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熔化和凝固 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教案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教案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2. 让学生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 难点:完整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提问: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b. 学生回答: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熔化和凝固。

2. 新课讲授a. 教师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b. 教师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c. 教师演示实验: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学生实验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b.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4. 总结与拓展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果。

c. 教师提问:熔化和凝固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 演示法:教师演示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4. 讨论法: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拓展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晶体与非晶体区别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熔化和凝固的应用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熔化和凝固_教案

熔化和凝固_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的。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冰、松香、温度计【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探究、讨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气态变为液态或液态变为气态,知道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关系。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固态和液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教学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1.活动:探究冰、松香的熔化特点请四位同学,两人一组合作,分别对冰和松香进行研究,每过半分钟,一人读温度计,一人描述物质的状态,其它同学把数据填入书上的表格。

实验完成后,让同学把所测得数据在时间温度图上描点,并引导他们用光滑的曲线描绘出来。

引导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在熔化时两物质的不同点。

结论:冰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晶体:固体在熔化时,虽然受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同时此时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熔点。

非晶体:固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主要看固体在熔化时有没有固定的温度,即有没有熔点。

2.引导学生查表:查钨、锡、冰、固态水银的熔点并分别做出一些解释,白炽灯为什么用钨丝;为什么在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3.由于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它的过程与熔化恰恰相反。

根据熔化的曲线图,让学生推导出凝固的曲线图,并分别讨论、争论、操作、作图得出凝固结论。

液体不同点相同点有无凝固点熔融状态的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放热有熔融状态的非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下降放热无4.熔化、凝固的应用课外活动: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熔化、凝固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避免?。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9篇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

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解式。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

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

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熔化和凝固_教案

熔化和凝固_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

(2)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直观的表示物理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1.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不变,与学生平时的习惯性理解有所不同。

2.由熔化反推凝固过程的特点【教学准备】大试管(2只)大烧杯(1只)、铁架台(1只)、酒精灯(1只)、冰屑、石蜡屑、搅棒(2只)。

【教学过程】一、引入能否利用蜡烛制造一个蜡制小动物?通过观察蜡烛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说明物质的固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引入新课二、传授新课1.熔化和凝固的定义(1)直接通过引入的例子,自然得出定义(2)列举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穿插观察书本图片,正在消融的冰凌;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雪山(长江的来源)(说明自然界的和谐变化之美)2.通过实验探究熔化特点(1)冰的熔化实验(由学生记录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状态和温度的关系)状态温度(2)石蜡的熔化实验状态温度总结:根据温度时间画出图像(介绍拐点及温度、物态情况)对比石蜡和冰的熔化过程,有何联系和区别?联系:都吸热结论:熔化要吸热学生谈谈生活中的应用酒中加冰,降温;冰敷用0摄氏度的冰和等量的0摄氏度的水来冷却物体,哪一种效果更好。

区别,熔化时温度变化情况不同我们可以根据些将自然界的物质分为两类,一类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称为晶体。

另一类,熔化时温度保持变化,称为非晶体。

介绍常见的晶体:金属、海波、冰、食盐、明矾非晶体:玻璃、沥青、塑料、石蜡、松香观察熔点表:找出熔点最高的物质――钨,学生说明灯丝用钨的原因。

熔点较低的金属――锡用锡焊接金属水银――常温下为何是液态能用铝锅来熔铁吗?学生归纳总结:晶体熔化的条件-10摄氏度的冰放入20摄氏度的房间是否能立即熔化3.根据熔化特点反推凝固特点总结:(1)晶体凝固温度不变,而非晶体改变(2)同一物质凝固点和熔点是相同的在很冷的地区,测气温你会选择酒精温度计还是水银温度计呢?为什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摄氏度呢?熔化要吸热,凝固呢?放热在北方,菜窖中会放入几桶水,来防止菜冻坏?为什么?4.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不利:应用:制塑。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改变的基本过程之一。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

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4. 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生活实例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解释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3. 分析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讲解熔化需要吸热,凝固需要放热;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或凝固点)是熔化和凝固发生的必要条件。

4. 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温度、物质的种类和杂质等因素对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影响。

5.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内容要非常条理地进行整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高二年级物理课教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得出,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2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回顾,重点是与会考知识点的结合。

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

以会考要求为准。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选修3—2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三章《交变电流》,第四章《远距离输电》,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

在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通过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2的教学。

在后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对高一必修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

旨在期未的会考考试中让学生以充足的知识与信心去通过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仔细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与会考要求,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精选篇2一、指导思想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盐、水、盐花、温度计等。

2.实验材料:冰块、蜡烛等。

3.教学资源:PPT演示、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1.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联系,如冰块融化、蜡烛熔化等。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其他物质的熔化或凝固现象?请举例。

