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合集下载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免费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免费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免费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形
势下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二、积极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面综合
利用政策、减税降费、贷款贴息、科技支持、市场配套、人才引进、资源
配置和环境保护等手段,激发市场活力,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
主体蓬勃发展。

三、加强与新兴产业相关产业的政策协同。

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以技术创新成果和产业链条上下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为抓手,促进各领域政策、产业、科技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

四、加强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新兴产业的人才
培养,实施终身学习的政策,提升新兴产业的人才素质。

五、加强新兴产业领域政策研究。

及时研究制定新兴产业相关政策,
完善产业政策科学性和利益收益性,确保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和持续性。

六、落实社会投资。

国务院发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发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七 大产 业确定 突破 方 向 :
民 经 济 的 先 导 产 业 ; 新 能 力 大 幅 提 升 , 握 一 批 关 键 核 心 创 掌
节 能 环 保 产 业 : 效 节 能 环 保 、 源 高 资
循 环利 用技 术及 相关 服务 业。
新 能 源 产 业 : 能 、 阳 能 、 能 以 及 核 太 风 生物 质能 。 信 息 技 术 产 业 : 一 代 信 息 网 络 、 三 新 “
贷为 例 , 国家 将开 展 知 识产 权 质 押 融资 、 产 业链 融资 等创 新信 贷方 式。
深 化 九 方 面 体 制 改 革 : 改 委 特 别 提 发 出 , 对 制 约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的 体 制 针
“ 定 ” 出 , 据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的 特 征 , 足 中 国 国 决 指 根 立
业 的 整 体 创 新 能 力 和 产 业 发 展 水 平 达 到 世 界 先 进 水 平 , 经 为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支 撑 ” 。
根 据 “ 定 ” 中 国将 组 织 编 制 国 家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决 ,
网” 合 、 联 网 、 计 算 。 融 物 云 生 物 产 业 : 物 技 术 新 药 , 物 医 学 生 生 工 程 、 物 育种 、 色农 用和 海洋 生物 等。 生 绿 高 端 装 备 制 造 业 : 空 和 高 铁 等 到 世 界 领 先 水 平 ; 成 一 批 具 有 国 际 影 在 形
响 力 的 大 企 业 和 一 批 创 新 活 力 旺 盛 的 中 小 企 业 ; 成 一 批 产 建 业链 完善 、 新 能力强 、 色 鲜 明 的战略 性 新兴 产 业集 聚 区。 创 特 根据 “ 定 ” “ 经过 1 决 ,再 0年 左 右 的 努 力 , 国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中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

为此,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

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新兴产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因此,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力度。

决定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建立健全创新投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

决定强调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性。

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支持体系,为企业提供贷款、税收优惠等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

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和装备购置,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决定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的措施。

要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提高我国在国际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打破市场壁垒,拓展出口市场,实现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此外,决定还强调了加强规划和统筹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统筹解决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做好培育和孵化工作。

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加强监管,推动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决定国发〔2018〕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地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地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地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地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地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地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地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地根本要求.<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地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地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地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地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地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地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地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地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地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地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地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地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地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地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地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地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地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地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地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地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十年左右地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地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地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地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地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地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地智能制造装备.<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地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地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M、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等地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地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地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地政府科技计划工程,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地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地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地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地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地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地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地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地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地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支持知识产权地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地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地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地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地奖励力度.<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地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地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地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地环境.<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地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实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地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地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地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地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地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地工程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地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地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地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工程.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地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共同形成国际标准.<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地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地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地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地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地税收政策地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地税收支持政策.<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地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地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力度.<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地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地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地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地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地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地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地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地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地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地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地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地贡献.国务院二○一○年十月十日。

