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第十六课时)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第16课时人教版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第16课时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学案【课时】第16课时【复习内容】世界古代史(2)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识记层次:①了解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②知道马可波罗来华,知道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③了解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④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⑤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⑥了解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考点辅导】1、希波战争前5世纪早期,崛起于西亚的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希腊军民顽强战斗,彻底战胜波斯侵略军,赢得战争的胜利。

奥运会上的“马拉松长跑“项目就是为了纪念其中一次重要的战役“马拉松战役”的英雄菲迪皮茨。

2、亚历山大东征(1)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

(2)亚历山大东征: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帝国→远征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伴随着暴力和血腥,但在客观上又使希腊文明与古代东方文化相结合,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罗马帝国的扩张公元前27年屋大维任罗马皇帝后,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到2世纪,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起幼发拉底河,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4、马可·波罗来华127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

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元朝任职。

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回到意大利后,根据他的口述有人写成了《马可·波罗行记》一书,在欧洲广为流传,书中介绍了繁荣富庶的东方,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5、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方法并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单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教案

备课活页纸第三单元共8 课时课题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课型新授第17 课时教学目标认知能力培养目标1、理解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社会状况。

2、比较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

3、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1、利用设备,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展现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

2、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1、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通过武装倒幕建立起的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事项一系列改革,是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它成为日本实行民族振兴的历史转折点,给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经验。

重点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明治维新对日本的重大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

体会日本不断对外学习的精神。

授课日期班级节次11、16 5(5班)难点11、17 4、5、6、7课2、1、5、3班关键无11、18 4(6班)手段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内容(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一次重大社会改革。

大化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明治维新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

1868年开始,明治政府进行了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型地主利益的改革。

新授:一、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忧:19世纪中期,日本是一个闭关锁国、封建落后的国家。

幕府统治时,天皇成了摆设。

德川幕府的统治腐朽而落后,为了阻止西方思想和基督教在日本传播,从17世纪30年代,德川幕府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对内则不断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国民分为四等,依次是士、农、工、商,以商人地位最低。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生活受到种种限制。

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威胁了幕府统治。

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并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初中历史第16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6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6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和重要历史事件。

2. 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行动。

2. 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

教学难点:
1. 秦始皇为何被称为“始皇帝”?
2. 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引入秦始皇的形象和一些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30分钟)
1. 秦始皇的生平和改革
简要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和他在位时所进行的统一行动及改革措施。

2. 秦朝政治制度和文化
讲解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对文字、货币、法律等方面的改革。

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小组讨论: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展示和总结。

四、复习与作业(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布置相关作业。

五、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秦始皇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2.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历史故事和实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精品学习2017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精品学习2017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官渡之战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官渡之战”一目,自主学习以下问题: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2.曹操实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3.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时间: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特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影响: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2.赤壁之战爆发于哪一年?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3.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3.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在统治区内努力经营,北方地区的经济比汉末有所恢复,东南和西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以后的统一局面奠定基础。

(1)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2)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3)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早期殖民掠夺》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欧洲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对外进行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行为:抢劫金银、贩卖奴隶、抢夺资源等。

2.殖民掠夺的范围: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

3.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地的影响: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传播了欧洲的文化和宗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融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国家的崛起。

学生对于殖民掠夺这一概念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抢劫、贩卖奴隶等行为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殖民掠夺行为产生反感,但对于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明确的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行为,掌握殖民掠夺的范围和主要方式;了解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殖民掠夺的行为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殖民掠夺的恶行,明白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地的破坏性影响,树立反殖义的思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行为,殖民掠夺的范围和主要方式,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殖民掠夺的行为和影响,以及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地的长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殖民掠夺的行为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殖民掠夺案例,让学生了解殖民掠夺的实际情况。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情感态度引导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殖民掠夺的恶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中图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6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1)

中图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6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1)

第16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出示图片(见上图):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跟我一同进入历史场景:
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产品博
给予学生方法指导:
件物品是否出现在展品中的依据。

教师倾听学生讨论,深入学生讨论,进行提问和指导,但不给结论。

材料二:兰开夏(英国工业城市)最初一批工厂全用童工。

童工常常工作
小时,仅有40分钟吃饭时间,还得用
分钟擦机器。

手指轧断,四肢被辗碎,事故层出不穷。

提问:这组图片和工业革命有何关系?
5.师生对话,进行小结:鸦片战争和第二。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活动,英国的殖民扩展,“三角贸易”以及荷法、英殖民争霸的基本史实。