步骤二:理论讲解和示范实验(20分钟)1.使用PPT演示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解释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3.运用实验演示,展示盐的熔化与冰的凝固过程,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解释。

步骤三:小组讨论与实验设计(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有哪些物质可以熔化和凝固?它们的熔点和凝固点分别是多少?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相同物质的不同形态、不同温度等。

–观察指标:物质的状态变化、温度变化等。

–实验步骤:详细写出实验所需材料和操作步骤。

步骤四: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30分钟)1.学生按照小组讨论的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温度变化等数据。

2.小组内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相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的规律,并与其他小组分享结果。

步骤五:实验报告与展示(15分钟)1.每个小组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报告的汇报与展示。

四、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0℃以下的温度可以仍然保持液态?2.给学生提出更多的观察题目,如铁水出现的凝固现象、冰淇淋融化等,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和探索的兴趣。

3.分组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或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和原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一课时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一课时

《融化和凝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融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融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融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融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融点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融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蜂蜡融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融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探究物质融化的过程;2.融化时有没有融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融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改变。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利用物态变化的例子。

如工厂里浇铸金属零件。

引出:融化与凝固的定义。

提出问题:1.融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2.融化的过程有什么特点?3.不同物质的融化过程是否相同呢?二、新课学习探究——物质的融化与凝固将学生分组,观察海波融化实验图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后回答。

1.在做海波融化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加热?2.烧杯中的水量多少恰当?3.温度计的液泡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4.要记录什么数据?怎样记录数据?5.如何更好的描述数据?6.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7.参考教材,你能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吗?观察物质的融化过程展示:松香的融化过程(动画)海波的融化过程(动画)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并指导学生用图象来描述实验。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课题熔化和凝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实验报告等.教学难点1.对熔化、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理解.2.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像的区别.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3.固态物质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有规则的,非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备课笔记进行新课熔化和凝固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生: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等,这些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成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变化的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初、末状态相反,它们是互逆的两个过程.板书:1.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质的温度有关.2.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4.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两个过程.【例1】(多媒体展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关的物质状态.(选填“固”、“液”或“气”)(1)用铁水铸造成铁锅:态变成态.(2)钢锭变为钢水:态变成态.(3)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态变成态.答案:(1)液固(2)固液(3)固气【例2】(多媒体展示)夏天,久放在冰箱里的西瓜会变得很硬,甚至刀都切不动,则西瓜在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溶化C.凝固D.融化解析:西瓜虽是固体,但里面含的汁液是液体,液体在低温状态下变成了固体,所以是凝固现象.答案:C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熔化、溶化和融化三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可以混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吸热转变成水;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溶化;融化是冰、雪等变成水.(2)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而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思考题:(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2)雨水是什么物态?(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2)雨水是液态.(3)水蒸气是气态.物质的聚集状态叫做物态,物态通常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新课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2)猜想与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①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陶土网、烧杯、试管、计时器、海波、石蜡、水等.②进行实验:a.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学教案—熔化和凝固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学教案—熔化和凝固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学教案—熔化和凝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3.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三、课前准备学生实验,二人一组。

每组铁架台、温度计、烧杯和冰块。

教师:铁架台、蜡烛、温度计、酒精灯、烧杯(大、小各一)及适量酒精等。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通过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视频引入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的相关特点。

二、进行新课1、认识晶体学生对将固体区别为晶体和非晶体认识不足,教师应着力调动学生的观察积累,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图片,酌情展示一些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模型、图片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的概念,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固体的熔化引领学生经历固体(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到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什么不同?(2)为了研究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实用高效的探究讨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各组首先应选取一种晶体、一种非晶体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各组所选研究对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第一节
一、教学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试管、表、海波、松香、火柴、玻璃棒、课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确认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晶体熔化图象的描绘,能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树立规范实验、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及学生分工协作的团结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冰、松香的熔化特点”是本节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是本节难点之一,了解晶体熔化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是又一难点。

四、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主要特色与亮点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像法
《熔化和凝固》采用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通过探究海波和松香两种不同固体熔化特点的方法来认识不同类型固体熔化的特点。

做成功这两个实验,是本课的重点。

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学生是探究的主角,老师引发他们不断地观察、记录、思考、并把这种熔化特点转化成形象的坐标图像。

接着从个别到一般,引导学生认识其他固体的熔化特点,从而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熔点,晶体的熔化条件等知识。

最后,进行逆向思维,学习熔化的反过程——凝固的特点。

课堂结束前进行一个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网络化。

课堂练习则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对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

本节教材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常见的物质部分,是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但不同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且是一个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的所在。