国家高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家高新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的 关 键 时 期 ,工 业 化 城 镇 化 加 速 发
展 ,面 临 着 日趋 紧 迫 的 人 口 、 资
产 业 ,努 力 抢 占新 一 轮 科 技 经 济 竞
争 制 高 点 。 因此 ,加 快 培 育 发 展 战
源 、环 境 压 力 ,现 有 发 展 方 式 的 局
限性 、经 济 结 构 状 况 以 及 资源 环 境
和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业 。 胡 锦 涛 总
比 重 仅 87 .‰ 这 种 依 靠 大 量 。
兴 产业 。
国 际金 融 危机 不仅 加 深 了 我们
认 识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的 重 大 意
我 国 目前 以 世 界9 %的 耕 地 养 活 了 2 %的 人 口 是 了 不 起 的 成 绩 , 但 到 0 2 3 年 ,我 国 人 口接 近 1 亿 ,人 均 00 5 耕 地 面积 要在 目前13 亩 的水 平 上减 .8
TeB eCeHu 特 别 i a
【 政策导航 】
《 国务 院关 于加 快培 育和发展 战略性新 兴产 业 的决 定 》解读
I - 一 一 _ | I - _ ■| l I
问 :请 简 要 介绍 《 决定 》制 定 的背 景 和 主 要 过 程 ?
答 :我 国 正 处 于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矛 盾 也 越 来 越 突 出 。2 0 年 , 我 国 09
生 产粗 钢 56亿 吨 ,水 泥1 .亿 吨 , .8 5 6
成 小 康 社 会 ,到 本 世 纪 中叶 基 本 实
现 现 代 化 的 宏 伟 目标 ,要 保 持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必 须 深 入 贯 彻 落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解读(后续)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解读(后续)
能源汽车产业 。
巩 固基 础 研 究 、加 速 推 进 产 业 化 、 有 序 促 进 大 规 模 应 用 为 主 线 , 力 利 用 大 生 物 技 术 开发 重 大 疾 病 防 治 新 药 , 加 快 发 展 新 型 生物 医 学 工 程 产 品 , 化 强 重 要 粮 食 作 物 、 济 作 物 、 禽 和 水 经 畜 产 品 等 为 主 要 对 象 的 生 物 育 种 产 业 发 展 , 进 绿 色 农 用 生 物 产 品和 海 洋 促 生 物技 术产 品 的发 展 。 进 生 物 制 造 推
业发展 的比较优势 , 做 强我国源自息 从术 和 装 备 ,大 力 推 进 新 型 材 料 产 业 化 , 力 推进 大 宗 高 端 材 料 规 模 化 生 大
产应用。
产 业 的 需 求 出 发 ,未 来 应 以 建 设 宽 带 、 在 、 合 、 全 的信 息 网 络 基 础 泛 融 安 设施 , 进“ 网” 合 , 进物联 网、 推 三 融 促 云 计 算 的研 发 和 示范 应用 为 主 线 , 增 强 集 成 电路 、 型 显 示 、 端 软 件 等 新 高 核 , 础 产 业 的发 展 能 力 , 速 网 络 t基 2 加 增 值 服 务 等 新 业 态壮 大发 展 。 从 生 物 产 业 看 , 命 科 学 和 生物 生 技 术将 是 从 根 本 上 影 响 2 世 纪 人 类 1 发 展 的 重 大 领 域 , 对 改 变 消 耗 自然 将 资源 的 传 统 发 展 模 式 、 建 绿 色 可 再 构 生 产 业 体 系 、 进 人 类健 康 产 生 革 命 促 性 影响 。 国 在 生 命 科 学和 生物 技 术 我
六 、 快 培 育 和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加
业 ; 是 以提 高人民健 康水平 、 进 三 促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指 导 ,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握 世 界 新 深 把 科 技 革 命 和产 命 的历 史 机 遇 , 向经 济 社 业革 面 会 发 展 的重 大需 求 , 加 快 培 育 和发 展 战 略 性 把 新 兴 产 业 放 在 推 进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和 经 济 发 展 方式 转 变 的 突 出位 置 。积 极 探 索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规 律 , 挥 企 业 主 体 作 用 , 大 政 策 扶 发 加 持 力 度 , 化 体 制 机 制 改 革 , 力 营 造 良好 环 深 着 境 , 化 科 技 创 新 成 果 产 业 化 , 占 经 济 和 科 强 抢 技 竞 争 制 高 点 . 动 战 略性 新 兴 产 业 快 速 健 康 , 推 发展 ,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 为
国务院关 于加快培 育 和发展 战略 性新兴产业 的决 定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是 引 导 未 来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重 要 力量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已成 为 世
选 择
我 国人 口众 多 、 均 资 源 少 、 态 环 境 脆 人 生 弱 , 处 在 工 业 化 、 镇 化 快 速 发 展 时 期 , 临 又 城 面 改 善 民生 的 艰 巨任 务 和 资 源 环 境 的 巨 大 压 力 。 要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 须 实 必
( ) 本 原 则 二 基
源 、 息 、 物 等新 兴 产 业 快 速 发 展 。我 国要 在 信 生
未 来 国际 竞 争 中 占据 有 利 地 位 , 须 加 快 培 育 必 和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 握 关 键 核 心 技 术 及 掌 相 关 知识 产 权 , 强 自主发 展 能 力 。 增