2.探究欧洲殖民国家殖民掠夺的影响,正确看待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过程与方法将教材文字与相关地图结合起来,了解欧洲国家的殖民活动及相互间的争战,探究其活动给欧洲国家和被殖民地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殖民掠夺的根本原因;早期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

难点殖民掠夺的影响。

教学突破早期的殖民扩张以积累原始资本为目标,掠夺财富为主要手段。

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苦难很容易理解,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和影视剧的观看就能深切体会。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通过罪恶的奴隶贸易,西方殖民者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大量的财富流人欧洲,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本,同时也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这是殖民掠夺所产生的积极后果。

对于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体会理解。

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欧洲国家对新航路的探寻,通过多年的航海,他们探寻出哪些航线?生:从欧洲到非洲好望角、印度、美洲,还探寻出了从欧洲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环球航线。

2.师: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

自16世纪开始,他们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

他们的到来,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二、教授新课(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师:在新航路的探寻中,最活跃的也是取得了最大成就的两个国家是哪两个?生:葡萄牙和西班牙。

2.师:他们探寻航线是出于什么目的?生:寻找财富。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赛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赛课教学设计_1
教学内容
师生随笔
一感悟新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下列知识点)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背景:
1、为殖民扩张提供了便利。
2、首先进行殖民扩张的是和,接着是和等国。
3、在美洲,由于当地的印第安人遭到和,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4、欧洲人从非洲贩卖有利可图。
三角贸易航程的路线:
(1)出程:从( )出发到( )。
1、17世纪以后,英国相继打败、和。
2、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号称“”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
1、殖民机构:。
2、掠夺方式:17世纪,建立从事一些贸易活动;
18世纪中期,发动,扩大殖民居点,最后抢掠当地的。
3、殖民头目:
影响:
1、促进了英国的发展,国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国。
中学九年级历史导学案
课题
血腥的资本积累
课时
1
学习
目标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是最有力的证明
重点
难点
重点:“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难点:奴隶“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2、黑奴贸易中,殖民者将黑奴从非洲运往()
A美洲B欧洲C非洲D亚洲
3、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肆的屠杀()
A美利坚人B印第安人C日耳曼人D黑人
4、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人。
A英国 B葡萄牙 C西班牙D荷兰
5、在黑奴贸易中,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经营者的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6、贩卖黑奴贸易的出发点和终点均是( )
A欧洲 B非洲C美洲D亚洲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早期殖民掠夺》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

课文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揭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联系。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认识到殖民扩张的恶劣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多依赖于课堂听讲和教材阅读,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尚在培养之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掌握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殖民扩张的恶劣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史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殖民掠夺的过程及其影响。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早期殖民掠夺的历史背景,如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政策、殖民地的资源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早期殖民掠夺》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欧洲国家如何通过殖民掠夺积累原始资本,加速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和被侵略国家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具体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历史事实,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行为,掌握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对殖民地和被侵略国家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行为,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殖民扩张和掠夺对殖民地和被侵略国家的影响,以及殖民扩张和掠夺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历史事实。

2.比较教学法:比较不同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行为,分析其异同。

3.讨论教学法:学生讨论殖民扩张和掠夺对殖民地和被侵略国家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史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航路开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的主题——早期殖民掠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1.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活动、英国的殖民扩展、“三角贸易”以及荷、法、英殖民争霸的基本史实。

2.通过阅读教材,能正确说出“三角贸易”的路线以及“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过程。

3.分析欧洲殖民国家殖民掠夺的影响,正确看待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了解早期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殖民掠夺的影响情景导入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

自16世纪开始,他们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

他们的到来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知识点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__葡萄牙__和__西班牙__,其中侵占中国澳门的殖民国家是__葡萄牙__。

2.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自称“__无敌舰队__”,凭借这支舰队,西班牙在__美洲__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知识点二英国的殖民扩张3.1588年,英国海军与西班牙的“__无敌舰队__”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__英国__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4.“三角贸易”路线图是:__欧__洲→__非__洲→__美__洲→__欧__洲。

知识点三荷、法、英殖民争霸5.__荷兰__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6.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__英国__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__荷兰和法国__,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__日不落帝国__”。

7.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掠夺,把__欧洲文化__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__资本原始积累__,有助于__世界市场__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哪些?为什么呢?它们分别侵占了哪些殖民地?①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七年级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单元: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分析1. 本课的单元地位。

本课在第四单元中为开篇之作,三国鼎立的局面同样开启了漫长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时代。