学好本节对学习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同时熔点和凝固点将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固体熔化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没有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缺少了支撑点,这样对学生进行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在固体熔化的实验上下一番功夫,最好上课前要预作实验。

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固体熔化的规律。

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虽然可见度不大,但实验的成功率大,且派学生代表参与演示,使学生通过实验对固体熔化的规律有了感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
阶段一
想一想,夏天,我们都喜欢吃冰棍。

冰棍本来是哪种状态?放在空气中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出现什么现象?那是变成了什么状态?
实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观察现象?学生回答
这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点?能反过来变回去吗?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凝固
你还能举出其他熔化和凝固的例子吗?
师板书:课题:§4.2熔化和凝固
从这些事例说明什么问题?
a:物质既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也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

b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温度有关。

阶段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试管、表、海波、松香、火柴、玻璃棒
学生与老师合作演示实验:
实验方法:1、水浴法加热海波
2、海波熔化实验要求从40℃开始计时;
3、处理数据:记录数据,把记录的数据用点画在坐标图上,并用平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

4、引导学生画图过程(投影)
5、图表分析并填写任务单:
设问:是不是所有的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都是如此?
阶段三
1.介绍松香。

松香是松树树干内部流出的油经高温熔化成水状,干结后变成块状固体,其颜色焦黄深红,主要应用在电子电路焊接时的助焊剂,在乐器方面主要用来擦磨乐器的琴弦使其起到发涩的作用。

2.观察松香熔化的视频
3.记录
4.画图
阶段四
教师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
(1)象海波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象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介绍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阶段五
“读表P126”
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1)哪种金属熔点最高?
(2)1000℃的铜什么状态?
(3)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块?为什么?
(4)不同的晶体熔点相同吗?
(5)48℃时海波的状态?若外界温度恰好是48℃,此时,海波会不会熔化呢?
(6)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达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

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是固态的。

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阶段六
逆向思维
1熔化的逆过程就是凝固,根据熔化图像猜想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让学生画在坐标图上。

2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系统化本节小结:
应用:联系生活,你知道棉花糖是如何制取的?
阶段七 拓展练习
六、课后反思(教学后记)
可阐述得意与遗憾、 困惑之处,提出改进思路
1. 本节内容教参中安排为1课时,“固体熔化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单单一个海波熔化实验完成就要十来分钟,所以这节课的时间非常紧。

说实在平常教学中,有的老师此实验基本用“媒体实验”或“嘴巴实验”来代替,这对落实知识目标来讲并无大碍(只要增加适量练习即可),
固态
熔化
凝固
晶体
凝固点
吸热
非晶体
熔点
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不能很好落实。

而开课时,有的老师选择分组实验,而七年级学生对本实验中许多仪器还未接触过,比如酒精灯点燃、熄灭;玻璃棒搅拌等,同时他们又充满好奇心,因此实验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实验时间难以调控。

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实验处理方法,还是以海波实验用学生配合参与的演示实验,松香用媒体实验这样结合方法比较好。

2.短时间内把海波实验做成功。

具体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①试管外的温水中悬挂另一支温度计,控制两支温度计的温差在4℃~7℃之间。

先加热到54℃,停止加热后,水温还会上升,因为石棉网温度还比较高,大约水温能升到56℃,移走酒精灯后等水温下降到52℃,海波熔化也基本结束,再点燃酒精灯到实验结束。

②用大烧杯装270毫升的温水,第1个理由节约实验时间,第2个理由才使晶体熔化过程中恒温不变的现象明显且保证热源单位时间供热基本相同,避免由于供热速度太快而造成熔化过程恒温时间较短,用石棉网和酒精灯小火都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采用两只温度计控制水与晶体的温度差,一旦温差太大就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这样可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③由于海波导热性差,我将药品碾成均匀粉末,温度计玻璃泡与试管壁间的晶体层薄一些比较好而且不能偏。

否则晶体还没有完全熔化温度计的示数也可能迅速
3、将探究贯穿于整堂课中,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自主地完成,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所有的内容都是由学生参与公共来完成的。

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4、条理比较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提出都能非常的自然,学生也比较能接受,将探究浪费时间和知识点的掌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忽视知识点的讲解,即达成了能力目标——科学方法的掌握,也达成了知识目标——知识点的掌握。

5、整堂课侧重于科学方法的掌握,把学生的能力目标放在首位,有效地结合多媒体,较好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6、为了解决凝固放热,设计了将海波和松香的凝固实验在空烧杯中完成,最后烧杯变得温暖,学生很自然的了解了凝固放热的特征。

七、板书设计
熔化、吸热
一、固体液体
凝固、放热
二、晶体与非晶体
三、熔点和凝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