国务院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 院总 理 温 家 宝 9月 8日主 持 召 开 国务 院常 务 会议 ,审议 并原 则 通 过 《 国务 院 关于 加 快 培 育 和发 展
引 导 推 动 相 结 合 , 技创 新 与 实 现 产 业 化 相 结 合 , 科 深
化体制改革 , 以企业 为主体 , 推进产学研结合 , 战 把 略性新 兴产业培育 成为 国民经济的先导 产业和支柱
格局。
有重要意 义 。必须 坚持发挥市 场基础性作 用与政府
中 国 5 0强 9年之 变 勾 勒 中 国经 济 前行 轨 迹 0
2 1 中国企业5 0 00 0 强榜 单4日在安徽合肥发布 。 新
出炉 的 榜 单 显示 ,2 1 国企 业 5 0 的营 业 收 入 总 0 0中 0强
额和资产分别超过 2 万亿元和 9 万亿元,刷新历史 7 1
会 议 强 调 , 快培 育和 发 展 战 略性 新 兴产 业 , 我 加 是
国新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大 战略任务 。要加强组织
领导 和统 筹 协 调 , 制 国家 战略 性 新兴 产 业 发展 规 划 , 编
制 定 产业 发展 指 导 目录 ,优化 区域 布 局 ,形 成 各具 特
色 、优 势 互 补 、结 构合 理 的战 略 性 新兴 产 业 协 调 发展
产业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现阶段 , 节能环保、新一代
信 息 技术 、生 物 、高 端 装 备 制造 、新 能源 、新 材料 和 新 能源 汽 车 七 个 产 业将 被 重 点 培 育 ,加 快 推 进 。 会 议 指 出 ,加 快 培育 和发 展 以重 大 技术 突 破 、重 大 发 展 需 求 为 基 础 的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对 于 推 进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和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提 升 我 国 自主 发 展 能 力 和 国 际竞 争 力 , 进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展 , 促 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Vo . 8, . 0 1 2 No 1
中 国 资源 综 合 利 用
21 0 0年 1 月 O
C ia eore o pe es e ti t n hn sues m rhni iz i R C v U l ao
o 政 策 法 规
国务 院关 于加快培育和发展 战略性新 兴产业 的决定
动 传 统 产 业 升 级 、 起 点 建 设 现 代 产 业 体 系 , 现 高 体
以邓 小 平理 论 和“ 个代 表 ” 要 思想 为指 导 . 三 重 深入 贯彻 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 握 世界 新 科 技革命 和 把
产业 革命 的历史 机 遇 , 向经 济 社会 发 展 的重 大需 面 求, 把加 快培 育 和发展 战 略性 新 兴产 业 放在 推进 产 业结 构升 级 和经济 发 展方式 转 变 的突 出位 置 。 积极 探索 战略 性 新 兴产 业 发 展 规 律 ,发 挥 企 业 主 体 作 用 , 大政 策 扶持 力度 , 化体 制 机制 改 革 , 加 深 着力 营
战 略性 新 兴产 业 是 引 导 未 来 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
加 快 培育 和发 展 战 略 性新 兴 产 业 具 备 诸 多 有
利 条件 。 面 临严 峻挑 战 。 也 经过 改革 开放 3 0多年 的 快 速 发 展 , 国综 合 国力 明显 增 强 , 技 水 平 不 断 我 科 提高 , 建立 了较 为 完 备 的产 业 体 系 , 别 是 高 技 术 特
重要 力量 。 展 战略性 新 兴产业 已成 为世界 主要 国 发
家抢 占新 一轮 经济 和科 技 发展 制 高 点 的重大 战略 。 我 国正处 在全 面建 设小 康 社会 的关键 时期 , 必须 按

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决策。

本文将探讨这些决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背景和原因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二、决策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明确目标和定位: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2.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降低产业链上下游的融资成本。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发展体系,打破壁垒,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正。