这局部内容,交代了从东汉大一统到分裂的过程。

且由于民间演义的影响,人们对于这一阶段的内容有很多误解的地方。

所以,掌握这局部内容,对于理解历史开展的脉络,对于纠正长期以来的错误影响,都是必须的。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局部的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要理解这局部内容,必须厘清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的过程,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理解几次战役的影响。

官渡之战实际上是曹操势力增长的关键事件,赤壁之战实际上是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根底的关键战役。

在此之后,三家分别有了稳固的统治区域,为建立政权打下了根底。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三国鼎立〞实际上是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魏蜀吴三国建国的过程。

通过两次关键性战役的介绍,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一过程。

最后是如何认识这一过程,即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的背景、结果、影响;知道赤壁之战爆发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背景、主要过程、结果、影响;认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根底。

知道三国鼎立三个政权的名称、开创者、势力范围、都城等情况;了解三个政权的经济开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探究,认识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复杂过程。

通过史料的比照,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一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比照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下民不聊生的场景和三国鼎立局面下各国积极开展经济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客观上造成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安定。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知道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及影响;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初中世界历史16课教案

初中世界历史16课教案

初中世界历史16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艺复兴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 思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文艺复兴的定义和特点。

2.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1. 思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简要介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并问学生他们对这两个事件有何了解。

2. 学习新知识
1)文艺复兴的定义和特点:老师给学生讲解文艺复兴的定义和特点,如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对古典文化的重视等。

2)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老师给学生介绍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如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等。

3. 活动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4. 总结提升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世界历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一步探究这两个事件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 思考并写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和实例,深化学生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认识。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教案】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教案一、新课标标准新课标要求:通过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二、内容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同殖民扩张与掠夺紧密相连,这是由资本的贪婪性和扩张性决定的。

因此,要深刻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就需要了解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期间所进行的野蛮的殖民扩张行径。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习“三角贸易”和西欧列强疯狂掠夺的史实,使学生树立鲜明的是非观念,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与贪婪性并存的本质,以及殖民扩张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三、教学目标历史解释、时空观念: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活动,英国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以及荷、法、英殖民争霸的基本史实。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分析欧洲殖民国家殖民掠夺的影响,正确看待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家国情怀:通过对殖民主义罪恶的认识和批判,培养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教师活动西、葡殖民掠夺的背景?(2)学生活动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

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3)教师活动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完成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掠夺的史实?(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西、葡从殖民活动中获得了大量财富,却很快衰落下去——材料研读:商人一旦富有,所渴望的是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借以分享贵族的特权,对投资工业则望而却步。

——《世界近代史编》(6)学生活动葡萄牙和西班牙掠夺的财富未能转化为资本原始积累,而是被挥霍、浪费。

2.英国的殖民扩张(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英国殖民掠夺的方式。

(2)学生活动①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工业原料,原料产地);②英国殖民者贩卖非洲黑奴——三角贸易;③成立贸易公司——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

(3)教师活动英国殖民者贩卖非洲黑奴——三角贸易的史事(4)学生活动目的:为获取更大的利益核心贸易:黑奴贸易最大黑奴贩子:英国(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评价“三角贸易”。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教案人教版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教学难点: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1世纪是蓝色的世纪,海洋,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国政治家沃尔特·雷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早在500年前,为了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权,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演绎了一幕幕大国兴衰的历史大剧,今天让我们回到500年前的欧洲,看看西方各国如何进行殖民霸权的角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6世纪)1.教师提问:葡萄牙、西班牙为何最先进行殖民扩张?提示:最先开辟新航路。

2.教师提问:它们扩张的情况如何?提示: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据点与商战(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以殖民据点为基础进行掠夺式贸易;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一个殖民大帝国。

3.教师过渡:16世纪西葡两国建立起以亚洲、非洲为主的东方殖民帝国和以美洲为主的西方殖民帝国,成为最早的海洋霸主,两国在殖民地进行赤裸裸的残酷掠夺,财富像水一样流进西葡两国,如何支配这些财富呢?两国都是封建君主制国家,把掠夺来的财富主要用于购买法国、荷兰、英国的奢侈品,财富又像云一样地飘走了,西葡的辉煌成为过眼云烟,代替其殖民霸主地位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风车王国”。

目标导学二:“风车王国”——荷兰(17世纪)1.教师提问:荷兰扩张的情况如何?提示:一度控制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强占中国台湾;在好望角经营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教师讲述:荷兰位于欧洲北部,一半以上的国土低于海平面;国土面积只有葡萄牙的一半,比西班牙小得多;人口只有150万;资源如煤、铁等缺乏。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教案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学习目标】1.识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国殖民掠夺史实,三角贸易的概况等基本史实。

