马拉雅消亡边界和环太平洋消亡边界是最主要的两部分。
对于宏观地形而言,如果是陆地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通常会形成“山脉”和“高原”地形,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就是南亚次大陆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
如果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就会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等地理事物。
比如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日本群岛、千岛群岛等岛弧,并形成了马里亚纳海沟等海沟;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是唯一的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 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 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 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 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 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 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 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 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 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
板 块 构 造 学(Plate tectonics)
• 板块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 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 成、构造组合、分布和相互关系 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地质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 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 (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 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转换断层
•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 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 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 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 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地缝合线
•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 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 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板块的活动性
•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 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 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 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 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板块“边活内稳”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边界则是岩石圈相对 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断裂等活动频繁 板块因地幔对流的驱动而运动。以后有人进 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如中国板块、 菲律宾板块等。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解释了 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分布规律,因 而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接受。但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特别是在大陆内部板块构造理论的 应用还待进一步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22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
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
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
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
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
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潜没(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背后驱动力。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60年代兴起的一种构造运 动理论。它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陆漂移学说
最初于1912年提出大
陆漂移观点,1915年
出版《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系统论述大
陆漂移学说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南 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运动方向的一 致性 A.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 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
冰川的运动方向
B. 南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的运动方向
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
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 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 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 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
② 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③ 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 动性强烈的地带; ④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 质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岩石圈 岛弧 海沟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地质学理论,它注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的复杂构造,解释大小、形状、排列地貌,以及探讨岩浆活动随时间演变的规律。
这一学说是地质学家Alfred Wegener于1915年发表的《大陆漂移说》所促进,与以前的片麻(Gondwanaland)概念相比,其实新的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地质现象。
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上形成的大片岩石,称作板块。
这些板块是由温室效应和海洋环流等深部热力作用而不断分离漂移的。
板块在不断的漂移和碰撞中形成的碰撞带,形成了活动的地壳断裂带,并影响着大片陆块的运动,这就是形成“大陆漂移”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板块结构,它揭示了地球在深处的结构,直接影响着表层板块的运动。
根据板块结构的理论,地球深处的结构分为三层:内核、地幔和地壳。
地幔以上的部分,即地壳,可以被细分为若干块板,它们是由岩石和一些深层(岩浆)的漂移而形成的,它们的运动会影响表面的地貌,也会影响地质现象。
另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构造:锥形构造。
它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破裂带,在其周围形成一种新的构造,可以被用来解释早期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和洋壳变形。
最后,板块构造学说更强调了时间、过程和动力等方面,在解释地质现象时,结合了多重因素来分析,因此,板块构造学说对提高地质学的研究水平可谓至关重要。
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学理论,它改变了以往的片麻概念,并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为探讨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及洋壳变形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研究地质学方面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① ___欧_亚__板__块___ ② ___非_洲__板__块___ ③ ___美_洲__板__块___ ④ __南_极__洲__板__块__ ⑤ __太_平__洋__板__块__ ⑥ __印__度_洋__板__块__ (2)北美洲的落基山脉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
板块构造学说
临朐县寺头初级中学 刘树春
一、六大板块
通过观察, 说一说,六大 板块分别包括 哪些陆地和海 洋?
二、板块运动
1、在三张硬纸片上分别标注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和非洲 板块,将它们按照正确的方位拼好平放在课桌上,然后美 洲板块向西、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向东移动,从中感悟大 西洋的形成过程。
2、请用硬纸片演示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从中感悟地球块张裂 面积缩小,板块碰撞 升高,板块碰撞 位于板块内部
通过观 察,世界 火山地震 带与板块 分布有什 么关系?
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你能用板块理论 解释下列地震现象 的发生吗?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 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使地表隆起抬升 形成山脉 使地表发生断裂 裂谷或海洋
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预测或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1.红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2.地中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4.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有关。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 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观察下图,议一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 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里,我们该怎么办( ABEG)
A
B
C
D
E
F
G
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 ) 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新疆沙漠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