4.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吸引力。

优化人才流动和流通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5.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和竞争,推动我国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加强国际科技和技术标准的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三、意义和影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一决定将加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这一决定将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地位提供有力支撑。

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际 规 范 和 国 内法 律 中国 不 会 将
思的问题。 姚坚还表示 ,中国对稀土的管制是符合矿产资源法和 对
外 贸易 法的 有 关 规 定 ,同 时 也符 合 国际 上 的 有 关 规 定 中国 之 所 以在 对 稀 土 的开 采 和 出 口方 面采 取 限制 .主 要 是 出于 保 护环 境 、实现 可 持续 发 展 的需 要 。早 期 稀 土的 出口没有规 范 .
金 融政 策 支 持体 系 , 引导和 鼓 励 社 会 资金 投 入 。
息技术 、生物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
商务部 : 不会把稀土出口作为封锁手段
商 务 部 新 闻 发言 人 姚 坚 1 月 0 1 日表 示 , 中国对 稀 土 的 开 采 、 5 生 产 、 出 口采 取 限 制 措施 符 合 国
姚坚表示.中国稀土的储 量占全球 的3 % .但 贸易额却 O
占 9 % , 中国 稀 土 的储 量低 于加 工生 产 量 ,这说 明有 很 多国 O 家在 储 备 稀 土 ,这 是 一 味指 责 中国 的那 些 稀 土 进 I国应 当反 Z I
稀 土 监管 主要 是 出于环 保 考虑 ,是 不 得已而 为之” 。
严重依赖中国稀土出口的国家产生担忧,并呼吁中国加大稀土
出口
段 会在这~方面加强 国际合作 .对于中国稀土的生产和冶
炼 方 面存 在 的 问题 , 中国要 提 升技 术 水平 加 强 和 别 国技 术 领域 的 合 作 ” 。
此 前 , 商务 部 部长 陈 德 铭 等 主 管 官员都 相继 表 示 ,加 强
由于技 术 水平 低 ,不 规范 开 采导 致了大 量 环境 问 题的 出现 . 中
稀 土出 口作 为封 锁 的手 段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的重点领域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的重点领域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的七大产业和35个重点领域(一)节能环保产业1、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2、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3、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4、煤炭清洁利用技术5、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2、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3、三网融合产品及技术4、物联网产品及技术5、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6、核心基础产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7、数字虚拟等技术(三)生物产业1、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2、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3、创新药物大品种(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4、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5、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技术6、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7、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航空装备(重点发展以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产业及配套产品)2、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的装备及产品)3、面向海洋资源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4、智能制造装备(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五)新能源产业1、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2、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及推广应用3、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技术4、风电技术装备5、智能电网技术及产品(六)新材料产业1、新型功能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2、先进结构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3、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七)新能源汽车产业1、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制造关键技术和产业化3、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4、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制造技术及产业化。

国务院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资
讯)
国 家 循 环 经 济 统 计 试 点 工 作 启 动
为全 面贯 彻落 实 《 环经 济促 进 法 》 科 学评 价 循 , 循 环 经 济 发展 成 效 , 国家发 展 改 革 委 、 国家 统 计 局 近 日下发 了《 于开 展 循环 经 济统 计试 点 工作 的通 关 知》 ,将资 源产 出率 确 立 为反 映循 环 经济 发 展水 平 的综 合 性 指标 。 确定 在 山西 省 和 浙 江省 、 并 山东 省
制定完善促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 的税 收支持政策 。
主要任 务 和扶 持政 策 。( ) 我 国 国情 和科 技 、 一 从 产
鼓励金融机构 加大信贷支持 , 挥多层次 资本 市场 的 发 融资功能 。 大力发展创业投 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
会议 强 调 , 快 培育 和 发 展战 略性 新 兴 产业 是 加 我 国新 时期 经 济社会 发 展 的重 大 战略任 务 。 要加 强 组织 领 导和 统筹 协调 , 编制 国家 战 略性 新 兴产 业 发 展规 划 , 制定 产业 发 展指 导 目录 , 化 区域 布 局 , 优 形 成 各具 特 色 、 势互 补 、 构 合理 的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优 结
Vo .8, g 1 2 No.
2 0年 9月 01
中 国资 源 综 合 利 用 C ia eo r s o pees e ti t n hn suc m rhni iz i R eC v U la o
o 新