2.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中,认识殖民国家的贪婪与残暴;简述英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原因和条件,认识“三角贸易”的内容和历史影响。

3.理解欧洲殖民掠夺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早期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

难点:早期殖民掠夺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表格梳理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观看大国崛起中殖民掠夺片段的视频。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

自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们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

他们的到来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灾难呢?自主学习1.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哪两个?2.找出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概况,完成下表。

3.英国殖民扩张的方式是什么?三角贸易的原因、路线、影响分别是什么?4.找出荷、法、英殖民活动。

5.思考如何评价早期殖民掠夺?探究新知概念解读殖民:一个国家用暴力去国外抢占它国土地,再将本国人民转移过去,繁殖起来,为本国牟利。

早期殖民掠夺:早期特指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夺取殖民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背景:①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市场和原料;②新航路的开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

2.概况:材料研读材料一:据统计,从1493年到1600年,葡萄牙人仅在非洲就掠走了27万多公斤黄金;从1521年至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公斤,白银为1800万公斤。

材料二:商人一旦富有,所渴望的是取得地产,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借以分享贵族的特权,对投资工业则望而却步。

——《世界近代史编》根据材料分析,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获得了大量财富,却为什么很快衰落下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殖民地掠夺的财富,被王室和贵族挥霍浪费了,未能转化为资本,未能推动国内资本的原始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九年级下册)中店乡汪神学校杨国梁第十六课时【授课时间】(5.12\5.16)*以学校安排中考复习时间为依据,每一课时用两节课复习。

【复习内容】世界现代史(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考纲要求】(1)了解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认识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3)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了解苏联解体。

【自主学习,完成练习】1、俄国十月革命发生时间是1917年11月7日,领导这场革命的伟大导师是___,拉开俄国十月革命序幕的是______武装起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2、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和斯大林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列宁实施了一场改革史称______,它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这场改革取得了成功,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斯大林实施了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由此形成了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史称______。

邓小平对这两种模式曾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3、苏联建立的时间是1922年解体解体的时间是1991年底实质是___的改变,影响是标志着___格局的终结。

【考点导学】一、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2、经过: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1921年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③作用(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

④评价: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斯大林时期1、成就: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斯大林模式①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形式(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②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

③主要表现:经济方面,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与法制观念建设。

④评价:(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存在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⑤启示:农、轻、重应按比例协调发展;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等。

三、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背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②时间: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③主要内容: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

在经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④结果和影响:(失败)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在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目的:针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停滞局面。

②内容: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3、苏联解体①原因:(1)历史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政治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3)外部原因:西方势力的影响。

西方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②时间:1991年底,苏联解体。

③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④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⑤苏联的解体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这种挫折只是苏联这种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⑥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4)要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中考例析】例1:(泰州市)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斯大林模式有很多弊端,这些弊端包括工、农比例失调;经济效益差、能耗高;以及在建立集体农庄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等等,所以,A、B、C都正确,而“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说法有误,社会主义经济也包括商品经济。

故选D。

例2:(攀枝花)1992年,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人地址中写的国名应是:A、苏联B、俄罗斯C、苏维埃俄国D、沙皇俄国[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俄国各个时间段的国家名称的识记情况。

1992年时苏联已经解体,此时的国家应写俄罗斯。

故选B。

【目标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右图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与它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B.珍珠港事件C.诺曼底登陆D.海湾战争2、小张在学习了十月革命后对其进行了评价,其中错误的评价是()A.这是人类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B.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D.这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伟大革命3、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世界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就是()A.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B.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C.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改良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4、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表明他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有益探索的是()A.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D.创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6、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7、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是()A.两极格局开始形成B.世界局势日趋紧张C.两极格局彻底结束D.霸权主义主导世界8、下列各项中,使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事件有()①彼得一世改革②1861年改革③1917年“二月革命”④十月革命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9、(15三明)苏联于1922 年成立,1991 年解体,它的“缔造者”和“终结者”分别是A.列宁戈尔巴乔夫B.列宁赫鲁晓夫C.斯大林赫鲁晓夫D.斯大林叶利钦二、材料解析题(2015泉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表1表1: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注:普特=16.8千克——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2、概括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的原因。

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国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4、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ADACC 6―9CCDA二、材料解析题: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新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看法:肯定(赞赏)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做法,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