国务 院决定 加快培育 和发展七 大 战略性新 兴产业
近 日。 国务 院召开常务会议 , 审议并原 则通过《 国 务院关 于加 快培育和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决 定》 。 会议 指 出 ,加 快培 育 和发 展 以重 大 技术 突破 、 产 业化 和产 业 集 聚发展 。 ( ) 极 培育 市场 , 三 积 营造 良好 市场 环 境 。 组织 实施 重大 应用 示 范工 程 , 支持 市 场拓展 和商业模 式 创新 ,建立行 业标 准和重 要产 品技术标 准体 系 , 完善 市场 准入制 度 。 四) ( 深化 国际

解析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解析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解析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是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其决策意见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影响力。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下面将对这一决定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

首先,决定明确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竞争优势。

决定指出,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它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矛盾,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

其次,决定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重点。

决定提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四个重点任务,以及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创新创业等三个重点领域。

决定明确指出,要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手段,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决定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例如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三,决定明确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责任和保障。

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决定要求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机构,负责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并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负责。

此外,决定还提出了保障机制,包括加大财力支持、加强技术支持、完善法律法规等,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责任和保障。

最后,决定强调了加强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决定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构建创新型国家。

决定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进一步强调了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一)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四)深化国际合作。

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五)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1]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7大战略新兴产业及细分领域整理

7大战略新兴产业及细分领域整理

7大战略新兴产业及细分领域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9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锁定了7大战略新兴产业。

其中:1、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建筑节能领域、污水处理领域、节能电力电子设备领域、绿色节能照明领域、垃圾发电领域5大类)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则包括我国高速铁路等技术;3、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等;(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2大类)4、新材料产业,包括以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的应用;(建材、化工新材料、水泥制造、玻璃制造、陶瓷制造、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等7大类)5、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

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4大类)6、新能源产业,是指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的发现和应用;(锂电领域、风力发电领域、核能核电领域、光伏太阳能领域、氢能领域、乙醇汽油领域6类)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主要指互联网、云计算为技术基础的一些新兴平台等。

(3G领域、物联网领域、3D领域、三网融合领域、移动支付领域5大类)在圈定七大产业的同时,会议还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并强调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

不过尚未提出政府投资的具体规模,但明确提出将建立“稳定投入增长机制”。

财政支持主要在加大政府投资和税收政策两方面体现。

一是通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二是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

融资支持主要通过四个渠道,分别为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国务院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领先水平 ; 成一 批 具 有 国际 影 响力 的大 企 形 业 和一批 创新 活 力 旺盛 的 中 小企 业 ; 成 一 建
高端 软件、 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提升 软件服务 、 网络增 值服 务等 信 息服务 能 力, 加
快重要基础 设 施智 能化改 造。大力 发 展 数字 虚拟等技术 , 促进 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
用, 开拓 多元 化 的太 阳能光 伏 光 热发 电市 场。
提高风 电技术装 备水平 , 有序 推进 风 电规 模化
发展, 加快适应 新 能源发 展的智 能 电 网及 运行 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际合 作与 交流 , 积极 探索 合作 新模 式 , 在更 高
层 次上 参 与 国际合 作 。 加 快培 育和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 须 必
调 , 战 略性新 兴 产业发 展提 供 动力和 条 件。 为
( 源 : 国纺 织经济 信 息 网) 来 中
特种玻 璃 、 能陶 瓷 、 功 半导 体 照 明材料 等 新型
功能材 料 。积极 发展 高 品质 特 殊 钢 、 型 合 新 金材料 、 程 塑 料 等先 进 结 构 材 料 。 提 升 碳 工
七 、 能 源 汽 车 产 业 新
着力 突破 动力 电池 、 动 电机 和 电子 控 驱 制 领域关 键 核 心 技 术 , 进 插 电式混 合 动 力 推
推进 生 物 制 造 关 键 技 术 开 发 、 范 与 应 用 。 示 加快 海 洋生 物技 术及产 品的研 发和 产业 化 。
以先进 技 术 为 支 撑 的废 旧商 品 回 收 利 用 体
系 , 极推进 煤炭 清洁利 用 、 积 海水 综合利 用 。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

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

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

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

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

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

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

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

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

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

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

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

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

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

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

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

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

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

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

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

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

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

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